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沂蒙六姐妹观后感

时间:2024-04-28 17:30:30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沂蒙六姐妹观后感

  当观看作品时,我们会沉浸在情节之中,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沂蒙六姐妹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沂蒙六姐妹观后感

沂蒙六姐妹观后感1

  忙里偷闲看了部电影《沂蒙六姐妹》,感动的难以形容。故事围绕解放战争时沂蒙山区一个村里的六个女性而展开。月芬嫁入一个拥军模范家庭,公公为了解放军工作牺牲了,丈夫和丈夫的哥哥都参军了,因此月芬没见过丈夫的面,家里剩下婆婆、嫂子和小侄子。一家人其乐融融,正值华东野战军和,,,,,,王牌军即将会战,各家各户响应号召为解放军准备煎饼、布鞋、粮草,月芬家把自己留用的粮食都用上了,没有了粮,月芬只好去向富农黑燕家借,可黑燕是个童养媳,做不了主,但她思想进步,乐于助人,想了个办法,把自家草棚烧了,趁乱偷出袋粮食给月芬。之后月芬还是把这件事告诉了妇救会主任兰花。没想到黑燕严厉吝啬的婆婆,在黑燕即将上前线支援的时刻说,烧草棚的事就不追究了。六姐妹都满怀爱国热情上了前线,做担架队员,炮火隆隆,硝烟弥漫中,她们目睹了解放军舍生杀敌的壮烈场面,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仰,一个寒冷的夜晚,一段木桥被炸断,姐妹们扛着木板,跳到冷水中,用柔弱身躯搭起了浮桥。解放军没有飞机大炮,却有一往无前的勇敢,有广大人民的支持,孟良崮战役,我军最后取胜,当漫山遍野的解放军挥舞着红旗,喊声震天的一刻,我激动的落泪了。

  影片很多地方都很感人,当部队经过村子,可月芬却外出没看到丈夫,她难过极了,回到家,看到枕头上有丈夫躺过的压痕,忍不住抱着枕头失声痛哭,谁想到,这一次错过竟是永别,丈夫和哥哥都在战斗中牺牲了。还有一个叫四喜的比较胆小的男生,一向很喜爱兰花。为了向兰花证明自己也学兰花那样进步,他参加了担架队。搭完浮桥,兰花发现四喜不见了,以为被水冲走了,兰花大喊他的名字,急的直哭,忽然,一身泥的四喜从水中爬上来,兰花喜悦心疼的和四喜拥抱在一齐。

  本来是想看《十分完美》的,期望平淡的生活多点笑料来调剂,但是看了这部电影,我觉得灵魂都被洗礼了,这个真实的故事没有太多的正面战场表现,而是透过后方百姓的朴实奉献,侧面表现解放军爱民,勇敢,奋不顾身。我一向在想,如果此刻发生了战争,我们这一代能不能也如此无私无畏的冲向前线,我自己就应是能够的'。正因我对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也有着深沉的爱。以后真的不就应总沉迷在美国大片中,多看看这些真实的历史,我必须会更珍惜拥有的一切。不再无病呻吟。

  和平真好,生在这个时代,我们不知道饥饿,动荡为何物,却滋长了很多被溺爱养成的毛病。我只能独善其身,做好自己的本分,期望其他人也能收到这样的触动,变得坚强,节俭,关注国家的发展变化。几十年后,我们也用自己的发奋写出一部动人的历史!

沂蒙六姐妹观后感2

  影片主要以著名的孟良崮战役为背景,生动形象的展现了沂蒙六位姐妹带领全村人民支援革命前线的感人事迹;影片描绘的“月芬与公鸡拜堂”,终身未见丈夫一面的真实故事,其实所有拥军的女性都是六姐妹,她们传递着六姐妹的精神,传递着沂蒙的精神。作为一个90后的现代人这种精神需要我们继续传承和发扬。革命战争已经遥远,虽然对六姐妹的故事只是耳闻。但那种精神却深印在我的心里当看完这部影片后给我的第一感触是她们六姐妹去参加担架队的时候,月芬喊出的那句“俺们沂蒙山的男人都在前线呢!”还有黑燕为“偷粮”烧草棚,兰花哭找有情人,沂蒙女子肩扛门板搭成人桥·等等一幕幕的场景都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底。那一刻,我内心的震撼无法用言语来表达,这些场面在我心里久久回荡。

