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董卿朗读者遇见观后感

时间:2021-03-30 13:05:04 观后感 我要投稿

董卿朗读者遇见观后感

  导语:随着第二届《中国诗词大会》在春节期间的异军突起,央视当家主持人董卿也瞬间成为众多国人的新女神。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朗读者》的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董卿朗读者遇见观后感

  董卿朗读者观后感【1】

  董卿和马东一样,是个聪明的媒体人。马东做《奇葩说》,虽然打着奇葩非主流的称号,但是本质和内涵还是正确说话的技巧和发现生活中更多闪光点,所以《奇葩说》的火爆绝非偶然,因为它触到了人们心中最柔软的地方。而董卿似乎也摸到了门道,《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让更多人开始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再加上《见字如面》的加持,荧屏上又开始刮来一阵清风。

  在这种情况下,《朗读者》应运而生。

  第一期的主题是“遇见”,我觉得最明智的地方在于没有把视线只局限在名人身上,而是涵盖了各个行业,发掘出了更多震撼人心的故事,比如这一期当中,大家印象最深刻的应该就是女医生蒋励、鲜花山谷夫妇、还有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尤其是许先生,当他讲到林徽因的故事的时候痛哭流涕,我也不禁泪目,似乎在他那饱含深情地语言之后,也能感受到当时那种炽烈的情感。

  所以,光朗读是不够的,朗读只能够让我们知道原来还有这篇文章,唤起一些文学的情怀,更重要的还是故事的分享,因为每一段故事的背后,告诉我们的都是铭记与感恩。

  是的,现在太缺少这铭记和感恩了,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步子也迈得越来越大,不经意间总会错过很多可贵的美好,忘掉很多让自己感动的瞬间,而《朗读者》的出现就是告诉我们,这些你不经意间错过的东西,可能才是你人生最大的价值所在。

  就像许先生说的,生命价值的衡量标准不是在于你过了多少天,而是在于你记住了多少天,这句话仔细品味,真的很动人。

  看到接下来《朗读者》将要邀请的嘉宾,有斯琴高娃、蒋雯丽、王学圻这样的资深演员,有刘震云、郑渊洁这样的著名作家,可能还有很多文体界的知名人士,但是我更希望看到的还是那些默默无闻的人走上这个舞台,就像《奇葩说》是很多和这个主流社会有些格格不入的人的发声场所一样,《朗读者》同样可以让这些平凡而又了不起的人站上这个舞台,说出他们的故事,我想这会是这档节目最大的创新与突破。

  最后说一下文化类节目重新回归大众视野的问题,距《百家讲坛》的火爆正好十年了,十年前是国学热,十年后是文学热,这样的文化情感回归终究是一件好事情。很多人说《奇葩说》可以火恰恰印证了现在很多人不能好好说话,而《朗读者》火爆也是说明中国人对于文学的热情已经大大地消减,这个观点我不敢苟同。中国终究是一个以文载道的国家,文是这个国家的根本,多一些这样节目的出现,可能会把我们从浮躁消极的心态中拉出来,多关注一些文学的珍贵性以及生活的美好,我们应该持积极的态度,而不是贬斥与打压类似节目的兴起。

  《朗读者》毕竟只出了一期,虽然开局很惊艳,但接下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希望节目组勿忘初心,继续呈现出更多好的感动的故事与我们分享。

  以上。

  董卿朗读者观后感【2】

  自从大学毕业到日本留学之后,就开始更加关注国内的电影电视剧和综艺。记得14年的时候跑男刚刚引进的时候,真人秀节目就陆续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了一个又一个。当观众对真人秀产生审美疲劳时,《奇葩说》一类的现象级网综应运而生。当真人秀做烂、网综快餐化之时,《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这样主打情怀、文化的节目又慢慢地火了起来。

  有人说中国人在跟风、抄袭、模(shan)仿(zhai)方面世界第一。我确实承认。但其实纵观世界上任何一个发达国家,其实都有类似的发展过程。最重要的我觉得是在“人”。一个社会如果所有人都在随地乱扔垃圾,那么会把饮料瓶扔到垃圾桶里的就是少数,而这个社会也自然会定为“随地乱扔垃圾的社会”。同样的,如果一个国家的荧幕上被制作粗糙、低劣媚俗的娱乐产品霸屏的时候,是否也会代表着这个国家的国民就是一个这种文化素养的人呢?我想说出来这句话会有很多愤青们来骂我。不过来吧,最近我很闲。撕撕更健康哈哈。

