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陶渊明读后感

时间:2024-01-10 08:37:48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陶渊明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陶渊明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陶渊明读后感

陶渊明读后感1

  翻阅历史,品读古典诗词,便能深刻领会伟大诗人们忧郁。苦闷的内心世界。“自古英雄多寂寞”,满城金戈铁马,岳飞能做的只是奋力抵抗;遍朝奸臣逆贼,杜甫能做的只是不断进谏,但肃宗却不予理睬;而陶潜面对着黑暗污浊的官场乱世,他能做的只有告诫后世统治者,暴政万不可龋而他这样的举动,在千年后世人的眼里竟是懦弱的表现。陶潜真的错了吗?我愕然了,不!他没有错…。

  他,区区一介文人,入朝为官,但官场败落,满朝奸臣,几度出仕,几度归隐,内心经历了常人无法想像的痛苦和煎熬。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与苍生”的青云之志的他,经历了人间沧桑,世态炎凉后,已经满怀忧愤。悲慨交加了!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我们又有何德何能去说他是个懦夫。其实,这就是我们平凡之人的平凡之处啊——亦是无法理解高尚之人清雅脱俗。回归自然的心志。而今我们已经被时间的繁华绿叶,都市的纸醉金迷所蒙蔽,加之时代的巨大差异,再也不能拥有陶潜的.那份洒脱了,但是我们依旧可以在安静的午后,细细品读《陶渊明集》。

  他,历经波折,辞官退隐,躬耕南阳,远离世俗烟尘,他品味着“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乡村之美;留恋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但是,令人难过的是,生活在先进的21世界里,人们却认为陶潜在逃避,是个只会虚构桃园生活的人;与此同时,令人欣慰的是,他的文章,字里行间透射出他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可见他已经领悟了生命的本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当我们用另外一个角度过方式来重新审视陶潜,你就会发现那样黑暗的时代竟会铸造出这样伟大的田园诗人。一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个性诗人。他满腹经纶,品质高雅,正如他爱的菊花一样。纵观漫漫历史长河,他留给后人的是至高无尚的人生观和千古不朽的经典诗文。

陶渊明读后感2

  桃花源是与现实世界不同的另一个世界,是一个自由的理想化的世界。

  陶翁理想中的桃源世界诞生于公元421年,也就是他辞去县令归隐(405年)后的第16年。桃花源里的此情此景也许就是陶渊明归隐生活的写照。其实,桃花源是当时人们逃避现实社会的“避难所”。

  诗人把它描绘成一个自由而理想化的王国,形成了与现实社会并存的,又相对立的与世隔绝的理想乐园。这不能不说这是陶渊明的伟大创举,诗人描绘出人类理想社会的雏形。

  它有点类似于英国作家莫尔笔下的“乌托邦”(莫尔的《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利益又有趣的金书》写于1515-1516出使欧洲时期),但要比“乌托邦”早一千多年。

  以作家的年龄比,陶渊明是莫尔的爷爷的'爷爷了,所以,可以说陶渊明是人类理想王国的鼻祖。“世外桃源”至今已流传了一千五百八十多年,仍然令现在许多人向往不已。

  这样的艺术效果和社会作用,是陶翁当时创作时做梦也想不到的(文学的社会作用往往会大大地超越作家当时创作意图),其价值远远超过了文学本身!这究意为何呢?经过反复思考,本人感悟有三:

  第一、人的本性就是向往平等自由,追求和谐快乐的幸福生活。这也许就是人生的真谛之所在!人是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第二、在人类社会里,只要有私欲的存在,就始终存在剥削、压迫、侵略、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等等背离人性的行为。因此,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就在所难免。“强者为王”,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亡者不逃则死!俗话说:俺惹不起,躲得起;三十六计,走为上。躲到那里去呢?!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第三、桃花源是一种意境,是一种理想,是一个美梦,是一个精神乐园。未必要苦苦寻求!只要心中有“佛”,与世无争,天下为公,乐在其中!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难免有现实和理想的冲突,当你对现实感到无奈的时候,就会想跳出这个圈子,寻求自己的理想王国。

  这也许就是桃花源流芳千古而不朽的魅力之所在。我想,在共产主义实现之前,桃花源也许永远是正直而失落者的追求目标!

