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后感

时间:2022-05-27 12:16:2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后感(精选11篇)

  《渴望生活——梵高传》是其年仅二十六岁时的作品。欧文·斯通认为,最能打动读者的不是名人深厚的成就和辉煌,而是他们追求和探索的过程。七十余年来,梵高悲惨而成就辉煌的人生震撼无数读者。这部作品也成为欧文·斯通的成名作,被译成八十余种文字,发行数千万册,感动亿万读者。

《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后感(精选11篇)

  《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后感 篇1

  我想,这是本令我难忘的书。一部进当我看完序言,比那忍不住落泪的书。我与城市中的大部分人一样,并非冷漠、无情,只是太多情感被烟尘喧嚣所掩盖。能够触动心灵的,少之又少。感谢推荐此数的人。

  当我看完序言,产生一种难以言表的微妙情感。我合上书,再次看了看封面,落泪。单纯的,莫名的,想为这个疯子流泪。

  是疯魔成就了梵高,还是他的才能将其印象癫狂的深渊?书中的的梵高是完整的、完美的。他的种种缺点,种种疯狂,通过文字毫不留情的展现在眼前。

  作者在附记中谈到,对于当初所收集的材料,进行了筛选、删改。不知如果将其添满会是什么效果。然而,书中所呈现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个人,都能使读者尽可能的体会到,是什么造就了梵高,是什么造就了他的才能、他的疯癫。

  细细体味这些人,就更加能体会主人公的心境。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并未用华丽的辞藻,而是用一种旁观者的心态来叙述这个事情。"他"的声音低沉、有力,引人入胜。

  读了这本书,还懂得了好些绘画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印象派。

  《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后感 篇2

  说实话,我从不愿意看一本五百多页的书,即便这个人我是这么感兴趣,有很长一段时间,它就和被我弃置一旁,散乱堆积的画册,一起安静的呼吸,并且不断被新的尘埃或阳光覆盖。

  然而某天,一个阴雨绵绵的午后,难得悠闲的周末,我站在书架前,迫于一些奇怪固执的念头,我整理那些我曾经喜爱的东西,在其中,拿出了这本《梵高传》。

  事实上,对于梵高,我从不厌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我对他怀有一种近乎变态的尊崇,掺杂了只有新入教会的虔诚教徒才有的那种忘我的狂热。

  早在小学一年级时我就从美术老师认识梵高,对于这一点我一直自鸣得意。当然,如果没有当天晚上回家和家人说起“今天老师说了梵高”的话,一切会更加完美。

  在这之后,我开始零星的从其他人的作品之中少许的认识了梵高:在正式绘画前干过不同职业,但最终都失败了。一生未曾娶妻,更没有孩子。只活了三十几岁,在世时,画只卖出一幅画,因和高更在绘画上意见不合,割掉了自己的右耳,是精神病患者等等。虽然梵高的古怪令我感到好奇,但是梵高和提奥的兄弟友情令我着实感动,他们死时也葬在一起。当然,梵高的成功使世界文学的改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有些人并不理解梵高,认为梵高并没什么太大的成就,梵高却被美国人看的如此重要。那是因为梵高的悲惨而成就辉煌震撼着读者,追求名人的辉煌并不是追求名人的成就,而是追求名人成功的经历。

  《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后感 篇3

  花了将近一周的时间读完了《渴望生活 梵高传》,我惊呆了!原来人生还可以这么过,在我有限的认知里,我从未见过更别说体会过梵高的这样的人生经历。我有很多的疑问,虽然永远无从得知真相,但我还是抑制不住的想,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得到平复。

  这样的梵高拥有这样的人生,虽然不算传奇,但是也是极少人所能体验得到的,他的坚持不懈,一颗热爱生活的、热爱绘画的心,犹如他的画作,永远值得人敬佩。在他屡次遭受到周围打击后,他没有放弃生活、放弃自己,他选择了作为一个当时最不受欢迎的冷门传道士,专为穷人传播福音的传道士。梵高是个好心肠的人,是设身处地想要帮助穷苦人民的人,所以当他开始决心作画的时候,决大多数时间里,他的模特都是那些辛勤劳作的人民,以及在后来选妻的时候,他的脑海里总会第一时间想到妻子和他一起帮助穷人的场景,而非其他。

