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连加连减》的说课稿

时间:2023-11-07 17:45:12 海洁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连加连减》的说课稿(精选13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连加连减》的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连加连减》的说课稿(精选13篇)

  《连加连减》的说课稿 1

  说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连加、连减”第一课时。

  教材简析

  在新课程标准中,有明确指出各个学段发展学生计算理解的具体目标。本单元是联系学生生活实践中,让学生体验连加、连减的方法和步骤,从而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索能力,属于培养学生学习20以内进位和退位减法的重要基础也是本单元的难点之一。它主要在计算过程上,要分两步进行计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计算出的得数,而学生往往忘掉第一步的得数。为了帮助学生顺利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克服计算障碍,就着重训练学生把先算的数记在脑子里,起到较好的效果。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标准》中对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具体化为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根据以上四点,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我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培养口头表达能力。(知识技能目标)

  (2)让学生按照图的有序排列,找出规律发展初步的探索意识和体验学习的乐趣。(能力培养目标)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计算的习惯。(素质培养目标)

  (4)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推理等思考活动,让学生感觉到

  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是有趣的,以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情感态度目标)

  教学重点:理解并说出连加、连减的`含义。

  教学难点:按照图意,找出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说教法与学法的设计

  本节课要让学生在具体生活的过程中获得相关的体验,不能把它作为单纯的知识点来讲授,而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获得体验和理解。结合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和本节课学习素材的特点,实现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我设计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既重视选择灵活的教法,又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1、创设情景,联系生活实践,具体形象法。创设喂小鸡这一情景,引导学生观察主题画,让学生能直观的理解连加、连减的计算步骤和方法。

  2、观察讨论,探讨研究法。

  新课标特别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的学习方式,要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课堂上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感受生活,紧扣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教学,引导学生通过亲身生活劳动,进一步理解连加、连减的计算步骤和方法,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增强观察意识。

  3、动手操作,积极活动法。通过老师下口令,学生数手指头等活动,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去加深理解“连加、连减”的计算步骤和方法,初步感知计算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水果

  课时安排

  1课时

  说教学过程

  一、激情质疑问,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有位和你们一样的小朋友,他叫小明,他家有个农场他是个爱劳动的孩子,经常在家里干活,今天他又来帮爸妈干活了。瞧!他在干什么?(出示多媒体课件,小明在喂5只小鸡)请问:现在地上有几只小鸡在吃米?

  二、观察探索,学习连加

  出示喂小鸡的情景,教师分步操作,学生观察;

  操作一:5只小鸡在吃米,又跑来了2只。

  师:看到这里你知道了什么?一共有几只小鸡?(你是怎么计算出来的?)谁会列式?

  板书:5+2

  操作二:又来了1只

  师:这时你又想告诉大家什么?

  生:又来了1只。

  师:谁会列式?生说。师板演:5+2+1=8谁会读这个算式?读作:五加二再加一等于八。

  该怎么运算哪?

  小结:像这样把三个数合起来的算式叫连加,在计算时,要先把前两个数相加的得数记在心里,再把记在心里的得数加上第三个数,算出结果。(这个连加的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哪?你能用手指当做小鸡来数一数,说一说吗?)

  三、学习连减

  师:连接上面的情景,让学生猜想,小鸡吃完食物会怎么样?

  生:又去玩了,走开了。

  课件演示,让学生看图说说图意,(请学生站起来指着图说说)

  生:有8只小鸡,吃完食物后走了2只,后来又走了2只,还剩下几只?

  列示:8—2—2=4

  师:这里的8224各表示什么意思?你会读这个算是吗?

  生:读作:8减2再减2等于4。

  小结:像这样三个数用减号连起来的算式叫连减,在计算时,先把前两个数相减的得数记在心里,再把记在心里的得数剪掉第三个数,算出结果。

  四、巩固深化

  做一做:课本上的两道题,看图列式说图意,用手计算。

  强调:是学生进一步理解减去是用划去或圈出来表示。

  反馈:你的算式是?你是怎么想的?怎么算?学生相互评价。完成练习题。

  五、课外延伸

  学生说说生活中连加、连减的例子。

  六、板书设计:

  连加、连减

  5+2+1=88—2—2=4

  说总结反思:

  理论联系实际,科学性、创新性,对学习数学有兴趣积极参与讨论交流,能积极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乐意倾听其他小朋友的意见。

  通过以上环节的教学,我认为能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学生乐意学习,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初步的培养,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连加连减》的说课稿 2

