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时间:2023-11-18 12:03:2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3篇(推荐)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3篇(推荐)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篇1

  在20xx年紧张而百无聊赖的春节期间,我偶然在小姨家翻到了这套书,一口气走马观花读了前六本(家里只找到了六本)。此为背景。

  对于一个靠死记硬背上位的不称职文科生来说,明朝在脑海里是神秘、可怕的,标签也只有朱元璋、东厂、阴谋和画质模糊、背景音乐瘆人的港台电视剧。感谢当年明月,把一个能让人看懂的大明朝清楚、全面、完整地展现在我面前。

  我认为,明朝的特点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各种“没想到”。从雄才大略的太祖成祖,到仁宣之治,再到英宗代宗,再到没存在感的朱见深朱佑樘朱厚照,再到大名鼎鼎的嘉靖万历,最后是嘉靖。太祖定下的规矩,本以为可以限制太监的权利,没想到宦官专权数诸朝之最;本以为废了丞相皇上就能高枕无忧,没想到内阁首辅张居正竟能把万历噎个半死;本以为永远把商人压下一头,没想到培育出了资本主义萌芽;本以为明朝能永续汉族统治之潮流,没想到又被女真夺了江山(虽然严格来讲不算)。加之老朱家人擅长内斗,而且越到后面基因越奇怪,英年早逝者、木匠、被藏着长大者不一而足,导致执政水平和效果千差万别,以及文人势力格外强盛,也上演了一幕幕君臣之间的斗争,导致整个大明朝真的是故事性极强,难怪可以写成如此精彩的小说。

  整体看,明朝的皇帝们水平不如清朝,但也从1368到1644维持了近三百年,其中文人功不可没。明朝历史上涌现出了太多忠臣、能臣,他们靠勇气扛起大任,靠智慧挽救危局,虽败犹荣。让我印象深刻的有靖难之役里拼死抗燕的铁铉、盛庸,七次下西洋的郑和,土木堡之变中起死回生的于谦,和万历年间智慧得令人折服的张居正。明朝给了知识分子一个绝佳的舞台,能力超群者自有扬名立万的机会,时代和英雄互相成就,这些人真的是历史最宝贵的财富。

  另外,这本书让我对历史上的各个地区也有了粗浅的认识。比如,才知道之前从没注意过的江西,是古代能人辈出的`地方,也作为重要战略地爆发过数场战争;还有北京城外的锦州、宁远(兴城)是守卫山海关、进而拱卫京城的战略要地;山东也是从北打到南的必经之地。

  明朝,凝聚了太多的权谋、智慧,放在整个历史上看,作为一个汉族王朝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也发展了经济,都是很了不起的。对自己而言,这套书完成了基本的知识普及,当年明月也是很厉害的,能把那么多难啃的古书啃出来,转化成如此通俗的小说形式娓娓道来,绝非无能之为。

  希望这样的文学能多一些,毕竟读者不是专门研究历史的专家,能完成对广大群体的知识普及已数难得,想进一步研究者,再去翻史书就好。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篇2

  日暮黄昏,重拾那本旧书,徐达遇春,梦回我大明王朝。

  从小就对历史特别感兴趣,甚至到了痴迷的状态,得到一本史书就绝不放过,《明朝那些事儿》也不例外。当年明月用十分诙谐幽默的笔调把明朝十六位皇帝,二百七十六年的历史一气写完,而我最欣赏也最为之敬佩的就是从和尚到皇帝的明太祖朱元璋。

  平静的海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乱世出英雄!

  1328年,随着一声婴啼,在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的一个拖欠税款的佃户家里,朱元璋来到了人世。他在兄妹中是大难不死的最小的孩子,除了最大的孩子外,其余孩子都因无力抚养而送人或嫁出,1343年,濠州发生旱灾,次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和瘟疫,不到半个月,他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先后去世。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家里又没钱买棺材,甚至连块埋葬亲人的土地也没有,邻居刘继祖给了他们一块坟地。兄弟二人找了几件破衣服包裹好尸体,将父母安葬在刘家的土地上。朱元璋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铸就了强大的心灵,他不会哭,因为他早就明白了:哭,只是弱者无能的表现。我懂了,坚强,是要成为王者的必备品质。

  朱元璋为了活命到了皇觉寺当和尚,但好景不长。朱元璋收到儿时伙伴汤和的来信,邀请他参加郭子兴的'义军。恰在此时,他的师兄秘密告诉他,说有人知道此信,要去告密。于是,他走投无路,要么死,要么起义,既然和尚做不成,那只有去做皇帝了。朱元璋去投奔郭子兴的红巾军,这一年,朱元璋25岁。之后,朱元璋势力不断扩大,天下只有张士诚、陈友谅可与之匹敌,终于,决战在鄱阳湖上拉开了序幕,他以十万人对战陈友谅六十万大军,以临时拼凑的小渔船对战高九米长数百米的“无敌战舰”,不顾众人的反对,他选择坚守而不是退后,他明白成王败寇但是他依旧对自己充满了信心,是啊,人生能有几回搏?我懂了,自信是成为王者的必备品质。

  建国以后,朱元璋就成了不折不扣的“工作狂”,吴晗先生统计过,从洪武十七年(1384)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仅仅八天内,朱元璋收到了一千六百六十六件公文,合计三千三百九十一件事,平均每天要看两百份文件,处理四百件事情。可见小时候多受些挫折与磨炼是有好处的。我懂了,苦难是成为王者的必经之路。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回观当下,我们既没有劳筋骨、饿体肤,又没有行拂乱所为,比起朱元璋我们不知道幸运了多少万倍,那我们何不尝试把心志放在学习上苦,然后曾益吾所不能呢?

