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中国之路观后感

时间:2024-02-19 11:22:23 丽婷 观后感 我要投稿

中国之路观后感(精选10篇)

  《中国之路》回顾了鸦片战争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衰弱到富强的探索历程与发展道路。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中国之路观后感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中国之路观后感(精选10篇)

  中国之路观后感 1

  最近,在寝室看完了《中国之路》系列专题片,该片主要围绕中国国情与发展为主要来进行讲述,是由清华大学教授所讲,我认为这部片好就好在运用国际化的视野、学术性的理念来对中国发展的多个侧面进行了全新的打量和透彻的思考,再一次借用电视语言的独特魅力向全社会注入正能量,该片立足学术视角,彰显辩证品格,逻辑线索清晰,框架体系严密,使作品具有了可观的思想深度、理论厚度和境界高度。与同类创作相比,它不再单纯地以官方的话语方式、站在居高临下的位置来宏大叙事,而是客观深入地将一些重大问题从学术维度做了理性解读与考量。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创作者较为完美地将学者的思路、观点转化为全息的、直观的电视语言,用丰富的视听元素深入浅出地将该片所要表达的核心理念润物无声地渗入观众心灵,用艺术的而不是粗陋的、生动的而不是无趣的、灵动的而不是呆板的方式,让人们在获得视听审美享受的同时,春风化雨般地感受着精神的激荡、思想的启迪。 这部片子的创新之处颇为可圈可点,有些甚至成为我国政论型纪录片的新突破。例如,该片在体例设计上打破了以往同类片子按照“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划分的结构层次,或是依循年代流变的构思范式,而是创新性地将全片分作“中国崛起”、“中国贡献”、“中国的人权”、“中国民生”、“中国板块”、“中国文明”、“中国话语”、“中国模式”八个篇章,这让整部作品既恢宏全面,又重点凸显,可以说用了一种崭新的形式来表达我们一直以来大力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种外“新”内“老”的传播模式给业界带来很好的启发。再如,片中除了用一些传统的标准来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之外,又采用了国际化方法,引入“平均购买力”等概念在某些必要时刻替代GDP来考核国家的真正经济实力以及综合国力。这样一些全新的、较为成功的尝试,开拓和丰富了我国纪录片的`创作路径、表现手段,使其更加趋于科学化、多样化、特色化。

  《中国之路》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中,运用国际化的视野来打量当代中国的发展。创作者游刃有余地把握好了“本土与海外”、“中国与世界”的辩证统一关系。当今,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该片把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置身于世界发展前进的大趋势、大走向、大潮流中,一方面展现出国内与国外的深度合作、交流互动、和谐共赢;另一方面着力昭示出中国对全球发展的独特的贡献,从而使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愈发深入人心,并且在多向比较中更加清醒、理性地认识自我。这部片子正是通过我国的特色发展之路与东西方各国的客观对比与不同背景的专家、嘉宾的语言表达,进一步雄辩地证明了中国模式的必行性、中国话语的必要性、中国崛起的必然性。 特别值得赞赏的是,《中国之路》在叙述的过程中并没有刻意回避现实,而是怀着真诚的态度、负责的精神来直面矛盾,作品思想理念表达中的诸多难处难点智慧地转换为多种视听表现形式,坦率言说中国。诸如贫富差距、腐败现象、人权问题等等,对于这些敏感话题,该片都作为聚焦关注对象,有胆有识地对其进行了剖析与评论,并且见解深邃、观点鲜明,有效起到了见证事实、引导舆论的社会功效。从中不难看出本片策划者、编创者所深具的强烈的担当意识和文化自觉,他们在创作中紧紧扣住祖国发展进步和民族伟大复兴的路径选择与开拓的历史进程,力争在作品中把爱喊得更大声、把情用得更大气,因此才成就了这部有新意、有思想、有气魄、有情怀的纪录片领域的新力作。

  我们学习着怎么往前发展,看完中国之路,我们感到未来前进的路途更加清晰,中国之路才会越走越宽阔!