  一、说教材与学生

  《连加、连减》一课出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72页。连加连减这一知识点经常用来解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将它放在学习了10以内两个数相加减的后面,一方面是对加减法含义的一个拓展,另一方面也体现新课标提出的“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这一理念。这也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内容,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都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到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才能完成计算任务。而且这个知识点的思维方法对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这个知识点在教材中的位置是比较重要的。学生在学习这个知识前已经熟知加减法的含义,对10以内数的加减口算也比较熟练。而且学生具有“添上、再添上”与“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所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并不困难。但是一年级儿童受到年龄特点的限制,注意力易分散,有意注意时间短,思维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像连加连减这样需要较强注意力的知识点,对他们来说是学习上的难点,表现在由于看不见或忘记第一步计算结果而导致第二步计算受阻的现象。

  二、说教学理念

  1、数学文化观。数学是一种文化,它不仅表现为一个结果,更加重要的是它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的一个见证。所以教学上应让学生去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注重学生的经历与体验。

  2、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数学学习是一个主动构建的过程,学生必须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使新的数学学习材料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主动地建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连加、连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

  2、技能目标: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正确进行口算。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游戏中学,使学生喜学乐学;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并初步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增加学习的动力与信心。

  4、数学素养培养目标:

  1)应用意识;

  2)在日常生活中处处留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以及运用数学的思维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用自己的话表达图意,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

  2)掌握运算顺序。

  2、难点: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激趣学习连加。课的一开始,我就利用课件的演示,让学生充分的感知,并通过自己的感知说出图意,培养了学生理解和说的能力。而且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旧知识的迁移,让学生感受今天的加法算式和以前的相比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出连加。课题的引出后,并不是死板的讲述运算的顺序,而是让学生自己去编写算式,并自己去计算,这时学生的兴趣非常高,教师借此让学生在同桌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采用自主探索,大胆尝试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建构连加的计算顺序,很自然的引出了预算顺序。学生初步理解连加的含义后,利用动态的练习让学生的思维从形象向抽象过度,当学生汇报时配合课件将计算过程突显出来,进一步巩固了新知,也为学习连减埋下伏笔。

  2、延续情节,学习连减爱于表现是每个儿童的天性,让孩子们有表现的机会使孩子们增长有意注意的时间。因此教学设计上让学生先发挥想象编写连减的算式,再通过自己编写的算式来编题目,充分理解连减的含义。出示板书连减,因为连减的`算式动态的画面比较容易理解,所以我要求学生看着静态画面描述所发生的事,从整体上初步理解连减的含义。

  3、观察对比,小结算法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连加连减的含义及运算顺序。但在学生的知识库中这还是两个独立的知识点,有部分同学可能对连加连减的关系有模糊的认识,这时我引导学生在连加和连减知识点间搭建桥梁,形成联系,构建学生自己的知识王国。

  4、寓练于乐。一年级学生注意力易分散,要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在课堂40分钟是需要很大技巧的。不管是在新知设计环节,还是练习环节都要符合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征与认知特征。因此在练习部分设计了一个悬念“只要猜出大脚印下的数学秘密,就能通向一个美丽的数学城堡。”学生的胃口一下子调了起来。在这个过程中主要采用游戏形式来巩固学生刚学到的新知,重点突出运算顺序。

  六、反思

  1、在比较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时,我还可以在放手一些,让学生去观察,去表达,尽管学生有时表达得不到位,也给予充分的肯定,因为这是孩子们思维的萌芽,老师的肯定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家,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2、在练习看算式画圈中,虽然我演示了一个学生得本子,如果在这里再拿几本学生的本子上来演示,让学生自己来作一个评价,这样的话会更好。

  3、在上完新课后,可以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连加连减得例子。

  《连加连减》的说课稿 3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72页的内容《连加连减》。

  这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10以内两个数相加减后的一个难点内容,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都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到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才能完成计算任务。一年级儿童受到年龄特点的限制,注意力易分散,有意注意时间短,思维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像连加连减这样需要较强注意力的知识点,对他们来说是学习上的难点,表现在由于看不见或忘记第一步计算结果而导致第二步计算受阻的现象。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的学习方式应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基于以上几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的教学要求,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创设情境、激趣学习。

