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论语》读后感

时间:2023-12-12 18:01:5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必备]《论语》读后感15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论语》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必备]《论语》读后感15篇

《论语》读后感1

  翻开一本中国的经典之作,走进孔子的世界,品味《论语》的墨香,细细咀嚼“仁爱”之意,我不禁陷入深思之中……

  孔老先生是我乃至我们民族备受崇敬的思想家,孔子一生推崇“仁”的思想,推已及人,仁爱待人正是他崇高思想的表现。记得有一次,颜渊问到孔子怎样做才能是“仁”,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则论语对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且这也是我们中学生日常行为准则。那么,我们是怎样做的呢?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不适合我们身心健康成长的书、影像等,我们是坚决杜绝的。可是我们个别同学还是不免去看一些认为无关紧要的闲书,我们应该劝阻他们,因为这不但是在浪费时间,而且会极大的干扰学习,减弱学习的积极性。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没有礼貌的话语就不要去说它,不文明的行为就别去模仿,否则不但会损坏我们中学生的形象,还会影响社会的文明和风气的好转。我们的语言是先辈经过几千年才演变而来的.,我们不要去刻意地玷污它。不要忘记汉语是世界上发源历史最长而且最美的语言,我们应该弘扬中华的语言,让世界都能领略到中国美,汉语美。

  “非礼勿动”,不是自己的东西就不要去动它。偷窃可耻,而且是要严惩的。别人拥有的东西,我们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劳动获得,还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何乐而不为呢?从另一个角度说,拾金不昧就是“非礼勿动”生动的表现。拾金不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作为新一代的我们,应将这个美德发扬光大,为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出一份力吧!

  《论语》是一部博大精深的著作言论,里面还有许多宝藏在等待我们的挖掘。古人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说,这足以显示出它的博大。老师说“半部论语修自身”,我想它也是一面镜子,既照出了我们的缺点和不足,又告诉我们如何去不断完善自己。

  孔子推崇人“仁、义、礼、孝”等,是他一生追求的目标,在几千年后的今天,让我们也携手孔老先生,踏上仁爱的旅途吧,我们要时刻铭记“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的含义!

《论语》读后感2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同学们,这里说了“知”的三种境界,知,好,乐。这三种境界,

  为知而知境界最低。功利性学习,的确不能保持学习的持久动力。就像有些高中生,只要一毕业,就开始卖教材一样。学习是为了考学,不是为了其中的乐趣,更没有高远的志向。这个境界的学习,势必不能让人走远。

  好之,境界高了一层。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做引领,会把学习带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但是,兴趣要保持很难。只有兴趣,是肯定达不到颜回那种“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层次的。

  于是,乐之在之前两个层次的衬托之下闪亮登场。以学习为乐,这真是个高境界。他需要人自觉的“学而时习之”“学思结合之”“日日三省之”“温故知新之”……总之,道路漫长,坎坷不断。孔子说自己到七十也只是“不逾矩”的程度,可见,学无止境,如果没有持久动力,那是难有作为的。

  取法乎上,得法乎中;取法乎中,得法乎下;取法乎下,不得法矣。因此,请同学们端正学习态度,以学习为乐,自觉、努力、坚持去学、去品、去收获,如此才能行稳致远。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同学们,这则论语中,你能找到孔子表扬颜回的原因。你看,孔子吃的不太好,喝的不太好,睡得也不太好。可他依然有快乐。他的乐是什么?是学而时习之?是有朋远方来?抑或是温故而知新。总之,有发现,有收获,有进步,就足可乐。这不是“乐之”境界的最好体现吗?这不是和安贫乐道境界的最好体现吗?比颜回层次还高的在于:孔子不仅有崇高的学习观,更有崇高的财货观,也就是价值观。“饭疏食饮水”的境况对任何人都是一种考验,可面对不义之财,孔子只当他是浮云。多么的清高,多么的潇洒。不为财累,才乐得货真价实,超然物外。

  孔子说的“乐”,不仅境界高,而且是让人获得真自由的不二法门。值得我们深思。

《论语》读后感3

  古老的论语,传承了上千年。流传到我们手里时,却仅仅只是在课本上涉猎。现在,总算是有一个人站出来,告诉我们在现代化的社会中,如何利用老祖宗老圣人们留下的笔记,立足于社会。