  乱世出英雄,英雄多寒门,寒门多苦难,苦难炼人心,人心但炼成,必纵横于天下之间,无所匹敌!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篇3

  通过阅读此书,大大刷新了我对历史书以往的观念。

  以前在我看来,历史是有趣的,但是历史书却不免让人乏味。所以家里那几套历史书,不管是通俗的白话文还是文言文版的《三国志》,几乎都没怎么动过,被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灰尘。而它的语言流畅、幽默,时不时调侃一下,给人一种轻轻松松读历史的感觉。

  作者当年明月,不用说也知道,这一定是一个人的笔名。作者原名石悦,武汉人,用不同的幽默语言,让我两天来快马加鞭,书中的小括号也甚是动人。

  前两天读的《百万英镑》,马克吐温的幽默与石悦不同,在我看来马克吐温的幽默是贯穿在整个文字里的。而石悦用一种独树一帜,别具一格的表达形式巧妙地利用小括号,把历史变得生动有趣,接地气。

  从内容上说,从一开始我就被书中的情节吸引了。第一部是从朱元璋的出身开始写起,到永乐大帝朱棣夺位的靖难之役结束为止,叙述了明朝最艰苦卓绝的开国过程。故事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可谓是高潮迭起、一波三折,让人欲罢不能。文中说到了这段:“朱重八,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朱元璋。所谓璋,是一种尖锐的玉器,这个朱元璋实际上就是诛元璋。朱重八,把他自己必成诛灭元朝的利器,而这一利器,正是元朝的统治者自己铸造出来的。”朱重八是个身无分文的小小和尚,主要工作是讨饭,他被逼上了造反之路,赌上一切。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勇气、智慧、坚定和非凡的军事天才,还有身旁的诸多能人(如徐达、常遇春、刘基等)的鼎力相助推翻了元朝,建立了自己理想的国度,也就是大明。

  大明,毕竟是古代。朱元璋的政策也必定不完美。他从幼年的父母双亡,决心造反,到打败了一个又一个强大的对手,狠辣的陈友谅以及庞大的元朝……都纷纷败在他的'麾下。而在我看来朱元璋还是会向一种东西臣服,这就是贫穷。朱元璋一定是早年贫穷惯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蛇。”所以才害怕自己的子孙也受苦挨饿。在无数场战争过后,一个个名将,一各个功臣都被朱元璋以无理取闹的理由杀掉。他这么做都是因为他觉得这样能更好地保障自己儿孙的权力。为了不让权力分散,他还撤掉了丞相这个职务……那些在战场上的战友,有的人甚至可以为保护他豁出性命。却又一个个战死沙场,即使幸存回来也被过去自己那么推崇的那个对象给取下脑袋。过去都是兄弟,而现在兄弟二字似乎显得那么没有力度,这种兄弟情就像是没有一样,自己却拼命保护一个想要自己脑袋的人,我感到唏嘘。

  后来的朱允炆又太过仁慈,从而丢掉了皇位,他的去向也成为一个谜。朱元璋的儿子朱棣充分继承了他父亲一个特点:要么不做,要么做绝。正因为这个,才使他造反成功,从侄子手中夺取到了皇位。

  看完后我很感慨:它告诉我们,执著的信念和无畏的心灵才是最强大的武器,做任何事都必须要学会冷静、坚持与果断。只要这样,才能让你在失败后能重新勇敢地站起来,而不至于崩溃;才能使你拥有坚强的意志和决心去战胜一切困难,并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篇4

  读史的时候就像看武侠一样,也有一种快意恩仇的期待,所以当诛杀刘瑾王振之流,当九千九百岁的魏公公终于在惶恐中结束了自己的罪恶时,当徐阶终于熬倒严嵩,当戚继光平定了倭寇,当李如松、麻贵打退了丰臣秀吉的朝鲜梦时,总有种正义到来的快感。我会站在历史人物的视角,为他摇旗呐喊,也会为命运的转折而神伤,为大业转瞬空的朱允炆默哀,也为悲情愤懑的崇祯而嗟叹。

  但历史也总是告诉我们,人性是复杂的,大明王朝最伟大的政治家张居正张大人不以身作则的教育方式差点毁了万历的三观(实际上也确实让万历更加复杂了),张大人出行的轿子要32个人才能抬起来,家人也在地方作威作福;民族英雄戚继光也是能抱大腿能拉关系的多面手。像杨继盛、海瑞一样纯粹的人毕竟是极少数。同样历史也诉说着在治理国家的道路上,单纯的理想主义者往往只能取得战术性胜利,海青天也只是嘉靖供起的一块丰碑,看看就好了,他并不准备让这块碑铺满大明王朝的江山。

