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红旗渠观后感

时间:2023-04-24 09:54:03 雪桃 观后感 我要投稿

红旗渠观后感(精选29篇)

  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观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旗渠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红旗渠观后感(精选29篇)

  红旗渠观后感 1

  12月4日下午3点30分,《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西藏首映典礼在拉萨横店院线巨幕影城(藏游坛城店)举行。该电影时长94分钟,讲述了石天林老人为了追忆参与修建红旗渠的难忘岁月,决定带孙子骑行重走红旗渠的故事。

  电影《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是根据王献青小说《大国工匠》改编,由河南帝星影业有限公司出品、著名演员白志迪等主演。电影中,祖孙二人重走红旗渠之路,一老一少代表着光荣与传承,用一个寻找的故事,回溯历史和先烈,在有趣的故事中寓教于乐,教导年轻人继承先辈的`遗志,弘扬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位于河南安阳林州市,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工程,被称之为“人工天河”。

  林州籍西藏企业家、本部电影西藏推荐人王爱军告诉记者,《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是首部表现最美奋斗者——红旗渠建设者的电影,该电影将于12月6日在全国公映。“希望届时有更多朋友前来观看这部电影,真正了解红旗渠,感悟红旗渠精神。那么何为红旗渠精神呢?那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观众高应云说:“影片非常震撼,主题曲的基调和歌词也令人感动。前阵子我还去了现场,红旗渠还在发挥着作用。这部影片留给我们更多的是精神财富,希望年轻人多去看看这部电影,传承好、传播好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观后感 2

  近日,单位组织了观看话剧《红旗渠》。当年林县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天干地旱,吃水奇缺,但是,林县人民不等不靠,宁肯苦干,决不苦熬,宁肯流血,决不流泪。积极想办法,跑门路。县委一声号令,“引漳入林”,千军万马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上,天当房,地当床,吃野菜,带干粮,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设了151个渡槽,凿通211个隧洞,硬是劈开太行山,修建了总渠长70.6公里。清清的渠水,惠及了全县17个乡镇,林县人民从此告别了吃水难的困境。“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给我们很多感慨。

  红旗渠精神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建设者们不计个人得失,不讲条件,乐于奉献,不畏艰难,勇于牺牲。牺牲了许多英雄壮士,受伤者更是不计其数,然而人们却未退缩,而是前赴后继。

  红旗渠精神是一种团结协作精神。1960年,在杨贵,李贵“二贵”为首的县委县政府的号召下,“引漳入林”无论男女老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听从安排,团结协作。这种精神是我们今天需要发扬光大,在工作上互相扶持,真抓实干。

  红旗渠精神是一面永恒的旗帜。红旗渠精神折服了一代又一代人,给人启迪,催人奋进。我们弘扬红旗渠精神,赋予红旗渠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让红旗渠精神成为我们工作的强大精神动力,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了四院的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愿红旗渠精神代代相传,永不消逝。

  红旗渠观后感 3

  红旗渠精神是一种团结协作精神。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修建红旗渠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工程,在艰难的环境下,无论男女老幼,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听从安排,团结协作,才创造了世界第八大奇迹。这种精神是我们今天更需要发扬光大,在工作上不推诿、不扯皮,互相扶持,真抓实干,为了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创造美好的'明天。 其三,红旗渠精神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在修建红旗渠时,建设者们不计个人得失、不讲条件、乐于奉献、不畏艰难、勇于牺牲。从而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先进人物,也牺牲了许多英雄壮士,受伤者更是不计其数,然而人们却从未退缩,而是前赴后继,修渠不止。在忍饥挨饿,吃糠咽菜,设备落后的情况下,历时6年终于修建了人间奇迹—红旗渠,造福了子孙后代。 其四,红旗渠精神是一面永恒的旗帜。

  红旗渠精神折服了一代又一代人,给人启迪,催人奋进。一个单位更需要这种红旗渠精神,现在的条件好了,眼界开阔了,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减弱,红旗渠精神体现的是林县人的一种本色,也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品质,我们仍需呼唤红旗渠精神,弘扬红旗渠精神,赋予红旗渠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让红旗渠精神成为我们工作的强大精神动力,努力作好本职工作,为了祖国的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愿红旗渠精神代代相传,永不消逝。

  红旗渠观后感 4

  有幸能现场观看大型话剧《红旗渠》,可谓此生无憾。或许有点夸张,但我想通过这样的夸张来强调其艺术魅力。不,艺术魅力是其直观感受,里面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更值广泛传播。

  红旗渠,用林县人十年铸就而成的人工渠。修渠过程的辛酸是不曾经历苦难的我无法体会的。因此,我在此也只是浅谈感受。

  当一块块祖宗牌位整齐的摆成一排,林县人民不停磕头的那一幕,深深触动了我的心。一直讨厌革命的.剧我瞬间聚精会神。是什么事情让他们愿意割舍心头肉,错过开头的我不禁深思。原来,修渠得拆掉阻拦的祠堂和房屋。这样的付出,只为“水到渠成”。

  “洁面后涂上自己珍藏许久的胭脂,然后东家串到西家。”这是嗞嗞生前最大的愿望。可惜,渠未成,人先逝。对水的渴求,不只是这个天真无邪的小女孩的梦,更是全林县人最深切的渴求。嗞嗞,只是为修渠而逝的代表之一,还有无数英雄为林县的兴旺献出最宝贵的生命。但这并未消减林县人修渠的决心,反而使其更坚定最初的信念。不为什么,只为那些逝去的灵魂得用永乐,让他们的死变得有意义。死有轻与鸿毛,有重于泰山。为修渠(百姓利益的象征)而逝,死又何惧。

  “突然的工程塌方,八人生命被无情剥夺。可贵之处在于,他们的家人没有任何人埋怨领导的修渠举措,反而更加支持。可见当地人民,对党和国家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当然,话剧中张贵的扮演者也深刻的诠释了当时中央领导对民生的关注。张贵不畏权贵,坚守信念,持之以恒的精神是我们今天应该提倡与效仿的。为解决林县百姓温饱,私自动用国库资源,即使领导批评也未曾动摇。以民为本,把民族的利益置于首位。我想,这就是毛主席一直提倡的”为人民服务“吧!

