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2-12-30 14:59:3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推荐】语文说课稿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推荐】语文说课稿

语文说课稿1

  一、说教材

  《ae》是苏教版小学第一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汉语拼音,课文主要讲了ae的认读、它的四声以及书写,课文以图画的形式,生动地表现了3个单韵母,课文插图生动活泼,富有意趣,是一篇人文性很强的教材。

  根据本课的课型特点和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我确定以下学习目标:

  1、 根据学生的特点,学会ae三个单韵母,能够读准音,认清形,并能正确书写,培养学生喜欢学习拼音,有主动学拼音的愿望,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 创设情景,借助媒体,认识声调符号,能正确读出ae的四声。

  3、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大胆发言的能力。

  其中,让学生认读ae及四声,并能正确书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读准四声。

  二、说教学策略

  根据课文的内容特点,围绕学习目标,紧扣《语文课程标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的教学策略,在教学方法的整体构想上,我准备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让学生有所发现,再带出语境歌,帮助学生初步感知,然后采用读——思——议——读的方法学习,并结合游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为此,我准备安排两个课时引导学生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设置形象生动的动画情景,让学生整体上感知内容,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借助表音表形图,在语境中认识ae3个单韵母,指导学生在四线格中正确书写。

  第二课时:借助表音表形图,帮助学生复习ae的音形,借助多媒体,创设情景,帮助学生认识四种声调符号,掌握ae的四声,能够直接读出带调的韵母。

  三、说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 借助情境图,引出字母

  静止画面的刺激强度不能足于让学生进入情景,点燃求知火花,我把情景图制作为动画,随着悠扬的背景音乐,旭日从东方冉冉升起,展现一幅夏日小河的画面,清清的水,绿绿的草,阿姨带着一位小女孩来到了河边,这时他们看到了水里的鹅,正在“eee”的向她们打招呼,篱笆上的公鸡正在“”的唱歌呢。此时,我设疑:你喜欢图上的什么?便用鼠标点击一下,ae便从画面上跳了出来,画外音“你想学会我吗?”“你想和我做朋友吗”等鼓励的语言。从而带出本课的学习内容:ae

  这样,通过动画情景,主要是给学生营造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从第一课开始就觉得学习拼音是有趣的、有情的、有意的,于是期待着每一节语文拼音课的到来。

  (二) 看看说说、认读字母

  1、借助多媒体创设情景,展示情景图画面,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图象进行学习:引导学生看图,知道画图的意思,从“阿姨”的“阿”、“喔”、“鹅”等自然而然地引出有关的口语音节,让他们反复地听——听老师标准的示范发音;认真地看——看老师发音时的口形变化和模拟发音口形的手势,教a时可以出示大苹果,引导想象张开嘴巴咬上一大口的口形,教时观察公鸡的口形,教e做微笑的口形;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具体的语音学生模仿练习,体会发音方法。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反复地认读,做到至少人人单独读一次,进行相应地辅导。然后让学生将学到的字母回归到相似的具体语境中,指导学生学读“语境歌”,学说规范的胀ɑ埃?娣蹲约旱挠镅浴=?徊浇?⒆帜阜?庞刖咛逵锞车南嗨屏废啊4佣?⒒印坝锞掣琛钡恼嬲?饔谩?/p>

  这样的设计,主要通过情景的创设,点燃学生的求知欲,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能够读准拼音。利用表音表形图帮助学生记忆。加强字母的识记。利用“语境歌”巩固字母认读,规范语言。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表形图,同桌讨论,找出图中与字母相似的地方,同时还可借助电脑形象演示,说说这些拼音的笔画。

  3、再一次展示情景图与音形图,小组合作编写顺口溜如:“圆脸蛋,弯发梢,阿姨阿姨aaa:大公鸡,喔喔喔鸣,嘴巴圆圆,大白鹅,浮绿水,扁扁身材eee“

  这一层次的设计,我运用低年级学生所喜欢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并结合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进而在编写顺口溜中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通过激烈的讨论,形象的演示,学生不仅认识了形,还了解了拼音的笔画组成。

  (三) 玩玩游戏、再认读

  1、 看看老师的口形,猜猜拼音,猜对的小朋友当小老师,带领大家一起读。

  2、 摘苹果游戏:读准的小朋友得到一个苹果,并出示画外音(鼓励的话)

  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在一个个趣味盎然的游戏中跃跃欲试,乐学不彼,把学拼音当作一件快乐的事,真正达到了以“趣”导学的效果。

  (四) 字母宝宝住楼房

  1、 根据互动的原则,教师请学生做老师,讨论讨论这些拼音的笔画是怎样的,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书写,然后再描红,提示描红的注意点。

  这样教师与学生的换位互动,体现了“双主体”的和谐交融,同时,教师形象直观地展现描红经过,防止孩子在描红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教写a时强调半圆要圆润,教写时要圆润,教写e时要一笔写成,分布匀称。

  2、 做做手指操、深呼吸,播放舒缓的歌曲,指导学生描红、书写。

  这是学生开始练习写字的起步阶段,关心握笔和坐姿,注意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引导学生克服过于紧张的心理。

  四、说板书 a e

  这样的板书设计,既简洁明了又美观大方,能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所教的内容。

语文说课稿2

  一、说教材。

  《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主体课文。本课以韵文的形式,不但形象地讲述了四种动物脚印的形状和冬眠的特点,而且语言活泼,富有童趣,读起来琅琅上口。

  1、教材地位。

  本课是最后一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因此在全册便起着“巩固识字,用学到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朗读课文,能提出课文中不明白的问题,并能讨论解决。”等作用。

  2、教学目标。

  我安排两课时来与孩子进行交流学习,本目标为第一课时。依据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更应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本教材的特点和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14个生字,认识“虫、目”两个偏旁,理解课 文,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3、教学重难点:

  针对本课教学目标及教学目标同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的联系等,确定本课时的重难点是一致的,即自主识字和朗读体验。

  二、说教法。

  泰勒说过:教师的责任在于运用各种方法手段让学生置身于一个可以活跃心灵以及充满智慧与人类经验的环境中。因为学龄初期儿童活泼,富于想象的心理特点,依据教材我拟定了以下教法:

  1、创设情境法。

  情境教学符合低龄孩子的年龄特征,顺应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兴趣,丰富学生感知,启发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想象,为充分挖掘大脑潜力创造条件。上课开始,利用课件播放雪景图,我扮演冬爷爷,引领孩子进入课文的学习,让孩子沉浸于下雪的氛围,把激励与情感带入课堂,做到课伊始,趣即生。

  2、自主识字阅读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课也是这册教材最后一单元中的主体课文,学生已经能利用平常积累的方法来识字、阅读,在初读课文环节中我采用此方法有利于提高孩子的独立阅读能力及养成自主阅读、合作交流的习惯。

  3、朗读体验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知。这是一篇琅琅上口的韵文,孩子有着极大的阅读兴趣,让孩子在初读熟悉课文之后,带上表情把内心对文本的体验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既有助与理解课文内容,又能让孩子感受朗读的乐趣,不会让学生的朗读束缚在一个框架中,不会让真实美好的感受游离于生硬的朗读技巧中。

  此外,还有质疑法,分工合作阅读法,在上述教法中,最主要教法是朗读体验法,因为文本的内容对于孩子来说并不难理解,关键是让孩子从读中感受、体验。

  三、说学法。

  在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比传授知识重要,让学生“会学”比“学会”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渗透学法。这节课主要让孩子学会朗读体验这一方法,懂得自主识字和与人交流,通过学法指导让学生真正懂得如何去观察、阅读、思考、学习。

  四、说教学流程。

  “雪”是南方孩子难得见到的,因此在教学本课前,我会布置学生收集有关雪景的图片,并和学生一起布置教室、布置黑板(黑板上贴满“雪花”),创设情境,让孩子们进入下雪的氛围。为了激发学生兴趣,事先我布置学生观察小鸡、小狗、小猫、小鸭等动物的脚印,并把观察到的说一说,这样也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我根据儿童的特点,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始终处于兴趣盎然的最佳状态,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

  (一)情境导入。

  创设情境,感知小画家是谁?事先播放课件,老师扮演冬爷爷说:我是冬爷爷,秋去冬来,我来到了大地,大地将会有什么变化?是呀,大地像铺上了白地毯,今天我还邀来了一批动物王国的朋友,你们瞧:它们是谁?出示贴图于黑板上。这样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二)探究新知。

  1、初步读文,自主分层识字。

  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即起到示范作用,同时又是一种激励手段。要想把课文读得熟、演得好、就要先和生字宝宝交上朋友。(出示生字)

