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成语的故事

时间:2024-05-17 10:31:57 成语故事 我要投稿

成语的故事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比较经典的成语吧,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成语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成语的故事,欢迎大家分享。

成语的故事

成语的故事1

  公元前594年,楚庄王任命子反为大将,亲自带领大军把宋国的京城雎(音jū 居)阳包围了。宋文公一面让大将华元率领将士和城里的老百姓把守住城池,一面又派人到晋国去求救兵。晋景公听信大夫伯宗的意见,不出兵援宋,只派大臣解扬去宋国送信,给他们一个口头上的支持,勉励他坚持打下去,不向楚国投降。

  解扬在途中却被楚国抓住了。楚庄王在问明了解扬的使命后,就想利用解扬去瓦解宋国军民守城的'意志,要解扬向城里喊话,说:“晋国有事,一时不能发兵,特意叫我来告诉你们一声,省得你们再等啦。”并许诺这样做了以后,可以在楚国给他官做。开始,解扬低头不说话,后来又仰起头说:“那好吧!”

  于是,楚庄王就叫解扬向城里的宋将华元喊话。解扬提高了嗓门,大声地说:“我是晋国的使臣解扬,奉了晋侯的命令来传话。可是我走到城外,便给楚国人逮住了,不能到你们那儿去了。晋侯率领大军亲自来救,你们千万别投降!”楚庄王听了,火冒三丈,立刻叫人把解扬带来责问道:“你既然已经答应了我,怎么能失信?这可要处死你了。”解扬却从容地回答说:“大王,我并没有骗你啊!我如实地传达了晋侯的命令,这正是我守信用。反过来说,要是楚国的使臣让敌方逮住了,违背大王的命令,去讨好敌人,大王您能爱这样的臣子吗?”楚庄王称赞解扬是个忠臣,就没有杀他。

  城里,华元听到解扬的话后,决定好好地守城。可足足等了九个多月,还没有见到晋军的影子。这时,又见楚军在沿城修房造屋,耕田种菜,有持久坚持作战的样子。出于无奈华元只好冒着危险,在黑夜里潜入楚营,摸到楚军主将子反的床边,把睡得正香的子反弄起来说:“我是我们的国君派来向你说明困难的。我们城里的粮食已经吃完了,已经在拿小孩当饭吃,拿人骨头当柴烧火。但是我们仍然不投降。如果你们后撤三十里,那一切都可以谈判解决。”子反被华元挟持住,也只好讲了实话:“不瞒您说,我们盖房子、耕地也是假的。我们这儿也只剩下几天的粮食了。那么,明天我就去禀告大王退兵好啦!”

  第二天,楚军果然后撤了三十里,并和宋国签订了一张和约,和约上还写上了:“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意思是说:我们楚国不欺骗你们宋国,你们宋国也不要欺骗我们楚国。

  根据这个故事,人们就概括出“尔诈我虞”或“尔虞我诈”这个成语,比喻你欺我,我骗你,互不信任。

成语的故事2

  天际海角

  韩愈,字退之,是唐代中叶时的宏大文学家。

  他二岁时就死了父亲,不久他的母亲又死去。幼时依靠他哥哥韩会和嫂嫂郑夫人过活。韩会有一个嗣子(愈次兄介之子,出继与长兄会为嗣)叫老成,排行十二,所以小名叫十二郎,年纪此韩愈小一点。后来韩会四十二岁的时候,因宰相元载的事,贬为韶州刺史,不到几个月就病死在韶州,这时韩愈只有十一岁,十二郎也很小。韩愈虽然有三个哥哥(会、弁、介),都很早离开了人世。这时,继承祖先后代的,只有韩愈和他的侄子十二郎两个人,零丁孤苦,没有一天离开过。

  韩愈十九岁时自宜城前往京城,以后十年的时间中,只和十二郎见过三次面。当他正准备西归和十二郎永久生活在一起的时候,不幸十二郎就在这时死去了。韩愈知道了这消息,哀思欲绝,写了一篇“祭十二郎文”,叫建中备了一些时下的`物品从老远的地方去致祭他。这篇祭文,一字一泪,令人读来心酸。

