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时间:2023-10-04 07:00:2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1

  寒假里,拜读《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可以说是对自己思想的一次洗礼,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每一篇文章虽然都不长,却给了我很多的启示。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一个人的道德、品行好了,做人做事才会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才会成为有用之才。作为一个教师,要想教学生求真,做真人,那么自己先要求真,学做真人,求真的知识,求真的本领,有真的道德。做教师,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感,要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理念,不断进取,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正如陶先生说的那样:“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得专,也要学得博。”我们讲育人第一,就是要让学生首先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做一个真人。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合一”,他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学生学什么意思呢?就是要把教和学联络起来: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一个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他认为传统的传授方法有问题,要进行改革。他认为,教师的责任在教学生学,教师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教师必须一面教一面学。这正是我们现在教育所倡导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学会主动去探究,有学习的主动性,自己去发现问题,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要给学生以恰到好处的点拨和指导,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的终身性的学习。

  在“创造的教育”中,他说:教员们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们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这是死的教育,只有思想,没有行动的教育。教育要“知行合一”,他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所以要有知识,是要从行动中去求来,不行动而求到的知识,是靠不住的。因此,我们现在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正是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创造的教育。学生要创造,就要学会在用脑的同时,懂得用手去实验,到活动中去体验,在活动中去寻找知识,手脑并用才能学会创造。教师的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手脑并用,把知识转化为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有用人才。

  陶行知先生提出要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他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社会即学校,就像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去,使它能任意翱翔,是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这种教育的理念是让学生把学校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社会责任感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接受有计划的`、健康的、劳动的、科学的、艺术的、改造社会的教育。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用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让学生走到社区去,参加社区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体验生活,开展感恩教育,让学生学会感恩,懂得感恩,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感恩帮助过他的每一个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品行教育、爱心教育等系列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升华知识。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陶行知先生平易近人、热爱学生、求真务实,他的教育思想,育人故事,朴实无华,却处处彰显着育人的真谛。不仅为我们指出了教师教的方法,还为我们指出了学生该如何去学,同时也告知我们学生到底要学什么。作为一名教师,我将牢记陶行知先生的教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努力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努力。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2

  终身学习是新时期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理念之一,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如果仅靠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知识是无法满足教育教学实践的需要,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因此,在教学中,只有不断的读书学习,才能具备新时期的教师素质。书本是无言的老师,在我认真阅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之后,结合所教学科的特点,有了以会和收获。

  一、有爱才会有教育

  陶行知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使我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仅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而且感觉到爱学生就应让学生健康成长,免受伤害,为此每节课之前我都认真检查场地和器材,消除安全隐患;教学中对某些有危险的动作做好保护与帮助工作;每节课都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我认为热爱学生,就应该以饱满的'热情、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爱,而且通过这种爱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

  其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的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还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确实做到了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这三个角色。

  爱的教育确是一门深而活的学问,爱的教育将是一本大书,让我们每一个人学习陶行知,用爱的实践写下自己珍贵而值得回味的一页吧!

  二、学会欣赏学生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对教师说过一句名言:“你的鞭子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声中有爱迪生”。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能把有的学生看死了,把他们看成坏孩子,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也会发展、变化,即使他不会成为瓦特、牛顿、爱迪生,也要努力把他塑造成一个有用的人材。欣赏是有效实施教育的态度,是实施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我认为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欣赏优秀学生的同时应对差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鼓励。在教学过程中,例如:有些较胖的学生也许跑的不快但他可能力量很大;有些体弱的学生体育成绩不好但是他锻炼的态度端正;还有些同学打篮球不行,他可能乒乓球、羽毛球打的好;特别是一些学习差的调皮学生,因平常受的批评多、表扬少,作为体育教师则更应善于发现他们闪光的地方。他们好动,课堂上思想放得快,在体育项目的学习过程中,技术动作掌握较快、较好。应抓住机遇给他们创造表现自已聪明才智的机会。培养他们为集体多流一滴汗、多献一份力量而顽强拼搏的荣誉感,培养他们成为体育尖子和对本班集体荣誉的责任感,再把这种逐步培养而形成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转移到学习上去,使他们各个方面不断进步。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保持浓厚的体育学习兴趣,就需要教师去发现,去欣赏。只有欣赏你的学生才能树立他们自信,才能挖掘他们的潜力,使他们喜学、乐学于你的课程。

  读完这本书我不断地提醒自己学会爱;学会把每个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学会尊重学生的人格;学会欣赏学生,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学会向学生表达自己的爱;学会把学生看作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才能以更好的心态投入工作,才不会抱怨自己付出得太多,因为你会发现:在付出爱的同时,我们也在收获着爱!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3

