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八佰》观后感

时间:2023-07-13 08:33:10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八佰》观后感【通用14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观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佰》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八佰》观后感【通用14篇】

  《八佰》观后感 篇1

  一直想去看《八佰》,刚好昨天下午有时间,和老婆一起去看了,深有所触,说上几句。

  先说数据,加上点映,上映三天,票房7。7亿,由于疫情对观众入院观看信心的冲击,我觉得成绩什么可观。猫眼评分9。2,心想豆瓣评分绝对会—1,果不其然,豆瓣7。8,豆瓣早已失去国民评判准信力,国外电影再烂评分至少+1,国内电影自动—1,这不是电影工业发展滞后带来的附加影响,而是长期外部文化价值观输入带来的直接影响,自以为高人一等的影评人根据地多在豆瓣。扯远了,男女观众比接近7:3,20—35岁观众占比75%,你别吓一跳,再过三年我都不算一个适龄观看群体了,很难过,我觉得我至少还能常进电影院15年,拭目以待吧。

  再说感受吧,票房已经确定《八佰》是一部成功的商业电影、战争片,但也更像是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它以悲壮的表达手法向后人阐述了抗战史上先辈们不屈的斗争精神,现实只会比电影更残酷,因为工作原因,十多年来,接触了很多上过战场的'老兵,当你坐在他们身边听他们亲身讲述战争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

  电影中士兵被子弹击中的画面还原度应该有85%,我见过很多现实中被枪击的照片,指头大小的枪口,后面是碗口大小的创口,击中重要部位断无生还可能,我经过系统的军事训练,深知一个人在枪林弹雨中穿行需要多大的勇气,活下来的运气占了一大半,上了战场,都抱着一颗必死的决心。后人,只是看到一个个数据,伤亡多少人,幸存多少人,真正上了战场和敌人厮杀,九死一生,十不存一,是常事。

  电影中大家都看到的是河对岸租界隔岸“观看”的人们,相信很多人都会想到一句是叫做“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我觉得人数在55开吧,乱世之中一半的人为了生存而自保,只要活着,谁主政并无所谓,河对岸另一半的人大多是无能为力罢了,只能眼看着战士在一侧和敌人厮杀。所以电影中也用不小篇幅描述了送物资、跑桥送电话线,包括后面的募捐。不过电影对上海女人一点都不友好,也算是一个地域的缩影……

  我从不会怀疑士兵们会不会向影片中描述的勇敢、无惧生死。我觉得这部电影的现实意义是给我们一次中继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青少年群体,过去很多年我们疏忽对青少年群体的爱国主义教育,每次你看到网上一些无脑的评论肯定会恨得牙痒痒,甚至有时也会附和一句。教育始终是国之大计,键盘侠并不是多了,而是会使用键盘的人多了,有句话叫“人出一百,必有鸟人”,甚至你回想一下,自己上学时班级里是不是总有一个格格不入的人,生活群体中总有一个言行相异的人,别去做这个人,善待他人。

  其实也想带儿子去看一看,不过才四岁,应该也看不懂,留在日后再说。经过三十多年坎坷起伏又始终徘徊在地面的人生告诉我,一个人培养好的心性远比任何事情都重要,学习主要靠自己,但路走歪了,回头就难了。

  《八佰》观后感 篇2

  看了这部电影,在我心中,并没有塑起顶天立地、高大英勇英雄的群像,我看到的,只是普通人在面对战争时的恐慌,也看到普通人面对侵略的麻木到愤怒到觉醒到反抗。

  一直害怕看这类题材的电影,感觉是灰暗的压抑的沉重的悲惨的,看不到一点光明和希望,但是姑娘推荐,加上好友相邀,便前往一观。

  开头正如我所想的,黑沉沉的天底下,一队人马穿过青纱帐,去支援保卫上海的守军,可这些援军并非正规部队,是没打过正规仗的保安团而已。甚至还有未成年人,嘴里念的是保卫长官的当兵守则,并不知道要去的地方已经被侵略者基本攻陷。

  于是几百人很快被打死打散,剩下的和其他被派来支援的散兵游勇一起遇上退守四行仓库的正规军。这批军人是奉命守着此地,做个战争的样子给国际社会看的,希望得到他国的帮助,从舆论上谴责侵略者,这是上级的命令。军队的长官谢晋元,却不愿如其他人那样退却、逃跑,而是敢于面对侵略者并勇敢抵抗的。

  但是那些逃兵,或者是散兵,考虑的只是让自己活下来,想的是要逃到苏州河对岸的英租界,那里看起来金碧辉煌、繁华热闹、平安无忧。是理想中的天堂。于是他们消极怠战,不愿出头,不敢面对侵略者,就算有军令也退缩。这其实也是普通人的心态,谁不想活下去,谁不想活得更好,即使是在乱世,总比死了强。这种不算英雄的做法,其实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是深深理解的,我们盼望英雄,但我们自己往往做不了英雄。

  端午就是被逼着开第一枪的,他害怕,面对面的被俘虏的侵略者更害怕,他们有推崇武士道精神的狂人,多数还是畏惧死亡的普通人。让我联想到《亮剑》中的李云龙进城侦查,看到侵略者为母亲的生日流下眼泪,说:还以为小鬼子都是石头里蹦出来的!这就是对侵略者莫大的讽刺。

  但是守军中更多的战士是勇敢的,是敢于抵抗的,是视死如归的,为保卫仓库不被攻占,他们可以做到抱着炸药包跟侵略者的铁甲同归于尽,虽然他们知道敌军数倍于他们,虽然知道他们是弃子,虽然他们有挂念的.亲人孩子老母。所以当他们抵抗到了第四天,终于民众不再像看戏一样麻木的在对岸观战了,有前仆后继给守军送电话线的,就连只顾自己,不知生命价值的赌场打手死也要冲过敌军的封锁。女童子军更是冒着枪林弹雨送来最新的情况和象征国家的旗帜。

  当兵油子不再退缩,当张大帅的部下敢于上前,当端午死也含笑,因为护住了国旗。文人也不畏惧的端起了抢,赌场老板捐出了身家,我们的民族就发出了灵魂的呐喊,睡狮就在觉醒,它使更多的普通人认识到:侵略者并非不可抗拒,要有更多的人站起来,而不是仅为自己的私利,仅为自己的小家,蝇营狗苟,这个民族才有希望,这个国家才有力量。

  所以,保卫四行仓库的守军其实只有四百多人,但是和参与进来的人相加,是有八佰壮士的,是有无穷多的八佰的!

