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设计

时间:2021-04-04 12:25:21 八年级 我要投稿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设计(汇编)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设计一

  学习任务: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设计(汇编)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及古文知识积累,初步体会课文大意;反复诵读,尤其读准多音字。

  2.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

  3.体会文章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

  4.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

  5?课外拓展有关《战国策》的知识。

  学习重点:

  1.积累古文词语:谓、易、其(作语气词)、虽然、虽、休、寝、错、仓等及出自《战国策》的常见成语。

  2.文章对“士”的作用的强调;选材的突出重点。

  学习方法:

  朗读(多种形式):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时间:

  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两千年以前,战国时代,诸侯割据、群雄纷争,各个国家或者为了使自己更强大,或者为了“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争相养士,利用这些人在内政外交上出谋划策,“扶危持倾”,课文中唐雎这个人物,就可以使我们由一斑见全豹。

  二、多种形式读课文,读准字音,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1.齐读(边听边纠正读音,特别是下面划线字的音)

  唐雎(jū) 以君为长(zhǎng)者

  以头抢(qiāng)地 夫(fú)专诸之刺王僚

  2.分角色朗读及指导

  (1)由4位学生进行:秦王,安陵君,唐雎的语言各一人,其他部分一个人。

  (2)大家评论四人的朗读情况:音准,是否体现出人物当时说话的语气,语调和感情。

  (3)老师在听学生意见后进行朗读指导,并让学生领会积累一些词语。

  ──秦王。分前后两种情况,前面是傲慢无礼,口气强硬,轻视对方,后面是讨好和软的口气。其中:

  前1: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加强语气的词,可用现在的什么词来表示?(生答后)确定“可要”。

  抽出读这句。师指导。大家齐读。(以下各项同此作法)

  前2:何也?也:疑问语气,相当于“呢”。

  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

  例3: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冠:帽子。跣:脚。抢:撞。

  后:寡人谕矣。谕:明白。

  读时要强调:

  ──安陵君。奉承恭敬,口气委婉。

  “虽然,受地于先王。”虽然:虽然如此。要与下文形成转折。

  ──唐雎。沉着冷静,干脆利落。

  虽千里……岂直五百年哉?虽:即使。

  岂……哉:难道……吗?反问句式

  与臣而将四矣 矣:了(陈述语气)

  3.全班分成四组,分角色朗读。

  三、解答学生不理解的语句

  四、课外作业

  1.书后练习二、三。

  2.读《战国策》或有关资料,准备讲故事。

  五、板书设计

  1.学生读错的字及正音。

  2.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加强语气的词)可要

  何也  也:(疑问语气)呢

  故不错意也  错:通错,放置。

  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冠:帽子跣:脚抢:撞

  寡人谕矣  谕:明白

  虽然,受地于先王  虽然:虽然如此

  虽千里……岂直五百里哉?虽:即使。岂……哉:难道……吗?

  与臣而将四矣  矣:(陈述语气)了。

  第二课时

  一、分析唐雎的人物形象,了解写作意图

  1.全文采用对话来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把唐雎的话与安陵君的话作比较,看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采用学生的合理说法)

  明确:因为拒绝与秦交换土地,不同的是安陵君对秦王先恭维,后委婉拒绝。唐雎是直接拒绝,态度坚决。

  2.唐雎的语言与秦王的语言进行比较。

  明确:唐雎是针锋相对,后发制人,着眼点小──刺杀秦王。

  秦王是前倨后恭,威胁恐吓,着眼点大──进攻国家。

  3.作者塑造了唐雎怎样一个“士”的形象,意图是什么?

  形象: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

  意图:强调“士”对一个国家的重要作用,能“扶危持倾”,能使一个国家“转危为安,运亡为存”。

  二、文章写法特点

  1.根据课文情节,发挥想像,看课文中可以加上哪些人物和情节?(学生说,老师评点;老师说,学生评点)

  明确:本文这种写法的好处,简洁明快,突出重点,突出中心。

  2.思考唐雎反驳秦王关于“布衣之怒”的特点。

  (1)举哪几个人的例子,事前有哪些征兆?