  祭文中有“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的句子,后人便把它引伸成“天际海角”这句话,用来比方极其遥远的地方。

成语的故事3

  【拼音】mó zhuān chéng jìng

  【成语故事】唐玄宗开元年间,在沙门道一住传法院有一位高僧大德,每天都坚持坐禅悟道。慧能大师问他终日坐禅为的`是什么,大德回答为成佛。慧能大师就在庵内取一块砖头往石头上磨,大德问作什么用?慧能大师启发他说作不可能成功的镜子。

  【典故】磨砖岂能成镜邪?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释义】把砖石磨成镜子。比喻事情不能成功。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事情不能成功

  【相近词】磨砖作镜、炊沙作饭

成语的故事4

  【成语名字】轻尘栖弱草

  【汉语拼音】qīng chén qī ruò cǎo

  【近义词】:居无定所

  【反义词】:安居乐业

  【成语出处】《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第九》裴松之注引皇甫谧《列女传》

  【成语解释】比喻人生无常。

  【轻尘栖弱草造句】这些年,我四处漂泊,如轻尘栖弱草般吃尽了苦头。

  【轻尘栖弱草的成语故事】

  《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第九》裴松之注引皇甫谧《列女传》:(曹)爽从弟文叔,妻谯郡夏侯文宁之女,名令女。文叔早死,服阕,自以年少无子,恐家必嫁己,乃断发以为信。其后,家果欲嫁之,令女闻,即复以刀截两耳,居止常依爽。及爽被诛,曹氏尽死。令女叔父上书与曹氏绝婚,强迎令女归。时文宁为梁相,怜其少,执义,又曹氏无遗类,冀其意沮,乃微使人讽之。令女叹且泣曰:“吾亦惟之,许之是也。”家以为信,防之少懈。令女於是窃入寝室,以刀断鼻,蒙被而卧。其母呼与语,不应,发被视之,血流满床席。举家惊惶,奔往视之,莫不酸鼻。或谓之曰:“人生世间,如轻尘栖弱草耳,何至辛苦乃尔!且夫家夷灭已尽,守此欲谁为哉?”令女曰:“闻仁者不以盛衰改节,义者不以存亡易心,曹氏前盛之时,尚欲保终,况今衰亡,何忍弃之!禽兽之行,吾岂为乎?”司马宣王(按:司马懿)闻而嘉之,听使乞子字养,为曹氏后,名显于世。

成语的故事5

  【成语名字】狐群狗党

  【汉语拼音】hú qún gǒu dǎng

  【近义词】: 沆瀣一气

  【反义词】: 群英荟萃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气英布》第四折:“咱若不是扶刘锄项,逐着那狐群狗党,兀良怎显得咱这黥面当王!”

  【成语解释】比喻勾结在一起的坏人。

  【狐群狗党造句】 这一帮狐群狗党又准备去干坏事了。

  【狐群狗党的`成语故事】

  英布是皋陶后裔,乃皋陶五十九世孙,是秦代的六(今安徽省六安市)人,小时候,有位客人给他看了相说:“当在受刑之后称王。”到了壮年,犯了法,被判处黥刑。英布愉快地笑着说:“有人给我看了相,说我当在受刑之后称王,现在,大概就是这种情形了吧?”听到他这么说的人,都戏笑他。所以又称黥布。 英布后来被带到骊山当役徒,修筑秦始皇陵墓,英布专和罪犯的头目、英雄豪杰来往,其后带领一些人逃到其它地方成为盗贼。

成语的故事6

  成语名称:探囊取物

  成语拼音:tàn náng qǔ wù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很容易的事。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连动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探囊:摸口袋。伸手到口袋里拿东西。比喻极容易办到的事。

  成语来源:《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李煜》:“中国用吾为相,取江南如探囊中物尔。”

  成语造句:熊召政《张居正》第一卷第四回:“这首辅之位,犹如探囊取物。”