  看到有些评论会说这个节目“看起来像朗读版的艺术人生”“动情不自然”之类的话。确实,每一个节目和作品都不可能满足每一个的口味,也确实,这个节目可能很多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但是这是在制作层面上,或者说是技术层面上的事情,而这些永远是可以得到改善的部分。让我感动的是,我终于在如此浮躁的大环境下看到了一个努力在做关于“人”本身的节目。

  第一期节目的整体观感确实并非完美。从嘉宾朗读的水平到节目的节奏,多少都有些差强人意。但我看到的是一个电视节目对普通人浓浓的诚意;是一个媒体对大众的责任;是对一个主持人初次转型制作人的尊重。整个节目能看到他想向大众传递“朗读”这样一个概念,更深层的看,也是对阅读,读书习惯养成的一个普及。而一个节目只能代表一群人的想法,但是当三两个这样的'节目出现的时候,能否代表着我们大众的审美已经开始朝着更深一个层次发展了呢?我不敢肯定,但至少我看到了这样一群努力的人,做着最回归“人”本身的都东西。

  不过真人秀、网综的昙花一现有如前车之鉴,不知道刚刚兴起的这些文化节目又是否能坚持住初心,谁都说不好。不过比起来这些没营养的快餐,我宁愿被安利这样所谓的“鸡汤”节目。

  董卿朗读者观后感【3】

  其实是在喜马拉雅上听的节目,所以不能说看过,只能说听过吧(笑)。不过这档节目既然名叫朗读者,自然是以声音为准,在寂静的夜晚里静静地听,反而更有感觉。

  先说对于节目的定位吧,我向来是很欣赏央视做的正统综艺(姑且这么称呼吧)的,譬如诗词大会成语大会听写大会,不过这类大会多以文学为主,而朗读者呢,朗读是修饰语,者是中心语,更关注嘉宾本身的故事,听来也是别有感触。

  第一个听到的是无国界医生蒋励的朗读,她在战火纷飞的阿富汗做志愿服务了三个月,接生了上千多个孩子,平均每天要接生四十多个,这实在是一个惊人的数字,这实在是一个值得敬佩的人,让我想起了央视那位在伊拉克在巴西做采访的那位年轻又勇敢的记者。又听到她说,阿富汗的孕产妇死亡率是中国的20多倍,作为一个医生,她的内心不允许她视而不见;这当然是一种大爱情怀,当然是一种医者父母心,但又总觉得,在那样的战乱中,即使顺利生产,又有多少能平安长大呢?如今窗外大雪纷飞,室内暖意融融,看着这万家灯火,有一种小小的幸福。

  听到的第二位朗读者是濮存昕,读的是老舍的《宗月大师》,这个人改变了老舍的一生。濮存昕一上台的时候,董卿问他,你生命中有没有这样的一个人呢?濮存昕说,他小时候被人叫做“濮瘸子”,是一位叫荣国威的大夫治好了他,也许只他是那位大夫众多病人中的一个,但却完全改变了他的一生;他的人生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由此他也投身公益事业,也帮助了许多人。然后听到董卿说:记住那些帮助你的人,不要以为那是理所应当;关注那些需要你帮助的人,不要觉得那是莫不关己。非常棒的回应啊!

  然后,就听到了濮存昕朗读的《宗月大师》的片段。不愧是实力派的话剧演员,音色醇厚吐字清楚,配上老舍的文字,真是一种享受。说起老舍,从前不觉得他怎么样,感觉文字也只是普普通通,不够华丽优美,而今才知道,能用简单朴实的文字,传神的刻画人物表达情感,是多么难得的一件事情。忽然就想去找找他的文章来读一读了,仔细算起来,除了那些快阅读的网络小说,正正经经地看一本书,看一本好书,也不知道是多久以前的事了。不是没有书,纸质的买了不少KINDLE上也存了不少,不是没有时间,每天晚上都有大把的闲暇时间,但就是不想看,没有别的原因,就是不想,提不起兴趣来。有句话说,三日不读书,便得言语无味面目可憎,想想如今与人聊天,除了枯燥的工作交流肤浅的娱乐新闻,竟找不到丝毫别的话题,也是一种悲哀!

  好在如今也为时不晚,而在久不读书的今天,听到这样一档与阅读的节目,忽然就增添了几分动力,想去看看老舍,看看林语堂,看看鲁迅,给心灵除除草,播下一颗知识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