  对于连加连减这部分教学内容,教材编排了两幅小鸡图,从图上小鸡的走动方向,学生能感悟到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但解题策略过于单一。因此,我改变了例题的呈现方式,创设了去超市购物如何付款的生活情境。一开始,我创设了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玲玲去超市买了一袋旺仔QQ糖2元、一包旺仔小馒头3元、一瓶旺仔牛奶4元。你知道她一共付了多少元钱吗?学生有了前面加法含义的认知基础,马上回答出将三个数相加,就可以得出。学生可能会列出几个算式:2+3+4 、 2+4+3 、 3+2+4 、 3+4+2 、 4+2+3 、 4+3+2等。教师板书式子并将这个式子与以前学的两个数相加做比较,引出课题“连加”。这时采用自主探索,大胆尝试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建构连加的计算顺序。提问“这个式子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要求每人计算自己的算式并和同桌小朋友说说计算顺序。学生汇报时,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并提问:“要计算这道题,你得把哪个数记住?你是怎么记的?”为了让学生克服因记不住第一步计算的结果而无法连续计算的障碍,我在板书时在算式中用线标明计算顺序,并注上第一步算出的得数。我这样改变教学素材的目的是使例题的学习更加贴近生活实际,又使学生得到多样化的解题策略,并从这些普遍现象中抽取出了连加的计算方法。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使课堂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也符合了新课标提出的“数学学习要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这一理念。

  学生初步理解连加的含义后,利用农村远程教育资源,将课本72页例题(小明喂鸡)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使事件发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当例题图出示完后,我就问学生:“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地上的小鸡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你能根据这幅图的意思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要求学生描述刚才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说出连加的含义,并列式解决、汇报。当学生汇报时配合课件将计算过程突显出来,进一步巩固了新知,也为学习连减埋下伏笔。

  (二)、延续情节,学习连减

  爱听故事是每个儿童的天性,紧凑的故事情节使孩子们增长有意注意的时间。因此教学设计上延续买东西的情节:玲玲的同学芳芳用了8元钱买了同样的一袋旺仔QQ糖2元、一包旺仔小馒头3元、还买了一盒方便面。你知道一盒方便面多少元钱吗?学生有过购物的经历,再加上前面学习连加的经验,可以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学习连减。因此,在这个环节上我更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进行计算。如果学生自己列式计算有困难,可以允许计算有困难的学生借助摆小棒来完成。接着,让学生同桌交流计算方法和计算顺序,再进行汇报。学生可能会列出:8-2-3 、 8-3-2等。如果有学生列出3+2=5,8-4=3这样的算式也加以肯定。重点研究的是连减算式,指名让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生汇报运算顺序时,配合板书突出运算顺序,突破难点。重点强调同连加一样在先运算的两个数下面划横线,并把得数写下,这样就不会忘记,能细心计算。

  在初步理解连减的含义后,我用课件动态展示课本中小鸡吃饱后离开的情景,将连加连减这两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展示了知识的连续性。要求学生看图演示后,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画面,进一步体验连减的含义,并列式计算。

  (三) 、观察对比,小结算法

  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连加连减的含义及运算顺序。但在学生的知识库中这还是两个独立的知识点,有部分同学可能对连加连减的关系有模糊的认识,这时教师便得引导学生在知识点间搭建桥梁,形成联系,构建学生自己的知识王国。

  为了便于学生找到连加连减的异同,板书尽可能设计简洁,突出知识点的联系。一年级学生由于受到自身认知水平的限制,发现关键问题需要较长时间及适当的指引。为此,我先让学生比较黑板上这些算式和以前认识的'加减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再让学生读一读,加深印象。最后让学生比一比,看一看,连加、连减算式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学生应该能在老师的引导下,明确以下两点:

  1)连加连减都是先算前两个数的得数,再与第三个数进行计算。

  2)连加是把三部分和起来得到总数,而连减是用总数来减。

  在这个环节上我肯花时间让学生去观察,去表达,尽管学生有时表达得不到位,也给予充分的肯定,因为这是孩子们思维的萌芽,老师的肯定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家,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而教师也在其中充分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定位的角色为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带领孩子们体会成为学习主人翁的乐趣。

  (四) 、寓练于乐,巩固新知。

  一年级学生注意力易分散,要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在课堂40分钟是需要很大技巧的。不管是在新知设计环节,还是练习环节都要符合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征与认知特征。因此在练习部分主要采用游戏形式来巩固学生刚学到的新知,重点突出运算顺序。

