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部编版六年级下那个星期天说课稿

时间:2022-10-15 08:48:3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部编版六年级下那个星期天说课稿范文(通用6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部编版六年级下那个星期天说课稿范文(通用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部编版六年级下那个星期天说课稿范文(通用6篇)

  部编版六年级下那个星期天说课稿1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那个星期天》,首先我要进行教材分析。

  一、说教材

  这篇文章出现在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真情流露”专题中,主要讲了“我“在某个星期天等候母亲带我出去玩的经历,情感表达细腻,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占据了较大篇幅。如此的表达方式相对学生来说,较为新颖。另外,《那个星期天》与前一篇文章《匆匆》在知识组合上关系极为密切:《匆匆》一连串的问句占了全文很大篇幅,把情感直接地表达出来;《那个星期天》更多地将情感融入人、事、景物中,间接表达出来。两者可以进行联系对比教学。针对这些特点,我将侧重于表达方式的引导、学习,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对人物内心、动作、周围环境的细致描写,表达出细腻真挚的情感。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文章的特点,我将主要使用自主探究法、合作朗读法、联系对比教学法展开教学。

  三、说过程

  我分两课时完成本课教学。

  课时一主要任务是带领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的写作做顺序、行文思路。同时解决生词障碍,为进一步深入品读课文、解决教学重难点作好基础准备。

  在课时二中,我会以复习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导入新知识的学习。先是认读词语,后提问“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用一句话来概括。“自然将话题引向教学重难点:作者的心情变化是怎样的?作者又是如何将等候时的感情变化真挚细腻表达出来?

  主人公大体的心情变化梳理出来后,作者的情感表达方式包含的内容较多,我先引导教学情感表达的知识点、如什么是直接抒情、什么是间接抒情,再让学生自主探究其中一种表达方式—环境描写,以及此引导感悟蕴含在其中的感情变化。接着通过分组朗读的方式,对课文逐一进行分析,侧重归纳分析人物心理、动作、语言等的描写、环境描写下的情感变化,让学生体味如此写作的好处。由于人物描写、环境描写也能直接或间接展现人物形象,接下来我便顺势引导学生感知人物形象:“我“天真、懂事、内敛。

  在学生整体把握《那个星期天》情感表达的特点后,最后联系《匆匆》一课来比较它们在情感表达方式上的异同。不同点学生较快能判断出来,而在相同点上需要引导:都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方式,把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想法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写出了自己内心的波澜。

  到此为止,本课的重难点教学基本解决。

  四、说板书

  兴奋、急切

  那个星期天

  焦急(人物描写:心理、动作、语言)

  焦急、惆怅(环境描写)

  失望、委屈

  五、说教学效果预测

  部编版六年级下那个星期天说课稿2

  一、说教材

  《那个星期天》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注重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生活,通过朗读的方式整体上感知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字里行间所蕴含的细腻情感。课文写了“我”第一次殷切地盼望母亲带“我”出去玩的经历,通过动作、环境等,描写了“我”等候时的情景,表现了“我”从满怀希望到失望透顶,直至彻底绝望的心理变化过程,展示了“我”细腻、敏感、丰富的情感世界。

  文章以第一人称视角叙述故事,用孩童的视角观察、感受生活,富有生活情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的方式把握文章的内容,感受文字中蕴含的情感,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在的情感体味出发进行朗读。结合关键语段,体会作者从人物的行动细节、环境的烘托表现人物心理的写作效果,体会心理描写的妙处。

  二、说教学目标

  1.会写“媚、蚁”等13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3.初步了解“我”的心情变化过程。体会期待已久而又落空的失望的心理,学习换位思考,摆脱烦恼。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是教学重点,初步了解“我”的心情变化过程。体会期待已久而又落空的失望的心理,学习换位思考,摆脱烦恼是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针对本课的特点,重点让学生感悟“我”一天中的心理变化,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探究“我”对母亲情感的变化,体会母亲的无奈,以及“我”对母亲的理解,从而感悟主题。

  四、说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揭题导入,引导质疑,初步探究文章内容。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学生默读课文,自主解决生字词。我再随堂检查,明确读音。

  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说一说在这一天里“我”的心情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

  提示: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齐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提示:总领全文,开篇点题,说明事件和时间。

  2.读句子“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你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到了作者盼望的时间之长,也从侧面显示作者盼望时的焦急、无奈。

  3.想一想,这么漫长的等待,作者的心情会不会发生变化呢?预习后面的课文,下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

  (四)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小组接龙读第2-6自然段。指导读出不同语气。(第2自然段开头要带着平静、讲述的语气读,读出回忆的感觉,中间要读出肯定,最后一句要读出一些愉悦;第4自然段要读出在等待中,“我”百感无奈,心里急躁,语调要低沉。)

  2.第2自然段中“这不会错、都不会错”表明了什么?

