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皮囊》读后感

时间:2023-08-01 18:38:2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皮囊》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皮囊》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皮囊》读后感

《皮囊》读后感1

  或许因为生活环境相似,或许因为作者文笔出彩心思细腻,这本书让我产生了很多共鸣的同时带来了感动。

  人各有异,这是一种幸运:一个个风格迥异的人,构成了我们所能体会到的丰富的世界。但人本质上又那么一致,这也是一种幸运:如果有心,便能通过这共通的部分,最终看见彼此,映照出彼此,温暖彼此。

  1.

  在边陲小镇中,身边也有很多像阿太这样的长辈。他们会凌晨两三点的时候去田间引水入田,七八十岁的老人挥着锄头挑着水,他们会去外公的杂货店买菜籽的时候互相调侃......

  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2.

  自懂事起,特别在小学6年级至高一的`这段时间里,身边有很多个像文中阿小这样的人。出生地和原生家庭确实很大程度影响着我们这些生活在落后乡村的孩子,我们渴望着那些新鲜的事物,广州香港的高楼大厦车火通明。很多人渴望着,模仿着,不顾家里的反对和排斥去追随,意义在哪儿。

  3.

  文展,厚朴的故事给了我一点警醒。

  4.

  张美丽的故事让我想起了那些被村子里的人指手画脚 品头论足的年轻姑娘。

  这本书就像是我很熟悉的雨后泥土味。

《皮囊》读后感2

  看完了,心里有种莫名的沉重。很喜欢描写阿太的那段,喜欢阿太将生死看淡的人生态度,不拘于这副皮囊。

  作为妻子,作者的母亲忠贞守护在丈夫的身边。作为为人母亲,处处在丈夫及外人面前为子女靠虑。作为平凡的女人,无论受多大的委屈也不会因一己的任性而抛夫弃子,一个人默默地忍受下来。这位父亲的角色让我想起了的我爷爷,因为病痛折磨,时时大发雷霆,以致死后奶奶那种超脱的神情不经让我对爷爷的一生感觉不值,因为自己一生的伴侣未有一点儿恋恋不舍。这也只是奶奶皮囊及抛开皮囊外物质收到摧残后所释放出来的解脱,对这样的解脱我们并不觉得那是恶意,反而觉得是种胜利,因为熬过来了。

  关于后面各种人物的描写对于我来说感觉像看电影一样,“致青春〝,夏洛特的烦恼,北京青年等青春放浪时的.场景,很遗憾学生时代没有这么疯狂的故事。

  笔者最后的遗憾也是我们当代远游人们一直无法正确处理的问题,父母在,不远游,可背后多少问题在背道而驰,梦想,追求,责任,好奇,吸引等等,无时不让我们远离父母,独自来到陌生城市打拼,却只挣得零星点点,有时连自己都养活不起,却依旧在努力为挤进这拥挤的城市斗争。有时候的迷茫是自己已经回不去了……

《皮囊》读后感3

  看到这一章,书中母亲就算没有钱,为了面子,自己辛苦也要盖房子。我就想到自己的父亲。父亲那一辈最看中的就是面子。记得08年的时候父亲因为工作的原因伤了左眼,左眼保不住了。当时手术费把家中的积蓄用得所剩无几。而母亲相信算命,请了算命先生。算命先生说家里的房子不好,于是决定盖房子!于是夫妻两人四处借,最后盖成了,但一屁股账也是在10年还清的。期间日子也是过得清苦。

  后来好不容易攒了一些钱,轮到了姐姐出嫁,因为爱面子,赔了一大笔嫁妆!结果姐姐没两年离婚了,带着孩子的姐姐没办法工作,吃穿用都是家里的`,又是父母来承担!好在父母工作还能开销,最后也是攒下一些钱的!15年的时候轮到了我结婚,因为我们很多人家里都陪嫁妆赔陪一辆车,所以好面子的父亲非要给我陪一辆车,又把所有的积蓄用完!

  年头姐姐也找到了男朋友,所以16年过年的时候办酒席父母也是又花了一笔钱来办酒席。父母这辈子就为了面子活。我们总是劝他们人活着只要自己高兴就好,不要那么在意别人的眼光!可父母的好面子思想可能因为时代的影响根深蒂固。总是反驳我说:人活着不为了面子活着干嘛?于是我总是哑口无言!