  一、要学习沂蒙老区人民对共产主义坚定的信仰。沂蒙山人的信仰是“跟着共产党,过上人民翻身做主的好日子”。为了过上“人不能欺负人,也不能被人欺负”的'“咱穷人的好日子”,沂蒙山(烟庄)的老少妇幼可以在2天内不眠不休准备5千斤粮食(全部磨成煎饼)、5千斤草料、赶制出2百双布鞋。他们把粮食甚至自己的口粮全都给解放军吃;丈夫牺牲了又把儿子送上前线;男人们都上战场了

  女人们就上阵支前,冒着敌人的炮火用柔弱的肩膀在冰冷的河水中架起浮桥,让战士们踩着木板及时奔赴战场。从她们身上我看到了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可以说,正是在这样的人民和这种信仰的支持下,我党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使当代中国以崭新的面貌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二、要学习沂蒙山妇女勇敢、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我在为每天焦急的等待丈夫回家的月芬感到无限的痛苦和悲伤的同时,也不禁为沂蒙山妇女的坚毅和勇敢喝彩。就是她们在背负着巨大的悲伤和痛苦的情况下,既要照顾全家人的生活,还要替男人们上战场支前照顾伤病员,甚至用身体架“火线桥”。这样的负荷是许多男人都难以承受的,但是我们勇敢的中国妇女却做到了。这种伟大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魂,是年轻一辈必须有责任继承和发扬的。

  三、要学习沂蒙山人团结协作、舍小家为国家的可贵精神。当部队要求支援时,沂蒙山人不管时间有多紧,不管任务有多重,不管是自己的还是借来的都会保证部队的供给,超额完成任务。80多岁的老奶奶两夜不合眼摊煎饼,眼睛都熏得睁不开了还在坚持;为了搓做鞋用的线绳,几乎把腿肚都磨坏了的小鹤;还有为了偷粮食给部队连自家的草棚子都点着的黑燕。大家紧紧团结在一起不分你我,才使得紧迫的任务一次次圆满完成,部队也因此打了一次又一次的胜仗。

沂蒙六姐妹观后感3

  忙里偷闲看了部电影《沂蒙六姐妹》,感动的难以形容。故事围绕解放战争时沂蒙山区一个村里的六个女性而展开。月芬嫁入一个拥军模范家庭,公公为了解放军工作牺牲了,丈夫和丈夫的哥哥都参军了,所以月芬没见过丈夫的面,家里剩下婆婆、嫂子和小侄子。一家人其乐融融,正值华东野战军和王牌军即将会战,各家各户响应号召为解放军准备煎饼、布鞋、粮草,月芬家把自己留用的粮食都用上了,没有了粮,月芬只好去向富农黑燕家借,可黑燕是个童养媳,做不了主,但她思想进步,乐于助人,想了个办法,把自家草棚烧了,趁乱偷出袋粮食给月芬。后来月芬还是把这件事告诉了妇救会主任兰花。没想到黑燕严厉吝啬的婆婆,在黑燕即将上前线支援的时刻说,烧草棚的事就不追究了。六姐妹都满怀爱国热情上了前线,做担架队员,炮火隆隆,硝烟弥漫中,她们目睹了解放军舍生杀敌的壮烈场面,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仰,一个寒冷的夜晚,一段木桥被炸断,姐妹们扛着木板,跳到冷水中,用柔弱身躯搭起了浮桥。解放军没有飞机大炮,却有一往无前的勇敢,有广大人民的支持,孟良崮战役,我军终于取胜,当漫山遍野的解放军挥舞着红旗,喊声震天的`一刻,我激动的落泪了。

  影片很多地方都很感人,当部队经过村子,可月芬却外出没看到丈夫,她难过极了,回到家,看到枕头上有丈夫躺过的压痕,忍不住抱着枕头失声痛哭,谁想到,这一次错过竟是永别,丈夫和哥哥都在战斗中牺牲了。还有一个叫四喜的比较胆小的男人,一直很喜欢兰花。为了向兰花表明自己也学兰花那样进步,他参加了担架队。搭完浮桥,兰花发现四喜不见了,以为被水冲走了,兰花大喊他的名字,急的直哭,忽然,一身泥的四喜从水中爬上来,兰花喜悦心疼的和四喜拥抱在一起。