  红旗渠观后感 5

  7月24日,内科系统党总支党员在魏书记的带领下来到了河南林州市参观了红旗渠那段震撼人心的历史,每个党员都被那种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所感动。

  “红旗渠”宛如一条玉带,蜿蜒曲折,流淌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之中,浮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见证。“光岭秃山头,水缺贵如油。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

  水是生命之源,而林州境内山多水少,居民苦极,土薄石厚,凿井无泉。每逢干旱,居民悬釜待水,有取水十余里外者。老弱妇幼抱瓮提罐,远道取水,人畜疲极。林县的史册中记录着漫长的岁月因干旱缺水而留给人们的灾难与贫穷。旧中国的林县人民面对干旱缺水的'生存压力是何等之大。在新中国成立不久的1960年2月,林县人民在县委书记杨贵的带领下,历时数年,在太行山中用鲜血、汗水和生命修建了号称中国水长城的水利工程——红旗渠!壮志撼山岳,胆略泣鬼神!天造山,人造渠,人工天河红旗渠。

  林县人民在艰苦的岁月里为了求生存引漳入林,跨越两省的崇山峻岭,利用有限的生产力改造大自然,重塑山河,这一伟大壮举,要何等的勇气和胆识,真正体现了共产党心系百姓,全心全意地为人民谋福利。带领林县人民战天斗地,同恶劣的自然环境做斗争。一群最朴实的人,用最简单的工具创造出了世界奇迹。林州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深深震撼了我们,打动了我们,鼓舞了我们,心灵倍受触动、情操倍受陶冶、斗志倍受鼓舞、精神得到进一步升华。

  作为一名普通共产党员,我们将发扬红旗渠精神,踏实工作,用信念和实干精神投入到争先创优活动中,为医院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红旗渠观后感 6

  红旗渠悬挂于太行山腰,气势雄浑,宛如一部交响曲萦回耳际;堪称“太行一绝”的“一线天”,幽静深邃;横跨两山之间的步云桥,举步惊鸿;下山滑道,轻松刺激。

  最好玩的要数“一线天”了。

  我们过了凌云亭,登上旋梯,进入一条山缝,这就是鬼斧神工的“一线天”。长50余米,只能一人单身行,遇到身体胖的人还要吸着肚子才能通过。仰头望,一条只有一尺宽的蓝天映入你眼帘,手扶着旁边的崖壁,步步踩实,向上攀登。缝中非常潮,凉风吹过,又觉浑身打颤。真谓天下一绝。

  过了“一线天”,继续向上登,不一会,就来到了步云桥。步云桥为简易加单跨悬空索桥,跨度146米,由四根钢缆组成,主缆矢高7米,中心距1.8米,采用四根直径54毫米,索桥跨度之长在华北地区所属罕见,桥南北两头吊杆门框上各刻有一幅对联,朝南联为“春风扶我腾云过,秋山迎宾驾雾行”;朝北联为“有志敢行天上路,无胆惊看云中人”。

  红旗渠的`建成,举世闻名,成为新中国水利建设上的一面旗帜,不仅使林县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被誉为“人工天河”、“中国水长城”、“世界第八大奇迹”。

  红旗渠观后感 7

  河南省话剧院演出的《红旗渠》,该剧取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河南林县人民用十年时间创造的人间奇迹——红旗渠。这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个震惊世界的伟大壮举,是一场波澜壮阔、轰轰烈烈的战天斗地画卷,是毛泽东时代愚公移山的当代神话。“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座丰碑和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

  彰武县疾控中心全体党员于20xx年6月9日下午13:30,在中心三楼会议室观看话剧《红旗渠》,学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观看后大家非常感动,也备受鼓舞。特别是该剧主人公杨贵在修建红旗渠过程中所体现出敢于担当的先锋模范作用更引起了我的深思。

  通过观看《红旗渠》使我们真切的.感受到,共产党人应当起到先锋模范作用。“真正的共产党人,心里永远装着人民。”心里装着人民的共产党人一定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有了人民群众拥护,我们的事业就会做得更扎实、更顺利。共产党人起到先锋模范作用的方式很简单: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人为本。从自身出发,多与人民群众沟通,打成一片,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真正发挥共产党人的先锋模范作用。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必将发挥“红旗渠精神”,以人为本、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更好的服务于彰武县人民。

  红旗渠观后感 8

  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近日,由导演李正伟所执导,著名演员白志迪等主演的院线电影《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正在热映。

  愿历尽千帆,归来仍少年。愿经历冷暖,仍心存炽热。观看完电影后,心潮澎湃,五十年前,一个共产党员,为了林县人民的幸福,甘冒巨大的政治风险,甘顶巨大的政治压力,毅然决然地带领大家修渠,这是何等豪气、何等硬气!

  在整个观看过程中我几次落泪,大荧幕上听到熟悉的林州话落泪;冯技术员身体倒下的一瞬间落泪;林州市副市长李红蕾大雨天带领抢险队搜寻失联老人和孩子时的动员讲话落泪;一个个年轻的志愿者不顾生命危险,争先恐后在林州的小无人区搜寻时落泪;三位雪鬓霜鬟的老人在大雨天不顾一切维修被堵红旗渠时落泪……感动的瞬间有很多很多。

  一位英雄的共产党员,在百姓的.生死面前,抛开了修渠、抛开了进度,只为了“生命无价”那个初心。在当代,李市长在别人说你是领导你别上鹰见愁时,她坚毅地说出了:“生命无价,共产党员就意味着对百姓的奉献和牺牲。”正是不忘人民这个初心让两代共产党员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人民的生命,老书记的泪水、李市长的坚毅让我看到了共产党员对林州这片土地热烈的爱!”

  新时代的红旗渠的精神是什么?那就是奉献和牺牲!作为红旗渠的传人,我将继承先辈们的精神,讲好红旗渠故事,传承好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观后感 9

  弘扬传承好红旗渠精神,就是要将红旗渠精神外化于行,带领全镇广大干部群众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三中全会精神,坚决落实县委、县政府的各项决策,按照全镇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凭借双河所处的区位优势、地域优势和产业优势,围绕“产业强镇、工业兴镇、宜居新镇”的`工作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工作思路、提高工作标准,力争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

  全镇继续深化“切实转变作风、奋力追赶超越”活动,引导广大干部转变作风。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使广大党员成为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发展产业的排头兵;加大扶持力度,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千方百计增加村集体收入,提高村党支部战斗力、凝聚力,将全镇各支部建成带领群众致富的坚强堡垒。继续以绣花的功夫抓脱贫攻坚工作,进一步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通过“合作社+党支部+贫困户”等扶贫模式,实现有劳动能力贫困户产业全覆盖,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持续加大生态建设步伐,严格落实“河长制”,坚决打赢水生态保护硬仗。

  结合“三变”改革,加快推进苹果产业建设和返乡能人创业,提高果园管理和发展水平,实现乡村振兴目标。围绕“三大园区”科学编制镇区规划,以工业发展振兴全镇经济。持续加大人居环境改善工作,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党政同责”的安全生产制度、做到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全面推进。

  红旗渠观后感 10

  今天是五一假期最后一天,我日夜盼望的日子终于到来了。我们全家驱车前往红旗渠旅游,一路上我怀着喜悦的心情,很快就到了红旗渠旅游景区。

  红旗渠是围着太行山人工修建的庞大水利工程,全长1500公里,像是给太行山系了一条腰带。红旗渠被称为"人工天河".因为缺水建红旗渠的时候,科技还不先进,没有现代化的建筑工具,就靠着林县青年和妇女们一锤一锤筑上去的,为了建造红旗渠他们吃不饱,穿不暖,有时甚至下河拔水草充饥,但他们艰苦奋斗,日以继夜工作。从1960年修筑一直到1969年,终于筑城了传播生命之水的.红旗渠。走在红旗渠上,我仿佛听到了当年锤石凿壁的声音,听到了工人们高吭的劳动号子。他们筑城的不单是现代万里长城,更是一笔教育后人的一笔精神财富。

  走完红旗渠,我们来到一线天,这里是一个很窄的峡谷,最窄的地方一个人要侧着身子才能通过,里面十分阴森,清凉,抬头往上看,一道线的天,怪不得叫一线天。出了一线天,再上几段台阶就来到太行山顶,放眼望去,山下风景尽收眼底,有绿油油的麦田,碧绿的水波,美丽极了!山顶空气清新、甜润,让人陶醉。该下山了,我们要顺着滑梯滑下来,红旗渠的滑梯是亚洲最长的,从山顶直通山下。坐上滑梯还没抓紧,一下子就滑下去了,滑梯时陡时缓,弯弯曲曲,一路惊险刺激,头都吓蒙了。不过,"爽"!

