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上海博物馆观后感

时间:2022-08-18 12:55:09 观后感 我要投稿

上海博物馆观后感(精选19篇)

  认真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上海博物馆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上海博物馆观后感(精选19篇)

  上海博物馆观后感 篇1

  这次博物馆之行令我受益匪浅,且懂得了很多知识。

  上海博物馆是一座大型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陈列面积2800平方米。馆藏珍贵文物12万件,其中尤以青铜器、陶瓷器、书法、绘画为特色。藏品之丰富、质量之精湛,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上海博物馆以其收藏的大量精美的艺术文物而享誉国内外。其中,又尤以青铜器、陶瓷器和历代书画为特色。上博的青铜器主要是晚清以来江南几位收藏大家的一批流传有绪的名品,如著名的大克鼎等。上博陶瓷器的收藏集中了江南的大部分精品,史前时代的良渚文化细刻陶器,为稀见之品。原始青瓷的收藏,也是馆藏的特点。唐宋各代表性窑口的产品也都有收藏体系。至于景德镇的彩瓷的收藏,更有独到之处。上博历代书画的地收藏,素有江南半壁江山之说。书法中,王献之的《鸭头丸贴》、唐高闲的《千字文卷》、怀素的《苦笋贴》等,皆为一代的杰作。绘画中,唐孙位的《高逸图》、五代董源的《夏山图卷》、宋梁楷的《八高僧故事图卷》等都是稀世之珍。至于明清两代画家作品的收藏,更为当代之冠。其它各文物门类的收藏,也成蔚为大观。如钱币、古玉、玺印、雕刻等,都有一定的规模,且名品众多,自成体系。

  上海博物馆观后感 篇2

  暑假的一天,小姑妈让表哥和我去参观上海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新馆位于上海市的中心,人民广场的南侧。是中华文化精华的宝库,也是上海社会文明、文化的象征和窗口。

  上海博物馆新馆的整幢建筑是上圆下方的造型,寓意中国的传统说法:"天圆地方"。从远处眺望,圆形屋顶加拱门的上部弧线,整座建筑宛如一尊中国古代的青铜器。建筑面积共4万平方米,地下一层半,地面四层半,建筑总高度为29.5米。

  我和表哥迫不及待地走了进去。哇!博物馆里面的人真多呀,有来自五湖四海的外国朋友,也有许多是中国各地来的参观者。

  看了简介,我知道了上海博物馆陈列面积共计12000平方米,一楼为中国古代青铜馆、中国古代雕塑馆和展览大厅;二楼为中国古陶瓷馆、暂得楼陶瓷馆和展览厅;三楼为中国历代书法馆、中国历代绘画馆、中国历代玺印馆;四楼为中国古代玉器馆、中国历代钱币馆、中国明清家具馆、中国少数民族工艺馆和展览厅。但是,还有些是没有开放的,所以我们没有全部都参观过。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楼的古代青铜馆,因为我和表哥都算是这一个馆参观得最仔细了,也是唯一把全部都参观过的一个。在那里面,我知道了青铜器是所有文物中比较重要的一类,而在中国这一点尤其突出。青铜器以其量大、精品多、艺术与科学价值高而饮誉海内外,因此青铜器的鉴定也成为文物鉴定中最重要的一门学问。

  听说我们中国的青铜器数量繁多,其原因也在于它的数量太大,到处都有,难以确知。

  青铜器不但数量多,而且造型丰富,品种繁多。有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兵器、农具与工具、车马器、生活用具、货币、玺印,等等。单在酒器类中又有爵。角、觯、斝、尊、壶、卣、方彝、觥、罍、眀、勺、禁等二十多个器种,而每一器种在每个时代都呈现不同的风采,同一时代的同一器种的式样也多姿多彩,而不同地区的青铜器也有所差异,犹如百花齐放,五彩缤纷,因而使青铜器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青铜器有不同凡响的吸引力。

  参观着,我发现这些青铜器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青铜器上铸刻文字,而这些文字正是金文。

  过了2、3个小时,我和表哥就把博物馆参观完了。博物馆里陈列的物品可真多呀,其中有的是捐赠的,有的是什么地方出土的,还有的是借展的等等,看得我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上海博物馆观后感 篇3

  今天上午又想着去上海博物馆参观了几个馆。我从人民广场中心走到北门,工作人员说这里作为出口,参观要绕到南门进。天气很热有点盛夏的感觉,我只好边欣赏广场的花秾草绿,边慢慢绕到朝阳的大门。远远就见参观者顶着烈日排着一条长龙,我再沿着长龙队伍挨在最后一个。好在我有习惯外出总带一份报,看看报纸新闻,脚步一点一点往前移,也不觉焦急。等队伍拐过弯我回头看了一下,呵,“尾巴”长长的,起码和我一样要排30分钟才能进。

  上个月刚来过,所以一进门就很熟悉地取了一份《参观指南》直往三楼。三楼有三馆一室:中国历代绘画馆、中国历代书法馆、“两涂轩”书画专室、中国历代印章馆。

  依次参观,先看绘画馆。介绍说,中国的绘画有着深厚的传统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它是以毛笔、墨、绢纸为主要工具,以点线结构为主要表现手段的造型艺术,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

  而西洋画注重写实,以透视和明暗方法表现物像的体积、质感和空间感,并要求物体在一定光源照射下所呈现的色彩效果。这就是中国画与西洋画的最大区别。

  欣赏了馆藏珍品及介绍,至少是增长了一点基本常识。我以前只知道国画最出名的是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其实还有院体画、文人画、丹青、写意等。