  本来是想看《非常完美》的,希望平淡的生活多点笑料来调剂,可是看了这部电影,我觉得灵魂都被洗礼了,这个真实的故事没有太多的正面战场表现,而是通过后方百姓的朴实奉献,侧面表现解放军爱民,勇敢,奋不顾身。我一直在想,如果现在发生了战争,我们这一代能不能也如此无私无畏的冲向前线,我自己应该是可以的。因为我对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也有着深沉的爱。以后真的不应该总沉迷在美国大片中,多看看这些真实的历史,我一定会更珍惜拥有的一切。不再无病呻吟。

  和平真好,生在这个时代,我们不知道饥饿,动荡为何物,却滋长了很多被溺爱养成的毛病。我只能独善其身,做好自己的本分,希望其他人也能收到这样的触动,变得坚强,节俭,关注国家的发展变化。几十年后,我们也用自己的努力写出一部动人的历史!

沂蒙六姐妹观后感4

  影片的开头为我们展现了这样一幅忙碌的情景:孟良崮战役前夕,沂蒙山的烟庄举办了一个特殊婚礼,嫂子春英抱着公鸡替当兵的小叔子拜堂娶了月芬。妇救会长兰花带领村里仅有的妇女和老人忙着一项艰巨的支前任务,两、三天内摊五千斤煎饼,收五千斤粮草和二百双军鞋。春英一家为摊煎饼熬了两个通宵;童养媳黑燕为做军鞋挨了婆婆的打;秀秀在六纵当兵的哥哥大壮请假回来探看生病的娘,结果中了爹的计被锁在地窖。黑燕召集小鹤、秀秀、月芬要点燃自家的场院屋,用“调虎离山”计救大壮……到这里为止我们就已经看到沂蒙山上的百姓们为支援前线战争力所能及的努力着,沂蒙山上的女人们将自己的儿子、丈夫、父亲送上战场,让男人们担负起保家卫国的重任,而她们也不甘于落后,通过为部队提供粮食,草鞋来奉献自己的力量。她们一方面强忍着对家人的思念,一方面宁可自己挨饿也要保证完成粮食指标。部队里的每一个战士对她们而言都是自己的亲人,都是自己要保护的对象。她们也有过犹豫,有过动摇,有过自私的时候,谁不希看自己的亲人平安,幸福,但是沂蒙山上的百姓们明白没有国哪来的家。这也正是她们的伟大之处。

  影片继续着它的讲述,故事有徐徐地展开。战事又紧,新的支前任务派了下来,可是公粮一时半会运不到,于是乡亲们四处筹粮。月芬赶了几十里山路回娘家借粮,恰与正在奔赴前线又素未谋面的丈夫擦肩而过,成了终身的遗憾……不得不承认当我看到月芬满怀希望地推来房门却只看到空空如也的屋子时,我也为之而落泪。等待,期盼,不安,憧憬,幻想换来的却只是一次插肩而过,从此以后就是天人永隔,穷其一生她都未曾看到过自己丈夫的容貌。紧接着孟良崮战役打响了,兰花带领姐妹们组成的支前队伍奔赴前线。她们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她们冒着敌人的炮火用柔弱的肩膀在冰冷的河水中架起“火线桥”,使部队及时奔赴战场。战役在沂蒙山百姓的鼎力相助下取得了成功。正当沂蒙山六姐妹欢欣鼓舞的回到山村时,迎接她们的却是亲人们牺牲的噩耗。影片在全村人们都深切悼念逝去的`英雄时达到了高潮,烟庄人们的那一跪是替全中国人们而跪,也是替生活在太平年代,忘却先人的鲜血的我们而跪。

  《沂蒙山六姐妹》想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先人为祖国的稳定、繁荣昌盛所做的牺牲,所奉献的汗水,它更多地是想警示我们如今的生活来之不易。在我们抱怨现在的不如意,在我们为游戏、电影而荒废时光的时候,想想先人们所付出的努力、鲜血,想想沂蒙山的人们,希望《沂蒙山六姐妹》能让我们有所触动,有所改变。