  提示:“我”非常坚定和肯定,表明这件事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3.第3自然段中,“我”为什么要吓唬母亲?又为什么忘了吓唬她?

  提示:“我”吓唬母亲其实是想和母亲做游;“我”忘了吓唬她是因为看到母亲提着菜篮子要出去,担心母亲忘了带我出去,所以急着提醒她。

  4.“这段时光不好挨”在第4自然段中起什么作用?(全段的中心句,总领后文描写的一系列活动。)

  5.“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这两句话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运用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直白写出“我”的心理状态。)

  6.第4自然中“我”在等待时做了哪些活动,这体现出“我”怎样的心理状态?(苦苦等候、百无聊赖的心理。)

  7.找出第5自然段中语言描写的句子,体会“我”的焦急不安。

  8.第6自然段中“我”“蹲在她身边、看着、一声不吭”的原因是什么?(因为母亲似乎已经忘了要带我出去,“我”为了让母亲知道“我”仍然在等着她,便死守在离她最近的地方,用最无声的动作表达最焦急的心情。)

  9.第6自然段描写了“我”怎样的心理状态,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交流完之后指名学生回答。

  10.概括自然段意:第2-6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写“我”在母亲一次次的推迟下,由满怀期望变得疑惑焦急再变得一声不吭等待。

  (五)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的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有什么感受?

  提示:用光线的变化和声音,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写出等待中的孤独、时间的漫长及等待无果后的悲伤。

  2.“母亲惊惶恐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惊惶”说明了什么?(“惊惶”表明母亲并不是一个不疼爱、不体谅孩子的母亲,她只是因为繁多的劳作暂时忽视了“我”的感受。)

  3.说说你对“我”的母亲有什么看法?(鼓励学生回答)

  4.探究:《匆匆》和《那个星期天》都表达了作者的真实情感,这两篇课文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5.学习本课写作手法,引导学生体会本课的细节描写。

  (六)课文小结

  本文记叙了“我”的一次难忘的星期天,这一天由于母亲的一次次推迟,“我”的心情由高兴到焦急,再到无奈和失望,表现了一段铭刻心头的记忆,也体现了无奈心酸而又至纯的母爱。

  五、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谈谈我的板书,本课教学有两个重点,一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二是体会“我”的心情变化。因此,板书也是围绕这两方面进行,提炼故事发展的情节,概括“我”的心情。清晰直观地展示了事情的发展及“我”的心情变化,突出了“盼望”的心情。

  部编版六年级下那个星期天说课稿3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媚、砖、蚁”等13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明媚、翻箱倒柜、念叨、惊惶、依偎”等词语。

  2.默读课文,体会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

  3.抓住关键词句,学习作者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方法。

  4.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重点

  体会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学习作者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方法

  1.“读、思、议、导”结合法。

  2.“读、写”结合法。

  学生学习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过等待去做某事或答应一件事却迟迟不能实现的焦灼吗?不妨说一说当时的心理。好,今天我们就一起随着史铁生看一看那个星期天他又有着怎样的期盼的。

  二、预习查评

  1. 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 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1)朗读课文,正字正音。

  吓唬(xià hu) 挨(āi) 绊(bàn)耽搁(dān ge) 揉(róu) 绽开(zhàn)沉郁(yù) 缥缈(piāo miǎo) 急遽(jù) 惆怅(chóu chàng) 惊惶(huáng)依偎(wēi)消逝(shì)