  关于陶行知本人,我知道他很有名气,是杜威的弟子,关于他的教育思想,我只知道他提出过什么“生活即教育”这么一个标题,除此以外,我对其就浑浑然了。就如在《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中“序二”所写:“大面积的中小学教师只知陶公其人,未知陶公其说,更别说把陶公的教育思想付诸教育实践了,继而有所发展了。”此作者更指出:“一个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呢?”读到此,虽然我不同意他的说法,但足以可见陶公在中国教育界的影响之深远。于是在闲暇空余之时,我拜读了陶公的教育名篇,现把所读、所想、所悟零碎记录下来。

  1、“生活即教育”

  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说法,“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①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2、"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穴,方是真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做’字在晓庄有个特别定义。这定义便是在劳力上劳心。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先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4

  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

  在我认真的阅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这本书后,书中的许多文章都给了我一些启示,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生活即教育》这一篇。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陶先生的“生活教育”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他说:“教育可以是书本的,是与生活隔绝的,其力量极小。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的对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伟大,方不至于偏狭”。以社会做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是教育的场所。生活教育教学生做人。“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是啊,教育最最重要的是教学生做人。教学生做一个身强体健、品行端正、学识丰富、能力高强、兴趣高雅的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教为主,言教为辅。还可以学习名人伟人,教育学生做人。让他们从榜样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

  反思自己的教学,我们又有几时做到了“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了呢?

  教学中,我们忽略了教学相互的快乐,我们忙于完成教学任务,害怕学生不能将知识装进脑子里。于是,课堂上满堂灌,频繁的一问一答,流于形式的小组学习,蜻蜓点水式的提问,我们穿着“新课程改革的新鞋”,确走着“应试教育的老路”,还美其名曰“教无定法”。我们从这样的教学中不能找到一丝快乐,整日被教学劳累,且被人认为是累赘。

  其实,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就是让我们摆脱教学的苦恼,我们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让教育与生活相联系,学生不仅有理论的引导,还有实践进行指引,学生快乐,老师也快乐。我们要教会学生从“玩中学,玩中解”,而老师更侧重于“玩中教”,把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

  生活是广大的,生活的内容无处不在,这也就意味着老师应在教学中多学习,陶先生说“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俗话说“你要想给学生一碗水,你就得有一桶水”对于现今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一桶水还不够,作为老师应该要有源源不断的水。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内涵,才能有一眼永远不干涸的水井。一个有着广博知识的老师,可以让教材上的内容变得更精彩,更有趣。而一个故步自封,不思进取的教师,他的课堂会日渐单调、陈旧,这样的教师又如何能让学生获得快乐与帮助呢?

  读着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我一次又一次的被震撼。教育这门学问太渊博,太高深,它值得我们把时间都投入进去,而《陶行知教育名篇》就像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在这条学习之路走得更远,让我们在陶行知先生的教导下,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吧。作文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5

  陶行知先生在育才学校三周年纪念晚会上提出了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第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读后不由深思。孔子说“每日三省吾身”,陶行知老先生提出“每天四问”,都说明了一个道理——人要不断反思,在反思中才能防微杜渐,在反思中才能不断进步。

  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否则,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我们不只是为了教学生学习知识,更是为了教学生学会做人,做人应该讲究“公德”,也要讲究“私德”。我们更应该加强师德修养,处处做学生的楷模。“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为一个教师,要想教学生求真,做真人,那么自己先要求真,学做真人,求真的知识,求真的本领,有真的道德。

  众所周知: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在一定程度上,健康就是财富,健康就是幸福,健康就是责任。对于教师来讲,我们的健康不仅关系到个人,而且关系到学生和家庭,更关系到国家的未来,身体健康也是教师的一种素质。陶行知先生说:“我们每天应该要问的是‘自己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健康第一’。没有了身体,一切都完了!”一项调查显示,相当多的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而患有不同程度职业病的教师竟然达到三分之一,我们经常看到某某老师带病坚持工作以致倒在讲台上的报道。究其原因,其一是老师没有科学地安排工作,没有安排专门时间来锻炼身体;其二是许多老师健康意识较差,有病能拖则拖,没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还经常熬夜工作。陶行知先生指出:“学问是一切前进活力的源泉”,并提出帮助学问进步的'五字要诀——“一”(专一)、“集”(搜集)、“钻”(分析)、“韧”(坚韧)。“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名教师要想在教学工作中游刃有余,仅仅靠已有的知识储备,积累的教学经验是远远不能适应课改后的教学要求的,必须不断补充营养,及时探索新知,有所取,有所弃,既博选众家,又在重点环节有所专攻,有所突破,有所建树。头脑中的理论在实际教学中得以应用,再由实际的案例上升为理论。如果我们把“一”、“集”、“钻”、“剖”、“韧”这5个字好好地融会贯通,我们的教师专业成长一定会提速。

