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说课稿

时间:2021-03-30 20:00:4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说课稿4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实用的说课稿4篇

说课稿 篇1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课,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文章《北京的春节》,我的说课有七个内容:说教材分析、说教学对象、说教学方法、说教学目标、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评价。

  一、说教材分析

  《北京的春节》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文中列举了大量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二、说教学对象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初步感受文章的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音。而老舍先生在本文中运用通俗的风格和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这使有些学生理解本文有一定难度。

  三、说教学方法

  本节课我采用了创设情境法、读中感悟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四、说教学目标、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a、学会本文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b、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c、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2、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想象的能力

  b、提高学生阅读速度、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教学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情境导入、共话春节,激发心中兴趣

  上课伊始,我出示了一首老北京过春节的歌谣和北京春节的图片,学生对歌谣一定很感兴趣,以此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继续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重温那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那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2、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论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老师板书:腊八———腊月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3、入境学文、精度品味

  (1)让学生选择出文中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A、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爆竹的声音,文中哪些地方提到?(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大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络绎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十五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有声有光的玩耍)

  B、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a、找文中有关饮食的句子(腊八粥、腊八蒜;杂拦儿;二十三;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准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家家过年都吃饺子,正月十五,这一天,大家必须吃元宵呀)。说说体会(充足、美味、丰盛)

  b、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的有滋有味

  C、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a、正月初一逛庙会,元宵节的灯会。体会人们的轻闲、娱乐、高兴地心态

  b、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

  4、品读课文、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么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3)配歌曲《恭喜》朗读课文,体现“除夕真热闹”

  5、作业

  (1)默写生字

  (2)说说你们家是怎么样过春节的

  (3)搜集春节有趣的民俗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应该简洁明了,具有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本课板书如下:

  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喜庆、团圆、祥和

  七、说教学评价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指引着教师的教学活动,也指引着学生的学习活动。我是这样设计整个教学过程的,但是具体的课堂教学还要依据课堂情境进行调整。

说课稿 篇2

  一、教学内容:

  由于影视音乐与影视剧情密切关联,因此,与其他类型的音乐相比,影视音乐更易于理解。影视音乐在传播渠道上也比其他仅通过现场演出或录音的音乐更为顺畅,随着相关电影或音乐剧的播放,影视音乐会很快得到传播。本单元力图让学生对影视音乐及其不同类别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并使学生能够结合所熟悉的电影及电视剧,能够自主分析其中音乐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影视音乐的不同分类,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演唱歌曲《送别》。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表现力。

  情感目标: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珍惜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谊。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影视音乐的不同分类,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正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送别》。

  难点——切分音,长音的演唱及休止符的停顿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分钟)

  1、课前播放《喜羊羊与灰太儿狼》

  【设计意图】调动情绪,创设一个宽松融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愉快、兴奋地开始音乐课。

  2、师生问好

  (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电影吗?那谁知道刚刚听到的是哪部动画片的音乐?请告诉老师,有哪些影视剧的音乐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呢?

  (指生回答,并请学生唱唱他们所熟悉的影视歌曲)

  (2)聆听影视歌曲片段

  片头曲《黑猫警长》:黑猫警长主题歌《上海滩》:上海滩。

  背景音乐《还珠格格》:有一个姑娘插曲《浪漫满屋》:ithink。

  情节音乐《微笑百事达》:北极星的眼泪片尾曲《神话》:美丽的神话。

  (3)音乐常识:归纳影视音乐的分类(主题歌、片头曲、插曲、情节音乐、背景音乐、片尾曲等。)

  同学们真棒!那么请大家根据音乐在影视剧中出现的不同位置,想一想影视音乐有哪些不同类型?

  我们今天要学的歌曲是一部电影中的插曲。

  【设计意图】以流行影视歌曲引情激趣,将学生生活中已有的音乐感受带进课堂,既拉进了师生距离,体现了教学活动与生活相结合的课改新理念,又揭示本节课的主题。

  (二)感受体验,学唱歌曲《送别》(20分钟)

  1、播放《童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刚我们听到的歌曲是?是一首什么歌曲?什么是校园歌曲?流行于校园,体现校园生活和学子心境或感受的合作。那么在上世纪我们的前辈在学校唱什么呢?