  (1)独立自主解决已认的字。

  学生已经养成一种习惯。对于认识的字,读一读,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表扬自己一下。对于不认识的字先画个“?”。然后再给自己的同桌读一读、比一比,看谁不用老师教认的字多。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时也使孩子树立起认字的自信心、自豪感。

  (2)小组合作解决认识的字。

  低年级的孩子合作能力较差。为了培养这一能力同时也为了提高识字效率,所以对于不认识的字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每个合作小组都有4名成员构成,成员都有分工,小组长负责整个合作活动。首先,小组长帮助认字有困难的同学记住要求认识的字,接着在“考一考”的环节中,各小组自己动脑筋,想办法用各种形式把字认牢。

  (3)多种形式,自主汇报。

  小组合作学习后,各小组都急于展示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这时可找几个小组来展示一下认字的程度,有的小组可能派一名代表,有的小组可能一起读,也有的小组可能轮读。总之,展示的方式多种多样。这时,可能有些小组没有参与,为了扩大参与面,可以同学们想办法比赛读。有的同学可能想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读,也可能是男、女生对读。这样参与面广了,学生的积极性也高了,认的字也牢了。

  (4)回到课文中识字。

  识字不能脱离语言环境,最后再让孩子到文中识字,巩固识字的效果。

  2、读中感悟,读中积累。

  对于低年级的课,我基本上采用“多读少讲”的策略,让孩子在读中悟,悟中知。我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读:(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音。(2)学生小组内读文。做到把课文读通,同时质疑解疑。(3)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4)男女对读、指名读、评读等。使学生在一次次的读书中读准生字,读通课文,读好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又注重学生的个性,学生就会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得精彩些,读给大家听,他们才会读中体会,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在质疑时,我也尽量让学生相互解答,引导他们学会学习,从而解决“青蛙为什么没参加?”“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等问题。

  3、拓展延深。

  在此环节,我设计了让学生想一想这些小画家除了能画“竹叶、梅花、月牙、枫叶”还能画什么?不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想象,同时还进行语言训练。

  (三)分层作业,自主选择。

  1、续编儿歌

  看,雪地里又来了一群小画家。(出示:狮子、小鸟……)请你当回“小诗人”为他们编儿歌。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有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可谓一举多得。

  2、请你完成一幅有关“雪景”的图画日记。

  (四)小结:体验成功,树立参与的自信。

  成功是求知者的有力支柱,自信是成功的动力,我们作为教育者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获得成功。所以,在最后小结后,我让学生美美地读文成背文,展示给喜欢的小伙伴或者是老师,在让他们为你评一评,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总之,本节课我力求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读中求知,在读中悟情、悟理,扎实训练以“趣”字贯穿,学生的创新火花将在学习过程中时时闪烁!

  板书设计:

  17、雪地里的小画家

  小鸡图 小狗图 小鸭图 小马图

  (对应贴上脚印图)

  竹叶图 梅花图 枫叶图 月牙图

语文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尊严》是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二组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从内容中体会思想。本篇课文抓住轻人神态、动作、语言,描写他是一个要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食物的人,表现出年轻人是一个有尊严的人。因此,我把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逊”“喉”“捶”“惬”四个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默读、朗读、比赛读、小组读等方式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到尊严的可贵之处,从而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自己及他人的尊严。

  教学重点:

  通过文中对年轻人的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

  透过年轻人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品质,以及分析杰克逊大叔对女儿的谈话,认识到这种自尊的可贵。

  二、说教法:

  新课程表明: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

  悟和思考。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我着重引导,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

  我主要运用到的教法有:

  1、问题导入法

  2、课文分析法

  三、说学法:

  根据课文的特点,以及考虑到四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运用如下的学习方法:

  1、自读品悟法

  2、小组合作学习法

  四、说教学程序:

  1、创设问题情境。学生都是好奇好学的,在导入创设一个问题情境,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假如你是一个饥肠辘辘、筋疲力尽的逃难人,有人将食物送到你的面前,你会怎么做?

  2、以读促思,读中感悟

  (1) 默读课文,师提出要求。新课标指出,第二学段的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要初步学会默读。这个环节正好为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提供了机会。教师在学生阅读前要明确要求,这有利于学生更有方向地把握课文。

  (2)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提出更进一步的要求。(简单地复述课文大意)。在教学中层层深入地提出问题,这符

  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合作学习,探索交流

  这个环节是先让学生合作学习,再让同学们汇报学习情况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学习,培养其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励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达到口语训练的目的。我主要是从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的:

  (1)从这些句子中你感受到年轻人是个什么样的人(有自尊、有原则的人)

  (2)对于这个年轻人的表现,你有什么感受?(佩服他,自尊对于我们很重要)

  (3)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年轻人与杰克逊大叔的这些对话?

  4、分析课文,适时点拨。

  在这个环节中,我重点分析两个问题。

  (1)年轻人从一开始不吃杰克逊大叔送的食物到最后他接受的原因。

  (2)分析杰克逊与女儿的谈话,体会尊严的可贵之处。(为什么说他是富翁?文中哪些句子证明了他是个富翁)。适当的分析课文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5、比赛读书,深化理解。

  根据小学生的好胜心以及爱表现的特点,我设计了以小组为单位,比赛读年轻人和杰克逊大叔的对话的环节,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更进一步地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6、整体回顾,分享感受。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中心,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在这个环节中,我将采用分小组朗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谈谈学习了这篇文章的感受。

  7、拓展知识,深化理解。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所以,在最后这个环节中,我选择了赠给同学们几句有关“尊严”的名言的方式,希望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更广泛地理解尊严的重要与可贵。

  8、作业

  语文教学是植根现实的,它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为此我布置的作业是:

  搜集其它有关“尊严”的故事,与同学们分享你的故事。 这样可以有效地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语文说课稿4

  一、说教材

  中国有句成语,叫做“将心比心”。意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心比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剂,更是构建和谐社会、树文明新风的主要内容。这组教材是“以诚待人”为专题编写的,课文的内容生动、感人,有诚实、讲信用的父亲,有用自己劳动去维护个人尊严的石油大王哈默,都从不同的角度赞美了诚实、守信等道德规范。《将心比心》是一篇略读课文,是本组教材的最后一篇课文,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能自读自悟课文,通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明白了“遇事要将心比心,多为别人着想,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的人生哲理。

  我任教的是来自各个农村的学生,他们学习勤奋,在课堂上表现活跃,性格淳朴,待人真诚,是懂事、有礼貌的孩子。但受地方语言的影响,课外的阅读量少,学生的表达能力差,如何从文本联系到生活,表达自己的正确见解,大部分学生都比较困难。

  二、说教学目标

  1、四年级处于第二学段,第二学段的阅读方法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课文。”《将心比心》一文,最为感人的是两处人物的语言描写。所以我第一条教学目标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指导学生朗读文中两处人物的语言和结尾的重点段。”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使用电子文稿演示文中人物语言和作者体会反复朗读,体悟文中人物的感情。

  2、本课语言通俗,而且没有生字僻词,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比较容易理解课文内容。我觉得难的是感动学生,让学生在生活中也能将心比心,从文本中受到德育的熏陶,是教育学生的主要目标。所以我定下的第二条教学目标是“通过课文的学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能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为了实现这个教学目标,我从网上搜集学生在电视上经常看到的宣传片——“心在一起”做为导入,贯穿课堂,营造课堂气氛,感染学生。媒体资源播发,生动地体现生活中“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文明行为,学生似身临其境,受到片中人物的感染,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3、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针对本班情况,以学段目标为依据,我定下的第三条教学目标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认真听别人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教学目标是培养了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与文本人物的对话交流,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这是教学本课的重点。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通过体会文中人物语言而使表达产生感人的效果。

  为了突破这个重难点,我在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媒体课件情景导入、抓住重点语段品读、音乐感染等教学方法。

  四、说教法、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在教学中,我借助“心在一起”广告做为课堂的切入点,抓住重点语段反复朗读、体会,引导学生质疑,组织学生讨论、探究、交流,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本课是独立阅读课文,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我适当引导他们从读中悟,从文本联系到生活实际,从而达到熏陶的作用。

  五、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情景导入——初感课文——深入体会——课外延伸。

  (一)情景导入

  我以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一段公益广告——心在一起做为切入点,观看后向学生提出“从片中,你看到了什么?”通过学生的发言,从而揭题。这样的导入设计,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营造课堂气氛,对揭题铺下了垫笔。

