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壮族祭田节在哪一天

时间:2024-04-03 09:01:18 丽华 国学常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壮族祭田节在哪一天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壮族的主要分布地,他们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和信仰。说到传统节日,壮族的节日和汉族也有重合,但还是有很大的区别,风俗习惯等方面还是不相同的。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壮族祭田节在哪一天,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壮族祭田节在哪一天

  壮族祭田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一带壮族传统节日,时间在每年农历六月初六。

  这天,各家到田边杀鸡、烧纸并插小白旗拜田。祈求神灵保佑庄稼免遭灾害,穗大粒满,茁壮成长。有的人家还在田边摆插一个稻草人,驱赶虫鸟,守护庄稼。这一天,妇女们还要整理晾晒全家衣物。人们认为这天天气最好,晾晒过的衣物不易发霉生虫。

  拜秧节:

  又叫插秧节,壮族民间农祭仪式。居住在广西东兰、凤山一带的壮族农家,农历每年四月初八日要进行祭祀秧田的古老仪式。

  这一天,各家要杀鸡到田头祭拜秧苗,以祈祷秧苗茁壮成长。有的人家这天到河边拾捡“脱马腾”当汤圆煮吃。广西壮族。自治区思县那荡乡一带壮族,这天还要开塘捉鱼,吃“鱼生”,并修理犁、耙等准备耕田插秧。南部地区,人们请道公到田里赶鬼,然后开始插秧。

  传说,这一习俗起源于一个壮家姑娘,她聪明美丽能歌善舞,尤其插得一手好秧苗,因此,人们就叫她秧妹。一天,秧妹在木楼上织锦,忽然闯进一伙人,把她抢到土司那里。土司让秧妹嫁给他,她不答应,就被关在一个岩洞里。于是她不吃不喝,整天痛哭,泪水流干,哭出血来,染红了红水河。

  后来她变得瘦骨嶙峋,土司见秧妹不像以前那样美丽,就逼她下田插秧,如果她一天插完一块大田,就放她回家。就在插到最后一棵秧苗时,她突然倒在田头,手里握着最后一棵秧苗离开了人世。为了怀念心灵手巧的秧妹,每年在秧妹死去这天—四月初八,人们便到田头祭祀秧田,用一根芒杆插在新插完的秧田边,杆下吊着纸串,下面放一团糯米饭和一个鸡蛋,并焚香烧纸,祈求秧苗无虫无灾,茁壮成长,能够丰收,后来代代相传,形成了寄托人们期望丰收的风俗。

  壮族简介:

  壮族是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此外,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及全国的许多省、市、自治区也有程度不同的壮族人口分布。壮族与越南境内的岱人、侬人有同源异流的关系。境内外的壮族聚居区大体连为一片,还有相当一部分与汉、苗、侗、瑶、松佬、毛南、水等民族杂居。

  自然条件方面,在我国境内的壮族主要分布在岭南地区,大多属于亚热带,那里气候温暖,年降水量1200一2000毫米,林木葱翠,有大片原始森林,江河纵横,众多河流像西江各支流、郁江、红水河、柳江、桂江等流向东南,水力资源丰富,大部分可通航。境内地形呈盆地状,丘陵、山地相互交错,壮族村寨大多建在坝子、河谷区域和半山区,那里土层肥厚,水源丰富,十分适宜于农作物和其他经济作物的生长,盛产稻、玉米、甘蔗、黄麻、油桐、橡胶、剑麻等。矿产以锰、铝、锡、铅、煤等为主。

  语言方面,壮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南北两个方言区,它们在语法结构、基本词汇等方面大体相同。

  族源方面,考古发掘表明,今天的壮族在体质特征和文化特征上与柳江人、西畴人、甄皮岩人、大石铲文化等有共同之处,表明壮族先民自古以来就已生息、繁衍于岭南的广大土地上。壮族民间流传的《布伯》、《且依且咪》、《伏羲兄妹》等神话故事和考古发掘,则证明壮族先民曾经历过漫长的原始群落时期。那时,人们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群体,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由于生产力极端低下,人们依靠集体的力量以求生存和发展。随着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壮族社会逐渐向氏族公社过渡。大约在商周时期,私有制逐渐产生,父系氏族公社瓦解,壮族社会开始进人了阶级社会。

  壮乡三月三

  当布谷鸟的啼鸣从山谷里传来,故乡的土地就醒了。故乡官寨村隶属于云南丘北,那是一个壮族村寨。这个时节,村里村外、田间地头,处处是乡亲们忙碌的身影,驮粪、整田、撒秧。而此时,壮家人一年一度的三月三祭竜节又到了。乡亲们会暂时放下手中的锄头、犁靶,心怀喜悦、一心一意投入到这个盛大的节日里。

