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小学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3-09-11 11:30:33 工作计划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教师工作计划【必备】

  日子在弹指一挥间就毫无声息的流逝,我们的工作又迈入新的阶段,此时此刻需要为接下来的工作做一个详细的计划了。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计划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师工作计划,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语文教师工作计划【必备】

小学语文教师工作计划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及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所描绘的情境,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3、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诗人退居田园后愉悦的心境。

  3、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感情背。

  4、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1、体会诗人借景所传达的情感;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2、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谈话:我们曾经学过《题西林壁》,知道了诗人是将诗写在了西林寺的墙壁上。无独有偶,今天我们要学的《书湖阴先生壁》一诗也是将诗写在了墙壁上。诗题可理解为?明确:题写在湖阴先生庭院墙壁上的诗。

  2、出示自学提纲。自读自悟,借助工具书及注释,理解词意,进而理解每句诗的意思。采用边读边画边批的方式学习。

  3、教师开始自学,教师巡视。

  4、出示习题,反馈检测。

  A、读古诗。(点评:读得声音响亮。 字音咬得真准,尤其是这个簇字,是一个平舌音。)

  B、我们说古诗与音乐一样也有节奏美,现在就请同学们再读一读,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可以试着用做记号。(点评:读得不错,听出来了吗?她在哪儿停顿了。一起试着读一读。)

  C、交流反馈,重点引导:

  (1)词意:长扫:即常扫,指经常打扫。 静:干净。

  畦:读音qí,意为田园中划有界限的长条方块。

  排闼:读音tà,推开门,排为推,闼为门。

  (2)理解诗意: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满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庭院外一条小河护卫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两座青山推开门,送来青翠的山色。

  D、学生尝试自己翻译诗意。

  E、交流资料

  同学们,你对王安石有哪些了解呢?(师生活动、展示资料)简介诗人及写作背景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元日》《梅花》最著名。

  湖阴先生:指杨德逢,是作者元丰年间(1078-1086)闲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的一位邻里好友。本题共两首,这里选录第一首。

  二、品读重点,深入感悟。

  1、出示提纲,明确重点。

  自由读诗,思考下列问题。

  (1)诗人是通过什么来表现湖阴先生庭院的干净的?

  (2)本诗哪句采用了拟人的手法?

  (3)全诗哪些诗句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哪些诗句表现了主人的品质高洁?

  2、品读感悟,美读升华。

  A、划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再悟诗意。

  茅檐/长扫/静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B、深入理解诗句,感悟诗境

  (1)“净”,是通过“无苔”二字体现的。

  教师引导: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而今,庭院经常打扫,总是干干净净的,叫人感觉舒适。

  继续引导:更有令人赏心悦目的花木,一畦畦,整整齐齐,都是主人亲手栽种,这更令人心旷神怡。所以这两句再读的时候,要注意表达作者心情的愉快。

  自读自悟,想像画面,感悟诗境,再读。

  (2)含有“护”“绕”二字的两句诗“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采用了拟人手法。

  教师引导:门前的景物是一条河流,一片农田,两座青山。在诗人眼里,山水对这位志趣高洁的主人也有情谊。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一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碧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

  边读边悟,想像画面,感悟诗境,再读。

  (3)“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表现了主人的高洁。

  C、学生在此基础上自读、小组交流读、感悟诗境。

  D、朗诵全诗,感悟诗歌内涵。

  E、再次齐读,加深印象。

  F、总结中心,升华主题

  (1)课堂总结:《书湖阴先生壁》描写的是湖阴先生家庭的`清幽,院内、院外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湖阴先生庭院的赞美,体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同时也寄托了诗人的闲适心情。

  (2)升华主题:同学们,本诗通过描写湖阴先生庭院内简朴的居室,异常洁净,院外的山水农田,青绿有情,不仅表现了诗人对美丽大自然的赞美,更赞美了湖阴先生高洁的人格品质。

  (3)立足教材,拓展延伸。

  结合诗歌,在想像画面,感悟诗境的基础上,《书湖阴先生壁》一诗配幅插图。

  三、多元训练,读写结合。

  美美地将诗读几遍,做到会背,搜集几首题墙诗,读一读。

  四、板书设计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院里: 茅檐 花木

  院外: 一水 两山 景美人更美

  典故: 护田 排闼

  表达方法:描写 拟人

小学语文教师工作计划2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语言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关键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点拨法、引导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初探课文,认识老人

  1、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在这里不仅孕育着中华灿烂的文化,还涌现出了许多人物事迹,他们有的慷慨激昂,有的缠绵悱恻,有的惊天地、泣鬼神,还有的平凡中透着伟大,今天这节语文课我们就要一起来学习一位81岁的平凡老人的不平凡的故事。

  2、揭题,板书课题

  3、检查预习情况

  (1)认读词语,重点强调“宿”“劲”的读音。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总结课文主要内容方法:人物+事件+关键词)

  (3)默读课文,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老人确实老了,年岁大了?

  (4)全班交流。

  二、再读课文,感受青山之美,环境之恶

  1、正是这样一位古稀老人,在年迈之时却创造了一个奇迹,再读课文,找找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课件)

  (1)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课件)

  a、点拨: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

  b、计算:一亩等于667平方米,普通教室大概有50平方米,那3700亩相当于多少个这样的教室呢?(5万间)

  C、你觉得这是一位怎么样的老人?

  D、指导朗读。

  (2)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课件)

  a、读完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

  b、你觉的这段话的画面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

  C、这段话中两个“全”,你有什么感受?

  D、指导朗读这段话。

  (3)、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课件)

  a、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

  b、81岁高龄的老人数十年如一日,15年,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在这沙漠地带创造了一片绿洲,让我们带着惊叹,钦佩,赞美的语气一起再读读老人创造的奇迹。

  2、体验绿洲所处环境的险恶和老人所处的环境艰苦

  (1)这样的一片绿洲在祖国的大地上随处可见,能称之为是“了不起的奇迹”吗?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课件)

  (2)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a、根据同学交流,课件出示“知识链接”介绍晋西北的干旱、霜冻、沙尘暴。

  b、结合注释理解“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的意思。

  C、理解“肆虐”“盘踞之地”的意思。

  在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林,创造出了这片青山,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啊!那么,老人的生活环境又如何呢?(想象老人战胜恶劣环境困难种树的一个场景)

  (3)师引入:“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中老人创造的奇迹,来感受老人的不容易。

  三、深究课文,领悟“青山不老”

  1、 看到了这样一位老人,作者在离开老农的小院时,深有感触,你能找出作者的感触的句子吗?

  2、课件出示。

  3、“山川共存,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4、老人怎样实现自身价值?“另一种东西”是什么呢?

  5、作者说“青山是不会老的”是什么意思?

  6、出示资料,介绍老人。

  7、写话练习。

  四、读课文,找找如此瘦弱的老人却创造了什么奇迹。用“【 】”找句子,并用“△ ”打出重点词语。

  (1)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 2)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3)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

  五、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

  1、“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根据第二自然段,想象老人在这样大环境中种树造林的艰难情景。

  先感受老人在家乡的大山上植树造林的大背景:

  (1)晋西北在我国的什么地方?这里的环境有什么特点?交流资料、图片。

  (2)课文哪个自然段对这里恶劣的自然条件作了生动的描写?

  (3)学生自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用“--”找出这里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重点句子,并有“△”打出句子内的重点词语,旁注自己的感受。

  交流:

  A、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B、“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4)、出示句子:“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我句话有哪几个明显对比的地方?(如此险恶的地方--瘦小老头)

  (如此险恶的地方--创造绿洲)

  (瘦小老头--创造绿洲)

  再根据第二自然段,想象老人在这样大环境中种树造林的艰难情景,说一说。

  2、“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根据第三自然段,想象:说说老人在这样小环境中植树了一天疲惫不堪回到这个院子里时的事情。

  六、总结课文

  同学们,让我们学习这位老人,用自身的双手植树造林,绿化家园,让绿色流进每一个人的心中。

  七、布置作业(略)

  八、板书设计

  16青山不老

  大环境------险恶

  创造----奇迹 小环境------艰辛

小学语文教师工作计划3

  文本分析:

  本文的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做题目的深刻内涵。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教学本课,教师可以由课题入手,激起学生阅读的欲望,让学生展开想象,大胆地预测文意,然后再去读课文。在学生理解、感悟了课文内容之后,还应注意从表达方法这一角度引导学生进一步欣赏和评价课文。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从课文的结构安排、句式特点、语言风格等多个角度引发思考,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教学目标:

  1.会写9个生字,重点理解“咆哮、拥戴、呻吟、搀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4.领悟课文在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悟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内容,体会课文题目的深刻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咆、哮、嗓、党”等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惊慌、拥戴、沙哑、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的脉络,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受洪水的可怕和村民的惊慌,为第二课时感悟人物形象奠定基础。

  4.体会文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的方法。

  教学难点

  1.正确读写生字词。

  2.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品读第1—6自然段,感受洪水的可怕和村民的惊慌。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山洪暴发视频,教师激趣导入。

  导语:黎明的时候,山洪暴发,来势汹汹,给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带来了可怕的灾难。村民们是怎样躲过这场灾难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桥》这篇课文。

  2.出示课题,质疑思考:桥,让你想到了什么?

