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告别发言稿

时间:2024-03-18 07:06:07 发言稿 我要投稿

关于告别发言稿

  现如今,发言稿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发言稿的格式由称谓、开场白、主干、结尾等几部分组成。相信写发言稿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告别发言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告别发言稿

关于告别发言稿1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绿荫浓浓,烈日炎炎,在这充满希望的六月,初三的哥哥姐姐们即将踏上通往理想的彼岸的列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三载春夏秋冬,几度风霜雨雪,你们刻苦努力,顽强拼搏的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室里的点点灯光扫退残星晓月,迸射出黎明的第一缕曙光;你们的朗朗书声掩过风声雨声,诵读着青春的每一个梦想,课堂上,你们聚精会神地听讲,下课后,你们争分夺秒地学习,学科竞赛中,你们榜上有名,铸就辉煌,竞技场上,你们大显身手,英姿飒爽,在母校这片乐土上,你们播洒希望,十六岁没有辛酸与泪水,只有欢乐与梦想。

  很多时候,我们曾因为严寒酷暑而心情烦躁,你们却依然埋头苦学,全然忘记了炙热的骄阳,凛烈的寒风,有耕耘,才有收获。十年寒窗,为书消得人憔悴,试看今朝,梅花香自苦寒来,当高一级的录取通知书映红你们如花的笑魇时,请不要忘记朝夕相处的伙伴,不要忘记循循善诱的恩师,不要忘记培桃育李的。母校。想想同学们的一串串欢声笑语,想想老师手里那根总也用不完的粉笔,想想校园里到处都留下你们的青春足迹,你们一定会更觉得校园生活的美好,人生信念也将更加坚定。

  不久,你们就将离开老师,离开母校,跨进高一级的学校继续深造,有梦就追,敢拼才会赢。学弟学妹们真诚祝愿你们:在新的学校里愉快学习,在以后的人生中一帆风顺。

关于告别发言稿2

  今天,是我二十九周岁的生日。孔夫子将这个年龄称之为三十而立,因为传统的中国人总习惯于把自己的年龄从娘肚子里的十个月算起,从今天开始,我是个三十岁的老男人了,呵呵。就在前两天,我去今报办理了离职手续,正式为自己在郑州长达八年的记者生涯划上了一个句号,尽管有些依依不舍,但还是很郑重地作出了这个决定。做为“人之将走”的肺腑之言,留下下面一段文字:

  一、关于感谢

  我是20xx年1月正式进入东方今报的,此前,在河南商报做过四年多的热线记者。当年从河南商报出走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一个就是觉得当时的河南商报已经无法承载自己的新闻理想。因此,我对今报一直以来满怀感激,感激当年的收留。毋庸置疑,今报这三年半的时光,是我八年职业生涯中最快乐的一段时光,也是永远无法忘怀的一段时光。

  我是一个内向而害羞的人,所以,在这三年半中,还有很多采编一线的兄弟姐妹叫不上来名字,抱歉,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稿子和版面中相识。作为特稿部年龄最小的记者,我要感谢老夏、晓章、长需、治欧,还有已经离开特稿部的春山和已经离开河南的红伟,感谢这些老大哥对我一点一滴的帮扶。作为今报采访一线的普通一兵,我还要感谢曾经主管我的编委盛大林、杨永平、杨铁牛三位老师,还要感谢没有直接领导我的赵启磊老师,感谢你们对我工作的支持,对我过失的包容。感谢地市主管邹东峰,感谢地市部同事孙莹,感谢此前关注、关心过我的每一个兄弟姐妹。感谢已经离开采编领导岗位的郭飞侠副社长,感谢郭总的鼓励和在封丘黄河化工冲击报社风波中所做的坚持。最要感谢的还是今报,没有这个平台,我不可能拥有今天的温饱,不可能认识这么多的朋友,不可能发表这些个稿件。还要感谢最后做出挽留的赵国平社长。再见只有两个字,但说出这两个字却很艰难,所以,在告别之际,请允许我再次表达谢意。

  二、关于理想

  人界而立,理想其实等于扯淡,我一直这么认为。最少在离开商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只把这份工作当成一个饭碗,仅此而已。今天的离开,和理想无关,也是为了饭碗,我觉得,今天的今报,已经无法保证一个特稿记者体面地生活在这个二线城市中,甚至,连正常的生活都保证不了。整个6月,特稿部所有记者在非常档案栏目上发稿3篇,而7月仅为一篇,而且这一篇稿件是两名记者联合署名的`,这是为什么呢?今报每天平均四五十个版面,非常档案每周最多才四期,让其回归本来面目,而非变成文化遗产或其他形式的专栏,是保证版头上“呈现新闻本质关注国脉民瘼”不变味的根本。尽管不少领导对非常档案的定位和稿件质量不无抱怨,但作为曾经的一名档案记录者,个人认为,非常档案作为东方今报一个常设的深度报道栏目,在同城媒体的竞争中一直保持着无可替代的优势,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我以曾在非常档案发稿为荣。

  非常档案的没落,是特稿部记者的遗憾,何尝不是今报的遗憾。当然,我们更不希望这种遗憾带到另一个优秀的栏目上,那是长需主笔的地理河南。两个多月前,特稿部曾被拉到平顶山开过一次专题会议,探讨非常档案和地理河南今后的定位问题,达成的共识让大家欢欣鼓舞,希望这次会议形成的报告能引起领导们的重视。题跑偏了很远,回到理想。在理想已经成为贬义词的当下,今报人还有没有理想?或者还有没有新闻理想?我认为是有的!