  (二)初感课文

  第二学段的阅读要求是“初步学会默读”。所以我对学生提出“读正确、通顺,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的阅读要求后,让学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提出的问题“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这个环节的设计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三)深入体会

  在初读的基础上,我设计了几个问题“课文中哪些地方使你感动?找出来用‘——’划出,并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中谁令你感动?”“阿姨,母亲是怎样做的?怎样说的?”这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文本,理解课文内容。找出重点语段,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在理解文中人物的思想品质时,我设计了“移情体会”的环节,提出“如果这位阿姨没有这样做,结果会怎样?”“如果妈妈责备,甚至辱骂那位护士,结果会怎样?”这两个“如果”引领学生展开想象,换位思考,切身体会文中受帮助的奶奶和受鼓励的实习护士的感激之情,更体会到阿姨“处处为他人着想”和母亲对护士的“宽容、理解、鼓励”高贵品质。

  在为两个小故事感动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温暖”,理解“温暖”是一词多义,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明白“温暖”指的是心中感到幸福,试着用“温暖”说两句表达意思不同句子。接着一起读读作者对这两件事情的体会——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这个环节的设计揭示课文的主题,同时实现课文的教学目标和突破课文的重点、难点。

  (四)课外延伸

  学生受课文中人物的品质影响,走出文本,联系生活实际,提出“生活中,有这样将心比心的事吗?”让学生交流,说一说,不仅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陶治了他们自己的心灵,同时实现了本课教学的目的,认识到“遇事要将心比心,多为别人着想,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这个环节的设计,可能学生都谈到别人需要帮助时,自己该怎样去帮助。这时,我适当引导学生平时伤害别人时,是否能换位思考,体会别人受伤害后的想法。

  接着让学生试着说说“将心比心”这个成语的理解,体会“将心比心”指的是用自己的心比别人的心,为他人着想。

  最后与学生一起共勉作家罗兰的名言:如果每一个人与别人相处的时候,都能先想到别人,后想到自己,多想到别人,少想到自己,那么世界上可以增加很多欢乐与和气,而且可以减少悲剧和恨事。

  读后,随着音乐“心在一起”响起,“世界那么大,只要我们心在一起”相信这段话、这首曲对学生的思想带来很大的触动,会将联系到自己的行为中去,遇事将心比心,做一个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课本静态的呈现,这样的设计既增强了直观性,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一目了然,更突出课文的主旨。

  我抓住课文中的主要人物“阿姨”、“奶奶”、“母亲”、“护士”和文中的关键词句做为板书,这样的设计简单明了的突出本课的主要内容,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将心比心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语文说课稿5

  《荷花》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课文写“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被如诗如画的美景陶醉而浮想联翩,赞美了荷花以及大自然的美丽。在这一节课中,郭老师执教时最大的特点是训练了学生的语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环节中:

  1、媒体激趣,触发语感。叶老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课堂伊始,郭教师在板书课题后,伴随着美妙的旋律,出示了一组静态的荷花图片及动态的池塘荷色,并引导学生或词或句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既迅速地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又激起了他们亲近文本的欲望,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让学生快速地进入课堂教学中来。

  2、充分诵读,领悟语感。叶圣陶先生一向重视语文中的美读,他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依我的理解,美读就是读者将作者文中当时的情感还原出来。要到位地还原,就要读者沉入文中,体会文意,与作者的心灵相通。郭老师的课中,抓住作者写荷花荷叶的精妙之笔,咬字嚼句,反复品味,不仅让学生欣赏作者遣词造句的生动准确,而且通过迁移学习,训练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运用个别读、集体读、想象读、配乐读等形式,实现了预定的训练目的。在课堂上,通过多层次、多坡度的多元诵读,以及通过对重点词语的解读,还原了语言形象,又通过教师适时的点拨,让学生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反馈了出来。

  3、多元解读,积淀语感。教学中,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引导学生对“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作出多元的解读。

  师:你觉得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指名读说)

  生1: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特别美:(朗读)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师:你们从这个句子听出了什么?

  生2:我觉得这个“冒”字写得特别美。

  师:“冒”字还可以其它字吗?

  生:(长、钻、伸、露、探、冲……)

  师:体会一下,怎么样的长叫“冒”?

  生:(使劲地、不停地、急切地、笔直地、争先恐后地、生机勃勃地、兴高采烈地、精神抖擞地、喜气洋洋……)

  教师在处理“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个句子上,应该是相当自然,引导得水到渠成的。而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也是非常出色的。听课过程中,我感觉到孩子们已经逐步掌握了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他们对词句的品读和感悟有一定的深度,而且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尤其是对“挨挨挤挤”、“冒”等词的体会,让课堂实现了真正的“对话”。并且,学生能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充分地表现出来,使得课堂里时时出现精彩的诵读声,,给课堂带来了生机。

语文说课稿6

  一、说课内容

  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8课《阳光》。

  二、教材分析

  “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单从字面明白这句话的寄义,对付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大概会有肯定的难度。然而,课文以抒怀的笔调,先给我们刻画了阳光给万物带来的生机盼望与优美──禾苗更绿了,小树更高了,河面也成了长长的锦缎……有形、有色,一幅色彩美丽的图景,它让孩子们明确了这统统都是阳光的劳绩。没有阳光,就没有生机盼望勃勃的天下,让孩子们充实感觉到阳光的优美与名贵。

  三、教学目的

  1、了解12个生字,了解1个偏旁“阝”。

  2、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觉阳光的优美与名贵。

  四、教学重点

  识字和练习朗读。感受阳光的美好与宝贵。

  五、教学难点

  理解“河面闪着阳光,小河就像长长的锦缎了”这句话。

  六、教学关键

  采取多种形式朗读,在朗读中识字,在朗读中感悟。

  七、教学过程

  我设计了如下几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三)赏读课文,激发情感;

  (四)回归整体,内化语言。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导入。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是这样导入的。

  师:谜语。“一个球,热烘烘,落在西,出在东。”是什么?生:(太阳)。

  师:太阳光有什么作用呢?(生:带来温暖,光明……)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阳光》。

  2、板题,读题,8.阳光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阳光给我们带来什么。

  3、看书中图。

  师:在阳光的照耀下,大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来看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通过看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要看拼音。

  2、指读语文。

  3、师范读课文。师:字音一定要读准,听老师读。

  4、再读课文。师:再读一遍,看能不能像老师这样读得正确、流利。读完后,把课前画好的词读一下。(通过以上四次朗读,不但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随文识字,以便于更好地产生定位联想。)

  5、识字。

  (1)读书中画好的生字词。

  (2)师:我把这些字词请上黑板,看同学们还认识不认识。

  yángxiàngjīnyěgèngmiàncháng

  阳光像金子田野更宝贵河面长长的

  zǎochénlājìnshuí

  早晨拉开跳进谁

  (3)说一说应该注意的字音。(引起学生注意)

  长(cháng)早(zǎo)晨(chén)谁(shuí)

  (4)读不带音的词。(考考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记忆程度)

  (5)读生字,交流记字方法。(同学之间互相提示,鼓励学生识字方法多样化。)

  (阳→说结构,并教偏旁“阝”,像→形声字,金→一个人,他姓王,兜里揣了两块糖,野→里+予=野,面(面包),早→日+十=早,晨→日+辰=晨,也是形声字,拉→用手拉,进→说结构,区别近,谁,(谁的)。

  (6)生字组词:(开火车组词)

  (7)师生对口令:师说字,生说书中词。

  6、师:下面自读课文,认字以后,相信同学们定会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词不离句,字不离词。这样使生字从文中来,又回到文中去,始终不脱离语言环境,更利于学生对生字的识记。)

  第三个环节赏读课文,激发情感

  1、齐读题目,并找出文中称赞阳光的一句话。

  生: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

  (1)指读;

  (2)齐读。

  师:阳光与金子有什么相似之处。

  (生:金色,宝贵)

  2、师:上文中去找一找阳光比金子更宝贵体现在哪儿?(以课文最后一句话为切入点,提出感悟全文的问题,更利于对课文的理解。)

  师:我们首先来看第一段。

  (1)指生读。

  (2)阳光照向哪里?(板书:田野,高山,小河)

  (3)齐读。

  学习第二段:

  (1)自读。想:阳光给田野,高山,小河都带来哪些好处?