  预设:通过播放山洪暴发的视频,学生们或许能联想到:这座桥一定是一座特殊的、承载着人们生的希望的桥。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教师出示自读要求,学生自学课文。

  (1)轻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圈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把生字读正确,并自主识记字形。

  (3)圈画出课文中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和同桌一起讨论。

  2.教师检测学生的自学情况。

  (1)正确认读下面的词语,注意把变色的字读准。

  咆哮 嗓子 党员 流淌 沙哑 揪出 呻吟 废话

  ◆需注意的字音:“嗓”是平舌音,“呻”是翘舌音。

  ◆需注意的字形:“哮”的右边是“孝”,不是“考”。

  (2)词语分类学习。教师出示词语,学生读一读,再结合课文把它们分成三类。

  咆哮 惊慌 清瘦 放肆 狂奔 势不可当 拥戴

  狞笑 沙哑 跌跌撞撞 乱哄哄 揪出 你拥我挤

  明确:①描写洪水的词语:咆哮放肆狂奔势不可当狞笑

  ②描写村民的词语:惊慌跌跌撞撞乱哄哄你拥我挤

  ③描写老汉的词语:清瘦拥戴沙哑揪出

  预设:理解词语时要注意联系上下文,因此把本课中描写洪水、老汉和村民的词语按照“集中学习、再归类整理、回归课文理解”的思路来进行学习,改变了孤立教学词语的'方法。同时,通过把词语分类,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洪水的可怕、村民的慌张和老汉的镇定。

  (3)学生理清课文脉络,概括课文叙述的主要情节。

  学法引导:教师提示学生抓住时间、人物、事件、结果四要素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示例:课文讲述了山洪暴发的危急时刻,老支书组织一百多人撤离,最后桥塌了,老支书英勇牺牲的感人故事。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6自然段,感知洪水的可怕和村民的慌乱。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不同的符号标出描写洪水和村民的句子。

  (2)师生合作,学生朗读描写环境的内容,教师朗读描写村民的内容。

  2.出示相关句子,学生交流,体会洪水之可怕。

  ①像泼。像倒。

  ②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③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④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1)学生交流谈感受。

  预设:可从修辞角度、语言角度、形势的轻重缓急程度等方面来说。

  交流后明确:①这些句子多采用拟人或比喻的修辞手法,如“像受惊的野马”“在路面上跳舞”“狞笑”等词句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洪水的肆无忌惮。作者把洪水说成魔鬼猛兽,突出了情况危急,渲染了紧张的气氛。

  ②这些句子的语言非常简洁、精练,如:“像泼。像倒。”短短的四个字构成了两句话,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写出了雨水之大、来势之猛,为下文做了铺垫。

  ③这几句话都写出了洪水的凶猛,且水位在不断上升,灾情在不断加剧,形势越来越严峻。

  (2)质疑思考:作者为什么用了这么多的笔墨来描写大雨和洪水?这些句子能颠倒顺序吗?

  明确:这些内容属于环境描写,起到了烘托的作用。作者反复描写洪水的肆虐能更好地展开后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这些句子不能颠倒,它们显示出雨水越来越大,洪水越来越凶猛,暗示着情况越来越危急。这些句子一步步地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

  3.学生结合课本中的图片、文段,观察、想象、体验。

  过渡:洪水如猛兽,席卷了整个村庄,正一步步地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人们你拥我挤,想找出一条生路,却被洪水逼向了一座窄窄的木桥。此时,你能想象出他们惊慌失措的样子吗?请大家再读一读描写人们惊慌失措的有关句段,想象当时的情景,感受村民们心中的恐惧。

  (1)教师出示相关语句。

  ①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

  ②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③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2)质疑思考:

  ①此时的木桥是一座什么桥?(救命桥、生命桥。)

  ②如果一百多号人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木桥,会是怎样的结果?(学生自由猜测可能出现的结果,感受形势的紧张。)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自学掌握了重点生字,通过分类学习的方法掌握了几组词语。重要的是,我们通过朗读,感受到了小说语言的精练。在作者简洁的描绘下,洪水肆虐的可怕情景仿佛就在眼前,村民们的慌乱、恐惧我们也感同身受。作者不过用几小段文字,就给我们渲染了一种危急、可怕的场景,而这些,都是本文的主角、老支书出场的背景。在本课的学习中,大家朗读得都很认真,但一定要结合文字描述的情景读出紧张、危急的感觉,大家课后可以多读一读,再体会体会。

  求生是人的本能。在死神面前,人都有求生的欲望,唯有一个人是例外。他是谁?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他做出了怎么样的抉择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在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老汉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在表达方法上的特点。

  2.体会和学习老汉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3.理解题目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出示课文中的句子,学生朗读,再次感受形势的危急。

  ①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②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③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2.导入新课。

  过渡:同学们读出了洪水之猛、形势之危急和人们的慌乱。当洪水来临时,东面、西面都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那么,如果一百多号人一起拥向这座窄窄的木桥会怎么样呢?那此时的木桥还会是生命之桥吗?不会,它会变成(生补充)。还好,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一个重要人物出现了,他就是(板书:老汉)。他在危急关头有何等壮举呢?让我们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走近老汉,感受形象。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老汉的语句,读一读,填一填。(课件出示表格)

  (2)出示课件:我看到一位的老汉。

  预设:学生朗读完课文后,自由交流应在横线上填入什么,请一名同学上台填一填。所填的词语因学生的思考角度不同,可能有许多,如:威严、沉着冷静、临危不惧、无私无畏、舍己为人、心系群众等。

  (3)组织学生品读第7—13自然段,质疑、交流。

  预设难句:

  A.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思考:①找出描写老汉的神态的语句,从中你体会出了什么?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写出了老汉的沉着、冷静、有威严。)

  ②老汉的脸是“清瘦”的,可见他并没有多么健壮、伟岸,可是这里为什么说“他像一座山”?

  (这里把老汉比喻成“一座山”,既表现了老汉的威严、冷静,与村民们在山洪暴发时的“惊慌”“疯了似的”“跌跌撞撞”“乱哄哄”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又写出了老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这座“山”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

  ③面对惊慌失措的村民,老汉默不作声,可是他心里也没有说话吗?你知道他心中在想些什么吗?试着想一想,说一说。

  (示例:我一定不能慌乱,要让大家有序地过桥;雨啊,你快点停吧,洪水啊,你来得慢一点吧,让我们所有人都能够安全过桥吧!)

  B.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思考:①老汉的喊话分别强调了什么?

  (“桥窄!”是说实际情况,如果大家一哄而上,将会非常危险。“排成一队,不要挤!”是说过桥的方式。“党员排在后边!”是说排队的秩序。)

  ②为什么党员要排在后面?(出示课件: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入党宣誓词。)

  (作为党员,就应该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且党员是群众的榜样,党员遵守了秩序,其他人也会跟从,大家就能有序地过桥。)

  ③这三句话中,哪个标点引起了你的注意?这几句话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感叹号连续出现了三次。每一个感叹句都很简短。老汉的话坚定、有力、明确,既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也显示出了老汉的镇定、果断。)

  过渡:老汉的喊话虽然是沙哑的,但是三个感叹号传出来的声音就像大山一样坚定,就像大山一样铿锵有力。让我们用坚定的语气读读这段话。

  提示写法:文章中还有很多地方是用简短有力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的,这也是这篇文章的表达特点,要注意。

  2.抓住“矛盾”,梳理情节。

  (1)学生默读第14—23自然段,画出描写洪水的句子。

  ①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②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思考:这两个句子有什么特点?写出了什么?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蹿、舔、爬”等动词形象地写出了形势越来越危急。)

  过渡: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村民们都按秩序过桥了吗?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又发生了什么意外呢?我们赶紧去看一看。

  (2)找出文中描写老汉与小伙子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词句。指名读一读,一个读描写老汉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一个读描写小伙子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

  (3)前后对照,找出矛盾的地方。

  矛盾之处:老汉:揪、推小伙子:瞪、推

  思考:①这一“揪”是把小伙子从哪里揪到了哪里?老汉犹豫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老汉把小伙子从队伍中间揪出来,让他排到后面去。老汉没有一丝犹豫,从“突然冲上前”“吼”“凶得像只豹子”可以看出来。)

  ②老汉和小伙子,他们说的、做的,前后似乎充满了矛盾。你们能读懂吗?

  (老汉毫不犹豫地把小伙子揪出来,让他排到队伍后面去,后来又“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这一“推”与“揪”相反,老汉最后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小伙子。小伙子开始“瞪了老汉一眼”,这一“瞪”是小伙子对老汉的不满、不情愿,但后来又“推了老汉一把”,这一“推”,又是那么心甘情愿地把生的希望让给了老汉。)

  3.理清关系,明白悬念。

  (1)朗读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感受结尾的特点。

  朗读提示:语速慢,语调低沉,满怀哀思和崇敬。

  思考:老汉与小伙子之间是什么关系?这样的结尾有什么特点?

  (父子关系。课文结尾才交代老汉和小伙子是父子关系,这种写作方法叫设置悬念。课文的结尾让人出乎意料,也更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2)了解了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后,再让学生谈谈对老汉的一“揪”一“推”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老汉爱群众胜过爱儿子,才会把他“揪”出队伍;老汉爱儿子胜过爱自己,才会用力把他推上木桥。这一推,推出了一个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这一推,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孩子。这真是一个有情有义的老汉哪!)