《皮囊》读后感4

  很早之前看到好多书友都在读这本书,于是也放入了书架打算抽空读一读,今天在火车上利用整块时间读完了这本书。

  对于此书的评价大概是有两个极端,我也并不认为这本书就是写的非常完美,关键是要看读者自己的着眼点,以及所思 所感 所悟,但我想说的是,作为一个读书人、评书人,言语可以犀利,但是绝不能刻薄。

  于糟糕的那个极端的评论者来说,大多数皆认为该书文笔不佳、故事平淡、所刻画的人物展现出了狭隘、阴暗的一面,而我之所以要写这篇书评的原因恰恰是因为,读这本书虽然平淡,却感觉很真实,人物的刻画、故事的'描述、情感的表达皆是真真切切,真的不能再真的感觉,这或许与作者作为记者出身,又经年累月做以真实性出发的报道有一定关系吧。我们的生活、经历本身就是由一件件小事组成的,而惊天动地大事、不平凡的事,每个人的人生中又能经历几次呢?再者,千篇一律的皮囊下,是复杂多样的灵魂、人性,人性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自不必说,人类是崇尚美好的,但没有人是完美的,倘若没有了那些狭隘、阴暗的一面只会显得不真实,倘若人性中没有了阴暗的属性那便不是人。而作者通过这些无限真实的人生经历,更加深刻的挖掘出那些深层次的精神情感。

  另外,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站在一个宏观的角度去看一个个鲜活生命的人生历程,总能引人深思,同时也给我们自己手里人生方向盘的转动带来一些启发。

《皮囊》读后感5

  这是一本写自己的书,写自己的亲人,写自己的朋友,写自己的故事和感受。我对当代作家的耳闻是相当闭塞的,这是我第一次知道蔡崇达,第一次读他的故事,第一次感受他的文字。很真实,我指的是他这个人。

  正像他自己所说的“……写作不仅仅是种技能,是表达,而更是让自己和他人“看见”更多人、看见“世界”的更多可能、让每个人的人生体验尽可能完整的路径。”

  我非常愿意读一些作者所写的自已故事,不仅仅是因为真实,还能让我了解不同人的性格和生活。世界很大,世界又很小。我们在自己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中所接触的人和感受的情感都是有限的,唯有读书才能为我们在各自的小世界里开一道窗,让我们有幸去望一下外面的`世界,另一种真实的世界。我们不需参与,只是一个观看者。

  皮囊是一本很好的书,它适合你在清静悠闲的时候,舒服地坐下来,认真地欣赏阅读的。请不要急于把它读完,如果你有事尽可以去忙,只要插支书签就好,待你忙完后可以再慢慢地欣赏它。我相信,你一定会爱上它的。

《皮囊》读后感6

  有家可回的人都是幸福的。

  前面写阿太父亲母亲的文字感人至深,读来常常忍不住泪目。所以说不要在公众场合读这本书,大庭广众之下哭得稀里哗啦的确略微尴尬。可是一生中的祖辈父母亲情是隐忍不了的,有他们在的地方,就有可以回去的家,而有家可回的人都是幸福的。我也终于理解的'父亲为什么一定要在老家自己动手建房子,房子在那里,你就知道自己的根在那里。

  后面写一起长大的小伙伴,尽管生活环境类似,每个人的家庭境遇不一样,父母为人不一样,对自己的认知不一样,因各种原因,大多数小伙伴都会逐渐走向陌路。但每个人都是一种生命的可能,世间万千形态,追求各异,最终在不同的命运中走向相同的归宿。

  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是真挚的,但总还是有一种疏离感。乡下农家子弟大概多数是通过读书走出村庄,冷眼旁观着老家的一切变化,自己却鲜能融入进去,即便是土生土长,知道自己有一天会离开这个地方,总免不了漠然。时间列车滚滚向前,我们既失去了家乡,又无法抵达远方。

《皮囊》读后感7

  大概是因为至情至性,所以能从这本书的很多地方看到自己的影子,如生病的父亲,父亲早年间经历过一场巨大的灾难,此后性情大变。执着的母亲,母亲执着于她的世界观,苦难堆砌了她的.人生。神明的超度,我时常想起那个安详美丽的笑容。梦境的醒悟,那个午后梦到的歌谣使我明白一切都结束了,一切都往很好的地方结束了。