  在书法馆,从甲骨文看起,金文、秦小篆、隶书、草书、到楷书的书法。这书法也是中国特有的古代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展出的作品展示了中国文字形态的演变过程,以及人们在记录书写这些文字时对美的探索。

  看书法展就想起我们从小学二、三年级起就学毛笔字,先描红后学大字,再学小楷字,老老实实学也算能基本写得像。后来有学过隶书,能简单的掌握字形特点。又有段时间模仿草书,好像字与字之间笔势相连很好看。但我没真练好一样字体,成人后的字就行(书)不行草(书)不草的无章法。进单位后当我看到同事中有几个人的字都有一定的功底,有写隶书的有写楷书的就很佩服羡慕他们,也那时知道了颜真卿和柳公权的楷书。我喜欢像(真草千字文)的字体。

  印章馆也看了。以前只知道现在社会还要有印章,私章、公章。私章是个人的凭证,公章是执政的权力象征。还知道文人书画上有了印章会更具收藏价值。通过展览馆的展品介绍,了解了印章术语、篆刻艺术、印章质材等知识。

  说真的,展馆的藏品非常丰富,要细细看才能多了解一些历史知识。

  上海博物馆观后感 篇4

  六月六号早晨,我们去了上海博物馆。博物馆免费参观。

  上海博物馆,坐落在市中心——人民广场南侧,整幢建筑外观,圆鼎状框架结构,上圆下方,寓意中国的传统说法“天圆地方”。从远望去,建筑恰如一尊中国古代青铜器。迈进圆形中厅,仿佛与熙熙攘攘的喧嚣市井隔绝,置身一个寂静文化艺术世界。由于是早上,观众不是很多,印象深刻是,半数以上为外国游客,欧洲、美国、韩国、日本等等,其中遇见日本妇女,身着亮丽和服,脚穿木屐,微微弓着腰,足下碎步,装饰好像参加盛典。外国子民,渴求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前来瞻仰。

  整个博物馆设有青铜、陶瓷、书法、绘画、雕塑、印章、玉器、钱币、少数民族工艺十个固定陈列厅,另有国际交流书画展等。

  中国古代青铜馆设在一楼。陈列着自公元前21世纪夏代,到战国时代各种青铜酒器、食器、乐器、兵器等。那个年代,青铜器作为贵重的合金,被制成礼仪用器,多用在祭祀祖先神灵,宴请嘉宾贵客,举行隆重典礼盛大场合。青铜器显示其主人贵族身份、地位和权利。春秋晚期的牺尊,展露古人高超铸造技术,造型繁复,纹饰精美,一副憨态可掬模样。还有编钟,大小不等,声音差异,排列组合演奏乐曲,古人蛮有创意的,生活趣味悠然自得。

  中国古代陶瓷馆位于二楼。陶瓷品种丰富多彩,古朴典雅,栩栩如生;景德镇窑,青花骑兽吹螺人像,那老翁神态迥异,生动传神;还有绚丽斑斓的唐三彩,一一汇聚古人智慧、精湛才艺。

  中国历代绘画书法馆居三楼。百余件绘画精品参展,此次主要是明清各派各家杰作,风格多变,有讲究工细、整饬,墨彩丰富,精巧深微的院体画;或笔墨放纵,洒落简略,写意物象形神画;约略作品,寄情山水花鸟,注重笔墨情绪,脱略形似,强调神韵颇多。笔墨各异,精彩纷呈,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绘画,堪称世界美术领域中奇葩。我特喜欢扬州八怪金农的作品。

  金农(1687—1763),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字寿门,号冬心先生,别号有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龙梭仙客、三朝老民、荆蛮民等。他博学多才,在书画、诗词、鉴赏诸多方面都堪称大家。

  金农的《山水册》,纵26.2厘米,横34.9厘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纸本。设色。此册共十二开。每开都是诗意与画情交融。每开所绘景物寥寥,然造境立意高妙别致,笔墨生拙而秀韵天成,是金农画风本色。当时的金农已是暮年,艺术上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因为他平生所见的历代名迹无数,博学多才,涉猎丰富,不仅在文学上造诣很深,而且具有精湛的书法功力,所以在绘画创作中能够作到“涉笔即古,脱尽画家习气”。这件《山水册》虽然只是一件案头小品,但展现给观者的视野却相当宽阔,精湛的笔墨技巧和大胆的构图都给人一种新颖别致、情韵高远的感受。

  美术史学界普遍认为,金农是在应博学鸿词科落选后才开始学习绘画的。这种说法虽然具有普遍性,但与史料记载存在差异,厉鹗《樊榭山房集》中就有“督牛犁我田,欧阳圭斋句也。寿门为图,因题其后”的记载。这篇跋文作于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当时金农31岁,这是见到的最早有金农绘画活动的记载。在他自己的《冬心先生集》中也有他40岁以前从事绘画的文字记录,但这些时候的创作都是偶尔的事情,并不是主业,更不是为了衣食之需。在金农的心目中,诗是第一位的,书法次之,绘画更次之,之所以在50岁以后他才开始卖画,不仅是因当时的绘画已接近成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面貌,更主要的是将它作为谋生的手段,不得已而为之。

  乾隆元年(1736年),受浙江归安县县令裘思芹(鲁青)的荐举,49岁的金农人都应选博学鸿词科,但未被选中,郁郁不得志,于是游走于齐、燕、赵之间,最后流落到扬州,以卖画为生,先后居住在三祝庵、西方寺,直至77岁时去世。看画如见其人,心中滋生不舍之意,此事古难全。