  (2)生1:禾苗更绿了,师板:禾苗绿

  生2:山上小树更高了,师板:小树高

  生3:河面像长长的锦缎了,师板:河面锦缎

  师:这时的小河什么样?(金色,一闪一闪,像缎子),(引导学生看图体会)。

  (3)生选择三句之一来读,读出喜爱之情

  (通过自读,指读等形式,使学生在读中体会文章的内涵。)

  学习第三段:

  (1)指读。

  (2)师:阳光给小女孩带来哪些好处?

  生:带来温暖,送来光明

  (3)指读。

  (4)齐读。

  学习第四段:

  齐读这一段,师:阳光属于万物,万物离不开太阳。

  3、说说阳光的长处和给人类带来的利益。

  灼烁与温暖杀菌,植物生长,动物生存……

  4、用一句话归纳综合。

  齐读末了一段(板:更名贵)

  第四关键回归团体,内化语言

  1、读全篇(男女生接读)。

  2、背诵全篇(写语言)。

  3、演出全文(本身想象行动)。

  (使学生再回到团体,通过背诵、演出,积聚语言,内化语言。)

语文说课稿7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称象》,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以及说板书四个方面对这篇课文进行说课,在这里我说的是本篇课文的第二课时。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称象》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讲了曹操的儿子曹冲小时候称象的故事,教育我们应该多观察、遇事多动脑筋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节课的设计我通过对课文的深入理解,以及对学生的了解,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理解词句能力、思维能力和说话能力的基础之上,抓好词句教学、突破教学重难点为目的进行教学设计的。

  2、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针对本篇课文,我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本课的1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知道多音字“得”。(教学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懂得只有动脑筋,才能解决生活中问题。(教学难点)

  这样设计,是在充分尊重低年级阶段目标的前提下,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功能,从而体现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课是学生学“语”习“文”,学生应该是课堂的主体,我在遵循低年级学生自身情况特征以及语言阶段性特征,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兴趣,在组织课堂教学中利用朗读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掌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说教学过程:

  (一)检查字词,复习导入。

  利用多媒体课件复习字词。这样设计本环节的目的是既可以充分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巩固,又可以为这一节课文学习扫清字词障碍。

  (二)谈话导入,质疑激趣。

  出示大象图片并揭示课题,学生围绕图片讨论探究,相机指导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描写大象的句子,进而质疑导入:这么重的大象怎么称呢?这样设计本环节的目的是:利用图片和文中句子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带着疑问自由地读课文,整体感知本课大致内容,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解疑释惑。这样设计本环节的目的是:通过朗读整体把握教材的内容,对下一步突破曹冲称象的过程这个难点作好铺垫。

  (四)读议结合,突破难点。

  通过学生齐读第三自然段,抓住“有的。有的。也有的”理解官员们不合理的称象方法,就顺理成章的理解了曹操“直”摇头的原因。接着学生同桌合作、探究,利用找找,画画,读读,找到曹冲具体称象的方法,抓住表示顺序的关联词“把。再把。然后。”读懂曹冲称象的方法,然后利用多媒体课年演示曹冲称象的方法,体会这个方法的可行性。

  我这样设计本环节的目的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亲自去感受,真正理解课文的内容,在我的引导下,突破本课的难点。

  (五)课外延伸,主题升华。

  “你还有哪些称象的好方法?”这样一个发散性思维的问题抛给学生,这样设计可以激发学生去大胆构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达到了升华主题的目的——遇到问题要多动脑筋。

  四、说板书:

  称象

  官员们曹冲

  (有的。有的。也有的。)(把。再把。然后。)

  板书的设计以官员和曹冲解决称象办法的对比,直观的显现出曹冲的睿智。学生还可以根据板书复述曹冲称象的过程。这样设计板书突出重点,思路清晰,易于分析记忆。

语文说课稿8

  一、教材分析

  首先说说教材,《称赞》这课是一篇新教材,是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小刺猬和小獾相处得多么融洽,多么富有人情味儿!看来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称赞,即使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话,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我们都希望受到别人的称赞,得到别人的肯定。

  老师对学生,同样如此。当学生获得成功或者取得进步的时候,不要说称赞,就是一个笑容,一个眼神,一次亲切的抚摸,也许都能让学生的心中涌起一阵暖流,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生字的能力。但教学中不可忽视容易混淆的字形、字音的教学,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加以重点反馈。学生的朗读能力相对比较稚嫩,教学中应采取多种策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感悟,感悟中有感情地朗读。教师还可以通过范读帮助学生情感体验。本阶段学生自主积累和应用语言的能力不强,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培养,可以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如想象、游戏等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积累语言、应用语言。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本组课文训练的主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9个生字,正确书写5个生字,积累8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3、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发现别人的长处,真诚地赞美别人,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认识本课9个生字,正确书写5个生字,积累8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难点:

  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发现别人的长处,真诚地赞美别人,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

  五、教法与学法

  在这堂课中,我采用了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直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形成学生质疑问难,自主合作学习的局面。

  六、教学流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潜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力求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人人都喜欢听到赞美的话,上课前,我特意准备了一组称赞语,并当场运用这些称赞语。比如“你坐得真端正!”“你的课前准备做得真好!”“你的字一直都写得很漂亮!”孩子们听了非常兴奋,一个个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称赞,课堂气氛自然就出来了。

  (二)游戏激趣、巩固识字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在课上我通过开火车、找朋友等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巩固了生字词。

  (三)读文理解、感悟道理

  语文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本课教学安排了充分的读,通过自读,范读、齐读、分角色读,从整体上体会课文的情感,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品读,具体感受课文中的真情。如,小獾的板凳做得很粗糙,小刺猬为什么还要称赞他呢?对这个问题,我抓住几个句子进行感悟。“板凳做得很粗糙,但是看得出他做得很认真。”(这句话肯定别人的认真态度);“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这句肯定别人的点滴进步);再如,称赞别人有什么意想不到的效果呢?对这个问题,我抓住下面的句子进行感悟:“在我有点儿泄气的时候,是你称赞了我,让我有了自信。”小刺猬和小獾的对话彬彬有礼,富有真情,我抓住角色对话为训练重点,采用分角色读、表演读,切身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用内心的情感朗读课文,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和表演能力,达到了品读感悟的阶段,使学生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

  (四)拓展文本、延伸课堂

  1、通过质疑引导学生知识延伸,让学生想想:假如小刺猬一开始不是称赞小獾,而是取笑他的板凳做得很粗糙,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这个质疑,能又一次激发学生的思惟,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2、让孩子们相互寻找好朋友身上的优点,并学着称赞对方。在称赞的过程中,不仅体会称赞带来的快乐,甚至有助于让孩子们在今后的生活里都希望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能得到更多的称赞。

  七、板书设计

  这堂课的板书形象直观,条理清晰,便于学生理解,起到深化主题,回顾中心的作用。

  八、课堂反思

  回顾课堂上短短的40分钟,品味着和孩子们的真心交流,感情的真诚碰撞,我享受到了快乐,尝到了收获的喜悦,也反应出课堂上的缺失。现结合课堂教学环节,谈谈前后的得与失:(1),我努力面带微笑,对学生每一个积极的表现都给予真诚的称赞,创设愉悦的氛围,如:课始,我对学生在复习生字环节时表现出的认真,利用自己的真诚的语言称赞他们,并奖励他们“搭乘小火车”(课件实现);课中,对学生的精彩发言均给予及时鼓励和评价。这样,课堂自始至终都充满了暖人的情谊。(2)毕竟二年级的学生,课堂自控力不是很强,所以部分学生无法认真听,在今后教学中我会加强引导。

语文说课稿9

  一、说理念

  有创造地运作“整体 ——部分——整体”的阅读教学基本思路,引导学生有创意地阅读。以“读说式”的课堂交流,培养学生解读课文、阐述见解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与思维能力,边读边想边感悟,引导学生置身文本之中。

  二、说教材

  1、教材的特点:

  《荔枝》是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一册第二组的第三篇讲读课文。课文通过回忆作者与母亲之间发生的几件小事,反应了母亲与儿孙之间的爱,同时也表达了“我”对母亲无限的思念。

  2、制定目标:

  (1)学会本课的十个生字,会写含生字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内容,感受母亲对儿孙的爱,唤起关爱父母之心。

  3、确定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深厚感情,受到关爱亲人的教育。

  三、说教学策略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和主体作用,采取讲学结合,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自读自悟,培养提取信息的能力。

  坚持以生为本,注意落实语言训练点、朗读训练点、思维训练点、延伸练笔点,大胆让学生自读自悟。

  四、说教学流程

  (一)猜读导入,营造一种氛围;