  这次旅行,不但让我感受了林县人民吃苦耐劳的精神、学习了红旗渠伟大的历史,还使我知道:中华民族具有不可战胜的强大力量。

  红旗渠观后感 11

  10月17日,电视剧《红旗渠》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开播,在党员干部和群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电视剧《红旗渠》讲述了20世纪60年代,苦难的林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克服重重困难,穿山凿洞,不畏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在壁立千仞的群山之中修建了总长1500多公里的红旗渠,解决了千百年来困扰林县人民的饮水和灌溉问题,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的热播,对加强党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传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深刻的思想意义和教育意义。红旗渠的`成功修建,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的生动实践,是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时代丰碑,是党领导人民实现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光辉典范。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从红旗渠精神中感悟初心、强化担当,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充分发挥主力军和先锋队作用,成为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决执行者,成为推动各项重点工作落实的践行者,成为迎难而上、敢挑重担的先行者,用实干创造,用奋斗作答,创造出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不朽业绩。

  红旗渠观后感 12

  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安阳地区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纪录片《红旗渠》就真实反映了在那个无比艰苦的年代,林县人民充分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艰苦奋斗精神,完成红旗渠这一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的英雄事迹。在分局统一组织的党员大会上观看完影片之后,林县人民给我带来的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感动,更是一种深深的震撼和敬仰。我认为只有踏着先人英勇的足迹,勇敢立足基层,艰苦奋斗,不断把红旗渠精神发扬光大,才是以自己实际行动践行群众路线的应有之义。

  作为一名分局基层工商所唯一一名兼任内勤和注册登记业务的新工商人,自身的工作任务固然繁重,但是也为自己立足基层,充分发扬红旗渠精神,积极践行群众路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今年的工商注册登记制度实施改革之后,在“宽进严管”的`大方针下,市场主体准入条件进一步放宽,并且取消了一切行政许可收费项目,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群众办理营业执照,开办实业的热情。因此,注册登记窗口工作任务相较于以往就更多了一些。在所内人员短缺的情况下,为了更好地为群众服务,打造群众满意、便捷高效的服务窗口,我一方面注重自身业务水平的提升,虚心向分局、所内经验丰富的老同志请教;另一方面也注重创新工作方式方法。针对辖区地域范围广,经营户较为分散的实际,利用中午有限的休息时间,积极与个体户联系,实现“送照上门”,让那些行动不便、路途较远等存在困难情况的个体户足不出户就能领取新版执照,充分发扬了“立足辖区……

  红旗渠观后感 13

  为丰富和创新廉政教育活动的学习形式,提振干部职工服务温江“五个之城”建设的“精、气、神”,5月5日,区安监局组织全体干部职工集中观看话剧《红旗渠》(视频),以“红旗渠精神”质朴伟大纯粹悲壮的`情怀给予全体干部职工一次理想信念的洗礼。

  《红旗渠》主要讲述上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解决世代缺水的问题,修凿“人工天河”红旗渠的感人故事,生动再现了林县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无私奉献、廉洁勤政的精神风貌,展现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观看结束后,区安监局党组书记、局长周自阳同志提出要求:全体干部职工要通过观看《红旗渠》话剧,认真体会党带领人民群众为了圆梦而展现的磅礴力量和为民务实清廉的共产党人精神,要将“红旗渠精神”和“扁担精神”融入到日常安全监管工作之中,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压实监管责任、严格监管执法,为温江“五个之城”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安全保障,争做践行“进取”温江精神的急先锋。

  通过观看,全体干部职工对“红旗渠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纷纷表示将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立足岗位,把“红旗渠精神”转化为干好安监工作的精神动力,推动我区安监事业掀开新的篇章。

  红旗渠观后感 14

  吃完饭,我和爸爸照例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电视剧的名字是《红旗渠》。

  突然,我被电视中的一幕惊呆了:傍晚,桑老汉兴致勃勃地挑着一担水从外面回家。过门不久的儿媳妇出村来迎。当她接过担子,快到家门口的时候,突然,脚下一滑,一担水全撒在地上。全家人眼睁睁看着包好的饺子没水下锅。无奈之下,丈夫张大民只好出门借水。当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桌时,儿媳妇因为羞愧与自责上吊自尽了。看着一家人悲痛欲绝的情景,我和爸爸都禁不住流下了眼泪。

  我知道《红旗渠》的故事就发生在河南林县。我们的老家也在河南,林县距离我们老家不远。我好奇地问爸爸:“那个时候,林县真的那么缺水吗?”爸爸点了点头,半天才叹了一口气说:“水比命贵哪!”

  如今,我们全家搬离了河南,生活在有“鱼米之乡”的江南。这里到处都是水。但从我的记忆时起,就从来没有感觉到缺水。

  爸爸让我查查世界水资源的状况。我打开电脑,一组组数据让我触目惊心:陆地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29%,而我们所能饮用的淡水更是少之又少,仅占总水量的2.8%。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是世界人均水资源量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水是生命资源。但目前浪费水资源的现象十分严重。每年,约有100多立方米的'自来水被用来冲马桶。水的污染现象也不容忽视,每年约有300—400万人死于和水污染有关的疾病。

  看着这一串串数字,《红旗渠》中那撕心裂肺的一幕仿佛又在我的脑海中浮现。节约用水是每个地球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朋友们,让我们从点滴的小事做起,从身边的生活入手,不要让《红旗渠》中桑老汉家的悲剧在我们身上重演。

  红旗渠观后感 15

  红旗渠就像玉带,蜿蜒曲折,流入太行山的悬崖绝壁,浮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刻骨铭心的历史见证。光岭秃秃的山头,缺水如油。豪门逼债,穷人日夜忧愁。

  水是生命之源,林州国内山水少,居民苦,土薄石厚,挖井无泉。每次干旱,居民都在等待水,有十几里外的人在取水。老弱的女孩抱着瓮罐,远道取水,人畜疲劳。林县的历史书记录了长期因干旱缺水而留给人们的灾难和贫困。老中国林县人民面临干旱缺水的生存压力有多大?新中国成立不久的1960年2月,林县人民在县委书记杨贵的指导下,多年来,在太行山用鲜血、汗水和生命建设了被称为中国水长城的.水利工程红旗渠,壮志震撼山岳,勇敢地哭泣鬼神,天造山,人造渠,人造天河红旗渠。

  林县人民为了在艰苦的岁月里生存,跨越两省崇山峻岭,利用有限的生产力改造自然,重建山河,这种伟大的壮举,需要什么样的勇气和勇气,真正体现了共产党的心系人民,全心全意地为人民寻求福利。带领林县人民战斗,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战斗。一群最朴实的人,用最简单的工具创造了世界奇迹。林州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我们,感动了我们,鼓舞了我们,心灵感动了,情操被陶冶了,斗志被鼓进一步升华。