  按壮族人的传统规矩,每年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属蛇日,是三月三节。三月三是壮族纪念稻作文化的节日,也是崇拜山林的节日。节日里人们要举行祭竜仪式,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稻谷丰收,人丁兴旺,村寨平安,所以也叫祭竜节。竜,在壮语里意为森林,是壮族人心中的神灵。老一辈人常说,有竜环抱的村庄,人能健康长寿,百姓衣食无忧,维护竜的圣洁,才能使村庄、百姓免除疾病、瘟疫,才能避免自然灾害。

  按照习俗,三月三节要过三天。三天的节日,人们都不再劳作。在外的人,除非万不得已,不然都会纷纷赶回家里过节。节日第一天,男人们上山举行祭竜仪式,女人们在家里做各种食物。接下来的两天,有许多活动,打鸡毛毽、抛绣球、碰红鸡蛋……载歌载舞,大家尽情欢乐。在壮族人心里,节日意味着美好生活。笑脸相迎,心怀愉悦能带来好运。因此,节日里人们会暂时放下手中的劳作、放下心里的一切烦忧,欢欢喜喜地度过。

  对于这个盛大的节日,人们往往从节日的前两三天就开始做准备了。聪慧的壮族女人会在田间劳作归来时,顺便从山里、田沟边挖来一些植物的根、采来植物的花和叶,作为节日里做糯米粑粑和染花米饭的食材。而节日前一天,村里的每个家族会推选出一个的男子,负责在家族里挨家挨户收取费用购买祭祀用品。

  祭祀那天,每户人家的男当家在族长的带领下,一大早来到村寨的竜山里,杀猪、宰鸡,祭献竜山和竜树。竜山是村民们世代守护的森林,树木繁茂,古木参天。竜树,是竜山里年岁最久最高大的古树,村民们将它奉为树神。在壮族人心里,竜山是神圣之地,除祭祀外,平日不能随意进入,也不能在其周围乱扔污物,更不允许砍伐、开荒。其实,对竜山和竜树心存敬畏之心,自古就是壮族人的古训,人人知晓,人人自觉遵循。

  祭祀仪式极其庄重,从来不许女人和小孩参与的,就连看都不能去看。记得小时候,父亲每次参加祭祀仪式回来,好奇的我就会这样那样地问他关于祭祀的事。而父亲就会念念有词地模仿族长念祭词给我们听,我们总是听得很入神。祭词大意是告慰树神,山林在乡亲们的共同保护下,没有遭到破坏,并代表乡亲们发誓要尽力保护山林,绝不让其遭到蹂躏,还要祈求树神保佑全年风调雨顺,保佑全村男女老少安居乐业,万事如意。

  祭献竜山之后,人们还要到河边杀鸡祭小白龙,祈求河水长流不息,润泽稻田,稻谷才有好收成。

  祭祀结束,男人们要在竜林里一起吃饭,并商议村里全年的大事。然后,人们把祭祀的猪肉平均分配给每家每户,由男主人带回家祭献祖先并和家人分享食用。人人分享,代表人人都有担负保护山林、河流的责任。

  祭祀,这种古老而神秘的仪式,名是对森林、对河流的感激,实则是对生活对幸福的期待和向往。勤劳智慧的壮族人用这样纯朴、古老的方式,世世代代守护着山林和河流。这种对山林、河流的敬畏和热爱,早已成为壮族人世代相传永久不息的信仰。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信仰,才有了山林繁茂,古木参天,水流不息,稻田丰美的壮乡锦绣。

  制作丰盛的美食也是节日的习俗。糯米粑粑、花米饭、红鸡蛋都是节日必不可少的。

  记忆中,母亲会在节日前夕就准备好糯米和做粑粑需用的各种天然植物食材。节日那天,母亲早早起来,把前一天夜里浸泡的糯米滤干,然后碾碎做成糯米面。那时乡亲们会聚到有石磨的人家里排队碾米。然后端着碾好的米面各自回到家里煎粑粑。现如今几乎家家都有了食物搅拌机,古老的石磨早已退出了人们的生活。但煎糯米粑粑时依旧采用的是传统的方法。将少许植物油淋到锅里,小火慢煎,一个一个地煎。把煎好的粑粑平放到从山里采回的树叶上,一张树叶盛放一个粑粑,然后再摆放到竹筛里。一层一层叠放。糯米面掺和着各种天然植物煎制而成的粑粑,有橙黄色的、有深绿色的,颜色和味道不一。融入糯米的柔润,散发植物的清香,吃起来香甜,可口。