  然而一个人的力量是很有限的,当他决定留下帮助那些“黑下巴”(当时的煤矿工人被称为黑下巴),他自己却被“上帝”抛弃了,无论他怎么努力最后还是发现无法从根本上帮助那些穷人改变现有的生活状况,最后在兄弟的劝说下,被带回家,并且在兄弟的精神鼓励以及经济支持下开始了一心创作,然而在创作的道路中所受到的挫折真的是数不胜数……如果,没有他兄弟的坚定支持和他自己不放弃的精神,那么,就没有然后了。我看到这里时候我就在想,自古伟人多磨难!但是他的磨难是不是太多了,多的有些过分了。在爱情上,他从未称心过,虽然最后娶妻了,但更多的是为了帮助那名女子脱离生活困境,并帮助抚养了不是自己亲生的小孩,从未有过怨言;在家里,因为职业的关系而不被父母理解;在绘画中,总是被嘲笑、打击及质疑,从未卖出去过一幅画,这是个多么不幸的人!我在想,如果这么多的不幸加在我身上,我该有多奔溃,肯定不会再坚持下去了,然而梵高没有放弃!这是我最敬佩他的地方,即便是在后来精神出了问题,生病的时候也没有放弃画画,他在病房里,透过病房的窗户观看外面夜晚的星空,做了很多关于星空的画作,每一幅作品里都充满里丰富情感及很多很多想说不能说的话语,见者心动闻者悲伤(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

  梵高的伟大不是他的作品天价,而是他坚持创作的过程,梵高令人敬佩的地方不是他越来越好的作品,而是在那种环境下,他还能保持一颗炽热的心,画出充满柔情的画,他的代表作《向日葵》众所周知,此书中并没有提到他在创作这幅画的背景,但是我猜想是他最后离开伦敦后所画。我唯一想不明白的是,他到底为什么割了自己的耳朵,单单是因为跟好友吵了一架?我觉得不是,我猜想是他已经到了奔溃的边缘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了,他需要发泄……

  我惊叹梵高的人生经历,我敬佩梵高的毅力,可我更心疼梵高所经受的苦难,但同时也是这样的苦难造就了他的宏伟巨作,如果梵高还在,如果人生可以选择,我想问问梵高,还会选择这样的人生吗?

  《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后感 篇4

  最近读了《渴望生活:梵高传》,书中讲述了梵高从21岁到37岁的经历:做过销售、当过牧师、潜心画画、开枪自杀……梵高独特的天赋与个性决定了他的独特人生。

  读此书时,我总在反思:在梵高当时的生活环境中,我还能否坚守本心去读书写作?难——难以在食不果腹中献身,难以于饥寒露宿里坚持,难以当而立之年不顾现实。我想,和我一样的大多数人皆是如此。这就引发了我的第二个思考:梵高何故?

  冯骥才说:“梵高的一生,充满世俗意义上的‘失败’。他名利皆空,情爱全无,贫困交加,受尽冷遇与摧残。”当他饱经现实的打压甚至于质疑上帝时,他迷茫了,不知所措,但最终还是决定坚守自己的热爱,尊重自己的天赋——画画!

  坚守热爱、尊重天赋的前提是热爱与天赋的已知性,这是一个方向问题,也是一个认知问题。现在网络上太多的人在讲认知差,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认知差距而造成了阶层差距,从而循环往复造成阶级固化。这说的是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当人们站的地方不同、高度不同时,这种认知差是无法避免的,而且假设认知差被抹平,那又何尝不是一场社会灾难?社会的稳定,一部分就是源于阶层的稳定。我们今天所说的是“内在认知差”,即对于自身认知程度的差距。“外在认知差”实现阶级固化,而“内在认知差”实现阶级突围。

  我认为,每个人出生即为天才,至少说出生即有天赋。多数人终其一生却碌碌无为,其原因在于对自身天赋的无知,当然,这种无知的原因有很多,并很可能以客观因素为主导:所处时代、出生家庭、成长环境、所碰机遇……在此便不一一解释。很多人也在坚守,但坚守的是什么、为什么他们也说不清。若你所坚守之物并非你所爱之物,那你的坚守又有何意义?或许有人会说坚守是为磨炼意志,在我看来,这种无谓的磨炼是对生命的浪费与亵渎,没有方向的坚守是极为低效而难有成果的,即使你的意志坚不可摧也再无青春的激情与创造力,与生而来的天赋对于你也就没有意义了,这岂非人生一大悲哀?而对于真正热爱的坚守,是随心所喜而有所乐的坚守,是有意义、有成果、不断创造的坚守。