  于丹的心得,让有机会和没有机会读《论语》的人,都近距离的接触了一次圣人,这个在我们心中只有个圣人形象的孔子,忽然变得亲切,成了一个可以去触及,可以去请教的老者,孔圣人的观点再加上于丹的再次理解与创造,成了一种可以修身养性的处事原则。在紧张的社会生活中,这种观点的介入,可以让很多人学会平和,得到精神上的舒缓。

  初读于丹的心得,在读到某一句,某一个故事的时候,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瞬间觉得很多事情是不用去计较的,让人的心灵得到一次洗礼,一种净化。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人们喜欢用最快的最简捷的方式去接受东西,电视,广播,互联网,书的传播速度似乎慢了些,但是,于丹的七天论语心得,让人们又重新拾起了书本,去领略古圣人的至理名言。让人们拾起书来,学习一种处事原则,让更多的人重新去树立一种平和的心态,我想这个作用是任何批评都掩盖不了的。

  书中有一个小故事我很喜欢,说的是对待事情不同的态度有不同的回报.几个工人挑转头去建造教堂,其他的`我就不说了,其中有一个工人说:“我所看到的是一座教堂。”对啊,你对待事情不同的态度,付出的努力就各不相同,得到的回报自然也会各不相同。

  在这本书中有很多经典的小故事,于丹教授用7天的时间,用这些简单平凡的故事,圣人口中的道理,相互结合,教给我们为人处事之道。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在骂于丹教授,说她不懂论语。指出了很多硬性的错误,在我看来,错误确实是存在。可是她征服我们的并不是一本论语,而是她个人独到的见解,是她个人自己总结出来的结论。并不是那些硬性的论语的翻译。

  真正了解论语这本书的人,不是那些为了一点错误而跳起指着别人鼻子骂的人,他们的本事无非就是挑错误。真正了解的,是孔圣人,是孔圣人的弟子。

  有一句很俗的话: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就让那些雪亮的眼睛,去评价,熟是熟非。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读后感4

  中国文化渊源博长,拥有五千年的礼貌史,是我们华夏子孙的骄傲。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给人类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经典诗文。这些经典诗文,寄托了我们先辈对于人格与道义的追求与向往,是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今日,人类社会正处在急剧大变动的时代,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相互学习,开拓创新,是各国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明智选择。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意思是说:君子胸怀宽广{所以少了许多忧愁};小人心胸狭窄{所以多了许多忧愁}。教育我们,宽容是一种美德,要学会宽容。当今社会,纷争不断,就是因为很多人心胸都很狭窄,别人的一点错误一点缺点也不原谅,换个角度来说,自我的缺点是不是更多,犯的错误是不是更大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说:作为一个仁德的人,自我要站得住,也使别人能站得住,自我要行得通,也是别人能行的通。这句话强调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不要只想到自我,不管别人。凡事多为别人想一想,社会就和谐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此言义为:多优秀啊,颜回!吃的'是一篮捞饭,喝的是一瓢清水,住在简陋的房子里,一般人都受不了这种清苦的生活,但颜回却不改变他的乐趣。多优秀啊,颜回!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当今,虽然人们的生活富裕了,也没有必要必须吃捞饭,喝清水,住简巷,但“颜回精神”,仍不可或缺,因为人生的道路艰难曲折,有点“颜回精神”,心里才能平衡,事业才可有望可成。尤其是当今的许多学生家庭富裕,让他们体会一点“颜回精神”更具深远意义。

  读了《论语》我受益匪浅,在此,提倡各青少年多研究四书五经,能够使我们拥有更丰富的知识,还教会我们学习、做人。

《论语》读后感5

  我喜欢莱蒙托夫的一首诗:“一艘船,孤独的航行技术在海上,它既不能寻求幸福,也不能逃避生活的幸福,但我们向前航行,下面是安静的蓝色大海,头顶,是金色的太阳。”

