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1942》观后感

时间:2023-11-13 15:41:47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1942》观后感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每个观看完影片的人都有不一样的感受与想法。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1942》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942》观后感

《1942》观后感1

  本来不想去看1942的,太沉重的影片,不太愿意去看,宁可做个没心没肺傻乐呵的人算了,沉重的历史、沉重的过去,不敢去看。

  但是老爸想去看,本打算我和王伟去看王的盛宴,给老爸买票看1942的,后看影评说王的盛宴不好看,一个朋友的微博评价王的盛宴说:原先陆川也会拍陈凯歌式的烂片。看了这个评价后,决定不看王的盛宴了,和老爸一齐看1942吧,学习学习历史。

  剧情方面就不多做剧透了,就谈谈观后感吧。

  整体编剧,个人感觉还是不错的,比较正剧,没有一味的煽情,情节也比较紧凑,有些细节的设计很真实,比如最后星星说她吃的太饱蹲不下去的情节。

  画面方面,日本人轰炸的'场景拍的比较震撼。

  影片长近2个半小时,没有觉得十分长,有的情节确实让人感到很难过、哀叹、沉重,那个年代,天灾、饥荒、战争,一齐加在老百姓身上,那时候还思考什么,能活着就很好了。看着亲人一个一个在身边死去,从痛苦变成抽泣、从抽泣变成叹息,最后,从叹息变成麻木。当人连吃都满足不了的时候,还能思考到什么,日本人发粮食,就跟着日本人打仗,老百姓没有错,连命都活不了了,老百姓还能思考到多少爱国、抗日。

  走出电影院,外面冷风呼呼的,但是心里感觉很暖,觉得很幸福,没有生在那个年代,没有吃过那样的苦。

  老爸说,电影里的画面,除了战争,其他的他都见过,那是在60年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那些苦,他也都吃过,此刻的生活,真的很幸福了。

  所以,惜福吧,这是电影观后唯一想说的。

《1942》观后感2

  电影1942讲述了地主范殿元一家和佃户瞎鹿一家往陕西逃荒的故事。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和碌碌无为的政府,直接加速了日帝对中国的侵略速度。我们这代人没有经历过饥荒和战乱,但却透过这部电影看到当时1942年的中国正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

  剧中有这样一句话:善良的人们,为什么要遭受战争的威胁,饥饿的恐惧?如果斗不过魔鬼,信主有什么用?传教士安西满一心想带领受灾的`难民逃离苦海,但是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在政府的大背景下,注定他的大志是一场空。在这场灾荒中,所有人物的性格、脾性都体现得淋漓尽致。

  而自然灾害是对人性的又一场挑战,饥饿、逃难、抢劫、买卖人口、甚至于人吃人,一件件触碰道德底线的事件在上演着。

  因为导演冯小刚是喜剧大师,所以拍这种深沉题材的片子,难免会遭人诟病。有人说整部电影是部流水账;有人说片子太沉重,看不下去;也有人说这部电影假、大、空。但是我从这部片子里却是看到了一段历史、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一段我们不曾了解过的历史。电影看完时,我唏嘘不已,随之震惊:这就是当年的中国啊!这么多年我从来没有真正的了解过我们的祖国,原来她受过这么多苦,流过这么多血。她经历的磨难,都是我们这些和平年代的年轻人所不能体会的,那么我们有什么借口不去努力奋斗呢?

  对于苦难的历史我们要铭记,对于未来我们定要憧憬美好!

《1942》观后感3

  今天怀着一种莫名的心情观看了电影《1942》,不知道这种心情怎么形容,只知道看完之后心里总有种东西在狠狠地纠缠着,似苦,似酸、似辣,唯独没有甜…….

