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成语小故事

时间:2022-11-28 14:58:26 成语故事 我要投稿

成语小故事15篇

成语小故事1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成语小故事15篇

  楚国有一位著名的射箭能手名叫熊渠子。

  有一天夜里,当天经过一片山林时,忽然看见前面不远的地方躺着一只老虎。他吓出一身冷汗,赶紧拉弓搭建,对准老虎就射。可是,那只老虎不动也不吼。

  熊渠子感到奇怪,壮着胆子走过去一看,原来是一块像老虎的大石头;再一看,他射出的那支箭整个儿钻进石头里去了。

  熊渠子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心想:我的力气再大也射不穿石头呀!

  他后退了几步,又拿起了一支箭,开工向石头射去。只听“啪”的一声,箭却被弹了回来。熊渠子又连射几回,都是这样。他弄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于是摇摇头,叹了口气,继续赶路去了。

  这件事很快传开了。人们议论说,熊渠子所以能射开石头,是因为他当时心志专一,精力高度集中。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句谚语就是从上面的故事演变而来的。人们常用来说明只要专心致志,肯下苦功夫,就能达到目的;有时也用来比喻诚心待人,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成语小故事2

  名医扁鹊,有一次去见齐桓公。他在旁边立了一会儿对桓公说:“你有病了,现在病还在皮肤的纹理之间,若不赶快医治,病情将会加重!”桓公听了笑着说:“我没有病。”待扁鹊走了以后,桓公对人说:“这些医生就喜欢医治没有病的人把这个当做自己的功劳”

  十天以后,扁鹊又去见桓公,说他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然后如果不治,还会加重。桓公不理睬他。扁鹊走了以后,桓公很不高兴。

  再过了十天,扁鹊又去见桓公,说他的病已经转到肠胃里去了,然后再不从速医治,就会更加严重了。桓公仍旧不理睬他。

  又过了十天,扁鹊去见桓公时,对他望了一望,回身就走。桓公觉得很奇怪,于是派使者去问扁鹊。扁鹊对使者说:“病在皮肤的纹理间是烫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病在肌肤是针石可以治疗的;在肠胃是火剂可以治愈的;病若是到了骨髓里,然后那是司命所掌管的事了,我也没有办法了。而今在骨髓,我不再请求了。

  五天以后,桓公浑身疼痛,赶忙派人去请扁鹊,扁鹊却早已经逃到秦国了。桓公不久就死掉了。良医治病,病在表皮时就及时医治。这是为了在刚显露苗头时及时处理。事情的祸福也有开端,所以圣人总是尽可能早地予以处理。

成语小故事3

  商朝末年,有个足智多谋的人物,姓姜名尚,字子牙,人称姜太公。因先祖封于吕,又名吕尚。他辅佐周文王、周武王攻灭商朝,建立周朝,立了大功。后来封在齐,是春秋时齐国的始祖。

  姜太公曾在商朝当过官,因为不满纣王的残暴统治,弃官而走,隐居在陕西渭水河边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为了取得周族的领袖姬昌(即周文王)的重用,他经常在小河边用不挂鱼饵的直钩,装模作样地钓鱼。

  姜太公整天钓鱼,家里的生计发生了问题,他的妻子马氏嫌他穷,没有出息,不愿再和他共同生活,要离开他。姜太公一再劝说她别这样做,并说有朝一日他定会得到富贵。但马氏认为他在说空话骗她,无论如何不相信。姜太公无可奈何,只好让她离去。

  后来,姜太公终于取得周文王的信任和重用,又帮助周武王联合各诸侯攻灭商朝,建立西周王朝。马氏见他又富贵又有地位,懊悔当初离开了他。便找到姜太公请求与他恢复夫妻关系。

  成语出处:这个成语来源于宋。王桃《野客丛书》,太公取一壶水倾于地,令妻收入。乃语之曰:“若言离更合,覆水定难收。”

成语小故事4

  晋文公即位以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把晋国治理得渐渐强盛起来。他也想能像齐桓公那样,做个中原的霸主。这时候,正好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来讨救兵。周襄王有个异母兄弟叫太叔带,联合了一些大臣,向敌国借兵,夺了王位。周襄王带着几十个随从逃到郑国。他发出命令,要求各国诸侯护送他回洛邑去。列国诸侯有派人去慰问天子的,也有送食物去的,可就是没有人愿意发兵打敌人。有人对周襄王说:“现在诸侯当中,只有秦、晋两国有力量打退敌人,别人恐怕不中用。”襄王才打发使者去请晋文公护送他回朝。 晋文公马上发兵往东打过去,把敌人打败,又杀了太叔带和他那一帮人,护送天子回到京城。