  作为税务部门的共产党员,我们要发扬红旗渠精神,踏踏实实地工作,特别是在机构改革的重要时刻,更不能放松,辛苦耐劳,以身作则,以信念和实践精神投入优先活动,为税收事业的发展做出必要的贡献。

  红旗渠观后感 16

  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影片。我似乎理解了妈妈学习笔记上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几个字的含义。

  这部电影再现了当年修建红旗渠的`难忘岁月。我看到了当年修渠人用极其简单的设备,不怕苦、勇于牺牲、无私奉献,修建了一条人工天河。电影的主人公石天林在修建渠时,为了救人而被困;为了修渠而失去自己所爱的人;老年时随儿子移居海外,听闻杨贵书记逝世的消息而又归心似箭,回到家乡,重走红旗渠的故事。

  在观看过程中,我看到修渠人不畏艰险,勇敢与大自然抗争,让我想起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开始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要在山间修一条渠呢?直到我听到一句话:林县人一辈子只洗三次脸,出生时洗一次,成亲时洗一次,死后再洗一次。可见水在当时是多么的珍贵呀!如果不是杨贵老书记高瞻远瞩,引漳入林,带领大家摆脱缺水的窘况,那么我们会有现在的美好生活吗?所以我提倡:珍惜每一滴水,从我做起!

  作为一名小学生,我觉得我们应当认真履行一个小学生的责任和义务,勤奋努力,踏实学习,争做文明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生态;遵守交通规则;说文明话,做文明事,争做红旗渠好少年,为文明林州争光添彩!

  红旗渠观后感 17

  红旗渠的建设,从计划的提出到勘察、设计、施工,时任县委书记杨贵同志是最直接的领导者、组织者,被誉为是建设红旗渠的旗手。当地群众说:南有都江堰,北有红旗渠;古有李冰,今有杨贵。这充分说明了杨贵同志在红旗渠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杨贵同志是在党的领导和教育下逐步成长起来的干部。正是因为他长期坚持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树立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才使他能够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带领林县人民干出了红旗渠这一惊天动地的伟大工程。

  新中国成立后,林县人民政治上翻了身,但经济上还没有完全翻身,许多人仍过着糠菜半年粮的苦日子。缺水,是影响林县发展的主要矛盾,也是全县父老乡亲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1954年,杨贵同志到林县担任县委书记后,对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医疗、文化、教育等问题全面调研,特别是把解决缺水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提出了水字当头、全面发展的方针。他积极发动群众挖掘山泉水,管住天上水,开渠、打井,修建中小型水库、塘坝……,建起一批水利工程,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1959年遇到特大旱灾,全县无水可用。在这种情况下,县委派出三个调查组到外县找水源。杨贵同志带领的一组,越过太行山来到山西省平顺县,发现浊漳河水源丰富,大胆提出了“引漳入林”的方案,希望从根本上解决林县人民的困难,辛苦一代,造福万代。经河南、山西两省协调,批准了这一工程。

  然而,好事并不好办,真正办好,困难重重。当时不仅在技术、物质方面遇到了极大的困难,更重要的是大家对能否建成红旗渠的看法不尽一致。有人表示怀疑,有人甚至坚决反对。究竟是干还是不干,是大干还是小干,是自力更生,还是等、靠、要,从领导干部到群众,从党内到党外,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终,绝大多数人认识到“引漳入林”是一个关系林县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林县县委经过分析,下定决心,无论困难有多大,也要把这件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办好。1960年农历正月十五,全县3.7万民工浩浩荡荡开赴主干渠第一线,正式拉开了工程的帷幕。

  40多年过去了。实践证明,修建红旗渠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效益是巨大的。当杨贵同志调离林县时,自发为他送行的群众排成了长龙,一片感谢、赞扬声。有的端着一碗清水,有的泣不成声,苦苦挽留,还有的打出横幅“太行一渠清水,杨贵一身正气”。群众的感情说明,领导干部只有心里装着群众,时时刻刻为群众着想,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才会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做出经得住历史检验的功绩。历史的脚步永不停留,情况时刻变化,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也在不断变化,而我们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任务是无限的,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而不懈奋斗。

  红旗渠观后感 18

  我们学校开展了以“弘扬红旗渠精神摒弃骄娇二气”为主题的班会,并观看视频《国家记忆之根脉——红旗渠精神》。

  我知道了红旗渠在国际上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又被称为:“人造天河”。为开拓这条渠,林县人民苦干了十年,硬是用血肉之躯在无路可寻的重山峻岭之间筑起了这条震惊中外,造福万代的长渠。这就有了红旗渠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记得那年的暑假爸爸妈妈领着我参观了红旗渠,让我亲临的.感受到林州人民用双手打拼的劫难历史,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涌入了我的脑海里,刻骨铭心!也欢迎全国各地的朋友们来我们林州红旗渠打卡。

  现代的我们应该尊听老师的教诲,继续弘扬历史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我为我的家乡感到自豪!

  红旗渠观后感 19

  4月27日晚,大沙坝乡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各村半脱产干部、“第一书记”集中观看纪录片《红旗渠》。

  纪录片讲述了上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在人力、物力、财力季度匮乏情况下,红旗渠不依赖国家,仅凭自力更生、苦干实干的精神,通过十年不懈的拼搏和努力,终于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一条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改变了过去“吃水贵如油、十年九不收”的景象,让林县人民从此过上了“不怕旱涝、保丰收”的幸福生活,以此同时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更是创造了世界的.奇迹、人类的奇迹。

  观看中,整个会场秩序井然,100余人静静坐着,共同观看了河南林县人民齐心协力、不畏艰难创造的奇迹《红旗渠》,当观看到话剧中活波可爱的吱吱因担心工人饿着肚子而去挖野菜丢了性命时,当看到八十多岁的老秀才杨起梦老当益壮、奋不顾身为红旗渠建设挥墨题字时,当看到青年工友们为向调查组证明他们是自愿修建红旗渠而在山洞中集体举办婚礼时……现场观众们再也按耐不住内心的触动,不少人轻轻扶起来衣袖,悄悄擦拭着眼角的泪水,这是忍住的感动,更是真情流露。

  观看结束后,该乡党委书记对本次观看进行简要总结,同时明确要求,一是全体乡村干部要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炼就亲民爱民的真情怀,炼就抢抓机遇的真胆识,炼就廉洁奉公的真品格,炼就干事创业的真本领;二是以实际行动,传承红旗渠精神,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为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三是要广泛宣传,乡、村两级干部、第一书记要组成工作队,将《红旗渠》精神宣讲至家家户户,一次感化人心、凝聚民心。

  大家纷纷表示,深受“身先士卒、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感触,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优良传统,坚持理想,不懈追求,以红旗渠精神为动力,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做好本职工作,助力脱贫攻坚同步小康。

  红旗渠观后感 20

  红旗渠在国际上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又被称为:“人造天河”。为开拓这条渠,林县人民苦干了十年,硬是用血肉之躯在无路可寻的重山峻岭之间筑起了这条震惊中外,造福万代的长渠。这是一部劳动者和大自然搏斗的壮丽史诗。是一首生命的赞歌。