  书画展馆灯光是感应的,人走到正面灯自动亮起来,显示画全貌,当你离开时,光线渐渐暗淡,如此精心设计,可能顾及强光对画质影响,好细心啊,折射对作品尊重、保护,润物细无声。

  展馆宽绰,光线暗淡,人影绰绰,幽静寂寂的。你可以静心、自由浏览,也允许拍照。这里,没有喧哗,人们默守契约,用眼和心观赏,平和静穆,品味历史文化艺术珍品,沐浴一种精神享受。

  造型古朴典雅的明代家具展在四楼,以及用料宽绰,装饰繁缛,厚重华丽的清代家具,还原了明代厅堂、古代家具使用场景,那文房四宝流溢着书卷墨香。我在静静地欣赏,一位老外神情专注的移动到前边,“sorry”,老外脱口而出,我一愣,奥,他挡住我视线了,不由得会心微笑。道歉,感受文化素养,顾及他人,一种美德哦。

  自己行色匆匆前行,是否只顾自我,忽略遮蔽他人呢?

  崇尚自然,淡静从容。做人作画,走自己的路,画自己的画,抒自己的情愫肝胆,成自家的笔墨程式和造型规范。平乎?易乎?

  上海博物馆观后感 篇5

  二月十日,爸爸妈妈带我去了上海博物馆。那天天空下着雨,我们排了一个小时的队,终于到达了博物馆大门前,我看到博物馆的外形,就像一个古代大鼎,我想里面一定很好看。

  博物馆共有4层建筑,里面拥有很多精品馆藏,汇集了中国各朝各代的历史文物,尤其以古代青铜器、书法、绘画更具特色,其中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作品堪称镇馆之宝。

  馆内一楼为古代青铜馆,二楼为古代陶瓷馆,三楼为古代书法绘画玺印馆,四楼为古代玉器、钱币、明清家具馆。整幢楼气势磅礴,上圆下方的形状寓意为“天圆地方”,我们从四楼到一楼依次参观。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古代钱币馆,我从中了解到钱币的起源,从最开始海贝到刀币、铜钱、银锭等金属钱币,它们形式多样、造型奇特,有的像武器形状的刀币、外圆内方的开元通宝、各种制作钱币的陶范,还有让我震惊的钱树……

  在参观过程中,我看见了许多外国友人,他们很认真地欣赏着每件藏品,我想这些宝贝不仅是属于我们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它们代表着中国古老文明和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好好学习,继续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

  上海博物馆观后感 篇6

  上海博物馆是个非常大的博物馆,如果您有空去参观一下,将会得益匪浅,对于了解中华文化,理解中国历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每个炎黄子孙都为之骄傲,5000年文明史对于每位中国人来说是值得大书特书的,这些可以通过文物,书法等表现出来的,所以我觉得很有必要到上海博物院看一看的必要,同时通过参观,您会发现,即使您知识很丰富,但是您还是只能理解其中十分之一还不到,我相信大部分人还不到这个比例吧。

  目前,家庭都是一个孩子的,在家只会通过书本等传递历史知识,让孩子到上海博物院去看看,让他们了解我们民族,了解我们民族的伟大成绩,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对于孩子的上进心有帮助的,对于提高孩子的视野是有帮助的,上海博物院确实是个好去处。

  上海博物馆观后感 篇7

  上海是一个科技文教很发达的城市:上海科技馆、上海美术馆、上海体育馆、上海博物馆等等,这些都在展示着上海的科技文教气息。

  今年暑假,我有幸来到了上海这座世界闻名的大都市。第一天看了世博会,第二天我们便去了上海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有四层。我们一进博物馆,就听到一个漂亮的导游小姐在作精彩的介绍,博物馆的一楼有中国古代青铜馆,中国古代雕塑馆。在第一展览厅里,中国古代雕塑馆里面收藏有120件雕塑。这120件雕塑展现了从古至今的文化变化和佛教艺术文化。中国古代青铜馆有400多件青铜珍品,它们有着独特的造型,精美的纹饰和高超的制作工艺。

  二楼有中国古代陶瓷馆。在第二展览厅,二楼有陶瓷精品500多件,个个都是集历代名窑的佳作。

  三楼有中国历代绘画馆、中国历代印章馆和中国历代书法馆。绘画馆汇集了唐宋元明清的明家真迹。一幅幅画都那么栩栩如生,多姿多彩。印章馆汇集了西周至清末近500件精选的实物展品。

  四楼的第三展览厅,有中国少数民族工艺馆、中国古代玉器馆、中国明清家具馆、中国历代货币馆。在中国历代货币馆里我看到了最值钱的成吉思汗金币和最不值钱的无名小钱。最大的和最小的、签字板的袁像共和纪念银币、像一把钥匙一样的刀币。以及清朝的一元、十元、一百元的纸币,明朝和宋朝的纸币等,总共有500多件的展品。家具馆大部分展品是明代以来传世至今和明墓墓出土的,有书房用品、衣柜、桌子、厅堂、椅子等。玉器馆有300余件精美的玉器,有朴实神秘的,也有传世绝品。