  过了两年,又有宋襄公的儿子宋成公来讨救兵,说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领楚、陈、蔡、郑、许五国兵马攻打宋国。大臣们都说:“楚国老是欺负中原诸侯,主公要扶助有困难的国家,建立霸业,这可是时候啦。” 晋文公早就看出,要当上中原霸主,就得打败楚国。他就扩充队伍,建立了三个军,浩浩荡荡去救宋国。公元前632年,晋军打下了归附楚国的两个小国——曹国和卫国,把两国国君都俘虏了。楚成王本来并不想同晋文公交战,听到晋国出兵,立刻派人下命令叫成得臣退兵。可是成得臣以为宋国迟早可以拿下来,不肯半途而废。他派部将去对楚成王说:“我虽然不敢说一定打胜仗,也要拼一个死活。” 楚成王很不痛快,只派了少量兵力归成得臣指挥。成得臣先派人通知晋军,要他们释放卫、曹两国国君。晋文公却暗地通知这两国国君,答应恢复他们的君位,但是要他们先跟楚国断交。曹、卫两国真的按晋文公的意思办了。成得臣本想救这两个国家,不料他们倒先来跟楚国绝交。这一来,真气得他双脚直跳。他嚷着说:“这分明是重耳这个老贼逼他们做的。”他立即下令,催动全军赶到晋军驻扎的地方去。楚军一进军,晋文公立刻命令往后撤。晋军中有些将士可想不开啦,说:“我们的统帅是国君,对方带兵的是臣子,哪有国君让臣子的理儿?”狐偃解释说:“打仗先要凭个理,理直气就壮。当初楚王曾经帮助过主公,主公在楚王面前答应过:要是两国交战,晋国情愿退避三舍。今天后撤,就是为了实现这个诺言啊。要是我们对楚国失了信,那么我们就理亏了。我们退了兵,如果他们还不罢休,步步进逼,那就是他们输了理,我们再跟他们交手还不迟。” 晋军一口气后撤了九十里,到了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才停下来,布置好了阵势。楚国有些将军见晋军后撤,想停止进攻。可是成得臣却不答应,一步盯一步地追到城濮,跟晋军遥遥相对。成得臣还派人向晋文公下战书,措词十分傲慢。晋文公也派人回答说:“贵国的恩惠,我们从来都不敢忘记,所以退让到这儿。现在既然你们不肯谅解,那么只好在战场上比个高低啦。”

  大战展开了。才一交手,晋国的将军用两面大旗,指挥军队向后败退。他们还在战车后面拖着伐下的树枝,战车后退时,地下扬起一阵阵的尘土,显出十分慌乱的模样。成得臣一向骄傲自大,不把晋人放在眼里。他不顾前后地直追上去,正中了晋军的埋伏。晋军的中军精锐,猛冲过来,把成得臣的军队拦腰切断。原来假装败退的晋军又回过头来,前后夹击,把楚军杀得七零八落。晋文公连忙下令,吩咐将士们只要把楚军赶跑就是了,不再追杀。成得臣带了败兵残将回到半路上,自己觉得没法向楚成王交代,就自杀了。晋军占领了楚国营地。把楚军遗弃下来的粮食吃了三天,才凯旋回国。晋国打败楚国的消息传到周都洛邑,周襄王和大臣都认为晋文公立了大功。周襄王还亲自到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践音jiàn)慰劳晋军。晋文公趁此机会,在践土给天子造了一座新宫,还约了各国诸侯开个大会,订立盟约。这样,晋文公就当上了中原的霸主。这就是“城濮之战”。

成语小故事5

  安乐窝

  这个典故出自《宋史.列传.道学一.邵雍》。邵雍字尧夫。初到洛阳的时候,住在四面透风的破房子里。富弼、司马光和吕公著等各位贤人,被罢官以后也住在洛阳。平时他们很敬重邵雍,经常跟邵雍来往,而且为邵雍买了园田与住宅。到了农时,邵就自己去园田耕种与收割,但收获下来的粮菜,只够一个人的吃用和换取必备的衣裳。为表示"安贫乐道,不求荣华富贵",邵雍把自己的住处叫作"安乐窝"。早晨起来,点好香坐着休息,到了傍晚,自己便斟上三、四杯酒喝下,稍微有一点酒意就行了,但从不喝醉。兴趣来了,他就吟成诗章,然后又放声朗诵。每到春天和秋天,邵雍就到洛阳城里去游玩。刮风下雨是不出门的。出去的时候,就坐一辆小车,让一个人拉着,心里想到哪儿,就到哪儿。官宦人家的人一听出他的车音,就争着出门等候迎接。这些人家的小孩子与奴仆,也喜欢他来,互相说:"我们家的先生来了。"他们就不再称呼邵雍的姓名了。他在这些人家,有时竟一连住上两宿方肯离去。有一些好多事的人,便在自己家里仿照邵雍的"安乐窝",盖一处房舍,等邵雍来了住,他们把这房子称作邵雍的"行窝"。