  探囊取物的成语故事

  韩熙载是五代时期南唐著名的贤才,因为明宗李嗣源杀害了他的父亲,于是他决定离开中原,投靠江南的南唐政权。韩熙载的好友李前去为他送行。临行前,韩熙载告诉李:“江南的南唐如果重用我,让我当宰相,那我一定能率军北上,迅速收复中原。”而李听后则说:“我如果担任中原国家的宰相,那我就能率军轻而易举、毫不费力地夺取南唐各国(就是探囊取物的意思)。”韩熙载投奔南唐后不久,南唐就吞并了吴国。但是由于南唐皇帝昏庸,奸臣当道,韩熙载一直未能受到重用,也没能当上宰相。而他的好友李却做了中原国家——后周的大将。他奉命征讨南唐,屡建奇功,夺取了南唐的很多城池,受到后周朝廷的.赏识。后来他虽然也没能当上宰相实现自己的誓言,但他的境遇明显要比韩熙载好得多。

  探字开头的成语

  探玄珠 探囊取物 探骊得珠

  包含有探字的成语

  探骊得珠 探囊取物 探玄珠 不探虎穴

成语的故事7

  战国时代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弱国。有一回秦昭襄王得知赵惠文王,从楚国得到一块和氏璧,是一块无价之玉,就写信给赵王说愿意用15座城池交换。赵王收到后立马让所有大臣上朝商议。大臣有人说不能被秦王给骗了,不能给,可又有人说不给秦王会派兵来攻打的,不能不给。赵王六神无主。

  这时候有人说,我很聪明,勇敢。没错,我就是那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蔺相如。

  赵王把我招进宫去,问我怎么办?我说只要秦王愿意交出15座城池,我就会把玉璧给他,不交的话我必一定完璧归赵。

  当我带着和氏璧来到了秦国后,秦王拿到和氏璧后赞不绝口,可是交换城市的'事,连一个字也没有提起。这时我灵机一动对秦王说:“这璧有个小毛病,我指给您看看。”秦王就把玉璧给了我。玉璧一到我手上,我就威胁说:“我看你并不想给赵国15座城池,如今璧在我手上,如果你逼我,我就和璧一起死在这根柱子上”。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应诺,用15座城池来交换。我趁机要求说要准备一个盛大的典礼才行。秦皇只好下令定下了典礼的日期。当晚,我就让下手化妆后,把玉璧送回了赵国。当典礼的日子到了时候,我光明正大的告知秦王,玉璧已送回赵国,你若真想要,就先把城池交出来,我再派人把玉璧送来。秦王知道,杀了我也没有用,就让我回了国。

  真是有惊无险啊!

成语的故事8

  有一个人一天去地里去干活,累的的时候就去树边休息,突然发现一只兔子跑过来撞到树上死去了。这个人这时候非常的高兴。于是赶紧抛过去把兔子捡起来回家了。心里感觉特别的兴奋,突然感觉以后不用劳动就可以每天获得劳动果实了。他就想着以后就这样每天去等兔子,以后可以每天不干一点活就可以解决食物问题了。试问:这种方法是可取的吗?

  我们可以看出这个人不明白兔子为什么突然撞死了,于是他决定以后每天都在树边等,等那些兔子自己过来撞死。就这样一天两天,不知不觉很多天过去了却没有一只兔子撞死。故事看到这里我们也明白了,不可能每只兔子都无缘无故跑来撞死,所以,他这样不自己劳动只等着兔子来撞死简直可以说是天上掉馅饼的事情。不自己去劳动,努力,只想着怎么赚便宜是非常不可取的,所以自己要学的勤劳一点,这样才可以靠自己的努力换取劳动果实。

  这个故事中的人不愿意自己劳动,只想着投机取巧来获取果实,这是不现实的。因为一只兔子撞死了,不可能每只兔子都过来撞死。所以要想取得劳动果实必须靠自己的'努力才可以。所以我们应该学会劳作,自己动手,这样才可以获取你想得到的。千万不可以去学习故事中的这个人。凡事要多想想,多思考,而不是死脑筋,一成不变,寻求真正的适合自己的生存方法。不要学故事中的那个人那样。

成语的故事9

  【注音】hào qí zhě duò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吴王夫差灭掉越国之后更加得意忘形了。他特别喜欢听伯喜的拍马屁,大修姑苏台,杀了太师伍子胥,整天玩乐。一次他叫术士公孙圣解梦,公孙圣说:“经常骑马的人往往会跌下马来,大王不可好战。”

  【典故】悲哉,夫好船者溺,好骑者堕,君子各以所好为祸。

  汉·袁康《越绝书·外传记吴王占梦》

  【解释】惯于骑马的'人常常会从马上摔下来。比喻善长某一技艺的人,往往因大意而招致失败。

  【用法】作宾语、定语;同“骑者善堕”

  【结构】主谓式

  【近义词】骑者善堕

  【同韵词】迷迷惑惑、生功止过、有钱使得鬼推磨、通衢广陌、招魂续魄、交能易作、鱼沉雁落、金镳玉络、计功补过、言笑自若、......