  家人的命运,自己的命运,身边朋友的命运,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每个人生命的奇妙。书中有一句是,只有从一个人经历的所有事情来看,才能够将这个人所呈现出来的一切彻底的理解。我庆幸看到这句话,它使我能够更加理智,更加尊重的去看待每一个人。也许曾经我觉得他们有这样那样的不好,可能太苛刻,可能太随意,可能太端着,可能太邋遢,可现在来看,他们所有的经历构成了他们的星系,虽然不完美,但是依然可爱。

  书中的最后一句话是每一个读者都能看到已然存在他内心的东西,书籍不过是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罢了。唯愿此心光明,愿一直善良的看待这个世界。

《皮囊》读后感8

  皮囊这整本书由十五个短篇组成,每一篇都给我深深地压抑感并且会带来长久的沉思。

  文中父亲的病重,母亲执意建房子执意向神明倾诉执意做的所有事,可怜的阿小和阿小,疯狂的文展以及最后作者对自己的发问都让我对现实生活中的自己有特别多的思考。

  想得最多的是自己未来要过生么样的生活,文中满满的都是对城市欲望泛滥,感情缺乏的吐槽。作者对自己的生活状态仿佛甚不满意,说自己是攀着理想并且拿责任做借口不断逃避真正的生活。

  可是真正的生活真的'像作者小时候那样吗?认识家乡的每一块石头,并且被家乡的每一块石头所熟识;街坊邻里间即使在台风来袭的时候也会帮忙搀腿脚不便的人回屋;早上起来可以骑着摩托在街头巷尾窜来窜去……

  或许是因为作者已经走出去了,他见过了大城市的方方面面,有好的也有坏的。那对于还不曾尝试过这种生活的人呢?

  于我来说,城市or乡村;匆匆忙忙or平平淡淡依旧有待考虑,依旧是未知数。《皮囊》没能给我一直的问题做出解答,但是他的想法对我未来选择的形成应该会有影响吧。

  之所以说是这本书对我的影响,是因为我觉得很多人在这本书里得到的启示与我相差甚远吧。翻到最后,我在最后一页发现了马塞尔普鲁斯特的一句话: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甚得我心!

  这篇读后感有点错乱,不过是真心推荐《皮囊》这本书,很久没有这么喜欢过一本书啦!

《皮囊》读后感9

  读这本书的时候,总是会让我去回忆我的童年,会想起那些已故去的人,听妈妈说小时候抱着我长大的曾祖母,依稀还记得她坐在房檐下的样子,又依稀还记得她去世时妈妈让我磕头我却死活不肯的画面,小时候总给我留着许多糖的外婆,她去世的时候,我却因为所谓的工作没能见最后一面,可是她一直在我脑海里,她驼着背慢吞吞的为我们做饭,她佝偻着身子从柜子里拿出攒了好久的糖果,她轻声呵斥着冲我们嚷嚷的大黄狗,还有幼时一直害怕的外公,他在家时困了总不敢睡着,很害怕他拿鞋底板把我们给拍醒,有时实在太困了,就躺在他经常躺的摇摇椅上摇晃着,等他一回家就马上惊醒了,他一辈子直到去世都总想着我外婆,外婆先走,他却害怕外婆的棺太小不够住,死活要把自己的给外婆,自己却永远躺在那个连自己都放不下的棺里,开棺的时候我终究是没忍住痛哭流涕,哪怕到现在想着他最后的.样子,我依然忍不住泪目,他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对我们的疼爱,而是对外婆的疼爱。其实自从我长大后,很少去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我每次很用力的去回忆,却总是什么都想不起来,读这本书,却总是勾起我的回忆……回忆那个我不知道到底爱还是想逃离的家乡......