  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安逸舒适的生活。

成语小故事6

  楚国的大大伍奢的儿子伍员,在楚平王的迫害下,历尽艰辛逃到了南方的吴国,受到了吴王阖阊的重用。有一次,吴王同伍员讨论治理国家的良策,阖阊说:“我想使国家强盛起来,不知你有什么好办法。’伍员回答说:“要想国家富强,远近的国家都服从大王的指挥,首先”要把城市防御工事修好,城墙要修得坚固高大;其次要把武器造得既多又好;再有,要发展农业生产,把粮仓装得满满的。”

  一心想做霸主的吴王,听了伍员的话,非常高兴,他对伍员说,你的建议很好,就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去搞好修筑城墙、加强战备、广积粮草这几件事,要不然能说这是上天的定数就能征服邻国的吗?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倘若不去分析具体矛盾的不同特点,不管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搞一刀切,结果矛盾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会给工作带来不应有的损失。一心想做霸主的吴王,根据本国的实际因地制宜地搞战备,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充分体现。我们在一切实际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基本的方法。

成语小故事7

  1.一言九鼎

  【释义】

  一句话就有九鼎重。比喻说话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形容人说话信誉极高、重诺、一言半语就起决定作用。古代豪门贵族吃饭时要奏乐击钟,用鼎盛着各种珍贵食品,故用“钟鸣鼎食”形容权贵的豪奢排场,旧时还形容富贵人家生活奢侈豪华。

  【出处】

  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平原打算带领20名门客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楚国。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毫无结果。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您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您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心服口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一言九鼎”和“毛遂自荐”出自同一个典故。平原君夸奖毛遂“一言九鼎”的本意是烘托出他的口才好,演变到现代就成了信守诺言了!

  2.抱柱之信

  【释义】

  用以表示坚守信约。

  【故事】

  有一个男子与女友相约在桥下见面,男子等了许久不见女友。后来桥下涨水,男子抱住桥柱(桥墩)不离桥下,结果被淹死了。后人以为男子的愚昧虽可悲,而信守承诺却可颂。故事流传至今。

  【出处】

  《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史记苏秦列传》:“信如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柱而死。”唐李白《长干行》诗:“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3.立木为信

  【故事】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出处】

  出自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里的商鞅变法“立木为信”: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4.出尔反尔

  【注音】

  chū ěr fǎn ěr

  【基本释义】

  尔:你;反:通“返”,回。原意是你怎样做,就会得到怎样的后果。现指人的言行反复无常,前后自相矛盾。

  【出处】

  《孟子·梁惠王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近义词】

  食言而肥 反复无常 朝三暮四 三反四覆 口中雌黄 言之无信 言而无信 自食其言 反复不定

  【反义词】

  一言为定 言而有信 言出必行 始终如一 言行一致 说一不二

  【历史典故】

  战国时,有一年邹国与鲁国发生了战争。邹国吃了败仗,死伤了不少将士。邹穆公很不高兴,问孟子道:“在这次战争中,我手下的官吏被杀死了三十三个,然而老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去拼命的,他们眼看长官被杀,而不去营救,可恨得很。要是杀了这些人吧,他们人太多,杀也杀不完;要是不杀吧,却又十分可恨。您说该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说:“记得有一年闹灾荒,年老体弱的百姓饿死在山沟荒野之中,壮年人外出逃荒的有千人之多,而大王的粮仓还是满满的,国库也很充足,管钱粮的官员并不把这严重的灾情报告给您。他们高高在上,不关心百姓的疾苦,而且残害百姓。”

  孟子在回顾了这辛酸的往事后,接着又说:“您记得孔子的弟子曾子说过的话吗?他说,要警惕呀!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如今百姓有了一个报复的机会,就要用同样的手段来对待那些长官了。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孟子最后告诉邹穆公说:“所以,大王不要去责怪他们、惩罚他们。如果实行仁政,您的百姓就会爱护他们的长官,并且愿意为他们献出生命。”

  孟子所说的“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就是“一报还一报”,接近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意思。人们根据这句话引申出了"出尔反尔"这个成语。