陶渊明读后感3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高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多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诗人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态。他并没有隐居山林岩穴,也没有寄身庙宇不食人间烟火,而是身处人境。凡是在有人群的地方,照理也就会有闹市,也就人来车往,喧哗不绝于耳,可诗人却说而无车马喧。这是为什么呢?第三四句的自问自答揭开了谜底。问君何能尔一句转换叙事角度,将抒情主题客观化,仿佛在以第三者的好奇心追问下去,颇富情趣。心远地自偏一句,以及为精炼的语言,做出了回答: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诗的前四句构成一个意义方阵,通过叙事和议论,定下全篇的基调。王安石曾赞赏这四句诗为奇绝不可及之语,推崇备至。以下几句主体隐去,进入写景区,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称道的无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妙手偶的之笔,是在不经意中道出的绝妙好辞,可谓浑然天成,不工而工。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抒情主体又渐渐浮出,写眼前景物,脱口而出,不事雕琢,自有神韵。最后两句,诗人写出了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茫的情形。这里暗用了庄子。外物篇的说法: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者而言。就是说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以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语言的尽头就是音乐,就是舞蹈,就是无声的沉默。也是隐居后生活的写照,现在工作压力大的人不也是都希望过这种日子吗?

  饮酒诗————陶渊明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古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陶渊明读后感4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我们不乏听闻,主人公是魏晋时期的诗人---陶渊明。于此典故,世人褒贬不一,众说纷纭。现在,就来说说我认识的陶渊明。

  不管是在怎样的社会进程中,黑暗的官场、世俗的勾当,都是大有人在。“没有不偷腥的猫。”再和谐美好的社会里,总会有那么一些反面人物,也正是他们,衬托出了英雄人物。当反面人物作威作福之时,正义之士便会挺身而出,但往往他们是不屑于与他们斗争的,或者说,是无力与他们斗争,大多像陶渊明这样的人都会选择隐居,在那时,这好像是最好的方式。“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他们往往都乐哉于清贫的、自给自足的生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这样的人胸襟如大海般宽广,他们“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淡泊名利,安贫乐道,一个个词语摆在二十一世纪全人类面前,敢问,你们不羞愧吗?你们不还在为功名利禄而勾心斗角吗?我在想,这样的人还有多少?还能不能营造一个信任的社会?

  这般人物的高洁心境或许不是我一个十五岁的少年可以理解、可以达到的`,但,我也在用心去体会,体会他们把任何事物置之度外,洒洒脱脱的活着。一个人的人生总有太多的牵挂与羁绊,想要抛开,谈何容易?而陶渊明却似无心般又随心生活着,没有锦衣玉食,没有荣华富贵,没有功名利禄,所有虚无缥缈的物质都没有,有的,只是自己的文章。

  我未曾经历过似陶渊明般贫苦的生活,就已望而却步。我无法用言语表达此种高洁品格的珍,但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这正是现在大多数人所缺少的。

  但对陶渊明,我也有所疑问。还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因为我也从网络上看到过对此故事的争议,有一部分人说他太虚伪,那么一点小事还计较,自然,也有力挺他的声音。对此,我只理解一部分,其人必有傲骨,就如徐悲鸿所说“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骨子里的骨气使他不能向世俗低头,更不必说折腰。

  正如“中国少年不缺铮铮铁骨气”。

陶渊明读后感5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知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陶潜《五柳先生传》

  晋代,无论是司马炎的西晋,还是司马睿的东晋,都可以说是不适合人奋发的:昏乱的西晋看到制造出的“八三之乱”,颓展的东晋容不下“闻鸡起舞”。于是乎,才子们为了避免无尽的迫害,为了逃出黑暗的现实。抑制内心的进取心和胸中的才华智慧,选择了“清淡”或“玄学”,而企图改变的努力者,或郁郁而终,或自陷泥潭。

