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幼儿科学教育方案

时间:2021-11-08 13:49:19 活动方案 我要投稿

幼儿科学教育方案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扎实开展,我们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综合考量事情或问题相关的因素后所制定的书面计划。那么应当如何制定方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幼儿科学教育方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幼儿科学教育方案

幼儿科学教育方案1

  师:现在请小朋友把自己猜想的结果记在记录格中。

  (幼儿活动,教师观察):老师发现小朋友的记录有不一样,我们怎么样才能知道谁猜的是对的呢?

  幼:做实验试一试。

  4、师:请小朋友分别把这三份材料放到杯子中,并且用筷子搅拌搅拌,看看会有什么有趣的现象发生。

  幼儿活动,教师指导。石头会化吗?盐和奶粉会怎么样呢?(请幼儿把看到的现象讲述出来)

  交流:

  1、请小朋友说说实验结果和你猜想的结果是一样吗?哪个不一样?

  2、小朋友之间的实验结果有没有不一样的呢?哪个实验不一样?

  (五)教师小结:

  通过做实验,我们知道了不同的物质入进水中会有不同的现象发生。石头放进水中会沉下去;奶粉放进水中,会改变水的颜色;盐放进水中最后不见了。盐和奶粉放进水中经过充分搅拌之后,能用工具取出来吗?谁能告诉我,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东西可以溶解在水中?

  (六)延伸活动:小朋友回家可以用白糖,酱油、味精、醋去试试看,哪些在水中溶解得最快?为什么?

幼儿科学教育方案2

  教材分析:

  幼儿平时在吃饭后,或者脸上有东西的时候会去照照镜子,但是他们不明白这里面的科学原理。通过本次活动,让孩子们在操作探索中了解镜里镜外影像的关系,以及初步了解镜面反射的原理,并联系实际生活,让孩子们感知镜面反射原理为人类生活带来的便捷。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了解镜里镜外影像的关系。

  2.初步了解镜面反射的原理。

  3.培养孩子认真观察的习惯。

  活动准备

  1.镜子人手两面。

  2.写有幼儿自己名字的纸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探索镜面反射现象。

  1.用镜子照一照自己和教室里的东西。

  导语:今天老师给你们每人准备了一块小镜子,你可以用它来照一照自己和教室里的东西。一边照要一边动脑筋,你从镜子里看到了哪些东西,你看到这些东西时镜子是怎么摆放的?

  2.交流自己的发现。

  请小朋友回到位子后和小组里的好朋友讲一讲自己的发现。

  你从镜子里看到了哪些东西,当时你是怎么看的,镜子是怎么摆放的?

  3.总结

  小朋友用镜子看到了在我们身后和旁边本来我们只用眼睛看不到的东西。这是镜子的反射现象。

  二、探索镜子内外影象的关系。

  1.讨论生活中的反射现象

  镜子的这项本领用处可大了。能帮助我们人类解决很多问题。请你们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镜子的反射原理。

  2.提供材料,幼儿操作。

  老师把你们的名字都写在了纸上,现在请你将纸放在桌上然后用小镜子在旁边照一照,你仔细观察一下,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幼儿操作。老师巡视。

  3.小组交流。

  将你的发现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讨论一下你们的发现一样吗?

  4.集体交流

  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发现。

  5.小结

  原来镜子里的东西和镜子外的东西方向是相反的。有趣吧。你们观察的真仔细。

  三、多面镜子尝试

  1.小组操作

  刚才小朋友只用了一面镜子就发现了镜子的小秘密。老师这里还有很多镜子,你试一试用两面镜子一起照名字,看看和刚才又有什么不一样。

  一边照一边可以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看看你们看到的现象一样吗?

  2、集体交流发现。

  五、总结延伸

  小结:镜子的秘密真多,看来我们光靠上课的时间是发现不完的。老师会把小镜子放在区角里,你们可以去继续探索观察,发现它的更多的秘密。

  那如果同时用很多面镜子一起照,又会看到什么呢?你可以和小小朋友试一试。

幼儿科学教育方案3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发现土豆沉浮的现象,感知盐的多少与土豆沉浮的关系。

  2.在实验中学会观察现象并记录,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现象。。

  3.喜欢探索身边的科学现象,从而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盐水、清水每组各一盆;土豆每人2个;装有清水的盆子每人一只、勺子每人一只;每组一盆盐;记录纸、笔。

  活动重点:

  通过操作发现土豆沉浮的现象,知道土豆在盐水里能浮起来。

  活动难点:

  感知盐的多少与土豆沉浮的关系,在实验中学会观察现象并记录,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现象。

  活动过程:

  一、通过对比操作,了解土豆沉浮,激发幼儿兴趣。

  1.我们大一班的小朋友都很能干,今天老师请你们去做一个小实验,后面的桌子上放着两盆水,请你们每人拿一个土豆,分别放进两盆水里,仔细观察土豆在水里会怎么样?

