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感

时间:2023-12-27 07:51:4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感 篇1

  又一学期结束又一个寒假开始,就如每个学期开学时要做开学计划一般,期末总结、寒假计划也要来了。在我看来计划与计划的施行就近视等于说与做的问题。像我一样开学时信誓旦旦计划着做好这做好那,可到了期末却发现什么都没有做。寒假计划也估计一样,因为我每到寒假快结束的时候才擦觉到寒假的无所收获。静水深流便是说与做的关系最好的概括。

  静就是生命的完满,说得多的人,定寒假计划的人很多,真正去做的人却很少。如同喧闹于枝头的花朵,也许拥有惹人注目的光环,却难以拥有生命的达成,生命不只在大河奔流处涌动,它也在寂静的山间,在被忽视和被冷落的每一个角落,世间最普通的地方也会有如火的热情,也会有寂寞的生长。他们没有声响或不求声响,如同一朵莲花,在生命的每一刻灿然开放,向世界传播美与清香。不悔错过的阳光,不惧即到的风霜,尽心尽力地直到最后,最后即使萼残瓣落,却有莲子如舍利一般,光华烨烨,流芳不凋。

  水就是生命的本源,咆哮的峡谷,奔涌的大江,其实都不止是水的瞬间,融雪的源头泉水的原点,从不多言的水静静地积累,才有了是生命的流动。老子曾说:“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静静的外表下隐藏的是生命的能量。少说多做,为平凡的生命不断积蓄能量,人生才可以苍劲如老松。

  深就是生命的慰藉。这就如同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生命的深度不断增加,做得多了,才可以不断挖掘生命的深度,说得少了,才可以听到来自内心的真实声音。

  流就是生命的形式。我们的人生是不断向前走的`,看似不可预测,实则有规律可循。有的人先说后做,不免过于张扬,难成气候。有的人先做后说,不免过于功利,忽略了求得成功的真正目的与意义。生命在流动,说与做也应随之灵动起来。努力去做,用心去说,不用刻意的修饰,不用夸张的赞叹,实实在在,生命才可以流动的自然潇洒。

  静水深流,这四个字教会我们深刻的人生智慧,告诉我们如何去处理说与做的关系,这使我想起一句有名的禅语:静水深流,闻喧享静,空山鸣响,见惯司空,我不禁会心一笑。

  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感 篇2

  “空谈,水之泡沫;实行,金之点滴。”说一尺不如行一寸,如果说语言是枝叶,那行动便是果实了。闻一多先生便用他的一生很好地诠释了这个道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他“做”了:在李公朴同志被害,警报迭起,凶多吉少的时候,他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这是多么崇高的品格和可贵的精神啊!

  诚然,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但他更是行的高标。可反观现在社会上的`很多人呢?他们说是说了,可是却迟迟不见他们行动,或者他们“雷声大,雨点小”,说的时候有声有色,非常动听,可做起来畏手畏脚,停滞不前。这样的人一开始站在语言的巅峰,到后来却跌落到了举止的谷底,最终只能沦为历史舞台上的挑梁小丑。如果说了却不能做到,索性不如不说,正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你若言而无信,叫人如何相信你呢?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说到做到,敢说敢做不应只存于闻一多等人身上,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做到言行一致,敢说敢做,把实干的精神不断地发扬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去!

  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感 篇3

  读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篇课文,我深深地受闻一多先生的事迹所感动,令我茅塞顿开、颇有感悟。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篇课文是以第三视角记叙了一些关于闻一多先生生平的事迹,讲述了他一生当中的.主要事略,通过字里行间的讲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崇高的素养品格,体现了他的修养内涵,更是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文章当中的那句话叫我印象深刻“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有时候做了也不一定说”。是的,关于“说和做,古往今来我们议论得太多了。先哲告诉我们,凡成就大事者,总是说得很少,做得很好。而通过这篇文章的讲述,闻一多先生就给我们很好得体现出了这句先哲名言。而真正到了要说的时候,闻一多先生不但会说,而且说得响亮,说得彻底,说得鼓舞了人心,让人们都起了共鸣。

  总体而言,我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感悟就是这些,我们应该学习闻一多先生说得少,做得好。并且到了真正该说的时候一定是说得痛快,说到彻底,并且要拥有一颗崇高的内心,兼具内涵。

  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感 篇4

  从下册的语文书里看到了一篇臧克家先生所写的一篇回忆录。写的是闻一多先生。文中写到“在30年代国力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臧克家先生在写此作文时已是75岁高龄,但面对这些往事,他仍然历历在目。

