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认识方程说课稿

时间:2024-01-22 18:25:1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认识方程说课稿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认识方程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认识方程说课稿

认识方程说课稿1

  一、教材简析和教学目标

  (播放视频)刚才,大家看到学生们正在轻松地玩,你能猜到这是哪部分知识点吗?是的——《认识方程》,我将静态知识进行了动态化处理。

  评委老师,下午好!

  《认识方程》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学生已经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同时又是即将学习“解方程”的基础。

  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通过具体情境理解方程的含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生活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经历从生活情境中寻找等量关系到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等量关系的过程;

  情感与态度:让学生体会到发现、创造的乐趣,经历数学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思路

  我的教学思路是让学生在不同的生活情境中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建立方程模型---然后运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本课的教学不拘泥于方程定义的文字描述,而是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经历寻找等量关系的过程。

  基于以上思考,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创设情境.导入课题;自主学习.感知方程;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三、教学过程

  首先,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扑克游戏、激疑引趣

  我设计了一个“扑克牌猜数”游戏。拿出13张扑克牌,分别代表数字1—13,让学生从中任抽一张,不让老师看见这张牌。然后跟学生说只要你们用这张牌上的数字按要求计算后把结果告诉我,我就能快速猜到所抽的`数字。

  学生应该会兴致勃勃地上来抽一张牌,按要求计算后报出结果,比如得数是75,我猜到数字6,学生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再次玩游戏,比如这次学生的计算结果是45,我猜到数字3.

  (2)导入课题、提出问题

  在激发学生的疑问和兴趣后,我赶紧介绍帮我忙的就是数学王国中的“方程”,导入课题。(板书:认识方程)

  然后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我顺势确定两个作为本节课将要研究的大问题。“什么是方程?”“为什么要学习方程?”(板书:“什么是方程?”“为什么要学习方程?”),关注学生问题探究意识的培养。

  2.自主学习感知方程

  我设计了四个活动帮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经历寻找等量关系的过程。

  (1)想象游戏

  在学生明确“天平平衡,表示天平两边的质量是相等的”之后,我和学生们一起进入想象游戏状态:“伸出你的双手,闭上你的眼睛,现在我们都变成了一架天平。请注意,您的左盘放进了10克砝码,紧接着您的右盘放进了30克物体。此时此刻,左盘来了救兵——20克砝码。亲爱的天平们,OPENYOUREYES,您现在怎样了?”

  (课件演示上面天平的过程.快速的)“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相等的状况吗?”学生很容易说出“10+20=30”。

  想象游戏中多感官的参与,帮助学生建立“等式”概念。

  (2)不同方式表达

  “同学们,我们继续玩天平!”(课件动态演示:左盘先放一个樱桃,右盘放20g砝码)“要使天平平衡,该怎么办?”学生应该会说“在左盘放上物体吧”。(课件演示)在创设了樱桃生活情境后,我尊重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开放地处理为: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天平两边相等的状况。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形:

  a.生活语言樱桃的重量加5克等于20克

  b.生活+数学语言樱桃+5克=20克

  c.图片+数学语言《认识方程》说课稿+5g=20g

  d.数学语言X+5=20

  “请思考:你觉得他们写的都对吗?这几种表达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你比较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学生们在观察、思考、对比、评价和选择的思维撞击过程中,逐渐清晰这几种表达方式之间有着本质的联系:那就是等量关系完全相同。顺利从物化天平中抽象出数学语言X+5=20,充分感受数学表达方式的优势:简洁明了。(板书:X+5=20)

  (3)自我挑战

  紧接着,我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没有天平了,你怎么找平衡?”我将教材中后面两个例题处理为挑战题。放手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小组学习汇报的探究学习过程。学生可能会知识正迁移地说“我在脑子里想象有一架天平,左盘放4个月饼,等于右盘的340克”。也可能会说“我去找等量关系:两个热水瓶的盛水量+180毫升=20xx毫升”。

  紧扣本课的重点“在生活情境中经历寻找等量关系的过程”,让学生经历由浅入深、由直观到抽象的探究过程。(板书:4y=3402n+180=20xx)

  (4)阐述“方程”

  (老师将黑板上的方程用红粉笔圈起来)“同学们,这些都是方程!请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说说你理解的方程是怎样的?”

  此时,学生们已经比较充分积累了活动经验,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方程也就水到渠成了。(板书: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3.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这个环节我分层次设计了两个练习。

  (1)看图列方程

  学生运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2)前后呼应、揭示谜底

  “同学们,现在我们来看看“方程”到底是怎样帮了我的忙呢?”我把扑克牌上的数看作X,根据之前学生的两次计算得数现场编辑两道题目。要求学生根据文字中的等量关系尝试列出方程,然后我告诉学生,我就是通过解方程求出6和3,它们就是你们抽的扑克牌数字。

  “那到底怎样解方程呢?后面我们将继续学习。”

  利用“扑克猜数游戏”资源,前后呼应进行解密的同时,让学生参与共建课堂,将知识点指向“解方程”,也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了伏笔,可谓一举多得。

  四、总结陈述

  各位评委,刚才我描述的这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是一个“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的过程。主要是让学生经历将现实生活中的等量关系数学化、符号化的活动过程,然后运用方程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我并不是否定语言的交流功能,但是实际上,好多事情都是无法靠语言传达的。”这是日本畅销书作家养老孟司在《傻瓜的围墙》一书中强调的一句话。我想,我们的说课也是这样。

  谢谢!