  教师出示新鲜的荔枝,让学生说说荔枝的外形,说说吃起来的味道。如果让你写关于荔枝的文章,你会写些什么?那么课文是不是这样呢?作者的想法与你们是否相同呢?(有人说,阅读是一种猜测的游戏,是读者的经验在文本中的再验证,是读者人生经历走向作者人生经历的过程。而阅读教学应引导通过大胆想像猜测,产生强烈的期待视野,从而与文本零距离接触。)

  (二)整体感知,升腾一种感受;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同时想想课文主要写一件什么事?(初读是是阅读教学的开始,学在解读中的第一感觉很重要,原生态的感悟是后面教学的基础,应让学生直面文本。)

  2、再读课文,理清文脉。边读边思考问题:课文围绕荔枝写了我与母亲之间发生了哪几件事?用自己的话概括。(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之后,给学生提供一个感兴趣的,宽泛的阅读对话话题,为下一环节的精读感悟做好铺垫。)

  (三)潜心会文,感悟一种情味;

  1、批注课文,与文本对话

  母亲的爱是那样无私与伟大,那么课文哪些地方的描写令你感动,请你多读几遍,并在文中旁注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批注文本是落实学生与广文本对话的有效形式,也是有助于培养学生边读边思的良好习惯,是语文整体素养的一部分,当然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又要注意教师的适时点拨。)

  2、批注交流,师生对话

  汇报学生的感受,教师主要预设以下内容:

  (1)母亲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盖划破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

  (先指名读句子,找出描写母亲动作的词语,然后说说从这些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最后指导学生朗读)(母亲是第一次吃荔枝,她非常喜欢荔枝,这样细致的动作描写,可以体会到荔枝在母亲的眼里是格外的珍贵,她像对待一个小生命一样认真细致地剥开,仔仔细细地欣赏,像个孩子一样高兴,也可以说体会到了母亲对荔枝的一种无比的喜爱,母亲仿佛看到了儿子的一片孝心,心里面是特别的高兴。)

  (2)这是一种比海棠大不了多少的小果子,居然每个都长着疤,有的还烂了皮,只是让母亲一一剜去了疤,洗得干干净净。每个沙果都显得晶光透亮,沾着晶莹的水珠,果皮上红的纹络显得格外清晰。不知老人家洗了几遍才洗成这般模样。

  (让学生想想母亲为什么买这些处理水果?重点抓住小果子的特点描写,从中体会母亲对生活的热爱及对我的关怀。)

  (3)母亲端上茶来,笑吟吟顺手把沙果端走,那般不经意,然后回过头来对客人说:“快尝尝荔枝吧!”说得那般自然、妥帖。

  (母亲利用上茶端下沙果一事,可以体会到母亲处处为儿子着想,尽管那盘沙果是她买的,她就势端了下去,留给儿子买的荔枝,自然、妥帖地消除了儿子的尴尬,维护了儿子的自尊心。这儿也可以体会到了母亲的机智。)

  (4)母亲去世很久,我才知道母亲临终前一直舍不得吃一颗荔枝,都给了她心爱的太馋嘴的小孙子吃了。

  (母亲临终前未能吃上荔枝一事,可以体会到母亲把舍不得吃的、最爱吃的荔枝都给了儿子和孙子,那种殷殷的舔犊深情,还可以体会到作者因母亲临终前不能吃上荔枝,而产生的深深的遗憾和无法弥补的痛楚。)

  (5)站在荔枝摊前,脚挪不动步。那时,北京很少见到这种南国水果,时令一过,不消几日,再想买就买不到了。想想活到 28 岁,居然没有尝过荔枝的滋味,再想想母亲快 70 岁的人了,也从来没有吃过荔枝呢!虽然一斤要好几元,挺贵的,咬咬牙,还是掏出钱买上一斤。

  (对比我们现在吃荔枝是家常便饭,而他们却那么艰难,表达作者对年近70 岁的老母亲的拳拳孝心)

  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顺序适时点拨。

  (这一环节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交流碰撞,教师巧妙点拨,精要总结,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引导他们当演员,当课堂主角,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鼓励学生说出独立的见解和感受,促进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的人文内涵。)

  真情诉说,与自己内心对话。

  同学们,面对这对母子,他们互相关爱,母亲为了照顾小的把自己钟爱的荔枝让给子孙,而孩子热爱母亲,年年都给母亲买荔枝,读了他们的故事,你结合自己的实际,一定有许多话想说,想想,告诉你的同桌,然后再全班交流。

  (“隔岸观火”是语文学习的一大弊端,学生融不到学习的情境中去,课文丰富的人文内涵便很难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学中让学生改变角色,走进教材,从读者变为当事者,设身处地地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四)总结提升,学习一种表达;

  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简短的一句话饱含着作者多少复杂的情感与心中诉说不尽的话语,根据自己的理解,想一想作者未说完的话会是什么?(注意要与原文的基调一致。)

  (儿童都有着天然的模仿才能,而仿写是小学生学习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合程中走桥梁作用的一种手段。让学生仿写,把学到的知识点向课外延伸,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语文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白鹅》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体会动物的有趣、可爱,感受作者对动物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二是在阅读中体会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感受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白鹅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朗读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学生保护动物,跟动物交朋友。并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领悟学习方法,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白鹅高傲的特点的。我通过引导学生读句子,划句子、朗读重点语句,并自制直观形象的课件,搜索各类教育资源提供的材料,加深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和感悟,以达到解决这一重点的目的。

  本课的难点是从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解决这一难点我利用课文优美的语句,及制作非常生动直观的课件,并搜索能利用的教育资源,向学生提供展示作者写这鹅是为了表达自己喜爱的思想感情。

  四、说媒体和远程教育资源利用

  上这节课之前,我精心地备课,查阅了许多教育资源网站,找了许多的有利于本课教学的远程教育视频资源,利用多媒体作为教学辅助设备。通过多媒体的声,形、影像的播放,给学生最直观的展示,让学生对未见过,未体验过的事物有直接感观。如:在教学鹅的叫声这段,为了让学生对鹅有直接认识,我四处搜索网站,终于找到了视频资源优酷网的鹅的叫声,鹅追咬人的网页。我把这些网页链接到课件中,并播放视频资源,让学生从屏幕上直接感受到鹅的高傲,鹅的凶猛尽职,从而理解了课文内容。再如:为了区别鹅和鸭的步态,我也在网络上搜索可利用的教育资源,找到了经济网有关鸭和鹅的步态视频资源。特别是"净角"这一词语是学生平时根本了解不到和想象不到的名称,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词语,我在网络上下载了一些净角的图片和京剧《打龙袍》,播放给学生看,不仅让学生耳闻目睹了京剧的风采,还很直观地把鹅和净角联系起来,解决了这段教学的难点,很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总之,在这堂课中,我合理地运用了多媒体和远程教育网络资源,使整个教学达到了直观、形象、便捷、科学、高效的课堂效果。

  五、说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1、教学方法:《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节课我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我尽量启发学生、跟学生谈话,鼓励学生大胆表演和利用课件的教学方法来突破本课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2、学法指导:《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篇文章语言风趣幽默,词语丰富、精彩。在整堂课中,我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合作表演等来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教给学生归纳学习的方法,这样不仅能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合作探究的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本节课教学过程我按四步来进行。

  1、谈话揭题,引入本课

  在这一环节,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谈谈对鹅的认识,再从旧知识入手,背诵古诗《咏鹅》,引出新课,让学生有个知识的迁移过程。

  2、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这一环节我布置学生自由读书,在读书前,出示读书要求,使学生养成带着问题学习的习惯。反馈中我设计了字、词、句的检查,由易到难,逐步上升。重视对学生字、词、句的掌握,同时检查学生自学预习情况,并让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哪些内容,让学生从整体上初步对课文有个感知。

  3、品读课文1~4自然段,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

  在这环节中,我让学生多读课文,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并让学生自己发现文章所写的白鹅的特点。能在自读中找出全文的中心句,同时让学生懂得过渡段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在学习3、4两自然段时,我先指导学生学习第3自然段,然后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第4自然段。在这一环节里,我设计了让学生想像说话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为了让学生理解净角出场进一步理解鹅的步调傲慢,我给学生播放净角出场的视频,不仅让学生耳闻目睹了京剧的风采,还很直观地把鹅和净角联系起来,解决了这段教学的难点,除此之外我还鼓励学生大胆表演,模仿鸭和鹅的步态,让学生从表演中感受鹅的高傲,从而理解课文的内容。同时注重朗读指导,借助朗读,让学生从读的过程中感受课文内容,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七、说作业设计