  (2)解词

  盼望:殷切的希望。

  明媚:(景物)鲜明可爱。

  吓唬:使害怕,恐吓。

  空空落落:空旷而冷冷清清。

  翻箱倒柜:形容彻底地翻检、搜查。

  耽搁:拖延时间。

  沉郁:低沉郁闷。

  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急遽:急速。

  惆怅:伤感,失意。

  惊惶:惊慌。

  依偎:亲热地靠着,紧挨着。

  消逝:消失。

  3. 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2010),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多年来他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另外散文《我与地坛》等作品也获得了很大影响。

  三、初读感悟

  1.在朗读的基础上,讲课文分成三部分,并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那个星期天记载着“我”的第一次盼望。

  第二部分(2—6):写“我”在母亲一次次爽约下,希望逐渐落空的心理变化过程。

  第三部分(7):序写“我”在希望落空后倍感伤心以及母亲对“我”的安慰。

  2. 用自己的话概述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文章记叙母亲答应带孩子出去玩,但由于家务繁忙而一次次爽约的事。

  (设计意图:抓住文本,整体感知。在读文中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在读文中去理解词语的意思。总之,在读文中去思考并解决问题。同时,随文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四、重点研读

  1.自读课文,圈画表达心情的关键语句,并且交流“我”的心理经历了哪些变化。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预设:

  (1)“……这不会错;……都不会错”,“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表现出“我”满怀期待的心情。

  (2)“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跑出去,站在街门口”“藏在大门后”这里通过天气、动作的描写,体现出“我”的兴奋。

  (3)“这段时光不好挨。”作者怎么来体现不好挨?通过跳房子,看云彩,拨弄蚁穴,翻看画报——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想象陌生人的生活。

  “院子很大,空空落落”,写出“我”独自等待时的寂寞。

  等待的过程非常漫长而又孤独,但是“我”依然没有放弃,一直耐心、执着地等待着。

  (4)“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追在母亲的腿底下”,“我好几次差点儿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这里写出了“我”紧跟着母亲,想要等母亲停下来的焦急心情。

  (5)“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这里写出了“我”在期望落空后的失望委屈。

  5.总结:本文写了“我”等待的过程,在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是:(板书:兴奋期待——耐心等待——焦急无奈——失望委屈。)

  (设计意图:再读课文,理解“我”的心情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引导学生将“我”心情的变化与这一天里时间的推移结合起来体会,以便更全面、准确地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同时,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语文素养。)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总结全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了“我”心情的变化。作者是如何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2、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

  (设计意图:总结全文,巩固知识。激发学生继续学习探究的兴趣。)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我”在等待中的心路历程,请一位同学回顾一下,“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板书:兴奋期待——耐心等待——焦急无奈——失望委屈

  2.今天我们继续来探索“我”的内心世界。

  二、品读课文,感悟写法。

  预设:

  1.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

  (1)这里表现出“我”怎样的心情?(焦急、执着)

  (2)“看着”“我一声不吭”,这个动作写出“我”的心理是怎样的?(想看看母亲还有多少衣服,看看天是不是晚了,心存期盼。)

  2.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越来越缥缈

  师引导学生体会:环境描写,写出光线变暗,暗示时间的推移,“我”的期盼落空。同时也照应“我”的心情,希望渐渐破灭的失落。

  3.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1)“我”明白了什么?(今天是没有希望再出去了。)

  4.我现在……那声音无休无止就像时光的脚步。

  (1)师引导学生感受:用光线的变化和声音,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写出等待中的孤独、时间的漫长及等待无果后的悲伤。

  (2)为什么光线“漫长而急遽”?漫长,时间长。急遽,虽然等待时间很漫长,但是“我”却并不希望黑夜降临,希望白天能更长一点。体现出“我”执着盼望的心情。

  5.母亲发现男孩儿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发现他在哭,在不出声地流泪。

  这里表现出他无比的悲伤、绝望的心情。联想迢迢牵牛星中的“泣涕零如雨”“脉脉不得语”,可以感受到那种极度地悲伤,无以言表。

  6.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内心的绝望,无奈。

  梳理人物的心情变化:期盼——愉快——等待——执着——焦急——失望——绝望

  相对应的时间也产生了变化:阳光明媚——暗下去——消逝

  7.总结两条线索并行,写出人物的心路历程。

  (设计意图:紧扣习作单元的教学目标,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对文章写作方法的理解和领悟上,在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引导他们更加关注表达。)

  三、积累拓展,质疑问难。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2.全班交流。

  3.预设问题。

  (1)那是一个星期天,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昏暗下去”在这里有几层含义?)