  人类的劣根性总是很难消除的,绝大部分人都是染缸里的一般人。大明王朝人才济济,也从来不缺乏混子和王八蛋,要收拾这些人,还必须是张首辅这样黑白通吃,有理想更有手段的人。所以我理解了那句话,“只有经历过地狱的磨练才能锻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经受过的苦难总会在一定时候灌注于你力量。所以我也理解了历史总是特别欣赏那些理想坚定的.人,变得是斗争形式,不变的是初心。我也清楚了时间总是能大浪淘沙始见金,耐心一些,别在短暂的痛苦中迷茫、迷失,才能光芒加身。

  我也更看到了,历史的巨大悲剧性,就如黑格尔所说“人类唯一能从历史中吸取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不止是重蹈覆辙的问题,甚至是花样翻新的创造性的悲剧。如当年明月所说,所有发生的事,因为他有发生的理由,该犯的错还是要犯,该杀的人还是要杀,岳飞会死,袁崇焕会死,再过一千年还是会死。能超越历史的人,才能叫以史为鉴,然而我们终究不是圣人,我们有自己的欲望和弱点,能改的叫做缺点,不能改的叫做弱点,所有的错误,我们都知道,然而终究改不掉。

  真没意思,没意思透了。但是面对现在的每一天,世界不还是那样有趣吗?

  我可以用鲁短腿战撸打上王者;也可以低头思考递延所得税这种怪胎;我可以一个人独自徜徉在大明王朝的热血与悲凉;也可以悄悄放个屁让旁边的基友猝不及防,然后开始互相问候虎狼之词。

  不断的自我思考,不断的自我改进,偶尔的驻足嬉戏,偶尔的沉默放逐。到底做什么事算珍惜时间,做什么事算浪费时间,主流可以给你答案,但没法给你快乐和人生。

  当年明月说,“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三十年,我还在思考自己的方式。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篇5

  《明朝那些事儿》是当年明月写的,语言幽默,内容易懂而且很好理解。说实在的读完了第二本之后我就觉得这本书很有趣,但是却又很无奈。这本书有趣在他的故事很精彩,很有特色。但是也有皇帝的孤独与无奈。我们就从朱元璋同志开始吧。

  朱元璋家境贫寒,好多家人都饿死了,在生活的逼迫下他走上了反元朝的道路,他经历了千辛万苦,无数次的死里逃生,跌倒了就爬起来,继续前进,继续战斗。而且朱元璋那个时代的对手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陈友谅、张士诚、王保保朱元璋和他们斗智斗勇,机关算尽,终于朱元璋胜。朱元璋终于坐上了属于他的宝座。可以说当时最优秀的统帅非朱元璋莫属了你想想人家几乎是赤手空拳,单枪匹马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建立了庞大的帝国。没有家室,没有后山。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崩,年七十一。就这样,朱元璋结束了他那传奇的一生。驾崩后传位于长子朱标之子朱允炆可是人家朱允炆皇位还没做热就被燕王朱棣夺走了皇位。朱棣死后,朱高煦与朱高炽争夺皇位,可是朱高炽这位短命的皇帝只做了一年皇帝就把皇位给了自己的儿子朱瞻基。这时候朱高煦同志又要进行他的阴谋与阳谋了。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就十分郁闷,这个皇位您老人家处心积虑的想得究竟是为了啥?结果毋庸置疑人家朱高煦又失败了但是人家朱瞻基也并不怎么幸运啊只做了十年的皇帝就挂了然后又是朱祁镇即位,但是在他的统治时期出现了一个宦官——王振。说实话如果可以的话我想痛扁一顿王振,他实在是太可气了,人家朱元璋打下的江山差点被他这个小人给毁了。还好还好,他最后终究还是死了。但是就是他的原因人家朱祁镇被也先当了人质,最后于谦计上心来立了他的弟弟朱祁钰做了皇帝没想到朱祁钰坐上皇位后居然不把他的皇位还给他哥哥了,最后哥哥被释放,弟弟病危最终还是哥哥当了皇帝。弟弟当了八年皇帝后驾崩了。于是朱祁镇开始了他的统治。

  读到这里,我已经感慨万千了,这几个皇帝都表现不凡我觉得还是没有人家朱元璋厉害啊,但是最让我想不明白的是朱祁钰。筑起于是朱祁镇的弟弟,他不贪恋权势对皇位一直是不感兴趣。但是自从他的哥哥被也先绑架后,他坐上了代理皇帝,一坐就不能自拔了。他已经沉醉在了这权威之中,而且王伟让他变得六亲不认,还将他的哥哥关了好几年,就因为害怕哥哥强自己的皇位,还把哥哥住宅周围所有的树都砍了,其原因是害怕间谍。哎,我就不明白了,不就是一个皇位么?这是何必啊。大家都是一家人,可是王位就是有一种魔力,一种神奇的力量吸引着更多的人向上扑,更多的人在这场斗争中死亡,互相残杀,这也许就是命。