沂蒙六姐妹观后感5

  《沂蒙六姐妹》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影片。它描述了在革命战争年代沂蒙革命老区张玉梅、伊廷珍等六位妇女,在村干部和民兵都上前线的状况下,全力以赴发动男女老幼支援解放战争的英雄事迹。虽然硝烟弥漫的战争已经远离了我们,但沂蒙六姐妹那种自觉为革命事业拼搏工作的精神、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那种坚定的信仰依然震撼人心,也给我们和谐社会的党政干部带来深深的思索。

  加强修养,坚定信仰。春英得知丈夫牺牲却不敢告诉婆婆,坚强地继续工作;张月芬在丈夫奋战前线的状况下,按照婚约如期与公鸡拜堂成亲,直到丈夫牺牲,也未能见上一面,但仍旧发奋地做支前工作……六姐妹虽然都是普普通通的群众,都遭受到了丧失亲人的痛苦,但她们不怕牺牲宝贵的生命,以前赴后继的精神义无反顾地投身到革命洪流中,这种坚定的革命信仰让人十分感动。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建党90周年讲话中所指出的一样,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共产党员务必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作为一名党政机关干部,今后我将发奋学习党的理论知识,深刻领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注重党性修养,严格遵守廉洁从政准则,坚定共产主义信仰,进一步强化勤政廉政、执政为民的意识。

  爱岗敬业,拼搏工作。在炮声隆隆、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的战争年代,沂蒙六姐妹发动全村男女老幼,为部队当向导、送弹药、送粮草、做军鞋、护理病员,有时一天只吃一顿饭,有时三更半夜起床,有时一天步行几十公里,甚至通宵达旦地工作,这种拼命硬干的精神让人敬佩。我所从事的办公室服务工作和组织人事工作,相对较为繁杂琐碎,但是与那个年代的艰苦环境相比,此刻的.工作条件要胜过过去几百倍,我想,应当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对待这天的生活和工作,珍爱岗位,敬业乐业,以十二分的热情拼搏奋斗,没有困难的工作要做好,有困难的工作更要做好,自觉加班加点,务实高效完成岗位职责和领导交付的各类任务。

  无私奉献,倾情服务。作为普通的农村妇女,六姐妹在没有人的强制的状况下,主动将自己的热血献给了革命事业,倾情服务前线官兵,这种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今后,我将以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少思考个人得失,多思考服务大局、服务基层。要紧紧围绕我局和部门领导布置的任务开展工作,要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带头学习提高,带头工作,带头争创佳绩,发挥好一个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要及时搜集基层单位和各部门的干部群众的意见,用心向领导提出机关作风建设、干部任用选拔等方面合理化推荐;要深入基层和其他部门了解状况,加强沟通,及时征求基层干部群众意见,力所能及帮忙其排忧解难,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

  总之,观看《沂蒙六姐妹》给我许多感悟。我想,最关键的是要将六姐妹的奉献精神精神、拼搏精神融入个人日常工作,转化为工作动力,进一步坚定信仰,立足岗位拼搏工作,以优异的成绩和优质的服务赢得群众的赞许。

沂蒙六姐妹观后感6

  今天晚上看了影片《沂蒙六姐妹》,小时候听过故事。看这部电影的时候,除了感动的哭过几次,心里面还一直被一种悲伤与愤怒交织的情绪塞满着。电影情节朴实的不能再朴实,因为他描写的就是沂蒙山区曾经发生在战争年代的朴实的故事。但就是这经过导演精心还原的情节使我的眼睛在整部影片观看过程中几乎没有干过。影片中的主要人物几乎都有现实中的原形,相信导演在情节的真实度上下足了功夫,以至于包括我在内的大部分观众都可能会相信那些情节都是过去历史片段的再现。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才会有情感的真诚投入,才会被真的打动。

  影片开场是一个妇女追一只公鸡,着实让观众们一头雾水,后来才明白,这是导演的有意铺垫,影片的女主角——月芬就是和这只公鸡拜堂成亲的。这是沂蒙山区的一个风俗,如果到了结婚的日子,男方确实有事赶不回来成亲的话,可以由嫂子抱着公鸡代为拜堂。月芬的未婚夫当了兵,仗打得热火朝天,自然是回不来的。也就有了月芬和公鸡拜堂成亲的一场戏,也注定了她绵绵无期的守候。