  有两层含义:表现了天色的变化,表明了傍晚的来临,天色越来越暗了;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揭示了由期待到失望委屈的心理变化。

  (2)我还没有她的腿高,那两条不停顿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动,它们不停下来,它们好几次绊在我身上,我好几次差点儿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句中的观察点发生了转换,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这样写让读者感到身临其境,其实也表现了母亲马不停蹄的劳碌情景。

  (3)我感觉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母亲为什么“惊惶”?)

  为了生计,母亲不停地忙碌,最后还认为自己疏忽了“我”的“正当要求”,没有兑现自己的承诺,因而“惊惶”,连声对“我”说对不起。

  四、归纳总结,当堂练笔。

  1. 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文章记叙母亲答应带孩子出去玩,但由于家务繁忙而一次次爽约的事,表现了孩子期待已久而又落空失望的心理过程,也表现了母亲从早到晚操劳家务的辛劳。

  2. 试归纳本文写作上的特色。

  (1)运用描写表现人物心理。

  (2)文章首尾呼应,行文自然。

  3.请描写一次你考试或等待时的心理活动。

  五、比较阅读,方法提炼。

  1.学习了《匆匆》和《那个星期天》这两篇课文,想想它们在表达感情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试着完成下面的学习单。

  课文 表达方式 相同点 不同点

  《匆匆》

  《那个星期天》

  2.学生快速默读这两篇课文,自主完成表格。

  3.小组合作交流,结合课文中的关键语句谈感受。

  4.全班交流。

  (1)两篇文章在表达上的相同点是在情感上都表达出了对时光易逝的无奈、惋惜、惆怅。

  (2)两篇文章的不同点是表达方式的不同,《匆匆》通过运用设问、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对时光飞逝的惋惜和感叹。《那个星期天》则是一系列细致的动作、心理、环境描写来细腻再现当时作者情感的变化。

  4、总结。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们要学习作家们真实自然地表达对社会、人生、生活的情感,只有采撷生活之浪花,只有采用生花之妙笔,才能让思绪在笔下肆意地流淌,才能让真情在纸上纵情地绽放。

  部编版六年级下那个星期天说课稿4

  [教学目标]

  1.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阳光明媚、拨弄、翻箱倒柜、绽开”等词语。

  2.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

  3.通过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亲的辛勤操劳与幼小的“我”在希望与失望间的心理落差。

  4.学习运用多种描写表现人物心理变化的方法。

  5.通过学习,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体谅、包容、感恩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抓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中所包含的真情实感。

  2.学习作者生动细致的描述,感受其细致入微的心理变化。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上学期学过一篇关于“盼望”的文章,是哪篇文章呢?有哪位同学可以给大家回顾一下那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盼》。文章写了一个小女孩盼望穿上新雨衣的故事,文中生动地描绘了小女孩的心路历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与“盼”相关的文章,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这篇文章中作者是在盼望什么呢?他的期盼最终实现了吗?(板书课题:那个星期天)

  二、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2010年,中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电影编剧。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他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0年12月31日凌晨因突发脑出血逝世,享年59岁。

  史铁生一生著作颇多,有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散文集等。《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多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果。文章中饱含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朴实的文字洋溢着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激励了无数的中国人。

  《秋天的怀念》写了作者对母亲的无尽思念和“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怅恨。《那个星期天》选自他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次,把课文读通顺。

  2.出示卡片,学习词语。

  (1)小组开火车读词语,正音。

  (2)借助字典、词典理解“惆怅”“缥缈”等词的意思。

  3.提出疑问,引发探究。

  (1)读完课文,你感受到了什么?

  (2)圈出不懂的句子,和同学进行交流探讨。

  (3)作者是如何把“第一次盼望”写得刻骨铭心的?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能否用一句话概括?

  明确:课文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

  2.这篇文章以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从早到晚)

  3.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是什么?(“我”的心情)

  4.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出,“第一次盼望”主要写了“我”一天的心情变化。

  5.齐读第一自然段,两句话各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把第二句改成“那个星期天我从早等到晚”行吗?为什么?

