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十七岁的单车》观后感

时间:2021-03-07 17:04:39 观后感 我要投稿

《十七岁的单车》观后感

  《十七岁的单车》,这是一部值得大家看的电影。电影直接反观了咱们这一代人的情绪和思想。接下来小编搜集了《十七岁的单车》观后感,欢迎查看,希望帮助到大家。

《十七岁的单车》观后感

  篇一:《十七岁的单车》观后感

  《十七岁的单车》第六代导演王小帅所导,本片在柏林国际电影节上入围金金熊奖,获得了肯定。他凭借单车将本不会有交集的两条平行线连接起来,擦出了青春的火花;他运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着两个不同阶层社会下的青春时代的故事;他把镜头对准两个少年,一个是农村来外打工的少年,一个是城里贫困家庭下的少年,用他们的故事来阐述平凡人平凡的十七岁。

  20世纪90年代自行车是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对于少年时代的他们,都希望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山地自行车,在他们眼中拥有好的自行车就可以在同学面前抬起头来,消除自卑。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在时代背景下将人物鲜活的展现了出来。

  从买自行车到自行车被偷到找自行车再到偷自行车被抓。以自行车为线索展开,以自行车贯穿始终。不仅仅局限于主角的深刻塑造,而且将在城里当保姆打工的红琴和家中富庶的潇潇形象同样刻画的栩栩如生。本以为红琴是城市里的女子,阿贵心中对她的喜爱,却因地位不同,不敢启齿,得知同样是来自于农村的打工者时深感遗憾。小坚心中喜爱着潇潇,却因自己家境贫寒无法与潇潇家境富庶相比较,而不敢表示情感。小坚是学生,身着校服,阿贵是快递员,身着快递服更加展现了阶级与阶层之间差异淋漓尽致的诠释,好面子、自卑等,这些都在他们身影中显现。错过了就是错过了。

  王小帅依旧使用第六代导演特有的电影观念:纪实的手法,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反映时代的真实现状。秉承着“我的摄影机不撒谎”的审美追求,拍摄一部部受人喜爱的作品。

  长镜头的大量使用,把故事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增强了电影艺术的真实感,每个镜头都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的一览无余,当第一次去送快递,到了楼下,阿贵仰视了一下高楼,是他对大城市的向往,想要融入其中的情感流露。构图开放,又给观众留有想象的空间,引起浓厚的兴趣。当阿贵与朋友一起在门口看对面楼上的女子,门框意味着阿贵内心的激动,但受到了阶级的阻碍。特写镜头的使用、跟镜头的使用的等,都促使影片更加完整,内容更加充实丰富。空镜头的使用,展现了人物的情绪,推进了情节的发展,当阿贵扛着遍体鳞伤的自行车走在街道上,渐行渐远,消散在人群中,心情沉重起来,开放式的结尾,阿贵又将何去何从,小坚会有什么样的变化……无疑又将问题抛给了观众。

  影片中的音乐随着事件发展起伏而时而沉重、时而轻松,当他骑着新自行车去送快递时,音乐轻快而活泼,当他在找自行车时,音乐沉重而低哀。音乐阿贵的心情变化而变化,画面的色调、光线也随之改变。

  在那个时代,阶级之间的差异显著,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贫富差距大。社会的差距,贫富不均会引起诸多不便,会自动的将弱势群体与其他人划分开来。自带的自卑感会影响一个人的生活。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平凡人平凡的故事也能打动人。便发生了因阶级差异、贫富不均导致的自卑感,错过了许多许多……

  说起十七岁那年,我们的回忆便被一串串的勾起,说不完的话语,讲不完的故事如洪水般汹涌而来……

  篇二:《十七岁的单车》观后感

  郭连贵,一个农村来京打工的孩子,仅仅17岁。被快递公司招聘为快递员,并配发了一辆高级山地车。当然,车不属于他,只有当工资挣到必须程度,才归他所有。小贵画了很多“正”字,最后挣到了那辆车。可紧之后,车,被偷了。

  阵痛之后,他求经理不好炒了他,他必须要把单车找回来——他在车上做了记号。他真“轴”,真的,每个人都这样说他,他要跑遍全北京去找回属于自己的那辆车!

