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还学习本来的样子》有感

时间:2024-02-20 16:32:2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读《还学习本来的样子》有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还学习本来的样子》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还学习本来的样子》有感

  寒假拜读了潘文彬老师的的《还学习本来的样子》获益匪浅。潘文彬老师的教育主张是创立“儿童问学课堂”,既注重“问学”的理论性研究,又亲自上课实践和儿童“问”“学”交流。本书共设十讲,每一讲都有作者的经典课例。潘文彬老师的理念是“回归语文的本体,回归学习的本质,回归课堂的本真。”潘文彬老师“儿童问学课堂”的语文教学观念为“三本”——学生为本,问题为本,语言为本。

  学生为本,为学而教。潘文彬老师认为:“儿童问学课堂,就是以学生自己的‘学’为核心,彰显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成为学习的主人;儿童问学课堂,以现实的、有趣的、探索的情境展开学习过程,突出学生学习的实践性,让学习真实发生;儿童问学课堂,以学生自己的生活为基础,打通课堂与生活的联系,让学习成为学生的日常生活,成为一种生活的享受。”在经典课例《我的拿手好戏》教学中,潘文彬老师激励学生说:“你的拿手好戏是什么呢?请打开你封存的记忆。”这样的提问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践,有趣味地说出自己生动活泼的拿手好戏——“跳舞,唱歌,画画,剪纸,变魔术,做面食,挑西瓜……”学生还说出自己的“神奇”“不神奇”,这样的“以学生自己的‘学’为核心”,既是生活的享受,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问题为本,问学而进。作者的“问学”问的是什么?在学习的过程中,带着问题思考、理解和实践。思考的基础在于问题,提问就是进行思考,带着问题去思考,阅读理解才会更有深度。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说:“如果没有问题被提出,我们是不能有经验的。每一个突然想法都具有一种问题的结构。”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潘文彬老师在课堂教学上让学生自己发现、提出问题,通过思考、讨论解决问题。经历这样的“问学”过程,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思维能力也不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得到落实。在《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教学中,从“什么”的问题角度,潘文彬老师引导学生提问思考。他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再次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可以在课文的相关地方打上问号,表明那个地方有问题。”这样的问题引导,启发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通过提问、思考和交流,拓展了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语言为本,素养提升。潘文彬老师以“问学”的方式,以学生学习语言文字为本,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他认为:“特别的语言有着特别的趣味,特别的语言有着特别的魅力,特别的语言表达着特别的情感。所以,阅读时,我们要留意那些形式特别的语言。”在潘文彬老师的引导下,小学生以品味语言为核心阅读萧红的《祖父的园子》。“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在后边,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其实,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不但没有盖上菜种,反而把它踢飞了。”在这句话里,学生关注了两个关键词“踢飞”“瞎闹”。从这两个词,学生感受到了作者童年生活自由、快乐的情趣。从语用的角度,引导学生感受到用生动的词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从美感的角度,学生由语言文字感受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幸福。子曰:“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言为心声,人心是通过语言表露出来的。任何语言都是生存的表达、人心的表露。在语言的丛林里审问、发现,由语言追思人、追思人心,再由人、人心追思语言表达。思维、文化、审美都离不开语言的学习、实践和运用。

  语文教学的本真就是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过程中,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留下语言,留下形象,留下情感。形象是感受、理解、运用语言的重要背景,情感与感受、理解、运用语言相依相伴,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和归宿,是语文核心素养的根。有了对语言的感受、理解、品味和积累,情感、思维、价值观、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才会从这个根上生长出来。语文课无疑要帮助学生提高理解、运用语言这个工具的能力。只有充分认识到“儿童问学课堂”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而形成语文核心素养的根本途径是学习语言,才能真正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