  第一句话直抒“第一次盼望”留给“我”的深刻印象,直奔主题。第二句话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引出下文。“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这里将一天的几个时间点一一罗列出来,显得时间过得特别漫长,突出了等待过程的煎熬和“我”的期盼,如果换成“那个星期天我从早等到晚”,就显得平平淡淡,达不到这种表达效果。

  小结:作者是怎样写自己心情的变化的?请同学们课后反复阅读课文,体味幼小的“我”心情变化的同时,看看作者是如何把这种细微而又深沉的变化表现出来的。

  五、课后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词语表中本课要求掌握的词语)

  2.回顾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品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研读第2—5自然段,圈出表达心情的关键语句,体会人物感情,并交流“我”的心情经历了哪些变化?

  1.“……这不会错;……都不会错。”“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满怀期待的心情。

  明确:为什么如此令“我”期待的一天,“我”却记不清去哪儿了?

  (1)母亲之前一直答应带“我”去,但是却没有兑现,“我”一直盼望,以至于忘记了目的地。

  (2)“我”的期望越大,失望也越大。那个星期天由于期望的落空,失望的伤痛超过了一切,以至于忘记了具体去哪儿。

  (3)作者第一次盼望的重点只是“母亲答应带我出去”,至于去哪里,也许一直都不是作者所在乎的。

  2.“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跑出去,站在街门口”“藏在大门后” ——通过天气、动作的描写,体现出“我”的愉快心情。

  3.“这段时光不好挨。”为什么不好挨?作者怎么来体现“不好挨”?

  明确:“跳房子”“看云彩”“拨弄蚁穴”“翻看画报——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想象陌生人的生活”“院子很大,空空落落”,写出“我”独自等待时的寂寞。等待的过程非常漫长而又孤独,但是“我”依然没有放弃,一直耐心、执着地等待着。可见“我”是多么盼望这次和母亲的同游!

  4.“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追在母亲的腿底下”“我好几次差点儿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 这几句话在写法上有什么特别之处?

  明确:“我”紧跟着母亲,想要等母亲停下来,急切的心情不言而喻。“那两条不停顿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动”侧面表现出母亲一刻不停地忙碌。以孩子的视角来写,富有童趣,更加真实。

  归纳:这几个段落写了“我”等待的过程,整个上午“我”的心情变化:期盼——愉快——耐心等待——急切。

  (二)品读第6—7自然段,体会人物感情,想想作者的心情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1.但这次怨我,怨我自己,我把午觉睡过了头。

  明确: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自己的自责和懊悔。

  2.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

  明确: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把作者期盼的心情推到极致。因为他已经经过了漫长的等待,错过(或放过)了几次机会。这个星期天,剩下的可以出去玩的机会已经所剩无几了,如果再错过,一直以来的所有期盼都将化为泡影。

  3.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1)几个“看着”表明了什么?

  明确:表明了作者的无比专注和心存希冀,他希望衣服快点洗完,他希望太阳慢点落山。

  (2)这段话中哪几个词最能表现作者的心情?

  明确:“凉”“沉郁”“缥缈”。“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作者似是写景写光线,何尝不是在写他的心情,写他的期盼呢。这里用了通感和拟人的手法,通过环境的描写,烘托出作者希望破灭时的无限伤感。

  (3)从上午的“念念叨叨”到现在反复出现的“一声不吭”,表明了作者的心情由满怀期盼的高点逐渐走向希望落空的低谷。

  4.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

  (1)“漫长”和“急遽”是两个意思相反的词,这句话意思矛盾吗?

  明确:不矛盾。作者对周围事物的感知都融入了自己的主观色彩和深切体会,“漫长”写出了他等待的过程的难挨,而“急遽”则写出了黄昏到来的迅速。

  (2)“孤独而惆怅的黄昏”这个句子有什么特色?

  明确:拟人,融情入景,烘托出了作者希望落空后的忧伤和怅然。

  (3)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第一次盼望的落空给作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作者将希望越大,失望越深的心理落差细致入微地表现出来了。

  5.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

  “母亲”为什么惊惶?从哪里看出她的惊惶?