  中国之路观后感 2

  观看了纪录片《中国之路》,我感触良多。使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深刻的理解。《中国之路》,集合数十位各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分别从“中国崛起、中国贡献、中国的人权、中国民生、中国板块、中国文明、中国话语、中国模式”八个重大方面,多视角深入分析中国,坦率言说中国,共同体会当下中国,分享多角度看中国的思维方式,与我们共同去探索、去发现、去领悟改革开放以来的真实中国。

  改革开放后这段时期,不仅是中国的近代史、血泪史和屈辱史,更是我们付出了太多代价之后换来的沉痛的教育史;它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使我们认清了身上的担子之重大,付予了我们振兴中华的神圣使命。选取各个历史阶段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进行历史重现,全景式追溯了中华民族的强国之梦和不懈探索的伟大历程,引发了观众关于民族复兴的'议论和思考。有观众表示,这是一部有深度、有力度的优秀政论片,看了之后情绪激昂,更唤起大家振兴中华的信心和决心。世上的路有千万条。但找到一条能够让一个曾经深陷苦难的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路,却是那么的艰难!

  我们要十分注意冷静审视,脚踏实地,切实抓住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视屏对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粮食与其他农产品问题、土地承包与规模经营、农民增收与减负、地区差别与扶贫、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建设、农业科技开发、调整产业结构与农业现代化、农村精神文明和基层组织建设等问题,都结合“三农”实际作了详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的领导是根本。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党也尽的阐释,读后有豁然开朗之感。

  《中国之路》集合数十位各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分别从中国崛起、中国贡献、中国的人权、中国民生、中国板块、中国文明、中国话语、中国模式八个重大方面,多视角深入分析国情,坦率言说现状,分享多角度的思维方式,带领观众去探索、去发现、去领悟改革开放以来的真实中国。

  中国共产党的90年,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而不断追求真理、开拓创新的90年,是为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不断艰苦奋斗、发愤图强的90年。为了。经历了艰苦的90年,我们的国家已经开始逐渐强大在世界上也有了一定的国际地位。世博会和奥运会的召开、无不说明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加。

  现阶段,作为大学生,我们要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强和提高我们的思和提高我们的思想政治水平,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为了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而且我相信,祖国的未来会更加繁荣昌盛,更加现代化并且成为一个综合实力强大的国家!

  中国之路观后感 3

  晚上观看了中央台新闻会客厅的《中国之路》节目,感受颇深!节目中也提到了我现在所在的城市——江阴市。为此我也是欣喜若狂!为能在这样的一个城市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而感到无比的自豪和光荣!

  江阴现如今已有22家上市企业,全国百强企业中江阴占五十分之一。这些可观的数字在这之前都是我所不知道的。感觉自己真有点像是井底之蛙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是如此的飞快,当然节目中还提及了其他好多城市,如义务,温州,泉州等等城市,同样都在以飞快的脚步发展,但毕竟我在江阴任教了3年多了,对江阴的一些变化都历历在目。经济提高了,环境变的更美了,社会变的更和谐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变的更亲近了。城市在变化,在提高,我们也应该随着城市的提高而提高自我。

  作为当代的青年教师,首先要面临教育理念的更新。在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理念的今天,不但要求能够胜任本职工作,而且要面对当前的教改,需要我们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上大胆创新、探索,在教育理论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在管理上有新的举措。

  其次要为青年教师的未来发展搭建好平台,其目的就是使我们青年教师有向高层次老师学习的机会,整体提高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品质,让我们青年教师成长得更快,早日成为县校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

  再次要使青年教师跟上现代教育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做到不断学习。我们青年教师不仅要参加高一层次的学历进修,还要努力学习现代信息技术,学会多媒体课件制作。

  综合来看,青年教师任重而道远,在科学发展的引领下,要制订好自己的发展目标,安排好自己的工作、学习,克服工学矛盾,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为自己的发展铺就一条更为宽阔的道路,为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这样我们才更能适合这个城市,作为这个城市的教育工作者。为江阴有着更美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中国之路观后感 4

  中国历经了多少风雨沧桑,也历经了多少磨难。有过盛唐的自豪,也有过清末的伤感;体会到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也体会到火烧圆明园的耻辱……有着五千年礼貌历史饱经风雨沧桑的中华大地,今日最终迎来了春暖花开的日子。