认识方程说课稿2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的说课稿

  七年级上册《认识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北师大版

  【说教材】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的运算、代数式的基础上,首次接触有关方程的知识,是中学阶段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开端,也是今后学习用一次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是学生体会数学价值观、增强学数学、用数学意识的重要题材。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提取于学生的切身体会,其中渗透了数学结构模式思想和归纳、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是学生必备的数学修养和素质。本课时是一元一次方程第一课时的内容,设计了切合学生兴趣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主动探究情境中包含的数量关系,体会方程是刻画实际问题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归纳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②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和体验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认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建立相等关系,提高思维水平和应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让学生理解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数学问题的严密性。

  ③尝试在方程建模过程中,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体会数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

  ②敢于面对挑战、大胆尝试,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通过丰富的实例,建立一元一次方程,展现方程是刻画现实生活的有效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一元一次方程

  【说教学方法】

  给学生提供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使整个数学活动生动活泼、成为一个主动和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有色彩、有动感的画面,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

  【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阅读章前图

  内容1:请一位同学阅读章前图中关于“丟番图”的故事。(大约1分钟)

  丢番图(Diphantus)是古希腊数学家.人们对他的生平事迹知道得很少,但流传着一篇墓志铭叙述了他的生平:坟中安葬着丢番图,多么令人惊讶,它忠实地记录了其所经历的人生旅程.上帝赐予他的童年占六分之一,又过十二分之一他两颊长出了胡须,再过七分之一,点燃了新婚的蜡烛.五年之后喜得贵子,可怜迟到的宁馨儿,享年仅及其父之半便入黄泉.悲伤只有用数学研究去弥补,又过四年,他也走完了人生的旅途.

  ——出自《希腊诗文选》(T h e G r e e Anthlg)第126题

  目的:通过阅读章前图中的故事,激发同学们探索丟番图年龄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通过列方程解决问题,感受利用方程可以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有效地模型。

  内容2:回答以下3个问题:(大约4分钟)

  1、你能找到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吗?

  2、你对方程有什么认识?

  3、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目的:第一个问题考查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的能力,对于解方程这里不做要求。第二个问题意在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方程进行描述,锻炼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第三个问题强调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寻找等量关系。

  环节二:情境引入

  内容:与学生共同分析完成课本呈现的五个情境:

  (1)小游戏:猜年龄

  第一个问题学生可通过算术方法和方程两种方法解决;

  第二个问题只能通过方程解决,体现方程的进步性。

  (2)小颖种了一株树苗,开始时树苗高为40 c,栽种后每周树苗长高约5 c,大约几周后树苗长高到1?

  如果设x周后树苗长高到1,那么可以得到方程:40 + 5 x = 100

  (3)甲、乙两地相距22,张叔叔从甲地出发到乙地,每时比原计划多行走

  1,因此提前12 in到达乙地,张叔叔原计划每时行走多少千米?

  设张叔叔原计划每时行走x,可以得到方程:认识一元一次方程(一)<

认识方程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来自东夏镇木岗寺小学,我叫王迎春,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方程》的第一课时:字母表示数。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说一说。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认识方程》它是《数学课程标准》数与代数中“式与方程”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一定的算术知识,已经初步接触了一点代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对于小学生来说,现在由具体的、确定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抽象的、可变的数,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从算术的学习转向代数学习的重要转折点,更是初中学习代数的重要基础。因此,《认识方程》的教学内容在数学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

  本单元是学生系统学习方程的开始,这是学生首次接触的新知识。由于学生长时期习惯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开始学习方程时,往往会有一定的困难。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特点和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智水平,又限于本班的实际情况,这节课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①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学会用字母表示数;

  ②能力目标:探索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③情感目标:能用字母表示运算律和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教学重在过程,根据教材的要求,我把以下两点作为学习的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用字母表示数、运算律和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

  本节课的难点: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说教法

  数学教学不仅是数学知识的教学,更重要的是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对学生的观察、操作、分析、、思考、表达等能力的培养,更应不断的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将此作为教学的核心,为学生的后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教材要求,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观察法,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充满自信的学习数学,平等交流各自对数学的理解,并且通过相互合作共同解决所面临的数学问题。

  说学法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学习“字母表示数”这部分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我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特定的数学情境中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自信心,让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演算,动口表达,真正理解和掌握方程最基本的知识,变特殊为一般,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渠道,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部分来进行:

  1、利用课件展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重点展示“钟山只隔数重山”的“数”字是什么意思,学生会各抒己见,什么5啊,9啊的`,很多种,从而明白“数”是一个不确定的数,体会到这种表达方法的简便与神奇,很自然的就可以过渡到数学中有

  更多类似的现象,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社会、与自然、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感受到了数学无处不在。板书课题引入新课。

  2、出示学习目标;(同上,生齐读并理解)

  3、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85、86页的例题,重点看三个例题各有什么特点,你能发现它们的规律吗?思考:

  ①青蛙的嘴巴张数和青蛙的只数有什么关系?