  我想成为这艘孤独的船,在宁静的大海中荡漾着碧波,奉承着,驶向前方,感受阳光的温暖。

  高中时,使人成熟,使人感性,使人感性。我们不再是无知的孩子,我们学会独处,学会与自己相处,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我们接触到更多的世俗智慧,体验到更多的人性温暖,心灵更加成熟。回忆起我以前每天都在想的事情,真的很有意思。一个淘气的孩子,他从来没有经历过生活、死亡、悲伤或分离,他每天都在他创造的悲伤情境中度过,担心各种各样的事情,现在看起来像一个无病的呻吟,自怜的笑话。现在我们更珍惜宝贵的生命,更了解那些不冷不热的人,我想,这不是虚伪,而是更热情地与世界相处。

  今天,我们从来没有失去过任何人。我们慢慢沉迷于一个人的.世界,写作学会了面对喧嚣后的寒冷,学会了忍受孤独和孤独,像鸟一样孤独的船,像深海,骑兵冰,平静的心,但它蕴含着巨大的能量。

  如今,我们不再对人情的温暖和温暖感到太悲伤。我们可以慢慢习惯礼貌和僵硬,但仍然保持温暖的心,真诚对待每一个问题值得企业付出的朋友,用温暖的心认识社会发展,感受生活世界,过滤那些琐碎、冷漠、消极的事情。

  今天,我们更感激伟大的生活,珍惜你的生活,渴望更多未知的世界。随着时间的推移,看着我们身边的生死,我们不禁移动到生命的魔力,感受到生命的脆弱。所以,我们正在努力让我们的生活没有遗憾。我们渴望未知的国家,不同的文化,以及对奇观世界的无限渴望。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自然在不断运转,生命在中国不断消失,我们也在不断发展和成长。被岁月拔节,我们学会了学生的感恩,学会了一种冷漠,学会了他们有这样一颗敬畏法律世界、敬畏人民生命的心,在这个迷茫的时代,为自己未来的经济奔腾!

《论语》读后感6

  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有朋从远处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忧,不亦君子。学而时习之,不做人做事的状态和心情体验。学习的内容是做人做事,所以学习时间不仅在课堂上,在书本上,而且在日常时刻。时习之就是时刻练习和复习,通过实践获得的知识才是真知。生活是所有知识的源泉,这就要求我们时刻习惯,勤于思考,多练习,永远不要忘记学习,保持生活到老,学习生活的态度。

  世界上最难的是什么?做人最难。努力工作三年两年,做一两件事并不难,做人是一辈子的事,做不好一辈子也不会做人。不会做人怎么做事?世事洞明皆知,人情练达即文章。孔子弟子评价孔子温、良、恭、节俭、让。做人首先要注意道德修养,其次要谈知识,我想,这大概就是孔子学识渊博的原因吧。意大利诗人但丁曾经说过:一个知识不足的人可以用道德来弥补。道德是生活的基本标准,理解生活的基本道德标准,一个人可以站在道德的立场上,真诚地对待他人。

  孔子说:贤哉,回来!一勺食物和一勺饮料。在一条破旧的'小巷里,人们不堪其忧,回来也不会改变他们的快乐。贤哉,回来!这句话是孔子赞美颜回归高尚品德和情操的。事实上,人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否幸福和幸福的关键在于他们的心态。贫富只是一个外在因素,真正有知识的人是受不了的。

  生活中有很多人总是担心自己的才华不为人知,悄悄被埋没,抱怨伯乐没有见识自己的眼光。这些担心是多余的。他们留在青山里,不怕没有柴火。真正重要的问题不在于知识,而在于知识。知识分子在关键时刻总会对一个人的命运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论语》也教会了我一个道理,人一定要学会多种技能,做一个能文能武的通才,不仅要精通专业,还要了解其他领域。

  所有的名利都只是过眼烟云,得而复失,失而复得经常发生。只有看不起名利,才能事去心随空

  《论语》,一本包含道理的圣贤之书。

《论语》读后感7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可哪用半部《论语》,几则《论语》就足以让我领悟了做人的道理。就如这句——字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这才是真正有内在的智慧!

