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钢琴诗人肖邦的爱国故事

时间:2022-10-26 14:40:27 爱国故事 我要投稿

钢琴诗人肖邦的爱国故事

  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钢琴诗人肖邦的爱国故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钢琴诗人肖邦的爱国故事

  钢琴诗人肖邦的爱国故事1

  肖邦在波兰民间音乐的乳汁抚育下成长起来了。他不但热爱波兰民族的文化,更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的波兰祖国。那时,他的祖国正遭受沙皇的奴役和欺辱,波兰的大地被俄、奥、普瓜分得支离破碎。波兰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如同地下的岩浆冲击沸腾,那时的波兰就像一座一触即发的火山。年轻的肖邦为苦难深重的祖国担忧,为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所鼓舞。

  一天,肖邦看到了波兰进步诗人维特维斯基的一首题叫《战士》的诗。这是一首激动人心的诗篇,肖邦爱不释手地读了一遍又一遍,他情不自禁地轻声朗诵出来:

  时间已到,

  战马嘶鸣,

  马蹄忙不停。

  再见,母亲、父亲、姐妹,

  我告别远行。

  乘风飞驰

  扑向敌人

  浴血去斗争。

  我的战马快如旋风,

  一定能得胜。

  我的马儿,

  英勇战斗,

  如果我牺牲。

  你就独自掉转头来,

  向故乡飞奔

  ……

  念到这里,肖邦激动得再也读不下去了。他清秀、白晰的面孔由于激动而涨得通红,他那以深邃(suì)、沉静的大眼睛由于战斗的召唤而炯炯闪烁。他推开窗户,遥望天空,乌云密布、阴霾(mái)沉沉。但是,他在沉寂中听到了惊雷,维特维斯基的《战士》这首诗正是划破这沉寂的呐喊,它抒发了波兰人民为摆脱奴役而渴望投身战斗的革命激情。

  窗外起风了,乌云在翻滚。肖邦仿佛看到红旗在飘飞,战马在驰骋(chěn),一个个音符化作一把把利剑在向敌人的心脏刺去。他转身俯到写字台前,拿起五线谱纸,为《战士》这首诗谱上了曲。由肖邦作曲、维特维斯基作词的这首《战士》之歌就像长了翅膀一样很快在波兰爱国青年中传唱起来,这支歌鼓舞着波兰青年纷纷投身革命洪流。

  钢琴诗人肖邦的爱国故事2

  一九三一年七月,肖邦决定离开维也纳返回波兰。但是,当他途经斯图加特的时候,突然得到起义失败,华沙沦陷的惨痛消息。这不幸的消息如千斤重锤敲碎了肖邦的心。他孤零零一个人走回旅馆,悲痛、愤怒使他坐卧不安,他在屋里踱来踱去。硝烟弥漫的祖国,火光冲天的华沙,倒到血泊中的起义者……这些景象萦(yíng)绕着肖邦,使他不得安宁。他痛苦地闭上了双眼,他的心紧缩起来。

  天黑了,肖邦点燃一支蜡烛放在桌前,摊开日记本,挥笔写道:

  “……莫斯科鬼子将成为世界的统治者吗?他们践踏着成千上万的死尸填满的坟墓,他们放火焚(fén)烧城市!啊!为什么我连一个莫斯科鬼子都不能杀啊?……”

  他突然放下笔,霍(huò)地站立起来,用尽全力捶击钢琴,大声呼吼道:“不!波兰不会亡!绝不会亡!”

  他把这炽烈燃烧着的感情凝结在音符里,他把全部的悲愤之情倾泻在钢琴上,肖邦的钢琴曲《C小调练习曲》就是在这种心境下创作出来的。这首乐曲悲愤、激昂,曲调忽而上升,忽而急剧地下降,发出猛烈的咆哮,像一匹烈马在感情的波涛里搏斗、奔腾。这首乐曲充满了刚毅、坚强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所以人们通常又把这首钢琴曲称作《革命练习曲》。在这首乐曲里,肖邦把自己的悲愤和祖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波兰民族在华沙起义失败后顽强不屈的意志。这是肖邦的一部著名代表作,影响较大。由于肖邦的音乐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体现出波兰人民热爱自由、渴望民族解放的强烈愿望,所以德国著名音乐评论家舒曼对肖邦的音乐评价极高,他说:“肖邦的作品是藏在花丛里的一尊大炮。”

  钢琴诗人肖邦的爱国故事3

  正当波兰革命爆发的前夜,肖邦的父亲决定让二十岁的肖邦出国举行旅行演出。当时在欧洲盛行这样一种风气,音乐旅行似乎已成为音乐家成名的必由之路。

  一八三O年十一月初,肖邦的朋友们为他出国旅行举行了一个告别宴会。会上,朋友们送给他一件最珍贵的礼物:一只盛满祖国泥土的银杯。肖邦就带着这只银杯离开华沙到维也纳去了。