  小结: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老汉忠于职守,他是无愧的;作为一个父亲,他和天下父母一样爱子情深。在生死关头,老汉做出的重大抉择所表现出的大爱让我们为之动容。

  三、升华情感,深化主题

  1.写话训练,表达哀思。

  过渡:英雄远离了我们,他们的亲人更是肝肠寸断。同学们,洪水无情人有情,面对此情此景,你最想说的是什么?请写下来。你可以对老汉说,可以对老太太说,也可以对村民们说。

  (1)学生写作小片段。

  (2)指名朗读自己写的片段,互相交流。

  预设:这里安排了一个写话训练,使学生通过想象和交流进一步内化情感,而不是滞留于表面,这既是情感的凝聚和提升,又是一次语言实践活动。

  2.理解课题,深化主题。

  过渡:老支书走了,但生活还得继续。如果获救的乡亲们重建了这座桥,该如何为这座桥起个名字呢?说说你的建议,并说说理由。

  (1)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生命桥、父子桥、英雄桥、老汉桥、爱心桥……)

  (2)教师结合“桥”的含义,进行评价和小结。

  小结:老汉以自己的威信、高风亮节以及果断的指挥把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

  (3)拓展“桥”的广度,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特殊的“桥”。

  ?山洪里,他们用臂膀营救了一个个围困的群众,他们是希望之桥!

  ?风雪中,他们用生命照亮了一个个黑暗的村庄,他们是光明之桥!

  ?废墟中,他们用双手拯救了一个个垂危的生命,他们是生命之桥!

  过渡:同学们,让我们铭记这一座座桥,铭记这一串串闪光的名字吧,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将来都能成为这样的一座桥,一座永不坍塌的桥!

  3.交流收获,拓展提高。

  (1)让学生谈一谈学习课文之后有哪些收获,可以从思想内容上谈,也可以从表达方法上谈。

  (2)以诗结课,再次触发对老汉的崇敬之情。

  一座山/我不知道/你的姓,你的名/但我知道/你有一个动人的称呼、老汉!

  哦,老汉!/你是一座山/一座镇定的山/征服了肆虐的洪水/一座刚毅的山/抵挡了可怕的灾难/更是一座深情的山/留下了高贵的人格。

  哦,老汉!/你将牢牢驻留在我们心间/永远,永远!

  四、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课后阅读类似文章,如《“诺曼底”号遇难记》《丰碑》等。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总结

  这是一幅怎样惊心动魄的场面呢?(播放洪水视频)

  赏析:课文中对洪水的描写非常精彩,这里的教学便是引导学生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品一品,既体会修辞的生动,也感受环境描写对小说情节的渲染、推动作用。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用非常简洁的语言引导学生自由发言,有点到为止的提示,也有恰到好处的鼓励。通过把描写洪水的句子仔细品读一番,学生对小说中故事发生的背景有了更深的理解,有助于学生理解老汉这个人物形象。

小学语文教师工作计划4

  教学目标:

  1、相机教学“咆哮、狞笑、揪、瞪”等重点词语

  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抓住人物言行感受老汉伟岸的形象与不朽的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指导朗读。

  教学难点: 难点是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直接揭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桥》.

  2.桥是一篇小说,全文只有五百来字,由于篇幅短小也叫小小说,(师板书:小小说)它曾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到底有什么魅力获得如此佳绩呢?请你们也去读读课文,请同学们打开课本78页.

  二、 初读课文,梳理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 提个醒,你可以抓时间、主要人物、事件来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评:同学们读得真认真,读了课文,谁来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反馈2-3人,(评:概括能力不错,概括得很准确)师随机板书: 老汉 村民

  师点拨:你们说的是故事感人的情节,(板书:情节)故事中的主人公“老汉为了让村民顺利过桥,自己和儿子却牺牲了。(板书:人物)

  3.那么,故事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发生的呢?(板书:环境)

  三、学习环境描写,感受洪水的可怕

  1、快速浏览课文,把描写洪水的句子划下来。

  2、交流:出示句子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sì)地舔着人们的腰。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1)分句读句子,正音,适机引导朗读。(评:找得真准)

  第1句:这雨下得很大呀,声音响点,读的“这雨很大很大的样子出来。”

  第2句:咆哮一般指什么?(人暴怒喊叫。)这里什么在咆哮,洪水好像受惊的野马在咆哮这是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更能让我们感觉到洪水的、(洪水来势凶猛,奔腾呼啸。)学生读这句,分析后再让他读。“你再来读读,读出洪水的凶猛。”多个学生读句子。

  第3句:跳舞是很优雅的,这里是谁跳舞,(洪水)这舞给你的感觉-----(可怕)这是什么写作方法。(拟人)这是魔鬼、是野兽、是死神在跳舞,是死亡之舞。读出感觉来。

  第4句:狞笑是一种怎样的笑声?(凶恶地笑),是什么在逼近?是死亡啊!你在来读读。大家注意他的表情。

  第5句这水舔到腰了,舔得你、毛骨悚然。

  (2)齐读句子。

  (3)师:如果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形容这场洪水,你会用什么字?(凶猛、狂、可怕等)通过朗读告诉大家,这的确是一场可怕的洪水,选择一、两句。多几位学生读

  (3)读着读着,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评价:能读出丰富的画面,也是一种读书本领。想象力真丰富)

  (4)这么丰富的画面,作者写作时仅用一个词就能表现出来。请看第一句“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像这样的句子,一个词也是一句,我们叫他短句,这就是短句独特魅力,短而有力,短而丰富,让我们感受到了特殊的魅力。 读好短句要注意停顿。齐读句子。

  (5)让我们再次通过朗读来感受句子的独特魅力。(放音乐齐读句子。)

  师:这哪是洪水啊!这分明就是、(死神、像魔鬼)

  师:你看,作者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短句,烘托小说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发生了感人的故事,请你细细读课文,文中的哪些地方深深感动了你?

  四、品味言行,感悟丰满人物形象

  1、默读7-23小节,划出让你心动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上批注。等会儿交流。

  2.学生汇报交流,着重指导以下句子:

  预设一: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生读 并说 (你真会学习)

  师点拨:把老汉比作山给你的感觉是、冷静、镇定。不说话就能镇住大家,多有威信,老师再请一位同学读读这句。同学们来评评,是否读出感觉来了。

  预设二:

  “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

  读书要会看标点, 谁能读出3个感叹号。指名多生读(评价:读得有力些、坚定些)

  老汉的声音虽然沙哑,但是传来的声音却像大山一样坚定,铿锵有力。

  我们一起合作读读句子:

  再次朗读,老汉沙哑地喊、

  老汉坚定地喊、

  (一处神情、一处语言 ,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物老汉的形象。小说描写 一定离不开动作的描写。)

  预设三:抓住“揪、推”来教学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jiū)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1、师:请看屏幕读读这句话。生读(评价读书,够凶的支书,或不够凶,有点留情面,此时,他一点都没有留情面啊,谁读得更凶。)多生读。

  2、师:被揪出的小伙子,将站在什么位置?(最后)

  师:这意味着什么?揪出的'小伙子可是他、儿子,他犹豫过吗?

  揪得那么果断。(突然冲上去)

  3、师:此时,你们看到的是怎样的老汉?(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私无畏、舍己为人)

  4、师:让我们通过朗读让大家看到一个铁面无私、无私无畏的老汉。女支书先读,(温柔了,再读。或好凶的女支书)(男支书读得要胜过女支书哦,有信心吗?拭目以待)

  师:文中与“揪”相反的动作,请同学们找找。

  出示: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1、这一推又让你有什么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儿子对父亲深深的爱)

  2、师:这一推推出了、父子情深,多么感人的场面啊!

  3、他们是在什么情况下,互相推让。

  出示: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4、同学们来,我们来角色朗读,再次感受一下这对父子之间深深的爱。

  女同学读老汉的话,男同学读小伙子的话,老师读旁白。

  出示: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师:作者善于抓住一揪一抓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这也是小说吸引人的魅力。

  五、小说结尾的描写别出心裁。

  ①同学们,让我们静静地看,谁来读一读这个结局

  ②出示句子,指导朗读。听老师读读。

  ③读到这里的时候你惊讶吗?为什么?

  师: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营造了震撼人心的艺术。简短的文字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这就是小小说的独特魅力。

  师:同学们,学到这里,是否发现这篇文章的布局与平时看到的文章有什么不一样?(好几个地方一个句子就是一段,这叫“独句成段”板书:独句成段

  六、总结提升

  1.学了课文,现在你明白这篇小小说为什么被评为全国优秀小说的原因吗?(情节有悬念,人物形象感人,环境描写,短句描写独特等)课外同学们去朗读优秀的小小说。

小学语文教师工作计划5

  一、教材分析

  《青山不老》是新课标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语言生动优美,现实和过去互相比照,叙述与描写互相辉映,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让我们看到了我国人民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坚定决心本课是略读课文,要求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我针对以上教材的分析,从三维度出发,将本课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知识能力目标

  认读生字词,能理解词语的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含意深刻的句子,说说青山不老的意思,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认读、理解词语的意思达到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围绕学习目标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激发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是体会“青山不老”的`真正含义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沙尘暴时风沙肆虐,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治理就会导致更大的灾难。《青山不老》这篇课文就向我们讲述了一位老人将荒山变成青山的故事。

  二、初步感知,朗读课文

  1.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

  2.通读课文,读准字音,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字典。

  3.思考下列问题:

  (1)这片土地上都有些什么景色?

  (2)这片土地在美改造之前是什么样子?改造之后又是什么样子?