  ②淘气的年龄和妈妈的年龄差别会变吗?

  ③一个三角形需要3根小棒,两个三角形需要6根小棒,三角形的个数和需要根数是什么关系?

  (5分钟后比谁会做与例题似的检测题)

  3、先学

  ①看一看

  学生认真看书紧张自学,师巡视督促学生紧张自学。

  ②做一做(课本86页试一试)

  (要求:字体工整,坐姿端正,师巡视发现问题以备后教。)

  4、后教

  ①课件出示数青蛙儿歌,让学生用一句话说一说这首儿歌。可以先在小组内讨论

  一下,看看和例题有什么不同?区别在哪?老师找两名后进生回答,如有错误其他学生可以进行更正。

  ②课件出示第二道练习题,找两名后进生上堂板演,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要求:字体工整,板演的同学把字写得大一些,下面同学坐姿端正)

  ③做完的同学检查,检查完了以后观察堂上扮演的内容,发现错误可以上堂更正。 ④评议板书,全队100,字漂亮小红旗,堂下全对的同学给自己掌声鼓励。 ⑤课件出示第三道练习题,小组讨论后汇报学习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整理,并相机显示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加深学生的知识印象。

  ⑥课件出示第4道练习题:用字母表示你学过的运算律。这个题是发散思维题,只要学生找出就应给予鼓励,并把他们找到的运算律写到黑板上以示肯定。从而树立学生长远发展的信心。

  ⑦本课小结:你学会了什么?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⑧布置作业:87页练一练做到课本上。(要求:字体工整,做题认真,坐姿端正)

认识方程说课稿4

  说教材

  (一)教材前后联系、地位与作用

  直线的一般式方程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高一年级数学必修2第三章第二节中的内容。

  本节课是在学习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两点式、截距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它们的实质,即都是二元一次方程。从而对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进行探究,进而得出直线的一般式方程,这也为下一节学习做好准备。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掌握直线的一般式方程以及明确它的形式特征,还有直线方程的各种形式之间的互相转化。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观察,分析、归纳、进而得出直线的一般式方程,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和学会用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课堂活动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让学生认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互相转化。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的确定,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如下:

  重点:直线的一般式方程以及各种形式之间的互相转化。

  难点:理解直线的一般式方程

  说教法

  我班学生数学基础一般,但在解题能力特别是抽象思维的能力比较欠缺。本节课对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分类讨论能力有一定要求,特别是用分类讨论思想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需要老师逐渐的引导。

  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取“分析法”“讨论法”“归纳法”相结合进行教学,同时还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增强动感和直观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概括,归纳,使学生思维紧紧围绕“问题”层层展开。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二)学法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由学会变为会学,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自主探究知识,逐步掌握自主获得知识的学习方法。

认识方程说课稿5

  七年级上册《认识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北师大版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上册《认识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北师大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教材】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的运算、代数式的基础上,首次接触有关方程的知识,是中学阶段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开端,也是今后学习用一次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是学生体会数学价值观、增强学数学、用数学意识的重要题材。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提取于学生的切身体会,其中渗透了数学结构模式思想和归纳、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是学生必备的数学修养和素质。本课时是一元一次方程第一课时的内容,设计了切合学生兴趣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主动探究情境中包含的数量关系,体会方程是刻画实际问题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归纳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②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和体验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认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建立相等关系,提高思维水平和应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让学生理解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数学问题的严密性。

  ③尝试在方程建模过程中,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体会数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

  ②敢于面对挑战、大胆尝试,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通过丰富的实例,建立一元一次方程,展现方程是刻画现实生活的有效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一元一次方程

  【说教学方法】

  给学生提供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使整个数学活动生动活泼、成为一个主动和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有色彩、有动感的画面,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

  【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阅读章前图

  内容1:请一位同学阅读章前图中关于“丟番图”的故事。(大约1分钟)

  丢番图(Diophantus)是古希腊数学家.人们对他的生平事迹知道得很少,但流传着一篇墓志铭叙述了他的生平:坟中安葬着丢番图,多么令人惊讶,它忠实地记录了其所经历的人生旅程.上帝赐予他的童年占六分之一,又过十二分之一他两颊长出了胡须,再过七分之一,点燃了新婚的蜡烛.五年之后喜得贵子,可怜迟到的宁馨儿,享年仅及其父之半便入黄泉.悲伤只有用数学研究去弥补,又过四年,他也走完了人生的旅途.