  (1)先摆一摆,再填数。

  这道练习题是课本做一做的练习,让学生在学具拼摆的活动中填出连加算式中的最后一个加数和连减算式中的第二个减数,同时加深理解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突出第一步算出的得数在连加、连减计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投信箱?小鸽子,送信忙。

  小朋友们想一想,

  怎样帮助小鸽子,

  按照得数投信箱。

  我给每个学生发了每人一道连加或连减的计算卡片,在讲台上放了得数是2 、 5 、 6 、 8 、 10的五个大信箱。让学生根据卡片上的算式自己算出得数,并上台投到相应的信箱里面。上台投信的时候一组一组的小朋友上来投信,其他的小朋友注意观察有没有投错信箱的。设计这样趣味性题目,一方面使更多学生可以参与到活动中,从面上检查学习情况,另一方面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加学习的兴趣。同时培养小朋友乐于助人的品质,也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4)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在第四个练习环节,我设计了一组具有开放性的问题:用10元钱买三件文具,你能行吗?你怎么买?怎么计算?引导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因为“如何选购”具有开放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所以思维空间较大。同时通过应用,使学生逐步进入到知识的“内部境界”,对知识有一种实质性的理解,从而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所在。这样的开放应用,使实践凸现数学的价值。

  (5)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你能举出生活中你碰到过的连加连减的问题吗?提出来让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出发点,我们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并将它作为新知识的现实背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同时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用数学。

  在本课中,我创设了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围绕如何选购、付款,把购物活动始终贯穿与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在一系列的实践、探索活动中,获得数学知识,体验成功喜悦。这是我本节课最大的亮点。

  《连加连减》的说课稿 4

  一、说教材、说学生:

  1、连加和连减是本单元教材的又一难点内容,它们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都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学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的得数,或者由于看不第二步计算的困难。为了帮助学生顺利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并克服因为看不见第一步计算的得数的计算障碍,教材安排了一幅生动的插图,用小鸡走来和离去的过程生动地反映出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此一方面让学生根据直观图理解连加、连减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另一方面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连加、连减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二是教材在算式中用线标明计算顺序,并注上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以此把第一步计算的结果变成看得见的数,从而让学生克服因记不住第一步计算的结果而无法连续计算的'障碍。

  2、学生在学习这个知识前已经熟知加减法的含义,对10以内数的加减口算也比较熟练。而且学生具有“添上、再添上”与“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所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应该不困难。但是一年级儿童受到年龄特点的限制,注意力极易分散,有意注意时间短,思维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像连加连减这样需要较强注意力的知识点,对他们来说是学习上的难点,表现在由于看不见或忘记第一步计算结果而导致第二步计算受阻的现象。

  教学目标:

  1、知道连加、连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口算。

  2、通过动手操作、游戏活动,使学生喜学乐学。

  3、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并初步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增加学习的动力与信心。

  重难点:

  1、重点:用自己的话表达图意,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运算顺序。

  2、难点: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

  二、说教法: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学生,他们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我充分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故事情境,活动情景。同时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1、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实践——具体形象法。

  2、观察讨论、探讨法。

  3、动手操作,积极活动法。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开课伊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特别准备了学生喜欢纸玫瑰花的特点,用三种颜色不同的花朵,既复习了前面用加减法解决问题,同时又轻松的导入了新课。

  2、讲述故事激趣学习连加。

  复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问题后,紧接着趁热打铁,利用动态课件的演示,让学生充分的感知整件事情的经过,并通过自己的感知说出图意,培养了学生理解和说的能力。而且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旧知识的迁移,让学生感受今天的加法算式和以前的相比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出连加。课题引出后,并不是死板的讲述运算的顺序,而是让学生自己去编写算式,并自己去计算,这时学生的兴趣非常高,我借此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计算的,采用自主探索,大胆尝试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建构连加的计算顺序,很自然的引出了计算的顺序问题。

  3、延续情节,学习连减。

  4、观察对比,小结算法。

  5、及时鼓励与评价是小学生尤其需要的。

  《连加连减》的说课稿 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2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连加、连减算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

  能力目标:比较熟练地口算连加、连减式题。

  情感目标:初步感知连加、连减算式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连加、连减算式的含义。

  教学媒体

  “连加连减(二)Swf”、实物投影仪。

  教学设计思路

  第一,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利用使新授部分的例题,变抽象为具体,非常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小鸡只数的变化过程和相应的计算过程,帮助学生借助直观感知接受运算顺序的规定。

  第二,加强观察指导。在进行演示的时候,着重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让学生记下演示过程中每个环节的数量变化情况,进一步和算式联系起来,促进学生在大脑里将生动的情节转化为数的运算,为掌握计算顺序打好基础。

  连加、连减是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重要基础,也是本单元的难点之一。它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并且学生往往忘掉第一步的得数。为了帮助学生顺利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克服计算障碍,就着重训练学生把先算的数记在脑子里,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4+15+25-28-2

  5+37+13-16-2

  要求:先口算,再想一想,每组题中的第一题与第二题有什么关系?