  但是几经周折,车落到了同样是17岁的,高中生小坚的手里。他家也很穷,他和他爸、后妈、一个继妹生活在一齐。他梦想有一辆车,最终偷了他爸的钱,从黑市上偷偷买了一辆,当然,也就是郭连贵丢的那辆。正因那辆车,他在一帮铁哥们当中有了面子,一放学就玩车技表演;正因那辆车,他引来了一个漂亮女生的主动追求。

  一辆车,承载着两个17岁少年的希冀。心情不好

  最终,车被郭连贵找到了,他不善解释,只是一再从小坚那里把车一遍又一遍的“拿”回来,也因此挨了一遍又一遍的打。在他眼里,只有拿回那辆车,才能回快递公司上班;回快递公司上班,才能挣到钱。应对这样的“轴”,小坚和他的哥们先是把他当贼一样打一顿,之后真的愤怒了,最后知道了实情,都没辙了。毕竟小坚也是花了钱,毕竟对于他来说,车也很重要。

  17岁的少年,凭他们的阅历和经验,最终商量出的解决办法是:小贵和小坚,一人骑一天。

  但是,正因没了车,导致小坚的愤懑,导致二人关联的破裂,小坚的女友,那个漂亮的女孩子,最终和一个车技更高的小黄毛双宿双飞了。小坚气愤之余,一板砖拍倒了黄毛。可正当二人交车之时,黄毛的那帮哥们追了过来,二人均被打昏在地……初中家长寄语

  小坚醒来时,发现黄毛的一哥们在砸他的车,都快砸废了。他最后爆发了,踉踉跄跄拿起砖,一砖将其拍倒,扛起已经变形的车,走上回家的路。

  之前我曾以为小坚只是一个简单的城市高中生,贪图享受,要面子,于是厌恶他而倾向于小贵,以为车是他偷的,但是不是,原来在他的光鲜底下,却有着那么些故事,承载着的,同样是贫穷,同样是无奈。

  同样是17岁的孩子,虽然有着城市与农村的差别,却同样随着生活的苦难。在“赃物归属”,这个最常见也最棘手的问题上,二人纠结,却难以寻出一个结果。没有对错,没有谁愿意主动放手,他们用自己的方式维护着属于自己的东西。

  一辆车,对于小贵,意味着工作,意味着一口饭,甚至意味着……未来;而对于小坚,与其说是一辆交通工具,倒不如说意味着梦想,意味着感情,意味着独属于青春的,那份骄傲。

  一辆车,将两个孩子纠结在一齐,解不开,拽不断。他们无法相互明白相互宽容。应对这个问题,他们无法像成人那样理智的解决,也无法用更好的方式去平息。他们的想像力仅限于“一人骑一天”。

  一辆车,承载着两人太多的东西。以至于当车的归属权发生争执的时候,他们不惜用暴力去解决,用肉体去维护——他们的潜质也仅限于此。

  我同情他们两个,如同同情我自己。在我看来,他俩之间,是不就应起争执的。故事的发展给了我期望:最后,在某一次交接仪式过后,小坚主动向小贵伸出了手,说:我叫小坚,你呢?——他们相互明白,握手言和了。但是,那里是否意味着,内在的梦想最终会向现实的需要屈服呢?

  可这不是结尾,真正的结尾是他们遭到了群殴,在北京的胡同里,在居民惊恐的目光里,被一群痞子殴打。我们看到了鲜血,看到了满身的灰尘;听到了男声的哭喊,听到了皮鞋踢到肉体上的声音。我们没有看到警察,没有看到小坚的铁哥们,没有看到旁观者的哪怕一点点劝阻。只有他们自己在地上翻滚着,哭喊着。这时,他们无法抗争。可他们抵抗过,他们的抵抗方式不约而同,却又那么独特:板砖。当女友跟了黄毛后,小坚从背后偷袭,用板砖拍倒了黄毛;当车被黄毛的哥们砸毁后,小贵也是从背后操起砖,一砖砸倒了他。是的,他们只能这样,无法正面与之抗衡,而只能用自认为简单快捷的方式去解决。一个为了感情,一个为了工作。