  ——出自《希腊诗文选》(T h e G r e e kAnthology)第126题

  目的:通过阅读章前图中的故事,激发同学们探索丟番图年龄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通过列方程解决问题,感受利用方程可以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有效地模型。

  内容2:回答以下3个问题:(大约4分钟)

  1、你能找到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吗?

  2、你对方程有什么认识?

  3、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目的`:第一个问题考查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的能力,对于解方程这里不做要求。第二个问题意在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方程进行描述,锻炼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第三个问题强调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寻找等量关系。

  环节二:情境引入

  内容:与学生共同分析完成课本呈现的五个情境:

  (1)小游戏:猜年龄

  第一个问题学生可通过算术方法和方程两种方法解决;

  第二个问题只能通过方程解决,体现方程的进步性。

  (2)小颖种了一株树苗,开始时树苗高为40 cm,栽种后每周树苗长高约5 cm,大约几周后树苗长高到1 m?

  如果设x周后树苗长高到1 m,那么可以得到方程:40 + 5 x = 100

  (3)甲、乙两地相距22 km,张叔叔从甲地出发到乙地,每时比原计划多行走

  1 km,因此提前12 min到达乙地,张叔叔原计划每时行走多少千米?

  设张叔叔原计划每时行走x km,可以得到方程:认识一元一次方程(一)说课稿

  (4)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截至20xx年11月1日0时,全国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为8 930人,与20xx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长了147.30%.

  如果设20xx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每10万人中约有x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那么可以得到方程:( 1 + 147.30% ) x = 8 930

  (5)某长方形操场的面积是5 850认识一元一次方程(一)说课稿,长和宽之差为25 m,这个操场的长与

  宽分别是多少米?

  如果设这个操场的宽为x m,那么长为(x + 25)m.可以得到方程认识一元一次方程(一)说课稿

  目的:通过准确列五个方程,感受: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寻找等量关系;2、五个方程可分为三种类型:一元一次方程,分式方程,一元二次方程。

  环节三: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的含义

  内容1:P133议一议

  (1)由上面的问题你得到了哪些方程?其中哪些是你熟悉的方程?与同伴

  进行交流.

  共得到五个方程。其中(1)、(2)、(4)都只有一个未知数,在小学学习时常见。

  (2)方程2 x - 5 = 21,40 + 5 x = 100,( 1 + 147.30% ) x = 8 930有什么共同点?

  它们都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指数都是1。

  目的:由(1)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思考所列的五个方程的特点:未知数的次数、位置不同;由(2)得出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而且等式中的代数式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指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内容2:判断下列各式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是的打“√”,不是的打“x”。

  (1) -2+5=3 ( ) (2) 3 x -1=0 ( )

  (3) y=3 ( ) (4) x +y=2 ( )

  (5) 2 x -5 x +1=0 ( ) (6) x y-1=0 ( )

  (7) 2m -n ( ) (8)认识一元一次方程(一)说课稿( )

  目的:巩固定义,准确判断一元一次方程的形式。

  内容3:方程的解得含义: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完成随堂练习2题:

  x = 2是下列方程的解吗?

  (1)3 x + ( 10 - x ) = 20;

  (2)2认识一元一次方程(一)说课稿+ 6 = 7 x

  目的:了解方程的解的含义;判断是否为方程的解的方法:将解带入原方程,分别计算左和右,看是否相等。相等则为原方程的解。

  环节四:达标检测

  内容1:完成教材上的随堂练习1、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1)在一卷公元前1600年左右遗留下来的古埃及纸草书中,记载着一些数学问题.其中一个问题翻译过来是:“啊哈,它的全部,它的认识一元一次方程(一)说课稿,其和等于19.”

  你能求出问题中的“它”吗?

  解:设“它”为x,则:认识一元一次方程(一)说课稿

  (2)甲、乙两队开展足球对抗赛,规定每队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负一场得0分.甲队与乙队一共比赛了10场,甲队保持了不败记录,一共得

  了22分.甲队胜了多少场?平了多少场?

  解:设甲队赢了x场,则乙队赢了(10-x)场。则:认识一元一次方程(一)说课稿

  2、达标练习:

  1、如果认识一元一次方程(一)说课稿=8是一元一次方程,那么m = .

  2、下列各式中,是方程的是(只填序号)

  ① 2x=1 ② 5-4=1 ③ 7m-n+1 ④ 3(x+y)=4

  3、下列各式中,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是(只填序号)

  ① x-3y=1 ② x2+2x+3=0 ③ x=7 ④ x2-y=0

  4、 a的20%加上100等于x .则可列出方程:.

  环节五:课堂小结

  内容:师生互动,梳理本节内容。(本节课你的收获,你的疑惑)

  目的:鼓励学生结合学习本节课本内容及课前的预习,谈谈自己的收获与感想,包括如何调整自己的读书方法.