  2、学堂乐歌

  二十一世纪初,流行于学校的歌曲,叫学堂乐歌。学堂乐歌的倡导、推广者以沈心工、李叔同等启蒙音乐教育家为代表。今天的年青人可能很少人认识它们,但在我国近代音乐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早期的的学堂乐歌以旧曲填新词为主,用中国民歌、小调的曲调或欧美歌曲的曲调填进创作的新词。

  3、介绍李叔同——学堂乐歌作者,音乐、美育教育家,早期话剧活动家。浙江平湖人,1880年9月生于天律,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1942年10月逝世于福建泉州开元寺。1906年李叔同,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同年,又创办了中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并担任了《太平洋报》的文艺编辑。

  李叔同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他一生从事多方面的艺术活动,除音乐、戏剧外,绘画、书法、篆刻、诗词均所擅长。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文化名人皆出其门下。

  主要音乐代表作品有《送别》、《西湖》、《春景》、《忆儿时》、《春游》、《留别》、《早秋》等。

  4、欣赏电影《城南旧事》的片段,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

  师:“同学们,进入初中阶段,由于学习任务加重,大家接触电视电影的时间应该也越来越少了,借今天课堂上的机会,老师要邀请同学们一起来看一看老电影《城南旧事》的片段,请认真体会影片中的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

  5、歌曲分析

  师:“这首影视插曲的曲名是什么?(送别)

  节拍四四拍子速度中速稍慢

  力度中强情绪忧伤惆怅深情

  6、出示歌谱,学唱歌曲

  (1)分句学唱歌谱。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用自然、舒展的发声方式轻声地学唱歌谱,老师唱一句,请同学们跟唱一句。”

  (2)学唱歌词。师:“同学们,我唱谱你们唱词,请注意表现出歌曲忧伤怅惘的情绪。”

  (3)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让学生提出疑难,师生共同解决,进一步练唱。

  a、注意用自然、舒展的发声方式演唱。

  b、注意斛字的读音hu。

  c、切分音,长音的演唱及休止符的停顿。

  d、歌词第一、三乐段完全相同,音乐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衬托也寂静冷落的气氛。

  第二乐段第一乐句与前形成鲜明对比,情绪变成激动,似为深沉的感叹。第二乐句略有变化地再现了第一乐段的第二乐句,恰当地表现了告别友人的离愁情绪。

  歌曲表达了一种依依不舍的送别之情。最后一句应唱得渐慢渐弱。

  (4)让学生用领唱加齐唱的形式演绎歌曲《送别》。(13分钟)

  a分小组演唱歌曲

  b①句女领唱②句男领唱③句女齐唱④句男齐唱⑤⑥句轮唱;“夕阳”重复。

  (三)拓展活动

  让学生课后搜集更多的影视音乐,下节课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四)总结下课(2分钟)

  1、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影视音乐的分类、了解了学堂乐歌这个特殊的历史产物、学唱了李叔同的代表作《送别》。歌曲完美地抒写了人生离合的真实体验和世间永存的挚意真情,从而使这首歌成为不朽的经典之作。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2、师生告别。

  五、教学反思

  音乐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银屏之歌》中有很多中外影视音乐作品,我选择的内容是我国影片《城南旧事》中的插曲:《送别》。这是一首一段体的歌曲,d大调,表达出一种依依不舍的诚挚情感。歌曲的旋律优美抒情,在李叔同的填词下,使歌词和歌曲达到完美的融合,意境深远,成为一首独具特色的中国式田园诗歌。通过歌词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园;再由景写人,这种特有的中国式描摹方式,总是使文字得到了升华,升华至人们内心美好情愫之中,“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使离别那淡淡的愁情,跃然心底。这对学生的价值观又是一次很好的塑造和教化,世间还有如此美好的友情。

说课稿 篇3

  一、课程理念

  按照品德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品社课程的基本特点应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会生活”。作为一门德育课程,品德与社会的基本任务就是促进人过有道德、有尊严、有品位的生活。因此,教师在设计品德课程时,应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挖掘教材的优势,弥补教材的缺点,填补教材的空白,跳出教材看教材,从教材的影子中去寻找学生生活的真实存在,以探究式、活动式学习方式为主,努力让课堂成为真实的课堂、生活的课堂、生本的课堂、活动的课堂和多向互动、动态生成的课堂。