  应对最珍重的东西,他们的珍惜,他们的维护,尽写在脸上。导演王小帅用成年人的理智,尽乎冷酷的将其展现了出来,并用超多的意象来构成了一个充分的意境,展此刻北京,展此刻繁华的都市里,展此刻太平的社会中。他在试图告诉我们:这些不是某种特殊环境下的特殊情结,而是每一天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故事。

  我们都曾年轻过,都曾活在那个只属于自己,幻化了的世界里,都曾将自己的某种情感浓缩进某样物品中,将其珍藏。小贵亦然,小坚亦然,你亦然,我亦然。小贵,小坚,贵?贱?呵呵。倒不如说是我们,以前的自己。一个意喻着现实,对理想的把握,对生存权利的维护;一个意喻着内在,对感情的满足,对骄傲与尊严的幻化。

  当最珍重的物品应对抢夺时,以前的我们会怎样?恐怕每一个人都不会主动向别人寻求帮忙,也不愿那样去做。我们只能,也只愿用自己的方式去维护它保护它,无视社会的规则,无视周围人的眼光。甚至像小贵小坚那样,应对上司的冷酷,父亲的责骂,也在所不惜。

  很少有人能真正的把握住想把握的东西,大部分人都会失去或者擦肩而过,或者将那份执着的情感压缩进那个东西里,比如自开车。如果能真正而且完全把握,那叫“心想事成”,很少。社会是繁荣而冰冷的,没有人会施舍给我们。

  于是,就有了《十七岁的单车》,一部看似黑色和压抑的片子,一部禁片(我猜,影片被禁是正因真实,是国家查禁的原因罢了)。

  一部电影,是就应给人以完美与期望的。《十七岁的单车》中,完美倒是有,比如小坚得到潇潇之后,高兴的骑车顺风而行的情景,满脸的快乐与满足;再比如在小公园里,潇潇抬脸闭眼,等待小坚的嘴唇时,逆光下青春的脸庞,清纯可人,浪漫至极。

  那么期望呢?期望在哪里?影片最后,小坚带着一脸鲜血和满身尘土,扛着完全扭曲的自开车,穿过漠然的人流时,我最后知道,那里就是期望。我坚信,凭他的“轴”,他会过的幸福的。

  整部影片,大部分出现的都是阴影里居民的面孔,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在写着“拆”字的砖房里开小店的,小坚的亲戚;整日无所事事,偷主人衣服穿最后还卖掉的,嘴唇涂的红红的小保姆。在他们身上,还折射出了更多的东西,留给我们更多的思考。

  对,小保姆,影片中女配角之一,周迅扮演的,几乎没台词,却一向伴随着剧情的发展。整天无所事事用换衣服来打发时刻的小情妇,结果不是,她只是个小保姆,而且还偷主人衣服去穿,穿了之后再卖掉;还有一个就是高圆圆扮演的,清纯至极的女孩潇潇。她主动追求小坚,甚至主动给过小坚一个亲吻自己的机会,也曾发奋给过小坚以支持与谅解,可最终还是跟了黄毛大欢。我一向认为小坚没有珍惜她,虽然,他爱她。可最终依旧成了一个转瞬即逝的梦幻,如同一阵风。触动起每一个观者心底的那根弦。

  青春终会过去,影片也终会结束。剩下的我们,独自应对自己的生活。生活中的完美,如一个个梦幻般美丽的肥皂泡一样,在灿烂的阳光下无可挽回的炸开。以至于我们习惯了失去,忘掉了以前的理想,甚至真正的幸福来临时,都不会把握不知珍惜。

  终有一天,我们都会像小坚那样,扛起变了形的.自开车,扛起自己的梦想,穿过繁华而冷漠的街头,走向自己的,未来……

  篇三:《十七岁的单车》观后感

  《十七岁的单车》故事以“单车”为线索,它由一辆崭新的山地自行车开始,最终以自行车得支离破碎而结束。两个原本互不相干的青年人的命运就被这辆山地自行车紧密联系起来,来自乡下的小贵为了未来的城市生活而执著着,家住贫民区的城里人小坚为了朦胧的爱情而执著着,两人为了单车发生冲突,最终,两人为了维护各自心中的梦想而举起了砖头。