  明确:因为“母亲”看到“我”在无声地流泪,她没有想到她也许是敷衍的一句话竟然寄托了孩子这样大的盼望,所以她赶紧甩干手上的水,把“我”拉进怀里,边亲吻边道歉。母亲何尝不在乎孩子,疼爱孩子呢?然而生活的压力和重担,往往使她忽略了孩子的需求和对孩子的陪伴。

  归纳:如果说上午的心情是期盼——愉快——等待——急切,下午等待的心情则是懊恼——沮丧——失望——难过。 作者的第一次盼望由上午的热切激昂到下午的失望悲伤,他如一只受伤的鸟,蜷缩在屋檐下,独自抚摸着自己的伤口。他想不明白,自己的要求明明不过分,母亲明明再三地答应了他,为何最终仍是失约了,但母亲并没有错,他也没有理由怪母亲,因为母亲一刻不停地在忙着。

  三、自由探究

  1.文章以孩子的视角,刻画了母亲的形象。你如何评价这位母亲?结合文章的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预设1:这位母亲既有对孩子的疏忽,又有对孩子发自内心的关爱。母亲用话语敷衍孩子,最终没有遵守承诺,是她对孩子感受的疏忽。但从她始终没有拒绝孩子和看到孩子伤心难过时惊慌失措并道歉,又体现了她对孩子的关爱。

  预设2:这是一位真实感人的母亲,她像大多数的母亲一样,为了生活而操劳,难免忽视了孩子的感受。她答应了带孩子去玩,但又被生活琐事牵绊,不能兑现自己的承诺。但即使她忙得不可开交,她也没有用呵斥和直接拒绝的方式去伤害孩子,而且对孩子满怀歉意。她的无奈令人心酸,她对孩子的爱又令人感动。

  2.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怎样的情感?

  文章通过追忆“我”在某个星期天等待母亲带自己出去玩的经历,表现了人生第一次盼望留给“我”的深刻印象,同时也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深切缅怀。

  四、写作特色

  1.写作特点。

  本文有着强烈的感染力,这主要得益于心理描写。值得注意的是,文中如“焦急又兴奋”之类的直接描写并不多,更多的是间接表现人物心理。

  (1)运用“繁笔”表现心理。“繁笔”是相对于“简笔”而言,如“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换成“简笔”可以是“从早晨到天黑”几个字,但这样一来,“我”等待的焦急以及母亲马不停蹄的劳碌情形又如何能深深烙进读者心里?

  (2)借助行动表现心理。“我跑出去,站在街门口”写的是“我”的急切;“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看着云彩走”,表现的是等待的落寞、孤寂。

  (3)通过景物描写映衬心理。“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这不仅仅是为了交代一天的结束,更是表现了希望眼看就要破灭的绝望。

  (4)通过人物语言传达心理。文中“您说了去!”“走吧,您不是说买菜回来就走吗?”“怎么还不走呀?走吧”等等,俨然就是“我”等待中的心理轨迹图。

  (5)运用细节描写凸显心理。“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我坐在草丛里翻看一本画报,那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这无疑是在表现一种无聊、孤独。

  “我”在等待中的孤寂、落寞、痛苦以及母亲想带“我”去玩却又分身乏术的无奈、焦急、惶恐,就是在这些真切而细腻的心理刻画中让人感同身受。

  2.《那个星期天》与《匆匆》都写了时间的流逝,读读看,两篇课文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两篇文章都通过细腻的笔触写到了时间的流逝,都运用了内心独白的方法来表达心里的感受。

  不同点:《匆匆》一文围绕着“匆匆”二字展开叙述,先写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再写自己八千多日子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作者思绪万千,由景及人,叹息不已。

  《那个星期天》则将所有的等待和期盼浓缩在一天的时间里叙述,通过一个个场景的转换(街门口、院子里、家里、母亲腿底下、家里、洗衣盆边),一个个事情(街门口——等母亲,跳房子——等母亲,拨弄蚁穴——等母亲,看画报——等母亲,看母亲翻箱倒柜——等母亲,看母亲洗衣服——等母亲)的行进,表现时间的流逝、心情的跌宕。

  [教学板书]