  孔子还说过:“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这个字,可以让我终身受益。就是自己不想不喜欢干的'事,也不要强迫别人做这件事。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因为别人欺骗自己而反过来是不可取的。就像蛇咬了你,你该不会咬回蛇吧。所以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们学校每个学期都会进行经典诵读比赛,《论语》也是我们必背的内容。下个星期比赛就要开始了,随着诵读的深入,《论语》总是让我有常读常新的感觉。《论语》不光让我明白了要谦虚谨慎,要学会换位思考的道理,同时它还告诉我们要实现家庭和睦和社会和谐的奥妙。

  让家庭和睦就要做到“孝悌”的本分。正如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在教导我们要孝敬父母也要顺从长兄。不应该与兄长姐姐斗嘴,更不应该与父母亲作对。孝敬父母,顺从长兄,这是一个人做人的本分,这是一个人拥有“仁”德的根本。如果人人都能守住这个做人的本分,那么社会上就不会有孩子因父母批评赌气出走的新闻,也不会有某地“逃儿村”的怪相,更不会有日本留学生汪某机场刺母恶劣事件的发生!因此,让我们将孝悌铭记于心,家和万事兴!

  家庭和睦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也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而《论语》中的“克己复礼”,我认为也是可以作为人与人之间的相处的准则。礼,就是礼让别人,大家互相谦让,互相帮助,没有坏心眼,世界不就变得很美好的吗?而礼的另一个层面是“诚信”,这也是做人的根本。孔子也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做人、做事要诚信,做生意也要诚信。

  《论语》是儒家著作之一,这些语言闪耀着非同一般的光芒,使我参悟了其中读书与做人的重要性,以后我们依然会继续诵读,也相信会有更多的收获!

《论语》读后感8

  聪明的,你曾告诉我,看看世界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智慧的结晶《论语》吧!说实话,我还没有能力把《论语》都看下来,可是以下两句就让我受益匪浅。

  子路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为人光明磊落,勇敢正直。他很尊敬老师,但是孔子的课,他听不明白的就会向孔子提出,有疑问的甚至敢当着同学们向孔子质疑。所以《论语》中这样说:“子曰:‘由。诲女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认为子路这样的学习态度实际上是一种智慧啊!孔子的这句话在中国是家喻户晓,可是又有多少人是真正理解?又有多少人是这样做呢?

  在班里老师说完一旦数学题总会问:“懂了吗?”大多数时间,只要大多数人说懂,小部分不懂的也跟着叫“懂了”。这常常让我内疚。我有时是那个大多数,有时是那个小部分,但是每当我不懂时,我总会犹豫片刻,开始“天使”和“魔鬼”的斗争。“天使”总让我,说实际情况,而“魔鬼”总是不顾一切让我喊“懂”或沉默不语。有时“天使”似乎胜利,可当我连“不”的口型都做好时,只要同座轻松地说:“太简单了,早就懂了!”我就乖乖地闭上了嘴。我就没有子路这样的智慧,因此我的学习总是让人不安一。

  学习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是学习上的诚信。更重要的是做人的诚信。有人为了交朋友,明明喜欢深蓝色,见朋友喜欢暖色,就也说自己也喜欢暖色。我有一个朋友胖胖的,很可爱,我很佩服她的'诚实。一次老师在垃圾桶边发现7个吃过的口香糖,“谁吐的?”没人回答,只见她站起来说:“我吃了2个,一个红的,一个黄的是我吐的。”她的脸因羞涩变得很红,可是她是唯一诚实回答的人。子曰:“人而无信,不其可也。打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孔子说得真对。一个人如果连说话都没有诚信,我不知道他还可以做什么是可以的。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我们六年级语文课本中的《两小儿辩日》中的孔子面对两个小孩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绝不不懂装懂,绝不糊弄孩子。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读书能够懂道理,更为了好好做事情。小学最后一个学期看我的吧!

《论语》读后感9

  《论语》是一本朴素的书,它没有浮华的辞藻,华丽的语句,它只是用朴素的语言告诉我们一个又一个朴素的道理。--题记

  我们都知道百善孝为先,一个人想要成为君子,就要先对自己的父母,兄弟恭敬。孔子认为,一个人除了生病一定会让父母操心之外,其他都不能让父母操心,这样才是真正的孝。这使我感触颇深,自己几乎没什么事能让父母不操心,我还是需要尽更大的努力才能做到孝啊。

  一次, 孔子给他的学生们上课,他问曾子说:“曾参,你知道我一贯的'作风是什么吗?