  相性之下,陶渊明似乎是既“渊”且“明”。他“渊”,所以他不将毕生才情用在一个昏暗的世道中,而是选择了诗词歌赋作为他挥洒才情的.工具,他“明”,所以他不愿将自然心境投在一片锦衣华服的污泥中,而是选择了世外桃源作为他度过余生的净土,后人赞他的才情无人匹敌,是田园诗派的一代宗师。可是,真正的他喝酒,疯狂的喝酒,喝到每饮必醉,醉了又醒,醒了又喝,喝了又醉。

  喝醉过的人都知道,酒中乐,在于醉,酒中苦,在于醉。苦不是要麻痹自己的心灵,又怎么愿意承受大醉初醒的痛苦?李白喝酒,是因为不遇明主;杜甫喝酒是因为,心系苍生;李贺喝酒,是因为才无人知。他呢?苦他当真已绝生俗,他怎么会醉?只有一种可能,他也曾有“诗仙”之愿,“诗圣”之悲,“诗鬼”之憾!

  他醉,其实是因为割不断对君王的期待,对世道的希望,因为他不愿,世人皆醉他独醒,于是他也寻醉,诗之子陶渊明,不过是工具而已,他若是愿意,他笔下的淑女一样可以窈窕,君子一样可以翩翩。可是,他宁可离开污浊的人世,寄倚余山水之间,他可以不做,却不能不想,想到现实。想到污浊的人世,他醒,他醉

  。

  终于,在那一天,他永远醉了,再也不醒。他已然不愿意重复那醉后复醒的痛苦,很快,使他醉去一切也都一醉不醒——

  二年夏六月壬戌,刘裕至于京师。傅亮承裕密旨,讽帝禅位,草诏,请帝书之。帝欣然谓左右曰:“晋氏久已失之,今复何恨。”乃书赤纸为诏。甲子,遂逊于琅邪第”。

陶渊明读后感6

  读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以后,我的灵魂会情不自禁地跟着他走进那个人间仙境。那里没有烦恼,没有忧愁,有的只是快乐和谐的生活。我经常幻想着那样的人间仙境。

  但这仅仅是幻想,当回过神来,就会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感,因为现实中的世界距离那个有山有水的地方相差甚远。  一次偶然的机会使我明白了关爱森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那是一个夏日的傍晚,我带着弟弟到室外散步,我们沿着荷花塘走过,微风拂面,淡淡的荷叶清香中夹着柏油的气味,原本令我心旷神怡的舒适感一扫而光。这时我想到这附近的一片竹林,如果它还存在,那么还可以闻到竹叶的清香呢。可是,现在大部分的气味都被尘土的气息所代替了。当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工厂越来越多,排放的气体严重污染了环境,还有各种车辆排放的尾气,使原本就污染严重的环境雪上加霜,想起这些,心里一阵遗憾。

  夜幕如期降临,我和弟弟沿着原路返回,弟弟突然停止了脚步,我问他:你怎么不走了呢,天快黑了。他指着一只打转的鸟儿说:姐姐你看,是小鸟,好可爱呀,也在做游戏吗?我说:可能是吧。他想了一会儿,看着我说:怎么只有一只呢,其他小鸟呢?它是不是找不到妈妈,找不到家了?晚上会害怕吗?面对他这一连串的问题我愣了一下,不知如何作答。观望四周,这里原本是一片茂密的竹林,后来为了造路、建房,竹林变成了柏油路与居民区,或许这只鸟儿正如我弟弟所说的那样失去了家园,无家可归了。

  晚上,我躺在床上,弟弟的问题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失去了家园的何止是这一只小鸟呢,有多少小动物无家可归,有多少动物濒临灭绝或苦苦挣扎在生死边缘,这都是人类所赐。