  9.那个星期天

  期盼——愉快——等待——急切

  懊恼——沮丧——失望(委屈)——难过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如何引导学生们从作者平静内敛的语调中领悟其丰富的情感内蕴是学习的难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理清了文章的写作顺序后,通过抓重点语句来一步步感受作者的情绪和心理变化。了解了他的心理轨迹,也就理解了第一次盼望为何让作者记忆犹新,永生难忘;了解了母亲一天的劳碌奔波,也就理解了作者透过文字传达的对母亲的深切缅怀。不足之处在于学生自读自悟不够,我只是一个引导者,应还课堂给学生,切记。

  部编版六年级下那个星期天说课稿5

  一、导入新课。

  还记得那个第一次盼望吧,由“期盼”到“愉快”,到“耐心等待”再到“急切”,这是一个多么漫长的过程。那作者的期盼实现了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那个星期天》。

  二、细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1、读课文下午我的心情变化的片段。

  要求:用“ ”划出表现出“我”的心情的关键语句,并且思考“我”的心理经历了哪些变化?用“____”划出表现母亲行为的句子。

  “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飘渺。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1)“我看着……我一声不吭”。这句话写出我的心理是怎样的?

  (我想看看母亲还有多少衣服,看看天是不是晚了,心里渐渐失落、失望,但仍心存期盼。)

  (2)“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越来越缥缈。”属于什么描写?

  (环境描写,写出光线变暗,暗示时间的推移,我的期盼落空。同时也照应我的心情,希望渐渐破灭的失落。)

  (3)思考:“我忽然有点儿明白了。”“我”明白了什么?(今天是没有希望再出去了)

  2、再读课文,体会人物心情的变化。

  读课文傍晚我的心情变化的片段

  要求:用“____”划出表现母亲行为的句子:用“ “划出表现出”我“的心情的关键语句,并且思考”我“的心理经历了哪些变化?

  “我现在还能感受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到来……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中体现了什么?

  (用光线的变化和声音,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写出等待中的孤独、时间的漫长及等待无果后的悲伤。)

  (1)思考:为什么说光线是“漫长而急遽”的?

  (漫长:时间长,急遽:虽然等待时间很漫长,但是“我”却并不希望黑夜降临,希望白天能更长一点。体现出我执着盼望的心情)

  (2)“母亲发现男孩儿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发现他在哭,在不出声地流泪。”“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我”无比的悲伤、绝望的心情。联想迢迢牵牛星中的“泣涕零如雨”“脉脉不得语”,可以感受到那种极度地悲伤,无以言表。“闭上眼睛”“荒凉”表明内心的绝望、无奈。)

  3、梳理人物心情的变化。

  从早上到傍晚,“我”的心情是怎样地变化的?

  期盼——兴奋——焦急——懊悔——失望——绝望

  相对应的光线也产生了变化,哪些变化呢?你发现了吗?

  (阳光明媚——光线渐渐暗下去——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两条线索并行,写出人物的心路历程。

  三、再读课文、思考感悟。

  1、思考:在那个星期天里,母亲没有兑现对“我”的承诺,那么她还是不是一位好母亲?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预设:“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一边亲吻我一边……对不起”

  (从这些动作和语言中,表现出母亲对自己没有兑现承诺而感到自责、不安,试图来安慰我,看出她对我的怜爱。可以感受到母亲是爱自己的孩子的,但是迫于生计只能不停地劳作。)

  2、可能有些同学会产生疑问:“我”为什么不直截了当地拉着母亲出门呢?一定要等母亲停下来呢?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明确:“我”是个乖巧、懂事的孩子,体谅母亲的辛劳。“我”的失落和母亲的无奈,以及这种失落和无奈背后蕴含着的深厚的母爱。)

  3、启发学生思考:虽然母亲没有兑现承诺,但是“我”并没有抱怨她。结合自己的经历,思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么做?

  (母亲是想带“我”出去玩的,她很早就允诺过,可能迫于现实条件,一直没有办法做到。所以她始终沉浸于繁忙的劳作中,彻底忘记了承诺。“我”无声地哭泣惊醒了母亲,她于是惊惶地抱着自己疼爱的孩子道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理解妈妈的苦衷,先帮她干家务活,再出去玩。)

  4、拓展阅读,扩宽视野。

  将本文与曹文轩《草房子》的相关章节进行比较阅读。读完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说说这两位作家的作品各有哪些打动你的地方。

  四、领会主旨,学习方法。

  1、读了本文,你有哪些感想?