  读到这里,明朝的故事有趣又有着无奈,更让我有了探索它的欲望希望我会在这本书中学会更多的知识。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篇6

  太阳紧跟牛年的节奏跃过东方的山峰,早晨的第一缕阳光从窗户照射进来,映照在《明朝那些事儿》,带着我走进了悠久有趣的历史,走进了大明帝国不朽的传奇。

  这本书的作者是当年明月,帮助我揭开了许多千古谜团,见证了人的善良、伟大、正直、勇敢、气节、贪婪、残暴……也让我看到了大明帝国的兴衰盛亡。在这七部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二、三部。

  浅谈第一部《洪武大帝》,讲述的是朱元璋生于元末,幼时贫穷,父母双亡,只好去地主刘小德家干活。之后入皇觉寺,云游四方,增长见闻。但有人诬告他谋反,他才不得已起义,于是他招兵买马,经历了无数次战斗,占据应天、大败陈友谅、讨伐张士诚、北伐元朝、建立大明。即位洪武大帝之后,严纪肃贪,违者杀无赦!关注民生,兴修水利,减免税负,紧抓教育,大兴科举,建立国之监,重视人才培养,明朝在开国皇帝的统治下,社会发展,国家富强,史称“洪武之治”。朱元璋病逝,传位于长子朱标的次子朱允炆。朱允炆一登基就厉行削藩政策,他与叔父朱棣展开了斗争。可朱允炆偏信齐泰和黄子澄的谗言,导致朱棣奉天靖难之名,起兵攻打建文帝,并成功登基,但也留下了一个千古谜团:建文帝朱允炆于“靖难之役”后下落不明。

  再说第二部《万国来朝》,永乐大帝朱棣励精图治,加强中央集权,军事上,五次亲征蒙古,南下征讨安南等;文化上,修筑《永乐大典》。他是一个伟大的皇帝,创造了永乐盛世,他也是一个优秀的统帅,曾多次亲自率领军队征讨四方,冲锋在前,战无不胜!之后明朝在经历了比较清明的“仁宣之治”后,进入动荡时期。明英宗朱祁镇宠信宦官王振,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为,导致二十万精兵丧于一旦,幸亏著名忠臣于谦在“京城保卫战”中力挽狂澜,挽救了大明帝国,但随即又在“夺门之变”之后遭受迫害。

  后说第三部《妖孽宫廷》,从明英宗朱祁镇成功复辟后,听信谗言,迫害忠良,而这也成为他继“土木堡之变”后在历史上留下的又一大污点。著名宰相李贤除去三大奸臣:徐有贞、石亨、曹吉祥,千古流芳。后来即位的明宪宗朱见深,任用奸邪,软弱无能。而明孝宗朱祐樘却宽厚仁慈,躬行节俭,勤于政事,重用王恕、刘大夏、马文升、李东阳、刘健、谢迁等为人正直的功臣,史称“弘治中兴”。到了明武宗朱厚照,宠八虎,建豹房,自封威武大将军......弘治年间,有一位亘古罕有的文武奇才王守仁,他清剿盗寇,平定叛王,勇斗奸宦,给后人留下了许许多多近乎神话的不朽传奇,阳明心学,知行合一,更是弟子极众。

  这套史书,让我从刘基身上看到什么是智慧;从朱见深身上看到什么是昏庸无能,从孙承宗身上看到什么是气节......从而启发了我对历史的浓厚兴趣。

  夜空中,皎洁的月关洒泻在《明朝那些事儿》上,透射着尘封的历史,彰显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非常关键。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篇7

  自工作以来,已有好久没有安静的读书,因今年春的疫情,在家中闭门不出,偶然翻到之前买的《明朝那些事》,本不喜欢历史的我竟沉浸其中,在这段恢弘的王朝历史当中,我才知自己的浅薄无知,不仅仅是因为通过读书,我明白了我对很多历史人物的误解,从未靠近、接触过他们,却仅凭只言片语便一直对他们非议、不屑,更是因为我从这段历史当中不仅看到明朝的更迭兴旺,更看到了一些品格高洁、坚韧的人。

  儿时看电视,总会问“谁是好人,谁是坏人?”渐渐长大之后发现,这个问题似乎并不太好回答。

  张居正,一个在我印象中一直存在于课本之中的人,在我的心目中,他一直是个好人,实行一条鞭法、惩贪墨、澄清吏治,本可安逸生活的他,在见识了世间的`不公与丑恶之后,他选择了另外一条路,一条无比艰苦,却无比光辉的道路,在经历无数的血雨腥风,宦海浮沉之后,依然保持自己的理想,以天下为己任。但他也是一个俗人,参与权力斗争,拉帮结派,权势、地位、财富尽皆到手,也许这才是真实的人。