  上海博物馆里面的东西真是太多了,这次都没有看完,下次有机会我还要来参观。

  上海博物馆观后感 篇8

  “哇!这么长的队伍,什么时候能排到啊?”我无奈地对父母说。终于等了恍如“七七四十九天”,我们来到队伍最前,根据计划直奔四楼。

  嘻嘻,我们计划的不错,四楼人少。首先我和爸爸妈妈参观的是钱币馆。这些钱币都是古代的,包括公元前,三国时期,唐、宋、元、明、清等古时候朝代所使用。别看我们现在的硬币是完整的圆,纸币很新,和古代钱币区别大着呢!我走进展馆,第一个看到的钱币是——长方形的,扁扁平平,还参差不齐!嗯…下面的几个钱币准会让你大吃一惊:

  蚁鼻钱:名字有趣吧?经过我仔细观察,发现它模样很小,像一个小贝壳那么大,中间刻有“贝”、“君”等阴文。因为它像一只小蚂蚁歇在人的鼻子上而得名,是楚国用的钱币。

  马蹄金:这是一个用全金打造的马蹄形的货币。如果让马穿上这“马蹄”,那该多神气啊!

  贞祐宝券五贯钞版:这种钱币名字很长,表面也很大,长约20厘米,宽大约15厘米,就厚度也有1厘米。说来也真奇怪,古代人提得动这么重的“钱”吗?往展馆里面走,这些钱币就越来越接近现代了,也慢慢成形了。大小各异,奇形怪状,样品琳琅满目,也让我学到了许多知识。时间像水流一样迅速流逝着,钱币馆也在不知不觉中参观完了。

  接着我们参观了书法馆,玉器馆,雕塑馆……其中我最赞叹不绝的便是书法馆。瞧哪些书法家写的字,有些龙飞凤舞,有些小巧玲珑,还有些铁画银钩。这个展馆的展品并不多,却给我了一个启示:这些名人能写出一手好字,是要从小苦练的,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坚持不懈!

  啊,参观结束了,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博物馆,再回头一看那5个金字,它们仿佛在和我述说着古人的生活呢!

  上海博物馆观后感 篇9

  昨天,我们一起参观了上海博物馆,历时三个多小时,勉强看完。其间,与我们擦肩而过的有不少外国人,他们瞪大了自己的眼睛,面对着眼前神秘的东方神器,他们叹为观止。作为炎黄子孙,谁不为自己伟大祖先创造的光辉成就而自豪?谁不感到我们的历史何其辉煌?可是,当我们仔细的、从另外一种角度看待我们的历史时,我们会吃惊的发现,我们的祖先却也有着令人诧异的遗憾!

  也许,我们的先人曾经创造了世界上任何一个邦域无法比拟的工艺和文学成就,青铜器、陶瓷、雕刻、书法、绘画、浩如烟海的经史子集和诗词歌赋等等,其中的每一项成就都能让那些老外“喝一壶的”。可是,当我们冷静下来细细的思考,就会发现,我们的先人给我们留下了极大的遗憾,那就是他们没能在自然科学领域做出骄人的成就。整个上海博物馆,没能够看到我们的祖先在这方面的佳绩,所感受到的只是他们精湛的工艺技巧和精深的艺术涵养。我想,也许国内绝大多数的博物馆都是这样吧。为什么他们没有能够在其他方面创造出可以与以上领域相媲美的奇迹呢?这不能不让我们深思。

  到底是谁束缚了我们伟大祖先的思想?是谁导致了我们有极少的机会学习以中国科学家命名的公式和定律?除了王朝、政府、皇权、桎梏思想的酷刑,还有什么?孔子、李斯、秦始皇、汉武帝、董仲舒、隋文帝、程朱理学、八股文、康雍乾文字狱。这所有的一切,湮没了我们的百家思想,更葬送了我们祖先在其他领域的开拓机遇。所有人,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被儒教思想束缚着。光宗耀祖、身世显赫是他们唯一的生活动力。青铜器,无非是奴隶主贵族奢侈的生活用品;精美的陶瓷,无非是皇家御用的金贵之物;雕刻,无非是统治者籍以愚民的工具;书法和绘画,无非是那些读书人予以扬名天下的途径;经史子集和诗词歌赋,无非是文人们借以“含沙射影”、抒发心中苦闷的媒介。这么一想,我们会猛然发觉,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来的东西大多却是娱玩观赏之物。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伟大的发明,开创性的理论,泽被万世的思想,却少之又少。就连我们引为为豪的四大发明也只能称得上是工艺发明,最多可以认为是技术创造,却也不是科学史上划时代之作。

  由此可见,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重视程度,和一个社会的风气,以及人们由此形成的思维习惯休戚相关。我们的祖先从汉代的开始接触火药,到唐代在战场上的牛刀小试,再到明清时代在军事上的大批量使用,其间竟然经历了两千余年的时间。而在西方,同一样东西却能在很短时间内得到重视和发展,以至于后来利用中国人传给他们的火药做成了自己的坚船利炮,把一个泱泱大国打得遍体鳞伤、体无完肤。火药仅仅是中国古代所有技术发展的一个缩影。那么,是什么阻止了这些技术的发展?诚然,不是我们的祖先比外国人的祖先笨,而是因为他们早已被那些所谓的“正途”思想束缚的寸步难行。

  也许,没有必要为我们五千年的文明过于自豪。过长的发展历史也许是一种不幸,始终被一种阻碍先进事物产生和发展的“宗教”式思想所统治是这种不幸降临的源头。世界四大文明最后只有我们中华文明仅存于世,现在却也是伤痕累累。在我们长时间的发展历程中,尤其是最近几个世纪,没能出现一批划时代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学成果,是我们的遗憾,它直接导致了中国近两个世纪全面落后于西方列强的局面。中国人不应该怕暂时的落后,自由的思想氛围、开放而富有开拓气息的社会、理性而不失道德的国民素质是我们发展的最重要动力。一切束缚国人思想的力量都不应在当今时代产生和存在。我们已经失去了几千年的发展机会,此时不进,更待何时?