  学生口算后交流。

  二、导入学习新课

  大家不但会算,还能找出它们的关系。今天我们就要用这些知识来学习新本领。

  (一)学习连加

  1.演示,引出算式。

  (1)出现5只在地上觅食的小鸡。

  问:院子里有几只小鸡在吃东西?(屏幕出现“5”)

  (2)出现跑来的2只小鸡和又跑来的1只小鸡。

  ◆指导观察:现在地上的小鸡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屏幕出现“2”、“1”)

  ◆问:要算出一共有几只小鸡,应该怎样列式?(屏幕出现“5+2+1”)

  ◆要求学生结合屏幕上的算式说说算式的含义。

  2.学习计算顺序。

  问:这个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1)小组讨论后汇报,并说出计算顺序。

  (2)根据学生叙述过程,演示,在算式“5+2+1”中标明计算顺序并依次闪动,最后成:

  问:第二步是由哪两个数相加?

  3.揭示课题。

  (1)问:今天学的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板书课题:连加)

  (2)引导学生总结连加计算的运算顺序。

  ◆同桌讨论。

  ◆交流汇报:计算连加式题时,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把得数记在脑子里,然后再加第三个数。

  (二)学习连减

  1.演示(边演示边提醒学生注意观察)。

  (1)草地上出现8只小鸡。问:现在有几只小鸡?在算式中填数。

  (2)走了2只;又走了2只。

  2.让学生自己把算式列完整并算出得数。

  ○ □ ○ □ ○ □

  3.交流。

  (1)说说“8-2-2”的'含义。

  (2)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4.小结并补充课题。

  三、巩固练习

  1.第72页“做一做”。

  要求:先用一种学具摆一摆,再填数计算。

  2.练习十一的第1、2、5题。

  要求:仔细观察,弄清图意,填空并计算。

  3.练习十一的第3、6题。

  (1)说一说各题应把哪个数记在脑子里。

  (2)直接说出各题得数。

  四、课堂总结

  1.引导学生小结本课所学的内容和连加、连减计算的运算顺序。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小结,并提出注意的问题。

  《连加连减》的说课稿 6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掌握带分数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材分析:

  这两个例题是教学带分数连加、连减的方法。例5是带分数连加,与带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相同,几个加数可以一次通分,最后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是假分数的要公成带分数。例6是带分数的连减。当被减数的分数部分不够减时,从被减数的整数部分使拿出1化成假分数,和原来的分数部分合进来还不够减时,就要从整数部分拿出2化成假分数,和原来的分数部分合起来再减。可以一次通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把整数或带分数转化成假分数。P136准备题,让学生说一说怎么

  二、尝试探索建立模型

  1.教学例5

  A、出示例5

  B、看一看它们的分母相同吗?怎么办?

  C、对计算的`结果有什么要求?

  D、看书P136

  E、说一说带分数连加的计算方法。

  F、试一试P136

  2.教学例6

  A、出示例6

  B、看一看它们的分母相同吗?怎么办?

  C、通分后再看看,分数部分够减了吗?不够减又要怎么办?

  D、从整数部分拿出1化成假分数,和原来的分数部分合起来后,够了吗?还不够,怎么办?

  E、在刚才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F、

  G、试一试

  3、带分数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深化拓展延伸

  1.计算练习P137、1--3

  2.说一说你在计算过程中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3.带分数连减时要注意什么?如何才能做得又对又快?

  《连加连减》的说课稿 7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选择适当的形式和素材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与生活相关的情境中进行自主探究,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在探究、思考、交流等活动中经历获得知识的过程,提高探究活动的实效。据此,本教学设计重点突出以下两个方面。

  1.充分发挥情境图的作用,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教学设计借助教材情境图,让学生自主探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将生活中的问题与数学学习有机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

  2.采用思考、交流、比较、反馈等方式,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本教学设计在教学新知的过程中,以讨论、比较不同的`列式等方法让学生经历新知的获得过程,从而完成知识的构建,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及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必要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这是同学们在周末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照片。(课件出示教材27页例1情境图及表格)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28个

  34个

  22个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情境图,你能发现什么信息?