  我让学生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和精彩句段,培养学生随时积累,多背、多抄、多积累的习惯。并布置学生仔细观察自己喜爱的动物,为后面的习作作准备。

  八、说板书设计

  13 白 鹅

  姿态:伸长头颈 左顾右盼

  高傲 叫声:严肃郑重 厉声呵斥

  步态:步调从容 大模大样

  吃相:三眼一板 一丝不苟

  根据课文的结构及内容,我设计简洁性概括性的板书,既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又让人一目了然,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语文说课稿11

  一、教材分析:

  《荷花》是苏教版语文教材第六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写景记叙文,写的是"我"去公园赏荷,陶醉于白荷花的丰姿神韵,与荷融为一体的事,赞美了荷花婀娜多姿、生机盎然的美,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作者因景入情,以情观景,()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使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会认会读生字。掌握"莲蓬、饱胀、挨挨挤挤"等词语。

  2、读懂一至三自然段。

  能力目标:

  1、通过看图说话、写话的练习,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交互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团结协助的精神。

  2、通过看图,读文,展开想象,品味词句去欣赏荷花的美,从而加强语感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对象分析

  1、所任教的班级有较好的朗读能力,初步懂得欣赏词句,本节课将发挥学生的优势让学生充分诵读课文,运用以往领悟的品读词句的方法欣赏本课遣词造句的特点。

  2、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意识,有利于实施自主探究基础上开展同伴互助合作的学习方式。

  3、学生基本掌握文字输入,上网浏览等计算机基础,但熟练程度不一。因此更需发扬合作精神,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四、教学资源设计

  课前,教师将师生合作搜集到的荷花相关资源虚拟成专题网站——"荷花小站"."荷花小站"设有六个部分,分别为"走进课堂"、"增长见识"、"灿烂文化"、"荷花资源"、"在线测试"、"荷言荷语".这当中既包括课堂教学所用的资源,也包括供学生课后拓展性学习的资源。

  五、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教学策略:

  为了使语文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达到最佳的整合,教学设计"以生为本",从学生素质的良好发展出发,努力把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如对语言信息进行查找、筛选、获取、归纳、编辑的能力)与语文学科的任务(如大量读书,品味词句,情感熏陶,听说读写的训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其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优化课堂教学。"荷花小站"六个部分中,"走进课堂"部分集文字、图片、影像、音乐于一体,给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加上教师适时的点拨,恰当的启发,激发了学生的想象,使学生对词语的品味、感悟更立体、更丰富、更有个性化;"在线测试"则把欣赏精美的图片与说话、写话结合起来,并可以通过网上论坛让师生对写话练习进行欣赏、评议、修改,有效地加强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其余的几个部分为学生提供了网络大量的信息资源,使教学不局限在课本中,拓展了学生对荷花多角度、多层面的认识。

  教法设计:

  本文教学以建构主义理论、情境教学理论为指导,采用了"情境、主动、交互、发展"的教学模式,借助网络及多媒体提供的丰富资源及强大的交互功能创设情境,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发扬自主探索、交互合作的精神,理解和品味语言,激发情感,唤发想象,增强表达欲望,从而了解荷花,热爱大自然,使语文素养和信息素养多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

  六、教学过程:

  (一)、网络导入,设境激情:

  我们常说,儿童的情怀是一湾浅浅的小河,无风不起浪,无物不扬波。所以,新课伊始,我给学生送上一阵微风,让孩子情感的小河荡漾起来,是他们对新课的学习产生一种期盼的欲望,关注的心理。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荷花,高雅清香,冰清玉洁,历来被人尊称为"花之君子".自古以来,文人墨客赞美荷花的诗篇、画幅数不胜数。而杭州西湖的曲院凤荷则独树一帜、久负盛名。让我们伴着美妙的《采莲曲》,一起去荷花池边欣赏荷花的美丽风姿,好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怀着对荷花的急切向往之情,打开"荷花资源"中的"荷花视频",欣赏荷花的美景。此时,学生的视觉、听觉、想象、思维"多频道运作",全身心感受,"未成曲调先有情",他们已深深陶醉在美仑美奂的境界里,为领略课文的真味打下了良好的情感基调。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当学生激情澎湃、叹为观止的时刻,我引领孩子"走进课堂",尽情地、美美地读一读叶圣陶老爷爷的《荷花》一文,体会文中的荷花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从整体上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并知道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写了荷花形态各异的美。

  (三)、细读与想象并行,领悟课文意境美

  在学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时,我给学生明确的学习任务及方法:初次在反复美读后,指导学生感情背诵描写荷花不同姿态的句子。

  (四)提供创造平台,让想象激情飞扬

  众所周知,课文只是个例子。我在引导学生美读成诵之后,带领学生进入"在线测试".让学生一边观察多姿多彩的荷花,一边展开丰富的想象,给婀娜多姿、万紫千红的荷花取上新颖别致的名字,用优美的语句描绘荷花的迷人风韵。通过练习、交流、点评,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五)、拓展学习时空,丰富学习资源

  当课接近尾声处,我让学生自主浏览网站上的其他栏目,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为学习下节课作知识上的铺垫。

语文说课稿12

  一、教材知识篇:“上下求索,九死未悔”——穿越千年的爱国主义悲歌

  《离骚》原有372句,2464字,本文节选46句。《离骚》是我国第一首抒情长诗,屈原是我国第一位爱国诗人。《离骚》又是楚辞的巅峰之作,屈原的悲情绝唱。厅伟诡谲的想像,浪漫绮丽的传说,天马行空的表达,炽热滚烫的情感,香草美人的手法,共同缔造成了一朵光耀千古的诗歌奇葩。“其影响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之上”。因此,《离骚》是每一个中国学子必须深入学习的辉煌篇章。

  但《离骚》由于是用楚地方言写成,加之年代久远,艰涩难懂,佶屈聱牙,学习上有一定的难度,应采取“先读懂,后鉴赏”的原则。教学目标定位如下三点: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常识;

  2.重点理解诗中所表现出的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与作者理想的关系;

  4.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确定为

  1.体会诗中丰富绚烂的文采背后蕴含的诗人的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

  2.掌握相关文言词汇和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

  二、方法程序篇:’“循序渐进,登堂入室”——走进浪漫主义的神奇之作

  本课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读懂课文。第二课时鉴赏课文。第三课时在多媒体教师观看专题片《百家讲坛——屈原》。

  在第一课时中,主要采用讲解讨论法。导入用一副对联:

  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

  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

  解题突出历来的两种不同理解;

  1.司马迁、班固认为是遭受忧患的意思,“《离骚》者,犹离忧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曹忧作辞也。”(《离骚赞序》)

  2.王逸解释为离别的忧愁, “离,别也;骚,愁也。” (《楚辞章句离骚经序》)

  整体感知诵读和自行疏通为主,要引导学生阅读课前、课下、课后的提示、注释、资料等文字。此时,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帮助学生快速阅读

  1.诗人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2.《离骚》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它与诗人的经历有什么关系?

  3.被后世称为“楚辞体”或“骚体”的诗歌有那些特点?

  之后,教师明确并精要讲解。分析时要启发学生思考文字背后的意义,教师的语言要唯美。

  在第二课时中,着重鉴赏文章深刻的思想感情及非凡的艺术技巧,主要采用探究研习法。在本课时,要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深入思考,认真钻研,通过讨论入查阅《名师一号》等相关资料理解屈原誓死报国的装置豪情及香草美人的表现手法。教师适时要归纳梳理,并且结合练习题巩固强化。

  第三课时,观看武汉大学博导李敬一教授的讲座。教师之前要做好引导,让学生明白屈原当时所处的地位及政治环境及个性禀赋。观看时可适时停顿提问思考,之后要做好总结点评和拓展延伸。着重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后自行探究《离骚》的其余段落及《楚辞》的其他篇章。

  总之,在本课的学习中,要培养学生通过理解词句探究诗歌情感的能力,学会知人论世,准确品评。同时增强研习诗歌的浓厚兴趣,不断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语文说课稿13

各位老师:

  下午好!