  环节六:布置作业

  1、习题5.1

  2、思考:如何得到所列三个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认识方程说课稿6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是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方程》的第一课时。主要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分析及构思

  本节知识,是在“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编排的。方程是表示等量关系的一种模式,学习方程最重要的方面是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教材编排时,创设了多方面的问题情境,使学生通过对多个实例的讨论,发现了方程能刻画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从而体会到方程的作用,并产生积极的学习愿望。这对于学生学习方程起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设计预案时,基本遵从教材体系。

  二、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正确地应用方程的意义辨别方程,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分类思想。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品质及抽象概括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3、情感目标: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获取新知;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建立方程的概念。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等式与方程的含义。

  以上是根据新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认识特征而确定的。

  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必须为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那么教师只能通过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及教材特点,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演示操作法、观察法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平等交流各自对数学的理解,并通过相互合作共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我设计了如下三个方面的教学手段:

  1、用直观的操作和演示,让每位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理解和归结出结论。

  2、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努力促进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3、充分利用身边的事物,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能在轻松、愉快而且有趣的氛围中理解、掌握知识。

  说学法

  为了使学生获取“方程的意义”这部分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自信心。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真正理解和掌握方程最基本的知识,培养学生探索、发现和创新能力。

  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渠道,根据教学要求为实施教学计划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部分。

  一、借助生活经验,感悟等量关系

  师谈话引入:这是我们在科学课里用到的天平,它和大家玩过的跷跷板非常相似。当跷跷板平衡时,说明跷跷板两边人的体重有什么关系?(学生肯定会异口同声回答道:一样重)。那么如果我在天平的右边托盘里放一个300克的砝码,请你们在左边放你喜欢的东西,使天平平衡,你会放什么东西?(学生自由说,师引导学生体会到只要放上的东西的质量是300克都行)。接着展示教材例1天平图,老师提问:看看这幅图,谁能说一说这两种东西的质量关系?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联系了生活实际,较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从自由放东西的过程中较自主的体会到等式的特征(左右两边相等)。

  二、探究学习,发现方程

  出示例2情境图

  师问:第一张图天平往左边下垂说明什么?(左边物体的质量大)天平左边托盘里物体的质量可以怎么表示?右边的质量呢?怎样用数学算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不相等关系?另外三个算式请同学们自己填写。

  写四个式子时,对学生的要求由扶到放。圆圈里的关系符号都要学生填写,学生在选择“=”“>”或“<”时,能深刻体会符号两边相等与不相等的关系;符号两边的式子与数则逐渐放手让学生填写,这是因为他们以前没有写过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与不等式。

  教学至此学生陆续写出了等式,也写出了不等式;写出了不含未知数的等式,也写出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些都为教学方程的意义提供了鲜明的感知材料。老师在这时及时指出方程的定义: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让学生理解x+50=150、2x=200的共同特点是“含有未知数”,而且也是“等式”。

  根据方程编数学情景。X+5=12,8x=48(大家都有能够根据数学情景写方程了,反过来,你能根据我的方程编数学情景吗?同桌相互说来听听。现在我请一位同学说一说。)逆向训练,有助于学生开阔数学视野。

  四、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觉得方程在数学里、在生活里有什么用?(学了方程我们就可以很轻松的表示多个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老师觉得今天大家很能干,其中,有46个孩子表现超级棒,有X个孩子还如果再认真一点,全班50个孩子就都超级厉害了。请大家根据我们班今天的表现情况写一个方程。准备好了,跟老师一起说:x加……为我们自己的精彩鼓掌。这样,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学生易于接受。

  五、个性作业。(A基础题:书P2练一练第⑶和练习一⑴、⑵、⑶题;B拓展题:哥哥有180枚邮票,弟弟有60枚,哥哥借弟弟的邮册看了后,弟弟发现两人的邮票一样多了。你认为发生了什么事情?你能写出一个方程吗?你能想办法验证你写的方程是否正确吗?)分层对待,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同时又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欲望。

  这时为了使学生更深刻理解方程含义,老师让学生对两道例题里写出的其他算式不能称为方程的原因作出合理的解释。

  在学生对方程含义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老师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先找出等式,再找出方程,(实际我在这里暗示了学生找方程只要从等式当中去找就可以了)通过这样的提示学生就很容易理解等式与方程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另外,这道题里有既以x又有以y为未知数的等式,使学生对“未知数”有正确的理解,防止把方程狭隘地理解为“含有x的等式”。接着安排学生讨论“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学生可能讨论出一下几个结论:

  ⑴等式包含方程。

  ⑵方程是特殊的等式。

  ⑶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⑷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都是方程。对于学生的这些结论,我给予及时的表扬和充分的肯定,以调动他们学习的激情。

  三、运用方程,解决问题

  为引出运用方程解决问题我设计了这样的过渡语:看来大家对方程已经很熟悉了,大家想想,你觉得学了方程有什么意义呢?