  陶行知先生认为要紧的有三点:“一是要站岗位,二是要敏捷正确,三是要做好为止。”在本岗位上努力,把本岗位的职务做得好,这是尽责任的第一步,因此人人都要有站岗位的教育。站牢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教育自己知责任,明责任,负责任,教育着自己进步。工作只有敏捷而正确才有效力。工作怎样做能够做得敏捷正确呢?这就是靠熟练和精细。粗心大意,是最易弄错弄坏事情的。有些人做事,有起头无煞尾,做东丢西,做西丢东,我们做事要按照计划,依限完成,就必须毅力坚持,一直到做好为止。

  著名教育家叶澜曾经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反思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反思实际是对本质的追问,通过反思,积累教育教学经验教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反思,使自己的教学精益求精,渐臻完美。

  每日四问,时时反思,鞭策我们时刻保持上进之心,拥有好学之心,固守责任之心,坚定向善之心,才可以见到每一个人身体健康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进修上有着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进步。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6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

  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可以说是对自己思想的一次洗礼,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每一篇文章都能给我带来很多的启示。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合一”,陶行知先生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责任不在于教,也不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教师如果只教,这是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师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主观地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而应该主动地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因为学生的禀赋不同,接受能力各异,教学方法也不能强求一律,“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同时教师要一面教,一面学,不断提高自己;只有自己水平提高了,才能教好学生。这是他主张教学合一的理由。

  世界上新知无穷,学生不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没有探索新知的本领,也不能适应未来的生活。教学生学,就是教学生自己会学。换句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我们现在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正是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创造的教育。学生要创造,就要学会在用脑的同时,懂得用手去实验,到活动中去体验,在活动中去寻找知识,手脑并用才能学会创造。教师的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手脑并用,把知识转化为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有用人才。

  陶行知先生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这一点对于我们现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同样是具有指导意义的!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如果不能做到乐学,学生对上课缺乏兴趣,学习就会变得很被动,教师固然能用强硬的手段甚至用填鸭式的方法逼学生学,但这样只会造成学生厌学,对掌握知识,提高成绩没有任何帮助。同时教师自己也会不快乐,整天为了学生而苦恼,脸上总是紧绷的,没有了亲切的笑容,或许回到家,还会将这种不愉快转移到家人身上。但是如果老是稍微改变教学的方法,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而不是单纯地使用枯燥的文字来教学,这样就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另外,尊重每一个学生,教学分层次,便适应了班级不同学生的需求,不至于顾此失彼,有利于全班学生的发展。学生学得快乐,教学教得也轻松,教学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和师生互动的活动,其乐无穷。

  作为一名教师,我将牢记陶行知先生的教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努力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努力。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7

  陶行知先生再三强调:教学做合一。“做”是教学之中心,是在劳力上劳心,具有“行动、思想、新价值之产生”三个特征。一面行,一面想,必然产生新价值。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儿童的智慧出在他的手指头上。”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安排一些实践活动来发展学生的智力。事实证明,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不但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而且还能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而获得更多的知识,在亲身体验中去观察、思考、发现、创造、感悟,将学习与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

  在语文教学中,这一点尤为重要。三年级学生写作文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很多学生总觉得无话可说,不知道写什么。我常常会带他们进行观察,引导他们留意身边的小事,从生活中积累素材。有一次,学校组织植树节活动,学生们都从家里带来了铁锹,准备大干一场。我把这个活动当做一个契机,注意在每一个阶段观察和提醒学生。劳动没开始前,学生们已经兴奋不已,在教室里坐不下去,不停地问我:“老师,怎么还不开始?”我笑着反问他们:“你们现在这个样子可以用什么词语或句子来形容?”学生们思索了一会儿,开始回答:“迫不及待。”“跃跃欲试。”“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词语一旦与学生的感受契合,似乎就变得富有生命力了。

