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杜甫传》读后感

时间:2023-11-16 16:44:0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杜甫传》读后感[合集]

  读完一本书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杜甫传》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杜甫传》读后感[合集]

《杜甫传》读后感1

  记起清江南织造曹氏四代宦海浮沉,没于曹雪芹。他过着从“粪土金银,弃掷珍馐”到“举家吃粥酒常赊”的生活,于是十年功成《红楼梦》。追溯到一千多年前,唐代杜甫一生跨开元盛世和中唐乱世,于是在“万方多难”中成就了“诗圣”的大名。曹雪芹和杜甫,二者同样以文学作品填充了命运的落差,创作出至今仍领风骚的文学作品。

  杜甫的一生,有两个主要的矛盾推动着他文学与生活的进程,一是他早年入仕和归隐之间的矛盾,二是他中年应顺应本性爱民还是帮助统治者削民之间的矛盾。

  在作者冯至笔下的唐长安城是整饬、庄严的,然而家家户户红墙映着的已是夕阳。被国家富强之景翳眼的玄宗不知桑门害政,将社稷国运交托于佞臣,便与贵妃纵情声色,讽谏受阻,忠者见谪,信者被害,而当时蒙在“盛唐”政治上的便是阴霾。在后来驱使着杜甫诗载民间疾苦的一腔爱国热情、忧国思情在这时只被买买官职前为官之一次又一次的名不副实的选官考试和越来越窘迫的生活打击着,这说明唐朝在没有破落得要买卖官职前谋官之路就如老鼠洞――见则堵之,也使得他与李白相处时亲睹的其豪放生活与现时入仕无门之间产生了巨大的矛盾,他一边想念着李白,又一边不断予权贵以求官之诗,贫困与事业心注定杜甫无法潇洒。而此时杜甫的诗正如原文所说,“不外乎个人的遭遇和自然界的美丽与雄壮”。

  杜甫诗风的变化与他人生矛盾乃至唐朝国运的转折在时间上是有重叠的,但是最前者首先起了变化。孔语“四十而不惑”,从杜甫的诗歌之路的选择上看来的确如此。40岁写下的兵车行一诗开始,他诗的国土扩大了,他的现实主义诗歌由受苦受难的百姓填充而越来越入木三分,导致这个变化的是“他由于进仕要求的失败认识了这个政治集团的腐败,由于自身的饥饿接触到人民的痛苦”。因为“君子不仕无义”而在入世与出世间拣出前者,又因为这个选择而悟得上述道理进而发生后来文学创作上的改变,看来杜甫本人虽然佛缘不深但他一生的经历总是规规矩矩的循了因果论。

  “拜应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这是杜甫朋友高适临官场有感,但对于杜甫以往历历在目的何止是这冰山一角,对百姓的怜悯之词又岂止这三言两语?那时他44岁,身无一职,在县尉的乌纱帽前,却又不愿步高适后尘,然而当时唐朝的山河也即将要破碎在安史之乱中。后来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流亡时期他又获得左拾遗一职,这个职位低得可怜得官职是皇帝身边负责上柬与荐良的。这样他人生的第二个矛盾(中年应顺应本性爱民还是帮助统治者削民之间的矛盾)出现了,像撞石钻土、喧豗不止的滂沱雨,虽然来势汹汹,但却为杜甫诗风改变这早已播下的'种子得茁壮生长提供了机会。

  对水深火热人民的无法割舍将杜甫从皇帝身边拉向群众,即使这并不是杜甫乐意的。一组诗篇杰作――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的出现已可说明矛盾哪方占优势了!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终于,杜甫无边落木与不尽长江的磅礴之气没有化成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浪漫与不羁,他点石成金的文采也不会化成近代作家们的刀枪笔杆,他的那条诗路就像农人咬牙忍着烈日,渔夫挺腰顶着风浪后最真实却有力的诉说。杜甫的诗撼人心扉,是因用笔的力度重似写史。

  世界上许多文学家认为沙翁不是属于某个年代的而是像他自己的作品一样的永恒,但是即使这个信念再坚固,人们在研究和欣赏的时候也无法轻易的跨过时代与文字运用不一的坎儿,我们在研究杜甫的时候也是遭遇这样的问题。所以我认为这篇传记终于让我停在以往一贯奔走着的驿道旁,稍将重点从分析《蜀相》中“自”和“空”是否可以换掉、《登高》的首联到底可以数出多少个对仗结构,移向真实具体的蓬乱的长安之春是如何让杜甫惊心、溅泪,移向拥洞庭胜状的岳阳楼上杜甫是如何因目睹战火而愁思不断,而这些都是走马无暇目及的花。

