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学设计

时间:2022-11-22 14:50:44 二年级 我要投稿

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学设计(精选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学设计(精选6篇)

  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2个生字,认识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领略辽阔壮美的草原风光,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材说明

  《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内蒙古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反映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

  “敕勒川,阴山下”,这句诗交待了牧民居住的大草原就在阴山脚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句写天空像圆圆的蒙古包大屋顶,笼罩着大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句主要写草地。在蓝蓝的天底下,草原一眼望不到边,风时时吹来,茂盛的牧草低伏下去,一群群肥壮的牛羊从草里显露出来。  整首诗场面宏大,意境高远,层次清楚,语言通俗,充分表达了牧民对草原风光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插图投影片,或反映草原风光的图画。

  课文朗读录音带,《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歌曲VCD光盘(或录音带)。

  (二)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本课生字不多,要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采用部件分析方法记住字形,教学中要专设环节检查指导。

  2、写字教学。

  庐:半包围结构,字体偏斜,书写时应特别把握好字的重心。“广”字旁的横,不要写得过长,第三笔撇,应写作竖撇。里面“户”字的“”写得开阔些,末笔要写成竖撇。

  盖:上下结构,上边是美字头,下边是皿字底。

  (三)词句教学

  敕勒歌:敕勒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歌。

  敕勒川:川,平原。文中指敕勒族居住的草原。

  阴山:阴山山脉,大部分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穹庐:蒙古人住的圆形帐篷,也称蒙古包。

  笼盖:笼罩、遮住、盖住。

  苍苍:深青色,本课可理解为蓝蓝的。

  茫茫:辽远,没有边际。

  本课的词语,大多数是凭已有知识理解不了的,教师应在学生通读诗句的基础上讲解。诗句的理解,要在教师指导下,结合插图加以体会,然后通过反复朗读,加深理解。这首诗的大意是:

  敕勒族人居住的草原,就在阴山脚下。

  天像圆圆的大屋顶,笼罩在原野上。

  蓝蓝的天底下,草地一眼望不到边,

  风吹过来,草低下了头,

  露出了一群群肥壮的牛羊。

  (四)朗读、背诵指导

  在指导读的过程中,结合看插图投影、看录像、听音乐等,尽量让学生感受到诗的意境。朗读指导可参考示例如下: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指导朗读这首民歌时,教师要多示范,必要时可领读难句。只要在教学中采取各种形式多读,就会熟读成诵。

  (五)练习提示

  课后1、2题,应在教学过程中完成。课后第3题的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读词语,体会“苍苍、茫茫”形容不同事物时,有不同的含义。应联系事物特点去体会。

  天苍苍:形容天空蓝蓝的。

  松柏苍苍:形容松柏翠绿翠绿的。

  白发苍苍:形容头发白白的。

  野茫茫:形容原野没有边际。

  大海茫茫:形容大海没有边际。

  云雾茫茫:形容云雾浓厚,看不清楚。

  (六)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用1课时。

  四、参考资料

  《敕勒歌》见于《乐府诗集》的《杂歌谣辞》类,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敕勒,当时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居朔州(今山西北部)一带。这首民歌虽仅27字,却形象地展示出一幅雄浑壮丽、苍茫辽阔的北方大草原的画面。

  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学设计 篇2

  教材分析:

  《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内蒙古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诗歌反映了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整首诗场面宏大、意境高远、层次清楚、语言通俗。在景物描写方法上,静动结合是本诗的显著特点。

  学生分析:

  这首诗歌,学生在小学时已接触过,但只是停留在篇目背诵的浅显层面上,对诗歌的景美、情美、构思美缺少探索和体验。

  相关课程标准: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课前预习:

  朗读课文;积累生字词;查找“乐府诗”、“敕勒族”的有关资料;查找蒙古大草原的相关图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乐府诗。

  2.掌握生字、词语,背诵、默写课文。

  3.理解诗歌表达的意境、思想感情,以及写作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意境、思想感情;通过合作探究理解诗歌的写作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热爱古代文化的情感。