  1、看图列方程:

  出示试一试第一张情境图。对于看天平图列方程,学生已经很熟悉,因而很容易就能列出方程2x=500。教师追问:你列出方程的依据是什么?(生回答:天平两臂平衡,表示它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相等)。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出:列方程关键是寻找等量关系,这一题的等量关系就是天平左边物体的质量=右边物体的质量。接着出示试一试第二张情境图,列方程表示带括线的图画里的等量关系。这里突出的是两个或几个部分数相加等于它们的总数。这一题学生可能会找到多种等量关系,如:

  ⑴文具盒的价钱+笔记本的价钱=总价钱

  ⑵文具盒的价钱=总价钱-笔记本的价钱

  ⑶笔记本的价钱=总价钱-文具盒的价钱

  列出的方程分别是:12+x=20、12=20-x和x=20-12。教师指出:提倡大家列第一种方程,第二种方程是可以的;但第三种x=20-12坚决不提倡。因为这仍然是过去列算式的思路,不利于学生体会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对以后的学习也是有弊无利的。

  2、根据题意列方程。树上原来有x只小鸟,飞走了6只,又飞来了8只,树上现在一共有23只小鸟。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寻找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感受方程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认识方程说课稿7

  一、说教材

  (1)本课在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认识一元二次方程》是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使学生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掌握一般式ax2+bx+c=0(a≠0)及相关的概念,并会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决一些简单题目.本节内容也是学生学习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基础,是中学数学概念教学的主要内容,在初中代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实数与代数式的运算、一元一次方程是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可以对上述内容加以巩固.同时,一元二次方程也是以后学习(函数、高次方程、二次曲线等内容)的基础.本节课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是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建立一元二次方程,并通过观察归纳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使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般式ax2+bx+c=0(a≠0)及其派生的概念;

  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决一些简单题目.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实际问题来发现新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探索方程的解的过程,发展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生活学习数学,并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对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让学生体验数学的简洁、对称、和谐等美的特征。

  (3)教学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并用这些概念解决问题.

  (4)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和掌握一般形式中的a≠0,“项”和“系数”.

  二、说教法

  本课我主要以“复习提问--创设情景——引导探究——类比归纳——拓展延伸”为教学主线,教学方法以小组讨论法、讲解法、练习法为主,启发和引导贯穿教学始终,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师生共同研究探讨,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学过程。

  三、说学法

  学生在七年级已学过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经历过由具体问题抽象出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学生在八年级已学过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经历过由具体问题抽象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过程;学生已理解了“元”年级已学过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经历过由具体问题抽象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过程;学生已理解了“元”和“次”的含义,具备了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技能。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和数学思考,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水平,我设计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猜想归纳和巩固提高”四个层次的学法,引导学生掌握探究法、交流合作法、归纳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什么叫方程?什么叫方程的解?

  2、举例说明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

  (活动目的:复习已学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问题情境6分钟

  1、已知长方形门的高比宽多6尺8寸,门的对角线长1丈,那么门的高和宽各是多少?

  如果假设门的高为x尺,那么,这个门的宽为_______尺,根据题意,得________.

  整理、化简,得:__________.

  2、一个正方形的面积的2倍等于15,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设边长为x,可列方程________.

  3、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大3,且两个数之积为0,求这两个数。设较小的.数为x,可列方程________.

  (设计意图:因为数学来源与生活,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问题,所以以学生解决问题为素材创设情景,易于被学生接受、感知。通过对相关问题的解决,帮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情景分析中学生自然会想到用方程来解决问题,但所列的方程不是以前学过的,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顺利地进入新课。)

  (三):探索新知

  1、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口答下面问题.12分钟

  (1)上面三个方程整理后含有几个未知数?

  (2)按照整式中的多项式的规定,它们最高次数是几次?

  (3)是整式方程吗?

  老师点评:(1)都只含一个未知数x;(2)它们的最高次数都是2次的;

  (3)都整式方程.归纳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结合上面三个问题得到的三个方程,观察它们的共同点,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各部分的名称。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归纳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活动的预期效果:学生基本能识别一元二次方程及各个部分。)

  2、因此,像这样的方程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ax2+bx+c=0(a≠0).这种形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化成ax2+bx+c=0(a≠0)后,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3范例讲解

  例1:判断下列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5分钟

  (教学目的: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会判断一元二次,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例2.将方程(8-2x)(5-2x)=18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6分钟

  分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ax2+bx+c=0(a≠0).因此,方程(8-2x)(5-2x)=18必须运用整式运算进行整理,包括去括号、移项等.

  解:去括号,得:

  40-16x-10x+4x2=18

  移项,得:4x2-26x+22=0

  其中二次项系数为4,一次项系数为-26,常数项为22.