  渐渐地我开始进入梦乡,我仿佛变成了刚才所见到的那只鸟儿,来到了一个人间仙境,这儿晴空万里、山清水秀、我在这蔚蓝的天空中自由地飞翔,享受着阳光的温暖,往下看,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四季如春的气候,在阳光的照耀下,花儿显得分外鲜艳。这里的生活非常和谐,人们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分四季的辛勤劳作,享受着劳动与大自然的喜悦。

陶渊明读后感7

  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这一句应该是对陶渊明一生避世的真实写照,他二十九岁入仕,没过多久回家;三十五岁再出仕,后又丁忧回家,这样来回了四次,纵观他的出仕之路,应能看出他的恬然、真意。他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炎的,他的田园,一直与俗世相关。陶渊明,他是真的诗人中的诗人。

  文中提到他的真性子,我想他的真是矛盾的,他一生去寻找自然,寻求安静闲适,说得更俗一点,他只是想寻找一个能安心喝酒的地方。于是有了桃花源,于是有了文中的素心人村落,但另一方面他又寻找自己实现抱负的门路,但我想他和明朝大思想家心学的开创者王守仁一样,在人生的最后十几年里,寻找到了。或许是一个雨夜顿悟,或是一次酒醒后的吟思,他寻找到了真正的真。于是返璞归真,他的心中应该是壮丽河山,但他用身边东西表现他们,而他与王守仁不同,他并不想传世,他仅仅是当一个老农民陶渊明,头戴葛巾帽,腰挂酒葫芦,放荡山水之间,形骸田园之际。

  回归田园的陶渊明,田间地头总能看到他的身影,开荒南野际,守拙故园田既耕且已种,时足读我书由此看来,陶渊明的田园就是俗世田园,实实在在田间干活,又实实在在地反馈生活。他是雅得那么俗,既倚南窗以寄傲,又带月荷锄归,他并没脱离俗世,所有诗中的闲适、恬淡、雅韵都来自他的素心,融合成了他个人的.静谧。

  陶渊明一生贫苦,这是他的抉择,不想奉承上司,所以直接回家,檀道济前来巴结,请求出山,面对粮食与肉,渊明并未放弃尊严,放弃品格,奉劝檀道济带回去,自己也在次年十一月,贫病交加死去,这是他的抉择,不禁令人思考,当我们面临抉择时,应如何选择?我想这有个答案,坚守自己的品格,顺从自己的本性,信任自己的直觉,做好自己的抉择,这应该也是陶渊明寄情山水的源头之一吧。

  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是写陶渊明,一人被生活打磨得食不果腹的人,却依然能用一双美的眼睛写生活,不能不说,这才是真性情。

陶渊明读后感8

  追忆是个体生命不可缺少的心灵体验,是个人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种审美,也是生命中的一份自我抚慰。追忆着的人是真实的,但追忆本身又是富于联想和想象的。追忆也是生命中自然且自由地涌现出来的诗歌、乐曲和画面,追忆着的人是一位天然的诗人和艺术家,人类的艺术本能至少有一部分是根源于人类追忆的本能。但是,普通人的追忆只是纯粹的个体心理体验,只有诗人和艺术家,才能将它转化为永恒的艺术品。也因此,诗人与艺术家的追忆,比普通人的追忆更多。从实际生活的经营来看,追忆是无用的,也因此是超功利的。它与后悔、反思等还不同,那是有现实利害考虑的,是为了经营以后而回顾从前。

  生命受气于天地,就其含生之性来说,本无差别,就像一大盆水中的无穷数水滴一样,看不出这一滴与那一滴的差别何在。但造化的巨手将它倾泻在大地上后,社会这个受容器却迅速将它们分别开来,给予它们种种的归宿。但是生命的个体,又并不真的'像一滴水那样纯然被动,于是有改变的愿望,有抗争的心理。