  评价任务:

  1.了解乐府诗。

  2.背诵、默写课文。

  3.理解诗歌表达的意境、思想感情,以及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PPT2)

  1.运用PPT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注:草原风景作背景图片,

  同时滚动播出歌曲字幕。)

  指导语:请同学们聆听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看图片和字幕,让我们

  的心飞临那美丽的大草原。

  2.教师:一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倾诉了牧民对草原对家乡的无比热爱,令人心旷神怡。大草原自古就是北方人民的美好家园,一首《敕勒歌》写尽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让人为之陶醉。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敕勒歌》。

  板书课题,播放“学习目标”。(PPT3)

  二、自主学习,我“行”我“诉”。(PPT4、PPT5)

  (一)检查预习,掌握基础。

  教师请学生口头汇报课前查阅的“敕勒族”、“乐府诗”的有关资料,然后字幕补充相关资料,重点强调红字部分。

  1.《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车、回鹘,是今天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南北朝时敕勒族相当繁盛,史书记载有十二个部落。而歌中的“敕勒川”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市周围的广大地区。北有大青山挡风,南有黄河迂曲补水,乃是游牧民族十分向往的冬夏两宜的肥美牧场。

  2.《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记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和先秦歌谣,共一百卷。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3.生字积累(指定同学朗读)

  敕勒(chìlè)穹庐(qióng)见牛羊(xiàn)

  天似(sì)笼盖(lǒng)

  (二)指导朗读,品悟诗韵。(PPT6)

  1、播放示范朗读PPT。

  2、指导朗读:朗读时应注意什么?(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师生共同朗读一遍。)

  3、自由朗读: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低声吟唱,注意朗读要求模仿示范朗读把诗歌读通、读懂。(两分钟)

  4、跟读:放示范朗读学生小声跟读两遍,体会诗歌的韵律。

  5、汇报朗读:找3人单独朗读,及时指导评价。

  (三)感知课文,品悟诗意。(PPT7、PPT8、PPT9)

  教师用PPT播放思考问题。

  教师指导语: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思考字幕上的四个问题,五分钟后,你可以抢答任意一题。机会难得,希望同学们把握展示自己的机会呀!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酝酿答案,在练习本上整理答案提纲。举手抢答。

  教师活动:鼓励学生举手抢答,及时评价、归纳、补充学生的答案。对未抢答的题目可指定成绩较好的学生回答。

  1.你在诗中都看到了什么?它们都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在诗中写了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天空的特点是苍苍,草地的特点是茫茫,这苍苍的天空、茫茫的草地,看上去显得辽阔无边。风吹过来,草低下头,看见了许多牛羊,草的特点是茂盛,而牛羊的特点是肥壮。)

  2.“敕勒川,阴山下”一句除了说明敕勒川的地理位置外,还有何用意?

  (参考答案:一方面,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入云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另一方面,“阴山”是北方民族祖祖辈辈生活繁衍的地方。它是乡情的浓缩,是故土的代名词,为下文表达对草原的热爱做铺垫。)

  3.可以表现天高地阔的比喻很多,诗人为什么要选择穹庐?这其中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参考答案:穹庐是草原的特点,用牧民们日日相伴的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非常亲切。表现出草原牧民们对自己家园的热爱,对草原的赞美。)

  4.诗中为什么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上下一片?在这样的背景下,“风吹草地见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参考答案:草原上并非无人,“见牛羊”一句暗示了人的存在。不写人,是为了突出表现草原的浩瀚苍茫的自然特征。这样写使人油然涌起一种生机感、喜悦感、悠然自在感。)

  三、合作探究,发现精髓。(PPT10、PPT11)

  请你选择一个角度,谈谈《敕勒歌》写作上的巧妙之处。(提示:从修辞、动词使用、诗文结构等角度谈)

  学生活动:1.以小组为单位探讨,把探讨结果整理在练习本上。2.各组推举代表全班交流。

  教师活动:灵活处理各组发言顺序,及时肯定发言内容。学生能能围绕答案说出大意即可,不要拘泥于答案中的固定词句。

  参考答案:

  1.动静结合体现草原的美。诗的前六句写平川,写大山,写天空,写四野,涵盖上下四方,意境极其广阔恢宏。但是,诗人的描写全从宏观着眼,作总体的静态的勾画,没有什么具体描绘,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闷的感觉。但当读到末句——“风吹草低见牛羊”,境界便顿然改观。草原是牧民的家乡,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过于丰茂,牛群羊群统统隐没在那绿色的海洋里。只有当一阵清风吹过,草浪动荡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闪现出来。那黄的牛,白的羊,东一群,西一群,忽隐忽现,到处都是。于是,由静态转为动态,由苍茫一色变为多彩多姿,整个草原充满勃勃生机,连那穹庐似的天空也为之生色。

  2.动词“吹”、“低”、“见”使诗境宏厚,味外有味。“吹”字,体现了长风劲吹的豪放,吹出了滚滚牛羊,吹出了苍茫草原的隐秘。“低”字,不仅可见草原的水草丰茂,又展现了草的动感。“草低”才显现牛羊。动词的使用,是作者欲藏故露的写景方法,已经耐人寻味。

  3.构思巧妙,结构上双重反衬。一是广阔无垠、大面积的空白,与微露的牛羊之间的衬托;二是从苍茫的死寂到生命的喜悦的对比。

  四、达标检测,跃跃欲“试”。(PPT12、PPT13)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chìlè()qiónɡ()庐见()牛羊天似()笼()盖

  (二)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语句。

  1.游牧人住的圆顶毡帐,形状像蒙古包。()

  2.青色。()

  3.辽阔,深远。()

  4.同“现”,呈现。()

  (三)品味下列语句。

  1.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2.风吹草低见牛羊

  (四)问答题:

  可以表现天高地阔的比喻很多,诗人为什么选择穹庐?这其中包含了草原

  民的什么情感?

  参考答案:

  (一)敕勒穹xiànsìlǒnɡ

  (二)穹庐苍苍茫茫见

  (三)环顾四野,天空就像其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这就体现了浓厚的民族和地方色彩。

  五、课外练习,拓展提升。

  请将《敕勒川》改写成一段优美的

  写景抒情文字。

  附:

  教后反思

  亮点:

  1.课堂引入,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一堂课兴味盎然。

  2本堂课学生听、说、读、练,调动了学生多种活动,完成了课堂目标,使学生“健康的疲劳”。

  建议:

  1.课堂导入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四分多钟,教师可播放一半。

  2.探究“《敕勒歌》写作上的巧妙之处”,学生可能探究较浅,还须教师适时点拨。

  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

  3、初步了解吟诵,练习吟诵古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中华文化瑰宝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与传承文化的责任感、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意境以及对古诗吟诵的认知、练习。

  教学道具:

  草原风光图片、歌曲,PPT

  教学过程:

  四部教学法:读韵味——明诗意——-写意境——-吟诗情

  一、情景导入,丰富认知

  播放草原风光的歌曲图片,带学生进入学习的情景。师:同学们,草原的风光美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到敕勒川去看看草原的美景。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个字概括了我们用话语也形容不完的草原美景。就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

  师(板书诗题):齐读诗题。

  二、练习朗读,读出韵味

  1、师:听师范读《敕勒歌》(配乐)注意听清字音和节奏。

  2、学生划节奏自由练习读。

  3、多种形式的读古诗:同桌互读,男女赛读,四人小组内合作读古诗。合作要求:①按组号顺序依次读古诗,别人读时要认真听。②读完后选出读得好的同学作为本组代表参加朗读展示。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师:我听出来了,阴山可真高呀!真是“敕勒川,阴山下”。还有谁想读?

  4、师:说说他读得怎么样?(他读得又流利又有感情。听了他的朗读,我觉得草原很大!)

  师:男生把阴山的雄伟高大读出来了,女生把草原的辽阔无边读出来了,男女生都得第一!