  ———————历史从来就不幽默,也不乐观,而且在目前可知的范围内,都没有什么大团圆的结局。《明朝那些事》

  提到崇祯皇帝,一直以来,我都觉得他是个亡国之君,从未考证、从未靠近,便一直觉得他是昏庸无道的,直到我看到这本书。原来他是那样一个皇帝,他很努力,白天上朝,晚上加班,大致要干七八个时辰,他很节俭,他的衣服、袜子,都打了补丁,即使如此,他终是无力挽回,但他仍然继续努力。“大明天下,奈何亡于朕手!”这是怎样的无奈和绝望啊。

  不论是在当今,还是在过去,总有一些人是长袖善舞,可在浮浮沉沉中全身而退,但总有人拒绝了诱惑,执着于理想,成为一个正直无私的人。

  ————————曾有人质问我,遍读史书的你,所见皆为帝王将相之家谱,有何意义?千年之下,可有一人,不求家财万贯,不求出将入相,不求青史留名,唯以天下、以国家、以百姓为己任,甘受屈辱,甘受折磨,视死如归?

  我答:曾有一人,不求钱财,不求富贵,不求青史留名,有慨然雄浑之气,万仞加身不改之志。

  杨涟,千年之下,终究不朽。《明朝那些事》

  明朝天启年间,魏忠贤把持朝政,明熹宗醉心木匠事业,朝廷乌烟瘴气,杨涟此时挺身而出,上书弹劾魏忠贤却惨遭陷害,被拷打致下颌脱落、被钢刷刷到体无完肤、被铜锤砸断几乎所有肋骨、被铁钉钉耳,终不改其志,最终被铁钉钉入头部,至此结束他光辉的一生。在暗无天日的牢房中,杨涟用被打的几近残疾的手,写下绝笔遗书。我们应该感谢那个在黑暗世道中仍存良知的牢头,我们才得见到这封每个字都闪耀着希望和光芒的血书。“涟即身无完骨、尸供蛆蚁,原所甘心。但愿国家强固,圣德明,海内长享太平之福。此痴愚念头,至死不改。”这是怎样的百折不屈,这是怎样的大仁大义,这是我们终此一生都应当奉为精神指引的人。

  读完《明朝那些事》之后,我的心情久久未能平复,仅以此只言片语,记录此事心境。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篇8

  静静的夜晚,只有窗外的明月与身旁的孤灯与我为伴,而我却不感到孤独;清茶一杯,手捧书卷,这是一种莫大的快慰,莫大的幸福。尤其我手中捧着的是我最爱看的书—《明朝那些事儿》。这套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历史,从而迷上了历史。

  《明朝那些事儿》这套书主要讲述的是1344年到1644年,这300年间明朝的那段历史。这套书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索,用小说的方式娓娓道来。更加让我兴奋的是,作者当年明月用麻辣的写作手法,把那么枯燥的久远的历史,活灵活现的的展现在我眼前,让我仿佛置身于那段历史,事事都参与其中。

  说实话,以前从未觉得历史如此精彩。总觉得历史无非就是一段绕口的文字;一片破碎的城池;生锈的兵器;就是衰败、战乱、新的王朝雄起,鼎盛;然后再衰败,再雄起,再鼎盛------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周而复始,简直可以化成公式,甚至有些剪不断,理还乱的滋味。

  可是历史真的是这样吗?历史真的就是那些残骸断瓦、古庙荒冢吗?真的就是那些泛黄的书页吗?当年明月告诉我:不是的,真的不是的.。

  "历史原来很精彩啊!"有人大声说。声音在空气中消失,那人踽踽而行,旷野上一片寂静。

  "很精彩啊,很精彩!很精彩啊,很精彩!"远远地,传来一阵阵回声。声音渐渐消失,山野又归于寂静。

  远处的古庙有点动静,走近一瞧,原来那个小和尚是朱元璋小的时候。他抖了抖身上的灰尘又呼呼大睡起来。达达达达的马蹄声越来越近,一个得意洋洋的将军来到了眼前。定睛一看,这不是平定北元的大功臣—蓝玉吗?!再看那边,一个书生模样的人,紧紧地拉住一位穿着龙袍,走路摇摇晃晃的皇帝,嗯,想起来了,这是方孝孺和朱允炆啊!呀,那是谁啊?是朱棣吗?难道他就是当年的永乐大帝?那边还有------

  这些,都是明朝历史中响当当的人物。历史原来很精彩:那喷出的鲜血可以谱写出惊心动魄的文字;那看似无奇的和平却饱含着一位帝王的心血;那和蔼可亲的善面后面却隐藏着一颗阴险毒辣的心------这一切的一切,有血有肉,真实而自然。

  原来历史不只是那些空泛的文字啊!