  “万族皆有托,孤云独无依。暧暧空中灭,何时见余晖。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迟迟出林翮,未夕复来归。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厉响思清晨,远去何所依。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这样的读书境界是令人羡慕的,也是常人难以达到的。这种读书,超越于功利之上,真正以读书为人生最大的乐趣,而从书中所领悟的,也都是活生生的境界,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与古人作心灵的会晤。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陶渊明读后感9

  读完陶渊明的《饮酒》后,我似乎有所明白他的“悠然”,读懂了些“他所谓的真意”。

  陶渊明到底为何要归隐田园呢?有人说这是无奈,当时的黑暗到极点,入仕做官本是他的根本目标,但几次入仕失败后,他选择了逃避;更有人说这是他执着这追求人生价值的表现,因为他无法忍受官场的黑暗,选择了做“本我”,是高尚理想。

  他是否仕看清了当时黑暗的社会险恶的官场,将自己锁于田园生活中,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曾有多少骚客名家扬弃鄙视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与人格,但在我看来他的行为有死好笑。何哉?因为他就是无法忍受官场的黑暗和对人性的摧残,而逃之夭夭雨田园之中,这是消极的表现。他可知:他的才华可谓百年不遇,倒是的.百姓、社会需要他这样淡泊名利的人,可他却选择避世,不敢直视与黑暗,不干与恶、险作斗争。试想,他若勇敢的像海燕搏击风浪那样的与黑暗作着永不停息的斗争,发动革命,唤醒人们的心灵。那东晋不也是历史的一大顶峰吗?若陶渊明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有海燕的“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写吧!”的勇敢坚定;由欧阳修的“乐其乐,醉能同其乐”的与民同乐,那一切就都会改变。

  现代的我们应如何?我通过读《读酒》才真正懂得什么叫“真意”!不是陶渊明的返璞归真,远离世俗,贴近自然,完全不问世事,而是以天下为己任,以百姓为己任。我忽然有了莫名的冲动——长大以后当官,进入尔虞我诈的工作岗位,下基层,为百姓分忧解难,推动农村又好又快的发展,能“乐其乐”也是一大幸事。

  现在有多少人选择当警察,打黑灭黑,与险恶和阻遏社会的坏人作斗争,有的则选择投身科学创造中去,造福百姓,推动社会发展。无数的人放弃了灯红酒绿的生活,放弃了隐逸田园的生活,为了同一个目标——人类的奋发,而奋斗!

陶渊明读后感10

  恍惚间,我已步入高二年级,进入新一轮的学习生活。我与《悦读》,从如今来看,倒像是与老友重逢。这一次,我心中有感而发的,便是由张炜所作的文章——《陶渊明——无眠的尊严》。

  于我而言,“尊严”二字,便是这篇文章的字眼所在,也是其中的重中之中。阅读时,脑海中不禁浮现出这样一段话来——“人类有许多高尚的品格,有一种高尚的品格是人性的巅峰,这就是个人的自尊心”。

  阅读全文,便可得知,整篇文章以陶渊明为中心人物,并用他自身的相关事例举例,来作为对“尊严”二字的诠释。

  如文中写到,在陶渊明的时代,有人希望他是一个维护晋室正统、不与强权对抗的典型。由此看来,自以为是——便是那些的人弊病所在。他们总是喜欢用自己的想法,来对陶渊明加以捆绑。仿佛要以自己之手来操控这个“提线木偶”,当他放弃抵抗、任人摆布时,才肯善罢甘休。从而以此证明这个陶渊明才是他们心目中的“好人”。

  陶渊明虽然是一位诗人,本身文采斐然、小有成就。可就是拥有名气之后,他身居官场,所有的一举一动都暴露在众人视野之下。哪怕在无意中做某一件事,也能被无心之人曲解为有意,并牵扯到他人的利益。

  身处高位之人,都为“永久”保留他们的地位与权势所情有独钟。哪怕对其厌恶,也不得不顺应自然、独自咽下苦果,并坦然接受这一切,去做自己的'分内之事。而陶渊明,他异常勇敢,没有选择妥协。他以自尊傍身,活出自己的人生。他没有选择众人给他安排的道路,他另辟蹊径,在自己选择的这条道路上一直走到尽头。