  从个人的角度去看,最近两年来,今报刊登了我写的几篇较有影响的调查报道(或某些人眼中的“负面报道”),包括去年的原阳黄河大坝黑砖窑事件,今年的漯河农民徐林东被精神病事件,以及“惹事儿”的那个封丘黄河化工污染事件,无一不是存在巨大风险的舆论监督报道,今报能发表这些稿件,足以证明这是一张有理想的报纸,最少是一张有职业精神的报纸。当然,更有影响的还有今报首发的“开胸验肺”等等一系列重磅新闻,无论版面语言还是稿件处理,都能看出,今报有一批敢拼敢闯的编辑记者,有一批有胆有识的总编主编。诚然,在新闻管制的大环境下,“新闻理想”是一句空谈,今报和所有的报纸一样,同样要具备自己删减的功能,我们可以闭口不谈虚幻如“公平”“正义”的词汇,但也应考虑监督报道对报纸发行量、关注度和公信力的贡献。舆论监督是报纸的主要功能之一,也是媒体竞争的核心体现,主动放弃这一功能,只会减少一份竞争力、失去一大批读者,只能让竞争对手高兴。或许,我对理想的理解有些狭隘,但不放弃监督职责,恐怕是我们坚守理想的最后底线。

  三、关于离开

  作为一个三十岁的已婚男人,作出辞职的决定要经过一个相当痛苦的过程,但这个决定和几年前的意气用事不同。我离开今报,除了生活的压力,更多的是对未来的迷茫和困惑。我认为,报社和记者之间的关系,不能单单为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对记者劳动价值和人格尊严的尊重不能只体现在口头和文件中,更应该落实在行动上。但很长的时间之内,东方今报的特稿记者在同城媒体特稿记者的收入中是最低的,一篇特稿的稿酬从一年前的八百元降到了四五百元,而僵硬的考核制度却一直考验着记者的承受能力,我本人曾经拿过700元的月工资,这几乎是郑州这个省会城市的最低生活保障线了。

  创刊六年以来,东方今报一直保持着不变的报销标准,县城的住宿只有80元每天,地级城市的住宿费也只有100元,每次出差都赔钱没有什么,但辛苦出差采访之后的毙稿压力是让人无法承受的,毕竟,记者是靠稿费生活的。我产生离开的念头是在六月底,当时,去南阳西峡县一个历时一周的调查交稿之后石沉大海,去登封冒着生命危险的一次采访被压缩成600字的消息,按照要求完成的一些稿件也没有见报。没人告诉我是什么原因,哪怕一句话的解释都没有。我不愿把这些和此前今报经历的那次风波联系起来,但众所周知的是,这次风波之后,今报的办报理念发生了重大转变,这种转变让很多记者无所适从,以至于整个六月和七月,特稿记者的发稿量降至创刊以来的最低。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人力资源部通知我按照七月份离职尽快来报社办理手续(而在前一天,我被通知要为六周年社庆特刊写两篇回顾稿子),尽管后来赵社长解释这个通知是人力资源部个人行为,报社并未开班子会做出这一决定。有兄弟用“被离职”来形容我的这一遭遇,但做出这个决定确是我的真实想法,谈不上被。于是我将辞职报告递交给了报社,并通过了社领导的签字批准。

  我不想用薄情寡义这个词形容我曾战斗过三年半的东方今报,但却不能不对东方今报对待一个离职记者的做法表达不满,我是在8月19日正式递交的辞职报告,报社人力资源部扣除我七月份的基本工资,按照我七月初开始离职(尽管只有650元钱)是否符合劳动法另当别论。我不满的是,人力资源部领导还要求我在一张长达10余项的离职登记表上签字,也就是说让我去找诸多部门的十余个领导再一一签字,我找完四个人签字之后,剩下的领导不是不在报社,就是不知道在什么地方。我想过放弃这种繁琐的签字,尽管我迫切希望拿到扣押在报社的新闻从业资格证书。

  当天晚上,我给赵社长发过一个短信,最后的一句话是:希望赵社长及今报新班子能把普通记者当兄弟而非工具。 这话可能有些刺耳,但却是一种真切的期望。再见,我曾经战斗现在依然深爱的今报!