  电影放完了,我们不想走,坐在那里说着心里的感受。“嗯……感慨吧?妈妈”孩子说,我说“是的,心里很复杂”冯导确实做的很好,电影做的从内容到手法和阵容都没的说,真实的再现了历史,教育了人们战争的残酷,自然灾害的无奈和权利的强大,血腥的场景,人命的低贱,统治者的无情,人心的不足,冷漠的官场,演员精湛的表演,电影都将这些表现的凌厉之极,两级跳跃似的画面转换告诉人们很多……。

  一个人的命运,一个家庭的命运,和国家连在一起,和国家的领导人联系在一起,大与小是一样的,当困难出现在眼前时,当孩子需要母亲时,当人们需要帮助时,统治者考虑的不是人的生命,而是自己的宝座稳不稳,那样的政府会给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大批的难民死亡,军队的损失,国家的危机啊!那是国破家散人亡的结局啊!

  世界上爱好和平的人士国人与外国人是一样的,电影中的李主席,外国的记者,他们急人民所及,急生命所及,无奈力量是有限的,但也起到了一定作用,起码在历史上有了他们鲜活的为人的生命而战斗的步伐。影片朔造了最底层的百姓的实际生活,几个家庭的'毁灭几代人的命运最后的结局让人有着无法言说的沧桑感,复杂的心里压抑感和心痛感。

  心里很多观后感,电影清晰的画面,人物极致的表演,丰富的电影内容,敬慕的大师力作,又一朵奇葩让我的心情也随着电影涤荡,谢谢冯导给我们带来的震撼。也谢谢演员们又一次的付出。还想着再去看一次。

《1942》观后感4

  你观看过《1942》这部影片了吗?《1942》是一部历史剧作,今天看了《1942》这部影片,内心无比震撼,有太多的感触,影片讲述了战争和天灾交织在一起的时候,百姓们背井离乡的痛苦与无奈。

  1942年,河南百分之九十以上已沦为战区。那个时候的人们在国军、日军、土匪之间寻求生存。民以食为天,在没有粮食的日子里,农民手中仅有的余粮也被搜刮殆尽,军粮供给亦不可少。当时的国民政府,从蒋介石开始,对于这场饥荒带来的灾难就处于“甩包袱”的态度。他假装不相信的态度也并未避过《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当面递上的血淋淋的灾情照片,中国人向来就是乐忠于报喜不报忧的。即便是最后拨下的救灾粮食,要支付军粮开始,打点上下级关系,最后到达灾民手中的`已是寥寥。

  《1942》摆出的是一盘没有救的死局,影片中几乎动用了一切似乎可能救灾的外在手段:政府动用军粮的援助、宗教团体和国际社会的努力、民间的慈善捐助……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刘震云和冯小刚是智慧而充满灵性的,在片尾出现了这样一幕,大当家收养了一个刚刚失去母亲的小姑娘。这就是他们给出的救世良方:只有全人类最终开始明白人与自然其实是一个整体,只有人内在和谐了,才能有风调雨顺;只有当人类之间做到不分彼此的去爱时,XX才能最终避免。

  《1942》这部片子表达了很多,人在极端情况下的抉择。在思考活下去的意义,为了什么活?天灾是所有人的灾难,不管财主还是穷人,都得遭罪。这种时候,人性的弱点便毫无遮拦,一览无遗。生命到底是有多可贵、是有多卑贱。也在提醒政府存在的意义、政府之应所为。家庭的意义,家庭之可贵。承诺的意义,承诺之重远高于生命。

《1942》观后感5

  这部电影以发生在1942年河南的旱灾为背景,讲述了少东家带领当地人民逃荒的路上发生的一系列血泪史,深触人心。

  当周围有些同学在絮叨着说看不懂时,我却看得流出了眼泪,我觉得我仿佛能身临其境,或许是因为妈妈平时经常给我讲这些吧,当看到电影中这么真实的场景,眼泪莫名其妙地也就掉下来了。

  电影场景中让我最受刺激的是卖人换米的情节。究竟是到了怎样一种绝境,才连人都要卖了呢?或许现在的我们是永远无法体会到的。

  逃荒路上一路逃,一路死。全是被饿死的。路上还得吃柴火,吃柴火?这种苦我们能想象吗?那种难以下咽的感觉更是不可名状。小孩子因为吃柴火连屎都拉不出了,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饥荒,如果有粮食,那么这一切想必一定不会发生,更不可能有这么多苦难,那么我们生存在这个目前来说相对幸福的时代,是不是应该做点什么?