《杜甫传》读后感2

  读完《杜甫传》,百感交集。备受后世推崇、我们尊称为“诗圣”的大诗人,晚景如此凄凉。在一个寒冷的冬日,他孤独地死在湘江上的一个舟中,享年五十九岁。

  更令人痛心的是,杜甫死后,家人无力安葬,只能把他的灵柩厝在岳州。直到四十三年后,他的孙子杜嗣业经过很大努力才从岳州把杜甫的遗体搬运到偃师,移葬在首阳山下,在杜预墓的附近,杜审言墓的旁边。

  《杜甫传》是冯至先生融合自身的人生经验、创作体会和研究心得创作的一部人物传记,他通过“以杜解杜”的方式,向我们讲述了杜甫颠沛流离、忧国忧民的一生。

  杜甫出身于一个有悠久传统的官僚家庭,他是晋代名将杜预的第十三代孙。杜预多才善战,被人称作“杜武库”。他也是明朝之前唯一一位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之人。

  杜甫的祖父杜审言,少有才华。年轻时即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并称为“文章四友”,世人称为:“崔、李、苏、杜。”晚年,杜审言与宋之问、沈佺期齐名,他们是五言律诗形式的奠定者。

  杜甫在他的诗里常常推崇杜预和杜审言,前者由于他的事业,后者由于他的诗。杜甫一生热衷仕进,即使身处低谷,依然对未来充满希望,拥有百折不回的乐观精神,大概是受杜预影响。杜甫一生锻炼诗篇,他声称“诗是吾家事”,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应该是传承杜审言的精神。

  从早年“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到晚年“欲倾东海洗乾坤”的理想;从“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热忱,到逝世前一年“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的雄心,尽管是心情起伏,变化多端,但杜甫忧国忧民的政治热情是始终不渝的。

  杜甫很早就把自己比作葵藿,他说“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这俨然是一句终身的誓词,他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处境,都没有改变这个关心朝政的倾太阳的物性,他的心始终眷恋朝廷、牵挂百姓。

  在成都,他住草堂,勉强度日。某天,秋风怒号,把草堂顶上三重的茅草都给卷走,茅草有的挂在林梢,有的`沉入塘坳;黄昏时,风定了,墨云又聚集起来,雨不住地下了一夜,“床头屋漏无干处”。他长夜无眠,处境艰难,但仍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他宁愿牺牲自己,为了天下的寒士免于饥寒。

  在夔州,生活短暂获得安定。家里有一棵枣树,任凭西邻一个无食无儿的妇人过来打枣儿吃,不加防止。后来,草屋让给外地来的朋友住,新主人要插篱防盗,杜甫还特意写诗劝阻,“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晚年在湖南,他“右臂偏枯半耳聋”,感到“年年非故物,处处是穷途”,但他仍然是痛苦越深,毅力越强,“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青少年时,杜甫也曾有过英雄主义的风采,也曾充满浪漫奔放的气质。他漫游吴越,“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潇洒不羁。他满怀豪情地呐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颇有“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狂傲自信。

  奈何,杜甫的时代是唐代封建社会发生急剧变化的时代,杜甫的个人生活也同样发生显著的变化,他从一个官僚家庭的子弟转变为一个常常衣食无着、贪病交迫的“众人”。由于个人的贫困,他逐渐接近贫困的人民,深切地体会到人民的哀乐和愿望,同时他念念不忘国家的危机和民族的命运,因此他写的诗便成为这个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时代的一面镜子。

  杜甫一生关怀国运,虽然自己贫病交加、颠沛流离,但“穷年忧黎元”的热忱丝毫没有退减过。即使身处低谷,他仍心怀希望,那种百折不回的乐观精神始终感染着后世读者。

【《杜甫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杜甫传》读后感03-16

(合集)《杜甫传》读后感09-08

《杜甫传》读后感(通用14篇)09-22

冯至杜甫传读后感(精选8篇)11-04

杜甫《对雪》10-31

杜甫《对雪》05-26

杜甫的诗句01-30

经典杜甫名言02-09

杜甫的古诗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