  父母要能够兑现给孩子的承诺,不然可能会对他们造成难以忘怀的伤害。孩子也要能够正确地表达自己的需求。

  2、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

  (1)对人物心理的刻画非常细腻,借助了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同时也运用了环境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

  (2)用一个孩童的视角观察事物,文章更加生动写实。

  (3)本文运用多种人物描写及环境描写,生动细致地刻画了“我”盼望出门的心路历程。

  (4)提示我们正确地与家长沟通。

  五、课堂小结。

  《那个星期天》是史铁生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的第四章《童年之门》中的一小节。文章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里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一开始他既兴奋又满怀期待,后来因为母亲一拖再拖而焦急万分,到最后因母亲没有兑现承诺而失望、委屈乃至绝望。文章细腻而委婉地表现了主人公丰富而敏感的情感世界,以及孩童世界与成人世界存在的鸿沟。

  六、布置作业。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人的心情不同,对身边事物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从下面的情境中选择一个,分别描写心情“好”与“不好”两种状态下所见的景物,体会“融情于景”写法的好处。走在小港中;奔跑在田野上;漫步在公园里。

  部编版六年级下那个星期天说课稿6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媚、蚁”等生字,正确读写“蚁穴、翻箱倒柜、念叨”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初步体会“我”的心情变化。

  4.体会文中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我”的心情变化。

  2.体会文中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搜集作者及作品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导入新课

  我们上学期学过一篇关于“盼望”的文章,哪位同学可以来给我们回顾一下那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盼》写了一个小女孩盼望穿上的新雨衣的故事,文中生动地描绘了小女孩的心路历程。

  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篇与盼有关的文章,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

  2.简介作者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曾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2018年1月《史铁生全集》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全集共350万字,按体裁分为各类小说、散文随笔、剧本诗歌、书信、访谈等12卷。

  3.提出问题

  针对课题《那个星期天》你有哪些疑问?那个星期天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作者要取这样一个题目?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读这篇文章。

  二、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1.自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一件怎样的事?能否用一句话概括?

  (文章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里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

  2.这篇文章以什么顺序来写的呢?

  (时间顺序)

  3.按作者叙述的顺序,给文章分出层次,理清文章的脉络。

  第一部分(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

  第二部分(2-7):写“我”的心情变化。

  三、再读课文,初步体会人物的情感。

  自读课文的第二部分,圈划出表达心情的关键语句,并且交流“我”的心理经历了哪些变化。

  1.“总之她很久之前就答应了,就在那个星期天带我出去玩,这不会错;一个人平生第一次盼一个日子,都不会错”“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

  (预设一:母亲之前一直答应我去,但是却没有兑现,我一直期盼,以至于忘记了目的地。

  预设二:我的期望越大,失望也越大,在那天由于期盼落空,所以这样的伤痛令我印象深刻,以至于忘记了具体信息。)

  2.“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跑出去,站在街门口”“藏在大门后”。

  (通过对天气,动作的描写,写出了“我”愉快的心情。)

  3.“这段时光不好挨。”作者怎么来体现不好挨?

  (跳房子,看云彩,拨弄蚁穴,翻看画报--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想象陌生人的生活。)“院子很大,空落落”(写出我一个人独自等待时的寂寞,等待的过程非常漫长而又孤独,但是“我”依然没有放弃,一直耐心、执着地等待着。)

  4.整个上午都在母亲脚底下,追在母亲的腿底下。“我”好几次差点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

  (“我”紧跟着母亲,冒着被绊倒的危险,想要等母亲停下来,形象地写出“我”急切的心情。)

  四、课堂总结。

  以上是课文中的“我”在整个上午的等待过程,同时体现出整个上午我的心情变化:

  期盼--愉快--耐心等待--急切

  下午,“我”期盼实现了吗?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那个星期天》。

【部编版六年级下那个星期天说课稿】相关文章:

部编版语文《老王》说课稿04-18

部编版赵州桥说课稿范文04-15

部编版《彩色的梦》说课稿范文04-27

部编版《落花生》说课稿04-30

部编版《火烧云》说课稿04-18

部编版《花钟》说课稿范文04-18

部编版《狼》说课稿(精选5篇)04-09

部编版匆匆说课稿(精选11篇)04-29

部编版四下语文部分说课稿(精选9篇)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