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瓦尔登湖》有感

时间:2024-02-20 17:22:2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实用]读《瓦尔登湖》有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瓦尔登湖》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实用]读《瓦尔登湖》有感

  当年,偶然的机会知道一个大学高材生,跑去森林里建造木屋,过离群索居的生活,就像触动了灵魂深处一般的震惊——原来我一直以来想做的事情,居然有人真的做了,还是一百多年前的事情。

  后来买了本《瓦尔登湖》,却几次都看不下去。作者梭罗一开始就长篇大论的讲述自己的观念,还晦涩难懂。还没开始讲房子怎么建造,就劝退好多人,也包括我。

  原来《瓦尔登湖》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是一种纯粹的隐居生活。

  这是第几次努力想读下去了?在图书馆借了这本书,我自己买的那本放在父母家里了。也是一开始的观念和哲理,我读了一部分,进度慢,有的句子和段落需要反复阅读,后来干脆跳过,直接进到建屋子吧。

  兴趣果然就从建造屋子开始了。发现又不同,不是完全的木屋,而是砖房子。他不但买了砖等建筑材料,还直接买了别人的旧房子,拆下木板盖自己的房子。他还严谨地将账目公布出来。

  一边写盖房子,一边还是阐述他的哲学观点。来看下面一段——

  我因此发现,希望有个住所的学生其实可以得到一座能终生居住的房子,而且所花的钱甚至不比他每年交的住宿费多。……无论在在剑桥还是其他地方,这些设施让学生或者别的某个人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接下来又是长篇大论讲述他对教育和学费等等的观点和看法。所以,梭罗在瓦尔登湖畔“隐居”,并不是真正的隐居,而是在做“实验”。

  梭罗出生在1817年,他在湖边造屋居住时28岁左右,美国南北战争之前,正是超验主义兴盛时代,梭罗因他的湖边“实验”而成为了超验主义代表人物。所谓超验主义,就不同于纸上谈兵的纯理论,而是要通过实践来证明自己的哲学理论的。同时期的霍桑有《福谷传奇》,讲一群年轻人在福谷建立农庄的故事。也是超验主义的“实验”。

  我不是要挑梭罗的毛病,相反很欣赏他的“实验”,用真实案例来推行自己的观念。但是,梭罗的一些观念却不太赞同。比如他列出造屋清单,总计花了28元多就造好了,说比学生在学校交的住宿费还低。可是有两笔大花销他没算,一是地皮费,二是人工费。他自己动手当然没有人工费,然而地皮费,他是忘记了。他是借的爱默生的地皮,而爱默生也是花钱买的。不是所有人都有人借地皮给修建房屋并随意使用资源的。且他说的是终生居住,更不可能了。

  梭罗生活的年代还是落后的。南北战争后美国快速发展,生产力提高得快,人口也极速增长。需要的房屋膨胀,哪里有那么多空地来修建理想房屋呢?梭罗更不知道,地球人口可以达到80亿,寸土寸金,很多地方只能建筑最简易,最有效率的房屋,以住进更多的人。所以,现代人会羡慕梭罗,能够在瓦尔登湖边清静自由地生活,当今世界,已经不太容易找到隐居之地了。他更不能想象一百多年以后的中国人会为了一间“盒子”似的房子而倾其所有,一辈子负债。 这个“盒子”房子,既没有地窖也没有烟囱,只能满足基础的生活所需,而不是他说的理想的房子。

  所以,梭罗在瓦尔登湖边的生活,令现代人向往。我们都感觉太挤了,太喧闹了,想要他那样的宁静和疏阔,哪怕是寂寞和孤独。可在当时,梭罗的思想太超前了,没引起共鸣。《瓦尔登湖》出版后也没什么反响,好多年才卖完第一次印刷的书。梭罗去世后很多年,人们才开始理解他的观点,他才“火”起来。

  当世人理解梭罗,向往梭罗的时候,已经再也找不到梭罗那样的人和环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