  有一些人,为别人而活;而有些人,则为自己而活。

  陶渊明的生活自由且散淡,皆是以他的兴趣爱好为主,言与行也不在处处对应强权与实政。例如,农家生活、打理族产的愿望和责任,还有田野和酒的吸引,等等,比比皆是。陶渊明就这么过着有尊严的生活,不用看尽别人脸色,在不算冗长的人的一生中,单纯为自己而活。听美妙的曲,种喜爱的花,喝醇香的酒……

  “尊严的表达是自由的,它发自人性的本源。”反抗并不是原罪。因不满于自身现状而奋发图强,才能让自己更有尊严地存活于世,从而见到这一世中都不曾见过的绚烂风景!

陶渊明读后感11

  “少无世俗韵,性本爱丘山。”

  陶渊明心驰自然、厌恶时世,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以自己的方式坚持表达尊严,回到了他自己最喜欢最能够接受的生活方式,就连木心也不禁感慨:“有时,人生真不如一句陶渊明。”

  但反观到现代生活中,我们左顾右盼,步履匆匆,却不知自己究竟去往何处。有人功成名就却忘了最初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藐视高谈理想的年轻人;有人因名和利鬼迷心窍,不择手段向上爬,最终却发现自己不过是摩天大楼下的卑微蝼蚁;也有人为柴米油盐犯了愁,但每当入夜看到炊烟袅袅,灯火阑珊,又发觉自己其实热爱这俗世,不禁感叹一句人间值得。现代人的生活过于紧张匆忙,生于不努力就会被淘汰的时代,我们似乎已没有勇气像陶渊明一样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我们经岁月被生活磨平了棱角,不断修饰自己的外在技巧以便在世俗中谋取体面的地位,可那颗理想主义的心总在黎明之际与你撕扯,试图追求真爱和自由,可终究还是抗争失败,于黑暗中死去,留下一句无可奈何的“不甘心”。但无论我们是否再意气风发,一切都取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他认为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对自己有什么要求。关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平衡,是我们永恒的命题。

  如今大多数人的人生规划都是按部就班,循规蹈矩。该读书时读书,该工作时工作,该恋爱时恋爱,该成家时成家,该买房时买房,该生子时生子。大智若愚,跟着走,这是风险最小的正道。但时常又有如毛姆在书中写道:“我总觉得大多数人这样度过一生好像欠缺点什么。我承认这种生活的价值,我也看到了它的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却有一些强烈的愿望,渴望一种更狂放不羁的旅途,我的心渴一种更加惊险的生活。”在当代社会,想要完全摒弃现实追求理想已不切实际,但依旧不妨碍我们热爱这个世界。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世事无常,在坚持理想的同时,维持现实的可观,是最佳之选,亦是最难之道。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其实就是人心的矛盾。如果暂时无法做到让理想与现实一致,那么也要尽量让现实时刻闪耀着理想的光辉。

  认真活一次吧,无论顺心称意亦或事与愿违,毕竟,我们谁也不能活着走出这个世界。

陶渊明读后感12

  学习教科书,就喜欢陶渊明的“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读人物传记,对五柳先生又多了一些了解,多了一些感悟。

  首先,我发觉陶潜并不是心目中那样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隐逸仙人。年轻时的陶渊明曾经意气风发、热烈奋力,“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抚剑”,原来隐逸诗人陶渊明也有过仗剑江湖、豪酣兴健的时代。我想,他有崇拜荆轲的豪侠之情,也一定希望为百姓做些事情,像祖父一样建立功业。原来,他的归隐有着许多的'无奈。朱熹说“隐者多是带气负性之人为之”,在门阀士族阶层的排挤之下“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他写下了《感士不遇赋》,感叹自己怀才不遇、志不能酬。