  三、再读古诗,品悟诗意

  1师:让学生再读课文,由诗入画。结合课文注释,说说在

  这首诗里,你看到了哪些景物?

  生:这是一幅图画,远远的是雄伟的阴山,向天空看蓝天白云,美丽的草原无边无际,天地相接,轻风一来,牛壮羊肥,若隐若现,

  2四人小组合作,有感情地描述诗境:(课件展示草原风景)

  生:“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满眼青绿,无边无际地延伸开去,只有那同样辽阔的天宇,如同蒙古包一般从四面低垂下来,罩住浩瀚的草原。在苍苍茫茫的天地之间,风吹拂着丰茂的草原。时而在这里,时而在那里,露出遍地散布的牛群和羊群。”

  3.交流: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体悟诗情,感受草原风光的辽阔壮美,激发学生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四、吟诵古诗,感悟诗情:

  教师示范吟诵,让学生谈吟诵了朗读的区别,教学生初步了解吟诵,认识吟诵符合和一些基本的规则: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入短韵长。吟诵时应注意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

  4、学生先自己反复练习朗读,再指名朗读,集体评议是否读出诗中天地旷远宏大的气势。

  五、总结拓展,升华情感

  师:

  1、听着你们清脆、明亮的吟诵,我终于明白:这么美的文字,之所以能够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是因为有一代代的少年儿童,一直都在学习它。我们可以想象,这首诗歌诞生后南北朝时期的孩子们一起吟诵——(生齐读——敕勒川) 300多年过去了,少年时代的李白,和唐朝的孩子们一起,用清脆的声音吟诵着——(生齐读——敕勒川)时间如流水,转眼又过去了900多年,少年时代的纳兰性德,与清朝的孩子们一起,用明亮的声音吟诵着——(生齐读——敕勒川)

  2、像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诗词作品,就叫作——经典作为一个中华民族的少年儿童,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承下去,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所以今天,我们要读——(生齐读——敕勒川)

  3、我相信,只要这种的读书声永不停息,中华民族吟诵文化的薪火就会代代相传,孩子们,让吟诵回归语文。

  六、板书设计:

  敕勒歌

  凝练的语言:苍茫、笼盖、低优美的意境:一望无际、悠闲动人的声韵:吟诵丰富的情感:

  七、作业布置:书写类:积累与草原有关的古诗句。

  观看类:观看《诗歌咏流传》

  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学设计 篇4

  一、教材分析

  《敕勒歌》是部编本教材第七单元第18课《古诗二首》中的第二首。本组教材都充满了想象力,给人以启迪。《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内蒙古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表现了北方少数民族对生活和家乡的热爱。整首诗意境高远,语言通俗。在景物描写上,动静结合是显著特点。

  二、学情分析

  小学生很喜欢古诗,因为其短小,朗朗上口,很快就能背诵下来,但是对于诗的意思意境还不能领会。这首《敕勒歌》我在一年级学习“草原”这个词语时已经推荐学生课外积累过。教学时,重点就应该放在识字写字以及对古诗的理解感悟上。

  三、教法

  创设情境法。

  四、学法

  朗读法。

  五、教学目标

  1.会认“似”等六个生字,会写“阴”等五个生字,重点指导“野、茫”两个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草原的苍茫与美丽。

  4.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六、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七、教学难点

  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意境,激发情感。

  八、教学准备

  ppt课件。

  九、课时安排

  一课时。

  十、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播放配乐图片)你们看了后想到了什么?

  2.回忆我们一年级积累的古诗词,哪首与刚才看到的最相符?