  ──举了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的事例。

  在他们行刺前分别有征兆:慧星袭月,白虹贯日,仓鹰击于殿上。

  (2)为什么要这样说?

  ──这是一种铺陈渲染,增强对秦王心理打击力量,以达到下文有效威胁秦王的目的。

  三、问题探究

  1.唐雎的使命是什么?“唐雎不辱使命”是针对什么而言?师生互相交流看法。

  2.读文章后,有什么疑问?

  如唐雎行为的可信度如何?(最好让学生发现,培养他们敢于质疑的精神和识别事物的能力)

  四、《战国策》里的故事

  1.“士”的故事

  2.成语、寓言故事

  五、课外练习

  以战国时的“士”为内容,写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题目自拟。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设计二

  自读要求

  1.整体把握文章思路,理清故事情节。

  2.揣摩对话中不同人物的语气、口吻和情态,体会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以及文章的思想感情。

  学习侧重点

  1.诵读训练,注意句读,要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理解对话描写、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及其作用。

  (解说:本单元提示中明确要求“要继续练习诵读,培养文言语感”,“注意揣摩语气,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故“自读导言”旨在引导学生以诵读为突破口,在读懂题意、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文章的艺术特色。)

  自读程序

  1.默读。

  (1)读“阅读提示”,略知文章大概情况。

  (2)读注释①,了解作品、作者、编者及题愈等概略知识。

  (3)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速谈。理清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朗读。分角色(唐雎、秦王、安陵君、叙述人)进行朗读,注意朗读的要求。

  4.研读。诵读全文,思考:后推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唐华的使命是什么?为什么说唐华没有辜负使命?磨难的典型性格是什么?

  (解说:通过“默读一速读一朗读一研读”四步阅读法的训练.旨在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读思结合、读练结稀⒍烈榻岷希?谑煜の恼滤枷肽谌莸幕?∩狭私舛曰懊栊吹淖饔茫罕硐秩宋镄愿瘛⒔樯芮榻诘姆⒄构?獭⑼怀鑫恼碌氖瓹思想,从而感悟文章中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自读点投 1.总体把握。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唐维出使秦国的原因。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为诱惑,企图吞并安陵国,遭到拒绝,秦王不悦,表明安陵危在旦夕。这部分是情节的开端。

  第H部分(第2、3段)具体叙写唐推出使泰国,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这部分分为两层: 第~层(第2段)唐唯义正辞严地驳斥秦王所谓不同意“易安陵”就是“逆寡人”“轻寡人”的谬论,并表示鲜明的态度‘“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这是情节的发展。

  第二层(第3段)唐雎以“布衣之怒”与秦王“天子之怒”针锋相对,并效法‘三子”,挺剑而起。这是情节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4段)通过侧面描写“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及他所明白的道理,反衬患难出使胜利,点明了主题。这部分是情节的结局。

  (解说:这部分的设计,在于引导学生总体把握,理清文章的思路,在此基础上了解唐雎的性格特征,明确文章的中心。)

  2重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本文的重点是人物对话描写,主要表现在秦王与唐雎的两处对白。

  (2)难点分析。本文的难点是理解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分析人物对话描写的作用。本文的对话描写巧妙地取得了一箭三雕的艺术效果。

  其一,通过人物对话的描写有力地渲染了人物活动的环境。这主要表现在第三段。文章一开始,秦王在灭亡韩、魏之后,提出要“易安陵”,安陵君却“愿终守之”,而“秦王不说”,这便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表明安陵危在旦夕,这正是唐雎出使秦国的缘由。所以,与其说这是一段对话描写,不如说这是一段巧妙的环境描写。