  曾子说,我知道。孔子于是高兴的走了,其他人问他孔子的一贯作风是什么,曾子说,是忠恕之道呀。忠与恕,便是孔子的作风。中心为忠,如心为恕;一个人只有把别人放在自己心里的中心才能做到忠,一个人只有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思考才能做到恕。很多人一生都背负着仇恨,是因为他一直无法宽恕别人的过错。在古希腊,有这样一个神话,大力神赫利克勒斯发现山路上有一只袋子,于是想打破它来显示自己的力气大,但是它一直没能成功,而那个袋子反而越来越大。这时,一为哲人告诉他说:“这是仇恨袋,你越击打它它就会越大。而生活中的我们是不是也在不停的击打着放在自己面前的那一个个仇恨袋呢,最后我们不但没能击败它,却使自己的心情更加糟糕,这就更加得不偿失了。

  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当中也告诉我们许多治世的方法,孔子认为,执政者只有先做出榜样,他所下发的政令官员才会执行,百姓才会顺从。这也提醒我们,一个人如果自身不够优秀,又怎么能去领导别人呢。

  论语能告诉我们的还有很多,我所感悟到的只不过是冰山一角罢了。我就用孔子的学生子路的话来结束本文吧,孔子的学识好象高墙中的华丽宫殿一般,我们又如何与他相比呢。

  

《论语》读后感10

  一直对中国文化中动辄扯出的“神圣”一词心存疑惑,甚至于只是把他们当作一组一起使用的字词,而不加以辨析。

  可当我看到于丹所说的“神于天,圣于地”时,我才恍然惊觉,这原来“神圣”可以这么理解:神是接近天空的,遥遥远望,缠绕着一种不可言说的飘忽感和出尘感,像是遥远到天际的巴别塔传说,被口口相传,却从未有人见过它的真面目;圣却是贴近土地的,带有一种泥土的朴实的质感,就像是我们身边的氧气和水,你不用刻意的'强调,因为它一直在。

  中国古代的文人,骨子里有种也许在我们现在的人看来可能会嗤之以鼻的神圣责任感。“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亦或者是“穷则独济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准则,都明明白白的体现了“天、地、人”的观念:头顶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希冀天下大同;脚踏一片现实主义的土地,勤劳务实肯干;一身铮铮傲骨,两袖清风,潇潇洒洒的活在这凡世尘嚣中。

  林语堂先生认为:“中国每个人的社会理想都是儒家,而每个人的自然人格理想都是道家。”

  此话我翻来覆去思索良久,确实如此。

  我们的社会理想大抵都是希望最终求得封王觅侯,求得人生的意义,也不枉来这世上走一遭。不得不说,在这方面讲,社会理想的确是功利的。我们也许是为了名声、地位、生活质量而开始采取行动,以求得提高自身的社会价值。文天祥早在几百年前就道出了真相,无非是“留取丹心照汗青”罢了。

  但是,有时候又难免会产生倦怠的情绪。觉得就这么得过且过,也没什么不好的。这就是我们自然人格理想的道家化。

  于丹说:“圣贤的意义就在于,他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而后世的子孙或蒙昧地,或自觉地,或痛楚地,或欢欣地,一一去实践,从而形成一个民族的灵魂。”

  老话有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圣贤之所以被奉为后世的行为准则,大抵是因为他们的以身作则。榜样的力量或许就在于此,告诉我们什么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一套完整的行为体系。

  这才是最应该镌刻在一个民族骨子里的东西。

《论语》读后感11

  上几个星期读完了论语学而,我不仅感受到孔子及他的弟子们的学问深厚,更感受到许多人生中做人、处事的道理和方法。

  在我读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时,我体会到了孔子及他的弟子们道德修养很高,反思我自己就没有像他们那样了。我好像从来没有反省自己的习惯,也不能检讨自己,所以没能对自己有新的认识和见解,也不能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什么是“为人谋而不忠乎”?我们每天晚上都应该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在今天为别人做事是否尽心尽力,答应别人的事又是否去认真做了呢?这些问题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

  什么是“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是相信、信用。如何才能令他人相信你呢?认为你是一个讲“信用”的人呢?主要在于你所答应朋友的事情能否做到,能否完成;不能做到的事情不能答应,不能应承。所以一诺千金。如果答应别人的事情,就是赴汤蹈火也要完成。如果答允别人的不能完成,就是“与朋友交而不信”。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与朋友真诚相待。

  什么又是“传不习乎”呢?就是当老师给你技能知识时,你是否只是听、只是看、只是学,但是有没有在实际生活中去练习、复习呢?我们在平时没有练习和复习的观念和习惯,所以学到知识很难牢牢地记住,记不住,遇到问题就很难解决了。这就是“传而不习”的结果。我们学习的.关键,必须不断地练习与复习。所以“学”与“习”是一体的,不能分离的。而我们在生活学习中做到了吗?