  我交代好安全事项,植树活动开始了,学生们争先恐后,挖坑,移苗入坑,培土,浇水,每一个环节都让他们亲自尝试,亲自感受,我给他们拍了不少照片。植树的过程中,天空中飞来了北归的一群大雁,我赶紧喊学生们抬头看,只见蓝蓝的天空中一群大雁排着长长的队伍飞行,学生们不由得发出“哇!真美!”的感叹。平时我们在诗歌中、课文中经常读到“一群大雁一会儿排成人字,一会儿排成一字。”这样的句子,可是学生只是读这些句子,没有直观的感受,他们根本体会不出句子中的那种韵味,再美的语言都不如让学生们自己亲眼看到来得震撼。当天晚上,我布置了一篇习作,以我们的植树节活动为主题来写。第二天我收作文时,全班大部分学生都认真完成了这篇作文,好几个孩子都说:“老师,这篇作文太简单了,我们就把自己经历的事情写了下来。我不在觉得没话可写了。”是的,在劳力上劳心,由实践行动形成思想,产生新价值,教学做合一,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简单又有趣。

  我们教师教学时,也要一面教,一面思考,还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补充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逐渐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有一年我教一届高年级学生,班里学生较多,性格各异,学生们情绪变化快,今天这几个同学关系不错,明天就可能闹崩,其中有几个女孩子还非常敏感,老师同学无意中的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就可能使她们难过很久。这样的班级情况让我有些头疼,我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对待他们。一开始为了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我让学生每天写日记,征求过他们的意见,每天交给我批改。我发现,许多孩子常在日记中向我倾诉自己的心事,我突然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于是,我每天对学生们的日记批改得格外认真,每个孩子的日记下面我都会回复一段长长的.文字,有时是解答他们学习中的困惑,有时是他们难过时的安慰,有时是他们迷茫时的指点。每天日记一发下来,学生们都迫不及待地翻来,看我的回复,这样的沟通让我们的心离得很近,学生觉得老师能理解他们,愿意耐心倾听他们,所以班级非常和谐。每天学生们主动把我的讲桌擦干净,办公用品摆放得整整齐齐,图书角都是他们自己来打理。班级管理得非常轻松,这是因为我在学和做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班级的管理方法。

  读书为我们开启了一扇智慧之窗,但能否真正领略教育的风景,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一种教学方法不可能适用于所有孩子,生命的成长需要我们既遵循规律,又尊重差异,在读书学习的同时,惟有不断地在教学中去探索、实践、研究,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8

  在当今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联系教学实践活动,读《陶行知教育名篇》颇有收获,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生活即教育”这一篇。

  第一、生活教育理论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这与我们解决当前教育中教育内容的过时陈旧、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的现象是很有启发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信心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教师就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不是枯燥空洞的,不是高深莫测的,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是实实在在的,从而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践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让课堂所学真正融入社会生活。学了“米、厘米”后,让学生量一量教室地面的长和宽;黑板、书桌、课本、文具盒的长与宽;量爸爸、妈妈的身高等。学了“10的认识”后,可让学生用第几排、第几个来描述自己坐的位置;让他们说说家里的电话号码;让他们记录一星期的气温等。学了“小数的初步认识”后,可组织学生到超市调查商品价格。学习“面积单位”后,让学生测算书本、课桌、黑板的面积;亲自设计桌套的大小等。利用“比例知识”,帮李阿姨算一算她家和三位房客的水电费情况(按人口比例)。学了“平均数问题”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专题,展开活动,比如测量计算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平均年龄,菜场某一蔬菜的平均价格等。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从中尝到学以致用的乐趣。

  第二、教学做合一我们应如何去实践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内容论呢?我们认为,我们的教育内容必须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了,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我们必须了解生活,了解学生生活现状、了解生活发展的趋势、生活对人的要求的变化。现实生活中需要的是全面发展、品学兼优、视野开阔、生理心理健康的人。《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要重视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通过数学的学习活动,情感与态度方面有新的发展的理论,其实与陶先生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建构主义学者也认为,“学习数学”应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因此,在数学课堂中要让学生有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机会。现实、有趣、开放和具有探索性的数学教材和学习内容才是学生“做数学”的前提。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将本课设计成“招考营业员”、“我是小顾客”、“物物交换”、“用物兑币”等几项活动,在招考营业员”的活动中,学生进一步认识了人民币,在“我是小顾客”活动中,通过付币、找币巩固了不同单位的人民币之间的互化。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学生学会了怎样与人交流,与人合作。

  作为一名教师,我将永远牢记陶先生的教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在教育实践中边学边做,细细体会,定然会有新的发现,新的启示。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相关文章:

陶行知教育名言02-16

陶行知的教育名言警句12-30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09-23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03-22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09-23

精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12-08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06-05

陶行知教育名言10篇02-22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集锦06-05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精选36篇)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