  肖邦到达维也纳刚一个星期就传来华沙起义的消息。华沙起义者们把沙皇俄国统治者赶出了波兰,成立起自己的政府。听到这个消息,肖邦又惊又喜,离开祖国前他虽然已预感到革命风暴就要来临,但是,他没料到形势发展得如此迅猛,他想立刻赶回祖国去参加战斗,可是朋友们寄来一封封信加以劝阻,劝他在国外用艺术为祖国服务。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最后他还是听从了朋友们的意见,暂时先在维也纳留下来。然而,爱国主义的情感使肖帮焦灼(zhuó)不安,他给老师爱尔斯涅的信中写道:

  “我从得到十一月二十九日的消息(即指华沙起义)那天起,一直到现在,除了担忧和挂念以外,没有任何别的感觉……作为一个艺术家——我还在摇篮里,而作为一个波兰人——我已度过了二十多个年头了……”

  肖邦带的钱已经快花光了,为了生存他还得举行演奏会。当他穿上燕尾服、穿着打蝴蝶结的衬衣坐在钢琴前演奏时,他眼前浮现出的却是战斗中的祖国,挺胸行进的朋友们。肖邦痛苦极了,他回到寓室后奋力敲击钢琴,使它发出雷鸣般的声响,来发泄他的痛苦以及对革命前途的深刻担忧。

  在这种感情驱使下,他写下了《b小调谐谑(xuè)曲》。肖邦通过这首钢琴曲倾诉了他对祖国温柔的怀念之情,倾诉了他渴求战斗的激情。这首乐曲在肖邦的作品中占有独特的位置。

  钢琴诗人肖邦的爱国故事4

  肖邦1819年出生于波兰,父亲是一位家庭教师,母亲喜欢唱歌。在肖邦还没有出生的时候,母亲便一首一首的唱给肚子里的孩子听,她真期望,宝宝能听懂她的歌声,等到小肖邦出世以后,母亲也经常给肖邦唱波兰民歌,虽然那是肖邦只是一个喜欢哭哭闹闹的婴儿,但是每当听到母亲的歌声时,总是十分的安静。

  在肖邦4岁那年,家里添置了一台钢琴,母亲常常带着肖邦边弹,边唱波兰民歌。

  一天,肖邦自我爬上了钢琴上,去寻找妈妈平时给他弹奏的旋律,而母亲和父亲正在隔壁房间里商店给肖邦找一位钢琴老师呢,当他们听到钢琴房间里断断续续传来的琴声,他们惊呆了。

  “莫非是肖邦在弹琴?”肖邦的父亲十分惊讶的问

  “是的,是那首民歌”

  他们急忙奔向了琴房,果然,肖邦正在凳子上用小手指头找琴键呢,就连父亲和母亲进来都没有听见,他弹的十分专心,明白父母在一旁听见肖邦把曲子弹完。

  “孩子你真聪明”父亲一把抱住了肖邦。父亲在看到孩子的音乐才华以后,毫不迟疑的给他请了个钢琴老师,对他进行了严格正规的演奏训练。

  老师不仅仅教他弹琴,还给肖邦讲莫扎特,贝多芬等音乐家的成才故事,这样以来,肖邦在练习上更加刻苦了。不久以后,7岁的肖邦就学会了自我作曲。

  8岁的时候肖邦便登台演出了,流水般的乐曲从一个8岁的孩子手中流淌出来,人们都惊讶不已。

  有一年的夏天,肖邦的父母带着他到乡下去度假,在那里他听到了好多好听的波兰民歌,14岁那年,肖邦对波兰民歌已经到了迷恋的状态,他经常去乡间收集民歌,到农田干活听农民们唱歌,然后把这些歌曲记录下来。祖国的文化、民族民间的音乐,就像种子一样,播种在肖邦的心田里。

  19岁那年,肖邦以优异的成绩从音乐学院毕业了,第二年,他决定到法国去寻找艺术前程,从此,他开始了超多音乐创作,这些作品都带有浓厚的波兰民族色彩。

  肖邦的作品几乎全是钢琴曲。尽管他的老师埃尔斯纳等曾一再鼓励他从事民族歌剧的创作,但是肖邦很清楚自我的所长和所短,始终局限于钢琴创作。创作范围的局限丝毫不影响尚邦作为作曲家的伟大。他在钢琴音乐的领域内,不仅仅写下了超多杰出的作品,并且对钢琴音乐、乃至整个音乐创作的历史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的作品继承、发扬了欧洲十八、十九世纪初古典音乐的传统,大大地丰富了欧洲十九世纪上半叶浪漫主义音乐的天地,并对十九世纪下半叶浪漫主义音乐的继续发展、各民族乐派的兴起,以及此后整个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包括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的印象主义音乐等),有很大的启发和影响。他的充满独创性的作品中常富有宽广如歌、感人至深的旋律,和声色彩丰富而极有表现力,节奏生动,并常与波兰民间音乐、舞蹈有密切的联系,在形式体裁上也是多样的`,同样具有高度创造性。