  历史,犹如蒙上面纱的美丽少女,让人想近前一睹芳泽;历史,犹如冷峻潇洒的青年侠客,让人想不离不弃的永远追随;历史,犹如年老的智者,让人茅塞顿开;历史,犹如一面古铜镜,让人看到了沧桑,也看到了自己------

  如此精彩的历史画面,若不是我读了《明朝那些事儿》那套书,有可能就要失之交臂了吧!什么?什么?你说根本不可能像我说的那么精彩?我不和你争,只是建议你,强烈的建议你,赶快买来读一读。对,跑步去买!要快哈!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篇9

  话说历史,本是一个精彩绝伦的故事,由许许多多个形形色色的人物,事件连缀在一起。之所以史书不够畅销,不是因为其文笔有所欠缺,而是因为史书中夹杂了太多的长篇大论,褒扬贬低,几乎剥夺了读者的思考余地。于是,《明朝那些事儿》闯入了我们的视野,教我们如何劳逸结合的读史,品史。

  《明朝那些事儿》第六部主要讲述了由“三大案”引发的一系列内忧外患。从争国本,查妖书,打闷棍再到万历三十年不上明;从东林党的明争暗斗,扶持新帝再到援朝抗日,打蒙古,灭女真以及最终的决战辽东,说不尽的政治争斗,权谋之术,战争策略,道不清的善与恶,优与劣,美与丑,让人欲罢不能。

  其中,从争国本到“明朝三大疑案”之一的“梃击案”,我看到了一个无奈、无能又无力的皇帝。身为皇帝,本应高高在上,麾下千军万马任凭使唤,受万人膜拜,却在最基本的立太子上犯了难。万历欲立宠妃郑贵妃之子朱常洵为太子,但论嫡论长都轮不上朱常洵皇后又无子嗣,权衡之下,朱常洛无疑是最佳人选。可朱常洛的生母五氏不得宠且出身贫贱,万历无论如何也不答应。然而言官与内阁大臣也不是省油的灯,屡屡上奏,让皇帝马上册封,以免引起非议。皇帝充耳不闻,再加上郑贵妃一直在旁煽风点火,皇帝暗向郑贵妃保证:皇后与太子之位非你们母子莫属。一向认死理的言官以一天数十封奏折的'效率催促皇帝,并将矛头指向了郑贵妃母子。一向忍气吞声的皇帝终于勃然大怒了,以势如破竹的速度罢免了几十位官员,降级了十多位朝廷重臣。就这样整整托了十五年,万历才在所有人齐心协力的逼迫下,极不情愿地立了太子。是啊,即使是皇帝也不能独善其身,更无法随心所欲,在古代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政治争斗中,封建思想已然根深蒂固并成为一把学生的枷锁。

  若说努尔哈赤是一头猛兽,那袁崇焕就是关押猛兽的牢笼。但在宁远一役之前,他只是个无名小卒,志在必得的努尔哈赤在经过前几次大战后,对这座小城几乎不屑一顾。可三天后,袁崇焕会成为他此生刻骨铭心的记忆。就我而言,对袁崇焕的钦佩不仅是因为他大获全胜了,更是因为在所有将士弃甲而逃时,惟有他,目光坚定地说:“我一人足守此!”;努尔哈赤率精骑六万而来,可他仅有一万身陷绝境的明军;后金士兵均有高厚度的防护装甲,而明军连军粮都没有。但他赢了,靠得不是战略,不是智慧,不是骁勇,不是幸运,而是决心,是宁肯同归于尽也不后退的决心!或许后人会觉得这种行为太过鲁莽,是自不量力,但如果没有他的誓死坚守,永不放弃,失陷的不仅仅会是辽东,明朝也会就此毁于一旦。袁崇焕用他成功的事实向我们说明了一个道理:没有打不赢的仗,只有甘心输的人。

  历史,不仅是形形色色的人物,事件连缀在一起的故事,更是明灯,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是航标,指引我们摆脱迷茫;是箴言,激励我们奋发进取。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篇10

  历史总是令人感到枯燥乏味,愿意看史书的人,更是寥寥无几。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一套史书却脱颖而出,以畅销四百万册的奇迹,位列畅销书榜首。这套书的名字叫做《明朝那些事儿》。为什么枯燥乏味的史书能如此畅销?这是有理由的,作者用浅显、幽默的语言,客观的分析了明朝的兴衰史,以及当时明朝的规章制度、科考制度,等一系列明朝独创的花样。

  此时的中国,正在极其腐败的元王朝的统治下,那些来自蒙古的征服者似乎不认为在自己统治下的老百姓是人,他们甚至经常考虑把这些占地方的家伙都杀掉,如果当时真杀了,然后把土地用来放牧,从赋税到徭役,只要是人能想出来的科目,都能用来收钱,过节要收“过节钱”、干活有“常例钱”、打官司有“公事钱”,怕了吧,那我不出去还不行吗?不干事还不行吗?那也不行,平白无故也要钱,要收“撒花钱”,服了吧。

  可见啊,当时的老百姓真是太苦了,干什么都要交钱,过节交钱,干活交钱,上公堂交钱,平白无故也要交钱。要交的钱比挣的钱还多。这样的朝廷,迟早会被推翻,就看是谁有这个胆了。

  这时,拯救大家的人出世了:朱元璋,外号朱国瑞、朱重八。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一切的事情都从1328年的那个夜晚开始,农民朱五四的'妻子陈氏生下了一个男婴,大家都知道了,这个男婴就是后来的朱元璋。大凡皇帝出世,后来的史书上都会有一些类似的怪象记载。

  比如刮风啊,下暴雨啊,冒香气啊,天上星星闪啊,到处放红光啊, 反正就是要告诉你,这个人和别人不一样。朱元璋先生也不例外,他出生时,红光满地,夜间房屋中出现异光,以致于邻居以为失火了,跑来相救。

  接连的灾难中,朱元璋的家人全都病死了,此时的他,为了活下去,决定去当和尚,还得出去要饭(我估计要回来的饭还要收钱,要收个人所得税!)。

  正因为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才磨炼了朱元璋坚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朱元璋的仇恨到了一定限度的时候,他终于下定绝心造反了!许多的农民们,也被逼无奈,一跺脚,造反啦!