  首先就应该珍惜粮食吧。我们既然已经通过影片已经看到了这么悲惨的情景,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就应该敲响警钟。我们或许应该积极响应时下热门的“光盘行动”,反对浪费。

  我经常能在我们的饭堂看见许多浪费行为 ,桌子上一大堆没有动过的'新鲜食物,而在每个应该装食物残渣的盆子里,更是一大堆一大堆的白饭、蔬菜,有时甚至连一口都没动过的鸡腿也无奈地躺在里面。这种行为应该受到严厉的斥责!如果我们从中学开始就这么做,那么这种行为不但得不到遏制,反而会更加严重,很快,再一次饥荒又该来临了,到时候,首先被饿死的就应该是这些人!

  因此,行动起来吧,积极响应“光盘行动”,这才是逃荒的根本办法!

《1942》观后感6

  本来不想去看1942的,太沉重的影片,不太愿意去看,宁可做个没心没肺傻乐呵的人算了,沉重的历史、沉重的过去,不敢去看。

  但是老爸想去看,本打算我和王伟去看王的盛宴,给老爸买票看1942的,后看影评说王的'盛宴不好看,一个朋友的微博评价王的盛宴说:原来陆川也会拍陈凯歌式的烂片。看了这个评价后,决定不看王的盛宴了,和老爸一起看1942吧,学习学习历史。

  剧情方面就不多做剧透了,就谈谈观后感吧。

  整体编剧,个人感觉还是不错的,比较正剧,没有一味的煽情,情节也比较紧凑,有些细节的设计很真实,比如最后星星说她吃的太饱蹲不下去的情节。

  画面方面,日本人轰炸的场景拍的比较震撼。

  影片长近2个半小时,没有觉得非常长,有的情节确实让人感到很难过、哀叹、沉重,那个年代,天灾、饥荒、战争,一起加在老百姓身上,那时候还考虑什么,能活着就很好了。看着亲人一个一个在身边死去,从痛苦变成抽泣、从抽泣变成叹息,最后,从叹息变成麻木。当人连吃都满足不了的时候,还能考虑到什么,日本人发粮食,就跟着日本人打仗,老百姓没有错,连命都活不了了,老百姓还能考虑到多少爱国、抗日。

  走出电影院,外面冷风呼呼的,但是心里感觉很暖,觉得很幸福,没有生在那个年代,没有吃过那样的苦。

  老爸说,电影里的画面,除了战争,其他的他都见过,那是在60年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那些苦,他也都吃过,现在的生活,真的很幸福了。

  所以,惜福吧,这是电影观后唯一想说的。

《1942》观后感7

  1942年冬的河南,在日寇侵略和饥荒的背景下,曾经的财主东家和佃户的悲惨境遇。因为饥荒,灾民可以变为打家劫舍的暴民。逃荒的路上,只为了有口饭吃不被饿死,男人可以卖掉自己的妻儿,女人可以出卖自己的.身体,甚至为日寇服务打杂。影片大胆地描写出人性的丑恶,让人压抑、悲哀,但真实。

  影片明星众多,张国立、李雪健、陈道明这些老戏骨刻画人物入木三分,演技自不待说。而一大帮中青年演员冯远征、徐帆、范伟、张嘉译、林永健、段奕宏的表现亦是可圈可点。而实力影星张涵予在片中的表现虎头蛇尾,最后淡出比较突然,让人觉得有些不足。另外不得不说一下影片中长工“拴住”的扮演者:张默,一直以为此人演技平平,只是靠着其父张国立的名头,后又接连爆出打人、吸毒被拘等事件后,形象更加的负面。但这回戏中演技有了明显的进步,也许在度过了内心的迷茫烦躁之后,张默才真正成熟起来。另外奥斯卡影帝阿德里安·布劳迪(“金刚”男主演)和奥斯卡最佳男配蒂姆·罗宾斯(“肖申克的救赎”主演)这些实力派洋外援的加盟,说明华谊和冯小刚对这部影片的期待不仅仅只是国内的票房冠军。