《皮囊》读后感10

  读完了蔡崇达的第一部文学作品《皮囊》,心灵有点刺痛,读书感悟如下:这是一部非常有质感的散文集,崇达对故乡亲人的情感,用客观、细致、冷静的方式,讲述了14个温情又残酷的故事!真实经历,情感动人,透露着作者对人生的思考。《皮囊》成为感动千万读者的"国民读本",被称为"非虚构"写作丛林中独具样貌的林木。

  崇达在写这14个故事中,每一笔都有痛楚,每一行都直接、完整地传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写作的目的是让自己和读者"看见"更多人,看见"世界"的更多可能。看见"阿太",看见"母亲的房子",看见父亲的"残疾",看见"我的神明朋友",看见"厚朴",看见"海是藏不住的",看见自己想"回家",作者"看见"了想珍惜的`人,也让我们清晰的看到,藏在人生里的,那些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人各有异,这是一种幸运;故事里一个个风格迥异的人,构成了我们所能体会到的丰富的世界。最终看见自己,看见彼此;温暖自己,映照出彼此。

  李敬泽在序里有这样一段文字,"皮囊可以不相信心,可以把心忘掉。但一颗活着、醒着、亮着的心无法拒绝皮囊,皮囊标志出生命的限度、生活的限度,生命和生活之所以值得过,也许就因为它有限度,它等待着、召唤着人的挣扎,愤怒、斗争、意志、欲望和梦想。"

  有道是:"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皮囊》读后感11

  我想这本书能够引起共鸣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代表着北漂一族这种大群体,而作者的眼睛却又看到了大部分人都忽略了的。

  现代人总是匆忙行走,像空空的“皮囊”,赶着早高峰,又迎向晚高峰,而忽略了身边的人,他们的性格、以及他们的感情。作者介绍了他从小到大朋友完整的人生,以各种强烈的性格与不同的人生走向来进行对比,就像大多数人所憧憬而又担忧的那般,作者用他身边的实例告诉大家未来真的是漂浮不定的。

  为什么要讲皮囊呢?那就是每个人在追求自己一生的时候,向世人所展示的面具、以及自以为得到而错过的最终可能会导致灵魂的某种程度的迷失。

  如同父亲的患病,大多数人离家后几年里,父母的身体都出现或多或少的病症,某种程度上讲这是人老后正常现象、随机事件,可在这时,大多数人想到的都是自己的不孝、丢失的陪伴,深深的自责,想弥补却又无力。特别想说MSD的`那句话:健康是福。只有当你生病的时候你才会知道这句话多么的正确。而父亲的离世、以及多年的在京漂泊,让作者觉得家是那么的美好,以至于让作者最后决定离京回到小镇子继续生活。

  因为目前初到北京两三个月,与作者京漂的很多观点都产生了共鸣。我只希望自己可以好好平衡事业与家庭,不留遗憾。

  还是很久之前的那个想法,不求闻达于世,但求落幕无悔。漂累了,家真的会是很好的避风港。可不漂,人就枯了。

《皮囊》读后感12

  看见什么?看见空旷的荒野上,一具干瘪的皮嚢。书名皮囊,不单指身体吧,我觉得更像是每个人掩盖住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的生活状态,像阿太的身体,母亲的房子,父亲的左半边身体,阿小对城市的追求,还有各种青春热血,这些我们以为自己想追求的东西,像一具皮囊,包裹住了我们对自己的探问:我是谁?我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我会怎样地生活?也许像作者说的,我们的生活塑造了我们的皮囊。我最想问问我自己,我想怎样的生活,我好像给出了答案,却从来没有人认真的实操过,我不知道,如果我实现了这个答案,我的欲望会不会又给出不一样的答案,别人的内心,也许是各色烟花,我一直认为,自己是空荡荡的.,没有什么想法,没有深刻到骨的爱,对亲近的人,我更习惯的是责任,不是情感,我好像只爱我自己,经常想象,那些有信仰的人啊,心里是不是没有空的感觉。我好像按着周围人的期望,努力活成一个过得去的状态,可是我想要的状态呢,问问心呢,总是空荡荡。我现有的皮囊下,是一具更干瘪的皮囊吧!