  《八佰》观后感 篇3

  一寸山河一寸血,八佰在静溢的苏州河畔演绎着曾经一段真实,壮烈的革命故事。此岸,纸醉金迷,锣鼓铿锵;彼岸,炮火喧天,殊死抵抗。以身许国的战士保国为民。而我,坐在电影院里,看这一回《八佰》,体会的是苏州河前世今生的东西两岸。

  这是描写真实的上海浙沪会战末期,国难当头,战士们将生死置之于外,孤军坚守最后防线—四行仓库,于租界一河之隔,奋战四个昼夜,造就了罕见的被围观的战争故事。这个故事带来的并不仅仅是绝望与希望相缠绕的震撼。更是民族的耻辱与自豪相交杂的心灵撞击。《八佰》中的人物也并不是单单纯纯的非黑即白,他们是有血有肉的战士,也会害怕,也会想逃,也有人们正常的七情六欲。就是这样一群战士们在地狱一般的租界对岸守护着……另一边却是歌舞升平,万家灯火,“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写的也就是此时的情景了吧。影片的开头人们冷漠看戏般的讨论着对岸还能在坚持几天,几时。人们都已对此战争不抱任何希望了。为什么还要坚持?我迷茫了,直到我听到他们说:“靠我们这区区四百人是抗不住的,得靠身后这四万万来抗,我们不只是在抵抗日本人,我们是在给他们看,中国人还在。”这便是绝望中的希望了吧,这四百战士使唤醒河对岸,唤醒国人的一剂猛药。

  影片中最让我动容的一幕是陈树生身绑炸药纵身一跃,他说:“做这种事总是难的,但总要有人站出来,迈出一步”最后留下一封血书“舍生取义,儿所愿也”铿锵有力的八个字,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那有生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那一具具燃烧的血肉之躯,是烧醒对岸的熊熊烈火啊!

  片中,那升起的旗帜,已经不仅仅是一面旗帜了,那是河对岸人们的希望,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战士们想要立起的不只是旗,更是人们心中的信仰。他们说:“我们的同胞在看着我们,我们不能让他们失望,我们要好好守护着他们”。这些战士们曾经只是逃兵,农民,孩子,是再普通不过的人了。没有人生来就是英雄,但在国破家亡面前,我们全民皆兵“苟利国家以生死,岂因祸福避趋之”国泰民安来之不易,山河虽已无恙,吾辈更当自强。

  最后,河彼岸冷漠的人们不再冷漠,他们纷纷落下了眼泪,推倒铁门伸出了一双双希望的手,就像推倒了内心面对战争的恐惧,对未来重新有了希望。沉睡的.中国已然清醒。“来生再见”四字诀别感动了河对岸的看客,感动了身处和平时期的我,这是一种情怀的激发。“八佰”,不只是八佰人,更是八佰精神。“苟活在淡红色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是的,在血色中,我看见了希望。

  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曲未终,人却散,回归如尘的生活,是“八佰壮士”最大的心愿,那渴望的双眼望向的大概就是我们的现在。此情此心,青天朗朗,日月可鉴,作为后辈的我,不希望战争,但也不惧怕战争!和平年代的负重前行,同样匹夫有责。(王静)

  《八佰》观后感 篇4

  国人皆如此,国恒兴

  愿有朝一日,晨曦映照,终还乡!

  ——《八佰》

  霓虹灯下大红灯笼高挂,柏油公路上汽车川流不息,城市的上空纷扬一片繁华似锦,欣欣向荣的气息……中国,正以矫健的步伐迈向绚烂的未来。回首,国人倾尽点滴力量,乃至生命,铸就我中华之昌隆盛世。

  枪声四起,浓烟滚滚,烈火愈弥,有八百壮士逆光而行,用生命拉起保卫祖国的防线。视角拉回1937年10月,聚焦于四行仓库,注视在每一位士兵的脸上,或有无奈,或有苦痛,但绝无放弃阵地,逃离战场的丝毫怯意。这,是国人的坚守!

  纵身一跃,为崇高理想奋斗。我看到陈树生敢于先破铁壁,我看到中华儿女无所畏惧,走在前方。光芒照射在四行仓库的断壁残垣上,那一刻,那一跳,曙光万丈;光辉映照在抗日的每一个角落,那一次,那一冲,黎明破晓。古往今来,我中华从不缺少为国请命的人——文天祥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为国献身精神;谭嗣同有“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的.深刻警醒;李文亮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义无反顾……历史,总是在前赴后继中前进,你也是,未来也是。

  命悬一线,我把旗帜屹立。那一次升起的不仅是简单的旗帜,也是国人的时刻奋争,更是八百将士最后的倔强。几近倾颓又昂然屹立,几近灭亡又重焕生机,只要旗在,信念就在,国人就在。放眼未来,路途还很遥远,全国上下必须树立远大理想,在党的指引下,向未来进发。

  我于隔岸观火中,看到他们的努力。相对于所谓的达官贵人,他们才是爱国的永久拥护者——筹钱筹粮为坚守四行仓库的将士送去希望。每一个举动,每一份努力,无一不诠释着深沉的爱国情怀。或许你做不到以身殉国,但你的努力,也让观影者潸然泪下,饱含敬意。