  (同学们分成三个组帮助农民伯伯,他们收获了很多大南瓜)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利用教材的情境图,教师提出要求,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同时,注重提高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养成爱提问题的习惯。将生活中的问题与数学学习进行有机的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

  ⊙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1.学生独立思考,根据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

  预设

  生1:第一组比第二组少收了多少个大南瓜?

  生2:第一组和第二组一共收了多少个大南瓜?

  生3:三个组一共收了多少个大南瓜?

  2.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都非常好,思考一下,通过自己的努力,你们能解决哪些问题?

  (问题1和问题2比较容易解决,可以让学生举手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评价)

  师:(针对问题3)第三位同学给大家提出了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大家有信心解决问题3吗?请大家认真思考,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

  (生汇报算式:28+34+22,然后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有三个加数的加法应该怎样计算呢?请大家先独立计算28+34+22,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小组交流后,汇报算法)

  师:这种方法是大家普遍采用的,有没有其他的算法呢?

  (学生汇报不同的算法,教师用课件出示不同的算法)

  师:比比看,这几种算法有什么区别?哪种方法更简便?

  (学生进行算法比较,说出哪种算法更简便及理由)

  师:让我们一起来总结连加的运算顺序和用竖式计算的书写方法好吗?

  (师生共同总结)

  3.学习效果检测。

  师:连加计算同学们掌握得怎样?让我们来检验一下,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6+25+17=54+20+16=

  (计算后小组内进行汇报,师指名板演)

  设计意图:掌握连加的运算顺序和用竖式计算的书写方法及竖式的简便写法是本节课的重点,要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构建。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的迁移学习新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连加连减》的说课稿 8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掌握三个分数连加、连减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规范书写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三个分数连加、连减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把整数化成假分数,再计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昨天,我们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谁能说一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

  二、教学实施

  1、出示例3 。电视台少儿频道各类节目播出时间分配情况如下:

  (l)请学生根据所给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要求用一步计算的问题)

  学生自己将所提问题及解答过程写在练习本上,集体交流。

  (2)老师提问:前三类节目共占每天节目播出时间的几分之几?

  学生审题,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

  老师巡视,并请用不同方法计算的同学板书在黑板上。

  方法一:4/15+1/15=(4+1)/15=5/15

  5/15+7/15=(5+7)/15=12/15=4/5

  方法二:4/15+1/15+7/15=(4+1+7)/15=12/15=4/5

  引导全班学生观察对比这两种方法,并作出评价:“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学生交流,达成共识:用三个分数直接相加比较简便。

  (3)出示问题:其他节目占每天播出时间的几分之几?学生思考列式: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板书:1-2/15-12/15

  请学生试着计算。老师提问:“1 ”应化为分母是几的分数?为什么?请学生将计算过程板演出来:1-2/15-12/15=15/15-2/15-12/15=( 15-2-12)/15=1/15

  提问:如果将2/15换成3/15,请你算出结果。

  学生计算:1-3/15-12/15=(15-3-12)/15=0/15

  提问:0/15是多少?你能解释吗?

  小结:分子是0,根据分数与除法关系,用除以任何整数都得0,所以,凡是分子是0 的分数都等于o 。

  2、完成教材第107 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请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09 页练习二十一的第5 题。

  学生独立完成,请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109 页练习二十一的第6 题。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第109 页练习二十一的第7 题。

  学生先自己填空,交流方法,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4、完成教材第109 页练习二十一的第8 题。

  根据学生课前的调查进行解答。并对学生进行合理安排时间,高效应用时间的教育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注意在计算分数连加、连减时,用几个分数直接相加或相减比较简便。另外,如果被减数是“1 ”时,将被减数化成与减数分母相同的假分数再计算,当分子出现o 时,这个分数就等于o 。

  板书设计: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

  《连加连减》的说课稿 9

  目标

  使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能够正确地计算比较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连加、连减,会口算简单的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

  教学及训练

  重点

  掌握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对计算结果出现分子是”0“的情况,会正确写”0“。

  仪 器

  教具

  教学内容和过程

  教学札记

  一、创设情境

  1、指名学生说出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2、计算下列各题。

  -++

  订正后,提问: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

  二、探索研究

  1、揭示课题:同分母分数的连加、连减。

  2、教学同分母分数的连加。

  教师出示例4,指名读题,说题意。

  问:这道题里有几个分数?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教师板书:++=

  怎样计算呢?让学生讨论,并说一说怎样计算。可能大部分同学会说出按顺序分两步计算,即先计算+,得出的和再和相加。

  这时教师再启发学生想一想,还有没有更简便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根据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说出也可以把三个分数的分子连加起来,分母不变。