  纵观冯小刚这些年的影路历程就可以看出他的转型之路,从过去令人捧腹的贺岁片,到近年来《手机》、《一声叹息》、《集结号》,再到《1942》,这些具有力度、深度和广度的作品,宣告了冯小刚已经完成了从迎合市场到领导市场的风格转化。

《1942》观后感8

  1942,曾经对我,只不过只是一个数字罢了。而那段于1942发生的历史,也曾仅是一段模糊的听闻。但那年,却是战争的一年,是饥荒人散的一年,那,是一段尘封的历史…… 影片《1942》,把我们带入了一个令我们心酸的年代,影片追诉了一个小小的家庭的经历,老东家本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有着万贯家财,可却因为避灾被迫逃离了家乡.一路上,多少坎坷,妻儿的离世,粮食的被毁,以及被迫卖掉女儿……种种因素,使他在那一年,失去了太多太多.

  这场学校组织我们看的电影,不算太长,却意义深远.那个年代的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里,他们颠沛流离,他们有着对食物,对和平的渴望.

  他们为了食物,投靠了日军.可那真是他们所想的吗?他们也是中国人啊!他们能不爱自己的祖国?!可当时的政府,号称要打仗抢回领土,非但没帮他们,反而剥削他们那点儿可怜的残粮.可最终呢?土地被抢,民众饿死。

  在影片的最后,老东家在路上遇见了一个母亲饿死的小女孤儿,从此,他们相依为命……

  看完影片,我心里久久不能平息.一年的灾荒,却因战争,成了愈来愈深的问题.可这是有能力改变的呀!可最后,还是一名外国记者站了出来.中国的人都不理中国事了吗?

  历史是真实的',是无奈的,是辛酸的.那时候,离现在是多么的遥远,又像是历历在目.这,是一笔血红的历史,多少人死于在这1942!尘封的历史,却是无言的诉说……

《1942》观后感9

  从电影院出来时,我心潮澎湃。

  电影主要讲了1942年,河南发生了吃的问题,也就是发生旱灾,庄稼颗粒无收,河南人民处在了水深火热的境地里,人们一起逃荒,在路上饿死的人不计其数,被饥饿催红了眼的人们甚至开始了人吃人的行为。

  你可能会问:当时的`政府呢?那时,XX当权、执政,他们那些所谓“中流砥柱”拼命地找各种理由,拼命地搜刮民脂民膏,哪儿会给老百姓送粮食呢?一些清官苦苦从国库中求出一些少得可怜的粮食,准备发给灾民时,又被贪官污吏扒得一点不剩。

  当时,日寇集结了6万兵力准备进攻河南,但他们能意识到,光靠6万人马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无耻的侵略者就想出这样一个下流卑鄙的方法:把手中的军粮分发给河南灾民,让他们饥饿的压迫下与中国的军队自相残杀。从而攻占了河南。

  白修德,一位美国记者,为了追求真相,深入灾民间,体验灾民的生活,一起吃树根、喝雪水,还差点因为拍照,被日寇的轰炸机炸死,幸好,一个农夫把他扑到了旁边,才免于一死。他又通过层层关系见到了XXX最高领导——蒋介石。用他手中的相机告诉了昏庸的中国统治者事情的真相。这才发出了第一笔真正发放到灾民手中的救济粮。

  没有国就没有家,一个国家不强,即便你腰缠万贯,你也会被1942大灾荒、日寇这样的侵略者在一夜之间洗劫一空。所以我们作为祖国的未来,一定要好好学习让我们祖国的未来变得更加美好!

