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1983安康大水灾》有感

时间:2023-08-01 18:35:58 赛赛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读《1983安康大水灾》有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1983安康大水灾》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1983安康大水灾》有感 1

  对于生活在安康的人们几乎都或多或少的了解安康1983年发生的大水灾,或亲历灾难,或口耳相传,听长者娓娓道来,或从零零星星的相关资料中略知一二。那场灾难距今已有33年的历史了,但似乎仍然刻骨铭心,历历在目,尤其是对于当时亲历灾难有幸存活下来的人们。作为晚辈,我无法想象当时的洪水来势有多凶猛,无法估量这场天灾中那些家庭的损失,这座城市的残破,我也无法感同身受,但是作家和谷的长篇纪实文学《1983安康大水灾》以其真实性、生动性、文学性带给我心灵的震撼,让我为曾经遭受灾难的安康扼腕,也为从灾难中重生的安康赞叹,更为如今的安康骄傲!

  城因水而秀美灵动,水因城而极富生机。一直以来,安康与汉江有着紧紧相依的亲密关系。长此以往,汉江为沿岸儿女子孙造福,却不曾想,有朝一日,随之而来的连绵不绝的水患殃及人们的生存,让枕流而城的安康生灵涂炭。

  灾难中道德的沉与浮。在可怕的灾难面前,生命即将被扼杀时,人的求生本能自然显现。“这突如其来的洪水,使成千上万人直面生死攸关,没有更多思考的功夫,没有更多叹息的机会,厄运需要每一人做出道德的、伦理的、品格的断然抉择。真假之别,善恶之分,美丑之界,于这一绝妙精微的片刻,都在每一人的心灵里昭然若揭。”有的人在生死关头,置自己的安危于一旁,毅然踏上救人之路,如书中所写的“孤胆英雄”李安飞,还有那位独臂老人;有的人在洪水中与亲人紧紧相依,互相搀扶,一个也不能少;有的人却为挽救自己的“传家之宝”葬身洪水;有人在灾难面前抛妻弃子,置年迈父母于不顾,只顾自己活命;更有甚者,去抢夺他人手中的救命木筏,使他人溺水身亡,自己苟活。生命现象、生存考验、道德抉择在厄运面前成了一个深邃的命题,折射出人性的光辉与暗淡,高尚与卑鄙。灾难毁灭了一些人,也成就了一些人。不幸者被洪水吞噬,永远的离去,幸存者用他们生命的余温演绎凛然大义,尽力拯救一切可以生还的生灵。灾难面前的那一次救助,那一把搀扶,那一声鼓励,那一个拥抱,给人雪中送炭般的温暖,给人力量。百年万年后的安康在逝者已去的生命中学会了敬畏自然与生命,在幸存者的精神丰碑中铸就了一座城市的魂。

  灾难中城市的沉与浮。洪水猛兽将安康城蹂躏摧毁,昔日一砖一瓦的城市建设付诸东流,茫茫一片的汪洋淹没了城市的足迹,这座城市沉默了,寂静了。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四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无疑给当时的人们带来巨大的伤痛,不仅有物质方面的损失、身体或生命的丧失,更给人们心理、精神层面带来压力,即使幸运而活过的人也或许终生饱受骨肉分离之痛,无尽的思念与忧伤。因灾难而来的不知所措,无法对抗,也使人困惑不已,不禁问天,成为人们思考的深邃而神圣的奥秘。但是,人们就因此而一蹶不振吗?城市因此而满目疮痍,无法重生吗?不,被洪水淹得快窒息了的小草,抖抖泥浆毅然抬起头来,何况人!被狂风暴雨赶得无处藏身的小鸟,振振湿淋淋的翅翼在缓缓低飞,何况人!这座城市的儿女抹去泪水,将不堪的记忆封存,重拾信心,寄希望于未来,挽起袖子,化悲痛为力量,挺直脊梁,承担起重建的重任。无数个挥汗如雨的日子,无数个或狂风暴雨或骄阳似火的日子,所有的安康人都在如火如荼的开展城市重建活动,一座城市的凝聚力得到有力的彰显。当整齐有序的`建筑鳞次栉比时,当条条大路宽阔平整时,当城市拥有独特的格局时,人们的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这座城市焕然一新。人们在灾难过后更显睿智,或许这是用惨痛的代价换取的,所以弥足珍贵。灾难启迪人们重新审视安康的自然地理环境,提出水土保持的方案,预防洪灾的发生,灾难警示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微妙关系,也教会人们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如今的我们在缅怀曾经逝去的生命,在赞叹当时人与死神搏斗的生存勇气,在敬佩人们灾后重建的魄力时,更感恩当下的生活,更感激从那场灾难中所留给后人的警示与启迪,正如古人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古为镜,可以知兴亡。”著名作家和谷的纪实文学《1983安康大水灾》以真实、生动、细腻的笔调书写了安康的历史。如果说那场大水灾是印在安康这片土地上的一记伤痕,那么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它已经结痂,甚至完全愈合,但是整个安康没有忘记“痛”,而是在痛中醒悟、成长、重生!