  在高楼上焦急观望的知识分子也向敌人开火,巴蜀商会“刀子”如利刃出击,穿越火线。当电话线被抛出的那一刻,他牺牲了,却将千万中国人的心紧紧联结在了一起。一串电话线,仅此而已。

  战机划破寂静的天空、喷射出千万发子弹、穿梭在硝烟之中、打在了四行仓库的断壁上、刺进每一位将士的胸膛。血汩汩而流,染透了军装,顺着肢体,浸入了祖国大地……国人觉醒啦!发出震耳欲聋的咆哮……日本鬼子魂飞了,魄散了,世界寂静了……我听见有人掷地有声的说:“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这一声悠长,悠长,悠长,荡进了祖国的四方。

  83年过去了,我看到过和平鸽飞越残窗破瓦,也会流连忘返;我看到过国人的祭拜,也会沉默不语;我看到过历史的烙印刻在四行仓库的角角落落,一处,两处,处处……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国人无畏艰难险阻、风雨侵蚀,用豪迈的气概冲破一切束缚,以坚韧的毅力顽强斗争,用热血洒满祖国每一寸土地,用青春铸就祖国不朽诗篇!

  国人皆如此,国恒兴!

  《八佰》观后感 篇5

  回顾整个影片我心情沉重,国民革命军为守住上海最后一个阵地—四方仓库,与相差数十倍的日语血拼,场面让我想起了《集结号》又或是《拯救大兵汤姆》

  震撼眼球的几乎在每一帧的大场景

  值得一品的是:大河两岸,一边是灯火辉煌歌舞升平的和法租界,另一边是黑压压炮火四起的四方仓库大楼阵地

  用里面的一句话:

  如果那边是天堂,这边就是地狱

  两性的极端对比一目了然

  河岸的和法租界,外国的战争观摩团,戏子,赌场富人,难民几乎都不看好这个阵地的存亡

  没错他们安于现状,盲目乐观。

  阵地对他们来说只不过是饭后谈资,甚至相信日本打完就会撤退,只要当兵别把日本人引进租界就行。

  而四方阵地上,他们是农民,是十几岁的.孩子,是老兵油子,他们也怕死,也想当逃兵

  但当入侵者来袭,他们只能以血肉之躯来化解敌人的进攻。

  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谁会倒下!

  说到这撤个题外话:我在做Up主之前在搜过一个话题“直播娱乐行业还能有几年光景”

  心里对比真的五味杂陈

  病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我们现在的一切都是革命先烈拿生命换来的,想想那些如今百旬老兵居然还有人去调侃,欺辱,他们保卫祖国的时候你在干嘛!?他们都有家庭,是战争逼他们变成“孤儿”

  他们不会杀人,是战争逼他们变成“杀人犯”

  他们不是英雄,是战争逼他们变成“英雄”

  影片在展现战争残酷的同时讽刺了那些面对国难还在“享受”的人,他们告诉我们国家有难,人人当自强。我们不是病态,我们不是腐朽,我们不是被动挨打,我是未来的雄看完这部电影,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难受,都是有血有肉的战士,他们也有亲人,也有朋友,但他们还是选择了放弃小家保护大家。

  面对日军无法用手榴弹炸开的铁板,多少名战士依然跳了下去,舍己为人并高声喊出自己的名字,身上绑着炸弹,伴随着炮声消失在雪国之中,你以为他们就这样白白牺牲了吗?不,他没有历史,会记住他们,他们都是勇敢的英雄,永远不会忘记!隔岸观火的百姓们,虽然战争就在眼前,中间只隔了一条苏州河,但用天堂和地狱形容毫不夸张,一些爱国人士一直在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刀子拼命给战士们送电话线,知道这场战争不仅仅是400多人,更是中国人民的战争!

  一位姑娘给战士们来送旗,如果升旗的话,日本人就会发动猛烈的进攻,战士们会损失惨重,即使在这样恶劣的情况下,他们依然选择了升旗。面对敌人的飞机大炮,他们并没有害怕没有退缩,用身体护住国旗,不让国旗倒下,一波又一波人跑出护旗,他们想让隔岸的中国人知道中国还在,他们没有亡。

  直到最后,战士们都向租界撤退时,子弹如雨似的打到了桥上,一支由中国建立的敢死队拼命掩护着队友撤退,此时的桥已经不再是灰白色,而是被鲜血染成了血红色,这时他们也不忘队友,冒着生命危险把队友扛到安全区域,群主们伸出手挡挪开挡板,发了疯似的想把战士们拉过来,他们面对枪林弹雨,无所畏惧,这八佰人是真正的英雄,不只是八佰人,更是八佰精神。

  《八佰》观后感 篇6

  昨晚,去电影院看了电影八佰,观众非常多,而且女性观众多,这在战争类电影当中是非常少见的情况。感觉这个电影,是看过的电影当中,对日军还原程度最好的电影。日军很多战术动作都可以和抗战老照片当中的日军直接对上。

  包括日军小分队半蹲着隐蔽在战壕后面,包括,日军喜欢两列纵队进行两翼包抄,在最后突围的`时候,日军在侧面设置机枪阵地,在上海日军威胁动用重炮,包括日军的服装道具,特别是日军海军陆战队的形象,都是非常真实的再现。

  1939年,我们对日军的分析是,日军特点是,下级军官动作娴熟,士兵射击沉着娴熟,不乱射不空射,尤以狙击兵对于目标之选择发现,甚为敏感适当。这个特点在电影当中,已经得到了非常深刻的体现,日军狙击手射击相对比较准确,普通士兵进行步枪射击都是瞄准射击,很少乱开枪。无论攻防,均重视构筑工事,工作力亦强。步炮空协同确实。惯用锥形突击的战术,同时,向对手的侧翼与后方实施大迂回、大包抄,对对手重兵集团“包饺子”;长于声东击西,佯攻与主攻相结合,奇正并用,让对手防不胜防。

