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对联写作技巧

时间:2022-08-17 11:20:51 对联 我要投稿

对联写作技巧

  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对联写作技巧,欢迎阅读参考。

对联写作技巧

  1、比喻法

  比喻法。如:

  勤是摇钱树——俭为聚宝盆

  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过去曾有人写了一联讽刺大堂六部:

  刑户吏礼工兵,大堂六部;

  马牛羊鸡犬豕,小畜一家。

  2、夸张法

  通过事物进行扩大或缩小形象的描述,借以突出描写对象的主要方面和本质特点。如:

  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

  铁汉三杯软脚——金刚一盏摇头。

  一粒米中藏世界——半边锅里煮乾坤。

  3、衬托法

  衬托法,就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如: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春色半城湖。(济南大明湖联)

  今尚祀虞,东汉已无高后庙

  斯真霸越,西施羞上范家船

  4、对比法

  心清水浊——山矮人高。

  野心家祸国殃民,生不如死——革命者忠心亦胆,死而犹生。

  5、反对法

  反对,是上下两联,一正一反,意思互相映衬。如河南函谷关犹龙阁联

  未许田文轻策马,

  愿闻老子再骑牛

  6、正对法

  正对的上下两联,角度不同,意思是互相补充的。例如:

  山势巍峨,翮鸟不能越过;

  崖壁峻峭,飞猿亦苦攀登。

  上下两联都是讲摩天岭的高峻。上联极言其高,下联极言其峻。两联的意思是互为补充的。

  7、自对法

  自对,又称“句中自对”或“当句对”,指对联中的字词句,不仅上下联相对仗,而且上联自身之中和下联自身之中(即所谓句中)也存在对仗。这就使对联更加工稳,更增添了对衬美。

  8、串对法

  串对又叫流水对,意思是顺连,分别独立出来都没有意义。如长沙岳麓山联:

  直登云麓三千丈——来看长沙百万家。

  “登”是为了“看”,“看”是“登”的目的。这副对联不过是一句话分成两句说,上下联意思是顺连的。还有四川白马关庞靖侯祠联:

  明知落凤存先帝——甘让卧龙作老臣。

  这副对联上联写庞统的牺牲精神,下联交代牺牲的动机。也是一副很好的串对。

  9、借对法

  借对。所谓借对,就是在用某个词的甲义的同时,又借用乙义来与另一个词相对。借对分借上与借下两种。借下联的词语以适应上联的,叫借下。例如:借对。所谓借对,就是在用某个词的甲义的同时,又借用乙义来与另一个词相对。借对分借上与借下两种。借下联的词语以适应上联的,叫借下。例如:

  灯明月明,照得大明一统——君乐臣乐,求彼永乐万年。

  这副题明成祖观灯的对联中,下联的“永乐”就是用“永远快乐”的联意的同时,借其表明成祖年号的意思来与上联的“大明”相对。又如:

  红白相兼,醉后怎分南北——青黄不接,贫来尽卖东西。

  红白指两种酒。这副联中,下联的“东西”就是在表明物件意思的同时,借其意思来对上联的“南北”。同理,借上联的词语来对应下联,叫借上。

  例如: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这副对联的“沧”本意是“寒”的意思,因与“苍”同音,这里便借以表示颜色的“苍”(深绿色)同“蓝”相对。由于借对有较高的技巧性,因此也是难度比较大的巧对。大家多看、多练自然熟能生巧。

  10、双关法

  利用同音字,使语带双关。例如:

  因荷而得藕;

  有杏不须梅。

  “荷”、“藕”、“杏”、“梅”另有谐音,第二层意思是:

  因何而得偶——有幸不须媒。

  再如:

  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

  第二层意思是:

  怜子心中苦——离儿腹内酸。

  11、用数法

  对联中巧妙地运用数字,心增强对联的表现力,显得生动活泼。如:

  万树梅花一潭水——四时烟雨半山云。

  五六月间无署气——二三更夜有钟声。

  孤庙独宿一将军,单枪匹马——对河两岸二渔翁,并钓双沟。

  12、用典法

  用典——借历史典故或有出处的词语来说明问题。例如:

  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年抬望眼;

  收拾山河酬壮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

  这是赵朴初先生为岳飞庙题的对联,用了五典。“老柏”指岳飞墓前精忠柏,传为岳飞忠魂所化。“

  “抬望眼”、“收拾山河”、“壮志”、“驾长车”都出自岳飞的《满江红》。《文心雕龙——丽辞》说“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就是指用典。用典之所以难,是因为文意两方面都不易配合妥当。赵先生的这副对联用的自然而贴切,即使没有读过《满江红》的,也照样可以理解。当然,用典冷僻,晦涩难懂,是不宜提倡的。

  对联的写作方法

  对联是一种讲究格律的文学形式,要欣赏与写作对联,必须了解其最基本的格律要求。所谓对联格律(简称联律),指对联中有关平仄、词性、语法修辞,以及书写张贴等方面的格式与规律,其核心是对仗。对联的基本格律可概括成以下几点:

  1、字数相等,内容相关。

  从字数来看,原则上,只要上下联字数相等,不论多少字数均可。如上下联各四个字,则称四言联,等等。但在实践中,多为四字以上,因汉字一般需要四字以上才能组成句子。从内容上看,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也就是意思要相互衬托或相互衔接,以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的效果。大多数对联上下联之间的内容

  属于互相衬托的关系。这种衬托或者是从相同的角度互相映衬、互相补充(即所谓"正对"),或者是从相反的角度互相反衬、互相对照(即所谓"反对"),"正对"如:

  心莲清净

  性海圆融(注:所引对联未注明作者或出处的,均出自本书,下同。)

  "反对"如:

  心平积福

  欲重招殃

  有少数对联上下联之间的内容属于互相衔接的关系(即所谓"串对",或称"流水对"),也就是上下联两个分句共同构成一个复句,上下联存在一种连贯、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目的等复合关系。当然,这种互相衔接同时也是互相衬托的。如:

  若无前世心中毒

  哪有今生意外灾

  又如:

  除了香甜苦辣咸酸涩

  无非柴米油盐酱醋茶

  如果上下联内容毫不相关,会使人觉得非常生硬与滑稽,则起不到对联应有的文学效果。

  除非是一种特殊的对联形式,即所谓"无情对"。它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字面上)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上)却并不相关,从而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如:

  三星白兰地

  五月黄梅天(常用联)

  庭前花始放

  阁下李先生(常用联)

  公门桃李争荣日

  法国荷兰比利时(常用联)

  树已半枯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常用联)

  2、词性相当、概念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称。

  所谓词性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从严格意义上说,是每个字的词性)应当尽可能相同或相近。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及连词对连词、副词对副词,等等。如:

  大行绝俗忘荣辱

  至道无情空是非

  如果从每个字来看,"大"与"至"、"荣"与"是"、"辱"与"非"是形容词,"行"与"道"、"俗"与"情"是名词,"绝"与"无"、"忘"与"空"是动词。但在实践中,对虚词的要求比较宽松,一般能够虚词对虚词即可。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词性不同一般不能相对。但那些词性比较接近的、或者词性能够兼通的实词,也还是允许相对的,如名词和代词、某些动词和形容词之间。当然,词性相同属工对,词性相近或相通属宽对。

  更严格一点说,不但词性要相当,而且词语所代表的概念也要相当,也即要尽可能相类似或相对衬。这也涉及到对联的宽工问题。若上下联两个词语共同所属概念的范畴越小,对仗就越工,反之则越宽。如:"中国"对"雄鸡",其共同范畴是事物;"晓日"对"雄鸡",就缩小为自然物;"小草"对"雄鸡",就缩小为生物;"骏马"对"雄鸡",就缩小为动物;"老鸭"对"雄鸡",就缩小为鸟纲以至家禽。再者,若上下联两个词语之间,概念关系越互相矛盾(即所谓"矛盾概念"),对仗就越工,"有"对"无"、"真"对"假"、"生"对"死"、"物质"对"精神"、"自然"对"社会"等,就属于工对。

  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应当相同或相似,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如:

  胜行严佛土

  正法利人间

  上下联皆为主谓宾结构。其中,”胜行”对”正法”、”佛土”对”人间”,又皆为偏正结构。再如:

  软首妙光,威名显赫

  雄狮利剑,宝相庄严

  "软首妙光"对"雄狮利剑",皆为并列结构;"威名显赫"对"宝相庄严",皆为主谓结构;"软首"对"雄狮"、"妙光"与"利剑"、"威名"对"宝相",又皆为偏正结构。

  另外,上下联之间还应当节奏相称。对联行文多以二字(有时也以一字或三字)为一节奏。节奏相称,就是应当尽可能同步。如:

  漏尽—飞身—去

  心空—及第—归

  又如:

  以—神通力—护持—正法

  设—孟兰盆—超度—慈亲

  总之,上下联的用词造句,在词性、语法结构和节奏上,应尽量相当或相称,以保持形式上的协调与工整。但这些要求在实践中还是允许适当放宽的。个别情况下,还可以有所变通。如:

  五十三参,遍访良师求正智

  百城烟水,广行悲愿践初心

  其中,”五十三参”对"百城烟水”,是以同一个典故的两个常用语相对。单从词性、结构等形式方面来看,严格说是不合联律,但从内容来看,则属于"义对",是允许的。

  3、平仄协调。

  平仄协调,狭义地说,就是指对联在音调上的两大要求:平仄相对与平仄交替。广义地说,也包含句脚安排等其他一些平仄问题。要弄清这些问题,首先必须区分什么是平声、什么是仄声。这又有两种划分标准。在对联创作中,一般是运用”古四声",即古汉语将音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除平声外,上声、去声、入声皆为仄声。现在,也有少数人运用”新四声”,即现代汉语将音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其中,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两种声韵的不同,关键在于入声字。入声字的掌握和识别,大体上还是有规律可循,在此恕不赘述。对初学者来说,

  最简单易行的办法是先在运用时借助工具书。据作者个人的经验,在运用中比较容易熟悉入声字。不过,要注意的是,虽然上述两种用法可并行不悖,但在同一副对联中,不能同时混用。