成语的故事10

  【成语】: 掩耳盗铃

  【拼音】: yǎn ěr dào líng

  【解释】: 掩:遮蔽,遮盖;盗:偷。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成语故事】:

  从前有一个人,看见人家门口有一口大钟,就想把它偷去。可这钟太重,没法背走,他就取来一个铁锤,想敲碎后一块块偷走。可是还有一个问题,用铁椎砸钟会发出很大的声音,肯定会被人抓做的。他转念一想:钟一响耳朵就能听见,可是如果把耳朵蒙起来,就什么都听不到了!

  掩耳盗铃:比喻蠢人自己欺骗自己。

  《吕氏春秋·自知》: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

成语的故事11

  1.开卷有益

  【释义】“开卷 ”就是翻开书,表示读书。比喻读书有好处。

  【出处】宋·王辟之《绳水燕谈录·文儒》 太宗日阅《御贤》三卷,因事有阀,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 益,朕不以为劳也”。

  【故事】

  宋大祖赵匡胤建立宋王朝的时候,各地还存在着一些割据 政权。统一全国的任务,直到他的弟弟赵光义当皇帝后,才完成。赵 光义即位后改名赵光灵,史称宋太宗。 宋太宗统一全国后,立志宏扬传统文化,下令整理各种古籍。同 时,又重视各种古代文化资料的收集。在太平兴国年间(976—983 年)。下令编纂《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和《文苑英华》三大类书,从 而为保存和发扬我国的文化遗产,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太平御览》中引用的古书,十之七八现在已经无法看到了。所 以,又可以说它是北宋前文化知识的总汇。 这部书原名《太平编览》。编成后,宋大宗对它非常重视,规定自 己每天看三卷,一年后全部看完;因而改名为《太平御览》,意思是太 平兴国年间皇帝亲自阅读的书。 宋太宗的政事非常繁忙,经常因处理其他事情而未能按计划阅 读这部书,于是就在空暇的日子补读。侍臣怕他读得时间太久,影响 身体健康,太宗说:“只要翻开书卷阅读,就会有收益,所以我不觉得 疲劳。”

  2.安居乐业

  【释义】表示生活美满、安定。

  【出处】《老子》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故事】

  春秋时,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他姓李,名耳,字 聃。据说他刚生下来的时候,就是一个白头发。白胡子的小老头儿; 所以人们称他“老子”;还说他是在一棵李树下出世的,所以姓李;又 因为他耳朵长得特别大,所以名“耳”。其实,老子是人们对他的尊 称。 老于对当时的现实不满,并反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革新浪潮, 想走回头路。他怀恋着远古的原始社会,认为物质的进步和文化的 发展毁坏了人民的淳朴,给人们带来了痛苦,所以渴望出现“小国寡 民”的理想社会。 老于是这样描绘他所设想的“小国寡民”社会的: 国家很小,人民稀少。即使有许许多多的器具,也不去使用它 们。不要让人民用生命去冒险,也不向远处迁移,即使有车辆和船 只,也无人去乘坐它们,即使有兵器装备,也无处去使用它们。要使 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结绳记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 很安适,满足于原有的风俗习惯。邻近各国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互 相听得见,但是人们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

  3.爱屋及屋

  【释义】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关心到跟他有关系的人或物。

  【故事】

  传说,殷商末代的商纣王是个穷奢极欲、残暴无道的昏君(参看《助纣为虐》)。“西伯”(西部诸侯之长)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因为反对纣王曾被囚禁,想了很多办法才得以出狱。当时,周的都城在岐山(今陕西省岐山县),周文王回到岐山后,下决心要推翻商朝的统治。他首先聘得军事家姜尚(即姜太公)为军师,积极练兵备战,又兼并了邻近的几个诸侯小国,势力逐渐强大起来。接着,又将都城东迁至丰邑(今陕西省户县附近),准备向东进军。可是,迁都不久周文王逝世了。