  学生说计算过程,教师板书。

  写完得数1后,引导学生再认真审题,明确题中已知条件中的分数是有单位名称的,所以在写出计算结果后还要注上单位名称。

  3、教学同分母分数的连减。

  教师出示例5。

  启发学生思考:题中的”1“是整数,而另外两个数是分母为12的分数,能直接相减吗?

  怎样才能直接相减呢?(把1化成分母是12的分数)

  同学们根据例4连加的计算,能算出这道题吗?

  学生独立计算。

  指名学生说出计算过程,教师板书。

  当学生把计算结果写成0时,教师请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让学生明确:在分数除法中,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因为在除法算式中,0除以任何自然数都得0,所以分子是0的分数都等于0。

  三、课堂

  1、引导学生出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要把分子连加、连减,分母不变)

  2、指名学生回答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计算结果应该注意什么?(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是假分数的要化成带分数或整数,分子是0的分数等于0)

  四、课堂实践

  1、做例5下面的”练一练“中的题目。

  2、完成教材第118页练习二十二第9、10题。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二的第11-14题。

  《连加连减》的说课稿 10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加、减法的意义,进一步熟悉加、减法的口算,学习解决稍复杂一些的实际问题,并联系实际情境渗透加减两步计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小棒、卡片、小黑板、数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出示挂图

  二、知识探索

  1、教学例1。

  引导学生看图,弄清图意。

  2、教学“连加”、“连减”的含义。

  连加能解决连续两次“合起来”的实际问题。

  连减能解决连续两次“去掉一些”的实际问题。

  3、教学连加、连减。

  让学生理解其意义和运算顺序,要充利用例题插图,尽力把插图改造成连续“合起来”,连续“去掉一些”的场景,让学生在理解图意的同时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加、减法含义列出算式。在计算连加、连减时,仍然要联系实际问题的打算与步骤,领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在适当的时候,可以把连加、连减算式进行对比,使学生明白运算顺序。

  初学连加、连减两步计算时,可将第一步算出的'得数写在算式下面的()里,再把()里的数与第三个数相加或相减,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计算的顺序,以后要学生逐步习惯把第一步得数记住,再连贯地算出第二步得数。

  三、知识应用

  想想做做的题目,要让学生观察、交流图意,联系图意列式计算,体会连加、连减的含义,加深理解运算顺序。

  1、第1题中的虚线框表示“去掉”的意思。

  2、第3题列出的算式可以不同,学生作出符合图意的解释就行。可以是9–2–4=3:表示9只鸭子先游走4只,还剩3只;也可以是9–2–3=4:表示9只鸭子,先游走2只,岸上留有3只,近处河里还有4只。

  3、第5题学生可能列连加算式,也可能列连减算式。可以让学生交流、讨论,体现多样性。

  四、知识总结

  能力检测

  课本第6题。

  练习与测试

  《连加连减》的说课稿 11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2、能有条理地表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初步体会

  1、算式接龙。(小组学生互相合作,每人出一道题)

  2、学生汇报,说说你们组的题目和想法。

  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1、教学例1。

  贴出例1主题图。

  学生根据图意分小组讨论交流,编故事,表演动作。

  讲述:星期天,小红和弟弟去郊区的奶奶家玩,看见奶奶摘下了一些又大又红的南瓜。小红想,我长这么大了,应该帮奶奶做一点家务活。于是,她找来一辆手推车,把奶奶摘下的`南瓜运回家。第一次运来4个,第二次又运来2个,还剩下一个最大的没有运,奶奶一共摘下几个南瓜呢?怎样计算?(4+2=6,6+1=7)

  提问:其他组有不同的方法吗?(4+2+1=7)

  追问:为什么这样一来列式?

  你能给这样一来的算式取个名字吗?(连加法)

  讲述:这个名字取得真好,今后我们看见在一个算式里有两个以上的“+”,就叫它连加。

  2、教学例2。

  讲述:这时,弟弟在大声喊:“姐姐,快来看,奶奶家还种了一些丝瓜。”出示例2主题图。

  提问:你们能看着这幅图编个故事吗?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形成如下的表述:

  丝瓜架上原来有8根丝瓜,弟弟第一次摘下3根,第二次又摘下1根,还剩几根?