  (3)老人为什么绿化这片山地,如果不绿化行不行?

  (4)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后果会怎样?

  4.提出不懂的问题。

  5.全班汇报,检查学习情况

  三、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老人既然这么辛苦为什么不去城里的女儿家享福?

  2.为什么老人说“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3.“青山是不会老的。”你是如何看待这句话的?

  板书设计:

  15 青山不老

  大环境—险恶

  创造奇迹 老人、青山是不会老的

  小环境—艰辛

小学语文教师工作计划6

  教材分析:

  《书戴嵩画牛》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篇散文,文章叙述了一位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最珍爱的一幅是戴嵩画的牛,经常随身带着。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一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这幅画上的牛尾巴画错了,听牧童说完,杜处士也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这篇文章通过这样的一件事情,讽刺了凭空想像的外行人。简单的故事,却给人以深深的启示,这是一篇非常适合高年级孩子阅读的文言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读准“曝”“囊”“搐”等易混难读的字,把握朗读的停顿,读通课文。

  2.借助注释、资料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了解古文特点,学会诵读古文,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其中蕴含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这篇文章中明白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也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的道理。'

  教学重点:

  1.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通过注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文意。

  2.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抓住关键句子,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简介作者

  1.师: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一起学习第22课《书戴嵩画牛》。(师板书课题,全班齐读。)上课前,老师要考考大家:题目中的“书”是什么意思呢?(生回答,师板书:书写、记录。)“戴嵩”是谁?(学生介绍。)你对题目是怎样理解的?(指名回答。)

  2.简介作者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师:苏轼不仅能诗善文,在书法和绘画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他的这篇短文就是关于唐代画家戴嵩所画的《牛》的。猜一猜,他会说什么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看个究竟吧!

  【设计意图】本环节先从课题入手,先理解课题的意思,再接着介绍作者苏轼,引出苏轼会在文中说些什么,这样的设计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下面的教学做好了准备。

  二、多样读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课文,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

  (2)正音。

  师:(出示容易读错的字词。)文言文朗读有一定难度,下面几个字词能读对吗?

  课件出示:蜀 轴 囊 曝 搐 婢 拊掌

  指名读,全班齐读。

  3.师范读全文。

  4.指导课文朗读。

  师:这篇课文在朗读时,应该怎样停顿呢?

  师出示课件展示: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学生试读,集体评议。

  5.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6. 自读练习,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7.师生合作读。

  师:我们来合作读课文,老师读课文的叙述部分,同学读牧童所说的话,一遍读完后,交换朗读内容。

  【设计意图】读文是理解文意的基础。教师通过指名读、示范读、自由读、师生合作读等形式,层层推进,扎实训练,不仅让学生能流畅地读文言文,还能让学生感悟文中每一句话得意思,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做好准备。

  三.小组合作,理解文意。

  1.出示小组学习要求。

  (1)小组内合作对照注释,理解文言文中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意思。

  (2)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自由读边在难懂的字词旁边做注释。

  (3)小组内将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

  2.小组内交流字词句的含义。

  3.呈现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指导。

  预设1:“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中“好”的意思。

  师:“好”这里读hào,是喜爱的意思。

  预设2:“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中的“尤所爱”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师:“尤所爱”是“尤其珍爱”的意思。通过这个词的理解,悟出理解文言文的要注意联系上下文。

  预设3:“一日曝书画”中的“曝”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师:“曝”在文中的意思是晒太阳。

  4.师:现在请同学们借助课文注释,小组内合作,试着翻译全文。

  小组成员汇报,师适时出示:

  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有几百种。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杜处士)尤其珍爱。他用玉做了画轴,用锦囊装起来,经常随身带着。

  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画的是斗牛啊!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翘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设计意图】高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有一定的知识及方法的积累,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便于学生在组内解决疑难问题,获得更多的新知。呈现组内“不能理解的问题”,通过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词句的意思便迎刃而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解释全文的意思,就变得容易多了。

  四、练讲故事,言语实践。

  1.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的意思。指名说,教师随时补充。

  2.小组内练讲故事。

  3.班内展示。请两名同学上台讲,提出要求,尽量变成自己的话说出来,加上动作和表情。

  【设计意图】讲故事是学生对文本言语再现的过程,是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讲出来,“了解文言文大意”的目标就落到了实处。

  五、精读课文,感受人物

  1.默读课文,思考:牧童是怎样评价这幅画?他的理由是什么?由此可见牧童的什么精神?

  指名发言。

  师出示课件呈现戴嵩《牛》图,并适时呈现:

  观点:谬矣!

  理由: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精神:牧童善于观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

  2.处士面对牧童的话有什么表现?由此可见处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指名发言。

  师适时出示:

  表现:处士笑而然之。

  可见处士是一个敢于应战、乐于接受别人意见的人。

  3.带着感情朗读,读出牧童的语气。

  全班齐读: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设计意图】此环节继续重视对文本的`研读,着重对短文中的两个关键人物进行评价。尤其让学生通过读牧童的话,感受牧童善于观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此环节也为进一步探究文本蕴含的道理做好了铺垫。

  六、再读课文,领悟主题。

  1.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哪句话揭示了这篇短文蕴含的道理?

  2.生回答,师适时呈现:

  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3.结合这句话的意思,说说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课文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

  4.师:课文学到这里,谁能试着说说这篇课文的主题思想?

  这篇文言文通过讲述一个牧童指出大画家戴嵩的《牛》画得有错误的故事,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也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的道理。同时也告诫人们要因事求人,不要做凭空想象的外行人。

  【设计意图】课文简短精悍,但却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个回味无穷的故事,在这一环节,教师以问题做牵引,激发学生探究文本更深的内涵,教师的点拨引领,不仅让学生层层深入,更体会到了短文蕴含的深刻道理,最后在此基础上概括主题思想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设计意图】“评价学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最后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很好的达成了阅读文言文的一个基本目标,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八、板书设计

  书戴嵩画牛

  拊掌大笑 尤所爱

  牧童、、斗牛图、、处士

  谬也(掉尾而斗) 然之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设计意图】板书简洁精炼,把课文的关键人物,重点词语展现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对文本有了更加深入的感知。

小学语文教师工作计划7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课“盘踞、治理、归宿、如臂如股、劲挺、荡漾、领悟、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风雨同舟”等词语的意思,并读读记记。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位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特别感悟“青山是不会老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从重点句段中,领受老人以老弱之躯在这穷山恶沟里创造奇迹的不易,感受老人改造穷山沟信念之真、决心之大、意志之坚、品格之高。

  教学准备:教学PPT

  课前学生预习:

  1、按课文前面的“连接语”预习课文,思考问题。

  2、查找资料,搜集图片:“晋西北”、“晋西北老人”、“晋西北风沙防治”、“晋西北绿色生态治理工程”。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课文

  一、 教学引入,初读课文

  1、教师导语: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了15课《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美国的印第安人对他们美丽的故土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16课《青山不老》,要去看一看我们中国晋西北的一位老人对自己的故土、家乡的大山的热爱。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谁,什么地方,什么事?

  (1)分组读词语:△肆虐、盘踞、险恶、

  △绿洲、治理、劲挺、荡漾、领悟、如臂如股、宏伟、

  △风雨同舟、三番五次、 归宿、与山川共存 、与日月同辉

  说说老师为什么如此分类出示本课词语?

  (2)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二、 再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用找句子,并用“ ”打出重点词语。

  (1)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2)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3)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

  (4)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4)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三、读课文,找找如此瘦弱的老人却创造了什么奇迹。用“【 】”找句子,并用“△”打出重点词语。

  (1)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 2)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3)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

  四、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

  1、“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根据第二自然段,想象老人在这样大环境中种树造林的艰难情景。

  先感受老人在家乡的大山上植树造林的大背景

  (1)晋西北在我国的什么地方?这里的环境有什么特点?交流资料、图片。

  (2)课文哪个自然段对这里恶劣的自然条件作了生动的描写?

  (3)学生自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用“、”找出这里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重点句子,并有“△”打出句子内的重点词语,旁注自己的感受。

  交流:A、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B、“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4)、出示句子:“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我句话有哪几个明显对比的地方?(如此险恶的地方、瘦小老头)

  (如此险恶的地方、创造绿洲)

  (瘦小老头、创造绿洲)

  再根据第二自然段,想象老人在这样大环境中种树造林的艰难情景,说一说。

  2、“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根据第三自然段,想象:说说老人在这样小环境中植树了一天疲惫不堪回到这个院子里时的事情。

  五、寻找老人创造奇迹的力量源泉

  是什么力量驱使着、支撑着老人以自己的老弱之躯,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日日耕耘在荒山野岭中,选择青山作为生命的归宿呢?用“~”划出重点句子,用“△”打出重点词语,旁注自己的感受。

  1、“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2、“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1) 对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

  预设:△“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另一种东西”指什么?

  △“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老家是怎样实现自己的价值的?