  衷心祝愿今报即将迎来的六周岁生日快乐,在新领导班子的带领下越办越好,蒸蒸日上

关于告别发言稿3

亲爱的同事们:

  请允许我最后一次对你们作这样的称呼,明天我就要正式退休了,和同事们朝夕相处的几十年里,我十分珍惜这样的称呼。我的工作的路最后走完了,回首往事,我十分荣幸能和大家共事这么多年,我们在一起的感情是深厚的。

  那一幕幕过去的工作场景,仿佛就在我的.眼前,也仿佛就象发生在昨日,我们之间你帮忙我,我帮忙你的互爱精神,这天想起来是多么地令人感动!这中间,有领导对我的支持和鼓励;有同龄人对我的关心和帮忙;有年轻人对我的尊重和促进!这天想起来,是多么地令我难忘和恋恋不舍。工作的数十年里,我从大家的身上学到了很多好的东西,使我的人生之路感到宽阔和欣慰。

  虽然我离开了工作岗位,但我的心始终是和大家在一起的,我会永远地记住你们的每一个人,也期望我们之间能继续持续这完美的友谊!

  我工作的路走完了,但我的生活之路依然很长,我要在我的人生第二起跑线上,继续发挥自己的余热,为在座的大家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让我的人生依然持续充实的资料,依然记着自己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所应担当的职责,也依然期望大家能记着我!

  多谢大家!最后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工作进步,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关于告别发言稿4

  时光如流星般繁华易逝,我的四年大学生活终于要结束了。以前总是盼望着这一刻快点来临,曾经以为毕业遥遥无期,曾经嫌弃时间过得真慢,可是四年,一眨眼,就这样过没了,我们最美丽的青春年华就这样度过了。到最后要离开的时候,我竟然很俗的觉得有点不舍得。

  这四年里,除了得到毕业证和一张文凭以后,我最大的收获是遇到了几个很好的朋友,我们在无聊的大学生活中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互相教会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我知道这种纯洁的友情以后在社会上很难的碰到了,很少有同事会像大学同学一样设身处地的替你着想,从心底里祝愿你好,因为同事之间都是竞争关系。最近大家都忙着找工作,写毕业论文,时刻都在提醒我们要离开了。不过我们几个好朋友也会找各种借口聚餐,比如那里新开了家饭馆,那家的麻辣火锅不错等等。其实我们都知道,我们只是抓住最后的机会一起吃饭,吃什么都无关紧要,因为以后能够同台吃饭,互相损人的机会真的很少了。虽然四年的时间里,我们之间也有过磕磕碰碰,可是到了最后分别的这一刻,想起来那些简直觉得可笑,曾经的美好,充斥着我们的思绪,让我们越来越难以忍受这种分别,这种痛苦的离别。可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我们又怎么能够逃脱得过呢?在大家要各奔东西的时候,我们也只能在心底互相祝福对方。

  记得以前每个学期要结束的时候,学校都要我们填写对于各科任老师的评价,那时大家都会互相抱怨这个老师教得怎么呆板,那个老师怎么对学生不负责任。现在想想,真是有点可笑。那时的我们都不够成熟,还不会换位思考,只会一味的要求。其实哪有一个老师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学有所成呢?虽然我们的导师只是个挂名的,没有给我们的学习发展提供什么建议,甚至在没有她的课程的时候,我们一个学期也见不到两面,但是我们也应该认为她也是为我们着想的,只是她的良苦用心我们看不到,而不是觉得她没有对我们负责任。特别是在最后的一个学期,很多同学都没有去上课,有的即使去了也没有在听课,大家都是坐得离讲台远远的,听MP3、睡觉或者看其他的书。我们现在能够以学生的.身份坐在教室里听课的机会越来越少了,我不知道其他同学会不会在毕业后的某一天有突然想再回到教室里上课的想法,但是我想我肯定会。所以我现在也在后悔自己以前没有珍惜机会,到邻近毕业了才会感慨。或者也只有到了要毕业了,我才能体会到做学生的意义、上课的意义。

  这几天经过学校的新校门时,我都会想起来大学报告的第一天,那时我和妈妈拖着重重的行李从新校门走进来,那画面就好像昨天发生的一样。曾经是多么的盼望着早些离开校园、离开宿舍、离开课堂、离开书本、离开学生的称呼……,但到了真正不得不离开的那一刹那,才知道,自己对这片土地是多么的留恋。在这里,留下了我最最美好的回忆。四年中有收获也有遗憾,我做事情过于懒散,又常常满足自己。许多很简单的事情我却没有做好,在四年也没有拿到一个奖,甚至还挂过科。最后还自己安慰说那些奖不能代表什么,挂科也是大学里的家常便饭。到最后真的要下决心努力的时候才发现没有时间了

  离别是一种痛苦,是一种勇气,但同样也是一个考验,是一个新的开端。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海角遍寻思。当离别在即之时,当面对着经历了四年的磨合而形成的真挚友谊之时,我内心激动无语,说一声再见,道一声珍重都很难出口。回想自己四年大学的点点滴滴,回想我们曾经共同经历的岁月流年,我感谢朋友的相扶相依,感谢老师们的莫大支持与帮助。虽然舍不得,但离别的脚步却不因我们的挚情而停滞。离别的确是一种痛苦,但同样也是我们走入社会,走向新环境、新领域的一个开端,希望大家在以后新的工作岗位上能够确定自己的新起点,坚持不懈,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因为人生最美好的东西永远都在最前方!

【告别发言稿】相关文章:

告别童年,告别母校05-20

告别06-19

告别07-06

告别07-10

告别07-08

告别05-23

告别07-08

告别06-17

告别童年09-06

告别童年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