  所以,我们五千年的发展历史仅仅能够证明一点:我们华夏民族具有无比坚韧的生存和繁衍能力。历史早已过去,辉煌也罢,惨淡也好,“古今多少事,均付笑谈中”。我们应该用更清醒的头脑去认识自己的不足,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拿着历史上曾经出现的所谓的“辉煌”沾沾自喜,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先走别人走的路,再走别人未曾走的路,最终驰骋于不败之地!

  上海博物馆观后感 篇10

  今天晴空万里,是我和爸爸在上海游玩的最后一天了,我们决定去上海最大的展馆之一——上海博物馆参观。

  排了将近一个小时队伍,我们进入了博物馆,整个馆分四层,我们决定先上四楼,依次走下来参观。

  在四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硬币馆,里面收藏有三千多件展示品,有纸币、刀币,还有金、银、铜、铝锭等。馆内大型电视机向我们介绍了古代硬币发展的历史。

  然后我们又去了古代家居馆,里面的家具古色古香,品种繁多,令人目不暇接,有椅子、桌子、床以及有特定用途的家具。这些家具几乎都是用紫檀木、花梨木、鸡翅木等名贵的木材做成,非常名贵,而且工艺精湛,真佩服古代工匠师的灵巧手艺。

  第三层是书法馆和绘画馆等,我们先去参观书法,那里的字写得非常好,粗细大小均匀,一个个字好象被写活了似的;绘画馆里展示的名师画,有牧童放牧图、荷花图,还有一幅超长的“清明上河图”,每幅图都画得非常精细,仿佛自己也进入了美丽的画卷之中。后来,我们又去了二楼的陶瓷文化馆和一楼的青铜馆、雕塑馆。

  通过今天的参观,让我又增长了许多知识,真令我兴奋呀!

  上海博物馆观后感 篇11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了上海博物馆。一下车,博物馆门前八尊气势恢宏的汉白玉雕像立刻映入我的眼帘。博物馆由方体基座和巨型圆顶组成,分为四层,各层有各层的特色,第一层是青铜器馆,第二层是陶瓷馆,第三层是书画馆,第四层是货币馆。

  我们随着井然有序的参观队伍进入博物馆大厅,先来到青铜器馆。里面的青铜器琳琅满目,大克鼎、牺尊、黄觥等青铜器历史悠久。大克鼎铸造于公元前10世纪末,几千年的古人就能创造出这么造型奇伟,花纹精致的青铜器,真是太令人惊叹了!

  参观完青铜器馆,我们来到了陶瓷馆。我发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瓷器。一个叫汝窑盘,它是北宋时期的茶壶,质地非常坚硬,到现在一点磨损的痕迹也没有,完好如初。我想这一定是古代不知名的艺术家的心血吧。相反地,大汶口文化黑陶镂空高柄杯轻薄易碎,杯壁仅一毫米厚,因此被称作“蛋壳陶”。

  看了这么多的文物,我最喜欢的还是青花瓷器。雪白的瓷器上画着青色的龙,这些龙栩栩如生,有的张牙舞爪,好像在找谁比试;有的两条龙缠在一起,似乎在打架;有的奋力往天空飞去,仿佛要去摘太阳……看着这些朝气蓬勃的龙,我不禁暗暗佩服古代艺术家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工艺。

  一天一晃而过,转眼就要离开博物馆了。我回头凝望身后的博物馆,深深感受到中国的古代文物绝不是单纯的艺术品,而是一个个时代的象征。青铜器、瓷器、雕塑、书画沉淀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诉说着历史的沧桑。我为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文化感到骄傲!

  上海博物馆观后感 篇12

  中午时分,我和妈妈来到位于人民大道的上海博物馆,这是1996年新建的馆。里面有四个楼面,一万多平方米的展出空间,展出了上起一万年前,下至二十世纪初的青铜、陶器、书法、雕塑、玉器、家具、钱币、少数民族工艺等。

  我首先来到一楼的青铜馆,里面陈列着从夏代到战国时期的各种青铜酒器、食器、乐器、水器和兵器,它们造型独特纹饰精美而美观实用。雕塑馆里的石刻、木雕、泥塑、铜铸件件是精雕细刻。二楼的陶瓷馆详细地介绍了制陶的每一个过程。书法馆里是浓墨喷香,会聚了各大名家的大作。玉器馆里的400多件宝贝是件件玲珑剔透,巧夺天工。家具馆里摆放着古色古香的明代家具。

  我最喜欢少数民族馆,里面的服饰、染织绣、陶器、面具、藤竹编,这些风格迥异,色彩绚丽,巧思独具的创造堪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艺术奇葩。让老外们流连忘返,我由衷地敬佩古人的聪明才智。

  上海博物馆观后感 篇13

  上海博物馆是个非常大的博物馆,如果您有空去参观一下,将会得益匪浅,对于了解中华文化,理解中国历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每个炎黄子孙都为之骄傲,5000年文明史对于每位中国人来说是值得大书特书的,这些可以通过文物,书法等表现出来的,所以我觉得很有必要到上海博物院看一看的必要,同时通过参观,您会发现,即使您知识很丰富,但是您还是只能理解其中十分之一还不到,我相信大部分人还不到这个比例吧。