  插入“晋西北风沙防治”、“晋西北绿色生态治理工程”情况的资料。

  (2)从这位普通老人身上我领悟到什么? 青山是不会老的

  第二课时:领悟写作风格,进行小练笔

  一、写作特色领悟

  1、与《詹天佑》一课作比较,领悟本课的叙述风格

  你如果是作者,从这位普通的老人身上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想象:作者此时此刻走在归去的山路上,看着这满山的绿树,想起“晋西北风沙防治”、“晋西北绿色生态治理工程”,你心潮腾涌,你有一种冲动,很想也给这位老人在这青山之际留下像詹天佑一样的铜像。

  说起詹天佑,我们我们不由得想到,作者的这篇文章如果变换一下写作风格,比如学习《詹天佑》作者的叙述风格,再写为铜像写一篇文章呢? 你还得搜集哪些材料呢?而这些材料你目前的手头上有吗?你现在手头上只有什么材料?于是你放弃了学习《詹天佑》一课作者叙述风格,改用自己的风格。什么风格?(借景抒情,夹叙夹议,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融为一体)

  附两课对比提纲

  詹天佑

  概括介绍

  按事情发展顺序具体描述 受命于危难之际(造京张铁路的背景)

  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开线路

  铁路提前竣工 詹天佑的塑像

  青山不老

  绿树浓浓的山林景观

  晋西北山沟险恶的大环境

  院子里艰苦的小环境

  干部介绍、老家陪同参观

  作者的心灵感触

  总结本课的叙述风格:借景抒情 夹叙夹议 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融为一体

  2、巩固小练笔: 你如果有机会来到这座青山,看到老人创造的绿洲,又看到作者塑的老人的铜像,站在铜像前,你会从心底里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什么?

  题目:青山是不会老的

  以“是啊,敬爱的老人,青山是不会老的。”为开头,以“望着这片生机勃勃的绿,我可以想像望着这片生机勃勃的绿,我可以想像望着这片生机勃勃的绿,我可以想像”把自己站在铜像前默默地对老人说的写下来。

  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

  老弱的身躯

  险恶的大环境 创造绿洲,创造奇迹

  艰苦的小环境 另一种东西 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叙述风格:借景抒情 夹叙夹议 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融为一体

小学语文教师工作计划8

  新学期正确的打开方式,从制定一个完善的计划开始,在过去老师教学生都是应付式的教育。学生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老师教学生是为了应付自己的工作,一个是为了面对眼前的考验,另一个是混口饭吃,往往双方都没有把目标放长远。而在教学改革之后,我们工作则是着眼未来,本着对学生终身负责的初衷去做事,那么接下来我要坚持这个目标,下面就是我为此做得计划。

  1、引导学风

  乍一从假日进入学习的日程,学生们通常都会表现的.有些措手不及,大部分都还没玩够,甚至是对家庭的依恋便的很重。那么一开学并不着急给他们教新知识,而是要给学生调整状态,帮他们脉动回来,将自己的态度和意识都回归课堂。进入一种紧张严肃但又活泼的状态,从而才能更好的接收知识。

  2、习惯养成

  我毕竟知识学校的老师,不可能全天候的守在学生身边,当我在他们身边的时候,能够知道他们有没有学习,而回到家以后是什么样子我就无从得知了。介于此我则要帮助他们形成一些好的习惯,一个是爱看书,只要每天保持一段时间看书和复习,时间一长他们就会形成惯性。到家以后或者是有空的时候自己就会忍不住拿书来看,这就是一种人的习惯特质。

  3、教学方法

  我现在教的这个学龄的孩子们,知识上没有太过高深的内容,主要的工作还是要帮他们建立好学习的根基,使他们能多储备一些基础的内涵。具体到课堂上得教法,就是三字要诀读、写、背,虽然这种教法看起来很普通,可越是简单的方法越容易奏效。只要不断的重复这个流程,时间久了就会潜移默化的产生成绩。

小学语文教师工作计划9

  一、学生情况分析

  我班共有20人,经过一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都已经知道了学校的要求,能认真听讲,及时完成作业,但有几个学生书写不认真,也有几个学生上课常常讲话、做小动作等。因此改变这部分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是本学期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部分学生书写认真,但有的同学写字姿势不正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还要继续加强书写姿势的指导。

  能大声、有感情地朗读的学生不多,有个别同学对刚接触的课文,朗读时特别的不流利,遇到生字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去认读,拼音掌握得不熟练。部分学生写的句子不通,错别字较多,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只有少数几个同学能较完整清楚地表达意思。因此,这学期加强造句的练习,说话的练习,是本学期语文教学的又一个重点。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设计了八个主题单元,围绕专题以整合的方式组织了八组教材内容。每个专题的涵盖都比较宽泛,开阔了孩子的知识面。教材内容比较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具有一定的德育价值。每组教材都包括四篇课文及一个综合学习。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全册课文共三十一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语言生动,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本册课文不再全文注音,多音字随文注音,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综合学习”包括五个栏目:有趣的汉字和把字写好看:鼓励学生探究发现,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特点及字词的`一些规律,掌握识字的方法。

  我的采蜜集和读读背背: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优秀段篇,复习学过的字词,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练习。

  口语交际:在双向互动的口语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我的小笔头:给学生提供展示课内外学习所得的舞台。

  三、教学任务及目标

  (一)汉语拼音继续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阅读。

  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444个,会写260个。要求认识的字能读准字音,结合词句了解意思,不作字型分析,不要求书写;要求会写的字要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意思,正确书写,练习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会使用音序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二)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和自己喜欢的课文片段。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2、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3、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4、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5、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6、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3万字。

  7、喜爱图书,爱护图书。

  (三)写话

  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四)口语交际

  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外阅读,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四、教学措施

  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适时采用“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2、继续复习巩固汉语拼音。

  3、引导学生借助拼音和字典学习生字,发现生字与熟字的联系,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偏旁部件字形,并创设多种情境复习巩固生字。

  4、阅读教学中给学生比较充分的读书,交流阅读感受的时间,重视朗读指导,读中悟,读中积累并学会运用鼓励学生互相释疑,培养,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口语交际教学要提前做好准备,教学时重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和点拨引导,放手让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6、充分利用教材,展开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将游戏唱歌,猜谜语,表演等引入课堂,也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小学语文教师工作计划10

  为了响应新世纪教育变革的潮流,适应教育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与时俱进;为了进一步提高自我的业务水平和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做一名出色的语文教师;为了拓宽教育视野,充实教学经验,提升创新力,特此制定教师个人的自我研修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求真、求实、求效”的工作理念做后盾,以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为重点,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为前提,开展个人研修。

  二、研修要求

  1、提高自身素质。

  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关于师德师风方面的的知识,切实提高自身师德师风,使自己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敬业爱岗,乐于奉献,为人师表,关爱学生、任劳任怨,淡泊名利。把提高自身修养作为第一研修内容,从小事做起不断进取,超越自我。

  2、加强理论学习。

  通过参加集体学习及自学等方式认真学习新理念,及时把握课改的前沿信息,并努力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之中。

  3、立足常规教学

  潜心钻研本学段教材,以上好每一节课为前提,不断总结和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逐渐突显出个人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

  4、注重经验积累

  积极撰写教学反思、案例和论文,将教学过程中的点滴感悟记录下来;随时上传到小学语文论坛和个人博客里,以便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效果。

  三、研修内容

  按照个人工作特点制定一年的发展研修计划,努力结合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到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工作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提升,使研修、工作、发展同步推进。

  四、研读课标

  研读《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习作阶段目标要求,交流课标研读体会,以便准确把握各学段习作目标要求。

  五、钻研教材

  钻研本学段教材中习作内容,整理归类,总结出本学段习作内容的共同特点,找出难点问题并交流研讨,以便全面把握小学教材中的习作类型及习作难点。

  六、课堂教学

  设计一节本年段习作指导课,上一节作文研讨课,可结合区域合作体教研活动进行。

  七、案例分析

  对习作课堂教学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和再设计,以此锻炼对习作指导课的驾驭能力。

  八、撰写经验

  撰写关于作文教学的经验论文,要求在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关于习作的文章一篇。

  九、研修总结

  在年末时把近一年的研修历程,把自己在研修过程中的学习、进步和体会结合起来写一篇个人研修分析与总结。

  切实执行科组、上级部门的教研计划和活动

  (一)按时参加教研活动,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与同行、同事交流,认真做好教研笔记。

  (二)认真完成各项教研任务。

  (三)自觉地加各种培训活动,积极参加“集体备课、上课、评课”活动。

小学语文教师工作计划1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默写《江南春》。

  2.小组合作,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分析诗歌中景物的特点,思考作者是如何将景物的特点展现出来的。

  4.读中感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通过诵读,感知诗歌中所描写景物的特点。

  3.体会诗人借景所传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背诵古诗,分享诗词积累。

  过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刘禹锡的《浪淘沙》,同学们都会背了吗?(指名背诵。)上节课,我还给大家布置了一些课外积累的作业,大家能分享一下你们的积累吗?可以是描写黄河的诗词,也可以是刘禹锡的其他诗作。大家在分享的时候要注意朗读,读出诗的味道、诗的情感。(学生分享积累的诗词。)

  2.自然导入新课。

  过渡:上节课我们欣赏了黄河的磅礴气势,那首诗的整体感情基调是豪迈的。这节课,我们将学习的两首诗风格则迥然不同,我们来看看这首《书湖阴先生壁》。

  二、运用方法,自主学习

  1.小结学习古诗的方法,过渡到学习《书湖阴先生壁》。

  过渡:同学们,我们在学《江南春》时,用到了这样的学习方法:①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②再读古诗,明意悟情。③熟读成诵,吟出诗韵。接下来,同学们要用这种方法自主学习另一首古诗《书湖阴先生壁》。