  同时,热烈的心境归于淡泊,也是对生活更深的挖掘。丰子恺说过,人生的境界有三层,物质、精神、灵魂。陶潜不为物质所动,“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是精神的境界,但读书人也未必隐逸。隐逸,也许就是为了达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般灵魂的宁静,是一种灵魂的境界。现代社会有时精神变成了物质的附属,心灵变得物化,多少人又能去关注自己的灵魂?谁又能挣脱世俗的桎梏,获得灵魂的平静与安然?有人说,最远的距离是从自己的身体到自己的心,关注灵魂生活,也是值得我们去思索的。

  田园之居妙在不受束缚,贵在顺乎自然。“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然之美让心灵也变得轻松悠然。苏轼说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仕为高;欲隐则隐,不以隐为高”。出仕顺乎自己的心愿,未能如愿也不强求、不阿谀,色和而正、顺畅坦然。世衰则隐,也是随性适情、力耕不辍。青山绿水,穿着粗衣的诗人背着锄头向豆苗田地里走去,诗人与自然物我交融,人身处自然之中,如此和谐。农耕,或许也是最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吧。正如许多年以后美国的梭罗,一间木屋,自给自足,湖泊小舟,随兴所之。

  作为一个学生,对于陶渊明的种种,是无法评价的,只能写下一些自己的感悟,表达一些景仰。景仰陶渊明豪情侠气、深邃的灵魂、自然的心境。而不论怎样的陶渊明,从来没有因为生活的苦难失去纯真的赤子之心,这也是古来无数人都喜爱他的原因之一吧。

陶渊明读后感13

  已经不记得是第几回在课本上看到先生之作了。

  先生之所居,神州也。神州之地甚广,故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而先生家堂前院后都是菊,亦有诗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人就多闻先生爱菊之情切,甚于一提及先生就不得不想起他家东篱下一簇簇的芳华。大抵都是金黄的明灿的,像那些姚黄魏紫豆绿墨撒金多是不合先生品性的,它们许太娇嫩,禁不住南山下的秋风,也就没能来陪伴先生,而成了皇家园苑的风景。爱菊如痴、视菊如命的先生倒在凄风冷雨中落了个洒脱。后人便说“秋丛绕舍似陶家”或是“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先生慕菊,菊亦慕先生否?

  先生自己也是说本性是“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他又绝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又为何“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这样的案牍劳形、污浊官场不正是束缚先生的`樊笼吗?先生怎能不向往自由的世界呢?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得了什么,而是不想做的事没人能强迫你做。先生可谓是得了真自由,从此躬耕隐居,一代名士自风流!误入歧途算不幸,得以返归是万幸。一旦羁鸟回旧林、池鱼归故渊、先生归田园,愉悦之心得无异乎?自此“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十多亩薄田、八九间草屋不觉困苦,凡享受着榆柳成荫、桃李争妍、东篱从菊与君伴、袅袅烟缓缓飘升入那青青天、深深巷声声吠共赏轮夕阳圆、矮矮篱阵阵鸣飘出了桑树颠。多像世外桃源!就是世外桃源!

  原先被世俗的规矩羁着,伸展不开了拳脚。羁着、压着一腔愤懑、整整三十年!而今房前屋后无尘世杂务,简陋屋中清清闲闲。终于释了重负,了无矫饰的心摒弃繁华、清静淡然。

  先生性慕高洁、爱菊好酒。尘世纷杂半生、官场沉浮几载;已而复获自由,宅院树木、村落炊烟。似涓流之入真淳海、以淡墨绘天成田园。留诗126首,人私谥“靖节”,自郝“五柳”。

【陶渊明读后感】相关文章:

关于陶渊明06-11

陶渊明作品精选05-05

梦寄陶渊明04-25

梦寄陶渊明04-25

陶渊明不折腰09-15

陶渊明的诗_经典诗句12-27

陶渊明喝酒的故事03-15

陶渊明《饮酒》赏析11-03

陶渊明诗词名句10-20

陶渊明生平简介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