  热爱与天赋的已知性决定了坚守热爱、尊重天赋的方向,那么其已知性从何而来?一个人很难出生就知道自己是哪方面的天才、该往哪方面努力,那么对于天赋的主观探索和对于热爱的主动寻找就成了我们该做的。

  青年人首先应该克服惰性,走出“奶嘴效应”,走出舒适区,多一些尝试才会对自己多一些认知,将探索天赋的道路压缩才能用更多的青春去学习、坚守和创造。其次,不论做何尝试都要不断反思、不断寻找方法,即使最终这种尝试难以继续发展,你也不会浪费了生命,每一种经历都或许对你的天赋有用。最后,不要轻言放弃,很多事不是刚上手就能做到完美,纵使你天赋凛然。请耐心对待自己的生命,就像她耐心对待你一样。

  梵高先生是不幸而幸运的。他的不幸在于世俗的烦恼,他的幸运在于对天赋的尊重与释放。我们也是不幸而幸运的,我们当下的生活质量远高于梵高当时,但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对热爱的坚守是否无愧于生活?

  梵高是对的,没有上帝。生命里唯一的主宰就是我们的思想,请勿放任自流,请勿人云亦云,请勿愧于本心,请勿辜负天赋。

  《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后感 篇5

  这本书让我走近了一位伟人。不仅读到了他一生悲惨的遭遇,不被世人理解的无奈;读到了他内心的孤独与痛苦;更读到了他在低谷中执着追求着美的力量;读到了他释放于画作中的理想和自由……梵高,没有完满的爱情,无数的金钱,甚至是健壮的身体,但他拥有的是一颗渴望生活的心灵,飞向美丽的蓝天。读这本书,我为梵高受到的不公愤慨过,但我更敬佩他能倾尽生命,用爱来描绘这个世界;我为梵高能有提奥这样一个弟弟而高兴,也为他们之间不辞奉献的友情而感动……

  在体味之后,我对自己的生活的也增添一份热爱。无论艰辛、痛苦、还是陷入低谷的遭遇,都应该满怀对生活的渴望,一步一步地往前进。梵高并没有抱怨社会,他将倾诉和希望绘在了画板上,祈愿明天会更好;他也没有报复社会,他留下一幅幅完美的作品,待时间去检验,更洗涤了现代无数人的心灵!如此说来,我还有什么理由去逃避生活的困苦,埋怨现实的不公呢?为何不在心中绘出更蓝的天,提起希望,去迎接明天!?

  除了梵高大师的精神,欧文·斯通在本书中描写的文笔也有许多值得学习之处。对于一位在困苦中挣扎,并且不断成长的伟人,欧文·斯通作为一位传记家,并没有很多的深入梵高的内心编写心理,却将一丝一毫的细微变化转笔为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十分传神。这样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剖析梵高的历程,反而起到了真实、深刻的效果。在写作中,我也应该学会运用这些描写的手法,从细微之处表现人物,使之生动逼真。

  《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后感 篇6

  在寒假中,我读了《梵高传》。或许大家认识梵高仅限于他的《向日葵》。曾经风靡一时的被人们反复印刷用做家里的装饰画。我觉得虽然这确实使得他的这幅画被更多人认识,但也使他这幅画流于俗气。梵高在慢慢被人们淡忘。但我觉得,梵高本身就是一部传奇。只有你知道了他的经历,才能读懂他的画。

  "痛苦便是人生"这是名画家文森特·梵高的临终遗言,也是他那短暂一生的真实写照。梵高是世上最孤独的人之一。这是欧文斯给梵高写的传记《渴望生活——梵高传》的前言。在传记中,美国著名传记作家欧文?斯通用一支神奇的笔勾勒了这位一代印象派巨匠那充满痛苦的悲剧人生。这个荷兰画家因为精神失常,割掉了自己的耳朵。最后开枪身亡。这本书看过很久了,它给予我心灵极大的震撼。梵高是个为艺术而生的天才,他的伟大毋庸多言。

  他的弟弟提奥则是在他背后默默支撑他的另一个伟大的人,没有提奥就没有梵高。因为梵高根本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提奥定期给生活窘迫的梵高汇钱,让他能在满足温饱的前提下继续创作。梵高则不断地写信给弟弟,告诉他自己创作的过程,对生活的信心和绝望。如果没有梵高,提奥会过得很好吧。体面的工作,丰厚的薪金,温和的性格,彬彬有礼的举止,走在哪里都是受人喜爱的。他会过一种衣食无忧,平淡恬适的生活。而梵高,敏感,易怒,脾气暴躁,行为偏激,有些神经质,难以想象各方面截然相反的人会这么友爱。