  该剧再现了当年林县人民为改变命运没条件创造条件、艰苦奋斗、劈山凿石、粉身碎骨也要引来漳河水的撼人心魄的历史画卷。故事从井上、井下两村抢水打架,婚姻告吹切入。鲜明地塑造了聪明倔强、而顽强的农民青年二旺;执着、大义、壮烈牺牲的城市技术员刘广泰;不惧危难、为死先立碑,誓要修出渠的县委书记阎运德和敢做敢当、不计生死的继承干部“王大炮”。同时,还描写了憨厚、善良的大旺。正直、宽厚的.扁担叔,为他人食不裹腹的李老仓和把青春与爱融入工地盼水、秋凤、杏儿、望井……这些群像使人不能不重又回想起那段难忘的岁月。不能不再去品味那段难忘岁月留下的奋斗和牺牲精神。那种值的九十年代人去念恋合追寻的伟大境界。

  红旗渠观后感 21

  郑板桥诗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无论官职大小,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为政者的情感。古人尚且如此,新时期的党员干部更要涵养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重温理论经典,汲取精神营养,从而实现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不断强化党性修养。回溯我党的光辉历程,群众路线犹如一条精神主线贯穿始终。前段时间,我关分2批组织关员赴安阳红旗渠参观学习,林州儿女一钎一锤干革命的质朴,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厚意,悬崖峭壁边不计个人得失、冒着生命危险凿山引渠的无私奉献令人动容,也让我深刻感受到:正是有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工作方针,才有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心心相印,创造了人工“天河”的奇迹,有了“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的实践力量。

  机场海关作为关区设在空港口岸的一线窗口,直接面对进出口企业和进出境旅客,始终处于为民服务的最前沿,其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各界对海关工作的评判。随着河南省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的不断深入,新的历史机遇为我关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同时也带来了新挑战、新任务。如何答好“为民服务的考卷”不仅需要我们深入思考,更要以身示范,扑下身子、甩开膀子,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火热实践中大干一场,创造出经得起时代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一要干部走在前。“打铁还需自身硬”,尤其是基层海关的'领导干部,要带好队伍、干好工作,没有过硬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指导工作就会乏力。要走在作风建设的前列,首先要带头加强学习,变“一时学”为“终身学”,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坚持学在前、用在前,做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示范;其次要带头践行服务承诺,在文明执法、热情服务方面做表率,在落实简政放权,优化通关流程、提升通关效率方面下功夫,在支持机场不断开拓新航线、新业务方面求实效,在为郑州机场物流规划出谋献策方面出真招,让服务意识武装每位关员的头脑,让服务承诺化为扎扎实实的成效;同时,领导干部要带头严于律己。一方面要时刻保持“蝼蚁之穴、溃堤万里”的忧患意识和如履薄冰的责任意识,严于律己、一身正气,以良好的作风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另一方面要在解决问题上树标杆,带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带头制定和落实整改措施,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以实际行动影响和引导基层关员。

  二要真诚听意见。只有认真听取意见、开门纳谏,才能够找到自身工作的不足和短板,整改才有着力点;听取意见到位了,才能端正态度,提高才有支撑点。只有让群众看到我们敢于正视并解决问题的决心,才能真听意见、听真意见。为进一步畅通交流渠道,广开言路,我们走访了地方政府、机场集团,并多次组织群众座谈会、关企交流会,真诚的征求地方政府、进出口企业、航空公司和基层关员的意见建议。座谈会伊始,很多企业都围绕着机场海关加班加点和优质服务说起,为了找到问题、找准问题,我们要求企业不讲夸赞的话,不讲锦上添花的话,多讲讲机场海关在执法行为、作风纪律、窗口服务方面还有什么不足,讲讲企业有什么问题和困难需要海关帮助解决。本着真诚纳谏、真诚服务的态度,与会企业一下打开了“话匣子”,通过座谈不仅解答了企业在跨境电子商务贸易、国际快件等方面的疑惑,还建立了旅客物品遗失登记备案制度,沟通了电子舱单的落实情况、同时针对无纸化通关的进一步推广与报关企业达成了友好合作。我们真诚的感受到,只有摸到真意见,查摆和解决问题才会有的放矢,才能使我们的工作和服务不断进步,更上一个层次。

  三要服务出真招。“做好服务”是贯彻群众路线的一个着力点,也是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点。只有切实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才能真正实现干部群众“心连心”、“零距离”;只有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下真功、出实招,才能收获社会各界对海关工作的支持和理解。为了畅通群众诉求渠道,我们建立了机场海关微信群。清明节前夕,我听到了有关员在群上呼吁办理机场大巴乘车优惠卡的事情。现在物价上涨,工资水平又低,年轻关员往往面对着养家糊口的巨大压力,几十元的车票钱也是能省则省,想到这里,我立马与机场公司相关部门进行联系,帮助回家探亲的关员及时买到半价车票,并在节后第一时间落实了半价优惠卡事宜。事后,同志们纷纷在群上表示感谢。虽然是件很小的事情,但却让干部和群众之间的情感得到了升华,让大家明白了群众路线不是一句空话,也让我更加明确了要带好机场海关这支年轻队伍,肩扛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回想机场海关近几年的发展,旅检业务数据连续4年保持高速增长,货运量更是从无到有,每年呈几何倍数递增,业务类型不断拓展,新航线不断增加。在业务量与日俱增和人力资源不足的巨大压力下,我们在关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将机场海关的发展植根于航空港的发展大局中,不断优化通关流程、提升通关效率、优化通关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建言献策,实现海关监管与物流需求的无缝对接,有力支持了航空港建设。同志们的辛苦付出赢得了航空港区和进出口企业的好口碑,更是得到了关党组的高度肯定,被授予了“集体三等功”。这份荣誉闪耀光芒的背后是机场海关同志们在平凡岗位上孜孜不倦的卓越追求,也是对我们不断改进工作作风、优化监管服务水平的精神鼓舞,更是我们开拓创新、不断进步的新起点。

  贯彻群众路线没有休止符,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我将始终牢记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使命,以“三严三实”要求和鞭策自己,带着对海关工作的无限热爱和深厚情感将工作做好、队伍带好、业务抓好,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不断取得作风建设新成效。

  红旗渠观后感 22

  前些天,我观看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的30集电视剧《红旗渠》。这部电视剧再现了上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人民,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克服艰难险阻,修建红旗渠水利工程的生动故事。电视剧《红旗渠》,以质朴清新的气质亮相荧屏,让新时代的人们再次感受50多年前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的动人华章。

  我虽然看了有一段时日,但心情还是久久不能平静,心灵深处受到了极大的震撼,用今天的话说,这一工程是感动中国,感动世界。也可以这样说:在20世纪60年代,地球上增添了一条蓝色飘带,太行山上出现了一条“人工天河”。如今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而且是世界上的“八大奇迹”之一。

  全剧开篇,告诉了人们:干旱,曾让林县人祖祖辈辈刻骨铭心。1959年,林县遭受了百年不遇的严重旱灾,境内4条河流干涸,水库见底。同时,由于缺水发生了三件痛心事:一是水生娘因打碎水罐而自尽;二是水利局技术员吴念祖妻子因缺水病故;三是当地百姓、家族因缺水、找水、争水产生矛盾冲突,瞎子叔因找水摔伤死去。