  很荣幸今天有这样一个机会与大家坐在一起交流自己对识字课教学的一些认识。接到林老师和刘老师交给我的任务后,我对一二年级的识字教材进行了一次总体的回顾。识字教材编排的形式是归类学习。有对语言现象进行归类的:如学对韵歌、数量词组、成语、谚语中进行识字,这样的归类形式不仅让学生认识了汉字,还积累了大量的成语、谚语等,扩大了学生的语言库存;另一类是对学习汉字的场所进行了归类,如《菜园里》、《自选商场》、《操场上》等识字课的编排,其主要目的是不仅让学生认识这些常见的汉字,还渗透给孩子一种识字的理念:即生活中处处是识字的宝地,生活中时时是识字的良机。而教材中对字本身的一些现象的归类却是少之又少,只有第一册的识字课《口耳目》和《日月明》中进行了象形字和会意字的归类,而对于形声字这个字类别中最大的一类却没有编写成独立的识字课来教学,只在几个语文园地里出现。我觉得这是教材中的一个缺憾。识字课中对字本身的一些现象的探究应该成为识字教学的一个重点,因为认识分析了字的一些现象,学生就能习得一些识字方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识字,从而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另外,我在和许多低年级老师的交流中,还发现了一个大家都非常头痛的问题。教材编排是归类编排,但每一课要求认的字很多,却又很分散。

  如第一册《比一比》,要求认识“黄牛”、“花猫”、“鸭子”、“小鸟”四中动物和“杏子”、“桃子”、“苹果”、“红枣”四种水果,但后边要认的字共12个,这里头却只涉及了5个,另外7个如“红”、“边”、“多”、“少”、“群”、“颗”、“堆”都分散在儿歌中。这就给老师的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感觉是东打一枪,西放一炮,如果拿掉前边归类的插图,这跟平常的儿歌阅读课又有什么区别呢?

  再如教材第二册《识字四》是一首动物儿歌:蜻蜓半空展翅飞,蝴蝶花间捉迷藏。蚯蚓土里造宫殿,蚂蚁地上运食粮。蝌蚪池中游得欢,蜘蛛房前结网忙。句中涉及到的动物都是虫字旁的形声字,假如这节课就认这几样动物的名字,再写其中几个常用的,那老师教起来会更加有的放矢。但教材中要求认的字偏偏又加进“展”、“运”、“网”这三个字,要写的除了“蚂蚁”两字外,就都不是虫字旁的了。

  因此,我平时的做法是,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有些字可以适当地推迟或提前教学,以便于更好地开展识字教学,教起来更顺手些。

  而今天我所上的这节课的教材是我自己编写的。一方面是要带着这节课上三个地方,每个地方的教学进度不一样,选教材中的可能会有麻烦,另外也想借此机会上一节自己心目中比较理想的识字课。

  这篇教材设计的原形是语文书第三册《语文园地四》中的识字儿歌:有水把茶泡,有饭能吃饱,有足快快跑,有手轻轻抱……我觉得这种识字方式非常的好,学会了这种识字方式,如果我们再遇到像青蛙的“蛙”、娃娃的“娃”这些形声字的时候,我们同样也能很快地编出一句顺口溜来记住它们,如“有虫是青蛙,有女是娃娃,有手轻轻挂,有水趟水洼……”这是一种识字能力的培养,而将它放在语文园地中仅占小小的篇幅,短短的教学时间,我觉得太可惜了。由此,我就开始想怎样将这几个字串在一首儿歌里,形成一首诗,变成一节独立的识字课……于是就有了今天的这一个教材和这一堂课。

  在这一堂课里我主要想传达我对识字课的几点认识。

  一、在情境中认字学词

  没有情境的识字教学是枯燥无味的,就字学字,就词读词,不仅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吃力。因此,如何将识字课上得像阅读课一样充满美感,这是我本节课想要追求的一个目标。本节课我以诗为依托,为学生创设了“雪花吹泡泡,梅树长花苞,小孩儿放鞭炮”的教学情境,以诗串词,学诗读词,使原本枯燥的识字活动变得更加兴味盎然。

  并且在我教学每一个词语的时候,我还为学生创设了多种学词的情境。如,在教学“花苞”这个词语的时候,我是通过看图片想形容词的方式来认识花苞,认读“花苞”的;在教学“咆哮”这个词的时候,我让孩子听声音,说说谁在咆哮,孩子们便懂得了不仅风可以咆哮,狮子可以咆哮,我们人生气的时候也会咆哮,在听的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如何在语言环境中运用这个词;而在教“饱满”这个词的时候,我是通过出示实物,让孩子们看一看、摸一摸,来辨别什么是饱满,并很巧妙地将“饱满”运用到孩子们的精神状态中来,让孩子明白,饱满不仅可以拿来形容毛豆,也可以用来形容人的精神是不是饱满。在多样化的情境创设中孩子们将词语读了一遍又一遍,如“花苞”这个词,除了指名认读外,学生在有意无意间共读了4遍,咆哮是7遍,但每一次的认读并不是机械的,读到的不仅仅是这个词语的音,透过这个音孩子们还读到了词语更丰富的内涵。

  二、在探究中掌握识字规律

  前面我已经讲到,我这节课设计的灵感来源于第三册语文园地四中的识字儿歌。但我们试想一下,假如我们一上课就将这首识字儿歌直接呈现给学生,再让学生学里面的字,和我今天先来学字,再通过比较、发现,学生自主习得识字规律,编出一首识字儿歌来,虽然结果一样,学生都学会了这种识字的方法,但对学生的影响及其识字效果来讲,是完全不同的。

  我觉得,我的设计好就好在它体现了学生整个探究的过程。

  从对每一句最后一个字读音的发现,到对字形的发现,及学生想到的记字方法,直至最后合作编就的一首识字儿歌,这整个过程充满了学生自主的发现和探究。

  长此以往,我们孩子的眼睛就会更加敏锐,孩子识字的能力也会越来越高。

  三、在朗读中体会词语的情感色彩(即让词语也感性起来)

  在阅读课中,我们往往非常强调学生的朗读能力,而句子是由词语组成的,能将每一个词语都读得那么有滋有味的孩子,还怕他读不好句子吗?让词语也感性起来,是我这节识字课中一个新的尝试。我在教“含苞欲放”这个成语的时候先通过看图让学生感受花苞的美,再通过老师有感情有表情的范读让学生体会到词语本身的美,随后再引导学生美美地读这个词。我觉得,假如我们每天都这样坚持做了,总有一天,在我们孩子的眼中——词语也感性。

  四、在教学意识里注重词句的积累

  可随时随地积累,如在设计教“花苞”这个词的时候,让我想到了“含苞欲放”这个词,我就将“含苞欲放”引进了我的课堂;也可有意无意间进行积累,如在教“咆哮”这个词语的时候,我随口说出了“咆哮如雷”这个词,听到者,理解者有份,会将它纳入自己的词语记忆库。但这种种的积累要合适,切勿为了积累而积累,而破坏了课的整体性。

  以上是我设计执教这节课最真实的感受和体会。对我而言,每一次的上课都是一次表达,为了表达自己对识字教学的理解,我就设计了这样一节识字课。感谢林老师给我这样一个表达的机会,也恳请在座的老师能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语文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

  《刻舟求剑》是小语第四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讲读课文。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小心把宝剑掉进江中,他在船舷上刻记号,准备等船*岸后,从刻着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宝剑。这个成语故事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的人。

  本课与讲读课文《称象》、阅读课文《黄鹂和山雀》构成一个单元,都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阐明了只有用科学的观察思考方法,才能解决问题的道理。本课短小精炼,文字生动浅显,以对话为主,符合低年级儿童认知水平,是一篇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并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启蒙教育的好教材。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教学目标:

  根据文章的特点及教学大纲对低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我拟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

  ①学会本课8个生字及“一不小心、船舷、催、不慌不忙、刻舟求剑”等词。

  ②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

  ③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文。

  以上教学目标的制定具体可操作,力求体现讲练结合、文道结合,突出词句训练和朗读训练。

  2.教学重点:

  运用多种方法准确理解词句,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并进行朗读训练。这也是整个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训练项目。

  3.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的最后一段话,明白那个人的想法错在哪里。这实际上是一个想象推理思维的过程,从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比较抽象。

  二、说教法

  1.根据本课拟定的“词句训练和朗读训练”的教学重点,采用品词品读法,引导学生感知理解词语,品味词语的准确、生动,并通过反复的朗读训练,积累好词,培养语感。

  2.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和学生想象思维活跃的学习心理,采用了“想象描述法”,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创设情境、想象情境,让学生披文入境,品词品读,并进行说话训练。

  3.针对本课教学难点,以直观教学法辅助教学,利用贴图动程演示,调动学生学习和思维的兴趣,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突破难点。

  三、说学法

  教学本课,通过完成教学目标,着重教给学生①多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如换词理解法、朗读体会法、省词比较法、看图感知法、联系上下文理解法,使学生学以致用,不断提高阅读能力。②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学习朗读技巧,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语感,突出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③学习预习和质疑,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自学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本课教学分两课时完成。下面具体说说第一课时教学程序:

  一、带入情境,揭题初读。

  1.开课伊始,进行成语接龙比赛,这种竞赛式的前提测评手段在最快时间内调动起学生学习的情绪,复习了旧知,找到了与新知的结合点,同时也是积累词语的过程。

  2.板书课题,书写生字,使生字的教学“化整为零”,符合九义教材在语言环境中分散识字的特点。

  3.初读课文,贴图现境,让学生看图入境,弄懂成语字面上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在认真读书的基础上质疑,并通过互相讨论得以理解,部分仍有不理解的问题向老师提出来,在教学过程中相机插入理解。这样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以学定教,能使教学目标的认定具体、准确,具有针对性,又能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得以充分交流,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于学生愤徘时点拨引导”的作用,把教师的角色定位于“学生学习的扶助者”。

  二、创设情境,品词析句。

  这一层次是教学的导学达标环节,主要运用图画再现、生活展现、表演体会、语言描述等方法创设情境,让学生“理解品味——想象说话——朗读体会”,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如:教学第一自然段,紧扣“一不小心”一词,让学生想象描述那人是怎样把宝剑掉进江里的。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教学中,运用省读比较法体会“一点儿”在句子中所起的强调作用,“船舷”所指位置的准确,并通过“催”一词的品味,体会词语的妙用。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让学生学到理解词语的多种方法,并进行朗读的训练。

  第四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和难点。在细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直观动程演示,学生便能清楚地看到了文中两个“这儿”所指的实际位置分别是“江中”和“岸边”。理解了句子,就明白了那人的想法错在哪里,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并通过学生的正确操作及解说进行达标测试。

  三、想象情境,领悟寓意:

  想象情境,续说故事的结尾,并且结合小学生好帮助人的心理特点,设计了“教育开导”的说话环节。这样,不仅理解了课文,还扩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且把思想教育有机地融入语言文字训练中,避免了生硬说教,使学生自然生动地达到课文的情感目标。

  总结课文时,启发学生说说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类似“刻舟求剑”的错误想法和做法,既促使学生知识和认识能力的迁移,又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第二课时内容:继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条理,利用副板书(掉——刻——催——说)进行背诵训练。最后巩固生词、生字,记忆生字字形,并完成课堂练习。

  本课采用动态图文式板书设计〈见教学步骤〉,展现了教学难点突破的过程,并力求文字精炼简洁,画面精美、富有吸引力,符合低年级儿童认知特点。

  评析

  莫雪莲老师的《刻舟求剑》一课教案设计,较好地体现了目标教学的主体意识和训练反馈矫正意识,体现了正确的语文教学思想,不乏一节成功的教学设计。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开课伊始,把竞赛引入课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初读课文之后,展示大幅贴图,把学生带入课文的特定情境,接着让孩子们自读质疑,在兴趣盎然之中开始了学习。在实施教学中,教师随机进行动程演示,并配以简洁的图文式板书,使学生饶有兴趣地理解了课文的重难点。课末,学生的注意趋于分散,此时再设计看图续编故事结尾和表演说话的环节,又一次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孩子们自始至终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质疑问难,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读讲之前,莫老师让学生自读质疑、小组讨论、互助解答,促使学生认真读书,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并在小组讨论中发表独立的、富有创造性的见解,生生之间得以充分交流。学生们仍有不理解的地方,就向老师提问,在教学过程中相机插入解决。这样以学定教,是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参与的最有力的证明、课末的续说故事、表演劝说既拓展了语言训练的面,加大了思维训练的力度,又使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自然渗透。

  三、多读少讲,精心组织学生导读达标

  在教学中,莫老师把朗读训练贯穿始终。初读达到正确流利,精读着眼品析体会,熟读力求感情到位。在重点词句处则细细品读,并教给朗读技巧,乃至最后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样使得“满堂灌”化为学生大面积的、扎扎实实的读书活动。”

  在充分读好书的基础上,莫老师还精心设计词句训练,教法求新求活,展示了“感知理解——品味赏析——积累运用”的语言训练达标规程。如教学第一自然段紧扣“一不小心”,先换词理解词意,然后想象说话扩展思维,训练语言表达,深化理解。教学第二自然段通过听、划、读、想、说,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品味“一点儿”和“船舷”等词的生动和准确。教学第三自然段则通过句式说话,进行理解句子的反馈检测,然后以读代讲,体会反问句所表达的强烈感情,培养语感。第四自然段教学,则在贴图上进行动程演示,化静为动,让学生把抽象的推理思维过程化为形象的直观判断思维过程,从而顺利地突破了难点。最后的续编故事结尾和劝导说话设计,则把思想教育有机地融入语言文字训练中。

  莫老师作为市学科带头人,具备了较为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曾多次在省内外教学比赛中获奖。她肯钻研,勤探索,求创新,正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语文说课稿15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与内容

  《观潮》是语文出版社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字词积累和言语理解能力的基础上来进行学习的。本单元的课文以写景为主,本课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以生动的语言向读者展现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2、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新课改对教学目标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三个维度: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正确书写"鼎、罩"等7个生字,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若隐若现、昂首东望等词语;

  能用"逐渐"、"恢复"等词造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以读促悟、多种阅读形式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提高学生品味词句的能力;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学习本科的过程中,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潮来之时"是文章的重点部分,所以我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描写方法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结构,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抓住重点词句,按课文的表达顺序理解课文内容。

  我对教学重难点的分析是基于对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的分析,那么接下来我来说一说学情。

  二、学情分析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字词有了一定的积累,但对于正确书写汉字还有待加强,学生理解一些语句深层涵义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教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理解,这些都将成为我教学过程中的考虑因素。

  三、教法分析

  基于以上对教学内容、学情的分析和新课改的要求,因为本课是篇写景记叙文,篇幅不长,但"天下奇观"的景象极为少见,因此,我将借助多媒体,采用"创设情境法"、"图文结合法"等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入境界,进角色,动真心,吐真情来体会钱塘江潮来时宏伟的气势,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从而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

  四、学法分析

  学生将采用"情景探究法"、"讨论法"及"朗读体会法",通过对图片影像的观看,感受和学习课文中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五、说教学过程

  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深入地感受,因此我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第一环节:激趣导入

  首先我采用设问的形式问学生们,在我国,有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钱塘江大潮就是其中一处,有谁听说过或者见过钱塘江大潮吗?

  然后,放录像让学生们直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之后,请几个学生分别谈谈观看钱塘江大潮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因为很多同学都没有亲身感受过这一奇观,在这里我运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可以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雄壮的气势,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利于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和课文。)

  第二环节:新授环节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

  先请同学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找出不理解的字词,采用查字典等自学方式解决。

  然后我找同学来大声朗读课文,并采用同桌对读的、抽读生字卡的方式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设计意图:能借助字典和生活积累,理解字词的意思,培养学生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新课标极力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为尊重学生的个性,我特别提醒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我让学生带着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的?这一问题来默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默读的时候要提高默读的速度,不要用手或笔指着读。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养成默读的习惯,指导学生默读的方法。课文脉络清楚,学生在初读基础上能很快理清脉络,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组织教学。)

  3.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为了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心情。我设计这么几个问题:如果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心情如何?你会怎么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么做的呢?并让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再观看一遍录像。这种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们体会到身临其境的感觉,体会到观潮人的感受。

  4.细读,品味感悟

  文章的三、四自然段是重点部分,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部分,我设计了如下三个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

  1.潮来前,江面的景色什么样?(江面平静)

  2.潮来时,江面的景色什么样?在讲潮来时这部分时,让他们用笔画出描写潮来时的景象和声音的词语和句子,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去理解。

  (设计意图:不动笔墨不读书,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大潮过后,江面的景象是什么样的?这些都说明了什么?把自己的理解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设计意图:学生在读书时联系生活经历,体会感悟,深入理解,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我之所以设计如上三个问题,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时间顺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

  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第四环节:作业设计

  让学生把自己观赏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及感受讲给家长听,既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

  根据潮来前、潮来时、潮去时的关键词总结成为本课板书,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钱塘潮的特点。

  潮来前:风平浪静 人山人海

  天下奇观 潮来时: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潮去时: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语文》说课稿11-07

语文《春笋》说课稿03-17

小学语文的说课稿04-03

语文《短文》说课稿02-22

语文《手指》说课稿09-16

语文说课稿03-15

语文春酒说课稿07-24

《比尾巴》语文说课稿03-20

小学语文《插秧》说课稿03-19

《石榴》语文说课稿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