  这些特点是电影当中也有一定的体现,包括,日军正面攻击,掩护挖土机侧面工作,日军在两翼包抄上去想使用炸药包炸墙等等,步机枪掩护步兵爬梯子等等。善于侦察,收集情报和分析情报,比如在淞沪抗战的时候,第51师从陕西汉中到上海参战,从宝鸡上火车,一直到南京车站,可以说走到哪里,就在哪里遭到日军飞机轰炸。在淞沪抗战,记者去第72军采访,这个部队还很有警惕性,记者刚走不久就转移了军部,结果很快军部所在观音堂就遭到日军舰炮轰击。在电影里体现为,谢晋元部队在深夜秘密突围,结果就遭到了日军的预设部队打击。

  而且,从八佰这部电影当中,我们第一次看到了日本步兵散兵群战术,在一二八淞沪抗战的时候,日军就已经开始善于使用散兵群战术,就是,一个步兵班,还要分成3个战斗组,以横-散,纵-散队形攻击前进。基本就是,第一组,快跑前进,距离各8步,突击组火力掩护,以此类推,利用地形地物,各个跃进。

  而当时,我们才有散兵线战术,相隔各3步,步兵散开构成火力线,一个步兵排分成3个班,一个班正面40步,一个排纵深100米。但是,这种战术导致对抗日军散兵群战术的时候损失惨重,后来,德械部队也开始采用以轻机枪为核心的散兵群战术。

  当时记载,不懂得散兵群战术,还在使用散兵线战术的1个步兵连,遇到日军一个分队,可能5分钟就会损失殆尽。电影八佰当中的日军进攻,不再是人海密集冲锋了,比较好的还原了日军1个步兵班分成3个组进行散兵群进攻的战术。

  当然,我们也不能要求每一个细节都非常符合历史原貌,毕竟不是军教片,也不是纪录片。而且,这部电影是服装,道具,上也非常不错,可以一看。这部电影最感动的一句话是,我们是湖北保安团,我们是来保卫大上海的!

  《八佰》观后感 篇7

  足够真实震撼的战争场面,为我们还原了发生在上海四行仓库这段已然被尘封的困兽犹斗,远不足八百人,却为自壮声势的八佰宣称,一河两岸此岸断壁残垣,对岸歌舞升平的战争奇观,这些都使《八佰》中发生的一切,既充满了戏剧性,却又显得残忍而怪诞,而于此中电影对一群小人物的聚焦,所呼之欲出的人物群像,更成为了其动人心弦的源泉。

  如若将上海四平仓库保卫战,放在当时的全国抗日战场上,其实它并不是一场对抗日局势起到多么重要的战役,但这场战役之所以能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书的一笔,便在于它是一场“被围观”的战争。河对岸是当时日本尚无法涉足的外国租界,河此岸是上海战役国军最后一个据点,天堂与地狱在此时此地仅只一河之隔,面对兵力悬殊,没有一丝胜算的困守,这群远不足八百人的将士们,舍生忘死的英雄气节无疑在当时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的爱国热枕。

  所以《八佰》的故事,在先天上便注定了他的不凡,这或许也正是作为导演的管虎要将其拍成电影的执念,而《八佰》与传统主旋律电影与众不同的地方,便在于它并没有一味在开篇便去渲染四平仓库保卫战中军人的英勇伟大,而是塑造了在保卫战发生前,已经被打残了的524团,是如何收编溃散的散兵游勇,并以这群人里的老算盘,老铁,端午等小人物去娓娓道来这个故事,在这样一个故事里,我们看到了最为真实的人性,一种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视死如归的真实。

  真实的战争是没有主角光环的',可能一个经过精心训练的士兵在下一秒就变成了一具冰冷的尸体,更不谈此时已经濒临绝境的524团,散兵游勇的小人物们在被临时编入524团,被誉为勇士前,不过也只是一群为了谋生计的普通人,所以他们会害怕,会希望在这场已经没有任何希望可言的战役里留存下自己的生命,这些都是最为真实的人性,而导演管虎也正是试图在这样一群人身上去着点战争的残酷,也希望借此引领观众真正走进这场战争,走进524团的每一个个体。

  在《八佰》中是没有绝对主角存在的,这种做法对于电影而言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劣势是电影从头至尾都缺乏了一个真正的代表性人物,我并不认为为一部群像电影,便是将所有戏份大家均分,它仍旧需要一个灵魂人物,在这部电影中不论是担当团长,青史留名的谢晋元,还是被作为典型聚焦的小人物们,他们在电影中的表现都不差,但你却又很难说他们哪一个人是电影的核心,这终究使电影留下了人物模糊的诟病。

  然而另一面,这样的群像处理也使观众得以多角度走进了这部电影,当我们看到这些身为战士的小人物如何在这场战争中逐步蜕变,看到河对岸的普通民众从隔岸观火的冷漠到群情激昂的热血,其实作为观众的我们在情绪上也开始逐渐升温,这恰恰是《八佰》的高明之处,它并没有用单一的悲壮来煽动观众的爱国情绪,而是从不同视角为出发,让人真正洞悉以这场战争背后的血与泪。

  时至今日,为了留下这昔日的壮举,遍布弹孔的四平仓库仍旧耸立在它曾经的位置,它所见证的也并非是一次失败的保卫战,而是千百年来,我们虽然曾经被打败,但从未被征服的原因,这便是八佰背后凝聚的中华魂。

  《八佰》观后感 篇8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应该最适用于人们读小说时对角色的理解。当一些看过的小说被搬到荧屏的时候,觉得这个角色、这个画面不是我想象的样子,会有一丝丝的失望。当我的小伙伴们还沉浸在玛丽苏式的剧情中的时候,我犹爱战争题材的电影、小说、电视剧。