  其二,全文主要描写了人物的三处对白,传神而生动地刻画了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先看第一处,秦王与安凌君的对白,秦王要吞并安陵,却以诱惑的手段提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当安陵君识破其阴谋之后,义正辞严地指出“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时“秦王不说”。由此可看出:秦王的狡诈与专横和安陵君不亢不卑的性格。再看第二处,秦王与唐雎的对白,秦王气势汹汹地指责安陵君不同意易地,就是“逆寡人”“轻寡人”的行为,唐雎针锋相对地予以驳斥,“受地予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由此可看出:秦王蛮不讲理,以势压人的丑恶嘴脸和唐维坚持正义、维护尊严、忠于君主的形象。第三处仍是秦王与唐雎的对白,当秦王怫然大怒时,企图以“天子之怒”的淫威来征服唐雄,而唐雎毫不示弱,以“布衣之怒”拼死一搏,这样,把秦王的骄横狂妄、不可一世的性格与唐雎激越慷慨、不畏强暴的精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其三,通过人物对话描写巧妙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故事开端秦王以希望的语气提出“安陵君其许寡人”,当对方不同意时,秦王便指责一安陵君不听寡人”“逆寡人”“轻寡人”,这时矛盾更加激化,更加深了安陵的危机。故事情节进一步发展,乃至发展到唐雎以‘布衣之怒”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挥剑而起”,使矛盾发展到白热化的程度。

  (解说:抓重点、破难点是阅读教学的关键,使学生不仅懂得本文的学习重.发是对话描写,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理解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及其作用,这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3.表现手法。

  (l)选材上洋略得当、重点突出。

  本文重点洋写了唐雎与秦王的对话,而秦王与安陵君的对话一笔带过,这样突出了主人公,并通过其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了人物性格,突出了中心。

  (2)结构上情节完整、自然而紧凑。

  文章虽短,但围绕“唐雎不辱使命”这一中心事件,形成的“开端一发展一高潮一结局”的故事情节,自然而紧凑、严谨而完整。从唐维来看,先写唐雎出使的缘由,接着写针锋相对的舌战,再写挺剑而起,最后写出使胜利,这样层层紧扣,突出了中心;从秦王来看,他以不可一世(诱惑、恫吓、佛然怒)开始,却以失败(色挠,长跪而谢)而告终。

  (3)描写方式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本文一方面正面描写了唐雎义正辞严地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舌战,还写了他不畏暴君,效法“三子”,挺剑而起的英勇壮举。另一方面还通过对秦王的描写将唐雎不畏强暴的英雄形象反衬得更加高大完美。

  (解说:教学中,抓住本文表现手法上的几点,旨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些表现手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自该思考 1.做课后练习三。

  2.下面的短文《唐雎说信陵君》出自《战国策》,请将此文与《唐雎不辱使命》进行比较阅读,说说两文的异同点。

  唐雎说信陵君 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军,存赵国。赵王自效迎。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①;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效迎,卒然见赵王②,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③。

  注释:①不可得而知也:不可让别人知道。

  ②卒然:同“猝”,突然。

  ③无忌:即信陵君,魏无忌,魏昭正之子。谨受教:真诚地领受教诲。

  (解说;第1题根据单元诵读要求注意揣摩语气、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第2题以比较阅读的形式进行延伸思考,区别其异同,换个角度去分析课文。这两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既要走进课文,又能跳出课文,使学生全面、准确、深入、拓展、创新地发展。)参考答案 1.(l)也:疑问语气“呢”;(2)与:反问语气“吗”;(3)哉:反问语气“呢”;(4)乎:疑问语气“吗”;(5)矣:陈述语气“了”;(6)尔:限止语气,同“耳”’‘罢了”;(7)矣:陈述语气“了”。2(1)相同点:文体上都是记叙文;内容上都是写唐雎的事;形式上都运用了人物对话描写;语言上都具有个性化的特点。(2)不同点:主要是两篇文章表达的中心不同。课文主要写唐雎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舌战,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暴的英雄主义精神,而本文主要写唐雎忠告信陵君:切忌以恩人自居。话虽不多,却发人深省。表现了唐雎的为人处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