  面对天灾人祸,以县委书记林捷为代表的县委班子,经过反复调研,代表人民的利益,县委提出从山西平顺的浊漳河修渠引水,时称“引漳入林”工程,后更名为“红旗渠”工程。

  引漳河水入林县,修建红旗渠,是一个巨大而又艰难的水利工程。当地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地形险峻,在太行山悬崖绝壁上施工险象环生:如7800米的渠首拦河坝工程,在大坝合龙时,因水太激太大,上百名党员、青年跳下水手拉手,筑成一个拦河大坝,确保大坝顺利合龙;太岁山,炸一座山,用了12吨炸药,但一下子牺牲了9人,代价如此惨重;凿通长616米、宽6.2米、高5米的狼崖洞,青年突击队连续作战几个月,为此,将狼崖洞改为“青年洞”。

  当时,建红旗渠林县的家底,只有300万元储备金,技术条件与机械设备非常落后,原始的工具,打的是人海战术,仅有28名水利技术人员,物质匮乏,靠着“一锤、一钎、一双手”,创造出太行山上的人间奇迹,培育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没有白灰、水泥自己造;没有炸药自己造;没有水平仪,青年突击队自己做。工地搭建的席棚不足,许多建设者就睡在山崖下、石板上、石缝中;粮食不足,就吃杂粮、挖野菜、捞水草;许多林县人外出务工,攒下几元、几十元钱,寄回来支援修渠。总之,林县人民为修建红旗渠克服了无数技术难关,先后有30多万人次上山劳动,81人献出了宝贵生命,尤以共产党员、水利技术员吴念祖,从一开始的设计、测量,到牺牲时仅有27岁,一直战斗在工地上。

  让人们真实地感受到林县人民“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坚韧不拔。这一点既表现在学生们到红旗渠工地齐声背诵《愚公移山》篇章的镜头,也渗透在恩师路长信教授,在学生吴念祖牺牲后亲赴红旗渠工地,担当起技术总监,并收水莲做学生等催人泪下的.场景中。

  剧中还演出了一些人对修建红旗渠的干扰,表现出红旗渠修建不仅要克服自然环境险峻、物质条件匮乏等困难,还要排除来自各方面的干扰,解决观念落后等问题。这种干扰更凸显了以县委书记林捷为代表的县委多位领导干部的高风亮节与责任担当。特别令人感动的一幕是林捷坚持修建红旗渠二期工程,遭到一些上级领导和部分干部群众的反对,他就让石头爷刻一石碑“林捷千古罪人”,并立誓:如果失败,将从太行山上跳下去,向林县50万人民谢罪。

  剧末,林捷因挪用国家专项资金用于修建红旗渠工地而被审查,当时县委班子成员、银行行长、水利局长等多位领导以主动揽责来保护林捷,这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林捷的人格魅力和林县县委的凝聚力,以及共产党人敢于负责的担当精神。

  剧中还介绍了红旗渠总投资6866万元,未发生一起贪污和挪用修渠物质和资金的事件,没有一个干部失职渎职。在国家经济最困难时期,自筹资金占总投资的85%,巨大的工程,少许的资金,靠的是全县人民,勒紧裤带,省吃俭用的义务奉献,干下了这样惊天动地的工程。这不正是红旗渠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吗。

  剧尾还介绍了红旗渠,从1960年的2月到1969年7月,先后有30多万人次的林县儿女自带工具,自备口粮,风餐露宿,在太行山中苦干9年多,削平了1250座山头,凿通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挖砌土石方1604万立方,建成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由原来的2万亩水浇地,发展为54万亩,结束了林县“十年九早、水贵如油”的历史。

  红旗渠,在太行山上蜿蜒流淌至今,今天看来,它是滋润百姓的“生命渠”,是催人奋进的“幸福渠”,更是永不断流的“精神渠”。红旗渠精神已深深沉淀并铸造着中华民族的伟岸脊梁,将不断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人。这也许就是本剧带给观众的重要启示。

  红旗渠观后感 23

  最近看到很多去红旗渠参观的新闻及报道,让我对此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于是找了一些书籍,参观了一些视频,网络了查看关于红旗渠精神的一些实质东西,让我深受启发。

  红旗渠位于太行山区的河南省林州市,那里有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而红旗渠是上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用甚为简陋的工具,靠着每天6两粮食,奋战了10个春秋,建成了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当年的自然环境极其恶劣,不仅缺少机械设备和技术水平,还有三年的自然灾害也给林县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难,缺衣少粮十分艰苦。就是在这样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下,林县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不畏艰险、不畏困难、团结合作、无私奉献,用血泪和汗水浇灌出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创造历史又一奇迹。

  想到如此,我万分感叹,红旗渠,已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它已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红旗渠精神是多么的伟大,他们以独立自主为立足点,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为核心,以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为导向,既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勤劳坚韧的优良传统,又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理想信念和不懈追求。

  我明白,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红旗渠精神的根本;敢想敢干、实事求是,是红旗渠精神的灵魂;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红旗渠精神的体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是红旗渠精神的保证。红旗渠的修建,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形成了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留给了人们无穷无尽的回味与思索。红旗渠的`建设实践说明,只有为民执政,才能真正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使正确的决策变成现实。

  今天,我们己经迈入了21世纪,同20世纪60年代相比,各方面条件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变化是来之不易的,是前辈们历尽艰辛,流血牺牲换来的。越是条件优越越不能忘记过去,越需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在当前社会生活中,一些不良风气有所抬头,贪图享乐、铺张浪费、盲目攀比、追求高消费,甚至损人以利己、损国家以利己的腐败现象时有发生,严重破坏了社会风气以及党的形象,要想转变这种不良风气,就必须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学习和发扬红旗渠精神。

  我将告诫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遵纪守法,廉洁奉公,脚踏实地,无私奉献,加强学习,不断提高,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以实际行动不断把红旗渠精神发扬光大,为现代化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红旗渠观后感 24

  震撼心人——走进红旗渠纪念馆,一幅幅黑白历史照片、一座座栩栩如生的雕塑直击我的视觉,真实感迎面扑来,仿佛身临其境,让我零距离感受到“人工天河”的宏伟浩大,对创造“世界第八大奇迹”的林州人民不畏艰难、敢较天地的伟大气魄而肃然起敬。在自然灾害生死攸关向威迫的形势下,在已故原林县县委书记杨贵的带领下,浩浩荡荡的建渠大军开赴太行山里、漳水河畔,从此揭开了红旗渠工程的序幕。勤劳勇敢的人民苦战10个春秋,仅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太行山峭壁之上的青年洞,此处为红旗渠建设最艰巨的地段,在这坚硬的崖壁上用尽全力也只能凿出一个小洞,更何况是凿通一条高5米、宽6.2米的渠道,这是何等的意志与精神!