  现在再回过头来谈平仄协调的问题。所谓平仄相对,就是上下联的音步要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反之,如果平声对平声,仄声对仄声,就叫平仄失对,又叫同声相对。音步与节奏大体上是同一概念,一般来说,一个节奏即是一个音步。由于对联脱胎于格律诗,因此,在平仄方面,对联与格律诗中的对仗句基本相同。而且,对音步的安排也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因为在实际上,并不一定要求整个音步平仄相对,而只是要求在音步位上平仄相对。所谓音步位,就是每个音步的末位字,这是决定整个音步性质的重点声。由于汉字的绝大多数音步为二字音步,因此,音步位一般指的就是每句的第二、四、六等字数。所以便有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如:

  悲欣交集

  事理双行(注:平声用""表示,仄声用""表示,下同。)

  又如:

  火移薪尽业犹在

  身坏神迷行不亡

  其中,一三五不一定平仄相对,二四六皆平仄相对,即属工对。不过,并非所有的音步位都在二四六位置上,主要是由于,对联行文的格式除了以律诗中的对仗句式为主以外,还有词曲文赋等格式以及领字的存在。如:

  厌娑婆苦域

  弘净土法门

  观美女华瓶盛粪

  叹凡夫甘愿投泥

  直心乃万行之本

  贪欲为诸苦之源

  讲到平仄相对,必须提一下对联的句脚。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如何,也不管倒数第二个字是平声还是仄声,都要求上联仄声收尾,即最后一个字(句脚)应当是仄声;下联则要求平声收尾。一般不能上联平声收尾,下联仄声收尾;更不能同声收尾。另外,由多个短句组成的长联,还要注意每个短句的句脚不能全都是仄声或全都是平声,而应当有所错落,

  至于这种错落具体如何安排,则尚无定论。不过,运用"马蹄韵"撰长联是一种比较好的句脚安排方式。

  所谓平仄交替,它与平仄相对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指的`是一个句子自身的音步之间,平仄应交替使用,否则就是平仄失替。只有每句的最后一个字(句脚),可以不考虑交替问题。如:

  佛身远过世间望

  妙法不堪小智听

  又如:

  无所从来何有相

  得成于忍不生心

  在平仄问题上还有一些禁忌,如忌"三平尾"或"三仄尾",忌"孤平"或"孤仄"等,留待下面再谈。

  总的来看,对联在平仄协调方面是有讲究的,写作对联不能不讲平仄。如果说,字数相等、词性与概念相当、语法结构与节奏相称,赋予了对联整齐美、严谨美、对衬美、结构美、节奏美等审美特征的话,那么,平仄协调则赋予了对联音韵美这个重要审美特征。当然,有时为了不以辞害意,个别地方出现平仄失对或平仄失替,亦可通融。

  4、几个禁忌。

  除了以上三个基本要求外,对联在格律上还有几个禁忌,即几种应尽量避免的情况:

  "三平尾"或"三仄尾";"孤平"或"孤仄";"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同义相对";等等。

  "三平尾"或"三仄尾",指的是在一个句子的最末三个字,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如"依法修行能入道",若将"能"改为"可"就变成了三仄尾。又如"缘深因厚坐莲台",若将"坐"改为"登",就变成了三平尾。

  "孤平"或"孤仄",指的是在五个字以上的句子中,只有一个平声字,或只有一个仄声字。如"无言乃入门",若改为"无言而入门",就是"孤仄";又如"大日心光遍照",若改为"大日智光遍照",就是"孤平"(全平格或全仄格例外)。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如"世事纷纷"对"红尘滚滚"、"惟觉者能听能会"对"叹醉人不醒不知"。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同一个位置相对,如"法界"对"世界"、"成道"对"成魔"。不过,有些虚词("之乎者也"之类)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

  漏网之鱼,世间时有

  脱天之鸟,宇内尚无

  诸佛洞观实相而无住

  众生游戏虚空而不知

  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如:

  见诸法空虚,此身去直超彼岸

  念众生平等,三人行必有我师

  若将上联的"直超彼岸"改为"已无后有",就与下联"必有我师"的"有"异位重字。又如:

  ......若陶匠抟泥,掌中视果

  ......胜樵夫观弈,梦里入槐

  若将上联的"掌中视果"改为"掌中观果",就与下联"樵夫观弈"的"观"异位重字。当然,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如:

  万法一心,空不异色

  一心万法,色即是空

  联中的"一"与"万"、"心"与"法"、"空"与"色",便是"异位互重"格式。

  所谓"同义相对",通常又称为"合掌",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意思完全雷同,如"赤县"对"神州"、"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

  5、其它。

  对联的写作与欣赏,还有一些相对次要的格律和比较独特的修辞方法,如借对、自对、嵌字、回文、集句,以及对联的横批、对联书写和张贴的格式,等等。下面对以上提到的问题逐一做个简单的介绍。

【对联写作技巧】相关文章:

写作技巧07-18

写作技巧05-14

散文写作技巧04-13

散文的写作技巧04-06

公文写作技巧11-08

狗年对联烫金对联11-09

经典对联04-06

新婚对联结婚对联05-04

结婚对联后门对联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