  悲伤是因为那些因为战争给朴实淳厚的农民带来的丧夫失子之痛,给那些仍然花样年纪的'少妇带来的对未来美好憧憬的毁灭,给那些本来其乐融融的家庭带来的灭顶之灾。这些在社会最低层默默的,任劳任怨的给整个国家带来财富和贡献的人民却为这个国家中的灾难所伤害着,他们没做错任何事情,可他们却要承受最大的苦难。

  月芬,一个美丽贤惠的姑娘从过门后直到丈夫牺牲都没有见过丈夫一面。自己的一辈子都托付给了一个自己想象中的丈夫,还有比这更另女人悲伤的事情吗?拿着油灯看着据嫂子说和自己丈夫相像的侄子,她心里应该是一种怎样的滋味啊,如果说哪个时候她心里还有希望,还有憧憬,可当她支前回来看到灵堂里自己丈夫的牌位呢,她的下半辈子已经在那一刻结束了,她会这么想的,或者那时的悲痛让她什么都想不动了。

  而月芬的嫂子春英则更是一个伟大的女人,知道自己的丈夫牺牲了,却对妇救会长说了一句“不要告诉我的婆婆和月芬”,就人性来讲,“伟大”真的不会选择身份、地位和阶层。是什么让他如此的伟大呢?是朴实、是淳厚、是信任。朴实、淳厚是民风,可信任来自哪里呢,来自告她牺牲是值得的政府!想想过去,看看现在,有良知的人怕是要为她痛断肝肠。

  支前行动中,后面的部队马上要过河了,桥却不能及时修好,妇女们(包括小姑娘)竟然跳入冰冷的河中搭起浮桥,抗着门板的月芬不停在用眼睛扫着他肩膀上跑过的士兵,她的眼神里满是期待,他多么期待在其中可以看到自己的丈夫啊,尽管她两丈夫长什么样子都不知道。我想,她的勇敢更多是来自于同样穿那身军装的丈夫,而不是伟大的理想吧?

  月芬的婆婆为了给前线打仗的战士准备干粮连熬几昼夜不停的烙煎饼,最后把自己家的口粮都搭.

沂蒙六姐妹观后感7

  不一样于印象中清丽悠扬的色,当五个血红的大字闪此刻银幕,接触耳膜的悲怆苍凉的男声和拖曳的音长仿佛在预示:这是一个火红的年代,有太多人向着期望出发,走过的却只能是不满荆棘的险路,胸中交融着喜悦与辛酸,微笑嘴角滴下的是眼泪......

  一部波澜壮阔的战争史诗,一段满门忠烈的悲壮往事,一幅展现沂蒙精神的不朽画卷,勇敢的沂蒙女性,用柔弱的身躯扛起了新中国的期望。

  这不是一部战争片,它不像情节惊险的《飞夺泸定桥》,也不像有着神奇地道的《地道战》,甚至没有太多的战争场面;这又是一部战争片,它发生在全国解放战争时期英雄的沂蒙土地,描述的是经历战争的女生和为了赢得和平做出牺牲的女生,体现的是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

  影片以新娘子“月芬”为主线铺陈开来。她从一个贫苦的村庄嫁到另一个贫苦的村庄。这位美丽的新娘眨着清澈的眼睛和公鸡拜天地的时候,谁也没有料到她会与她日夜企盼的丈夫一次次的错过,终其一生也没能见到丈夫一面,却用她的一辈子等待爱人的归来。

  永远忘不了那一幕,六姐妹带头毫不迟疑地跳入冰凉的河水中,细瘦的肩膀托起布满木茬的木板,一双双奔跑的脚、一个个杀敌心切的战士从她们的头顶掠过,新娘子抬头看着,镜头也跟随着新娘的目光扫过战士们的'腰间,看看那里是否会出现眼熟的手绣荷包。

  那个时代的女子真是伟大。善良、朴实、任劳任怨的大嫂李春英,干练泼辣的妇女救助会会长王兰花,心直口快、天真活泼的乐观女孩秀儿,一根肠子通到底的“假小子”小女曼小鹤,她们用坚强美丽的心灵浇灌胜利的果实,像男生一样不惜用自己的生命去铺设通往幸福的路。这条路是红色的,不只是正因战士们的热血,更有他们和她们一路走过播撒的期望。

  大音无声,大爱无边。沂蒙人民用“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精神,支持革命。沂蒙六姐妹更不是单单的六个人,是所有的沂蒙女子,是所有的沂蒙人,代表着红红的沂蒙精神。