  梵高的一生可以概括为:出生+绘画+死亡,除此以外再无其他。虽然他也曾追求过爱情,却从未获得。当他为爱情把手放在燃烧的蜡烛上方,以此表白时,我感动得无以言表。无疑他的爱是疯狂的,可惜没人敢接受。和妓女生活的那段时间,更加没有爱情可言。在绝望中无以回归的梵高,最终选择了以绝望的方式离开自己。

  虽然很早就知道他的一些经历,但是读起这本书来,却总有一种让我透不过气的感受。也许,他要是生活中在现在的社会中,结果会截然相反,不过,也许,就没有那样才华横溢的梵高,就没有这样让人怜,让人敬,让人无限可惜的梵高了。

  但不管怎么样,我觉得他始终是热爱生活的,无论生活以什么方式回敬他。()而我们,我觉得,没有理由,抱怨挫折,没有理由,不去热爱自己的生活。你说呢?

  《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后感 篇7

  欧文·斯通的《渴望生活——梵高传》虽然出版至今已过了六十多年,但魅力依存。他认为,最能打动读者的不是名人深厚的成就和辉煌,而是他们追求和探索的过程。确实,这本书深深地震撼了我,颠覆了我以往认为梵高只不过是个疯画家的看法。

  梵高的一生悲惨却又辉煌,他因为爱乌苏拉变得随和,当过画商,工作认真,却又因为乌苏拉的已婚遭受打击,重新变得性格乖僻;他因为热爱上帝变得虔诚,当过传教士,帮助矿工,却又因为福音传教会认为他亲身帮助矿工的行为野蛮、不体面而解雇了他,他变得不再信仰上帝,失去理想……他没有金钱,没有健康的身体,没有热情……

  历经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让他几乎对生活失去了希望,但他没有就此放弃,他拾起画笔,尽管起初画得潦草,却十分有灵魂,一看,便知道这不会是别人,只能是博里纳日的矿工。

  一切都由此开始,尽管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不幸的,但或许正是这种不幸,才造就了梵高高尚、善良、不屈不挠的精神,才造就了他的画中别人难以画出的生动与灵魂。

  《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后感 篇8

  终于看完了《渴望生活—梵高传》,让我对工作有了新的认识。

  1、我要什么样的工作

  2017年辞去了第一份做了两年的工作后,我一直,都在忙碌着寻找自己真正想要的工作。几个月前,有个猎头跟我说,你的教育背景都挺好的,但你的职业轨迹看起来不是很有规划性,你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我认真地想过我想要的是什么,工作—我不想要它无聊(最重要),我要解决实际性的问题、我要跟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工作、我要透明公平的薪酬制度、每年甚至每一天我都要看到自己的进步、我要给我的团队带来价值,不管是金钱上还是精神上、我所在的公司和我要有一样的做事理念、我不要被所谓的甲方乙方,上下级关系而失去自我、我要充分利用我所学到的专业知识。

  一旦清楚了自己要什么,其实很容易就能找到突破口,渐渐地靠近自己想要的东西。

  2、尝试过才知道是不是自己想要的

  我今年跟一个小团队有过短暂的合作经历,我每周做一个新视频,发布到他们的媒体平台上,也有过一些和其他品牌合作的机会,认识了很多圈内人士。但我发现,当自己坚持的东西被合作伙伴或者客户否决时、在自己的作品里无法完全展现自我,而是要屈服时,我认识到,妥协是一个达成交易的必要条件。甚至会觉得,我只是会拍、会剪辑的“工具”而已,客户只是借着这个“工具”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其实,大部分的时候,我并不会为报酬少而烦恼,真正让我感到失望的是我并没有提供任何核心价值。

  所以,我决心不要再拍商业视频了,除非我能够在视频里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说,我也丢弃了对拍商业视频的抱负,如果不能做自己,这些事情还有什么意义呢?