  周文王的儿子姬发继位,即周武王。姜太公继续担任军师。武王的同母弟姬旦(即周公),异母弟姬奭[shì ](即召公)是武王的两个得力助手。同时,武王还得到了其他几个诸侯的拥护。于是,武王正式宣布出兵伐纣。大军在孟津(今河南孟县之南的一个黄河渡口)渡过黄河,向东北挺进,直逼商朝的朝歌(今河南淇县东北)。因为商纣王已失尽人心,军队也多不愿为他送命,于是逃的逃、降的降,起义的起义,朝歌很快就被攻克。纣王自杀,商朝就此灭亡。以后的八百年,便成了周的天下,称为周朝。

  当周武王攻克朝歌之初,对于怎样处置商朝遗留下来的权臣贵族、官宦将士,能不能使局面稳定下来,武王心里还没有谱,因此有些担忧。为此,他曾同姜太公等商议。汉朝人刘向编撰的《说苑·贵法》里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载: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爱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刘厥敌,使靡有余,何如?’” 大意是说:周武王打败了殷商,召见姜太公,问道:“该怎样对待他们的`人员呢?”太公答道:“我听说,如果喜爱那个人,就连带喜爱他屋上的乌鸦;如果憎恨那个人,就连带夺来他的仆从家吏。全部杀尽敌对分子,让他们一个也不留,您看怎样?”

  4.安然无恙

  【释义】平安无事,没有遭受损害或发生意外。恙,疾病,借指灾祸。

  【故事】

  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赵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太子丹接位为赵孝成王。由于孝成王还年轻,国家大事由他的母亲赵威后负责处理。赵威后是一个比较贤明而有见识的中年妇女。她刚刚主持国事的时候,秦国加剧了对赵国的进攻。赵国危急,向齐国求救,齐国要赵威后把她的小儿子长安君送到齐国作人质,然后再出兵。赵威后舍不得小儿子离开,但是听了大臣触龙的意见,还是把长安君送到齐国。齐国出兵帮助赵国打退了秦军。

  有一次,齐王派使者带着信到赵国问候赵威后。威后还没有拆信就问使者。“齐国的收成不坏吧?老百姓平安吗?齐王身体健康吗?”

  齐国使者听了心里很不高兴,说:“我受齐王派遣来问候您,现在你不先问齐王,却先问收成和百姓,难道可以把低贱的放在前面,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

  威后微微一笑,说:“不是的。如果没有收成,怎么会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怎么会有君主?难道问候时可以舍弃根本而只问枝节吗?”

  齐国使者听了,一时说不出话来。 这则“无恙”的典故,后来演化出成语,“安然无恙”。

  5.八仙过海

  【释义】比喻各自有一套办法或本领去完成任务。

  【故事】

  传说吕洞宾等八位神仙途经东海去仙岛,只见巨浪汹涌。吕洞宾提议各自投一样东西到海里,然后各显神通过海。于是铁拐李把拐杖投到水里,自己立在水面过海;韩湘子以花蓝技水而渡;吕洞宾、蓝采和、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何仙姑也分别把自己的萧、拍板、纸驴、鼓、玉版、竹罩投到海里,站在上面逐浪而过。八位神仙都靠自己的神通渡过了东海。“八仙过海”根据这个传说而来。

成语的故事12

  在商朝末年,商纣王昏庸无道,挥霍无度,天下的百姓怨声载道,周武王姬发顺应民意,推翻了商纣王的残暴统治,商纣王最后在露台点火自焚,商朝也就此灭亡了。

  商纣王死之后,周武王并没有感到轻松,因为想要尽快的结束战乱,安定天下,必须首先要安顿好纣王留下的军队,他征询姜太公的意见。

  太公说,“我听别人讲,喜欢一个人就会连同喜欢他屋顶上丑陋的乌鸦,而憎恨一个人就是看到他家的.篱笆墙也会深恶痛绝。这句话很明白,大王应该杀掉那些将士,斩草除根不留祸患,只有这样才可以稳住大局,统治天下。”

  周武王不同意姜太公的意见,就问了邵公,邵公说,“将士中有罪的杀掉,没罪的可以放掉,大王以为如何?”