  迟浩田上将曾深情地说:“孟良崮战役取得了巨大胜利,这和沂蒙人民的倾力支援是分不开的。我在沂蒙山区五次负伤,是沂蒙红嫂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陈毅元帅高度称赞沂蒙人民:“我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沂蒙六姐妹是值得颂扬的,她们大爱无私,用自己能献出的一切支援中国革命。让我们记住她们原型的名字:张玉梅、伊廷珍、杨桂英(已病故)、伊淑英、姬贞兰、公方莲(已病故)。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青山那个绿水哎,多好看,风吹那个草低哎,见牛羊。”

沂蒙六姐妹观后感8

  她是一位战争中幸福的新娘子,她又是一位到自己男人战死沙场都没见过面的悲惨女子。影片一开始,她和嫂子怀里的公鸡拜堂成亲,眼神里流露出的那种凄美的落寞仿佛早已奠定影片悲凉的感情基调。她是一位胆小怕事且略带点幼稚的单纯女人,她优柔寡断,瞻前顾后,且任劳任怨,典型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封建女性。她与从未谋面的在外打仗的丈夫结婚,看上去她不是很在乎,但当她从嫂子口中想到她的侄子应该很像叔叔之后,立马放下手头的活,在夜深这个侄子睡着时候,拿着油灯贪婪的打量着孩子,她努力想象着自己这个从未谋面的丈夫的模样,这一刻她是那样的贪婪与臆想,她多么希望躺在床上的能是自己的丈夫,然而此刻她又是那么的`无力与渺小,在战争面前,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要向其低头。

  让我热泪盈眶的一幕是在荒凉的山坡上出现那无奈的一身红的时候,一群灰黄的部队缓缓向前行进,是月芬这位新娘子在辛酸地朝着远去的部队喊着自己丈夫的名字——这一喊,喊出了妹妹对哥哥的情,喊出了妻子对丈夫的爱,喊出了战争里爱情的凄美与辛酸。

  月芬是伟大的,她为了给部队准备干粮,在粮食不足的情况下独自回四十里地之外的娘家取粮,从而错过了唯一和丈夫见面的机会。当那一身红在土灰色的乡村路上狂奔的时候,我似乎能够感受到她那被埋藏许久的激情刹那间被点燃了,内心的希望马上就要成为现实了,美好的爱情即使只因短暂的一面就能疯狂绽放的情况下,无情的编剧选择了残忍,让人撕心裂肺的遗憾,丈夫先走了,她还是错过了。这不能怪编剧,当影片最后那几张真实的照片出现在荧屏上的时候,我对照片上的老人们敬由心生。故事就是这么真实发生的,现实就是如此无情残忍的……

  影片的后半段,月芬毅然决定上前线,她真的压抑太久了,她在前线当担架员,满眼的伤员,时刻都有牺牲在身边上演,后来又从嫂子嘴里听说嫂子的男人、自己男人的大哥牺牲的噩耗,当医生要求只有男人可以献血的时候,她一触即发的情感瞬间倾泻了出来,她忍不住放声怒吼:“难道你瞎了吗?我们沂蒙山的男人全在前线呢!”镜头慢慢淡远,吼声却余音回旋,我的心也悠悠颤颤。一个看上去软弱无力的小女子就这么蜕变成了“花木兰”。观众们会对她的突然改变感到吃惊,同时看上去又是那么的合情合理。

  这个到和前几天看的《麦田》有着相同的主题和思想。同样是战争,同样是男人去打仗,女人守在家。当金黄的麦田在迎风摇曳的时候,哪个女人不想自己的男人,哪个男人不想自己的女人?一个亲历战争的人,无论是心理上还是在生理上都饱经摧残。所以,女人们开始决定反抗,决定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为前线的男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如果说男人是战争的顶梁柱的话,那么女人便是这场战争中必不可少的坚强后盾。

【沂蒙六姐妹观后感】相关文章:

沂蒙六姐妹观后感11-28

《沂蒙六姐妹》观后感(通用30篇)09-20

游沂蒙山06-26

游沂蒙山06-26

沂蒙山作文01-04

六姐妹现代诗歌09-29

《沂蒙咏叹》阅读练习题09-18

姐妹06-18

姐妹!06-17

姐妹情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