  2.解诗题,明背景。

  诗题:“书……壁”意为“在……墙壁上写诗”,与我们学过的苏轼《题西林壁》一诗中的“题……壁”是一个意思。

  诗作背景: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晚年闲居在今南京紫金山麓的半山园,常跟附近的居民来往,相处得很友好,湖阴先生杨德逢便是其中的一位。这一年夏初时节,诗人又到湖阴先生家做客,对这里的环境十分欣赏,便吟成这首绝句,应主人请求写在了墙壁上。

  3.初读诗歌,读通诗句。

  (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借助工具书及注释理解词意,进而理解每句诗的意思。(了解全诗大意,初步掌握古诗的感情基调。)采用边读边画边批的方式学习。

  (3)了解“对偶”这一修辞手法。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提示:这两句诗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其中“一水”对“两山”,“护田”对“排闼”,“将绿绕”对“送青来”。这样两两相对,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对偶也叫对仗,是将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成对地排列起来的修辞手法。这样的诗句如: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两个、一行;黄鹂、白鹭;鸣、上;翠柳、青天。)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三山、二水;半落、中分;青天外、白鹭洲。)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鸟、僧;宿、敲;池边树、月下门。)

  4.再读诗歌,明意悟情。

  (1)教师复述古诗大意,学生闭眼冥想画面。

  教师:几间简朴的茅舍由于经常打扫,檐洁壁净,没有苔藓生长的余地;成垄成行的花木,把小小庭院装点得井井有条,这些全出自主人的亲手栽培。一条快活的溪水环绕着大片碧绿的禾苗,俨然是稻田的守护者;两座多情的山峰不待邀请就推门而入,把青青的秀色送入眼帘。

  (2)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再带着初步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全诗。(侧重于人物形象与情感的体会。)

  思考:你觉得湖阴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高洁、富有生活情趣;清静脱俗、朴实勤劳、热爱自然……)

  (3)出示提纲,明确重点。

  ①自由读诗,思考下列问题:

  A.诗人是通过什么来表现湖阴先生庭院的干净的?

  B.本首诗中哪一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C.诗人描写景物,赞美主人的品格,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你感受到了吗?说说诗人借写湖阴先生的住宅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汇报交流。

  A.“净”是通过“无苔”二字体现的。

  教师引导: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而今,庭院经常打扫,总是干干净净的,叫人感觉舒适。

  继续引导:庭院中更有令人赏心悦目的花木,一畦畦,整整齐齐,都是主人亲手栽种,这更令人心旷神怡。所以再读这两句的时候,要注意表达作者心情的愉快。(指名学生朗读。)

  B.含有“护”“绕”二字的两句诗“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教师引导:门前的景物是一条河流,一片农田,两座青山。在诗人眼里,山水对这位志趣高洁的主人也有情谊。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一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碧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

  C.《书湖阴先生壁》描写的是湖阴先生家清幽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湖阴先生的庭院的赞美之情,体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同时也寄托了诗人的闲适心情。

  小结:同学们,本诗通过描写湖阴先生家简朴、洁净的庭院和院外有情有义的绿水青山,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美丽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更赞美了湖阴先生高洁的人格品质。

  5.熟读诗歌,感悟诗韵。

  (1)指名读背古诗,读出诗的韵律美。

  (2)配乐齐诵古诗,感受诗的意境美。

  6.立足教材,拓展延伸。

  (1)在想象画面、感悟诗境的基础上,为《书湖阴先生壁》一诗配幅插图。

  (2)教师出示几首写景的古诗,学生读一读、悟一悟。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书湖阴先生壁(其二) 王安石

  桑条索漠楝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三、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小学语文教师工作计划12

  为顺利完成本学年的教学任务,提高本学期的教育教学质量,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学校工作目标,除了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定期评定学生成绩、优质完成每一节课的教学外,应采取课内外培优措施,制定培优计划,以高度的责任心投入到紧张的教学及培优补差工作中,力争取得好成绩。

  通过这次的半期测试进一步了解到班上学生的情况,数学的培优补差计划

  第一步深入了解基本情况,学生情况分析:综合素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

  第二步制订培优补差目标,对于优秀生学习的主要目标放在能力培养和数学素养上(分析、解决问题迁移能力,而学困生的主要目标是放在基础知识掌握和基本能力上。期末成绩目标是全区前五名。

  第三步培优补差基本思路及措施:

  (一)思想方面的培优补差。

  1、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经常和学生谈心,关心他们,关爱他们,让学生觉得老师是重视他们的,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了解学生们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从而根据学生的思想心态进行相应的辅导。

  2、定期与学生家长、班主任联系,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思想、课堂等各方面的情况。

  (二)有效培优补差措施。

  利用课余时间和第八节课,对各种情况的同学进行辅导、提高,“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根据学生的素质采取相应的方法辅导。具体方法如下:

  1、课上差生板演,中等生订正,优等生解决难题。

  2、安排座位时坚持“好差同桌”结为学习对子。即“兵教兵”。

  3、课堂练习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必做题”—基础题,第二层:“选做题”—中等题,第三层“思考题”——拓广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4、培优补差过程必须优化备课,功在课前,效在课上,成果巩固在课后培优。培优补差尽可能“耗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必要精力”。备好学生、备好教材、备好练习,才能上好课,才能保证培优补差的效果。要精编习题、习题教学要有四度。习题设计(或选编习题)要有梯度,紧扣重点、难点、疑点和热点,面向大多数学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巩固“双基”,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习题讲评要增加信息程度,围绕重点,增加强度,引到学生高度注意,有利于学生学会解答;解答习题要有多角度,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扩展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变通性;解题训练要讲精度,精选构思巧妙,新颖灵活的典型题,有代表性和针对性的题,练不在数量而在质量,训练要有多样化。

  5、每周进行一次测试—“周考”,每月进行一次“月考”,建立学生学习档案。

  (三)在培优补差中注意几点:

  一、不歧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纵容优秀的学生,一视同仁。

  二、根据优差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习方案,比如优秀生可以给他们一定难度的题目让他们进行练习,学困生则根据他们的程度给与相应的题目进行练习和讲解,已达到循序渐进的目的。

  三、经常与家长联系,相互了解学生在家与在校的一些情况,共同促进学生的作业情况,培养学习兴趣,树立对学习的信心。

  四、对于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要及时地检查,并做出评价。

  五、不定期地进行所学知识的小测验,对所学知识进行抽测。

  六、要讲究教法。要认真上好每一节课,研究不同课型的教法。如上复习课时,要把知识进行网络,把知识进行列表比较,把知识系统,便于学生掌握;上习题评讲课时,做到既评又讲,评有代表性的学生答题情况,讲知识的重点、易混点、热点及考点。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优生率。

  1、注重因材施教,进一步做好提优补差工作。让学优生和学困生结对,达到手拉手同进步的目的。

  2、上课时对学困生多加注意,有针对性地提问,找到他们学习上的难点,予以解决。

  3、为了做好抓好两头,保住中间的工作要点,努力设计让优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差生吃得消的教学手段。设计提问、设计练习、分析内容注意选择性问题。同时明确练习题的难度的层次性,使学生有的放矢。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较好的全面的完成练习题。

  4、重视差生的错题订正,不厌其烦的反复地帮助差生完成基础性作业,直至学生真正弄懂为止;对差生的作业保证做到面批面改。

  5、加强与家长的配合,帮助潜能生从态度到习惯,从上课到家庭作业的指导形成合力。

  6、课业辅导:包括对潜能生的辅导和对优生的辅导。

  7、对潜能生的辅导:

  除了给潜能生辅导基础知识,疑难外,更重要的是找出潜能生形成的原因,对症下药,这样才能更快更好地转变他们。归结起来有:

  一是基础差,自信心不足,情绪低落,总觉得处处不如人。对这类学生关键是树立他的信心。在平时要创造条件,多给他表现的机会。一有进步,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二是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处于被动和盲目状态,对学习毫无兴趣。这类学生可以通过个别交谈,用具体的事例使其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兴趣。

  三是时时学习刻苦,但方法不当,学习时事倍功半,成绩上不去,这类学生就要教给他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小学语文教师工作计划13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对于写人记事文章虽说已不陌生,但是要把人物特点写鲜明,把人物形象写具体并不容易。现在的孩子都是在亲人们的细心呵护下成长起来的,对于他们来说,接受关爱似乎已成为习以为常的事,但他们却很少细心关注身边的人,发现人的真善美,感受真情的美好,懂得去关爱他人。在这组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孩子们对于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有了更多更深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写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事情,要有真情实感,注意环境描写与心理活动的刻画。养成自己修改习作的习惯。

  2. 学习通过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再现生活,引发学生倾吐欲望,培养学生习作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发现人的真善美,感受真情的美好,懂得关爱他人。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通过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

  教学流程:

  一、 图片导入,引出习作主题。

  课件出示图片《地狱和天堂的长勺子 》,学生观察后说一说感受。

  师小结: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今天咱们就来写写有关关爱的习作。(板书:关爱)

  二、读题审题,明确要求

  1、课件出示课文中的习作要求:

  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关心、帮助。这次习作,我们就来写一写体现人们相互关爱的事情。写之前先想一想,事情发生在怎样的环境里,是怎样发生的,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怎样。写时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 、心理活动等,要表达真情实感。写完后可以和同学交换意见。

  2、学生读一读,想想这次习作为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生读)

  生:写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事

  生:作文中要用上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3、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归纳要点

  师:在这些习作要求中的关键是什么?

