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沙乡年鉴读后感400字

时间:2023-04-23 10:54:05 秀雯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沙乡年鉴读后感400字(通用13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沙乡年鉴读后感4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沙乡年鉴读后感400字(通用13篇)

  沙乡年鉴读后感400字 1

  “那时,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美国环境保护主义先驱奥尔多·利奥波德在《沙乡年鉴》中收录的随笔《像山那样思考》里,这样回忆年轻时的想法。后来,随着阅历的丰富,利奥波德开始反思自己的短视。因为,他亲眼看见那些失去了狼的大山里,“所有可吃的灌木和树苗都被吃掉”,鹿群由于数量太多反而饿殍遍野,而那些牧牛人并不懂得调整牛群的数量。“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了尘暴,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里”,在利奥波德看来,大自然的每一次惩罚都历历在目。

  狼之于鹿,正如鹿之于大山。作为当地食物链顶端的肉食动物,狼的直接作用,在于捕食鹿群以及其他食草动物;间接作用,在于通过控制食草动物的数量,对其啃食山间植被的程度施加影响,从而让整个自然生态保持平衡——这正是狼的生态价值。而在大自然中,任何物种都有这样的生态价值,都具备左右生态平衡的`能力。

  很久以前,人类将狼等野生动物视为影响自身生存的直接竞争对手。这样的认识,在物质生产并不发达的过去,直观且可以理解。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逐渐具备了主宰其他生物之命运的能力,若延续旧时思维,力图将其他野生动物赶尽杀绝,则生态危矣,人类危矣。“引狼入室”正是在这样的情势下,由利奥波德的后继者发起,并最终得到了人们的认同。

  从“赶尽杀绝”到“引狼入室”,人们花了几十年时间去发现、反思、论证、执行;其间有争斗,也有妥协。尽管过程曲折,但幸运的是,通过经年累月的不懈努力,人类对于自然的认识水平终于有了质的飞跃。如此说来,引来的,不仅仅是狼,更有对自然生态平衡观念的更多认同与践行。

  沙乡年鉴读后感400字 2

  《沙乡年鉴》(又名《沙郡年记》)是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生态伦理之父利奥波德一生观察、经历和思考的结晶。它是一本描述土地和人关系的书,被誉为土地伦理学开山之作。全书从一个荒废的、远离现代社会生活气息的农场着笔,对沙乡在不同季节呈现出的不同景象进行系列追述,刻画出一幅幅美不胜收的隽永画面年轮诉说的历史。

  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旁边,有一个开巴普大草原,草原上有很多鹿。虽然这里水草肥美,但野鹿的数量总是在4000来只上下,草长得再好,鹿也增加不多。为什么呢?人们发现,草原上生活着鹿的天敌——狼和山狮,因此鹿的数量无法增加。

  从1907年开始,人们开始了消灭狼和山狮的大战。经过多年,狼和山狮踪影全无,于是野鹿一年比一年多起来。到了1924年,野鹿的数量竟然达到10万只。谁知,在随后的两个冬季里,野鹿又急剧减少,因为鹿太多了,草不够吃,有6万只鹿被活活饿死。此后,鹿的`数量继续减少,到20世纪40年代,只剩下1万只左右。这时,人们又惊奇地发现:鹿虽然少了,草仍然不够吃,因为20年代鹿的爆炸性增长给草原植被带来了毁灭性破坏,不少地方长不出草来。后来过了很多年,这片草原依然没能恢复元气。

  在草原生态系统中,鹿吃草,狼吃鹿;狼死了以后,经过微生物分解,它的尸体又变成肥料被草吸收……如此往复循环,构成了自然界的食物链。以前,草原上长多少草,这些草能养活多少鹿,这些鹿又养活多少狼,都有一定的自然范围,保持着相对的稳定和平衡。但是,当狼被人为消灭后,这些平衡被打破了,整个草原发生了紊乱甚至毁灭性的变化。

  生物学家指出,如果有适量的狼群在此定居,既可以保持鹿的数量,也有利于让包括植物在内的自然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平衡。但是,当时政府有关部门的“引狼入室”计划却遭到畜牧业主的强烈反对。经过诉讼,法院最后作出同意引进的判决,这才使计划得以实施。同时,环境保护组织也设立了一项10万美元的基金,以补偿可能由狼群给畜牧业主造成的损失。此后,美国亚利桑那州、科罗拉多州以及缅因州也相继制定了类似计划。