  我还是要和以前一样,寻找自己喜欢的人,拍我自己喜欢的故事,把拍视频作为纯粹的爱好。

  3、现在的状态

  我还记得,我在几个月之前问了另一个猎头,问她有没有好工作推荐给我,她回了我一句,你玩够了?我说,人怎么会玩够。

  为什么两份工作之间不能有空窗期?猎头或者前辈们跟你说的职业规划真的.是适合你的吗?毕业、找工作、进入一家公司再跳到另一个公司,拿更高的薪水,做更高的职位,真的是你经过认真分析,自我判断之后做出的明智的选择吗?(没有省思的生活不值得活)我觉得,除非经过了足够的折腾决心安安心心做好一件事,否则,之前的“稳定”都不是“真正的稳定”。

  都说世俗的规定会把人磨得没有棱角,我觉得这是要看人的。如果人足够强大,有自己坚持的东西,只要不放弃,终究是能活出自我的。当然这需要强大的内心和不被外界所干扰的意志。就像书里所说:

  在人看来,生活本身有时也是一副上面什么都没有的,茫然无际,使人沮丧失望的空白画。但是有信心、有魄力的人是不害怕这片空白的,他跨步进去,他采取行动,他一笔一笔画下去,他充分发挥创造精神,到最后,那幅画布就不再是空白的了,而出现在上面的,则是丰富的生活画面。读后感你尝试过为了你想要的东西,一笔一笔画下去吗?还是一直在迷茫,只是按部就班地画一些无聊的东西?在你所做的事情当中,“因为我喜欢”这个成分占有多少?

  自从我遇到我男朋友,亲眼目睹他一步一步创业,执行自己新项目中的每一个步骤,大大地改变了我对工作的看法。能让自己进步、学到新知识的方式有很多种,并不一定要有优秀的上司、好的平台。资源可以一步一步自己去找,人脉也是可以通过跳出自己的舒适圈,一点一点去建立。他教会我如何管理自己的客户、如何做财务报表,如何建立一个系统去完成一个项目。然后我觉得,每个人对待自己的工作,就应该是像创业一样,你在创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天地。

  所以,我也在上个月决定加入一个小型创业团队,并且计划拿到一些股份,做一个公司的“主人”。不然,以我的性格和价值观,早晚会厌倦日复一日“被人主宰”的工作。

  4、尝试尝试再尝试

  每个人的潜意识当中都有自己想要的和想尝试的事物,可是这个念头会被自己的其他负面想法所否决。我相信很多事物没有固定模式,你自己要寻找适合自己的模式。被挑战、被困惑、被疑问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宿命,但是这也是让我们在道德、智识生活以及追求目标的道路上的动力。

  耕耘你的心智、不断尝试、以排除法追求你想要的。活着不是目的,好好活着才是!

  《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后感 篇9

  梵高的一生是寂寞的,人们说,梵高的一生可以概括为:出生 + 绘画 + 死亡,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每天,他只会一个人沉浸在他的画中,画布、画笔、颜料成了他唯一的伴侣。风再大,他也要到那一片寂寥无人的麦田中画画,需要的钱再多,他还是会毫不犹豫地将钱花在自己热爱的画画上,即使自己的生活已经不能维持下去 …… 始终一个人过着

  梵高的一生又不是寂寞的。他也曾经追求过爱情,为了向她表白,他把自己的手放在燃烧的蜡烛上以表示自己对她深深地爱。他也曾经有亲情的相伴,弟弟提奥一直对他不离不弃,画画的资金都来自这个唯一的亲人,他一直都有这个弟弟的支持与关爱。

  可是,或许就是因为这一份矛盾的感情,寂寞?有爱?也许连他自己也难以明白。于是,他在阳光充沛的田野上对自己的身体开了一枪,没有打中心脏,他掩着伤口回家,渐渐地变得虚弱。 1890 年 7 月 29 日凌晨 1 时 30 分 ,梵高停止了呼吸,在他的弟弟怀中离开了这个让他矛盾的世界。

  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死亡,让那一枪了结自己的一生。他其实也像那向日葵渴望太阳一样渴望生命,可是,这世界让他失望了,或许正如书上所说,破碎会带来快乐。选择离开,他便可以不再绝望。

  《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后感 篇10

  一团红发,如火般充满着狂野与激情,在艺术中越燃越旺,却始终挣脱不了命运的缠绕,毁灭是注定的,但永生确实属于这团火的。

  它曾经燃烧了那么多如此强烈的壮丽,让几个世纪的人都获得了永恒的温暖,至今仍在为他的雄壮而惊叹着。

  是那红发,在煤矿中找到了生命真正的起点。不是上帝,不是世俗的爱情,艺术才是他灵魂的归宿。终于世界盼到了他的苏醒,那么的微弱,只有零星的火花,却仍能任凭现实的严拷,饥饿,贫穷,疾病,误解都无所畏惧,都磨灭不了那新生的却坚强的思想生命,总有一股莫名的力量激励着他,要燃烧,就从现在起,燃烧自己。