  闻一多先生总是头发零乱,但他是无暇及此的。我认为闻一多先生与杜甫有着相同的经历,在抗战爆发前,闻一多先生曾是过着一段宁静的书斋生活,但当他亲眼目睹了下层人的`苦难生活,也如杜甫般逐渐形成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我从查阅的资料里知道了了闻一多先生不仅是优秀的诗人,还是大勇的烈士,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还有臧克家与闻一多既是朋友又是师生,臧克家常说若没有闻一多先生便没有他的今天,他们俩共同有着爱国情怀,那是潜移默化的。

  闻一多先生吃的是精神的粮食,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药方。他在最后一次演讲中,慷慨淋漓地大骂特务,那是心的释放,是代表全中华民族的反抗。勇敢、不堕落!闻一多先生忍受着饥饿带来的折磨,在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演讲》一文后,当天就被的特务杀害了,从这篇短文中我明白了有再大的成绩不要骄傲。不要惧怕势力。

  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感 篇5

  每个人都很爱国,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事业奋斗着,可是能有多少人能够像闻一多先生那样为了爱国,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的,究竟有多少。

  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方面是与众不同的。别人是说了在做,他是做了再说。别人说了不一定做,他是做了不一定说。他却一生创作了三样文学上的奇葩《唐诗杂论》、《楚辞校补》以及《古典新意》。

  他在民主运动中,是另一方面的'人。与学者方面是截然不同的。是说道也会做到。他说到了,但是他用他的生命作为代价。在演讲大会上大骂特务,说为什么不敢明着打,而在暗地里。问他们李先生到底犯了什么错,为什么要杀死他。既然他犯错了,为什么不明着打,是因为他们自己感到恐惧,从而制造恐惧......演讲3小时后就被暗杀了。特务们为什么要杀死他。是因为他们害怕闻一多先生。

  由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告诉我们,有再大的成绩不要骄傲。为了爱国要向闻一多先生一样,不惧恐怖势力,让人们站起来,是最重要的。这就是我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感想。

  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感 篇6

  今天我们学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篇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作为民主战士的言行举止。本文的写作手法令我感受很深。

  这篇文章作者的写作手法是:1从人的言行举止来写2精选典型事迹。从这两点可以让读者充分认识这个人。通过读这篇课文,我知道了闻一多先生是一位对工作一丝不苟、勤勤恳恳、刻苦钻研,言行一致的人。作者把这篇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写的是他先做后说;第二部分写的是他先说后做。不过这两部分的`共同点是说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

  举例说吧,现在社会上的很多人都是“雷声大,雨点小”。什么事情先说了,可是呢,却没有做。有一些人承诺着要完成默项计划,可是到头来还是不能坚持到底。而这一课里的闻一多先生却不是这样的,他是言行一致,只要说到的就能做到,做到的也不一定说。真可谓是祖国的栋梁之材。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应该像闻一多先生那样,言行一致,对学习认真负责,不能草率行事。

  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感 篇7

  作者臧克家深情回忆着“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力青岛大学的两年时刻,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臧克家先生写此作文时已是75岁高龄,但面对这些旧事,他仍然记忆犹新。

  “那时候,他已经对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是一股什么精神的力量促使着他!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一多先生也老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杜甫一生忧国忧民,安史之乱后流离失所,穷困潦倒。他亲眼目击着基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因此他的诗中多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社会现实。闻一多先生是十分赏识杜甫的,他也与杜甫有着相同的经历,在抗战暴发前,闻一多先生曾是过着一段宁静的书斋生活,但当他亲眼目击了基层人的苦难生活,也如杜甫般慢慢形成沉郁抑扬的创作风格。臧克家与闻一多既是朋友又是师生,臧克家常说假设没有闻一多先生便没有他的今天,他们俩一起有着爱国情怀,那是潜移默化的。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闻一多先生吃的是精神的'粮食,他要给咱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药方。他在最后一次演讲中,慷慨淋漓地痛骂间谍,那是心的释放,是代表全中华民族的招架。勇敢、不堕落!闻一多先生忍受着饥饿的带来的折磨,发表了闻名的《最后一次演讲》,当天就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是一名何等有价值的学者啊!闻一多先生是中华民族的自豪!他是优秀的诗人!他是大勇的命烈士!