成语小故事8

  春秋时,晋国的文伯奉命出使东周,参加周景王王后的葬礼,籍谈任副使。这次葬礼很隆重,各诸侯国都来参加,还带了不少的贡品。

  葬礼过后,按当时的规定要脱下丧服,然后由周天子设宴招待前来吊丧的各国诸侯。当周景王招待文伯时,有意使用鲁国贡上的酒器。景王问文伯说:“鲁国的酒器好吗?是这次进贡的。”文伯回答说:“不错,鲁国到底是周公的后代,制作的东西就是好!”景王又说:“文伯啊,这次各诸侯国都有贡品献给朝廷,唯独晋国没有,这是为什么呢?”文伯一时无话可说,只好向籍谈拱拱手,让他回答。籍谈回答道:“我记得当初诸侯受封,都从周王那里接受了大量器物,借以安邦定国,所以他们能把器物回献给天子。而晋国呢?处在深山之中,同北方的少数民族为邻,远离周王室,所以,天子忙不过来,就没有送器物给晋国。现在晋国也无法回献。”

  原来籍谈是在埋怨周天子没送器物给晋国,景王不高兴地说:“你们忘记了吗?晋国的祖先是周成王的弟弟,难道他还会没有王室赠送的器物吗?据我所知,晋国曾先后得到过周王室赠送的鼓、大车、铠(kǎi)甲、香酒、雕刻过的弓以及勇士等,还有南阳一带的大片土地。有了功劳不会被忘记,有了贡品都要登记在册子上,使子孙们知道这是王室的恩宠啊!你的祖先是掌管晋国典籍的官,所以后来以官职作为姓,不然你怎么姓籍呢?身为掌管典籍的官员的后代,怎么倒忘了晋国的旧典呢?”

  籍谈羞愧满面,只好与文伯提前退席。景王叹息地说:“籍谈的后代大概不会享有官职了吧?他举典故却忘了自己的祖先!”

  含义及用法:“数典忘祖”:一一数出典故却忘了祖先;后用来讽刺那种对事物本源或国家、社会的历史一无所知的人。

  注:周成王,周武王的儿子。

成语小故事9

  有个急性子的宋国人,总嫌自己的秧苗长得慢。于是,他就把每棵稻子都从土里拔高了一些。

  有个急性子的宋国人,日夜盼望稻田里的稻子快些长大。可是,稻子是要慢慢长的,不能照他想的那样长的那么快。

  有一天,他想出了一个妙计:下得田去,把每棵稻子都从土里拔高了一些。

  “好累啊!辛辛苦苦干了一整天!不过,田里的稻子倒是都长高好些了。”

  他的儿子听说田里的稻子长高了好些,连忙跑到田里去看。可是,糟糕得很,田里的稻苗的叶子,都开始枯萎了。

成语小故事10

  按图索骥

  这个典故载于《汉书.梅福传》。在春秋时代秦国,有个相马专家叫伯乐,原名孙阳。他善于识千里马并写了一本《相马经》。伯乐的儿子死读《相马经》,按照书中所说的马的样子去寻找骐骥良马。有一天,在看见一只大蟾蜍,他便高兴地对伯乐说:"爸爸,这是一匹良马,眼睛和额头跟你书上描述的差不多,就是蹄子不大一样。"伯乐知其子之愚,转怒为笑地说:"此马好跳,不堪御也(无法驾驭)。"

  这个典故比喻做事情拘泥教条,不能理论结合实际。

成语小故事11

  按兵不动

  这个典故见于《吕氏春秋.召类》。春秋时候,晋国的赵简子准备进攻卫国,令部下史默去卫国探听情况,规定一个月之内必须回来。但是一直过了六个月他才返回来。赵简子问史默:"你去卫国,怎么用了这么长的时间?"史默回答:"想得到利益,却会召来祸害,你还没有观察出来吗?现在卫国有蘧伯玉做相国,史鳅辅佐,孔子也在那里做客,子贡又在国君的面前谋划大事,国君很能听取他们的意见,可见卫国国君的助手多是很有才能的人。"赵简之一听这话,就打消了进攻卫国的念头,命令部队原地待命。

  现一般用此典故说明在军事上由于某种原因,而不采取进攻或抵抗的行动。也用来比喻对眼前事物抱着观望的态度,而拿不出办法来。

成语小故事12

  “噢噢……!”咦?这是在干嘛?原来,我们正在举行有趣的活动——巧猜成语。你一定也很想听一听我们的趣事吧!那就请我——李逸帆给你介绍介绍吧!