  目前,家庭都是一个孩子的,在家只会通过书本等传递历史知识,让孩子到上海博物院去看看,让他们了解我们民族,了解我们民族的伟大成绩,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对于孩子的上进心有帮助的,对于提高孩子的视野是有帮助的,上海博物院确实是个好去处。

  上海博物馆观后感 篇14

  上周我们拿到了老师给的电影博物馆的票子,想着,大概是介绍电影的历史吧,于是我们便期待着那一天的到来。在星期六的一天中,我们参观了上海电影博物馆,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许多和电影有关的知识,还让我们感受到了许多……

  我们八个人(黄天爱、郦丝箫、宋雨青、刘陆淇、李昊、毛晔淳、周子红、叶哲宇),在星期六下午一点到学校门口集合,一起出发前往上海电影博物馆参加小队活动。所有的成员都到齐后,Let’s go!坐了14站56路公交汽车后,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上海电影博物馆。一进去,我们就坐了乘到4楼的电梯,在电梯的天花板上,有一个小小的屏幕,上面倒数着:“5(伍),4(肆),3(叁),2(贰),1(壹)”。当1结束的时候,电梯门就开了,刚一走出门,我们就进入了“星光大道”,地上红色的感应灯就像红毯一样闪烁,在两侧墙壁上有各种观众,记者的造型,闪光灯和欢呼声此起彼伏,我们就好像真的当了一回电影明星!

  再往里走,有一面长墙,上面都是有名电影明星,在墙边,有展柜,里面都是这些明星的'文物,让我们兴奋的是,我们每个人都在墙上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人:成龙,蝴蝶……突然我们被电影里独有的“咔”声所吸引,原来在一面景板墙边,真的有人拍剧!一个穿着老上海旗袍的美女在门前渡着,而这一幕却因为各种小的瑕疵,导演的不满意,而一遍一遍的重新来过。我们不禁想到,原来拍电影也不是这么容易啊!在金光灿灿的照耀下,我们看到了曾经上海拍摄电影场景的模型,大家都纷纷和“不动”的人物拍照。向前走着,一幅一幅的海报进入了我们的眼帘,原来百年发行放映展区通过模型、广告及百余幅各个历史时期的海报,回顾发行放映的百年历史,展示上海电影长盛不衰的文化魅力。我们的同学总是发现一张张大家小时看过的电影,常常引起一声一声的回忆,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回忆电影的场景。

  不知不觉我们就逛完了一层楼,我们充满好奇的来到了3楼。还在自动扶梯上的我,就听见同学们激动地叫声“葫芦娃!”“黑猫警长!”“小蝌蚪找妈妈!”原来是一个个我们小时候熟悉的人物造型。在这一楼里,仿佛是回顾我们小时候的乐园。在这里,可以在荧幕板前体验自己的配音和电影动作,同学们都争着、抢着听听自己在电影里的配音是否和原著接近。听,是什么让大家都笑的那么开心?原来大家在看加菲猫,大家笑的不只是加菲的滑稽的动作,而是上海话版的加菲猫更引来大家的注意。我们还看了短片“梦之船”,影片向我们介绍了上海电影长河的历史,让我们看到了上海的成长。

  来到二楼,这是一层体验楼,我们在此观摩影视作品的生产创作流程,而且还看到了在工作室:有叔叔阿姨在“平板电脑上”认真的画着动画。我们还看到了录音室等。那里还有手摇放映机、各种演员的服饰。突然听到了庄严国歌的我们急忙冲下1楼,哇,左边的一面柜子上大概有几百个奖杯吧,在灯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辉煌。时间也在不经意间流失,“咔嚓”八个少年的灿烂的笑容伴着“上海电影博物馆”字迹,一个下午的活动结束。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感悟了很多,原先一直很羡慕电影演员在影片里,社会上的风华绝代,遭众人追捧。但是这次活动中,我们第一次感觉到了原来拍电影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有自身的素质要求,还有一定的耐心,看起来很容易的一条片子,都是经过上百次的演练铸就的,我们不能随意的说一部影片的不好,因为他们也都是用心血做成的。上海电影历史的发展,让我们见证了一个时代的改变,这更是让我们欣慰。

  上海博物馆观后感 篇15

  早上一起床,就有一个惊喜等着我。妈妈告诉我:今天一整天都不用写作业,外公带我去邮政博物馆参观。于是我特别兴奋,很快吃完了早饭就出门了。

  进入博物馆后,两边都有楼梯,我们选择了左边的楼梯。走上去后,一边陈列着有关古代邮政的照片,另一边陈列着有关现代各类邮政的展览品。

  我们继续往前走,进入另一展厅。那里有一个很大的电子地图。我一按按钮,就能放大缩小地图,在地图上“走遍了”很多邮局。大厅里还展出了各种以前人们送信时的雕塑:有坐在船上送信的,有骑着马送信的,还有扛着很大布袋奔跑着送信的。

  最后我和外公在里面迷了路,还是我带着外公走出来的呢!我觉得今天学到了不少知识,可以分享给我的小伙伴们咯!