  因为在苦难的战争中更能看出芸芸众生真正的共情和背信弃义,更能看出一个人真正的情怀。而电影《八佰》,全程IMAX技术拍摄,每一帧都是美学角度,无论是视觉效果、故事情节所传递的情感都超越了我对战争故事的想象。导演管虎似乎正在开辟新的国产战争片类型。

  8月15日下午3点,濮阳圣雅恒丰超级巨幕影院,一场特别的《八佰》点映会正在举行。我并不知道故事梗概,刚看片头,感觉自己在“漫威”的画面中。该片取材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留守上海四行仓库,与租界一河之隔,孤军奋战4昼夜,造就了罕见的被围观的战争。为壮声势,四百人对外号称八百人。

  这部影片,细致地刻画了战役的独特环境和身处其中的中国军人的成长以及中国各界的反应和转变。影片以一匹被束缚着象征民主和自由的白马为线索,深刻的暗喻了战争的`本质和普通人民对光明的渴望。一条苏州河分隔了仓库与租借,地狱天堂,形成强烈对比,南岸灯红酒绿车水马龙,北岸炮火连天尸横遍野,这种直观视觉冲击太过于震撼,导演管虎独辟蹊径地将视角聚焦在战争中底层小人物身上。

  他们有父母子女,有兄弟姐妹,过着普通的生活。而恰恰是这样一群卑微到尘埃里的普通人,误打误撞的来到四行仓库,他们不完美,贪生、怕死、想逃走……但他们克服对死亡的恐惧顽强的抗战,承担起重任,宁死也要护楼顶的国旗不倒。战争的背后都是政治,在国家大义面前再卑微的人都可能成为民族英雄。这些英雄就像战争废墟上的星光,汇聚成永不落幕的英雄传说。

  还有更多的感动,来自民族苦难的共情,也来自同胞向死而生的勇气,小人物在家国大义面前,舍生取义。不让四行仓库变成400人的坟墓,只要有一个人在,就一定坚守阵地和敌人战斗到底的决心。他们大多数没有名字,但他们真实地活过。想到这里会觉得我们今天的生活实在是来之不易,这种感动化为一种力量,珍惜现在的生活,珍惜身边的幸福,努力奋发向上。

  四行仓库像是一个中国抗战的缩影,四行仓库中国军人的精神也是抗日战争中所有中华民族精神的代表,唤醒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蒙昧初醒的国人。租界里的各国观察员们,以为这是一场没有什么悬念的战役,唯一的关注点好像是预测多少小时结束战斗。然而,“八佰”和”楼顶不倒的旗帜“终让他们肃然起敬,并作出合乎人道的反应。

  《八佰》这部电影或许是近几年我看到的最精彩的战争片,不光有宏大的场面和激烈震撼的枪炮声,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电影背后每一个普通的中华儿女在国家岌岌可危时展现出来的人性光辉。而电影里不倒的旗帜和充满魔幻现实主义的白马,就像穿越时空的灯塔、夜空中最亮的星,指引着我们不断前行。

  《八佰》观后感 篇9

  掀起历史凌乱、凄惨的瓦砾堆,拉开抗日战争悲壮、沉重的血色大幕,听着歇斯底里的恐惧和声嘶力竭的呐喊,以及声声撕心裂肺的冲锋声,感受着国民军队为国耻家恨殊死抗战的英勇气魄。

  名曰“八佰”,是为了震慑敌军、渲染抗日的热情、告诉国人军队还有更多的人在战斗。然而,此刻的四行仓库内,实则只有区区一半。他们为了掩护主力部队撤退,为了争取国际社会援助,为了证明中国军队还在抗战,为了唤醒国家,唤醒已然麻木、落魄的中华民族,生生决然与数以万计的日军抗衡,坚守在上海的最后一块阵地上,用血肉筑起坚不可摧的防线,打退日军一波又一波的猛烈攻击,用惨烈的牺牲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和支持,播下了抗日不息的种子,引燃“星星之火”、造就“燎原之势”。

  对岸就是灯红酒绿、歌舞声扬的租界,一个充斥着麻木和冷漠的“天堂”。然而,仅在一河之隔的四行仓库内,他们却在“垒自己的坟墓”、却正经历着战争的凄惨壮烈、却早已血肉模糊……

  “丈夫许国,实为幸事”,不假,但他们也有父母妻儿,都是血肉之躯,更何况,他们很多并不是真正的军人,面对死亡的恐惧,谁能不怕?只是此刻,面对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国之不存,民将焉附”,面对国耻家恨、在“死有所值”时,他们毅然选择视死如归。

  当国军特派员向谢晋元团长传达上级命令时,说道:“战争背后都是政治”时,我看到他们的眼角含着泪和满眼的'绝望。绝望为浴血奋战的战士的牺牲感到“不值得”,绝望在强大的日寇面前国军的卑微和无能,绝望国际社会的绥靖态度、绝望国人的麻木、绝望民族即将走向衰落……

  但在死神又一次来敲门的时刻,听到谢团长说:“东北沦陷了、华北沦陷了,但是现在,因为有你们,上海还在。”时,战士们眼中闪烁着无比坚毅的目光。那目光,重重地刻在他们的脸上,此刻,即使是魑魅魍魉,也要让他们三分。

  面对国际社会对日本侵华的绥靖和麻木态度,国民军队以血的牺牲,告诉世界中华民族没有倒下,中国人民还在战斗,“中华不会亡!”唤醒国人、赢得援助,不只要死守,更需要用鲜血和无所畏惧“演”给他们看。

  当国军旗帜飘扬在四行仓库顶上的那一刻;当日军战机扫荡护旗战士的那一刻;当旗杆被击倒,又再一次竖起来的那一刻;当一个接一个血肉模糊、嘴角流着鲜血,却仍面无惧色的战士,不断补位护旗队伍,用尸体筑牢旗杆的那一刻;当旗帜已是千疮百孔却屹立不倒的那一刻;对岸的“另一个世界”震撼了……

  当对岸的人民向战士们的英勇顽强敬礼时,当对岸伸出接纳的双手、挥动振奋鼓舞的拳头时,民族再次燃起了希望。

  虽然终是一死,但他们的牺牲重于泰山。他们用鲜血演绎抗日的悲壮;他们用鲜血诠释英雄的本色;他们用鲜血唤醒落魄的民族;他们用鲜血矗立不朽的丰碑;他们让“怂”变成了“雄”!