  影片以小贵抬起已支离破碎的单车行走在北京的街头而结束。

  从农村来的小贵是中国现代社会中千千万万名民工中的普通一员,他来北京打工,很幸运,他在飞达快递公司找到了一份职业,他的任务是骑自行车送快递,每单收费10元,等他挣够了600百块钱,就可以买下他特别喜欢的那辆公司借给他的银白色山地车。就在他快要挣够600块钱时,心爱的单车却意外被盗。由于单车被盗,他耽误了送快递的时间,回去要被经理辞职。为了这份工作,在他执著的、百般恳求下,经理答应了他,如果他找到丢失的单车,就可以继续在快递公司工作。于是,他开始在偌大的北京城内寻车。

  这时,影片中的另一男主人公出现了,他就是小坚,他的家除了贫穷以外,还是一个重组过的家庭,他和爸爸与别人的母亲、女儿共同组成的。他偏激、内向、敏感,在他心目中唯一的亲人只有他的父亲,而父亲对他买车承诺的一再爽约,让他对这位亲人失去了希望和信任。于是他偷了家里的钱,在二手车市场买了一辆崭新的山地自行车。有了这辆山地自行车,他就可和同学们一起玩弄各种车技,同时,这还会博得女同学潇潇的欢心,进而喜欢上他。潇潇确实对他产生了好感,他们约会,有了独处的时间。就在小坚将要亲吻潇潇之时,小贵发现了他的车,他推着车拼命地跑,但最后,在小坚同学的帮助下,小坚还是把车要了回来。

  小贵丢的只是一辆单车,在城里人的眼里,车只是一件交通工具,丢了只会造成不便,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而在小贵的眼里,单车就意味着他的工作,车丢了就意味着失去工作。为了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他不顾一切要把车给找回来。而在小坚看来,有了车他才能有美好的爱情,贫困的家庭不可能出钱给他买一辆新车。两人为了自己心中的梦想,都执著地想拥有那辆自行车,互不相让。两人都执著的认为拥有了那辆山地自行车,也就拥有了梦想。于是,在自己不能取回单车的情况下,小贵来到了小坚家和小坚父亲进行交涉。然而,即便是挨父亲的打骂,小坚也绝不放手。他们都各自认为车是他们自己的,最后,小贵还是把车骑走了。小坚没了车,他不甘心自己的梦想就这样破灭,他又召集了几个同学,他们在街上堵上小贵。虽然遭到小坚他们几人的毒打,但小贵死也不放手,车对他来说是何其重要,车是他立足城市的根本。在这种局面僵持不下的情况下,两人只好达成一个协议——两人各骑一天。这样,他们的梦想得到了维持,两人达成了某种默契,每天早上在一个固定的巷口里交换单车。

  直到有一天,小坚发现他的梦想快破灭了,他喜欢的潇潇不再理他,喜欢上地痞子大欢。为了维持他的梦想,他拿起砖头砸向大欢,然后急忙逃跑。此时,小贵正在巷口等着单车,小坚把车交给小贵,这时大欢带着他的朋友们来追小坚。小贵只好骑着自行车跟着小坚逃跑,明知道往里跑是一个死巷子,但他俩人仍执著地逃跑。最后,他们无路可走,遭到了大欢他们的毒打,单车被砸个稀巴烂。这时,出现了有趣的一幕,纯朴善良的小贵忍无可忍、拿起砖头砸向使劲砸他单车的家伙。而后,他抬起支离破碎的单车消失在了川流不息、交通拥挤的北京城。

  十七岁,我们都曾有过的年龄,我们也曾有过属于我们十七岁这个年龄的“单车”,而每个人心目中的“单车”都是不一样的。十七岁的时候,我们有过幻想、冲动,也有过迷惘。看完《十七岁的单车》,我们会发现我们还曾经执著过,为心中某个不切实际的梦想执著着。我们已走过十七岁,但是,青春并没有离我们远去,我们应将执著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