  结合品德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对本班学生进行了如下学情分析: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看,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学生作为未成年人,其应有的民主权利在集体生活中往往容易被忽视、被侵犯。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程度上看,他们还没有形成自觉的民主参与意识,不懂得自己所应享有的民主权利,不懂得积极主动地参与集体事务的管理和决策。因此,参与、体验,对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就显得非常重要。

  三、教材分析

  本教学内容属于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权利和义务》第一个活动主题《我们是集体的主人》中的第二个话题。这个单元是公民教育课,旨在把权利和义务分别融在民主与法制两方面的教育活动之中。《我们是集体的主人》,旨在从学校集体生活开始,帮助学生理解民主的意义,理解民主生活中的权利和意义。

  针对本班学生学情,结合本课教学内容特点,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分别是:

  1、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崇尚公平、公正、民主、平等,初步形成现代民主意识,热爱集体,学会对集体负责,建立完整的集体主人翁意识。

  能力目标:积极参与学校集体的民主活动,在活动中正确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探寻参与民主活动、维护民主权利的方法。

  知识目标:初步理解公平、公正、民主、平等在集体生活中的意义,知道自己在学校集体生活中的民主权利,知道权利和责任是同时存在的。

  2、教学重点

  知道自己在学校集体生活中的民主权利,积极参与学校集体的民主活动,在活动中正确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

  3、教学难点

  理解公平、公正、民主、平等在集体生活中的意义,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探寻参与民主活动、维护民主权利的方法,知道权利和责任是同时存在的。

  为了有效达成以上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选择以下教学方法:

  四、教法学法

  1、讨论交流:通过学生的互动讨论交流,制定一套民主的选举程序,帮助学生建立民主与主人意识,理解公平、公正、平等在集体中的意义。

  2、自主探究:通过自主学习丁文和王滨的故事,使学生懂得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提名候选人。

  3、实践体验:通过候选人提名、推荐、投票等一系列的体验活动,使学生知道在集体中公平、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建立集体意识。

  五、教学流程

  这节课,我准备设计以下四个教学活动:

  活动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考虑到我和这个班的同学认识才近一个月,结合本教学内容的特点,开课伊始,我准备设计这样一个导入语:“同学们,本学期快一个月了,你们喜欢刘老师上品德课吗?为了更好上好我们班上的品德课,刘老师想选2名小助手,协助刘老师,你们说,如何选呢?”我想,同学们自然是各抒己见,我会相机点拨,让学生初步明白公平、公正等基本原则,并适时予以小结,如,“老师觉得同学们都是班里的小主人,完全可以自己做主选出自己的干部”,从而揭示课题。

  活动二:讨论交流,确定程序

  “自己的干部自己选,一般应包括哪些选举的程序呢?”接下来,我准备设计一个小组讨论的`环节,并用课件呈现讨论的内容:“你觉得,应按什么样的选举程序选出我们的班干部呢?并说说你的理由。”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会下到每个小组,了解学生讨论的情况。在每个小组基本讨论结束后,我让“全班交流展示”,进一步明确“提名候选人、候选人演讲、确定监票人、投票计票、公布结果”等选举程序。这个活动环节,旨帮助学生建立民主与主人意识,理解公平、公正、平等在集体中的意义。

  活动三:案例分析,体会如何推荐候选人

  了解选举的基本程序后,我想“如何推荐候选人”应该是同学们首先要思考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我准备让学生“自学探究”教材第24页,并通过课件呈现自学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学生通过自学课本,对如何推荐候选人,一定会有一些比较深刻的理解,在此,我让全班学生交流“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来产生候选人?”设计这个活动,目的是通过提名推荐候选人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在集体中如何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理解民主平等的意义。

  活动四:实践体验,感受选举全过程

  如果说,前面的活动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基本理解民主的重要意义,那么,下面这个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投票的活动体验,进一步帮助学生知道在投票中应以公为重,不能因私废公,做到公平、正确行使投票权,建立集体意识。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我打算设计这样五个活动主题:

  一是以小组为单位推荐一名自己信赖的候选人,推荐到每一个大组。然后,以大组为单位推荐各一名候选人推荐给全班。

  二是组织候选人进行竞选演说。

  三模拟选举,让学生无记名投票。

  四是统计、公布投票结果。我准备先让学生推荐唱票、计票、监票员,再安排两组学生上台统计投票结果。

  五是现场采访:你把票投给了谁?为什么把票投给他?在采访过程中,注意发现、引导学生体会到对人、对事,我们都有努力做到公平、公正。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对集体负责的人。让学生在接受采访中,进一步理解公平、公正,对集体负责是投票选举的重要标准。