  讨论怎样列式,怎样计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并让学生把书上的算式填写完整。

  引导学生小结:8-3-1=4连续减了两次,我们把它叫做连减。

  3、师生共同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新的内容?在计算的时候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想想做做”第1~3题。

  四、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今天我们学到哪些知识?回家后出题给爸爸、妈妈做,好吗?

  《连加连减》的说课稿 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加减混合的意义,掌握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

  2.初步培养学生连续看图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体验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加减混合的意义,掌握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加减混合式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单项口算

  老师分别出示口算卡片,学生用手势表示得数。

  2.复习10以内连加、连减口算

  老师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回答。(说出各题的计算过程)

  我们学习了连加、连减、知道连加、连减表示的意义,那么如果一个算式里面内有加法,又有减法,它又表示什么含义呢?该怎样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二、指导探索:

  1.教学例1

  鱼缸里有几条黑金鱼?有几条红金鱼?求共有几条金鱼?应该怎么算?(板书:)如果捞走2条,求还剩几条?怎么计算?(板书:)

  如果我们把刚才演示的内容用图来表示(贴例题图)你能叙述一下这幅图的意思吗?

  (引导学生叙述题意:鱼缸里有4条黑金鱼,3条红金鱼,捞走2条,还剩几条?)谁会列式?

  板书:

  观察这个算式,和我们前面学习的连加,连减有什么不同?

  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算式叫加减混合。

  板书课题:加减混合

  加减混全式题应该怎样计算呢?结合这道例题,谁来说一说?(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先算4加3等于7,再算7减2等于5。)板书: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计算过程,然后指名说一说。

  2.教学例2

  出示鸽子图

  你能说出这幅图表示的意思吗?(学生分组说一说图意,然后指名叙述:有4只鸽子在吃谷子,飞走了1只,又飞走了2只,现在有多少只?)

  谁会列式?你是怎么想的?

  板书:

  这也是加减混合算式,你会计算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学生齐说计算过程,老师板书:

  3.比较质疑:

  两道例题有什么不同?(一道是加在前,减在后,另一道是减在前,加在后)

  说明:无论是加在前,还是减在前,只要有加有减都叫加减混合,计算加减混合算式与前面学习的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是一样的,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三、巩固练习

  1.看算式摆学具:

  出示: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请你用学具摆一摆。

  2.学生独立完成第65页的做一做。

  订正时说计算过程。

  3.口算:(指名说答案,其他同学当裁判)

  老师分别出示口算卡片:

  4.竞赛:争做计算小能手

  每人一张小卷子,学生独立计算,比谁算得又对又快,前五名完成的同学把卷子交到老师那里,全对的为“计算小能手”,其他同学订正后全对的第人发一朵小红花。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做加减混合式题要按什么顺序计算?

  《连加连减》的说课稿 13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异分母分数连加减法的计算,并能正确地进行异分母分数的连加和连减计算。

  教材分析:

  由于异分母分数的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必须先通过通分把它们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所以,通分是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的.关键教材先安排了三道通分的复习题,复习已学的通分知识。然后通过三个例题教学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例1,结合直观图教学异分母分数的加法,重点是引导学生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使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例2在例1的基础上类推出异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例3,结合异分母分数连减的教学,使学生明确:有时为了计算简便,可以采用不同的通分方式,培养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1.把三个分数通分P124准备题

  2.计算P124、2

  二、尝试探索建立模型

  1.教学例3

  A、出示例3

  B、读题后列出算式

  C、想一想这三个分数的分线有什么特点?怎么计算?

  D、反馈讲评

  E、看书P124

  2.教学例4

  A、自学例4,看了后你想说些什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B、你觉得和异分母分数的加法有什么时候相同或不同的地方?

  C、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尝试练习P125

  三、巩固深化拓展延伸

  1.基本练习P125、1--2

  2.比较大小P125、3怎么比较?

  3.应用题P126、4--5

  4.: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时候?你还想说些什么?

【《连加连减》的说课稿】相关文章:

关于《连加连减》的教学反思(通用12篇)12-15

幼儿园学前班数学《连加连减》教案03-11

连灯06-28

连…都…造句04-15

天连水08-12

火烧连营的故事04-07

藕断丝连09-22

连“雪”字比赛04-23

我心中的连小05-09

小梦连大梦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