  生:写人与人之间关爱的事。

  师:写事的习作要把握好两点,一是真实,二是在此基础上要把事写具体。怎样才能把事情写具体呢?

  第一,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只有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才能有切身的体会,写起来才有话可说,也更可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第二,从小处着眼,以小见大。第三,写自己的所见所闻。

  三、联系生活,拓宽思路,指导习作

  〈一〉选择好事例

  课件出示一组图片,引发学生大脑中的有关记忆。

  请同学们联系自己亲身经历的事,用一两句话概括内容并交流。

  师小结:真情无处不在,关爱充满人间。最自己感动的事就是本次习作的好材料。有了题材,怎样去表现人物的特点塑造人物的形象呢?

  〈二〉用上描写人物的方法,叙述好细节

  1、在叙事的过程中,同学们可运用我们所学到的一些描写方法,对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进行细致刻画,以此来抒发真情实感。

  (出示本组课文相关片段)师:请同学们默读这些片断,交流:用到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好处?

  2、出示《穷人》第一自然段,体会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的衬托作用。

  师:这一片断中对环境一冷一暖的对比,抒发了情感,表达了桑娜的勤劳。

  3、课件出示图片及范文

  (1)原文阅读

  小丽和小欣高高兴兴地走在放学的路上,她们边走边聊天,不知不觉又来到了十字路口。

  她们看见一位老奶奶想过马路,但车子太多,老奶奶吓得不敢过马路了。小丽和小欣连忙跑过去,对老奶奶说:“老奶奶,您是不是要过马路呀?” 老奶奶说:“是的,已经等好久了。”“奶奶,别担心,来,我们扶您过马路吧!” 小丽说。接着,她俩扶着老奶奶慢慢地走到人行横道线旁,慢慢地向对面走去。

  当她们成功地走到马路对面时。奶奶高兴地说:“谢谢你们,你们真是好孩子呀!老奶奶就回家了,她们也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2)对比阅读

  小丽和小欣高高兴兴地走在放学的路上,她们边走边聊天,不知不觉又来到了十字路口。

  此时正是下班的高峰期,来来往往的汽车川流不息,有的自行车,摩托车还在七拐八拐地玩起“绝技”,引得汽笛喇叭声此起彼伏。道路更加拥挤了。这时,一位老奶奶站在路边,几次想走过去,但刺耳的喇叭声吓得她又退了回来。小丽拉拉身旁的小欣说:“看,前面的这位老奶奶肯定是想到马路对面去,我们去帮她吧。”小欣立即说好。两人连忙跑过去,对老奶奶说:“老奶奶,您是不是要过马路呀?” 老奶奶点点头,流露出焦急地神色,叹气说:“是的,我要到对面去买菜。可现在车太多了。我年纪大了,眼睛不好使,腿脚又不方便,已经等好久了。”“奶奶,别担心,来,我们扶您过马路吧!” 小丽说。

  她俩搀着老奶奶,一左一右,慢慢地走到人行横道线旁,说:“老奶奶,这儿是人行横道线,我们从这里走!”说着,她们小心翼翼地扶老人,瞧准这边车道没车过来的空档,紧挨着老人把她搀扶着走到中线上,等对面的车流行驶过去了,又瞧准一个空档,才慢慢地向对面走去。

  当她们成功地走到马路对面时。奶奶高兴地说:“谢谢你们,你们真是好孩子呀!今天多亏你们了呀。”她们说:“不用谢,老奶奶,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老奶奶说:“再见!”小丽和小欣她们也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3)学生体会文中环境描写和动作描写的妙处。

  〈三〉拟定一个点睛的题目

  题目一定要紧扣中心,简洁新颖,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小学语文教师工作计划14

  教学目标:

  1.交流平台:阅读文章,首先要读懂,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词句段运用:体会排比句的特点以及这样写的妙处;说说分号的用法;路牌的读音。

  3.通过看图、感悟、体验、诵读,体会古诗《过故人庄》。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阅读要联系生活经验,从课文的内容往生活方向联想、想象,从而使理解深入。

  2难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借助画面,理解古诗大意,体会古诗的意境与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准备排比句的课件。

  2.准备《过故人庄》的录音、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板书:语文园地)

  二、学习“交流平台”

  1.复习本单元学习的课文。

  2.本单元学习的方法。

  感受课文中丰富的想象,深入理解内容。

  3.阅读“交流平台”的内容,你明白这段话的要点是什么吗?

  (1)指导学生一边读,一边圈画重点语句。

  (2)可以围绕重点写写批注,或感受。

  4.交流。

  (1)阅读文章,首先要读懂,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为了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关键要想。

  5.怎样在阅读中想呢?请联系课文谈谈。

  (1)阅读的时候,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

  (2)阅读的时候,可以从课文的内容联想到更多,比如作者的其他作品,写同一景物或事物的作品,以及文章的写作方法,等等。

  举例子的时候,要选择本单元中的内容,可以换成“草原”那一课的例子。

  6.总结:

  阅读文章时,要由课文内容往外想,这样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够活跃思想,激发创造力哟!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

  1.出示排比句课件。

  A.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B.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C.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2.朗读,理解句子意思。

  3.认识排比修辞手法以及特点。

  排比是一种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排比的行文有节奏感,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

  4.你喜欢哪个句子,从哪里可以看出是排比,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5.学生选择,并思考,然后交流。

  6.总结排比句的特点,然后试着写一两个排比句。

  四、总结训练点,布置作业。

  1.本节课学习了阅读文章的方法和认识排比句。

  2.从学过的课文中找一找排比句,并整理下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交流大家整理的排比句。

  2.朗读排比句,并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二、学习“词句段”

  1.谈谈你认识的标点符号。

  2.老师书写分号“;”提问:在怎样的情况下运用分号呢?

  3.出示相关语句。

  A.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B.太阳晒着地面,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多,那里的空气就比较热;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少,那里的空气就比较冷。空气有冷有热,才能流动,成为风。

  4.学生交流讨论,认识分号的用法。

  分号用于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比如A句可以这样表示:

  第一组: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

  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

  第二组:

  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

  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像这样表示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就要用分号。如果句子之间不并列,就不必用分号了!

  5.学生谈谈B组句子为什么要用分号?

  6.写一个句子,要用上分号。

  三、继续学习“词句段”

  1.出示路牌,激发兴趣。

  2.引导学生观察书中的路牌,同桌相互讨论。

  3.交流。

  (1)路牌中的路名的拼音全部大写。

  (2)地名的拼音全部大写。

  4.老师相机点拨。

  还有人姓名的拼音也全部大写。

  5.总结。

  这一题是关于路名、地名以及人名的拼音写法、全部要大写。

  6.巩固练习。

  写一写下面的路名与地名。

  中同路 鲁迅 巴金 鼓楼路

  四、学习“日积月累”。

  1.旧知导入。

  (1)古诗中有很多表现朋友之间深情厚谊的,你能不能背诵一句这样的诗句?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朋友之间真挚友情的古诗、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板书)

  2.教师范读,画出节奏。

  3.学生齐读。

  4. 教师吟读一句,学生译读一句。

  故人具鸡黍、老朋友准备好了鸡和饭。

  邀我至田家、邀请我到他家里做客。

  绿树村边合、村外绿树环绕。

  青山郭外斜、村外远处有青青的山崖。

  开轩面场圃、打开窗户面对场圃和莱园。

  把酒话桑麻、边喝酒边谈论着庄稼。

  待到重阳日、等到重阳节的那一天。

  还来就菊花、再来赏菊和喝酒吧。

  5.想象古诗中的画面,并说一说。

  诗人啊,一棵棵茂盛的绿树把村子围了一个圈,小鸟展开翅膀在蓝天中飞翔,亮着自己清脆的喉咙,欢快地歌唱着,一只大公鸡在悠闲地漫步,村外有青青的山峰斜立着。

  诗人啊,你轻轻地打开窗户,一缕暖和的阳光照.在窗子上,空旷的打谷场上,不时走过大公鸡,菜园里蝴蝶在飞翔,花儿把菜园子装扮得那么美丽,你手里拿着酒杯,在和朋友畅谈今年的好收成。

  6.“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7.背诵古诗。

  五、总结训练点,布置作业。

  1.认识了分号的用法,并正确运用分号。

  2.认识路名、地名、人名的拼音写法。

  3.理解、背诵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小学语文教师工作计划15

  教学目标:

  1.会写“簸、涯”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本课三首古诗,疏通字词,理解诗歌大意。

  3.能借助注释、结合图画、展开想象来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浪淘沙》中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作者丰富的想象,体会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浪淘沙》的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黄河磅礴的气势,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体会诗人丰富奇特的想象和用词的生动传神。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导语: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三首古诗词,同学们还能背出来吗?(指名背诵。)同学们背得真不错!这三首古诗词都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风光,相当有画面感。今天我们要学的这三首古诗也描绘了大自然的风光,我们先来听一听,想一想它们又给我们呈现了怎样的画面。

  2.板书课题:古诗三首。

  教师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读三首古诗,观赏插图,进入古诗描绘的情境。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朗读三首古诗,要求:

  ①借助拼音把诗歌读准确,读流利。

  ②借助课本注释或者工具书了解不理解的字词的意思。

  ③想想这三首古诗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2)指名读三首古诗,教师相机指导读正确。

  ◆着重正音:

  九曲(qǔ) 浪淘风簸(bǒ) 南朝(cháo) 净无苔(tái) 畦(qí) 绕(rào) 闼(tà)