  六是当选者发表感言。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民主选举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感受到能为老师选出一个得力助手而快乐!同时,一个优秀的得力助手的产生,这证明了课堂活动的效果。

  六、板书设计

  品德课程的板书,应力求简明扼要,一语中的。围绕这个要义,我想重点板书以下三个词:“民主投票、公平公正、对集体负责”,意在突出民主投票选举是重要方法,公平、公正是基本原则,对集体负责、为集体着想,是基本要求。

  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4

  我准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对本课时教学进行系统设计,重视教学过程,努力把教学内容、设计理论和对学生认知水平的定位融为一体,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获得最好的发展。教学设计的内容是灵活多变的,教师在课堂上要随机应变,可视课堂教学情况的变化而做出修正。

  一、激情导入新课

  教师注意激发学生情感,感染学生,以情入课,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用亲切的语气和学生进行交谈: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来源于疑问,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俐略的伟大成就,就是从敢于提出疑问开始的。有哪位同学知道有关伽俐略的故事?请学生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语:本节课我们来学习伽俐略年轻时代的一个故事。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分自然段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以课文为出发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师可用启发性语言鼓励学生,如:这位同学读得好极了!谁能和他读得一样好?你的声音真好听!培养学生读书兴趣。

  2、自由读课文,用铅笔标记出不明白的地方,学生尝试独立阅读理解。

  3、质疑问难,集体讨论。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敢于尝试,敢于提出疑问,敢于对问题尝试解决。这既是学生应具有的品质,又是学生应具有的能力。学生要提高就需要学习,学会质疑,学会创造,而这个创造学习的过程恰恰是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思考,探索,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不管学生提什么问题,也不管学生想回答谁提的问题,只要愿意回答,也不需要举手,直接站起来说就行。教师都要注意引导学生,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提出的有的问题可以直接解决,如理解字词方面;有些问题要在讲读课文过程中解决。如:

  (1)伽俐略提出疑问的根据是什么?

  (2)伽俐略是怎样想人们证明亚里士多德的那句话是错的?这件事说明了什么?

  (3)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

  还有的问题当堂解决不了,如:亚里士多德是怎样的人?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还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工具书或上网查询,或向亲朋好友咨询,学生从这里学到一个学习方法:课内没有的知识要到课外去找,主动去解决问题。

  三、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问,多媒体出示重点句:

  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1、提问:读了这几句话后,你有什么感想?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交流。教师参与讨论。再集体讨论交流。指导朗读。

  这种多向动态的学习方式,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要精心组织指导,讲究指导的内容、时机和方式。集体讨论时,教师板书:如果那么两个不同的结论怎么解释?

  2、伽俐略用什么方法向人们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是错的?人们在他实验前有什么表现?

  找出有关语句。学生自学,小组内解决问题。教师尽量少讲,甚至不讲,哪怕学生表达得不很准确。也不要再去从头到位的讲,只做引导启发即可。教师要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3、实验时的情景怎样呢?自己找出有关内容。

  请学生模仿伽俐略上讲台表演。学生手拿铁球,踩在板凳上大声朗诵:伽俐略在斜塔顶上出现了。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落下来。同时按照要求去做,全体学生也会看到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时,课堂气氛必然会活跃起来。教师相机引导:人们除了欢呼以外,会说些什么?学生展开想象。

  这样打开学生的思维,让课堂成为他们想象的场所,教师注意引导和鼓励,使课堂气氛再一次活跃起来,让所有学生在课堂上激情四溢。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发展。

  4、多媒体出示句子: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思考:你从这句话中受到了什么启发?学生讨论。

  正是教师正确的指导,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学生从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远远胜过了教师课堂上的千言万语。对学生来说,收获尽在过程中。

【实用的说课稿4篇】相关文章:

实用的小学语文说课稿集合六篇08-08

实用的小学语文说课稿模板五篇07-24

实用的幼儿园中班说课稿三篇07-23

实用的语文说课稿模板合集六篇07-18

实用的幼儿园中班说课稿范文7篇07-24

假设的说课稿03-15

《猫》的说课稿12-22

《海燕》的说课稿12-22

《水》的说课稿08-27

《画风》的说课稿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