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时间:2021-04-13 16:56:52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精选语文教学心得体会合集9篇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好好地写一份心得体会,这样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学心得体会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语文教学心得体会合集9篇

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篇1

  1、1学生对克、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并不太了解,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有了一定的初步认识,但这还远远不够,需要在日常的生活中进一步加强练习与巩固,才能让学生真正了解这两个单位的使用。

  1、2吨作为一个质量单位对学生而言非常的陌生,他们没有感性的认识,只知道表示很重很重的物品时可以用吨来表示。教学时借助一袋大米来学生来搬一搬,亲身感受25千克有多重,以此帮助学生感知一吨的重量。

  1、3通过练习,学生对三个质量单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但这还不能够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必须加强学生的平日运用,只有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才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它们。

  1、4、学生在活动中运用了学到的知识,在游戏中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并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教学效果较好。

  2、1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掌握比较好,能够熟练运用乘法口诀,解决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问题。但也有部分学生对乘法口诀的掌握还不熟练,需要进一步加强。

  2.、2乘法竖式的理解与掌握是本课的重点,关键在于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明白竖式每一步的含义

  2、3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掌握不错,能够正确书写竖式,理解算理。

  2、4书上的练习比较少,在完成书上练习的基础上要加大练习的数量,使学生熟练掌握。

  2、5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掌握比较好,基本上能够熟练掌握所学知识

  2、6本节课的练习效果不错,大部分学生正确率较高,能熟练运用乘法口诀完成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练习

  2、7末尾有0 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容易出错,所以在教学时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不要漏写乘数后面的0。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练习,使学生做到熟能生巧。

  2、8中间有0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比较难,要注意提醒学生0乘任何数都等于0。同时还涉及到价钱的计算,一节课要完成全部内容很紧张,因此必要的练习要跟上。

  3、1学生对八个方位比较熟悉,因此,在课堂上能够较好地完成学习内容。但有部分学生分不清行走路线,在叙述时往往条理不清。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把话表述清楚:从哪里出发,向什么方向走到哪里,再向哪个方向走…

  3.2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学生对方位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能够正确完成课后的练习。

  3.3单一的旋转与平移现象对学生来说比较容易理解,如电动门、电梯、风扇、车轮……但对于一些易让人产生歧义的就容易造成误解,如:开门、翻书、跳绳等,需要教师帮助学生仔细分析,弄明白其中的区别,从而真正明白平移与旋转现象。

  3、4学生完成不错,在此基础上,学生还找到了生活中其他的旋转与平移现象,提出了不少问题。 5、1理解周长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周长,教给学生测量、估计周长的方法,并让他们进行实际操作,在测量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理解。

  5、2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掌握不错,能够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各种问题

  5、3在进行练习的过程中,学生完成的比较好,但在估计圆柱形物体的周长时出现的问题比较多。在今后的练习中要加大这方面的练习力度。

  5、4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长方形的周长计算较好,能够根据给出的条件解决提出的问题。对于长方形的周长公式到底该不该要求学生必须使用,存在疑虑。

  5、5在学习长方形周长的基础上再来学习正方形的周长就比较简单了。学生掌握不错,能够灵活加以运用。在解题的过程中,公式的使用也不错。

  5、6自主练习第九题的题意表述不清楚,池塘已用石块砌好,是否还需要加木栅栏?因此学生在这儿产生了不同的看法。

  5、7通过这个小的综合练习,学生对周长的理解更深刻了,也深切的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但其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学生不明白,需要教师加以解释。

  6、1 通过看图和实际的操作,学生对分数的含义认识比较好,知道分母、分子的意思。分数的认读需要加强练习,一部分学生习惯从分子开始读,导致错误。

  6、2 分数的比较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加强巩固与理解。

  6、3 异分母分数的比较对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开始时可以借助图画来观察、理解。慢慢地过度到抽象的分数比较大小。

  6、4 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比较简单,学生掌握较好,但是个别学生还需要加强练习。有时候,在练习中,就可以自然而然地掌握知识。因此必要的练习必须加强。