  《八佰》观后感 篇10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应当最适用于人们读小说时对主角的理解。当一些看过的小说被搬到荧屏的时候,觉得这个主角、这个画面不是我想象的样貌,会有一丝丝的失望。当我的小伙伴们还沉浸在玛丽苏式的剧情中的时候,我犹爱战争题材的电影、小说、电视剧。

  因为在苦难的战争中更能看出芸芸众生真正的共情和背信弃义,更能看出一个人真正的情怀。而电影《八佰》,全程IMAX技术拍摄,每一帧都是美学角度,无论是视觉效果、故事情节所传递的情感都超越了我对战争故事的想象。导演管虎似乎正在开辟新的国产战争片类型。

  8月15日午时3点,濮阳圣雅恒丰超级巨幕影院,一场异常的《八佰》点映会正在举行。我并不明白故事梗概,刚看片头,感觉自我在“漫威”的画面中。该片取材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留守上海四行仓库,与租界一河之隔,孤军奋战4昼夜,造就了罕见的被围观的战争。为壮声势,四百人对外号称八百人。

  这部影片,细致地刻画了战役的独特环境和身处其中的中国军人的成长以及中国各界的反应和转变。影片以一匹被束缚着象征民主和自由的白马为线索,深刻的暗喻了战争的本质和普通人民对光明的渴望。一条苏州河分隔了仓库与租借,地狱天堂,构成强烈比较,南岸灯红酒绿车水马龙,北岸炮火连天尸横遍野,这种直观视觉冲击太过于震撼,导演管虎独辟蹊径地将视角聚焦在战争中底层小人物身上。

  他们有父母子女,有兄弟姐妹,过着普通的生活。而恰恰是这样一群卑微到尘埃里的普通人,误打误撞的来到四行仓库,他们不完美,贪生、怕死、想逃走……但他们克服对死亡的恐惧顽强的抗战,承担起重任,宁死也要护楼顶的国旗不倒。战争的背后都是政治,在国家大义面前再卑微的人都可能成为民族英雄。这些英雄就像战争废墟上的星光,汇聚成永不落幕的英雄传说。

  还有更多的感动,来自民族苦难的共情,也来自同胞向死而生的勇气,小人物在家国大义面前,舍生取义。不让四行仓库变成400人的坟墓,只要有一个人在,就必须坚守阵地和敌人战斗到底的决心。他们大多数没有名字,但他们真实地活过。想到那里会觉得我们今日的生活实在是来之不易,这种感动化为一种力量,珍惜此刻的生活,珍惜身边的幸福,努力奋发向上。

  四行仓库像是一个中国抗战的缩影,四行仓库中国军人的'精神也是抗日战争中所有中华民族精神的代表,唤醒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蒙昧初醒的国人。租界里的各国观察员们,以为这是一场没有什么悬念的战役,唯一的关注点好像是预测多少小时结束战斗。然而,“八佰”和”楼顶不倒的旗帜“终让他们肃然起敬,并作出合乎人道的反应。

  《八佰》这部电影或许是近几年我看到的最精彩的战争片,不光有宏大的场面和激烈震撼的枪炮声,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电影背后每一个普通的中华儿女在国家岌岌可危时展现出来的人性光辉。而电影里不倒的旗帜和充满魔幻现实主义的白马,就像穿越时空的灯塔、夜空中最亮的星,指引着我们不断前行。

  《八佰》观后感 篇11

  疫情之后的第一部电影,等得和电影院复工的消息一样久。

  开门见山地说,《八佰》虽然讲故事上稍欠火候,但不妨碍它是一部制作精良、演技在线的电影。

  整个电影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镜头:短暂停火的夜晚,小湖北透过窗户向对岸望去,南岸的戏台鼓锣喧天,他脑中浮现如下画面:一位将军身骑白马、手持长枪、独立山腰,静候敌军来袭。他的面前千军万马严阵以待,他的身后空无一人,只有背后的靠旗、身上的花布单衣赏,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的战场,都不曾出现这样的场景,我却觉得这一幕非常真实,老一辈的人为什么喜欢听戏和看连环画呢?他们出生在和小湖北相似的年代,接触和了解历史的主要媒介就是戏台和评书,将平日里看的'花脸彩衣的戏剧扮相嫁接到放羊的小山坡,就是小湖北脑中的这一幕。

  当艺术的浪漫与现实的坚硬碰撞在一起时,有趣的冲突就出现了,靠旗只是象征意义上的千军万马,戏服也毫无防身护体之功用,红缨枪纵使武功盖世在火器时代也会不堪一击,与这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将军心中的淡定和沉着,孤军应敌、一马当先,这是怎样的一份孤勇和以一敌百的英雄主义!这就是仓库内“八佰”壮士的真实处境,没有援军、没有粮草,有的只有一份血肉之躯、一颗坚守的决心和对未知命运无尽的恐惧。

  这像极了20xx年开年武汉经历的新冠疫情,封城后的武汉静止了,城中的我们处于被数据支配的恐慌中,灾难如此迫近,死亡和确诊的不是一个个冰冷的数字,而是我们认识熟知的朋友、亲人;信息过载、信息延迟,都会牵动武汉人民绷紧的神经;口罩隔绝了病毒,却隔绝不了恐惧,人们相互之间传递着怀疑的眼神,少消毒一分则忧心忡忡,再多的防护措施也不为过。

