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羚羊木雕读后感

时间:2024-03-01 08:14:0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优秀]羚羊木雕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羚羊木雕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优秀]羚羊木雕读后感

  《羚羊木雕》是张之路的一篇微型小说,原文标题是《后悔》。文章围绕“羚羊木雕”这条线索,刻画了父母、“我”等几组人物群像。这几组人物,在因羚羊木雕而起的矛盾冲突面前,态度各不相同,说话语气也各不相同。那么,作者是如何看待这场矛盾冲突的呢?是委婉批评父母?还是表达“我”的反悔之情呢?

  一、从父母的说话语气,看作者情感倾向

  妈妈说话的语气,开始是“惊讶”“惊慌”,所以一开始就是紧张地“突然问我”“那只羚羊哪儿去啦”,接着是“目光紧紧地盯着我”,问“可是现在它在哪儿”。

  接着是“严厉”而又“态度坚定”,“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啦?”“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用的句式不是问句,就是感叹句,语气强硬。

  爸爸说话的语速是“慢慢地”,“声音一直很平静,不过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语气是坚定不移的。“小朋友之间不是不可以送东西,但是,要看什么样的东西。这样贵重的东西不像一块点心一盒糖,怎么能自作主张呢?”平静的陈述句之后,用了一句反问,来加强语气。

  概括起来说,父母说话的语气是“坚定的”、“坚决的”、“不容置疑的”,从他们言语之中,“我”明白了他们会“逼我去向万?家回羚?”,“事情已经无可挽回了”。

  作者如何评价父母的行为?文章虽没有明确表达,但从人物言语的语气中,我们还是能读到作者的批评倾向。在父母面前,“我”是弱势群体,可是,面对“我”这个弱者,父母采取的态度却是“硬逼”,言语之中都是“贵重”,丝毫没有顾及孩子纯真的心灵和友谊,他们生硬的语言,犹如狂风暴雨摧残着娇艳的花朵。文中奶奶的话“算了吧,这样多不好”,以及结尾的句子“这能全怪我吗”,实际上也是对父母不当行为的批评。

  二、从“我”的言语语气,看作者情感倾向

  “我”的言语语气,经历了四个阶段。

  开始是胆怯。面对妈妈的突然发问,“我”“小声地说”。面对妈妈追问“放在哪儿了?拿来我看看”,“我”“低着头不敢看她”。面对妈妈“是不是拿去卖啦”的严厉询问,“我”回答时“觉得自己的声音有些发抖”。

  然后是强硬。当妈妈坚定地说“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时,“我”却又语气强硬地说“不”,用的是单音节否定词,而且是感叹句。

  接着是自责。当“我”不得不去向万芳要回羚羊木雕时,“我”说“你能不能把羚羊还我……”,“我几乎听不见自己的声音”,“我垂下眼睛不敢看她”,言语中充满自责感和羞愧感。

  最后是自责、委屈、伤心。“我”将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又从万芳那里要了回来。“我”对自己的行为充满了自责,但同时又感到十分委屈,伤心不已,因此,“我”反问自己说:“可是,这能全怪我吗?”这句话中的“全”,是非常关键的词语,用在这个反问句中,至少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我”对这件事负有责任,但不是全部责任。“我”自作主张将父亲送“我”的礼物转送出去,没有征求父母意见,造成需要要回的被动,这是责任之一。“我”将送给好朋友的礼物又要了回来,对朋友反悔了,做了一件不光彩的事,这是责任之二。这层意思,表现在句子语气上,就是自责的语气。第二,父母对这件事情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孩子的错,是父母造成的,父亲在送给孩子羚羊木雕时,并没有告知羚羊木雕的价值,并没有叮嘱不能转赠他人,这是责任一。父母逼着孩子要回羚羊木雕,仅看重羚羊木雕“贵重”的价值,而没有看到孩子间友谊的珍贵,是错上加错,这是责任二。这层意思,表现在句子语气上,就是委屈、伤心的语气。

  那么,作者又是怎样评价“我”的行为呢?有着怎样的情感倾向呢?“我”未征得父母同意,将贵重的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这“我”有错。但,“我”是未成年人,父母并没有叮嘱“我”不能将羚羊木雕送人,“我”将羚羊木雕送人,考虑的仅是友谊,并未想到其贵重的价值。从这个角度看,作者对“我”的所做,并未批评,是持理解和谅解态度的。“我”将送给万芳的羚羊木雕又要了回来,对朋友反悔了,这“我”也有错。但是,“我”是被逼要回羚羊木雕的,在强势的父母面前,“我”是弱者,“我”不得不执行父母的命令,要回贵重的羚羊木雕。从这个角度看,作者对“我”的所为,是持同情态度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倾向是非常明显的。

  首先,对父母是持批评态度的。其一,父母没有尽到教育职责,他们在赠送子女羚羊木雕时没有告知羚羊木雕的相关知识和贵重的价值。其二,他们在子女面前表现得过于强势,没有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没有给予子女应有的尊重。其三,他们在“羚羊木雕已经送给万芳了”这个既成事实面前,没有采取更好地处理办法,而是仅仅关注了羚羊木雕贵重的价值,忽视了孩子对友谊的珍重及心理承受能力,错上加错,采取“逼取”的办法,让“我”要回羚羊木雕。

  其次,对“我”是持理解、谅解和同情态度的。第一,“我”“送羚羊木雕”的错误是“无知”的错误,是可以理解的。第二,“我”“要回羚羊木雕”的错误是“被逼”的错误,是值得同情的。第三,“我”的反问“可是,这能全怪我吗”,已经表明“我”能够深刻认识到自己“送羚羊木雕”和“要羚羊木雕”均是错误的。能深刻认识错误的“我”,是值得谅解和同情的。从这个角度看,文章在表达对父母的委婉批评之外,也表达了“我”的反悔之意——课文的原标题《后悔》也表明了这层意思。

【羚羊木雕读后感】相关文章:

羚羊木雕作文04-01

《羚羊木雕》阅读练习09-17

羚羊木雕作文9篇05-18

羚羊木雕续写初一作文09-24

续写羚羊木雕初一作文09-24

《羚羊木雕》文言文阅读答案08-27

《羚羊木雕》初一续写作文09-21

羚羊木雕读后感10-21

羚羊木雕读后感(经典)09-14

羚羊木雕读后感[经典]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