  3.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4.你们刚刚玩的时候,你发现你的土豆在水里怎么样了?

  5.小结: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发现了土豆放在两盆水里有浮上来和沉下去的两种不同现象。

  5.那为什么会这样呢?让土豆浮起来的水有什么秘密呢?

  二、做一做土豆沉浮的实验(探究操作盐的多少与浮力的关系)

  1.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土豆、清水、盐,这些材料能让土豆浮起来,你们想试试吗?

  2.交待实验规则:用勺子取盐时,取满满的一勺,然后用筷子刮平,放入水中,多搅拌几下,让盐溶解到水里,把土豆放进去,仔细观察土豆能否浮起来?如果浮起来用“↑”(往上的箭头)表示,如果沉下去用“↓”(往下的箭头)表示,并记录你用了几勺盐。

  3.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4.展示记录结果,交流、讨论。

  5.小结:原来要让土豆浮起来,加一点点盐是不行的,要有一定量的盐。

  三、再次实验,体验成功的乐趣。

  1.刚刚我们没有让土豆浮上来的小朋友你可以在去试试看,让你的土豆也浮起来。其他小朋友可以去帮帮他们。

  2.这次你们的实验成功了吗?

  3.展示记录结果,交流。

  四、延伸

  1.那除了盐,还有什么溶化在水中,也会使土豆浮起来?

  2.请你们回家用你们刚才说到材料回去也做做实验,明天把结果告诉我们。

幼儿科学教育方案4

  一、目标:

  1、 通过观察、比较、探究的过程,使幼儿了解物质的溶解现象。

  2、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异议,激发幼儿积极探索的欲望。

  3、 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培养幼儿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

  二、准备:

  水,一次性透明杯子若干,小石头块苦干,盐、奶粉和方糖若干、筷子和小勺,人手一份记录表

  三、过程:

  (一)直接引题:教师提出“溶解”现象:

  1、出示方糖,请小朋友猜一猜,方糖放到里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2、幼儿操作(1):请小朋友把方糖放到水里用力搅拌,会有什么变化?能够从水里取出来吗?(老师出示记录表并示范做记录)

  3、请幼儿品尝糖水

  4、老师解释“溶解”现象:糖放到水里能取出来吗?

  我们可以用一个词表示,叫“溶解”,溶解在水中。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溶解在水中呢?

  (二)幼儿自己探索“溶解”现象:

  1、师:老师准备了三样材料,认识它们吗?请一幼儿帮忙介绍这三份材料。老师今天要请小朋友用它们来做一个实验。在做实验之前请小朋友猜一猜,这三样材料放到水中,经过搅拌,它们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2、出示记录表介绍记录表并讲解记录方法:如果能从水中取出来的我们用(↑)符号表示,不能取出来的用(↓)表示。

幼儿科学教育方案5

  活动目标:

  1、乐于实验,乐于与同伴交流,合作。

  2、在实验中发现盐溶于水后会增加水的浮力,盐越多浮力越大。

  活动准备:

  1.大小芋头块、碗、勺子若干;盐、味精、糖。

  2.记录纸、笔。

  3.有关死海的故事。死海的挂图。

  活动过程:

  一.引导,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1、师:这是一块土豆,如果我把它放到水里,会沉下去还是浮起来?

  幼:沉下去

  师:那么你们有什么办法可是使它不沉下去,浮在水面上吗?

  幼儿讨论,说各自的办法。

  2、教师演示实验。

  出示两只杯子,一杯装满自来水,一杯装满盐水。

  师:我把芋头放在两个杯子里,小朋友观察下会不会有不一样的事情发生呢?

  自来水杯里的芋头沉了下去,盐水杯里的芋头浮了起来。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为什么这个杯子里的芋头会浮起来吗?

  幼儿摇头。

  二.小组合作,操作实验:盐能使芋头块浮起来。

  1、说明实验规则:

  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盐,糖还有味精,这三种东西有一种可以使芋头浮起来,请你们来做小科学家,小组合作来做实验,先把碗里的盐,糖还有味精分别舀进三个杯子中,用筷子搅拌到他们完全溶解后,再放入芋头块,看看有什么有趣的现象会发生呢?然后把你观察到的现象用喜欢的图画或者符号纪录在这张表格上。

  2、幼儿进行实验,师巡视,发现问题,即使纠正。

  3、汇总

  师:刚才你们在实验中发现了什么?

  让幼儿抒发自己的意见。

  师小结:从刚才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放了一样多的糖、味精和盐,但糖和味精都没能使芋头块浮起来;只有盐溶解在水中让芋头块浮起来了。

  师:你们知道为什么盐能让芋头浮起来吗?