  钢琴诗人肖邦的爱国故事5

  “脱帽吧,先生们!这里是一位天才!”这是1831年12月,舒曼发表在《大众音乐报》第49期的一篇评论肖邦作品的文章里推崇肖邦的话。这篇文章是舒曼的第一篇音乐评论文章。德国人对肖邦的了解,是从舒曼的这篇文章开始的。

  肖邦是世界著名的波兰作曲家和钢琴家,1810年2月生于华沙近郊的热里亚左瓦沃里亚。他的父亲尼古拉·肖邦原是法国人,后迁居波兰,曾参加过1794年波兰民族英雄柯斯秋什科领导的反抗侵略者的起义,起义失败后流落华沙,靠教学度日。后来,他又在家中开设了一所寄宿学校。从此,他就不再参与政事,只求平安地生活下去。但是,他和华沙的文化界人士保持着密切的来往,这对小肖邦的思想成长是有影响的。

  肖邦从很小的时候就显露出了音乐天赋,有别于其他神童音乐家的是,少年肖邦并不喜欢钢琴。肖邦的第一位钢琴教师是个奇怪的人物,他总是穿着淡黄色的大衣和裤子、漆皮长靴以及颜色华丽但很俗气的背心,据他说这是在一个拍卖行买的波兰最后一个国王的衣物。他总是带着一支长铅笔,常用来敲那些迟钝和不守规矩的学生的脑袋和手指。他使肖邦喜欢上了钢琴,而且弹得非常美妙。7岁时肖邦就发表了第一首作品g小调波兰舞曲。8岁时举行了第一次公开的演奏。从此肖邦以钢琴演奏“神童”的身份经常应邀去为贵族演奏。在10岁时,他被带去在一个大歌唱家面前弹奏,歌唱家听后非常高兴,送给他一块手表。不久以后,俄国沙皇听见他演奏,当即以一个钻石戒指作为赠品。当时的欧洲报纸上有这样一句话:“上帝把莫扎特赐给了奥地利,却把肖邦赐给了波兰。”于是少年肖邦逐渐以“第二个莫扎特”而闻名西欧。当肖邦还很小,不会记谱时,他就能编出一些小品来,让老师为他写在稿纸上。后来肖邦在华沙音乐学院里学习了作曲和其他课程,在此期间他逐渐成为波兰公认的钢琴演奏家和作曲家。当他十七岁时,终于离开学校献身于音乐。

  肖邦在少年时代,接触到不少波兰城乡的民间音乐,以及不少波兰爱国人士的进步思想。正式成为音乐学院的学生后,与不少思想进步的师生交往。这些年里,肖邦经常去乡间度假。他欣赏祖国的自然风光,倾听农民的歌唱、奏乐,参加乡村的舞会和婚礼。祖国的文化、民间的音乐,就像种子一样,播种在肖邦的心田里。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的波兰,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但也是一个可歌可泣的民族。从1772至1795年,波兰被俄国、普鲁士、奥地利三个强国进行了三次瓜分。他们瓜分波兰的领土,奴役波兰的人民,还想扼杀波兰人民的民族意识,以使他们能长久地统治下去。可是,波兰人民始终坚持着不屈不挠的爱国斗争。当时,波兰涌现出一批爱国的思想家和文艺家。他们主张文艺要有鲜明的民族特性,要有热爱人民和自由的思想内容,要有丰富的情感色彩。这些思想对肖邦有着深远的影响。肖邦的老师埃尔斯纳对肖邦说:“你是天才,为人民而写作吧,要写得有通俗性、民族性。”这一切,给肖邦以后的思想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1830年,法国爆发了七月革命。它不仅打击了欧洲反动“神圣同盟”的封建统治,也对欧洲各国的革命起了推动作用。这时,波兰的爱国力量又重新振奋起来,秘密的爱国组织也活跃起来。他们不顾反动当局的逮捕、镇压,酝酿着新的起义。正是在这样一种动荡不安的形势下,肖邦的亲人、老师和朋友们敦促肖邦出国去深造,并通过他的音乐创作和演奏去为祖国获取荣誉。当他还没有走出多远的时候,他的老师和过去的同学们拦住他的马车并唱了一首为了向他致敬而写的大合唱。然后他们给他一个装满了故乡泥土的银制纪念杯,希望他永远也不要忘记故土。他虽然再也没有回来,但是永远也没有忘记生他养他的祖国。