  上海博物馆观后感 篇16

  在英格兰银行博物馆的中央天井栽种着一棵中国桑树。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棵桑树居然与世界最早的纸币——宋代“交子”有关,因为制作“交子”的原材料正是桑树皮。英格兰银行博物馆以这种方式纪念这段金融历史。1998年,时任工商银行上海分行行长的姜建清站在这棵桑树前感慨万分,西方对待金融史的态度让他震撼。姜建清以一个银行家的眼光、智慧和社会责任感,提出了建立中国的银行博物馆的设想。

  民间瑰宝遍采撷

  桑树的“蝴蝶效应”很快就传导到黄沂海(现上海银行博物馆执行馆长)这里。1998年6月,上海银行博物馆开始筹办,黄沂海参与其中。第一项工作就是发起“银行文化寻根”活动,抢救和搜集金融文化遗产。一时间,工商银行全员行动,参与到一场回顾历史、触摸历史、呼唤历史、再现历史的“群众战争”之中。黄沂海回忆:“活动得到的热烈反响出乎意料,许多退休的老员工捐出自己珍藏多年的银行物品。一个工作证、一张老照片、一个尘封的线索,都给筹建组巨大的鼓励,那是一次文化寻根之旅。”

  一次,工行某支行搬迁清场,工作人员给筹建组打电话,请他们派人前去查看是否有有价值的“宝贝”。筹建组从杂物堆里翻到一个布袋,里面装有97枚雕刻精细的牛角图章,分别是民国时期的中国银行、中央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以及一些钱庄、当铺和保险公司的业务章,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这一发现令筹建组欣喜无比,他们愈加意识到正在从事的不仅是一项普通的文化工作,同时也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为博物馆寻宝的过程漫长而曲折却又充满惊喜。馆藏的全世界仅存的机械记账机就是从工行虹口支行的防空洞淘出来的。上世纪四十年代,银行记账都采用手工操作,上海的一些大银行为了满足业务量激增的需求,引进了机械记账机,其既有记账功能,又有计算功能,并附带英文打字机,一直沿用至上世纪八十年代。

  馆藏的这台“国民”牌机械记账机是美国NCR公司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产品,该公司上海办事处闻讯后,专门派人去银行博物馆查看。他们极为惊叹,即便是NCR公司也没有留存这款产品,他们有的只是档案资料。美国NCR公司总部为此特意发来一张30年代的美国职业女性操作“国民”牌机械记账机的照片送给博物馆留作纪念。

  老楼为解放前上海律师公会所在地。银行博物馆搬来之前,它是工商银行的复兴中路支行,一年吸纳100多亿元的存款,利润达2亿元。20xx年,工商银行下定决心整体腾出,让它成为银行博物馆3万多件宝贝的新家,常年展出5000多件。

  “大明通行宝钞”大过一张A4纸

  上海银行博物馆成立于20xx年,另一个名字叫金融博物馆,最初位于工行在浦东的大楼内。它声名远播,是全国第一家金融行业博物馆。海内外游客和同业想了解上海金融历史的,都会自己找上门来,1小时访百年路。每周二、四、六向公众开放,每年接待观众超过10万人,在上海的行业博物馆里是个不小的数字。银行博物馆门口,巧遇几十人的学生参观团,一问,他们来自香港。

  钱庄水牌记录交易往来和银钱比价

  在上海建银行博物馆的想法,于1998年开始实施。现任馆长黄沂海讲述了博物馆由来的故事,感叹道:“还好及时收集抢救了那么多独一无二的老物件,使它们免于被当成废铜烂铁而散失的命运。再晚一点建银行博物馆,保存历史的难度就大了。”

  已卸任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的姜建清,1998年时任工行上海市分行行长。在海外考察时,姜建清见过为数不少的银行博物馆和展示馆,他深有触动,觉得应该肩负起一份历史的责任。1998年6月,工行决定筹建银行博物馆,在行业内率先展开保护和抢救金融文物的行动,继往开来传承金融文化,激励奉公敬业、励精图治的精神。

  银行工作证

  上下一心,一场全行员工参与的“历史保卫战”打响了。仓库里的印章凭证等旧物,因装修即将废弃的橱柜和铁门,工行基层员工都会长个心眼,问问银行博物馆是否需要,还真收到了大量的宝贝。许多白发苍苍的离退休干部热心献计献策,捐献出自己珍藏多年的银行物品。“即使有些珍贵的史料丢失了,但是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可能,我们都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去寻找它。”

  上海博物馆观后感 篇17

  休息,百无聊懒,感觉好无趣! 女儿提议:带我们去上海自然博物馆看看。有孩子们请客,我当然高兴!

  上海自然博物馆位于地铁13号线,它特意建立了一个站点,并设有多个出口,给予前往观光游览的人们提供了快速而又便捷的绿色通道。

  上海自然博物馆,门票30元,人好多,有来自五湖四海的外国朋友,也有许多是中国各地来的参观者。走进博物馆,首先看到了两具高大的恐龙骨架,超大无比的大恐龙一下进入眼帘,那仿真模拟的深沉高亢的声音在整个空间回荡,似乎一下子把观光的人们拉回到了很久很久几万年前......