  6、5 通过一些各种各样的练习,学生对分数部分知识的学习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与提高。 6、6通过这个综合的小练习,学生们进一步地巩固了所学习的知识,教学效果比较好。在教学中,也要适当增加一些练习,帮助他们巩固知识。

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篇2

  光阴似箭,任时光飞逝,我辛勤工作,蓦回首,点滴作法涌上心头,存在的问题还需努力解决。以下是我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狠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由于我班学生知识基础水平参差不齐。为了夯实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我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比如,在书写方面,我大力强调规范性,要求行款整齐,字迹工整,并努力克服错别字,"规"字右边本该"见"而非"贝" 字,这类似的问题我进行了大力更正。又如,对修辞手法的判断运用,对各种句式的变换,对病句的修改,对生字新词的理解运用,对近、反义词的积累等,我都逐一进行讲解或强调,以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语文能力。

  二、灵活机动处理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学生的学习要体现自主、探究、合作。因此我在教学中往往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调整课程内容,以求学生能尽兴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完成自已的探究,真正体现自主性。要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旺盛的学习劲头,教师也必须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加以探究,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在教学中,我时而以读代讲,自主感悟;时而鼓励学生各抒已见,尽情发表自己的看法;时而采用一些别开生面的方式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三、做好学习方法的指导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最重要的学习莫过于方法的学习。搞好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是有很大的好处的。有的同学为什么老是玩,可成绩却不错,这是为什么呢?首先,我们强调上课专心听讲,及时对知识进行巩固,然后还要及时复习。有人说,聪明与否,在于是否思考。这是很关键的,我们要着重指导学生学会思考。睡前回顾当天所学,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方法多,但要适用,易行,便于操作,还要督促学生坚持。

  四、做好扶优转差工作

  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感到"吃不饱",而成绩差的学生又常常"吃不了"。这就给我们教学提出了一个难题,必须保证优生够吃,差生能吃。不然,都会有意见的。我常常用的方法,在作业中使用"自助餐"的形式,要求必须全面完成的基础上,优生可以自选一些操作实践题,使之能够有所为。通过一学期的实践,我觉得这方法十分有效,来期还将大力推广应用。

  五、突出章节过关

  本期的教学内容,分为八个单元。在每个单元的教学任务完成之后,我都进行检测,针对学生存在的知识点问题,及时解决。对确实困难的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个别教育,使之掌握,并能运用。由于抓好了章节过关,本期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有了提高。

  六、拓展知识视野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积累运用,只有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积累之后,才能运用。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我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

  1、优秀文段朗读。通过学生自主收寻优秀文段,使学生主动进行课外阅读,学生的阅读量增加的同时,学生必然收获了许多东西。

  2、迎国庆,办小报的活动。收集春联写春联的活动。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把办好的小报贴在快乐园地里,全班同学进行讲评,谈乐感受,给每个同学都评乐分数。

  3、整理词汇,收集词汇活动。符合各种要求的词汇,在不断收集整理的过程中,学生的词汇积累有了明显的增多。在限时比赛中,比的是学生的反应和机敏,学生在活动中增长了知识,训练了动脑的能力。

  4、进行讲演比赛。班级中进行的讲演比赛,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时间不在长短,关键是要勇于参与。在这个学期中,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和经常开展语文活动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是有直接关系的。

  在本期的教学中,我采取语文课代表竞争制,每次考试分数最高者就是语文课代表,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己, 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语文基础知识得到了提高,语文能力得到了增强。

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篇3

  一堂好课折射出的不仅是教师的学识、才智,还有他的人格和品质。

  简单意味着在课堂上需要我们放弃一切与学生的学习无关的东西。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必将每句话、每个句子都讲得那么透彻,留下点余地和空间反而更美!

  我们的学生喜好议论,尽管他们的议论不够成熟、不够深刻,甚至很多是幼稚的、错误的,但毕竟这是他们真实的思想、真切的感受、真正的话语。我们的作文教学恰恰缺少了学生自由的广泛的议论!这本身就是让我们的孩子“少思想、多复制”!议论少,想象得更少!其实,想象是孩子的专利,在孩提时代,多让学生写点想象的文字,就是一种创造力的培养,孩子的世界原本就一个童话的世界!