  ◆着重辨形:

  ?“簸”要注意下部左边的“其”,最后一点要小。

  ?“绕”中“尧”是声旁,有一首“尧字歌”可以用于辨字:

  尧字歌

  用水浇,用火烧;手儿挠,尾巴翘;

  日出东方天刚晓,左边绞丝弯弯绕。

  骁勇善战骑上马,丰衣足食才富饶。

  (3)同桌间互相读,互相正音。

  (4)齐读,读出节奏。

  《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5)学生再读三首古诗,边读边想,感受诗歌描绘的画面。画出自己觉得好或难以理解的字词。

  2.播放视频资料,感受黄河的气势,引入新课。

  过渡:同学们,对三首古诗有了大致的印象后,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诗。我们先来看一段关于黄河的录像。看着黄河波涛汹涌、奔流不息的画面,你们感受到了什么?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自古以来就有无数诗人歌颂过她。那么诗人刘禹锡笔下的黄河有着怎样的风采和神韵呢?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3.板书:浪淘沙。

  (1)学生齐读诗题,结合课前预习和课本注释说一说诗题的意思。

  (浪淘沙:唐代教坊曲,由刘禹锡、白居易创造。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作词牌名。“浪淘”的意思是“波浪淘洗”。)

  (2)了解诗人。学生交流有关刘禹锡的资料,教师适时提示学生注意刘禹锡的为官经历,了解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出示资料卡)

  刘禹锡生平简介 刘禹锡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他出生于公元772年,去世于公元842年,字梦得,他自称是“家本荥上,籍占洛阳”,他的'祖上是汉朝的中山靖王刘胜。刘禹锡文学成就非常高,被称为“诗豪”。他从小诵读儒家经典,贞元九年参加科举考试,和柳宗元一起进士及第,也一起登博学鸿词科。但是在考中不久之后刘禹锡因家中长辈去世回家守丧。贞元十六年复出,他在淮南节度使那里做掌书记,上司杜佑很看重他。贞元十八年,刘禹锡调任京兆府渭南县主簿,之后没过多久就升任监察御史。而我们颇为熟悉的大文豪韩愈、柳宗元也都在御史台任职,他们三个人因为爱好相同,相互欣赏所以很快就成为好朋友,来往密切。贞元二十一年,唐德宗驾崩,唐顺宗即位。唐顺宗即位后对自己的侍读王叔文、王伾加以重用,当时的唐朝已经有很深的积弊,所以两人希望改革弊政。刘禹锡和王叔文的关系很好,并且王叔文很欣赏刘禹锡的才华,于是就将刘禹锡升职,协助自己改革。但是这次改革并没有成功,由于严重触及顽固派的利益,所以在顽固派的反击下失败了。王叔文被赐死,王伾被贬后病亡,刘禹锡等参与变法的人都遭到贬谪。在之后的二十三年中,刘禹锡多次被召回京城,但是又一次次被贬到偏远之地,郁郁不得志的刘禹锡就这样开始了自己二十三年的飘零生活。一直到大和元年的时候,刘禹锡才被召回京城担任东都尚书,之后又回到朝中任主客郎中,以后还担任过很多官职,最后他因为年纪大了改任一些闲职。在会昌二年的时候,刘禹锡因病在洛阳去世,享年71岁。

  刘禹锡一生在官场上并不得志,但是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极高,这也成就了他的一生。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浪淘沙》。

  1.读懂诗歌,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交流质疑。

  预设一:“九曲”“万里沙”

  九曲黄河:自古以来黄河相传有九曲十八弯的说法。数千年来生活在这里的大多是少数民族,其中主要是藏族人民。他们根据黄河上游的地形、景观等,将上游诸河段取了更有特色的名称,如卡日曲、约古宗列曲、扎曲、星宿海、玛曲、析(赐)支、河曲、九曲、逢留等(藏语中,称“河”为“曲”)。所谓“九曲十八弯”只是一种概数的说法,用来形容河套平原上黄河的曲折蜿蜒。

  万里沙:这是说黄河水里挟带着大量泥沙,既写出了黄河泥沙多的特点,也写出了黄河之长。这里的“万里”也不是实指,而是夸张的说法。

  过渡:大家想看一看黄河远景吗?(出示图片。)这就是九曲黄河,从高空俯瞰,如巨龙蜿蜒盘旋。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是世界第五大河流,流经九个省和自治区。

  预设二:“浪淘风簸”

  明确:“淘”是水流冲刷,淘洗;“簸”是颠动摇荡。这两个动词连用,节拍非常紧促,渲染出黄河上的险恶风波,河水的汹涌澎湃。

  预设三:“自天涯”

  思考:“自”是什么意思?

  教师出示“自”的几种释义:①自己;②自然,当然;③从;由。第三种释义说得通,“自天涯”是说好像来自遥远的天边。

  预设四:“牵牛织女”

  牛郎织女的传说:牵牛和织女是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的仙女,下凡到人间与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相见一次。

  2.学生简要概括诗意。

  过渡:我们已经理解了字义,那么谁能说出诗意呢?(指名学生回答。)

  示例: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浪滚滚好像来自天边。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品味古诗描绘的意境,想象画面,指导朗读。

  (1)品读第一、二句诗,教师提问,指导朗读。

  思考:自古黄河就与“雄伟”联系在一起,你能从哪些词语体会到黄河的雄伟壮观?(九曲黄河、浪淘风簸。)

  朗读提示:读出黄河雄伟壮阔、气势磅礴的力量美。

  (2)品读第三、四句诗,教师提问,指导朗读。

  思考:①品评“上”字。这个字用得好吗?可否改为“到、过、去”?

  预设:诗的语言精练,其中的每个字都要经过推敲,也就是古人常说的“炼字”。这里引导学生品读“上”,就是让他们体会诗歌用字的精练。教师可以让学生把其他字填到诗中读一读,看效果有何不同。“上”能给人一种勇往直前、知难而进的联想,因为要逆着汹涌的河水而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用其他字则不会有这种联想。

  ②假设我们随着诗人的脚步去到了牵牛织女的家,想象一下会看到怎样的画面?

  (如:男耕女织、互敬互爱。)

  朗读提示:最后一句要由豪迈转为轻柔,读出牛郎织女家的宁静美好。

  (3)小组交流,说说自己最欣赏诗中哪一句所描绘的画面。

  示例:

  生1:我喜欢“九曲黄河万里沙”一句。读到这一句,我的眼前仿佛浮现出黄河自西向东绵延,像一条巨龙穿行在大地上的情形。

  生2:我喜欢第二句。读到这一句,我仿佛听到了黄河咆哮的声音,仿佛看到了浊浪滔天的情形,感受到了黄河磅礴的气势。读这一句诗时我还想到了李白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生3:我喜欢最后两句。读这两句,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人撑着小船,在波涛汹涌的河水中逆流而上,毫不畏惧。经历了一番拼搏之后,他终于到达银河,银河是那么宁静,那么美好。

  2.拓展阅读。朗读《浪淘沙》组诗中的其他几首,体会诗歌的丰富内涵。

  过渡:诗人用精练的语言将现实中汹涌的黄河与想象中静谧的银河相融,这是多么奇伟的想象啊!但是诗歌的妙处就在于给人以无穷的联想,这首诗真的只是描述了自然界中奇伟的景观和诗人神奇的想象吗?我们对此不做过深的理解,但我们可以结合其他几首诗来思考一下。《浪淘沙》一共有九首,我们挑出几首有代表性的诗作,大家读一读,再结合我们今天学的诗想一想,说不定会有新的体会。

  (出示课件)

  浪淘沙其六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译文]朝阳照在江雾初开的小洲上,淘金的女伴早已布满江滨。美人的首饰和侯王的金印,全都是从沙中浪底淘来的黄金。

  浪淘沙其八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译文]不要说谗言如同凶恶的浪涛一样令人恐惧,也不要说被贬之人好像泥沙一样在水底埋沉。要经过千遍万遍的过滤,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才能淘尽泥沙得到闪闪发光的黄金。

  预设:关于课文中这首《浪淘沙》的理解众说纷纭,有的说是以淘金女的口吻讲述了淘金的艰辛,表达了她们对“牛郎织女”那样幸福生活的向往;有的说银河在这里指朝廷,“浪淘风簸”指诗人为官生涯中无数次的坎坷动荡,但尽管如此,诗人仍然不屈服,以一种昂扬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体现了他的豪迈情怀。对学生来说,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本诗中奇特的想象,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即可。有兴趣的学生可以结合时代背景去探索更深层的含义。

  五、朗读悟情,背诵积累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举行配乐朗读比赛。

  预设:可以指名朗读,配上适当的背景音乐,给学生渲染出恰当的气氛。好诗不厌百回读,在学完全诗后,通过各种形式鼓励学生读诗,还可进行小评比,看哪位学生读得最好。

  2.想象画面,结合板书,学生试背。

  3.延伸拓展,丰富积累。

  (1)课外搜集描写黄河的古诗词。  (2)课外搜集刘禹锡的其他名诗,读一读,背一背。

  六、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小学语文教师工作计划】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教师工作计划01-04

小学教师语文工作计划04-02

2023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计划小学语文教师工作计划02-02

小学语文老师工作计划04-14

小学语文教师教研工作计划03-06

优秀小学语文教师工作计划11-16

小学语文教师工作计划范文12-11

小学语文教师工作计划15篇01-19

小学语文教师个人研修工作计划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