  今天第二节课,老师笑眯眯地在黑板上写了“巧猜成语”四个大字,同学们立刻兴奋起来,有的说:“猜成语呀,属我最拿手了,不信,你们马上看。”有的高高举起了手:“我来!我来!”老师示意我们安静下来,就这样,巧猜成语活动拉开了帷幕。

  第一个上场的就是我,我想:哼!这次我一定能成功,因为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只要大口大口地吃,大家就会猜到是“狼吞虎咽”。于是,我便拎着食品袋大摇大摆地走上了讲台。我先把香蕉和面包都拿了出来,然后左手掰开一根香蕉,右手迅速地剥开香蕉皮,一口咬掉了一大半,还没等香蕉吃完,我又拿起面包,迫不及待地咬了一个半月形。这时,一只只小手齐刷刷地举了起来,我看了心里暗自高兴,老师请汪雅琦回答,“狼吞虎咽!”。耶!我成功了!虽然脸上没有表现出来,可心里甭提多高兴了!因为,既然同学们能猜出来,说明我表演得还不错呢!

  韩芷豪上台表演了,只见唐老师拿着“棍子”正要打他,他就赶紧“汪汪”地跑起来,呀!不好!没路可走了,他见“墙”不高,索性跳“墙”,“墙”上留下了韩芷豪“爪子”的痕迹。我心想:这韩芷豪也真是的,像狗一样跳“墙”,对了,狗急跳墙。看见别的同学举起了手,我也高高地举起了手,老师不知请哪个同学回答:“狗急跳墙!”我们都鼓起掌来,掌声中还夹杂着欢笑声。

  最后,李凯睿和栾浩钧登台表演了。只见他们一个拿着鸡毛掸,一个拿着直尺,互相打斗起来,还不时听到“菜刀”声,一会儿打到肩膀上,一会儿打到大腿上,甚至两个人都扭打到一起,毫不相让。可结果怎么样呢?随着李凯睿发出一声惨叫“啊——”他便“昏倒”在地,栾浩钧也跟着“倒”在了“血泊”之中,两个人还躺在地上“呻吟”。同学们都笑弯了腰,有的同学甚至笑出了眼泪。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举起手来,老师让我们一起说,我们大声说道:“两——败——俱——伤!”

  后来,又有同学表演了“对牛弹琴”、“囫囵吞枣”、“掩耳盗铃”、“蚍蜉撼树”,都十分有趣!

  巧猜成语真有趣!这节课真让我难忘!

成语小故事13

  汉朝的时候,有一对很要好的朋友,一个叫雷义,另外一个叫陈重。雷义和陈重的感情比亲兄弟还要好,有一次,他们两个人一起去参加考试,雷义考上了,陈重却没考上。雷义心想:「陈重的学问比我好,居然没有考上,真的是太可惜了!」雷义就跑去找掌管考试的官员说:「大人,麻烦您将我的功名转给陈重,他比我优秀呀!」官员当然不理他:「胡闹,功名怎么可以随便转给别人呢?」

  雷义心里好失望:「那我也不要这个功名了!」雷义就假装发疯不去做官,终于被解除了功名。过了几年,雷义和陈重又一起去参加考试,这一次,他们两个都考上了,还很幸运地被派在同一个地方做事。雷义高兴的对陈重说:「陈兄,以后又要麻烦你多照顾了。」

  陈重说:「雷兄,您说笑了,都是您在照顾我呀!」两个人很开心能在一起工作,感情变得更好呢!大家看到他们感情这么好,都说:「胶和漆凝聚在一起很坚固,不过还是比不上雷义和陈重的深厚友谊呀!」后来,有人就把这件事变成“胶漆相投”这句成语,用来形容好朋友间的深厚友情,就像胶和漆聚合在一起那么坚固!

成语小故事14

  唐代杰出的散文家韩愈。曾经担任过国子监博士。他学识渊博,讲起课来旁征博引,兼通百家,出口成章,妙语连珠,深受大学生们的欢迎。有一次,他写了一篇题为《进学解》的文章,来发泄自己才学极高却遭到贬斥的愤感情绪。一天早上,韩愈教导大学生们说道:“学业由勤奋而精进,由嬉游而荒废;为人行事由深思远虑而获得成就,由因循、随便而道致毁败。如今圣上和群臣融洽相处,公正无私,有才能的人都得到了任用,谁说才多反而不被举用?”

  说到这里,大学生们哄堂大笑起来,有人站出来问道:“先生在骗人!弟子跟先生学了几年,深知先生终年苦学不倦,对待学业可称得上是非常勤奋。先生埋头于儒家典籍之中,玩味它的精华,然后写成文章,住处内充满了自己的著作。上取法学习于虞舜、夏禹时代的`著述,《尚书》、《诗经》,下及《庄子》、《史记》以及西汉扬雄和司马相如的著作,它们各有特色,都是好文章,就像乐曲虽不同,都同样美妙动听。

  先生的文章内容丰富,语句洒脱畅达。先生的为人行事,也早巳由深思远虑而获得成就,但为什么自己常常弄得进退两难呢?”