  展厅里还有许许多多动物的标本:金丝猴、大熊猫、金钱豹、虎、亚洲象、梅花鹿、羚牛、扬子鳄、白鲟、狮子、长颈鹿、袋鼠还有恐龙蛋等等,那动态十足的摸样,栩栩如生。

  生命的长河奔流不息,绵延至今40亿年,谁也不能窥其全貌。全球的生物星罗棋布,编辑海洋、天空、陆地,谁也无法令它们聚首。今天,古今生物跨越时空,济济一堂,如同生活明的长河汇聚凝结一瞬。一件件的珍贵的标本待给我生临其境,感受生命的多彩,惊叹大自然的神奇。

  生命是什么?浩瀚精深的宇宙又是什么?你可以在这别有洞天的博物馆里找寻,追溯,甚至可以亲身体念遨游星空的感受与美轮美奂的奇异过程。

  不知不觉两个多小时过去了,各场馆错落有致,是根本看不过来的,当我们依依不舍离开的时候,参观的人流还络绎不绝进入。

  上海博物馆的参观之旅是集视觉、听觉、触觉的自然科学的一次盛宴。她让我获得了不少新的知识,也让我经历了一次全新的体验。

  上海博物馆观后感 篇18

  “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雄距在世界东方。从东边的山海关到西边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蜿蜒在山上的长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从秦始皇下令建造长城,到孟姜女寻找丈夫,最后明代开国元勋——徐达修筑长城。它蕴含着砥砺奋进、生生不息的文化真谛,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华夏儿女的骄傲!

  今天来到玻璃博物馆,观看明清重镇——秦皇岛长城专题展开幕仪式。仪式过后,来到展播播厅,“天开海岳京师屏障”八个大字,顿时让我感受到了长城的雄浑、凝重、神奇与美丽。秦皇岛境内有223.1公里的明代万里长城,它们气势雄伟、风光秀丽、建筑精美、关隘众多、文物丰富、故事动人,展现了长城文化的精髓。

  第二部分——天工巧夺匠心独运,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长城由城台、马道、垛口墙、望孔、排水、射孔、宇墙、雷石孔、吐水嘴等几个部分组成。其中讲解员叔叔特意讲了吐水嘴的作用,让我大开眼界。

  第三部分——雄关要塞长城烽火,主要介绍了榆关抗战对长城的影响,重点介绍了军事武器——铁弗朗机。“戚家军的驻守,戚继光曾招募浙兵9000余人守之。”“9000人,这么多人”我不禁感叹道。

  第四部分——精神守望永续传承,从70年代开始,秦皇岛市就出现了义务保护长城组织。当我看到展览柜里展示长城保护员——张鹤珊维护长城的工作笔记和工作总结时,我才明白原来长城需要工作人员年复一年的精心维护和修复。到2006年底,张鹤珊与其他74位长城沿线农民一起,在村民中义务宣传长城保护知识。

  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是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而来。它蜿蜒在山上,是我们值得骄傲,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坚不可摧,永存于世的意志和力量。长城建成后,经历数代人的坚守,它蜿蜒在山上。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当我再次看到展厅里的长城模型,情不自禁地眼眶湿润,那是因为我对长城爱的深沉……

  上海博物馆观后感 篇19

  星期天,我们嘉兴晚报小记者来到上海自然博物馆参观。

  一大早,我们先来到教室等带队老师的到来。老师来后,我们排好队坐上大巴车,踏上了去上海自然博物馆的旅程。在大巴车上,我感觉很是无聊。我东瞅瞅,西望望,想看看别人在做什么。我看到有的人在看书,有的人在吃东西,还有的在玩电子游戏……。一个多小时后,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上海自然博物馆。我像是被关了多年后终于获救的“犯人”兴奋的从大巴车上“冲”下来。

  参观自然博物馆的感觉和坐大巴车的感觉截然相反。博物馆里好玩,有趣,关键是可以学到许多新知识,仿佛给大脑又可打开一个新的关卡;而坐大巴车很无聊、没劲。

  从大巴车上下来后,导游给我们先介绍了一些博物馆的外部特征及参观时的注意事项,然后我们的参观之旅就真正开始了。

  我们首先参观了“起源之谜”展区。这里有许多发明家发明的望远镜,显微镜展品,还有很多关于地球是怎么出现的,宇宙是什么,生命是怎么出现的,等等只是信息。穿过“起源之谜”展区,我们来到了“生命长河”展区。这里有许许多多动物标本,有熊、狼、鸟类、猴子…….,但我影响最深刻的是恐龙。只见一只巨大的蜿龙吊在半空中,摇晃着又长又粗的脖子在那叫着。看完这些标本,我们来到了有蛇、蜥蜴、蝴蝶、水母的地方。那些蛇和蜥蜴就像死了一样静静地趴在地上;鱼和水母很有趣,鱼儿们摇晃着尾巴,一会儿在珊瑚里游来游去,一会儿在水里打闹、玩耍。看完这些,导游将我们领到“生存智慧”展区。在这里我们了解了小动物们的聪明才智。比如,一只小鸟为了吃到躲在树洞里的小虫子,会找一根带杈的数值将小虫子捅出来;兰花螳螂为了躲避天敌,会将自己伪装成兰花的颜色……。看到这些我们小记者们都赞不绝口,议论纷纷,那场面热闹极了。再往前走,来到了“走进非洲”展区。这里有许多非洲的动物,大多数都是肉食动物。这里还有许多娱乐项目,但我最喜欢玩“点松果”游戏。由于时间不早了,我们看完“走进非洲”展区后结束了一天的旅程。

  上海自然博物馆的每个展区都非常有趣,希望下次有机会再去参观。

【上海博物馆观后感】相关文章:

上海博物馆观后感11-25

上海博物馆观后感范文12-19

上海自然博物馆观后感01-15

上海博物馆观后感3篇03-18

上海博物馆观后感范文(精选7篇)01-23

上海博物馆观后感(通用22篇)05-18

参观上海博物馆12-29

上海博物馆游记05-04

参观上海博物馆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