  周武王仍然觉得不满意。

  这个时候,周公站出来说,“大王取得了天下,应该以仁德感化百姓,既不偏爱自己的亲友部下又能尊重其他的人,这样才能够平复民心,我看应该让纣王的部下回家务农和家人团聚,这样既去除了敌对的势力,又让他们各得其所,安居乐业,大王觉得怎样?”

  武王听后非常高兴,认为自己得到了安邦治国的良策。

  于是他按照周公的建议,治理天下,使周朝不断的强盛起来。

  周武王虽然没有采纳姜太公的建议,但是爱屋及乌却成为千古流传的一句成语。

成语的故事13

  成语视死如归出处:这个成语来源于《吕氏春秋·勿躬》,说的是春秋时期管仲的事。

  视死如归这个成语来源于《吕氏春秋·勿躬>,说的是春秋时期管仲的事。

  开始,齐桓公任命当时的大夫鲍叔牙为宰相,鲍叔牙婉言辞谢了,却举荐管仲。齐桓公问管仲治理政治、复兴国家的方针大略,管仲答复齐桓公说:“开垦大量的土地,扩大城镇的规模,发展生产,利用土地创造尽可能多的财富,我不如宁越,请派他去做管理经济的官;能审时度势,说话有分寸,举止得体,礼仪娴熟,我不如隰朋,请派隰朋去管理外交;能不辞辛劳,不惜个人生命,不计较个人富贵名利,直率耿直,敢冒犯进谏,我不如东郭牙,请派他做主管监察的大臣;整肃军队,打仗英勇,战鼓一鸣,全军将士毫尤畏惧,一致英勇挺进,视死如归,我不如王子城父,请派他去管理军队;断案英明,.不杀无辜的人,不冤枉无罪的人,我不如弦章,淸派他管理司法。你如果想治国强兵,有这五个人就足够了,若你还想称霸的话,那么,还有我管仲在这里。”

  齐桓公听了管仲的话,觉得有道理,连连称赞管仲,任他做宰相,并依照管仲的`意见,分派了这五个人的官职,让他们接受管仲的统一领导。这五个人果然在自己的职位上干得很好。在管仲的辅佐下,十年以后,齐国渐渐地强大起来,成了诸侯国的霸主。

成语的故事14

  【注音】kè hú lèi wù

  【成语故事】东汉时期,大将军马援在给侄子的信中说,希望你学习谨慎廉洁的龙述,不要学习豪侠仗义的.杜保。学龙述不成还可以成谨慎的人,就像刻天鹅不成还能像鸭子。学杜保不成却可能成为轻薄子弟,这就像画虎不成反而像狗了。

  【出处】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成,陷为天下轻薄子,所为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

  《后汉书·马援传》

  【解释】刻:刻画;鹄:天鹅;类:似,象;鹜:鸭子。画天鹅不成,仍有些象鸭子。比喻模仿的虽然不逼真,但还相似。

  【用法】作宾语、补语;比喻仿效失真,适得其反

  【近义词】画虎类犬、刻鹄类鹜

  【示例】故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若刻鹄类鹜,则无所取焉。

成语的故事15

  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凭着自己国力强大,领兵攻打越国。结果越国战败,越王勾践于是被抓到吴国。吴王为了羞辱越王,因此派他看墓与喂马这些奴仆才做的工作。越王心里虽然很不服气,但仍然极力装出忠心顺从的样子。吴王出门时,他走在前面牵着马;吴王生病时,他在床前尽力照顾,吴王看他这样尽心伺候自己,觉得他对自己非常忠心,最后就允许他返回越国。

  越王回国后,决心洗刷自己在吴国当囚徒的耻辱。为了告诫自己不要忘记复仇雪恨,他每天睡在坚硬的木柴上,还在门上吊一颗苦胆,吃饭和睡觉前都要品尝一下,为的就是要让自己记住教训。除此之外,他还经常到民间视察民情,替百姓解决问题,让人民安居乐业,同时加强军队的训练。