  教师应该具有一颗永远年轻的童心,只要心灵不老,他就能成为一个学生的喜欢的老师,而要成为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还需要具有儿童的眼光看世界的本领、看课文的能力。

  再精致的课件,也无法代替学生从语言文字描述中所获得的个性化的形象。想象的,尽管是模糊的,但又是最能憾动心灵的。与其花这么多的精力制作并不成熟的课件,还不如引领学生透过课文语言进行精神之旅。模糊的时候,学生很想看清楚些,一旦用课件让学生看得一览无余了,学习也就失去了应有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窥探语文,是保持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极好境界。

  学会有选择地放弃,追求深刻的简单。简单就是快乐,简单就是幸福。

  在流转不息的生命之轮中,我为语文而来!是语文滋润我粗糙的感觉,是语文放飞我稚嫩的幻想,是语文点燃我喷涌的激情,是语文唤醒我沉醉的智慧。我平庸的生命,因为语文而精彩!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精神享受的过程,是为学生的精神生命铺垫底子的过程。

  语文用形象作词,用感情谱曲。语文看上去是一幅幅多姿多彩、形象鲜明的画,读出来是一首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歌。语文说到底是一种感性的存在。

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篇4

  《月光曲》一课,讲的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其中第九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是贝多芬见景生情、即兴创作曲子的描写。它的意境深邃,音乐语言比较抽象,学生一时难以理解。教学中,我重视“感悟”,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地学习,主动地感知,主动地领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学习中我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月光曲的内容,反复地朗读和品味,并请学生带着感情去读,让学生闭目想像当时的情景,循着作者的描写,使文中的情景在学生的脑海中浮现。这时候,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也许比老师的分析讲解还要丰富,还要迷人。当学生有点入境生情时,我及时加以引导,放《月光曲》的录音,让学生在美妙的《月光曲》乐曲声中朗读品味,去想像大海的变化,去思索月光曲的具体内容,去感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诗的意境。此时生动的语言和优美的乐曲会融为一体,这时再让学生听着乐曲,请一位学生朗读描写月光曲的内容,再让学生想像当时的情景,学生们眼前的景象更加具体化了,紧接着让学生把自己印象最深的景色用简笔画儿的形式画下来,此时学生兴趣很高,主动地去感知,主动地领悟,纷纷展示眼前出现的三幅画面:第一幅画面是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海面上洒遍了银光。第二幅是月亮升高了,正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第三幅是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大家通过展示、评议这三幅画儿画得怎样,为什么,来相互丰富对月光曲内容的理解。

  不同的画面必然反映出贝多芬情感的变化,因为贝多芬用音乐倾注了自己的情感,这时让学生看着画面再朗读这段话,去体会贝多芬当时的情感是怎样变化时,学生比较容易地从音乐所描绘的那些情境,豁然领悟了用以表现这些情境的语言文字,悟出了贝多芬的情感是由平静到激动的变化,并结合上下文能具体地说出引出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内容——贝多芬看到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像披上了银纱,显得很清幽时,他的心情很平静。当他看到站在琴旁的穷兄妹俩时,他的心情一下子变得激动起来,想到在当时的社会,穷人热爱音乐却没钱听音乐,而盲姑娘又这样懂音乐,真是找到了知音,因此变得很激动。当学生用理解的语气再读这段话时,从中体会出:贝多芬是一个同情穷苦人,热爱大自然的音乐家。

  学生能读出《月光曲》的意境,是源于在理解过程中那种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制造气氛,以境激情的做法,激起了学生们的强烈求知欲,培养了他们敏锐的感悟能力,就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和激励下,学生自己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内涵,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这样的教学设计,突破了教学难点,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篇5

  任教以来,经历的培训、听课、学习给了我们语文教师很好的业务学习的机会。这些学习机会使我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深知自己在教学上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太多的问题,但是经过这次的学习,我相信自己是有所收获的。这样些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给了我具体的操作指导,使我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非浅。下面是我通过学习获得的点滴体会:

  一. 通过学习,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

  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我们应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并将自己的这些认识通过教研活动传递给全镇的语文教师,提升全体语文教师的业务修养。