  历久弥新——红旗渠精神专题讲座、《红旗渠》纪实片和话剧生动再现了林州上下艰难修建红旗渠的艰苦岁月,详细描述了工程背后的艰辛历程和感人至深的故事,深刻阐释了红旗渠精神及其时代价值。让我更深切领会到“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红旗渠精神的字字凝重,这是林州人民的智慧和勇气、鲜血和汗水的汇集,是一面永不褪色的伟大精神旗帜,历久弥新。在学习期间,我们考察组先后深入林州市姚村镇史家河村、黄华镇庙黄村考察学习村级党组织建设管理和乡村旅游产业、村集体经济发展等方面工作的先进经验;实地参观了林州重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林州凤宝管业有限公司、林州市汽配产业园、林州光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逐步形成以高端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双高”产业集群,林州人民与时俱进,发展现代产业,令人影响深刻。

  深受启发——通过几天的实地考察学习,我感触颇多、深受启发,今天的红旗渠,已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它已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红旗渠精神谱写了林州人民“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创业三部曲;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与伟大的“延安精神”和“刘志丹革命精神”一脉相承,既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勤劳坚韧的优良传统,又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理想信念和不懈追求。

  作为扶贫部门的负责人,结合全县当前的脱贫攻坚工作,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学习借鉴红旗渠精神。

  第一、当前的脱贫攻坚工作工作已到关键时期,基础设施的这块工作取得了较好基础,但产业扶贫这块工作任务仍十分艰巨,产业发展促进脱贫这很关键,这需要很多措施和办法,因此可发扬红旗渠精神,以敢于想、敢于创、敢于干、敢于战胜困难的精神,寻找产业脱贫的路子,大家多出好点子,多出好主意,拿出金点子用在产业扶贫上,用在产业脱贫上。

  第二、当前投入在扶贫工作力量仍然是不够的,这也是扶贫工作当前存在的一大困难。红旗渠的修建就是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十万大军齐上阵,这使得红旗渠在困难在重重的情况下,有强力的力量推动,我们也可以借鉴红旗渠的做法,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其中,形成浩大扶贫工作大军,参与脱贫攻坚工作,想必会有很好的社会效果。

  第三、扶贫工作推进的另一个关键,那就是敢于担当,就红旗渠的修建,功臣之人杨贵,时任县委书记,为修建红旗渠历尽千难万险,永不放弃,在推进工作过程中,不管遇上什么困难,他会挺身而出,克服一切困难,解决一切问题,杨贵书记敢说敢为、敢干敢当的精神也是当今脱贫攻坚工作所需的,全县各级党员干部一定要树立特别顾大局、特别敢担当、特别重协作、特别能吃苦、特别讲奉献的脱贫攻坚精神。

  总之,红旗渠精神在今天看来,仍然是一面旗帜,我们党需要她,脱贫攻坚这项伟大工程也需要她。

  红旗渠观后感 25

  4月27日晚,大沙坝乡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各村半脱产干部、“第一书记”集中观看纪录片《红旗渠》。

  纪录片讲述了上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在人力、物力、财力季度匮乏情况下,红旗渠不依赖国家,仅凭自力更生、苦干实干的精神,通过十年不懈的拼搏和努力,终于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一条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改变了过去“吃水贵如油、十年九不收”的景象,让林县人民从此过上了“不怕旱涝、保丰收”的幸福生活,以此同时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更是创造了世界的奇迹、人类的奇迹。

  观看中,整个会场秩序井然,100余人静静坐着,共同观看了河南林县人民齐心协力、不畏艰难创造的奇迹《红旗渠》,当观看到话剧中活波可爱的吱吱因担心工人饿着肚子而去挖野菜丢了性命时,当看到八十多岁的老秀才杨起梦老当益壮、奋不顾身为红旗渠建设挥墨题字时,当看到青年工友们为向调查组证明他们是自愿修建红旗渠而在山洞中集体举办婚礼时......现场观众们再也按耐不住内心的触动,不少人轻轻扶起来衣袖,悄悄擦拭着眼角的.泪水,这是忍住的感动,更是真情流露。

  观看结束后,该乡党委书记对本次观看进行简要总结,同时明确要求,

  一是全体乡村干部要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炼就亲民爱民的真情怀,炼就抢抓机遇的真胆识,炼就廉洁奉公的真品格,炼就干事创业的真本领;

  二是以实际行动,传承红旗渠精神,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为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三是要广泛宣传,乡、村两级干部、第一书记要组成工作队,将《红旗渠》精神宣讲至家家户户,一次感化人心、凝聚民心。

  大家纷纷表示,深受“身先士卒、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感触,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优良传统,坚持理想,不懈追求,以红旗渠精神为动力,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做好本职工作,助力脱贫攻坚同步小康。

  红旗渠观后感 26

  历史似乎已经逝去,然而,即使是在今天这个市场经济机制正在无孔不入地向各个角落和人们的骨髓里渗透的社会氛围里,红旗渠精神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红旗渠精神展览里的16字精神总结:“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给了我很多感想。第一,红旗渠精神的核心之一是自信。这种自信首先表现在对待大自然、特别是对待恶劣的自然环境的心态方面。“人定胜天”是对这种心态的高度概括。这是一种大无畏的精神,是一种敢想、敢干的精神。这种精神还表现在对自己的能力的充分肯定方面。没有这种自信精神的人,不相信自己能力的人,就会什么也不敢想,什么也不敢干,或者是听天由命,或者是祈求救世主,或者是迷信别人,或者是相信神灵鬼怪。其实,要改变我们的命运,全靠我们自己!联想到我们今天的现实,红旗渠精神中的自信精神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第二,红旗渠精神的力量与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无论是观看当时的电影、图片,还是参观红旗渠的现场,我们都可以深深地体验到:红旗渠的决策者和修建者都有着基本上一致的信仰。

  第三,红旗渠精神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红旗渠的建设者绝大多数都是不计个人得失、乐于奉献、不畏艰难、勇于牺牲的人。在红旗渠的修建过程中,仅仅是死亡的人数就达到81人之多,而受伤者更是不计其数。尽管付出了如此大的牺牲,没有任何现代化机器设备武装、甚至连饭都吃不饱的农民,却高效率地把红旗渠修成功了。

  创新精神是干成事业的一种必不可少的'精神。如果没有创新精神,一个民族就没有了活力,就会在困难面前停步不前,就会企求救世主,就会等、靠、要,就会失去自信。

  从短短的参观中,我感受到了河南人民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干劲,团结协作与无私奉献的精神!虽然在新的时代,新的社会下,像过去那样艰苦的社会环境是不会再有的,人民的人生价值观也变得务实起来,所以要我们这一代勒紧裤头苦干是不会再有的了。但是正如马克斯提到,决定事物发展方向的是事物本身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所以,虽然没有让我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外部环境,但是我们仍然应该坚持这16字精神,在新的社会、新的时代中,以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

  红旗渠曾经是中国人的血管流淌着汗水与热血;红旗渠精神是人的第二生命;没有自信的人会恐而死,没有信仰的人会空虚而死,没有奉献的人会贪赧而死——红旗渠精神不正是一套中国人能找到的最合适不过的生存法则吗?红旗渠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领导干部要做到实事求是,其最核心、最关键的是不计较个人得失,而以是否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党的事业为标准。只要有这样一种精神,就可以做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因为任何真理都是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党的事业的;同样,任何错误都是不利于人民、不利于党的事业的。执行上级指示,要把坚定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地观察和处理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样就会无往而不胜。