  其实他起先也是那么无知、善良,幻想用上帝来拯救困苦的人们,把压抑在心中的全部真挚的爱都献给了这些穷人,为他们分担痛苦。但这种举动得罪了伪善的牧师,剥夺了他在教会的职位。他失去了方向。

  然而,那些不幸的人们给了他火种引燃了他。他于是拿起铅笔,速写下了朴实的矿工们,他也成为了他们中的一员,亲身体验过那炼狱般的矿地生活,他无法用传道挽救他们,也救不了自己的生活,那就画吧,让世人瞧瞧他们的痛苦!

  红头发更加鲜艳了,火才真正开始燃烧!一切从零开始,虽然他是那么的刻苦,专心,然而进步太慢、太慢了。火自己也察觉到了,他愤怒,他不甘,他不愿那么轻易燃尽,他愿意以更大的热情让自己燃烧!

  终于向日葵诞生了。人人都爱,就因为那是一团火,充满了斗志,引领人们走出生命黑暗。有力的触笔,强烈的颜色,扭曲的形象,尤其是那画面激荡着的火山般喷涌的激情,构成了这旷世奇作。黄色为主调,加上一点蓝色和绿色,奏响了一支旋律鲜明的交响曲。强劲飞动的线条,将向日葵那蓬勃的生命力展露无遗。在这里所表现的是一种狂欢,是对生命的礼赞和对幸福的渴望。这种花非同寻常,是阳光和生命的象征,同时也是他内心翻腾的火热情感的写照。

  凡高的一生都在燃烧。不管周围怎么样,相信与否,他都有一个明确的信念:要燃烧,就这样一直下去,没有高峰,那就要靠自己的努力。于是他不断的拼命,任何风雨都浇不灭他对生活、对艺术爱的火焰。

  每个人都可以做一团火,只是燃烧的方式不尽相同。既然做了一团火,就应该像他这般燃烧,风越大火越旺,让一切的风雨都对你怯尔止步吧!

  做一团火,去燃烧!

  《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后感 篇11

  欧文斯通的《渴望生活——梵高传》是我来大学读的第一本文学书,大学的我不喜欢读文学类的书籍。记得那时林老师教我们西方外国文学,当时考试的要求就是要我们读一本关于学前教育方面的西方名著,迫于考试压力所以选择了《渴望生活——梵高传》,但是后面的研读改变了我之前的想法,渐渐的开始接受文学书籍。

  在《渴望生活——梵高传》中,描述了梵高悲惨而成就辉煌的人生。梵高的一生经历就如同他的作品一样,充满了亢奋而绝望的激情。金色的向日葵、燃烧般的丝柏、风吹过的麦田、夜幕中的咖啡厅,灿烂迷人的星光……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描述都能散发出温暖和动荡的激情,那一幅幅狂嚣般的画面,如同大海在怒吼在宣泄,也都是梵高内心底层最孤独无助的呐喊。他狂放的笔触、流动的色彩和喷薄而出的热情,在凝神的一瞬就将人们的灵魂裹挟而去。正如他所说:“生活对我来说就是一次艰难的航行,但是我又怎么会知道潮水会不会上涨,及至淹没嘴唇,甚至会涨得更高呢?但我将奋斗,我将生活得有价值,我将努力战胜,并赢得生活”。

  他短暂而绚丽的生命历程里,他得同困苦的生活作顽强的拼搏,要跟命运做斗争,要努力的在滚滚波涛中找寻自己栖息的海岸。梵高是最孤独的人,陪伴他的只有永不放弃的信念,执着。没有人的理解更没有上帝的眷顾,他唯有用自己的画笔,创造出一个世外桃源,这个国度里,没有无助,没有孤独,有的是有向日葵,被风吹乱的柏树,有露天咖啡座,大片的麦田和旋转的星光。正是这个完美的世界支持着他,让他对生命仍然充满了热爱。

  这本书最能打动读者的不是名人深厚的成就和辉煌,而是他们追求和探索的过程。 这对于我们今后的生活或许有深刻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