  通过这一条论语的学习,告诉了我:每天要多次反省自己,而不是一年几次,一月几次。要反省自己为别人出谋献策,做事情,为了他人的利益,是否忠诚?与朋友交往是否令他人相信、信任你?对于别人传授给你的知识技能,必须经常练习、复习。只有做到这些,持之以恒,才能有一个成功的人生!

《论语》读后感12

  《论语》是孔子智慧凝成的结晶,它使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博大与精深,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深邃之美。

  五年级时候,我开始读《论语》。论语中的经典句子让我受益匪浅。写作时,我常常把在《论语》中诵读过的经典句子运用到我的作文中来。比如要写珍惜时间的句子时,我马上想到了这一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描绘学习的快乐时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马上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而在整本《论语》当中,孔子对“孝”阐述最使我难忘。孔子非常重视父母子女间的感情交流,并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爱戴和赡养。孔子认为孝不能停留在物质奉养上,他认为仅是物质上的奉养是不够的,还得在感情上对父母表示真诚的尊敬和爱戴。在《论语》中他说:“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是教导我们:百善孝为先,如果对父母在感情上不尊敬和爱戴的话,仅是物质上的奉养,否则与动物有什么区别?古代的黄香就做得很好,他小小年纪就会在寒冷的冬天里,为父亲温暖被子。这看似一个普通的行为,其实包含着黄香对父亲深深的`爱。

  不过,孔子对“孝”的最高的要求是立身。孔子认为:“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话告诉了我们子女在父母生前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在父母死后继承他们的遗志,这才是真正的孝道。而周武王和周公旦继承文王的遗志讨灭了商纣王,因此孔子赞扬他们的行为是真正的孝道。

  孔子对孝顺的要求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灵,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平时的所作所为,与古人比起来,我差远了。虽然我还没有到赡养父母的年龄,但是我在精神上也没有做到孝顺父母。很多时候我都会耍性子,因为一点小事情和爸爸顶嘴。学了《论语》后,我进一步认识到这真是很不孝顺的行为,自己的行为也有所改变。父母都说我变乖了,看来《论语》的力量真大哦!

  让我们热爱经典吧!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

《论语》读后感13

  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个好朋友——题记

  《论语》是一部流传千古的作品,是记录孔子和弟子言行生活的点点滴滴,有着深刻的理论。宋代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著称。几千年来,风雨洗涤依然经久不衰,依然璀璨如星。

  从那以后,我开始接触《论语》。今天,虽然我还没有学到一半,但我受益匪浅。

  现在,中国人和外国人都说:如果人类想在本世纪生存和发展,他们必须回到孔子2500多年前的家乡,以吸收孔子的智慧。孔子有这样的魅力,让人们一代又一代地记住。在卡通片《孔子》中,鲁的王室权力被季夺走,鲁被迫赶往齐。当孔子告别国王时,国王后悔为什么当时没有使用孔子。

  论语教会了我学习的方法。子说:学而时习,不亦乐乎意思是:学习后经常复习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吗?每次学到新的知识,我的学习都有了很大的进步,经常回头复习,让知识掌握得更牢固。我很高兴。学完每节课的英语,我都要经常读每节课的课文和单词。时间长了,课文和单词自然会被记住,考试会写得像神,这样我就能考出好成绩,考出好成绩我就开心了!