  当国旗冉冉升起的`那一刻;当嬉笑打闹的那一刻;当在课堂上欢快上课的那一刻;当与家人共进晚餐的那一刻……你,是否想过,这一切是多么来之不易。

  曾几何时,中华大地文学至盛,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唐诗宋词争相诵读;曾几何时,中华大地被誉为礼仪之邦,崇尚儒家思想的炎黄子孙重礼仪,讲诚信;曾几何时,中华军力之强,元朝铁骑进入欧洲,明朝上船下达西洋……然而,正是中国的强大,正是我们拥有四大发明,才被一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当国人还自以为是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时;当国人还自以为中华地大物博时;当国人还坚信天圆地方时……欧洲等各个国家却在悄然中慢慢发展壮大起来,并且很快的超越了东方礼貌。

  1840年,因为中国的禁烟措施,遭到英国政府的强烈反对。中英两国爆发了鸦片战争,由于中国的科技落后,导致中国大门第一次被打开。中国彻底失败,并且签定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然而中国人的思想还未被打开。1860年英法舰船200只,侵略军16000余人闯至天津大沽口外。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委曲乞和,无心抵抗,致使侵略军长驱直入,进逼京城。咸丰皇帝仓皇逃奔承德,百官皆散,军卒志懈,民心大恐。次日午时,当侵略者将圆明园的财宝洗劫一空后,又放火将圆明园烧成粉末。这时的中国彻底宣告失败。

  “国破家何在”当中华大地面临生死存亡的抉择时,一批批有志人士挺身而出,前赴后继,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如:谭嗣同、梁启超、秋瑾、孙中山、毛泽东……一批批的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仅过一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和奋斗,最终迎来了今日这完美而幸福的生活。今日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倍加珍惜。为了使耻辱的历史不再重演,我们此刻就要好好学习,长大为国家出一份力,让祖国变得更加强盛!

  中国之路观后感 5

  建国以来,中国面临了种种困难,而我们中国却没有被打倒。那时候,我们的经济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有了自己的人造卫星,原子弹......在爸爸妈妈小时候,家里住的.是平房,骑的是自行车,看的是黑白电视机,窗外是大片大片的农田和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

  等他们稍稍长大一些,平房变成了楼房,自行车变成了摩托车,黑白电视机变成了色色俱全的彩电,还陆续建起了工厂,公路,高楼大厦。

  如今,中国经济发展好,科学技术也不断进步,将中国从“无车之国”变成了“万车之邦”;将我国从“洋油过活”变成了“石油大国”。

  2001年,我国申奥成功!2008年,我国北京奥运会举办成功!世界第一大国美国用了200年才达到了今天霸主之位,而中国只花了60年,就跻身世界大国之列!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为我的祖国感到自豪!同时,我们也要让祖国为我们感到骄傲!

  中国之路观后感 6

  历史文献纪录片《筑梦中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于6月30日晚起在中央电视台首播,每晚一集。

  该片是从民族、国家与党的发展高度,通过历史真实的再现,利用历史大事件与历史小细节的交相辉映,通过以大领小、以小映大,以对历史深刻的认知与反思,用完全真实的影像,并配之以生动、深刻的解说词,将近现代及当下中国发展史和党的进步史,以形象生动、震撼人心、发人深省的纪录影像方式,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现于人们面前与心中。它由此带给人们的回顾与回想、深思与激发,都是中国人民走向中国梦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与动力源泉。

  该片采用大量史实的镜头和几代领袖的同期声,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展现中国风采的励志电视纪录片;以权威、实用、纪实、灵活的视角解读在新时代、新背景下各地方、各行业、各领域在推进现代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进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新思路、新亮点、新方法,用发现的眼光和视角传递中国梦的正能量。用镜头去记录不同群体用实际行动所铸就的梦想并发扬光大,一个个梦想的汇集筑建了中国梦的实现,并不断传递着积极的正能量!