  面临未知的病毒,数以万计的医护人员、志愿者选择逆行,签下请战书,毅然奔赴湖北。在寒冬中送来炭火、于暗夜里点燃希望。党和国家统一调度,不计成本和代价守护人民的生命安全,火神山、雷神山就在离我家十几公里的地方拔地而起,方舱医院争分夺秒的改造完成,医疗界四大天团会师武汉的消息让我热泪盈眶,一批批医护用品和物资发到武汉,一截截确诊人员数据降下来,志愿者和团购群活跃了起来,静止的武汉又恢复了生机。

  医疗队顺利完成使命踏上归途,历经苦难的武汉人民自发拉起横幅、准备礼物、欢送他们,口罩也挡不住我们满脸的笑意和满心的感激:你们,就是湖北和武汉人民20xx年收到的最好的新年礼物!

  真实的战场其实一点也不浪漫,你既没有赵子龙长坂坡单骑救主的勇气和智谋、也没有黄忠定军山气势如虹的开挂剧情,你争分夺秒和时间赛跑,火中取栗、螳臂当车只为搏一个概率,为此你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你默默无闻、殚精竭虑,付出的代价不单有健康甚至还有生命,为坚持胸中的那一份孤勇,值吗?

  “八佰“和疫情中的每一个逆行者都给出了相同的答案。

  《八佰》观后感 篇12

  学校党建活动,集体看《八佰》。

  说实话,对于这类影片,我并不是很钟情。满屏满耳的枪林弹雨,惨不忍睹的血肉炸弹,只听得旁边的王君老师“啧啧”声不断,我的心也被揪得七上八下的,好长一段时间我都没敢看屏幕。

  打从学习历史开始,最怕中国近现代史,割地、赔款、卖国、求荣……在学生时代我有点偏激地认为近现代时期的中国人的集体人格都是灰暗的。

  后来,随着年岁增长,阅历增加,对那个年代的人情故事有了别样理解,特别在读完张玮写的《历史的温度》一系列书籍后,感受到“历史背面的故事、热血和真性情”。一如此次的电影——《八佰》。

  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电影截取了整个事件里最精彩的四天,用宏大的视角引出人物群像,拍出了中国战争片的新高度,可以跟《血战钢锯岭》相媲美,也能跟《拯救大兵瑞恩》比肩。剧中让人眼眶湿润的镜头很多,升旗仪式、陈树生们抱雷跳楼、大雪之夜的撤离、民众们隔岸伸出去的手、敢死队员们的视死如归,但最让我震撼的是特派员的一句话“能留守至今,本就是做给西方列国的一场表演”,一丝悲凉感油然而生。

  英雄们惨烈地付出居然是一场戏,对面列强们的摄像头,照相机以及各种层次的百姓们,头顶上是盘旋的除了有日本的飞机,还有西方各国的军方监控,各色看官纵横交错。屠杀也好,反击也罢,所有的像是演戏。“什么时候我们开始收起了底线,顺应时代的改变看那些拙劣的表演”,我们坐在台下观看着的又是怎样的角色?

  想起疫情时期一个视频上的一句话,“当雪崩发生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日军侵华,华北沦陷,上海已然不保,可是所有的中国人都能逃离“雪崩”之时的覆顶之难吗?那“八佰”将士的'抵死抗争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想起文天祥的《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许倬云先生认为“宇宙不断趋于平衡的大格局中,人本身有理性、有良知,可以以自己的“心”映照、呈现宇宙本身的“正气”,这也是其存在的禀赋。

  这就是答案,天地正气经由“八佰”士兵映照给了对岸的“看官”,所以大学教授扔下了太太的项链,白俄女人捐出了自己的首饰,京剧演员用《长坂坡》致敬将士,小姑娘用敬礼心理援驰军士们的付出……看戏的人不再置身事外,一双双手,穿过钢丝网,拉住英雄们的手,正气被点燃。

  瓜怂不怂了,小湖北都能果敢地留下成为敢死队,端午为国捐躯……杂牌军有了自己的番号。

  这不仅仅是一场表演,他们也不是戏子,据史料记载,这群将士们在后面还是经历了一系列的磨折,谢晋元最后被自己的部下杀害,但他的正气还是被20万的上海民众牢记。现在的上海还有晋元路,晋元广场,纪念馆,还有今天《八佰》这部电影。

  中国近现代史,除了割地赔款,还有一场,肯定不止一场“盛大的表演”。

  《八佰》观后感 篇13

  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

  观看电影《八佰》之前我准备了手帕,因为提前浏览了影评和一些采访视频,看到许多观众泣不成声。而“舍生取义,儿所愿也”也被网友评为“年度爱国最佳誓语”。虽然早有准备,可当看到陈树生浑身绑满手榴弹,从窗口一跃而下,还有紧随其后的“湖北通城李满仓,湖南浏阳王金斗……”,我还是不能自已地泪流满面。他们为了大义,舍弃一切慷慨赴死的精神像一粒种子深深地种在了我的心里。

  也许大多数人更多地看到了谢晋元等大英雄的壮举,可我却更加鲜明地共情到了巴蜀商会的刀子、逃兵老算盘、涉水送国旗的女学生等小人物的心路历程。当阳台上看热闹的男人拿起枪向日本人射击的时候真的很男人!当赌场老板蓉姐拿着医药箱奔跑的时候真的好帅!当记者冒死捡回战士遗物的时候,他配得起战士对他的临终托付!他们都是在英雄的感召下勇敢站出来的人,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

  这并不是小人物的个人英雄主义,这是千千万万个觉醒的中国人的缩影,这些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希望!也许上一秒我们还在剧情中暴风哭泣,可是下一秒我们就要回到现实中,点点滴滴地生活,悲伤过后更多的应该是觉醒,应该是让民族大义的种子生根发芽!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当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不应该只是凤毛麟角的几个人站出来,而应该是一大批人涌现出来,前赴后继,如果每个国人都苟且偷生,谁来拯救中华?电影里有一个记者采访战士的镜头,战士对记者说:“担心不过来帮忙,就趴着看吗?”简直是醍醐灌顶!所有事不关己的你我他还不站出来么?所有假装睡着的人还不醒过来么?