  二. “知识也有保质期”作为教师,实践经验是财富,同时也可能

  是羁绊。因为过多的实践经验有时会阻碍教师对新知识的接受,也能一时地掩盖教师新知识的不足,久而久之,势必造成教师知识的缺乏。缺乏知识的教师,仅靠那点旧有的教学经验,自然会导致各种能力的下降甚至是缺失,这时旧有的教学经验就成了阻碍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和提高的障碍。在充分尊重教育者的基础上,打破坚冰一样的由陈旧的知识和经验累积起来

  的教育思想和理念,那么,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理念必然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 教学中,我们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

  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

  四. 在教学进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新课标要求语文知

  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强调在综合性学习中具有合作精神,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突出自主性,积极主动地参与,特别要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提倡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鼓励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在学习方法上,鼓励有独到的见解,鼓励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学习。

  五. 教学活动中,作为教师要做好学生的组织者。教师要充分信任

  学生,相信学生完全有学习的能力。把机会交给孩子们,俯下身子看孩子们的生活,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教师把探究的机会交给学生,学生就能充分展示自己学习的过程,教师也就可以自如开展教学活动。同时,教师要“解放学生的双手,解放

  学生的大脑,解放学生的眼睛,解放学生的嘴巴,解放学生的空间”,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应当让学生充分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这样,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通过学习,我突然感到自己身上的压力变大了,要想不被淘汰出局,要想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就要更努力地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理论水平、教育科研能力、课堂教学能力等。而这就需要我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努力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并勇于到课堂上去实践,及时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时代赋予我们的是机遇、是挑战。我会更加努力,开展时效性强的教研活动,构建和谐高效的语文课堂。

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篇6

  一、 找准最佳切入点。

  所谓最佳切入点是指在最适宜的地方运用。课堂教学时,运用多媒体手段,有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深化。如教第十一册第3课古诗《暮江吟》时,为了启发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我先让学生找出诗句中难理解的词“瑟瑟”和“可怜”,然后演示课件,让学生在动听乐曲配音中听诗歌朗读,观察诗歌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歌的意境,通过学生看音像课件,并与课文对照,化难为易。教学中认真启发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欣赏大自然从黄昏到晚上的美景,欣赏夕阳照射下江上半红半绿的景色,领会深秋夜晚实在非常可爱,从而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瑟”实则是“绿”的意思,“可怜”则是“可爱”的意思。这样,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想象力和分析力。又如教第13课《草原》,学生未见过一碧千里的草原景色,因而课文中“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等重点句学生较难理解,我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草原的风光课件,把一碧千里的草原景色带进了课堂,稍一引导观察,学生立即明白“并不茫茫”的意思是不朦胧,“流入云际”实质上是因为草原广大,远望去,草原与天相接,那翠绿色的小草和天相拥抱,就有“流入云际”之意境。这样,学生从直观的画面上理解了课文中较抽象的知识,这对提高学习效果很有益处。

  二、抓住最佳时机.

  最佳作用时机就是根据不同的教材确定多媒体使用的时机,以求得“四两拔千斤”的作用。因为要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牢固掌握,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创造一个愉快的、直观的学习情景,把学生“带到”作者所描绘的环境中去,让他们有如身临其境的感觉,学习效果就最佳。如教第12课《鸟的天堂》一文,课文的第二部分写的作者和朋友们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景色。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赞美大榕树表达的喜爱之情,学习静态描写的方法,我先放课件录像,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投影幕上的美丽画面,着重抓住画中榕树的枝、叶、根等几种不同的景物特征,启发他们想象当时的情景,从中领略南国翠绿而美丽的榕树,然后体会“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句话的含义,就是赞美了生长茂盛的大榕树,表达了作者对榕树的喜爱之情。这样,大多数学生都能根据画中的景物,一下子就把第二部分的内容理解了。尤其足文中的一些词语:“一簇”、“堆”、“不留缝隙”、“翠绿”、“颤动”,学生都从直观现象得到感知,进而理解其意。