  读《1983安康大水灾》有感 2

  偶然的一瞥,“读书会——1983年安康大水灾”跳到了我的眼前,迫不及待的拨了预约电话,就这样我成了安康市图书馆读书会的一员,并有幸得赠书一本,正是我渴望已久的《1983年安康大水灾》。

  书捧在手里,心里一惊,一喜,80后的我终于可以近距离接触不曾亲眼目睹的1983年安康大水灾了。看着封面上陈旧发黄的老安康,一种岁月的沧桑感扑面而来,那些低矮的房屋不再熟悉,但是那隐约可见的汉江依然亲切。“安康大水灾”五个字,赫然于封面的中央,暗红,斑驳,老旧,像是血的烙印,有些冷硬,有些沉痛。

  轻轻的打开书的扉页,从题记一口气读到后记,490页,一本厚厚的纪实文学,用了两天时间。读的粗略吗,我是一字不落呀,读的太快吗,我是太爱安康了呀,读的认真吗,我是太尊敬作者了。和谷先生不是安康人,却把秦头楚尾的安康城写的如此真实,把1983年的大水灾写的如此刻骨铭心,是用心了,用情了,他在我的面前展开了一幅长长的画卷,从远古到今天,比黄河早,比长江长。

  和谷翻阅经典,告诉我们,安康在《诗经》里有记载,在《山海经》里有出处,三皇伏羲、神农大禹的传说出自这里,屈原大人的足迹留在这里,他寻到汉江的源头,追溯我们的.祖母河,让我知道了汉江其型似开枝散叶的树,其长是长江支流之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多有人文墨客,在汉江边低吟浅唱……读着,读着,景色的安康,文化的安康,都在眼前活色生香了。

  一水绕一城,那样柔软的美,终是逃不过命运的桎梏,1983来了,那一丝柔软压抑着,怒吼着,掀起了滔天大浪,城毁了,家没了,突如其来的灭顶之灾呀,把安康这座美丽的小城袭击的支离破碎。是大自然的惩罚吗,是人们的懈怠吗,是因为缺少关注吗?再多的质问也弥补不了残留的疼痛,1983成了安康人心中抹不去的伤痕。也许是命中注定吧,400年前也曾大水毁城,从此美丽的盛产金子的金州不再叫金州,叫安康了。安康,给予了人们多少期许,安宁康泰吧,安宁康泰吧……人们祈祷着,念叨着,安宁了很久很久,灾难的记忆已经模糊,谁知400年后灾难会重演?真是依水而居,福祸相依呀!

  和谷先生是多么的谦虚,文中关于1983年大水灾的实况描写,大量的引用了洪水目击者秦月的回忆文字,真实的再现了灾难来临时的场景,紧张、恐惧、生死命悬一线的感觉像洪水一样逼来,无处可逃,窒息,慌乱。那些人性的善、恶、美、丑都随着洪水的到来图穷匕见,有人为了救别人奉献了自己的生命,有人为了抢一根救命的木头不惜把别人掀下水,善良如金子般闪烁,丑恶如同疥虫苟存。平日里衣冠楚楚的人们和蛇鼠同舟共济,那是怎样的一种场景,在大自然的面前一切生命都显得那么渺小,然而在灾难面前生命的力量又是那么是顽强,为了生,人和蛇鼠居然可以那么近。其实人和动物原本就是一个大家庭的,只是迅速增长的智慧让人们忘了,忘了自己也只是地球家园的一种生物,是洪水让人与动物再次亲近,捂着失去亲人失去家园的疼痛或许我们应该感谢这场洪水,是它让人们懂得了尊重生命、珍视生命。

  洪水无情亦有情,那些抢险救灾的照片、文字历历在目,灾后的重建让安康焕然一新,火石崖水电站修起来了,一江汉水发挥出前所未有的积极能量,送给安康一片灯火通明。如今的安康,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是西安的后花园,是美丽的小江南,安康人享受着山水小城的安逸和幸福,1983已经渐渐远去,和谷先生怕我们忘了,跋山涉水探索源头,呕心沥血书写历史,为我们清晰的记录下那可怕的一刻。

  1983,安康人记住了,饮水思源,居安不忘思危。

【读《1983安康大水灾》有感】相关文章:

幼儿园大班教案《水灾的自救》07-04

安康的解释及造句12-02

读《大瀑布的葬礼》有感11-04

幼儿园中班安全教案《水灾的自救》06-22

安康宣传标语07-15

祝大暑安康的诗句06-09

幼儿园中班教案《水灾的自救》含反思08-14

读《大森林里的小木屋》有感03-17

读贾高见《小班级大教育》有感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