  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感 篇8

  从下册的语文书里看到了一篇臧克家先生所写的一篇回忆录,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感作文450字。写的是闻一多先生。文中写到“在30年代国力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臧克家先生在写此作文时已是75岁高龄,但面对这些往事,他仍然历历在目。

  闻一多先生总是头发零乱,但他是无暇及此的。我认为闻一多先生与杜甫有着相同的经历,在抗战爆发前,闻一多先生曾是过着一段宁静的书斋生活,但当他亲眼目睹了下层人的苦难生活,也如杜甫般逐渐形成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读后感《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感作文450字》。我从查阅的资料里知道了了闻一多先生不仅是优秀的诗人,还是大勇的烈士,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还有臧克家与闻一多既是朋友又是师生,臧克家常说若没有闻一多先生便没有他的今天,他们俩共同有着爱国情怀,那是潜移默化的。

  闻一多先生吃的是精神的粮食,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药方。他在最后一次演讲中,慷慨淋漓地大骂特务,那是心的释放,是代表全中华民族的`反抗。勇敢、不堕落!闻一多先生忍受着饥饿带来的折磨,在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演讲》一文后,当天就被反动派的特务杀害了,

  从这篇短文中我明白了有再大的成绩不要骄傲。不要惧怕势力。

  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感 篇9

  读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收获很大。作者臧克家深情回忆着“作为学者和诗人的 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力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臧克家先生写此作文时已是75岁高龄,但面对这些往事,他仍然历历在目。

  “那时候,他已经对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是一股什么精神的力量促使着他!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一多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杜甫一生忧国忧民,安史之乱后颠沛流离,穷困潦倒。他亲眼目睹着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因此他的诗中多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社会现实。闻一多先生是十分赏识杜甫的,他也与杜甫有着相同的经历,在抗战爆发前,闻一多先生曾是过着一段宁静的.书斋生活,但当他亲眼目睹了下层人的苦难生活,也如杜甫般逐渐形成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臧克家与闻一多既是朋友又是师生,臧克家常说若没有闻一多先生便没有他的今天,他们俩共同有着爱国情怀,那是潜移默化的。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闻一多先生吃的是精神的粮食,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药方。他在最后一次演讲中,慷慨淋漓地大骂特务,那是心的释放,是代表全中华民族的反抗。勇敢、不堕落!闻一多先生忍受着饥饿的带来的折磨,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演讲》,当天就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是一位多么有价值的学者啊!

  闻一多先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他是优秀的诗人!他是大勇的命烈士!

  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感 篇10

  如果你要用成语来描述赵沁怡,那么“认真负责”和“活泼开朗”这两词最适合不过了。咦,这两个词不有些矛盾吗?“认真负责”和“活泼开朗”可完全是两面性呀。但赵沁怡就是这样一个人。

  小赵留着短发,头顶还附着一根梳不平的“呆毛”,戴着一副眼镜,一看就是一个有学问的好学生。

  “活泼开朗”主要表现在小赵大课间活动以及其他空闲的时候。这时的小赵,像一只小鸟一样,谈天说地,脸上洋溢着笑容,嘴角上扬。瞧,刘斯咏和小赵两人聊得正欢呢,李梓萌也凑过去听,不一会儿笑容就挂在了她的脸上——一个人的快乐,变成了三个人的快乐。

  但在学习上和工作上,小赵是极其“认真负责”的。

  听,上课铃响了,小赵挺直身板,目不转睛地望着老师,看着黑板,乌黑的眼里闪着求知的光。老师讲到兴处,小赵会微微笑起来,老师讲到哪里,小赵的心里就在哪里了。反正,小赵上课是从不会走神的,正因为这样,小赵的`成绩一直在进步。另外,小赵对她的作业也是高要求,高标准。小赵的字很清秀,让老师一看就忍不住给作业本画上一个又一个鲜红的√,最后再加上一个“100”分,谁不喜欢这样的字迹,这样优秀的作业呢?要是在组内有人抄作业,小赵是深恶痛绝的,不仅要求抄作业的同学写保证书,还要禀告给学习班长杨璨晨。

  小赵对她的工作也是极其认真负责的。她的工作是管理环境卫生区,每周她都会提前一天告诉指定的组让他们早点到校。有时,时间来不及了,小赵也会热心肠地搭上一把手。小赵会定时定点检查环境卫生区,从不松懈,一丝不苟。如若环境区脏了,她会立刻叫几个同学打扫。总而言之,就是要让环境区干干净净的才行。这项工作很累,要是换作我,肯定早就写好了“辞职信”,但小赵无一句怨言,勤勤恳恳,认真负责。

  小赵就是这样,认真负责又活泼开朗。

  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感 篇11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感】相关文章:

语文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教学反思11-30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读后感03-04

读《说和做》有感(精选8篇)02-28

关于闻一多先生上课的阅读理解08-21

关于说和做的作文(通用20篇)08-29

关于说和做范文650字左右01-19

我最敬佩的闻一多先生作文(精选15篇)02-28

说和10-02

说和谐07-14

说和谐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