  (设计目的:问题中学生对于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感觉困难不大,但写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时,部分学生可能容易忽视符号,作为第一次学习,这是难免的。当然,教学中也可以给出各项系数。)

  四:课堂练习:5分钟

  1: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4)(5)

  2、下列方程中,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是()

  五、归纳小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3分钟

  本节课要掌握:

  (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0(a≠0)和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的概念及其它们的运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自己梳理知识要点,提高归纳总结的能力。

  活动的实际效果:绝大多数学生能自己归纳出本节的知识要点,也清楚自己的困惑和存在的问题。)

  六、课后作业

  P49123

  七、板书设计

  (1)都只含一个未知数x;

  (2)它们的最高次数都是2次的;

  (3)都整式方程.

  ax2+bx+c=0(a≠0)后,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例1例2

  (1)本课在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认识一元二次方程》是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使学生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掌握一般式ax2+bx+c=0(a≠0)及相关的概念,并会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决一些简单题目.本节内容也是学生学习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基础,是中学数学概念教学的主要内容,在初中代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实数与代数式的运算、一元一次方程是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可以对上述内容加以巩固.同时,一元二次方程也是以后学习(函数、高次方程、二次曲线等内容)的基础.本节课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是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建立一元二次方程,并通过观察归纳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使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般式ax2+bx+c=0(a≠0)及其派生的概念;

  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决一些简单题目.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实际问题来发现新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探索方程的解的过程,发展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生活学习数学,并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对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让学生体验数学的简洁、对称、和谐等美的特征。

  (3)教学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并用这些概念解决问题.

  (4)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和掌握一般形式中的a≠0,“项”和“系数”.

  二、说教法

  本课我主要以“复习提问--创设情景——引导探究——类比归纳——拓展延伸”为教学主线,教学方法以小组讨论法、讲解法、练习法为主,启发和引导贯穿教学始终,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师生共同研究探讨,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学过程。

  三、说学法

  学生在七年级已学过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经历过由具体问题抽象出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学生在八年级已学过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经历过由具体问题抽象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过程;学生已理解了“元”年级已学过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经历过由具体问题抽象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过程;学生已理解了“元”和“次”的含义,具备了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技能。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和数学思考,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水平,我设计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猜想归纳和巩固提高”四个层次的学法,引导学生掌握探究法、交流合作法、归纳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什么叫方程?什么叫方程的解?

  2、举例说明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

  (活动目的:复习已学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问题情境6分钟

  1、已知长方形门的高比宽多6尺8寸,门的对角线长1丈,那么门的高和宽各是多少?

  如果假设门的高为x尺,那么,这个门的宽为_______尺,根据题意,得________.

  整理、化简,得:__________.

  2、一个正方形的面积的2倍等于15,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设边长为x,可列方程________.

  3、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大3,且两个数之积为0,求这两个数。设较小的数为x,可列方程________.

  (设计意图:因为数学来源与生活,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问题,所以以学生解决问题为素材创设情景,易于被学生接受、感知。通过对相关问题的解决,帮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情景分析中学生自然会想到用方程来解决问题,但所列的方程不是以前学过的,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顺利地进入新课。)

  (三):探索新知

  1、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口答下面问题.12分钟

  (1)上面三个方程整理后含有几个未知数?

  (2)按照整式中的多项式的规定,它们最高次数是几次?

  (3)是整式方程吗?

  老师点评:(1)都只含一个未知数x;(2)它们的最高次数都是2次的;

  (3)都整式方程.归纳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结合上面三个问题得到的三个方程,观察它们的共同点,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各部分的名称。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归纳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活动的预期效果:学生基本能识别一元二次方程及各个部分。)

  2、因此,像这样的方程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ax2+bx+c=0(a≠0).这种形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化成ax2+bx+c=0(a≠0)后,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3范例讲解

  例1:判断下列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5分钟

  (教学目的: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会判断一元二次,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例2.将方程(8-2x)(5-2x)=18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6分钟

  分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ax2+bx+c=0(a≠0).因此,方程(8-2x)(5-2x)=18必须运用整式运算进行整理,包括去括号、移项等.

  解:去括号,得:

  40-16x-10x+4x2=18

  移项,得:4x2-26x+22=0

  其中二次项系数为4,一次项系数为-26,常数项为22.

  (设计目的:问题中学生对于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感觉困难不大,但写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时,部分学生可能容易忽视符号,作为第一次学习,这是难免的。当然,教学中也可以给出各项系数。)

  四:课堂练习:5分钟

  1: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4)(5)

  2、下列方程中,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是()

  五、归纳小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3分钟

  本节课要掌握:

  (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0(a≠0)和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的概念及其它们的运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自己梳理知识要点,提高归纳总结的能力。

  活动的实际效果:绝大多数学生能自己归纳出本节的知识要点,也清楚自己的困惑和存在的问题。)

  六、课后作业

  P49123

  七、板书设计

  (1)都只含一个未知数x;

  (2)它们的最高次数都是2次的;

  (3)都整式方程.

  ax2+bx+c=0(a≠0)后,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例1例2

  一、说教材

认识方程说课稿8

  一、教学内容及其解析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丰富的实例,建立方程,展现方程是刻画现实生活数量关系的有效数学模型;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概念,认识方程的解;进一步体会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本节内容既是小学的延续,又是进一步学习本章后续内容的前提,同时又是今后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分式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以及函数的基础。本节的教学内容不仅承载着引导学生从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的转化,还承载着对简易方程的理性认识和深化,可以说是小学与中学内容上的衔接点,方法上的分水岭。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感受学习方程的必要性,能根据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初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