  沙乡年鉴读后感400字 3

  今年寒假,我看了很多书,其中《沙乡年鉴》给了我深刻的印象。它不是一本科幻小说,也不是一本散文集,而是一本描绘自然科学的书。

  书中有几个章节,第一章令我记忆犹新。它描述了十二个月份的风土人情、自然景观、和各种动植物。

  一月积雪融化,大地复苏,动物们相继苏醒活跃了起来。

  二月从树木的年轮中读出了生命的奥秘。

  《沙乡年鉴》中写道:“人们在不拥有一个农场的情况下,会有两种精神上的危险,一个是因为早饭来自杂货铺,另一个则认为热量来自火炉。”

  我毫无疑问已经深陷于危险之中,如今的危险甚至已经不是来自杂货铺和火炉,因为这两件事物也不多见了。食物来自餐桌和食堂,热量则源于空调和暖气。“我们迷恋工业供给我们的需求,却忘记了是什么在供给工业。”

  现在的生活科技高速发展,人们甚至忘记了植物、动物们。

  可作者却在一个偏僻的小镇里仔细的观察植物、动物们。最终从中领悟到了许多生活的.奥秘。而现在的人们,高速的生活带来的并不是快乐。

  人们啊!快快醒悟吧!不要再破坏大自然了!快快行动起来,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沙乡年鉴读后感400字 4

  在读《沙乡年鉴》之前,我先看了一些书评,纷纷将这本书的核心指向土地伦理。我仅仅通读过这本书一次,不敢狂妄地对土地伦理多加品评,但是对于土地的感情,我与作者, 或是古今中外的人们,却有一样的深情的热爱。

  读《土地伦理》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不禁想起前不久才读的《乡土中国》。费孝通在书的开篇就说从基层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以地缘联系起来的共同体,却不只在中国才有。因此对大地的感情不是科学上的,而是精神上的。我很喜欢《飘》,身为苏格兰人的斯嘉丽对于陶乐庄的感情,大概无异于乡土情结。《红楼梦》里,黛玉临死时对紫鹃说的话:我的身子是干净的,送我回家去吧。就连利奥波德的`灵魂回归了他一生所热爱的、并为之奔走和呼号的土地与荒野。这都是对故土的依赖。

  我本科是学考古的,在山东济南进行了为期半年的龙山文化汉代宫殿遗址发掘。那半年深深唤起了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崇敬,也许我恐惧自然,是因为不懂自然,当我真正在自然中去寻找秘密的时候,我也逐渐同情起那些因为我的手铲而失去家园的泥鳅,爱上日夜看守探方的小黄狗。正如我在第二部分所说的,人类从来不是一个征服者,真正的秘密是藏在大自然里的。树的年轮和冰的痕迹告诉我这批文物的历史,深埋在土下的瓦片传递着古老的信息,古老的文明在尘埃中不声不响却带着现代科技难以解开的谜团。

  也许聪明的人们有一天能够到达,但愿那不是征服,而是敬畏。

  沙乡年鉴读后感400字 5

  《沙乡年鉴》是一本描绘土地和人关系的书,与《瓦尔登湖》相媲美,被誉为自然文学的典范,美国环保界的《圣经》。这本书由四个部分构成沙乡年鉴,地质特征,乡野的秘密和土地伦理。

  其中,沙乡年鉴讲述了作者与家人在远离大都市的世外桃园里的所见所闻和周末事务。作者一家在一个被遗弃的贫瘠的沙乡农村里,尝试使它恢复生机,寻找那些已经失去的却又是上帝赐予的最重要的东西。地质特征讲述了生活给作者的各种智慧,一些痛苦和难过的经历,失去朋友的插曲。作者花费四十年时间,走遍美洲大陆,记录事件的清晰样本。乡野的秘密主要讲述作者对乡野及野生动物的看法,讨论一些最基本的生态保护观点。土地伦理以推理的方式阐述作者对土地的观点,并提出科学理论,属于总结。

  《沙乡年鉴》中有这样一句话:人们在不拥有一个农场的情况下,会有两种精神上的危险,一个是因为早饭来自杂货铺,另一个则认为热量来自火炉。我们毫无疑问已经深陷在危险中。食物来自饭店,热能来自暖器和空调。我们沉迷在工业带来的舒适生活中,却忘记了是什么在供给工业。