  曾经有人说中国的年轻人一代不如一代,他们懒惰自私麻木不仁。可是在这场疫情防控的全民战役中,他们站出来了!用实际行动告诉全国人民,他们就是中国的希望,他们就是最平凡的英雄!当直面死亡的时候,哪个人会没有恐惧?又有哪个人会没有牵挂?但是他们义无反顾,他们把生命的高光时刻留给了祖国人民,留给了民族大义。他们从来不在嘴上高呼热爱祖国,他们也从没有感受过“改革春风吹满地”,但他们却有“丹心何需言在口”的风范。为祖国科技发展而殚精竭虑的新一代航天人、在体育馆内刻苦训练挥汗如雨的体育健儿……到处都是年轻人的身影。也许她们的床头还贴着明星海报,幻想着有朝一日能够亲眼见到自己的偶像;也许他们的手机里还有刚到手的装备等着一试身手,在虚拟的世界里匡扶正义。他们都是孩子啊,可是在大义面前,他们却是勇士。他们做了应该做的,他们做好了应该做的.,而我们呢,也应该做好自己应该做的。当无数的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冲锋在前的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紧跟英雄的步伐,严守纪律,执行命令,全民参战!我们更应该以时代楷模为榜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孝敬父母,热爱祖国,将民族大义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电影结尾处,租界栏杆外,无数觉醒的人们伸出双手,渴望即刻拉回战士的手、坚强加油的手、点赞的手……勿忘历史,“我们今日的富足生活,是革命先辈一个一个拿着鲜血给我们铺出来的。”跟随英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八佰》观后感 篇14

  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记得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历史书上也明明白白的诉说着一切,我们也经常听大人们讲抗日时期的事件,每当提起时总会忍不住的咬牙切齿。日本军来到中国无恶不作,是日本破坏了我国的瑰宝。但如果换一个角度来想,如果不是日本,我们怎能推翻大清王朝腐败的统治?如果不是日本,中国怎能记住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如果没有日本对我们没有人性的屠杀,怎能唤醒每个中国人的强国梦?怎能使中国这头睡狮的怒吼震惊全球?!我们这个民族一路走来真的太不容易。那一段历史是一段沉痛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历史,

  8月21号一部震撼人心的大电影上映《八佰》,160分钟左右的时间内,仿佛飞越到1937年。激荡的岁月,永不磨灭的意志,是精神的火花,即使需要我献出生命,毅然决然,毫不犹豫去守护它永远的不灭!起初,没人相信还有人在上海坚守,直到听到四行仓库的枪炮,然后没人相信他们能坚持多久,直到后来日军久攻不下,这就是信念的力量!终于最后,唤起了国人的清醒,无数的期望的眼神,无数的默默呐喊,无数捐钱捐物的对于我而言,什么样的人算英雄呢?大概是那些明明可以逃避可以安稳却甘愿踏出舒适区,去像笨蛋像傻瓜一样不顾一切的追逐自己的信念、追逐自我的人吧。电影《八佰》故事的开头便是给了我这样的感慨。四行仓库的背后拥挤着无数的上海市民,灯火阑珊。而四行仓库的正前方,借谢团长的话来说,前方便是地狱。按照历史背景来说,这场战斗已经是淞沪会战的尾声,国民党的德械师已经死伤殆尽,对于当时还在四行仓库的守军来说,这场战斗看不到希望,也看不清意义。对于他们来说,那是一场足够绝望且必死的战斗。面对这样的情况,他们全体的选择是站到最后,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军队、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尊严和不屈,而这一点电影在许多细节方面都有所体现。有战士在被敌人击倒后奄奄一息的对着镜头不断地诉说最后的遗愿兄弟,能不能帮我坚守一下我的位置。一个个士兵排着队,身上系着成捆的手榴弹,从几层楼上跳下去的同时引爆,好让敌军的铜盾土崩瓦解。而只有英雄才能做到的事便是唤醒人们,引领人们。从一开始的推推攘攘,享受着英国带来的和平,把自己置身事外,到自愿报名奔赴前线,投送物资,迎接中国军队的归来。电影里的上海市民目睹着战争的惨烈,目睹着中国军队的.牺牲一点点的发生变化,民族意识一点点的被唤醒。人们终于愿意踏出租界,不为自己的幸福而为中国未来的幸福而牺牲。四行仓库保卫战同样不能改变上海失守的定局。即便如此,星星之火,也可燎原。杀身成仁,舍身取义,再看八佰,何止八佰。

  从一开始的贪生怕死到我跟你拼了,从隔岸观火到伸出手,这就是战争的残酷也是洗礼,这场战争虽然死得很惨,但他却是给了我们抗争的勇气,我们为什么不惜牺牲生命也要反抗,因为总有要斗争,一点点的光汇聚在一起就是希望。小时候不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现在懂了。战士用生命和鲜血,人肉城堡换来了今天的和平,难道他们经历艰难换来的胜利是让我辈用来挥霍和不珍惜吗,不,先辈遗志是警示吾辈自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有价值的人,可以保护所爱之人,为了心中的理想去奋斗。

【《八佰》观后感】相关文章:

《八佰》观后感08-30

八佰观后感08-30

八佰观后感想08-24

电影《八佰》观后感11-21

《八佰》观后感【精】11-28

【推荐】《八佰》观后感11-28

《八佰》观后感【荐】12-15

《八佰》观后感【热门】06-14

《八佰》观后感【热】06-14

[荐]《八佰》观后感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