成语小故事15

  1- 对牛弹琴

  【成语释义】原意指对牛弹琴,牛只顾着低头吃草,不懂得欣赏优雅的亲生。比如说话不看对象,对外行说内行化对不懂道理的人讲深刻的道理。

  【成语来源】东汉末年,有个研究佛经的学者叫牟融,他每次给儒家学者宣讲佛义时,总是用《论语》《尚书》等经典来阐述道理。儒家学者对他的做法非常不理解,牟融解释:“我知道你们都熟悉儒家经典,对佛经很陌生,如果我用佛经给你们做解释,你们不是很难听懂吗?”

  接着,牟融给大家讲了“对牛弹琴”的故事。

  古代有一位大音乐家公明仪,对音乐有很高的造诣。一天,他看到一头牛,心血来潮,对牛弹奏一曲高深的“清角之操”,可是那只牛只顾着低头吃草,根本不理亲生。于是,公明仪又弹奏了一曲通俗的阅读,那乐曲好像小牛的叫声。那牛便竖起耳朵,专心听公明仪弹琴。

  讲完故事,牟融接着说:“我用儒家经典来解释佛义,也正是这个道理。”儒家学者听了,恍然大悟。

  【近义成语】白费口舌、对牛鼓簧

  【反义成语】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成语接龙】对牛弹琴→琴瑟之好→好梦不长→长治久安→安常守分→分文不名→名落孙山→山高水长→长吁短叹→叹为观止

  【道理升华】说话办事首先应该看对象,针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否则,即使你说出深刻的道理,对方对此一窍不通,也是白搭。

  2- 出人头地

  【成语释义】指高人一等,超过一般人。形容德才超众或成就突出。

  【成语来源】北宋嘉佑二年(1057年)的科举考试,欧阳修担任主考。在阅卷时,他被其中一篇文章的文采深深吸引,认为应列第一名。他便把文章传给同僚观看。大家都赞赏不已。不过,欧阳修觉得这份考卷很像是他的朋友曾巩的,为了避嫌,就把他指定为第二名。

  放榜后,按礼节,考中的学生要去拜谢主考官。不想以第二名身份来的不是曾巩,而是年轻的学子苏轼,欧阳修在知道之前误会了。欧阳修很欣赏苏轼,他给朋友梅尧臣写信说:“读苏轼的文章,不禁让我汗颜。真痛快啊!我应当给苏轼让路,使他高我一头。

  【近义成语】高人一等、崭露头角

  【反义成语】相形见绌、庸庸碌碌

  【成语接龙】出人头地→地动山摧→摧古拉朽→朽木粪土→土崩瓦解→解囊相助→助人为乐→乐极生悲→悲从中来→来者不拒

  【道理升华】一个人想要有突出的成就,就要付出超出常人的努力与艰辛,这样才能成功。

  3- 乘人之危

  【成语释义】指趁着别人有危难的时候去侵害或要挟。

  【成语来源】东汉时期,盖勋和梁鹄是好友,盖勋任郡太守长史,而凉州刺史梁鹄正好管辖盖勋所在的郡。当时,武威太守横行霸道,干尽了坏事,老百姓对他恨之入骨。

  梁鹄的属官苏正和是一个正直的人,他依法将武威太守查办。梁鹄知道此事后焦虑不安,他怕牵扯到高层权贵,连累自己。于是打算去找好友盖勋商量此事。

  【近义成语】乘虚而入、落井下石

  【反义成语】舍己为人,雪中送炭

  【成语接龙】乘人之危→危言耸听→听而不闻→闻一知十→十指连心→心口如一→一字千金→金枝玉叶→叶公好龙→龙马精神

  【道理升华】做人应胸怀坦荡,不要趁别人为难之时落井下石。

  4- 乘风破浪

  【成语释义】乘:趁着。破:冲开。原意指趁着顺风,冲开浪头。形容船行速度很快。也比喻不畏艰难险阻,奋勇前进。

  【成语来源】南北朝时有一个叫宗悫的年轻人,从小跟着父亲和叔叔习武练剑,年纪轻轻,就练就一身好功夫。

  宗悫的哥哥结婚那天,有十几个盗贼冒充客人,混了进来。当人们举杯庆贺时,那十几个盗贼却已潜入了宗家的库房准备偷盗。正巧宗家的家仆发现了他们。宗悫二话不说,拔佩剑,直奔库房。