  三、在必要的时候反复用。

  课件放映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从有限的播放时间中所得的影像是大多是朦胧的、浅显的、模糊的,若要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或景物有个清晰的印象,教学时有必要反复播放课件,再现人物形象或景物景象,以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的内容。如《鸟的天堂》这篇课文第三部分重点是学习作者如何抓住景物的动态进行描述。我让学生先找出本部分描写动态的句子,然后板书中心词“到处”、“应接不暇”、“兴奋”等。紧接着,我再演示课件,让学生听着音乐,仔细观察屏幕上小鸟活动的情景,细细品味描写动态的词语,提出问题:作者昨天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画面?(演示榕树静态画面特写镜头),第二天作者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画面?(再演示榕树动态的镜头),学生凭借课件镜头直观的帮助,图文结合,对榕树动静两幅图有较深的认识,对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有较深的理解,从而掌握了景物的动态和静态的描写方法。

  四、恰当选择媒体,当用则用

  在现代教学中,选择媒体不仅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且要根据教学条件和教学对象,充分考虑各种媒体的作用,利用其优点,让不同媒体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利用投影就难于表现物体的运动过程及微观世界,利用计算机技术为主的多媒体就能很轻松地解决此问题。但不是说传统的电教媒体就没什么作为了,相反,只要恰当运用,同样可以表现课堂教学内容。如:小学语文“刻舟求剑”的故事过程。通过在一张大的胶片上绘水纹,在一较小的胶片上绘上小船,在最小的胶片上绘上剑,而后将它们有机组合成动片。在教学中教师演示船的行进,使学生对整个过程一目了然,从而理解“刻舟求剑”的含义。此过程制作简单,操作方便,学生理解起来也较形象直观。可用计算机演示此过程,学生的注意力会转移到教学内容以外的事物上,其效果反而不理想。因此,在教学中要走出误区,以计算机为主的多媒体不能代替一切,利用CAI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要讲求实际,真正体现以计算机为主的多媒体的优越性,以提高教学的效果和效益为目标,不要单纯去追求那些花哩胡哨的外在形式,能用则用,不牵强依附。

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篇7

  20xx年11月9日至11月15日,我和本校的三名教师来到六朝之都——南京,参加全国课改试验区苏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第二届课堂教学大赛的观摩学习活动。这次活动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南京师范大学研究中心、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实验区教师教学研究会、中国教师报、国家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编委会以及南京凤凰母语教育科学研究所共同举办。

  本次大赛的选手共有40名,分别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大赛分两个会场同时进行。这次比赛让我深切地感受了课堂上教师丰厚的语文底蕴以及学生们较高的语文素养。老师们充满鼓励的评价,带有赏识的语言,激励孩子们向上,无论从知识传授还是教育做人等方面都令我们赞赏。从教师教学设计上来看,教师能够针对孩子们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每一教学环节,体现教师踏实、朴实的教学风格,把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二者兼顾,使我们能看出教学每一环节紧密相连,层次清晰,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提高,升华,并针对教学,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发展学生的个性。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贯穿各个教学环节之中,真正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给老师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江苏省姜堰市溱潼实验小学陈志明执教《黄鹤楼送别》一课,简直是一节炉火纯青、酣畅淋漓的课,他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自然流淌的诗意语言,极具穿透力的声音,展示了他丰富的积累,深厚的底蕴。整堂课宛如一首歌,教师的“导”如一个个琴键,敲击出和谐的节奏,引导学生在如音符般美妙的文字中品味、吟诵。看似“平实”的课中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动力,充盈着浓浓的语文味,整节课简洁干练、浑然天成,有一种如沐春风之感,可谓智者的课堂,赢得了会场1500多名观摩教师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同时也赢得了所有评委的一致高分。

  最后,“万人迷”高林生老师的讲座《课堂教学四题》更是给赛场锦上添花,为语文教学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更加关注教学目标;

  二、更加关注教学资源;

  三、更加关注教学流程;

  四、更加关注教学方法。

  听课的时间是短暂的,但得到的启发却是永久的:只有平时勤于钻研,乐于思考,大胆实践,才能使自己有长足的进步。

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篇8

  一、我对语文教学备课的认识

  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这是我在高中教学一周后体会到的,它的微妙体现在以下几点:

  1.抓大纲方向

  只有明确了这个方向,才能在日常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心里踏实。

  2.抓教材,并且这个必须在广度和深度上着眼

  所谓广度,就是对语文各项知识(文学、常识、语法、修辞、表现手法、构思立意、表达技巧,甚至历史、地理等)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并且能信手拈来,不拖泥带水,牵强附会。

  所谓深度,就是快速的领悟力、敏锐的洞察力、深刻的理解力、咬文嚼字的功夫、深钻细研的技能、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能力等。

  3.抓学生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必须先了解他们,研究他们,首先,要知道他们的知识储备情况、理解领悟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接受能力、自学能力等。其次,要知道他们的性格特点、文化背景、信心与爱好等,这些直接体现着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最后,在综合了解学生各种情况的基础之上,为他们考虑:在课堂上他们需要什么(具体)、不需要什么;喜欢什么、反感什么;哪些理解起来容易,哪些理解起来不容易;哪些是可以当堂接受的,哪些需提前预习、课后巩固;哪些对他们最有效果,哪些是教师一厢情愿的、费力不讨好的……

  4.抓自己

  我有什么样的教学风格?我的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学生能接受我哪些方面?不能容忍我哪些方面?昨天教学得失?今天该怎样惩前毖后……

  综上所述,大纲、教材、学生,都是教师在备课时首先应该考虑的因素,最后才是自己。

  在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应该是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善于揣度的思想家、优秀的组织者、高超的指挥家、出色的演讲家……高中语文,应该有许多值得深研的地方,非花费大量的心血是不能做好的。

  二、我教学备课的总体构想

  鉴于以上认识,我做了以下总体构想:

  1.课堂模式

  少讲,尽量把时间控制在15~25分钟,这就需教师在备课时作极其充分的准备,根据大纲要求,针对学生特点,作缜密的部署。

  2.以本为本,抓住教材中最主要的,从整体着眼,高屋建瓴

  对课程内容思想、主体风格(或格调)、作者构思、写作特点等,有一个全方位的把握,并以此为框架,拉起全文之“纲”,这个,我觉得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

  3.抓要点

  抓住教材中若干要点,钻进去,点燃,让它爆炸,升起来烟雾弥漫,扩散无限,是意境,是张力,是遥远的星空和宇宙;底下是活生生的现实,是什么就是什么,看什么就是什么,是触动,是震撼。深刻、难忘,是支撑天空的大地……

  4.问题教学

  多设计些课堂练习题为好,因为文学毕竟是相当抽象的精神产物,只想不做,光说不练,容易使学流于一种更为空洞的思维领域、更为虚幻的失重空间、更为迷茫的精神沙漠、更为偏离的边缘地带……在一片扑朔迷离的“烟雾”中,摸不着头脑,或者索性,自顾自地去作心灵的旅游——与其劳神费力,还取不到“真经”,不如驾一片闲云回我的“花果山”或“高老庄”去。

  具体应该怎么操作呢?这是我目前最大的困惑,因为这项工程做起来确实庞大,头绪繁多,耗时费力,弄不好,哪个环节上准备不到,就可能导致全局失利,所以我得一项一项落实,力争在最短时间内搞定。

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篇9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我们的文学素养只有在作品中才能汲取营养,全国小学语文主题学习观摩研讨会心得。通过这次全国小学语文主题学习的观摩会,我深深的感觉阅读在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过程。因此教学不能停留在理解内容的层面上,而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实践活动。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和选择性,教师则是学生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阅读实践中,坚持以“读”为主线,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通过这次学习,在以后的主题阅读学习中要像更多的优秀教师学习,改进自己的主题阅读方法,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要遵循以下环节:

  一、围绕主题、自主预习

  预习内容:

  1.自学生字新词,查字典、结合上下文或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它们在文中的意思。

  2.结合预习提示读课文,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可在空白处简要写出自己的体会,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提出自己的疑问。

  3.搜集跟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资料(文本、图片、音像)以及跟课文主题、体裁相同,思想内容相近的文章。