  回顾历史,就是要以史为鉴,让我们今天追逐中国梦的.脚步,更加有力,更有信心,不走弯路,不走错路。同时,历史也在告诉我们、告诉未来,实现梦想之过程,也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一个历史的进程。因此,当下的踏实前行、努力奋斗,就是创造历史必不可少的步骤与过程,这是筑梦中国的基石与根本。

  结合我们自身所在行业、岗位,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我们公民做到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我们每个人的梦想之路,就会留下值得可歌可泣的美好印记;我们伟大的祖国,就能筑梦理想,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

  中国之路观后感 7

  作者:高铁见闻本书详细记录中国高铁崛起故事细节:全景展示中国高铁崛起之路;深度内容独家披露;以故事记录历史,从细节探究真相。全书内容详实,纪录了中国高铁从无到有,再到自主创新、高速发展,最后成为高铁强国的全过程。

  前段时间去看了《厉害了,我的国》,看到对中国高铁的介绍,当时就想着要找个机会好好的了解一下中国的高铁,因此找了《大国速度》来看。

  《大国速度》作者自称高铁见闻君,通过此书讲述了中国高铁从无到有、从有到新的创新发展之路。结合自己的专业有几点感受:

  1、对产业有了新的看法:一个优质的产业足以带动一个民族的崛起

  近期在进行产业小镇的研究,发现在国外很多产业小镇都是由一个企业带动起来的,比如说德国沃尔夫斯堡由大众汽车而闻名于世,美国的好时小镇因好时巧克力而广为人知,法国的依云小镇因依云水而声名远扬。一个优秀的企业足以带动一个区域的发展,同样一个优质的产业足以带动一个民族的崛起。

  高铁作为一个产品,它的形成从产业链上来说,既需要铁轨建设,又需要车辆研发、生产,还需要大量的周边零配件支持;从产业使用上来说,对物流、服务业从很大的带动;从带动效应上来看,降低了区域间的时间成本,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从产业销售来看,对外输出,创造了更大的价值。

  所以,作为产业规划从业人员,我一直认为,产业规划是一个非常重要且非常慎重的事情,一个好的产业规划,会改变一个区域的'发展。

  2、对事情有了新的看法:不要着眼于眼前利益,看事情要长远

  看这本书,其实就是在看中国高铁的发展史,而这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在创造历史。在高铁发展阶段,有众多知名学者参与,并因为观念不同,支持的高铁产品不同,产生过很多分歧,因各种原因也让中国高铁走了不少弯路。但事实证明事情从来不是一蹴而就,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如果自己不能成为推动历史车轮前前进的支持者,那最起码不要成为阻碍者。

  同时,任何时候也不要小看自己的作用,因为有可能你正在创造历史。

  中国之路观后感 8

  这本书也是我在本学期开学初就已经开始读了,断断续续地读到昨晚才结束。前面很多内容都忘了,也不系统整理了。就谈几点印象比较深刻的感受吧。

  一、商业的重要性。

  传统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让人满足于现状,也让儒家提倡“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商业的兴起,更注重人人平等的契约精神。农业社会缺乏流动性,所以重视家族、身份、传承,强调下级对上级的服从,晚辈对长辈的继承;商业社会流动性大,身份、登记、财富都是流动的。齐国管仲根据齐国沿海的地理情况,盐碱地多,不适合耕作,倒适合经商,鼓励经商,自由交易,藏富于民,国家也变得强大。

  唐代中期,两税法改革,将原本按人丁来收税的租庸调变成了以财产多少来收税。不用像以前那样将人口固定在户籍上了,促进商业的繁荣。晚唐开放夜市,到宋仁宗时,都可以开店做小生意了,没有唐代生活区与商业区分开的情况了(东坊、西坊)。王安石就是一个大经济学家,想采用银行贷款和宏观调控来获得国与民的双赢。

  晚明的时候商品经济其实已经发展的较为兴盛,产生了新的雇佣关系,江南各省纺织业发达。社会思想也在随之发生变化,像李贽、王夫之等人的思想已开始追求个性的解放,开始怀疑君主专制体制。《西游记》《金瓶梅》等作品都在追求人性的解放。

  我觉得自己个人的思想从来都是小农经济的产物,本来生活在农村,没什么见识,平常也读死书,不会去想商业的事情。高中时学政治就只对哲学感兴趣,对经济一窍不通,马克思不是说资本主义是剥削人的吗?所以更加排斥,哈哈!这算是对我的冲击最大的吧。