  宾客们纷纷称赞宗悫机智勇敢。有一个人问宗悫,长大以后干什么,宗悫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

  没过几年,林邑王侵扰边境,皇上派交州刺史檀和之前往讨伐,宗悫自告奋勇请求参战,皇上应允,并任命他为振武将军。

  后来,宗悫为国家屡立战功,被封为洮阳侯,实现了他少年时的理想和抱负。

  【近义成语】披荆斩棘、高歌猛进

  【反义成语】裹足不前、垂头丧气

  【成语接龙】乘风破浪→浪子回头→头破血流→流芳千古→古道热肠→肠肥脑满→满不在意→意得志满→满城风雨→雨打风吹

  【道理升华】不要因为前面有困难就停止不前,越有困难,就越应该有奋勇前进、不畏艰难险阻的决心。

  5- 半途而废

  【成语释义】途:道路。废:停止。原意指半路上停下来不再前进。比喻做事有始无终,不能坚持到底。

  【成语来源】东汉时,有一个叫乐羊子的人。一天,他在路上拾到一块金子,回家后把它交给了妻子。妻子说:“我听说有志向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因为它的名字令人厌恶;也不吃别人轻视地呼唤过来吃的食物,宁可饿死。更何况拾取别人失去的东西呢?这样会玷污品行。”乐羊子听了妻子的话,非常惭愧,就把那块金子扔到野外,然后就到远方去寻师求学。

  一年后,乐羊子归来。妻子跪着问他为何回家,乐羊子说:“出门时间长了想家,没有其他缘故。”妻子听罢,操起一把刀走到织布机前说:“这机上织的绢帛产自蚕茧,成于织机。一根丝一根丝一寸一寸积累起来,才有一丈乃至一匹。今天如果我将它割断,就会前功尽弃,从前的时间也就白白浪费掉了。读书也是如此,你积累学问,应该每天获得新的知识,不断提升自己。如果半途而废,和割断织丝有什么两样呢?”

  乐羊子被妻子的话深深感动,于是又继续去完成学业,一连七年没有回家。

  【近义成语】有头无尾、有始无终、功亏一篑

  【反义成语】持之以恒、坚持不懈、锲而不舍

  【成语接龙】半途而废→废寝忘食→食必方丈→丈二和尚→尚虚中馈→馈贫之粮→粮多草广→广开言路→路绝人稀→稀世之宝

  6- 得意忘形

  【成语释义】形:形态。形容人因为高兴而忘乎所以,失去了常态。

  【成语来源】阮籍是魏、晋交替时期的著名诗人,他幼年丧父,家境非常贫寒。但是年幼的阮籍非常刻苦勤奋,最终成为了一名有学问的文人。阮籍心存济世之志,他对执政的司马氏集团极为不满,但又不敢明确地表明自己的主张,所以只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

  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嵇康是他的好友,他对当时的统治者也极为不满。他们两个人的思想抱负是相同的,因此关系也非常密切。

  阮籍还有一些比较要好的朋友,如: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自己的侄子阮咸,他们七人经常聚在一起闲谈、狂饮、作诗、弹琴,人称“竹林七贤”。

  在七人当中,阮籍大概是最哭笑无常的了,因此《晋书》上说他“当得其意,忽忘形骸”。

  【近义成语】神采奕奕、忘乎所以

  【反义成语】垂头丧气、心灰意冷

  【成语接龙】得意忘形→形影相随→随遇而安→安贫乐道→道听途说→说三道四→四大皆空→空前绝后→后来居上→上行下效

  【道理升华】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保持冷静的头脑,不要因为一时的兴奋和得意。而失去常态,丑相百出。

  7- 不耻下问

  【成语释义】指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或地位、辈分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辱。

  【成语来源】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事情,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知礼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虚心好学,为人正直。他去世后,人们授予他“文”的谥号,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为‘文’呢?”

  孔子回答:“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近义成语】礼贤下士、不矜不伐

  【反义成语】居功自傲、好为人师

  【成语接龙】不耻下问→问心无愧→愧不敢当→当局者迷→迷途知返→返璞归真→真相大白→白手起家→家徒四壁→壁垒森严

  【道理升华】正如孔子所说的“每一个人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所以虚心地向地位和学问都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这种精神反而是我们真正值得学习的。

  8- 爱屋及乌

  【成语释义】及:达到,以及。乌:乌鸦。原意指因为爱一处房子而连带爱那屋上停留的乌鸦。比喻爱某人或某物,而连带喜爱与其相关的人或物。

  【成语来源】周武王率兵攻克商都朝歌,建立周朝。在如何处置商王朝遗留下来的大臣、将士问题上,武王难以决策,便召集大臣商讨。

  军师姜子牙说:“如果爱一个人,就连带爱他屋上的乌鸦;如果恨一个人,同时也恨他的亲眷随从。纣王荒淫无道,他身边的人助纣为虐,大王最好把他们全部杀掉,以斩草除根。

  大臣周公认为姜子牙的说法不妥,就进谏说:“纣王的罪过应由他自己承担。眼下纣王已自焚而死,得到了应有的下场,就不要再连累他人,滥杀无辜。周朝始建不久,大王何不施行仁政,放他们一条生路,以安抚人心呢?”