《皮囊》读后感13

  突然发现书客这个平台,正好活动里有准备看的书,所以就参加了。

  一开始《皮囊》无意间翻过没看,后来补起来,”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深得我心,因为我是通过自虐性登山来放空自己,看清自己的。我们的生命本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了。

  后边关于母亲与父亲的故事,家庭里一个人的疾病随着时间慢慢消耗着这个家庭的希望,这样的故事在农村不少见。有时候甚至消耗着生的.念想。但是更可怕的是困难来临的时候乡亲们的冷漠与旁观。

  张美丽的故事,人言可畏,闲言细语如刀般割着张美丽坚强的心。

  两个阿小、文展、厚扑,以自己的认知看待这个世界,并努力疯狂的冲向自己向往的地方。阿小们只会模仿,没有明白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为什么去追求。文展足够努力,但太较劲,太看重自己,他一句“困惑、一时找不到未来的大目标这很正常,没有几个人能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可以过什么样的生活,你做好眼前的一件件事情就可以了。”可惜了这自以为是的社会。厚扑追求激情、挑战和自由,可惜生活梦想飞的太高,没好好走过什么路。

  写作是一种内省,是解剖自己的思想,当自己动笔去写的时候才会去思考自己真正的想法。这是一本关于回忆的书,也是一本内观自己的书。

《皮囊》读后感14

  把这本书加入书架的真正原因是被这本书的书名和装帧设计所吸引。后来又看到好多书友都在读这本。

  按照通常以往的惯例,一本书,如果读到八九页的时候还没有将我带入,便放弃,因为我觉得,一本书在一开始还没有引人入胜的场景和人物出场,只会越看越瞌睡,失去看下去的欲望和意义。好在《皮囊》在第一页的时候就以一个倔强的九十九岁高龄的裹脚的阿太将我拉入了特有的闽南风情的小镇里,这个九十九岁高龄的阿太看尽了世间的苦难与变迁,在不经意的话语中道出了人生一大真谛:“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如果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是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才”。

  我们都是带着皮囊在世间忙碌的灵魂。这副皮囊的用处就是用来经历风吹雨打的,所以我们的灵魂才有处安放。

  书里写到倔强的残疾父亲,对生活勇敢又无助的母亲,自尊心强烈到杀死自己的天才文展,满嘴“世界”和“理想”而遭到现实打击的厚朴,透过作者,看到他眼里的“他人”,也看到别样的人生。

  这本书的最后告诉我们:其实过什么样的生活并不那么重要,痛苦和幸福也不那么重要,灵魂的清澈和满足才是最重要的。

《皮囊》读后感15

  我想,皮囊或许是灵魂来到世上的一件附带的工具。一颗心永远是无处安放的,一具躯壳承载不动,却总能成为有形的桎梏,高于皮囊的存在是你,能被困住的是你,能挣脱出来的也是你。

  黑狗达看过很多人离去,仿佛看着一具具皮囊又变回了物品,直至到灰烬。有扔下皮囊这个包袱的阿太,从此来去自如;有重病房想看烟花的病人,在挣脱皮囊的路上看到烟花;还有最坚强的父亲,不再中风偏瘫。剥去生与死,就好像的一个灵魂用旧了皮囊,想回到从前的地方更换。这样看来,生生死死,生命的诞生和流逝,都能淡然。我们本来是多么的轻盈,来去不着痕迹。从此人生就像是一个又一个的灵魂,使用着附带的皮囊给彼此留下羁绊,向世界留下属于他的.过往。我们终究是无处安放,不然为何要换去皮囊。

  我们错过很多的人,也有很多时候并不知道自己已经错过了。我们自以为能“看见”很多人,却不知道“看见”的到底是真心还是假面。爱我们的人来不及去珍惜,喜欢我们的人又经常会错过,自以为能挽留的人最后只能说出一句告别,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是不是我们太过矫情,没有的最想要,得到的不珍惜?是不是我们的本质就如此贪婪,被欲望填充?香港的阿小没有过上想象中大城市的生活,自由主义的厚朴步步迷失,文展再也没有那般天才,去面对现实的落差。他们最后都因为种种原因碌碌无为,曾经想要的太多,现实给不了,自己也实现不了,终究成为这个社会中无处安放的人。

【《皮囊》读后感】相关文章:

皮囊解释及造句03-20

[经典]《皮囊》读后感09-16

《皮囊》读后感07-14

皮囊读后感07-14

【热】《皮囊》读后感07-02

《皮囊》读后感【热】06-30

《皮囊》读后感【荐】07-02

【荐】《皮囊》读后感07-02

《皮囊》读后感【热门】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