  3.出示课题,师板书生书空。

  [设计意图]利用色彩鲜明的图片和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调动学生的感官,回忆以前积累的古诗,温故知新。

  (二)初步了解“敕勒”与“北朝民歌”。

  [设计意图]简单介绍相关知识,有利于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把字音读正确。(相机说“野”“见”的读音。)

  2.圈出生字,练习认读。

  3.课件出示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4.出示无拼音生字,指名认读组词。(根据情况决定是否教授多音字“似、笼”)。

  5.出示带生字的词语,指名领读。

  6.观察田字格中本课要求写的五个生字,指名说说需要注意的地方。

  7.重点指导“野、茫”两个字,学生在课本上练习。

  [设计意图]指导识字写字,交流识字方法,巩固识字。

  (四)朗读诗歌,理解诗意,体会诗境。

  1.生看课本插图,听师朗读。你听后知道了什么?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2.借助图片,分行理解。(阴山、穹庐、苍苍、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3.相机引导想象画面,指导朗读。

  4.体会感情后再次朗读。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朗读、想象等方式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五)激发感情,拓展延伸。

  1.出示中国地图,回忆背诵《祖国多么广大》。

  2.课外积累其他关于祖国风景的古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鼓励积累更多优秀古诗词,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字,注意多音字“见”。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

  朗读古诗,熟读成诵,在朗读中感受诗所描写的景色和牧民的生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1.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草原去看看。

  (课件出示:大草原图片并配乐)

  2.师: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指名学生回答

  3.师:天蓝蓝,山高高,牛羊成群,多美的画卷呀!我们有说不完的话语来形容它、赞美它。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字概括了我们说不完的话语,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

  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结合注释,读通古诗。

  2.检查生字

  出示:敕勒穹庐笼罩见

  3.多种形式认读生字

  4.学生自读整首诗边读边想,你看到了些什么?

  5.指名朗读,师生评议。(评议从读正确方面进行)

  三、品读诗文,熟读成诵

  1.课件出示:草原上,高高的青山下,有许多的蒙古包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由学生说出大意即可。

  师:诗中哪句是描写图中的内容?

  指名朗诵

  在图片旁出示: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自由读这4句,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学生质疑

  老师针对课件讲述;敕勒是一种族名,敕勒川是这种族人居住的地方,它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好I大家看图,这就是阴山,多么雄伟壮阔呀!看天空就像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

  谁愿意来读读这4句诗呢?赶快试试吧!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评:我听出来了,阴山可真高呀!真是“敕勒川,阴山下”。

  示范读第1、1句。

  师评:草原可真大呀!“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示范读第3、4句。

  分小组赛读第1至4句。

  2.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呢,自由读读最后3句。

  课件出示:风吹来了,草丛里露出许多的羊群。

  从图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小组交流。

  指名回答:谁愿意来读一读?

  教师评价放在学生对诗的感受上。如:老师看得出你真的喜欢大草原!你把牧草吹弯了腰,讣我们看到这么多的牛羊!大草原可真大、真美啊!

  3.请大家把整首诗连起来读读,小组互相听一听,看谁读得棒,把掌声送给他。

  全班交流朗诵。

  4、评比“背诵高手”,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背下古诗。

  四、小结

  五、拓展

  1.今天我们学习《敕勒歌》这首诗,你一定有很多的收获吧!把你的了解、想法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2.大草原就是—幅美丽画卷,赶快拿出你的纸和笔把它画下来吧!

  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会写“危、敢、惊”三个生字。

  2.借助拼音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3.通过看图读诗,使学生感受到山寺屹立山巅的非凡气势。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生字。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惊讶、赞叹的语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你们中间有谁读过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诗?能试着背一首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李白夜晚住宿在山上寺院时所写的诗。

  出示课题:夜宿山寺

  二、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诗,学生注意听不认识字的读音。

  2.学生借助拼音初读全诗,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三、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宿、寺、危、辰、恐、惊。

  请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

  2.这些生字谁会读?

  指名认读,“开火车”读,重点指导“宿”字的读音。

  3.去掉拼音,小组检查认读生字。

  4.猜字游戏:老师手中拿了一个生字娃娃。

  谁来猜猜,老师拿的是哪个生字娃娃?