  武王认真权衡利弊,认为周公的主张更利于巩固统治,就下旨释放了那些曾经跟随过商纣王的人。

  【近义成语】屋乌之爱

  【反义成语】殃及池鱼

  【成语接龙】爱屋及乌→乌合之众→众寡悬殊→殊途同归→归心似箭→箭在弦上→上天入地→地覆天翻→翻云覆雨→雨过天晴

  【道理升华】我们常常把一些与美好事物相关联的东西也想象成是美好的,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对的。任何事情,我们都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客观、全面地去观察它、认识它,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9- 大器晚成

  【成语释义】大器:宝贵的器物,比喻卓越的人才。原指成大事者要经过长期磨练,成名往往较晚。也常用于对怀才不遇者的一种宽慰。

  【成语来源】东汉末年的崔琰,先后做过袁绍和曹操的门客。崔琰在袁绍那里做门客时,袁绍的士兵非常残暴,经常掘开坟墓将尸骨暴露出来。崔琰劝说袁绍别这样做,以免引起民愤。袁绍认为他说得有道理,于是听从了他的建议,并且封他为骑都尉。

  后来,崔琰跟随曹操,经常为曹操出谋划策。在他做尚书时,曹操想立曹植为嗣子,而崔琰反对,他说:“自古以来的规矩是立长子,怎么能立曹植呢?”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尽管是亲戚他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他的公正。

  后来,崔琰跟随曹操,经常为曹操出谋划策。在他做尚书时,曹操想立曹植为嗣子,而崔琰反对,他说:“自古以来的规矩是立长子,怎么能立曹植呢?”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尽管是亲戚他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他的公正。

  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年轻时既无成就也无名望,亲戚朋友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却很器重他,崔琰常对人说:“才能大的人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崔林将来一定会成大器。”后来,崔林果然如崔琰所言,得到了朝廷的重用。

  【近义成语】老有所成、奇葩晚放

  【反义成语】年轻有为、少年得志

  【成语接龙】大器晚成→成败得失→失魂落魄→魄散魂飞→飞蛾扑火→火上浇油→油然而生→生龙活虎→虎虎生威→威风凛凛

  10- 按图索骥

  【成语释义】索:寻找。骥:良马。原意指照着画像去寻找良马。比喻做事死守教条,而不懂变通,也比喻根据一定的线索去寻找事物。

  【成语来源】春秋时秦国人孙阳,相传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相马专家,因此人们叫他伯乐。

  据说,孙阳为了让更多的人学会识马,他把自己丰富的识马经验,编写成一本《相马经》,同时在书中配上了各种千里马的插图,作为人们识马的参考。

  孙阳的儿子看到父亲的《相马经》上说: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高脑门、大眼睛、蹄子像撂起来的酒曲块。于是便拿着书,也想到外面去寻好马,好试试自己的眼力。

  走了不远,他看到一只大癞蛤蟆,跟书中描写的千里马很像,接着便感叹道:“所谓按图索骥也。”忙着回去告诉他父亲说:“我找到了一匹好马,和你那本《相马经》上说的差不多,只是蹄子稍差些。”

  孙阳看后,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气,便幽默地说:“这‘马’爱跳,可没法骑呀!”

  【近义成语】照本宣科

  【反义成语】不落窠臼

  【成语接龙】按图索骥→骥服盐车→车水马龙→龙争虎斗→斗志昂扬→扬眉吐气→气象万千→千变万化→化腐朽为神奇→奇花异草

  【道理升华】辨别事物的好坏,是我们进一步处理事情的基础。对于好的,我们加以利用,使其发扬光大。对于不好的,我们要彻底摒弃,以绝后患。

【成语小故事】相关文章:

成语小故事12-14

经典成语小故事《名落孙山》05-11

成语小故事:指腹为婚05-13

成语小故事:骥伏盐车06-07

成语小故事:卜昼卜夜07-18

成语小故事:不寒而栗07-18

成语小故事:唱筹量沙07-20

成语小故事:惩羹吹齑07-21

成语小故事:出类拔萃07-21

成语小故事:大腹便便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