《1942》观后感10

  《1942》这部电影是我有史以来,感触最深、触动最大的一部电影。讲述了1942年河南大饥荒,人们纷纷背井离乡逃离河南。在路途上,发生了一些感人肺腑、极具散发人性光辉的电影,也怒斥了灾难的无情。

  在这场天灾人祸下,共有300多万无辜百姓相继饿死。在这场灾难面前,原来人的力量是那么薄弱、渺小,纵使你有家财万贯,也必须加入悲苦灾民的队伍里去。

  看了这部电影,手里捧着盛满白米饭的碗,不知不觉好像沉重了许多,我不禁感慨万千、赞叹不已。光是这一碗平常微不足道的白米饭,在那个时候却是比钻石、黄金还要珍贵一百倍,因为就这一碗饭可以救一家四口的命,这令我汗颜。妈妈对我说,曾祖母告诉她那时人们饿的可以啃树皮,但是却很难找到。因为树皮要么被无恶不作、无物不噬的蝗虫吃的一干二净,要么早就被饥饿的灾民们瓜分了。

  以后要节约粮食了。这是我的第一条观后感。

  令我惊讶不已的不是《1942》中日寇的野蛮残忍,也不是轰炸灾民们的场面,而是我的身世。原来我身上流淌这一半河南地主的血脉,我的祖籍在河南。最让我震撼的是,《1942》中重点描写的`是一家地主,而我奶奶的奶奶那一辈也是地主,这可令我哭笑不得。我之所以居住在安徽,就是因为曾祖母为了逃荒避难,带着外公等亲人逃荒到了安徽。恰恰就在七十年前的今天,他们正在颠沛流离。

  到了安徽,曾祖母和外公等亲人终于结束了这逃亡,所幸没有一个人饿死。然后有了我妈妈,遇见了我爸爸,才有了我。试想。如果曾祖母他们在路上遭遇不测,还会有我在这写作的事情吗?所以,我是幸运的。

  所以,每一条生命的诞生都是独一无二、不容易的,让我们珍惜生命吧!

《1942》观后感11

  在逃荒的路上,饥饿是压垮道德伦理的一座大山,在连吃都不能满足的情况下,我们看到了1942年逃荒路上的种种罪恶,种种扭曲,种种我们无法想象,也无法体会的感受。灾难期间人命贫贱,影片中瞎鹿与人讨价还价卖掉自己的小孩,只为换得2升米给病重的老娘煮碗粥;张涵予饰演的传教者逃到一所小教堂,慈爱的神父边帮他包扎边和他对话,信仰坚定的传教者眼神已经开始变得迷茫,直至最后迷惑不已地大喊了一句:“既然上帝赢不了魔鬼,那还信他个求!”;迫不得已的地主老范的女儿自愿“卖身”换米,用“再也不见”来换取父女俩人的活路时,老范噙着泪水,仰天长叹:“我老范辱没祖先!”;徐帆饰演的花枝在失去丈夫后,为了孩子能够有一口吃的,在于男人一夜夫妻之后又将自己卖了了出去,临走之时,她对仅处了一天的丈夫说:“你来,我的裤子囫囵(完整)一些,咱俩脱下换一下吧。

  在影片的另外一条救援主线中,我们也感受到了人间的真情。

  还死掉了唯一的儿子吗?如果国家富强,那场对日本的.战争在一个月内打赢了,逃荒大军早早回家,还会有影片后面令人发指的情节吗?所以说,国富方可民安,落后就要挨打。目前,我国周边国际形势动荡,菲律宾、日本等国蠢蠢欲动,意图侵犯我国领土,而美国等国态度暗昧,我国再次站在了风浪的尖头之上。

  影片只有2个小时就结束了,看完这部影片,我深深的受到了触动,国家的强大离不开科技的发达,科技的发达离不开教育的普及,而我作为一名教师,作为国家教育体质中的一颗螺丝钉,我更是深感自己责任的重大,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牢牢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这才是对无数先烈们最好的回报。

【《1942》观后感】相关文章:

《1942》观后感(精选12篇)12-20

《海洋》观后感 海洋电影观后感10-29

《战马》观后感 电影战马的观后感10-13

天那边观后感600字_观后感04-01

《海洋天堂》观后感 海洋的天堂观后感11-26

观后感11-05

爱国电影观后感作文:《水蛙记》观后感07-06

爱国电影观后感作文:《水蛙记》观后感07-06

荐《感动中国》观后感看感动中国观后感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