  二、经济基础(生产力)决定上层建筑。

  夏商是神权宗教社会。

  西周春秋是贵族社会。

  战国——秦——西汉是军功地主社会。

  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是门阀士族社会。

  隋唐是士族向平民转型的社会。

  中唐——两宋是商品经济兴盛的平民社会。

  辽金元是民族融合的'杂糅社会。

  明清是商品经济兴盛、又被专制集权压抑的社会。

  为什么这么说呢?三代以来,官员的任命都是以家族血缘关系为主;战国时,商鞅变法将军功变成了提升阶层的重要通道。东汉两晋的九品中正制,他为什么不像隋唐那样用科举制才选拔人才?因为生产力没有达到这个水平,造纸术没有推广普及,知识还是掌握在各大门阀士族手里。旧时王谢堂前燕,王羲之他们能用纸写书法了,但更多的平民连生存都是问题。

  唐代雕版印刷术的普及,知识得到广泛传播,不再是用丝帛竹简,中唐以后,像孟郊、张九龄等诗人都是贫寒出身。而到了宋朝,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让更多的寒士读到了书,像范仲淹,欧阳修等等。

  科学技术真的是第一生产力。

  另外南方的开发,南方一年能种两三季稻,养活了更多的人。不像秦汉都集中在关中关东。

  三、气候的变化

  以前读的书少,都不知道这个问题。就以前看小说时知道明代中后期有个小冰河时期,没想到五胡乱华时期也是如此,五代十国也是如此,历史上每次分裂混乱的时候跟气候居然也有关系。

  温度每升一度,农牧分界线北推三百五十里。同理,每下降一度,就要往南推。北方游牧民族因为气温降低受不了时就会南侵。

  秦汉时期我们都是席地而坐,而到了宋代以后,我们开始习惯了坐椅子,睡床。

  图片

  四、在回溯中前进(以下节选自《变革之路:中国历朝改革得失》)

  《论语》中有一段孔子师徒的对话: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子张问孔子:师傅啊,未来几百年后的事咱能预测到吗?

  孔子说:当年殷商建国,是继承了夏朝的制度,按照自身的环境变化,有所损益,加以革新。

  后来周朝建国,又在商朝的制度基础上,按照自身变化,有所损益;

  几百年后如果有新王朝取代周朝,也会扬弃式的继承发展,这自然是能预计到的。

  “损益”就是减少和增加,就是扬弃,用孔子说的这个规律,咱们来分析秦汉时期:

  秦朝设“郡县制”,否定了周朝的“分封制”,以中央集权取代诸侯分权。

  但这并不等于说秦朝是完美的,相反,秦代集权过度,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亡了。

  秦亡之后,项羽建立西楚,又否定了“郡县制”,试图重新回到“分封制”,大封王侯,可是项羽的做法也很快遭到否定,导致六国势力残杀,项羽本人也完了,证明完全的“分封制”已经不可能了。

  新体制“郡县制”水土不服,旧体制“分封制”已经过时,那么该怎么取舍呢?

  于是,到了刘邦建立西汉,便后退一小步,采取折中的办法:在关中地区实行“郡县制”,由皇帝直管;在遥远的长江流域如吴楚旧地,实行“分封制”,分封刘氏藩王到那里去。

  这种回溯是必要的,也是冥冥之中的天道:过分了不好,不及也不好,最终一切都要折中。

  如果说秦朝是对春秋战国体制的“否定”,那么西汉则是对秦朝的“否定之否定”,正因为西汉有了一定的折中,才稳定下来:当中央政权被吕后家族掌控时,“分封制”下的藩王们可以平衡吕后的势力,维持了刘家天下,避免像秦朝那样集权太盛被赵高、李斯钻了空子;

  当地方政权尾大不掉,爆发“吴楚七国之乱”时,“郡县制”的中央政权可以压制住地方势力,维持了社会稳定,避免了春秋战国那样诸侯混战的局面。

  通过这样几代人的回溯之后,旧制度和新制度不断融合,摸着石头过河,消化、吸收,直到汉武帝时期,“郡县制”才真正推行到全国,彻底取代“分封制”,由此才实现了秦始皇以来的大一统梦想。

  隋唐时期,也如出一辙:

  隋朝发明了“科举制”,否定六朝以来的“门阀制”,以考试取代世袭。

  但这不等于说隋朝是完美的,恰恰相反,隋炀帝用科举制提拔庶族平民和江南人士,导致关陇集团的反叛,隋朝亡了。

  唐朝对此做了一定的折中回溯,唐太宗既用科举制度选拔平民,又不丢掉门阀世袭,维护关陇贵族、山东豪门的利益,“科举制”只是选拔人才的一个辅助手段,门阀士族的力量还很强大,唐太宗一朝的十几个宰相大多数仍旧来源于“五姓七家”的大家族。