  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变得国富兵强,于是越王亲自率领军队进攻吴国,也成功取得胜利,吴王夫差羞愧得在战败后自杀。后来,越国又趁胜进军中原,成为春秋末期的`一大强国。

  释 义 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出 处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示 例 中国足球要想冲出亚洲,必须~,刻苦训练。

  兔死狗烹

  越王勾践大夫范蠡,曾经替越国出过了不少力,使得越国得以打败吴国,成为霸王。对越国来说,范蠡可是个大功臣,本来他是可以安享富贵的,但是范蠡却没有这么做,他宁愿舍弃荣华富贵,而自行引退,过着淡泊的生活。就在众人一片惋惜声中,范蠡又托人带了一封信给从前的同事大夫文种,他劝文种也舍弃功名富贵,以免招惹灾祸。范蠡为什么会这样劝文种呢?原来,他早就看出越王是个只能共患难,却不能共享乐的人,所以他在信中说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兔死狗烹”就是从信中这几句话引申出来的。

  “鸟尽弓藏”和“兔死狗烹”虽然同样出自这一个地方,但意思却不同,因为在鸟尽的时候,弓是用来收起来的,并没有受到什么损害,但狗的命运就不相同了,等到狗没有作用的时候,还会被主人烹来吃了,连性命都不保,这就是两者不一样的地方。

  例如,甲乙两个国家发生战争,甲国派人混到乙国去刺探军情,结果,甲国获胜,但是那人却被诬指为卖国,终于被杀,这就是“兔死狗烹”,也就是一般人所说的“有事就用你,无事就给你一个罪名”这句话。

  释义 烹:烧煮。兔子死了,猎狗就被人烹食。比喻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

  出处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示例 大凡古来有识见的英雄功成名就,便拂袖而去,免使后来有“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之祸。(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九回)

  鸟尽弓藏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越世家》,蜚(同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春秋末期,吴、越争霸,越国被吴国打败,屈服求和。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任用大夫文种、范蠡整顿国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国家转弱为强,终于击败吴国,洗雪国耻。吴王夫差兵败出逃,连续七次向越国求和,文种、范蠢坚持不允。夫差无奈,把一封信系在箭上射入范蠡营中,信上写道:兔子捉光了,捉兔的猎狗没有用处了,就被杀了煮肉吃;敌国灭掉了,为战胜敌人出谋献策的谋臣没有用处了,就被抛弃或铲除。两位大夫为什么不让吴国保存下来,替自已留点余地呢?

  文种、范蠡还是拒绝议和,夫差只好拔剑自刎。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在吴宫欢宴群臣时,发觉范蠡不知去向,第二天在太湖边找到了范蠡的外衣,大家都以为范蠡投湖自杀了。可是过了不久,有人给文种送来一封信,上面写着:飞鸟打尽了,弹弓就被收藏起来;野兔捉光了,猎狗就被杀了煮来吃;敌国灭掉了,谋臣就被废弃或遭害。越王为人,只可和他共患难,不宜与他同安乐。大夫至今不离他而去,不久难免有杀身之祸。

  文种此时方知范蠢并未死去,而是隐居了起来。他虽然不尽相信信中所说的话,但从此常告病不去上朝,日久引起勾践疑忌。一天勾践登门探望文种,临别留下佩剑一把。文种见剑鞘上有属楼二字,正是当年吴王夫差逼忠良伍子胥自杀的那把剑。他明白勾践的用意,悔不该不听范蠡的劝告,只得引剑自尽。

  释义 鸟没有了,弓也就藏起来不用了。比喻事情成功之后,把曾经出过力的人一脚踢开。

  出处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蜚(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示例 小弟从征方腊回来,苦劝我东人隐逸。明知有“~”之祸。(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二十二回)

【成语的故事】相关文章:

成语的故事07-24

经典成语指鹿为马的故事06-19

成语雕虫小技的故事04-12

成语寸木岑楼的故事06-22

成语箪食壶浆的故事12-01

成语削足适履的故事08-12

成语学而时习之的故事07-03

成语借花献佛的故事05-24

成语舍旧谋新的故事05-26

成语杯弓蛇影的故事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