  论语教会了我孝敬父母的道理。儿子说:父母可以尽力而为。父母可以尽力而为的意思是:为父母服务,尽力而为。我做到了。平时有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论语教会了我做人诚实的道理。子说:和朋友交朋友,言而有信。意思是:和朋友交往,说话要诚实信用。我没有做到。在学校,我答应给朋友一些东西,总是一次又一次的拖延时间。最后我干脆说我没说过算。以后一定要纠正这个问题。

  通过学习《论语》,我知道如何与人打交道,了解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了解世界著名的圣人孔子。

  更重要的是,读《论语》可以享受快乐。中国文化大师于丹说了我的心,她说:《论语》告诉你的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正意义是告诉你如何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幸福生活。它是教我们在生活中获得精神幸福,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

  愿《论语》成为大家的好朋友。

《论语》读后感14

  假期特意买了一本于丹的《论语心得》,空闲时间好好品读了一翻,读后爱不释手。于丹用她理性的头脑和独到的思考,把《论语》加以分析,把其中的真谛和我们生活中的一点一滴联系起来,警示后人。大家知道,《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这些办法通过于丹的白语化,用许多浅显的故事,而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

  刚读完前三部分就迫不及待的`想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因为有太多的感受。在天地人之道中,于丹把孔子的圣人一面解读的非常深刻、透彻。如孔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用和缓的因循诱导的的跟人商榷的口气,这是孔子的教学太度。想到自己有时会对学生声色俱厉,经常职责学生不该如何如何,真是羞愧难当。觉得自己不是一个真正的好老师。

  真正的好老师应该会像孔子那样,平和地跟学生商量着把这种天地人三才共荣共生的关系讲透。这样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这样一种歉抑的态度,其实正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

  我们说,孔夫子是圣人,圣人就是生活在他生活得这片土地上的,最有行动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孔夫子的温柔敦厚之美在的身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一种饱和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后来孟子所说的浩然正气。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强大。感谢于丹老师让我这样深刻的了解了孔子。让我懂得如何当一名好老师。

  论语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我想无论是古贤圣人还是于丹所想表达的意义在于,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让后世的子孙一一去实践,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这大概就是《于丹论语心得》所给予我的最大感受吧!

《论语》读后感15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以德,是孔子的为政思想,强调道德对国家治理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原则。作为后生,乃十分敬佩,并加以学习思考之,于是作简单浅显的认知如下。

  一、岁幼时的德化

  就个人而言,我认为在岁幼时,养成的生活习惯或道德品行都一直影响着我,有一些甚至是可能会影响着我的一生。我想在岁幼时的德育教化是一个人成长的开始,也将是这一个人的人生根基,因为在岁幼时不懂是非,更不懂德,这时的德育便是最佳时期,有意识的灌输,一定是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二、成长时的德引

  当我们踏入校园后,老师是扮演着道德引领的角色,当然也有其他的引领者。我便斗胆谈下我自己。进入大学后,当选学生干部,初衷为了在服务老师和同学的同时历练自己,到了这个位置上来,才明白肩负的责任和担当,当面对的是一个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集体。我想,我既没有长辈身份的威严,也没有过胜过强的能力,用什么来博得民心,用什么来做好工作,那就是“德”。

  在面对一开始同学们不支持工作的情况,用什么去让他们有所改变,是退步、自我反思、自我总结并自我改变,这是“德”。是用适合同学们的方式去开展工作,是站在他人、集体角度去思考事情该如何处理,且在一定程度上要竭力降低集体负能量,提升同学们的思想素质,我想这是“德引”。我一直以来坚持重点抓班级学风建设、德风建设,在这一学期,班级情况转变相对较大。即使我陷入了新的困难旋涡,但依旧不改的工作初心——德引。

  三、成年后的德育

  工作后、成家后,我想对德的学习和使用更是要注重。当进入到一个工作的集体环境,或多或少都有着来自他人以及自己对他人的影响,如若每个人都注重“德”的修为,将会有更好的工作氛围。当有了家庭和孩子后,为人父母不仅要以德育子,更是要从自身做起,在自我的道德品行中潜移默化地让孩子得到教育。

  总言之,我认为“德”应该作为我们每一个人的终身修行。从古时的孔子到今天的楷模,时代一直在变,但“德”从未改变,它约束着我们,成为了人生的'第一准则。做一个讲“德”有“德”的人吧,智慧居左右,让“德”点亮人生!

【《论语》读后感】相关文章:

《论语》读后感 读《论语》读后感11-08

《论语》论语学而第一08-02

《论语集注》论语序说08-28

《论语》论语·里仁第四11-29

《论语》论语·子张第十九08-01

论语的名言05-24

论语心得11-28

《论语》经典名句08-15

我与《论语》01-08

《论语》论语·卫灵公第十五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