  如果说隋朝是对魏晋南北朝体制的“否定”,那么唐朝则是对隋朝的“否定之否定”,正因为唐朝有了一定的折中,才保证了王朝的稳定。

  直到中唐以后,平民知识分子大量进入官场,再到宋代,才真正消灭士族门阀,彻底用科举制度录取中下层平民。

  五、少数民族的变革

  平常没怎么关注,没想到他们其实也在作出不少的尝试,像以前都知道北魏的改革,却不曾了解辽代的变革。

  辽代早就进行了“一国两制”,在夺取燕云十六州之后,行政体质分为“南北两院”,在契丹旧地,仍沿用奴隶社会的部族制度,但在燕云十六州则模仿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以前看《天龙八部》乔峰就是南院大王,都还不知道,这个官已经很大很大了!牛逼!

  六、另外还有很多诸如改革中中央与地方的博弈、府兵制与募兵制等等,都曾在《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系列书中了解过,就不赘述了。

  下一本历史方面的书是《东晋门阀政治》。

  中国之路观后感 9

  中国女性在互联网时代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在这一时代,她们从传统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脱离出来,以全新的视角来看待世界。他们开始在互联网上分享自己的经历、心情,并陆续发展出各种技能,如设计、前端开发、编程等,以进行尝试,创造新的财务收入。互联网不仅让中国女性有机会与人们分享心情,还创造了一个扩大社会影响力的平台,允许她们快速地传播自己的想法,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中国女性摆脱传统的社会壁垒,意识到自身的`力量,以及她们可以在社会空间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正是由于这种独立性,以及她们对互联网时代的认知,才使得中国女性在网络空间能够有很大的独立自主性。这也使得她们在这个时代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潜力,推动社会的发展,有效地改变社会的格局。

  中国女性在互联网时代取得的历史性突破,不仅代表着中国女性获得了更多的权利和机会,也标志着整个社会正在朝着更加平等、公正和尊重女性的社会迈进。让我们携手共进,一起推动中国女性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实现梦想,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中国之路观后感 10

  很多人都知道,“锦程”是对中国丝绸和丝绸之路的称呼,也知道是伟大的中国创造了丝绸,并开启了一条名扬中外的丝绸之路,这几天我就阅读了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的代表作之一——《锦程中国丝绸与丝绸之路》。

  关于丝绸的神话有很多,如《黄帝和嫘祖》、《传丝公主》、《马头娘》……,其中《马头娘》最为著名,有很多学者称之为《蚕马传说》,故事内容大致是这样的:一个四川的女孩,父亲出远门打仗去了,家里只剩下她和一匹她亲手养大的白马。一天她向白马承诺只要它带回父亲她就嫁给白马。谁知几天后,白马真的将父亲给带了回来了,可是女孩却没有兑现承诺,而得知原因的父亲一气之下把白马给杀了,并且把马皮放在烈日下暴晒。后来有一天女孩在园子里玩的时候,一阵狂风吹起,就在这时,马皮像女孩飞过来,并将女孩紧紧缠绕住,和女孩融为一体。之后就变成了一条马首人身的蚕,后人称之为马头娘。

  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出土于西夏县西阴的"半颗蚕茧”了。它和金字塔一样都是一个谜。人们不知道,它到底是家蚕茧,还是野蚕茧?到底是一个蚕茧的一半?还是一半多?至今也没有人给出正确答案。在中国昆虫学创使人之一刘崇乐先生眼里,它是一个桑蚕茧,而在日本学者布目顺朗眼是它却是一个桑蟥茧。虽然在这个方面有着许许多多的结论,但是在这么多结论中不可否认的'就是它是被利刃割成两半的。

  看完这本书,我更加了解中国的丝绸,也体会到了丝绸的伟大和作用。丝绸之路不但让我们看到了悠久的历史长河,还让我们看到了古人的聪明和智慧。更让我们这些中国人感到自豪。这一本书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在许多文物身上可以让我们看见过去的发展以及进步,但是这些物品往往需要我们自己去观察去发现,这正如罗丹所说的:“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