  四、将生字宝宝放回诗中,多读几遍

  1.学生自由读诗。

  2.指名读词:

  高百尺、摘星辰、高声语

  3.指名朗读全诗。

  五、借助插图,了解诗意

  1.出示课件或文中插图,找一找,山寺在哪里。

  2.假如你就站在这山顶寺院的高楼上,你会有什么感觉?相机出示前两行诗。

  3.指导朗读前二行诗。

  (1)老师配乐范读;

  (2)学生试读;

  (3)指名读;

  (4)全班配乐齐读。

  4.站在这高楼上,人们都不敢大声说话,害怕惊动了天上的神仙。相机出示后两行诗。

  (1)学生自由读后两行诗;

  (2)指名配乐读;

  (3)教师配乐范读;

  (4)全班配乐齐读。

  六、创设情境,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1.教师配乐描叙诗境,学生想象画面。

  2.学生自读整首诗。

  3.指名扮演小诗人,表演读。

  4.师生配乐合作读。

  七、选择作业(三者选其一)

  1.自选乐曲配乐背诵全诗。

  2.给诗配画。

  3.李白还写过哪些诗,找一找,读一读

  古诗二首夜宿山寺课堂课件

  2一、使用教材人教语文第五册

  二、教学目标

  1、学习诗中的生字、生词。

  2、理解诗句,进入诗人描绘的情境中,体会诗人的感受。

  3、背诵、默写全诗。

  三、课时: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1、背诵李白的诗(板书:李白)请学生背一背李白的诗。如《静夜思》《赠汪伦》等。

  2、创设情境,理解诗题

  李白爱到名山大川去游览。有一天,李白来到一座风景秀丽的大山。这座山太高了,等他到了山顶,天已经黑了。(板书:山)来不及下山了。可这么晚了住在哪呢?正在为难,他发现眼前有一座寺庙。(板书:寺)他就住在了这山顶的寺庙里。(板书:夜宿)李白非常高兴,他站在寺庙的院子里,望着满天的星斗,吟出一首诗,诗题就是《夜宿山寺》。请你说说:“夜宿山寺”的意思。

  理解“宿”的意思。

  3、朗读、背诵全诗

  教师范读全诗。

  学生练习朗读,教师指名读。学生练习背诵,教师指名背,全班背诵。

  4、理解诗句,感受诗境

  (1)学生听教师背诵全诗,说说能感受到什么,再说说有哪些疑问。

  (2)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这首诗。

  (板书第一联)李白在这首诗中写了楼很高,你看这楼有多高?理解“危”字的意思。这里说楼有“百尺”高,不见得真有一百尺,但李白为什么要这么说?“手可摘星辰”,真的是伸手就可以摘到星星吗?但如果你站在一座高高的山上,四周的山都比较低,星星在你的头顶上,还在你的周围,这时你就不会觉得星星是够不着的,“手可摘星辰”写的就是诗人当时的这种感受。你想象一下,星星在你的周围闪烁的情景,再读一读,体会当时李白的感受。

  (板书第二联)说一说:“惊”和“恐”字的意思。

  我国古代有许多神话故事,讲了天上住着仙人。李白不敢大声讲话,怕惊动了天上的仙人,说明李白跟这些仙人的距离近了。近到什么程度,请你想象一下。

  (3)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不但能感受到山寺的楼很高,还可以感受到这山寺的夜晚很静。在这样的夜里,你可以一个人面对星空,尽情的想象。

  现在你闭上眼睛,自己默读这首诗,你好像也站在山寺的高楼上望着周围的星星。(范读全诗)现在你自己慢慢读,体会体会。

  (4)学生自己练习朗读

  5、布置作业

  把你对诗的理解画成一幅简笔画,并把这首小诗补充完整。

【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敕勒歌》教学设计(二年级上册)08-13

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学实录08-13

敕勒歌是哪个朝代04-14

敕勒歌是哪个朝代的01-17

敕勒歌古诗赏析11-15

古诗《敕勒歌》赏析04-08

《敕勒歌》的诗人是谁03-31

《敕勒歌》古诗赏析04-24

敕勒歌古诗鉴赏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