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冬夜书怀》有感

时间:2024-02-20 14:00:2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读《冬夜书怀》有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冬夜书怀》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冬夜书怀》有感1

  冬日的一个夜晚,大诗人王维想到自己仕途将走到尽头,却依然位居人下。明明有些许学识,却不被统治者重用,只有失落留在心头。

  漫漫长夜,诗人王维站在窗前,听着阵阵鼓声,看着宫中华丽的服妆与精美的朱砂灯,有说不尽的感慨。清冷的'月光照在自己身上,一声长叹,叹丝丝银发,亦叹逝去的青春年华。此时,他一定在想: 为何别人投靠宦官便可青云直上,而像自己一样的忠臣却只能在最低层度日。

  可就算是如此,他也不会向腐朽的政治集团屈服,也绝不与他们同流合污。吟咏诗人怀才不遇的诗篇,我们都为他的前景所感到担忧,也为他的风骨感到欣慰。

读《冬夜书怀》有感2

  《冬夜书怀》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诗。本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以冬夜的冷清衬托自己仕途失意的悲伤。

  “冬宵寒且永,夜漏宫中发。草白霭繁霜,木衰澄清月。”一个“永”字写出了寒夜漫长。“霜”“衰”两字更突出景物的凄冷和环境的萧条。这萧条冷寂的冬夜景色,更加强了诗人的迟暮之感。“丽服映颓颜,朱灯照华发。”诗中丽服与衰颜、朱灯与华发相互映照,形成鲜明对比。“汉家方尚少,顾影惭朝谒”这两句不是真写自己老迈无用,顾影自惭,而是写自己不受重用,仕途不得意的苦闷的.心情。

  读完整首诗,我也不禁黯然神伤,为什么才华横溢的人会因政见不一致而屡受排挤?这让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国家的兴盛,需要统治者广纳良言,重用人才。

读《冬夜书怀》有感3

  《冬夜书怀》是唐朝诗人王维所写,全篇饱含诸多情感与许多深邃的道理。

  诗的前两句“冬宵寒且永,夜漏宫中发。”反衬出作者时日早已不多,说明他已经到了迟暮之年,又从侧面告诉我们:不能虚度光阴,要珍惜年少时光!

  而“草白霭繁霜,木衰澄清灯。”则很明显地流露出了作者内心的忧愁。再结合历史背景思考,这两句其实也是诗人在指责朝政。

  最后四句“丽服映颓颜,朱灯照华发。汉家方尚少,顾影惭朝谒。”则进一步揭开自己指责朝廷的原因:统治者不懂重用人才,只提拔自己身边的'官员,见识太过短浅!

  读完本诗,我便想到了自己。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要珍惜时间,早立志,立长志,更应秉持最初的信念,不受外界因素干扰,坚定意志,努力追梦!

读《冬夜书怀》有感4

  冬季的景色总是诉说着世间的种种无奈,唐代诗人王维笔下的《冬夜书怀》也是如此。

  “冬宵寒且永,夜漏宫中发。”冬日的夜晚是那么凄凉,枝头的叶子已经所剩无几,寒冷的风令心头又添了几分忧愁,宫中传出更鼓响,一切是如此让人绝望。“丽服映颓颜,朱灯照华发。”王维的诗词在当时影响极大,他的才华更是世人皆知,可在杨国忠一手遮天的.极权统治下又有何用呢?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因为与执政者的心意相左,那时他的心中该有多愁苦啊!

  我闭上眼,一位年迈的老先生出现在我的脑海中,他来到了我的身边,看向皇宫,他的眼里只有对腐败朝廷的悲愤,对平民百姓的担忧。我不禁黯然神伤,一个朝政的腐败意味着一个王朝的衰亡,即便是王维这样的贤能之人也只能独自悲伤。

读《冬夜书怀》有感5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王维晚年时期所作。当时正值李林甫当政,因而他在政治上受到压抑,眼见老之将至却依然位居人下,心中发出了无尽的感慨。所以本诗多表达了诗人仕途失意的孤独与苦闷。

  从“冬宵寒且永”一句中,我隐隐约约听见了几声报晓的更声,诗人在寒冷的冬夜想起了自己失意的仕途,是多么的孤独与寂寞啊!特别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那些向统治阶级屈服的年少之辈,都已平步青云,而自己却是久官而不升。而后两句中“丽服”“朱灯”“华发”等则无不展现出大家族的繁华,这无尽的繁华则与诗人的不受重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对诗人造成了巨大的心理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