  二、教学目标及其解析

  根据课标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1经历求正方形边长,猜明星和数学家年龄,鸡兔同笼,求长方形长与宽等问题的探究过程,构建算术方法向方程方法的转化活动,以此为生长点自然衔接中、小学数学知识,感受学习方程的必要性,从而体会从算术到方程是数学学习的进步。

  2在观察等学习活动中,了解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的概念。

  3通过寻找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设未知数、列出一元一次方程,初步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重要数学模型,体会方程的应用价值。

  目标解析:

  1学生在解决5个层层递进的实际问题过程中,感受到用列算式解决实际问题会随着问题逐渐加深,它的困难程度和局限性越来越突出,进而深切地感受到继续学习方程的必要性,以及用方程解决问题的简捷性。

  2根据五个问题情境列出的'方程,去掉情境背景,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发现几个方程共同特征,归纳得到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的概念,并依此准确判断一个方程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一个有理数是不是一个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3在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基础上,再通过解决以秋游为主题的应用问题,使学生更深刻体会到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重要数学模型。

  三、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时已经具备娴熟算术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会用简易方程解一些最简单的问题,对方程的概念有初步的了解。但对学习仅仅停留在感知和模仿层面,缺乏学习方法和深入思考的能力。小学阶段已形成了用算术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定势。如何找出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设出恰当的未知数列出一元一次方程,对学生有一定思维障碍。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突破用算术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一元一次方程。

  四、教学策略分析

  1应用PPT课件整合教学资源的同时,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师生互动式、小组合作式、学生讲解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做到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

  2借助学习工具单,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情,通过层层深入的问题解决,使学生在多解归一、一题多解活动中,收获成功的喜悦。

  五、教学过程设计

  我将从六方面阐述本节课教学过程:感受体验,算式到方程;归纳概括,形成概念;应用概念,感受方程模型;课堂小结,深化提升;当堂检测,巩固提高;布置作业,凝练升华。

  (一)感受体验,算式到方程

  1首先我呈现了这样两个数学问题,请同学们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PPT展示)。两道数学问题的引入唤起学生对算术法和简易方程解决数学问题的学习经验。通过对比学生更习惯于借助算术法解决数学问题。

  2前面两道数学问题学生更习惯于用算术法求解,而本题学生想到列举法,算术法,方程法。其中两种算术法中引入“假设”思想,为方程引入未知数提供了思维的基础。通过鸡兔同笼问题,部分学生已经感受到利用方程解决问题的简捷性。(请看视频1)

  3前面几道数学问题学生有用算术法求解,有用方程法求解,但更习惯于用算术法求解,随着问题难度逐渐深入,算术法求解有一定的局限性。从中让学生体会到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学生进一步感受认识方程是数学的进步。(请看视频2)

  (二)归纳概况,形成概念

  (回忆方程)从五个实际问题中得到七个方程,以此为载体,引导学生回忆小学就学过的方程概念,从而为进一步研究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做好准备。

  (一元一次方程)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分类、归纳,得出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发展学生数学抽象的核心素养。再通过对概念的剖析形成识别一元一次方程的三个条件。

  (方程的解)借助算术法求出的鸡兔同笼问题答案,引入方程解的概念,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方程思维与算术思维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请看视频3)

  (三)应用概念,感受方程模型

  1以“鸡兔同笼”问题探究生长的基础,选择“秋游”主题活动。通过同一模型2x+4(20—x)=54来展开迁移活动,让学生体验同一方程模型可表述不同的问题背景。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无处不有“从问题到方程”(请看视频4)。

  2行程问题情境的设定,学生经历、分析思考,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感知同一问题情境可以用不同的方程模型来呈现,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本质属性,发展方程模型思想。

  (四)课堂小结,深化提升

  1以学生谈一谈方式,充分展示自我;再次带学生回忆、总结、归纳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因为本节课不仅是一元一次方程这章的起始课,也是初中将要研究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分式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起始课,所以在小结部分不仅揭示了本章将要学习的求解一元一次方程和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还渗透了接下来初中要学习的各类方程都要按着这章的学习方法去研究,从而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方程的基本“套路”,为接下来学习其它类型的方程打好基础。

  (五)当堂检测,巩固提高

  在学案中完成,巩固了本节课所学内容。

  (六)布置作业,凝练升华

  虽然是开放性作业,但未离开本节课所学的本质内容,通过开放作业的完成使学生加深对一元一次方程的认识,深刻体会方程模型的思想。

【认识方程说课稿】相关文章: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07-12

《认识word》说课稿 认识word的说课稿06-01

比的应用说课稿比的认识说课稿11-15

方程的意义优秀说课稿(精选10篇)08-16

米认识说课稿05-22

《认识钟表》说课稿02-28

《倒数的认识》说课稿04-13

分数的认识说课稿11-26

认识钟表说课稿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