  师生共同小结:只有当盐达到一定浓度后芋头才能浮起来,盐越多水的浮力越大。

  三.经验拓展:死海的故事

  有关“死海”的介绍。

  师:刚才我们从实验中知道:盐溶解在水中后能增加水的浮力,盐越多,水的浮力越大。下面请大家一起来看这幅画:这是大海,我们都知道海水里有盐,如果人躺在海面上一动不动会怎么样?而这片海名叫死海,听说过没有?你们知道死海有什么神奇的地方吗?人在死海中躺着一动不动,它也能让你漂浮在海面上,还能浮在海面上看书看报呢,真神奇。为什么死海能让人漂浮在海面上呢?

  幼儿各自抒发看法。

  师小结:死海里有非常非常多的盐,它的含盐量是普通海水的十倍,死海里的水浮力非常大,所以人能漂浮在海面上。

  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妈妈用更多的东西来做实验,看看每种沉下去的东西需要多少盐才能浮到水面上来。

幼儿科学教育方案6

  一、题目:脸上有什么?

  二、适用对象:幼儿园小班

  三、知识背景:所谓五官指耳、目、口、鼻、身,但通常是指脸上的耳、目、口、鼻四种器官。耳是一种听觉器官,主要是用来听声音,此外还管身体平衡;目是人或动物的视觉器官,主要是用来看物体的;口是人或动物进食的器官,包括舌头、牙齿等,它还是发声器官的一部分;鼻是人或动物的嗅觉器官,主要用来闻各种气味的。

  四、活动目标:1、通过本次活动,使幼儿知道每个人的脸上都有眼、鼻、耳、口等器官,能说出其名称,用处及它在脸上的位置。

  2、教育幼儿保护好自己的眼、鼻、耳、口。

  五、纲要目标:

  1、科学态度的培养:通过活动,萌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并在活动中好奇好问,积极参与活动。

  2、科学知识技能的培养:通过活动使幼儿知道五官的用途及五官的位置。

  3、科学方法能力的培养:通过活动,发展了幼儿听、闻、尝、看等能力和口语的表达能力。

  六、活动资源:

  1、幼儿操作用:没有五官的人脸图五幅,眼睛、耳朵、鼻子、嘴的活动卡片各五套。

  2、教师操作用布娃娃一个,香水等。

  七、内容与过程:

  1、教师安定幼儿情绪,集中幼儿的注意力,提出课题:

  1)教师出示布娃娃,提问:“谁能告诉我老师的手上拿着什么?是什么颜色?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小结:眼睛是用来看东西的,没有眼睛,就什么也看不见。所以小朋友不能用手揉眼睛,应保护好眼睛,才能看更多的东西。

  2)提问:请小朋友用自己的眼睛看一看旁边的小朋友,眼睛在人脸的什么地方?有几只?(小朋友看后告诉老师,老师出示人脸图,将眼睛贴在相应的部位。)

  2、老师喷香水,提问:“我们教室里有什么味道?你是怎么知道的?鼻子还能干什么?”

  教师小结:鼻子可以闻味道,还可以呼吸。我们小朋友要保护好鼻子,不能用手挖鼻孔。

  提问:鼻子在人脸的什么地方?有几只?(小朋友看后告诉老师,老师将鼻子贴在人脸的相应部位。)

  3、教师请小朋友闭上眼睛,老师拍几下铃鼓后,提问:“老师刚才干什么了?你是怎么知道的?耳朵是干什么的?”

  小结:耳朵是用来听声音的,没有耳朵,就什么声音也听不见,所以,小朋友要保护好耳朵,不挖耳朵,耳朵才能听更多的声音。

  提问:耳朵在脸上的什么地方?有几只?(小朋友互相看后告诉老师,老师将耳朵贴在人脸的相应部位)

  4、让幼儿观察人脸图,提问:“这张人脸图还缺少什么?它有什么用处?它在人脸的什么地方?”

  小结:缺少嘴,嘴是用来说话和吃东西的,小朋友要保护好嘴,不将手指和脏东西放进嘴里。

  5、玩游戏《贴五官》。让每一个小朋友拿一器官的卡片,当老师请小朋友上来贴眼睛时,那眼睛的幼儿就将眼睛贴在相应的部位,依次进行。

  6、玩《点五官》游戏,结束。

  八、活动评价:

  活动中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体性,使幼儿连看、闻、听、尝等活动中了解了五官和五官在脸上的位置,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并能准确地表达所了解的内容,老师准备充分,整体效果较好。

【幼儿科学教育方案】相关文章:

幼儿园科学角活动方案02-10

幼儿健康活动教育方案03-01

幼儿园端午节科学活动方案02-14

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的方案02-25

幼儿园文明礼仪教育方案03-01

幼儿园妇女节教育活动方案02-10

幼儿园小班安全教育周活动方案02-21

幼儿园防走失安全教育活动方案02-17

幼儿园国庆节主题教育活动方案02-10

幼儿园感恩励志教育活动方案(精选6篇)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