  当时的局面是一片混乱:到处都是农民起义军,有些地方发生了瘟疫,黄河改道,发生洪水……这些事情,扰的元统治者们,不得安生。一面要去安抚起义军,一面又要去治理黄河,那时的朱元璋并没有遭到元统治者的注意,而他也因有挡箭牌,所以一点一点的开始强大自己的力量,直至打下天下。在被外族抢占了100多年后,朱元璋,这位伟大的汉族人,又一次抢回了属于汉族人的天下。

  真是应了那句老话“吃得苦中古方为人上人”,也算是老天补偿朱元璋失去亲人的痛苦吧。作者用现代人的角度,现代人的理解,写出了明朝的兴衰史,令人爱不释手。想要和作者一起,了解明朝的历史吗?那就看看明朝那些事儿吧!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篇11

  隔离的这些天,读完了本儿书——《明朝那些事儿》。这本儿书,从小就有人夸好,忘了是小学还是初中,家里就有那么一摞摆在那里,可我自始至终就没翻过。今日读罢,不禁赞叹——人们推崇自有其缘由。

  现在回到正题。其实这本书令我惊诧的不是书中的内容,而是无意间翻到时看到的几个字——“我十年前刚上大学的时候”。由于看书前对作者没有了解,不禁大吃一惊。十年前上大学,那意味着作者写下此书时不过二十余岁,二十余岁便有此般历史功底和洞察能力。我掐指算了一下,我现在也是二十多岁,但是再给我几年,我能有作者的水平么?作者所读的经文不是一般的厚,考究的时间也不是寻常的多,我决不敢妄言。

  有句话叫人比人不如人,了解的事情越多便会觉得这个世界天才奇才多的去了,你算哪根葱?疫情初的时候在家整天闷头读书,读着读着茅塞顿开,大喜,觉得自己之前的20多年书近乎白读了,昏昏碌碌的日子近乎白活。但我还是特别高兴,自己终于半只脚迈入“读书”二字的门槛了。

  虽然我不够强大,虽然困难很多,但我决不会妄自菲薄。这些年来还记得喜欢的网络玄幻小说《神墓》中的一段话:登高者必自卑,行远者必自迩,一个人重要的不是站在什么位置,而是在向什么方向移动。

  《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浩浩荡荡通俗易懂又颇有个人见地的`讲完了明代这部断代史,大明气数已尽,崇祯景山自杀,明代灭亡。

  结束了么?也结束了,也没结束。作者在最后又讲了个故事——徐霞客游记。我纳闷,这是画蛇添足?怎么最后讲起一个人游东游西了,徐霞客的确是明朝的人,但和历史大势,好似没多大关系。莫不是忘掉一个人在最后添上了?败笔吧。读着读着,发现非但不是画蛇添足,还是画龙点睛。作者透过徐霞客的故事,以史为鉴,说出来的是他感悟到的人生真谛——“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徐霞客那时候的游历山水,可谓是历尽艰辛,风餐露宿,要吃没吃,要喝没喝,没准遇到强盗,天灾,还可能丢了小命。现在的旅游是度假,是享受,但当年只是遭罪。一个人放着好好的生活不过,去遭罪,是为什么呢?可能没什么理由,他不过是想游历天下,虽死无憾。

  人生活得是什么呢?我特喜欢杜甫的一句诗“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可不是呢,粪土当年万户侯,涛涛历史长河,死了,就只是历史了,人们期许有来生,可那却又是未曾有人亲眼目睹的存在。

  那为什么呢?权力?财富?正义?功名?别人的期许?抑或只是单纯的爱?一切只有你自己才能了解了。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篇12

  有幸已阅读整套明朝那些事。

  这本书开头主要讲述的是自幼是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因为忍受不了元朝的统治,先是出家做了和尚,后被人诬陷说他要起义,被迫投靠了当时的起义队伍。慢慢的,他在军事方面的才能渐渐显露了出来,他先是打败了其它比他强的起义队伍,后又经过与元的数十年的征战。最后赶走了,元朝的皇帝,统一了中国。

  中间又讲述了朱元璋的改革和明朝的政法。其中,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便利用胡淮庸这个“导火索”,废除了丞相制度。又创造了内阁。当初朱元璋只是想把权力归于君主,可是他错了,后面的朝代中,任何一个内阁都比丞相还会夺权。

  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个个嘴脸丑恶的小人,一个个专制夺权的宦官,一个个见利忘义的奸臣,当然,更看到了舍生取义的将领,还有独守正道的孤胆英雄。读完了这本书,回过头来想想,才发现自己从书中看到了好多的.改变,人的改变,物的改变,环境的改变……而这些改变都是因“利益”起:兄弟互相残杀、父子反目成仇、将好好的一代王朝搅和的乌烟瘴气,不都是因“利益”而起的吗?