  肖邦去了巴黎。为了在巴黎站稳脚跟,肖邦和上层社会的人士交往。肖邦很快在巴黎成名了。他通过自己的创作、演奏和钢琴教学,赢得了人们高度的尊重。肖邦从此一直定居在巴黎,只偶尔去外地旅行。

  1835年在德国的德累斯顿,肖邦认识了波兰贵族出身的玛利亚,次年向她求婚,因门户之见而遭拒。1836年,肖邦认识了法国著名女作家乔治桑,约一年后两人同居,大约在1847年分手。肖邦从30年代起就经常患病,由此也更产生出他乡做客,举目无亲的孤独感。肖邦对祖国的眷恋更加执着,他在临终前留下遗嘱:“我知道帕斯凯维奇决不允许我的遗体运回华沙,那么至少把我的心脏运回去吧。”1849年10月17日肖邦因结核病逝世于巴黎。他的葬礼在莫扎特的《安魂曲》和他自己的《葬礼进行曲》中举行。他被安葬在拉雪兹公墓,一位朋友在他的墓上撒下了波兰的泥土。

  在肖邦的身上,母亲的血统占着优势,他是在自己的音乐中强烈地突出斯拉夫民族因素的第一位伟大的作曲家。从此以后,斯拉夫民族因素归入了欧洲音乐的主流。在具有战争气氛的波罗涅兹中,波兰民族的血液沸腾得格外有力,它们那矫健勇猛而拱起的旋律犹如折弯的钢条。那骑士般的玛祖卡闪烁着火热而辉煌的姿态;甜蜜的柔情和风趣的卖俏贯穿在圆舞曲之中。除了这些精神化了的舞曲形式之外,肖邦还写了幻想曲、谐谑曲、叙事曲、即兴曲、前奏曲、奏鸣曲。他抒发感情有时像魔鬼般地神秘莫测,有时又像水妖般地令人销魂,但却永远是温暖而慈祥的。通过他的抒情而成为一种普遍语言的灵性在他那些光辉灿烂的练习曲中庆祝着最大的胜利,而那些夜曲则是他在孤独中的梦幻,他向静夜倾诉着一个人的最恳切的渴望。他虽然在表面上是幸运的宠儿,但实际上,却和他那浪漫主义的许多同代人一样,也是一个饱经生活苦难的人。

  肖邦一生作品繁多,且全部为钢琴曲,而其中的十分之九又是钢琴独奏曲。但是最令人感到麻烦的是,他的作品大多只有体裁而没有标题,很多作品,即使标上调式和体裁及体裁编号,仍然难以搞懂到底是哪一首。肖邦自己的信条是:“让人们去猜吧!”因此,后人查找肖邦的作品时,往往以作品编号作为查找的主要根据,因为作品编号是不会出现重复和混乱现象的。肖邦作曲时,基本离不开钢琴键盘。据当时的人所说,肖邦擅长在钢琴上即兴创作,而且有着一气呵成般的流畅,但当他落笔追思即兴创作时,却异常费力,稿纸上往往留下很多涂改痕迹。许多已成之作,每经他本人演奏一次,就会出现一种有所改动的版本。可见肖邦对于作曲是十分情绪化的。

  肖邦是浪漫主义时代最有独创性的艺术家之一,他的风格完全是他自己的,绝不会把他的风格与其他人相混淆。在第一流的艺术家中,肖邦是惟一把他的创作生活集中于钢琴上的大师。从一开始,他的想象就献给了键盘,他在这狭窄的结构中创造出了一个世界。他的天才甚至把钢琴的局限性也转变成美的源泉。不能演奏任何时间长度的持续音当然是钢琴的主要局限,肖邦却巧妙地克服了这些局限。对于现代钢琴风格的形成,他的功绩是不下于任何其他音乐家的。肖邦用踏板把低音部相隔很宽的和弦持续下去,形成萦绕着迷人旋律的音群。他告诉学生:“必须让每个音符都歌唱起来。”在他的音乐中,精致的装饰———颤音、装饰音、轻盈的过渡句———魔术般地把那些单音延长了。所有这些总是安排得很顺手的,音乐几乎像是自己演奏出来的。

【钢琴诗人肖邦的爱国故事】相关文章:

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07-20

诗人屈原的爱国故事04-02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11-18

爱国诗人文天祥的故事07-26

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作文(精选8篇)05-12

安妮的钢琴睡前故事07-20

屈原爱国的故事12-10

屈原爱国的故事精选03-16

屈原爱国的故事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