  红旗渠精神将永远鼓舞和激励我们前进。

  红旗渠观后感 27

  为何,红旗渠被周恩来总理称为新中国的奇迹?是什么让红旗渠历久弥新,至今激励着中华儿女勇往直前?带着这些疑问,我踏上了“发扬红旗渠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学习教育之旅,去追寻前辈的足迹,重温那段艰苦又辉煌的峥嵘岁月。

  红旗渠是林州人民对命运的抗争。踏进红旗渠纪念馆,我对红旗渠有了初步的感知。“光岭秃山头,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红旗渠纪念馆中的这曲旧民谣,勾勒出林州历史上干旱缺水的悲惨图景。从1436年到1949年的514年间,曾发生旱灾100多年次,绝收30年次,人相食5年次。1942-1943年大旱,林州逃荒外出10800户,占总户数的14%;饿死1650人,占总人口的4.3‰。旱魃为虐引发的饥馑让生灵涂炭,有水才能活!

  正是因为林州人民对水的渴望,才有了他们与命运作出的不懈抗争。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他们打旱井、引山泉,修水库,可一遭连年大旱,水源枯竭,依旧无水可用。怎么办?引漳入林!年仅32岁的县委书记杨贵大胆决策,十万群众战太行,硬生生要在巍巍太行山上凿出希望的大渠!

  红旗渠是用生命铸造的奇迹。红旗渠是一个在不可能的时间、不可能的地方,修建的不可思议的工程,堪称世界奇迹。1960年2月,随着开山炮响,拉开了十万林州人民战太行的序幕。那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是共和国最困难的时期,林州人民吃野菜、宿石缝、碾炸药,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迎难而上,向大自然开战。这一战,就是十年。十年间,涌现了无数催人泪下的故事:靠着绳索终日悬荡在峭壁,清理碎石的.任羊成;被洞顶坍塌夺去生命的设计师吴祖太;为完成父亲心愿13岁就上渠的张买江……还有为了一渠清水而血洒红岩、长眠太行的81名烈士。

  当我的双脚踏在青年洞前的堤坝上,想到先辈们在悬崖绝壁上,用长满老茧和血泡皲裂的双手握着原始的设备,削平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山头,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类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1515万立方米。如果将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把广州和哈尔滨连接起来时,我的内心被林州人民撼动天地的精神所深深震撼。

  红旗渠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半个世纪过去了,林州人民也实现了从修太行、出太行,到富太行、美太行的华丽转变,这一切的变化均源于“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不再是一座单纯的水利工程,而是一座凝心聚气的民心工程,一座民族精神的伟大工程,是走向伟大复兴的精神路标,“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

  三天的红旗渠之行结束了,但学习、弘扬和实践红旗渠精神没有终点,红旗渠精神蕴含的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价值导向,我们要遵循。作为一名党员,我将以此次主题教育学习为契机,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工作,发扬只争朝夕的拼搏精神,真抓实干,为水文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红旗渠观后感 28

  通过学习红旗渠,我意识到人们总是需要神,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复杂的环境,越是困难的事业,越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持。我们党辛苦奋斗创业,辛苦奋斗成长,成就伟业。没有艰苦的奋斗,就没有今天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的局面。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必将万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必将成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改革开放30多年,让我们沐浴春风,感受改革带来的幸福生活。但是,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一些党员,特别是一些党的领导干部,不想再做艰苦的工作,不能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无法与大众密切联系,甚至脱离大众,有很高的现象。如果不坚决防范和克服这种现象,党的事业就无法前进,甚至会受挫。无论我党取得什么成就,都要长期坚持艰苦奋斗的精神,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和宗旨,密切联系大众,不断维护大众的根本利益,使我党始终保持与大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得到大众的支持和支持,始终站在不败之地。

  红旗渠精神的核心内容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与目前开展的党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的要求完全一致。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党员干部弘扬正气、抵御邪气、廉洁从政的`有力武器。每个共产党员和国家公务员都应该把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作为他们成功的基础和灵魂。

  实践证明,无论何时维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我党都有呼吁力、战斗力、团结力、向心力,能够引领众多人民群众同心同德地干事创业,不断取得革命和建设的新胜利。目前,面对各种邪恶的袭击,需要积极提倡,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红旗渠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红旗渠精神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我们必须充分发掘和运用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使红旗渠精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红旗渠精神是无私奉献的精神。无论是顽强的愚公,还是填海的精卫,无论是石大沟的郭变花,还是桃花洞里留下最美的笑容的原海生,他们最美的诠释了无私奉献的精神,作为老师,应该让祖国的花在未来绽放,为祖国的建设献上力量,为祖国的明天开辟新的篇章。

  红旗渠观后感 29

  我在电视上看到的红旗渠,红旗渠的一些景点都让我记忆犹新,其中就有一个景点,那就是红旗渠的景点。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我们全家人来到了红旗渠,我们一进大门,就看见一条长长的水泥马路,这条马路是由很多的小石铺成,马路边种着许多花花草草,还有一条清澈的小溪,我想,大自然真美,这条路是我们的祖先用来过马路的,这条路的两旁种着许多树木,一些是松树,另一些是柏树。这条路的中间有一条小路,这条路很窄,一边是泥地,一边是水坑,走路就像走路一样,走着走着就不想去上学了。

  我们到了红旗渠,我们一进大门,看见一条很长的小路,小路的.两边是一片绿色的植物,我们来到小路的另一旁,看见了一条清澈的小溪,小溪的两边种着很多的花花草草,草地上的花花草草都在微风的吹拂下,在舞蹈呢,有的小蜜蜂在花朵中间飞来飞去。这条小路的两边有很多花,这条小路的一边种着许多花,这条小路的一边种着树,一边有许多的小树,还有一些是花。我们走到了小溪边,这条路的两边有很多的树,我们走到了一个大大的花的前面,就闻到了一阵清新的花香,我们走到了一个大大的池塘的前面,这条小路的一边种着一个大树,大树的两旁是一个小池塘,这个大池塘的旁边还有一条小路,大树的旁边有一个小池塘,池塘的两边种着花花草草,我们来到了这个大池塘的旁边,这个大池塘的旁边还有一个大花园,我们来到了这个大花园,这个大花园里还种着各种各样的花草,这个大花园的旁边还有一个花园,这里有一个小池塘,那个小池塘里面种着许多的植物。

  我们到了这个大花园就开始走了,走的路上,我看见了几座房子,里面有许多的人,我看见了一座房子,房子的前面有一个很大的水池,水池的后面有一个大池塘,水池的旁边有一个很大的鱼缸,鱼缸里的鱼都很多,水池的旁边种着树,树很高,树的旁边还长着许多的花草树木。

  这个花园真的好美呀!

【红旗渠观后感】相关文章:

游红旗渠作文04-13

红旗渠观后感12-03

《红旗渠》观后感12-06

红旗渠的观后感12-05

电影红旗渠观后感12-28

红旗渠观后感9篇12-07

《红旗渠》观后感8篇12-06

红旗渠的观后感11篇12-08

红旗渠电影观后感(精选10篇)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