  比如,在这本书里,很少有真正意义的好人,但绝对有真正意义的坏人。每一个在普通人眼里散发谣言正义光芒的良臣将相也许都有这样或那样瑕疵。作者没有一味的歌功颂德,而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人,一个有血有肉,有喜有怒,有得有失的人。

  又比如,在这本书里,不止有这流芳百世,家喻户晓的大人物,还有那些被人遗忘的人物,他们在这267年里太举足轻重,渺小得让人忽略。如果没有太监张敏的舍生取义。后来的明孝宗朱佑樘也许无法登上历史的舞台;如果没有那位连名都没有的看守,杨涟用鲜血和气节写下的绝笔也许只能化为灰烬;如果没有钱皇后的日夜守候和至死不渝的贞情,明英宗,朱祁镇也许已被深在大漠的孤军无援的吞没,不要以为渺小的没有力量,不要以为卑微的,就没有尊严。

  在书里,自始至终都蕴含这一股力量。

  这股力量支持这郑和下西洋,在咆哮的大海面钱毫不畏惧,这股力量支持这于谦打响了北京保卫战,独子面对凶险而未知的前途,力挽狂澜,拯救大明于危难之间。

  在这本书的末尾,我看到了一句话“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我认为,如果我们想要成为像他们那样的人话,就必须树立我们人生的目标。只有准确的认识到我们每时每刻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

  很多东西不知如何表达,我想说此生不读这本书,很遗憾!这只是我的片面之词,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篇13

  随着崇祯皇帝在景山上自缢殉国,《明朝那些事儿》也以第七册终结。当年明月历时数年,终将大明王朝的历史深入人心,妇孺皆知,不管来自庙堂江湖的各种闲言碎语,仅以普及明史这一社会效应而言,作者功莫大焉!

  是该结束了,《明朝那些事儿》以无数情节跌宕起伏的故事汇集成一个王朝的兴衰轨迹,大多悲剧多于喜剧,显然不符合大众“好人一生平安”、"皆大欢喜"等套路,但作者一直以其独特的幽默方式多方化解,让读者时而忍俊不禁,时而扼腕叹息。但历史发展到最后,作者自己再也无法用幽默的方式来淡化明朝灭亡给读者造成的悲剧效果了,只能草草收尾。不是作者偷懒,我猜想面对这出最后的悲剧,作者也不忍多加面对。

  从孙承宗死后,作者笔下的明朝明显加速了灭亡的节奏。闯贼攻入北京和崇祯临死前的种种活动均未再加以详细描述,作者自己的一些主观文字明显增多,譬如“幽默的并不是历史,只是我而已”,“因为他(崇祯)的故事是真实的,而真实的东西,往往都很残酷”,从中我读到了作者对明朝的深厚感情和对其灭亡的怜悯与不甘。但作者随即又自我解脱,将之归于气数,“嗟尔明朝,气数已尽”!随后作者指出了“以史为鉴”的`不可行和反面案例的实质,说这决定于人性的欲望和弱点。这一观点有些偏颇,历史中的很多事还是可以给后人启示的!历史的丑陋和悲剧固然一直在重复,但也不能以此全盘否定历史的“借鉴”作用。比如“潜规则”从封建时代盛行至今,一方面这种“丑陋”一直在重复,但也正是以史为鉴有识之士才能得以总结和昭示天下,为其最终根除奠定理论基础。

  在最后一章中,虽然以徐霞客生平结尾,但实则作者借以自拟来体现一种生活态度:“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套用一句以前时兴的话,叫“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究其本质,就是执著和坚持。

  通观全书,作者非常推崇执著和坚持,具备该精神的人都不吝给予大量笔墨,如徐阶执著地打倒严嵩,张居正执著地改革,海瑞执著地两袖清风,王阳明执著地“格竹”致知,袁崇焕、黄道周执著地效忠抗金,崇祯执著地挽救残局,徐霞客执著地云游天下等等等等,在作者的眼里,这些人不管结局如何,都是值得称道的。不以成败论英雄,王侯将相的丰功伟绩,荣辱沉浮,都在历史的车轮下或尘或土,而在人世间能相对永恒的,只有人的精神。

  《明朝那些事儿》写完了,但我从中看到的那些人和事,仍时刻鲜活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或为怜惜悯,或为敬仰,或为切齿,或为榜样。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相关文章:

明朝那些事儿的语录汇编44句10-03

明朝那些事儿的语录摘录59条10-29

明朝那些事儿的语录摘录60句10-20

明朝那些事儿的语录汇总59条11-02

遇见《明朝那些事儿》作文700字06-20

遇见《明朝那些事儿》700字作文06-27

明朝那些事儿的语录合集48条07-14

2023年明朝那些事儿的语录49条06-29

明朝那些事儿的语录锦集59句10-05

2023年明朝那些事儿的语录44句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