  课前准备是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必备的一个环节,在准备的过程中,师生可以互相交流沟通。通过沟通,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情况,使教学设计更贴近学生实际,更趋向科学合理。学生通过课前准备,加深体验和感悟,为学习做好知识和情感的准备。同时,预习可以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老师和同学,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更明确,会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深刻,使课堂教学变得充实、丰满,心得体会《全国小学语文主题学习观摩研讨会心得》。

  二、合作交流,探究文本

  1.交流预习,提炼疑难问题。

  (1)交流读文情况,主要是正音正读。(可指名读、接读、竞赛读等)

  (2)交流自读自悟情况,提出疑难问题。教师巡视。

  通过巡视,参与学生讨论,了解学情,以学定教,及时调整教学预设方案。

  2.带题自学,小组合作研读。

  (1)首先引导学生带着前面提炼出的问题,直奔课文重点,研读课文。

  (2)然后,小组交流,各抒己见。

  (3)展开研读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环节,应注意以下问题:

  ①自学研讨保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读课文,思考分析,边读边划边注。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的自学研讨活动,并注意吸收反馈信息。

  这一小环节从表面上看往往是静的,看似一段空白,实则是充满了学生整个思维过程的一段宝贵时空。学生只有有了自读自悟后的独特感受,才能更好的参与合作小组的讨论,倾听和评价他人的发言,接纳别人的合理见解。

  ②小组交流,相互合作,丰富阅读认识,教师有针对性地参与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师生共同研讨。

  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按自己的选择,交流感受最深的部分。在交流过程中,穿插落实训练点,如:“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等。教师适时组织讨论补充、评议深化、相机诱导。

  语文最有灵性的部分只能意会不可言传,最具情韵的部分是不断品味中获得渐悟。这样的教学设计,给学生提供切实可操作的探究方法和过程提示,让他们围绕自己的最深感受进行深入研读,使学生能够自由且充分地与文本对话,而后再展开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师生在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日积月累,丰厚语文素养。

  4.适度拓展,想像创新

  这是深化阅读并引导运用创新的环节。可进行续编故事、仿写片段、编演课本剧等活动。

  读写结合,实实在在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拓展阅读,精博结合。

  按照我们进行的主题教学课题实验的思想,以原教材中的精读课文为依托,确定教学主题,然后围绕主题对教材进行重组、删减或补充,选编与单元教材同一题材的范文佳作,以及主题阅读丛书作为阅读教学延伸的辅助读物,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尽量多地接触大量的语文材料。这部分内容可作为略读材料处理,引导学生迁移运用前面研读课文时运用的学习方法,快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感悟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这一过程可以使学生可以得到较系统的语言积累,丰富情感体验,从而达到自主内化的目的。

  这样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教学设计的优势就在于学一课带一串,教学内容密度高,容量大,综合性强,学生所学是多方面的、立体的,既有信息资源的获得,又有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还有价值取向的形成,更有语文素养的逐步形成和发展。

  四、课外延伸,加强实践。

  小小课堂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把每个问题讨论的全面而深刻,重要的是把学生引发开去,适量为学生推荐与课堂所学的语文知识相应、由课堂教学的诸多层面而生发延伸开去的相关读物,让学生到更多鲜活的语文材料中去自主探究,深化感悟体验,进而将情感内化为行动的力量,学会关注现实生活。

  形式多样、难易适中、富有趣味的阅读材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自觉地对材料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研读、体味和欣赏,得到知识的滋养、艺术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天地里自由驰骋。相关专题:[语文]

【精选语文教学心得体会合集9篇】相关文章:

语文教学教师心得体会(精选6篇)03-15

精选语文教学计划模板合集9篇11-18

精选小学语文教学计划合集5篇08-09

精选小学语文教学计划模板合集八篇12-26

精选小学语文教学计划范文合集8篇09-24

语文教学反思合集15篇08-24

语文《掌声》教学设计(精选6篇)09-08

语文优秀教学反思(精选5篇)04-27

语文《琥珀》教学反思(精选6篇)03-21

语文《守株待兔》教学反思(精选6篇)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