  壮族是个崇尚祖先的民族。节日里,所有的食物都要先祭献祖先后,才能食用。因此,最先煎好的粑粑,首先要拿去祭献祖先。祭献时由家里的年长者告慰祖先先灵,说今日过祭竜节了,请先祖们来品尝粑粑,并祈求先灵保佑子孙后代四季安康,万事如意。

  万物有灵,是壮家人自古以来所信奉的。牛在壮家人心里尤如亲人甚至比亲人更为重的分量。为了表达对牛的感激,人们还要将粑粑喂给牛吃,同时也寄托着人们对春耕的期望。

  花米饭是用古老的方式,把糯米浸泡在红姜、蓝草、黄花、紫番藤等天热植物的根茎或花的汁液里,糯米被植物本身的颜色浸染,用清水洗过之后,放到甑子里蒸。蒸熟的七彩糯米晶莹透亮,光滑柔润。

  染红鸡蛋是孩子们最乐意的活计。将鸡蛋煮熟,染上红色的植物染料。在壮族人心里,红色代表吉祥、如意。孩子们用各色的棉线编织成网兜,把红鸡蛋装入其中,挂在胸前。这是他们最珍贵的节日礼物。

  除了制作糯米粑粑,花米饭、红鸡蛋,还要做丰盛的菜肴,祭献祖先。祭献时,家家户户都要放鞭炮。祭献之后,忙碌了一天的人们终于可以围坐下来,或与受邀请而来的客人们一起,一边享用美食一边谈笑。这样的场景,恰似孟浩然《过故人庄》里“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清新恬静的农家生活情景,让人有一种安慰在心里。

  壮族节日多是出了名的,几乎每个月都有。除了祭竜节、还有祭天节、祭田节、奶奶节、老爹节……每个节日都要做各种美食,做味道不一的糯米粑粑、粽子……曾听人说,壮族是最爱吃的民族。话虽不雅,但我偏执地认为这是对壮族人的赞扬。民以食为天。几千年来,壮族人伴随着稻作文化一路走来,稻米以及稻米制成的各种美食已经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美食,意味着对生命对生活的热爱。对于壮家人而言,食物慰藉的不仅仅是等待了一个四季轮回的味蕾,是对心灵源头的慰藉,更是对大自然对祖先的敬畏和感激。千百年来的传统和信仰,融入血脉,生生不息。

  三月三节还是壮族年轻人的情人节。青年男女们身着盛装,邀约结伴到山林里,小河边,田野里,对唱山歌,寻找、表白或约会心上人。壮族称为“唱呗标”。

  有这样一个传说,在很久以前,一位壮族歌师有一个品貌端庄、多才多艺的女儿。他一心想要找一个歌技、人品出众的青年才俊做女婿。消息传开,壮家小伙一批又一批前来对歌。最后胜出的小伙子留下来与这位姑娘成亲,他们的结合被传为佳话。从此,壮族青年男女借歌传情,寻找爱人,“唱呗标”的习俗因而流传至今。

  三月壮乡,垂柳依依,清风拂面,柔情如水的歌调从山涧里从对岸随风而来,缠绵动人。或许是因为临水而居,壮家儿女们拥有着如水一般温和柔美的嗓音,也从水中获得了天真的灵魂和自由的心。他们对着流水与山峦,对着长空与大地,放声唱出藏在心底的爱意。似乎因为有了天地与山水的交映,便可以跨越人心的藩篱,遇见最纯真的动情。于是,美好的爱情种子如破土而出的稻苗迎着三月的春光带给人们希望和幸福。

  三月三节,于壮族而言,是一个古老的节日。早在唐代时壮族村落里就有了,那时候的壮族人跳着以舂米的动作编织成的舂堂舞,以敲击声来伴舞。对自然虔诚的敬畏,对劳作执着的热爱,已深深植入壮族人的心灵,穿越漫长的历史时空,随着民族的不断发展而世代传承下来。直到今日,壮族人的歌舞表现的依旧是劳作、耕种、爱情。一切唯美的歌谣和舞蹈,来自人对自然赤诚的热爱和对生活简单的期待。

  三月三节,意示壮族人的热情和温暖,也意示实实在在的生活。欢乐过后,锄头,犁靶,田间地头“四处撒籽种,四方无闲人,人勤秧苗壮,迎风舞翩翩”是另一道人与土地动人的景观。

【壮族祭田节在哪一天】相关文章:

壮族陀螺节的习俗06-05

壮族花婆节的传说04-29

壮族07-27

壮族的节日06-28

中国壮族谚语09-10

壮族的节日作文02-05

04-14

端午节祭屈原的原因06-27

耕种自己的田05-19

清明节作文:清明祭哀思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