  在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动植物的生活空间越来越少。从17世纪到20世纪末的300年里,可以说是世界从近代逐步走向现代的时期。在这300年里,人类的文明飞速地发展,时代在进步,地球正在一点点地为我们所改变。同时,在这300年里,地球上也有300多种美丽的动物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了。其中有世界上最大的海雀、毫无防御能力的史德拉海牛、地球上最大的.狮子、世界最南端的狼、唯一生活在非洲的熊、亚洲西部唯一的老虎、世界上仅有的纯白的狼。其中有的是因为失去了栖身之地,有的是因为人们的大肆捕杀。

  真心希望人们能发现错误并能改正它!

  沙乡年鉴读后感400字 6

  《沙乡年鉴》是一本奥尔多·利奥波德所作的书籍,写了作者在常人世俗简单想当然的想法外对大自然的记录,他是一位美国著名的理论学家,科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者,环保先驱人物,保护野生生物之父,“美国野生生物管理之父”,被称为“美国的先知”,被称为“一个热心的观察家,一个敏锐的思想家,一个造诣极深的文学巨匠。”

  看完这本书感觉说要写读后感是比较困难的,不知道怎么写,也许是因为我看的不够认真,感觉零零散散的貌似的确没有什么可说的,不过我却想起了一个上次在阅读理解还是哪里遇到的,也许是课时上的,名字叫《给泥土洗澡》,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讲的.是英国建设体育场还是什么东西,要占很大土地,但这块地上的土壤并不干净,照“常理”来讲是挖去别处再把那里的净土运来,但这次英国人没有这个打算,他们花费了巨款给泥土筛选过滤,而后再清洗,排除有毒物,诸如电池神马的。这点我想是做的很对的,至于为什么会想到这个,因为百度上面复制说到了他是一个环保主义者,还有著名的土地伦。里面我看见了,最可怕的想法就是——认为粮食从杂货店出来,热量从火炉里出来。这一切归根结底还是源于土地,没有良好的土地也就没有粮食也没有树木也没有木炭也没有热量,所以土地是一切生命的起源,也是生命的保障,最近学过土壤的形成,者往往需要几百年来能形成一厘米厚的土,种种土壤危机和环境的破坏都把矛头指向了人类,英国人的做法看似很愚蠢,花钱不讨好,不仅费钱还费时,事实上并非如此,不要等到你出门一跤栽在沙坑中才知道土壤的重要性,才意识到要保护环境,所以把,和很多地方一样,保护环境材质当前的头等大事!

  所以我想《沙乡年鉴》被称为“美国资源保护运动的圣书”也就不足为奇了。

  沙乡年鉴读后感400字 7

  “不论是在三月的陆地,还是阴郁低沉的天空,都飘满了春雁的天籁之音”。每当我读到课文中《大雁归来》的这段话,我都能想象到作者利奥波德在他的“沙乡”,在冰雪未消的三月,仰头观望着排着“人”字形长队的大雁整齐飞过田垄的样子。

  《大雁归来》便是沙乡年鉴中的一篇文章。从一月至十二月,利奥波德或驻留在农场,或穿梭在林间,或憩息于小溪畔,观察草木枯荣,鳞潜羽翔,用诗意的文字记录下所思所感。“大雁们沿着奔腾不息的河流,放心大胆地舞动身子向前飞行。他们经过岬角或小岛时,会与地上的'一切打招呼。”若说同时代的自然散文作家普里什文的文章似一幅小品工笔画,那么利奥波德的笔风更像是一块碧玉,自然原始,却又不失端庄典雅和温润清新。

  利奥波德用隽永的文字,不仅刻画了一个生机盎然的世界,而且阐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像风和日出一样,获取野生的东西被当作理所当然,直到社会进步,那些东西从我们身边消失。”自然所馈赠我们的,我们却贪婪地一再索取,我国也加大了自然保护区的巡查力度,可是偷猎者猎杀羚羊的枪声仍在可可西里响起;我国也早已明令禁止食用野生动物,可今年新冠病毒的来源不就是食用了野生动物吗?

  利奥波德用沙乡年鉴一书,融入了众多哲学,生态学,伦理学的知识,竭尽全力的告诉人们世界的美丽,可当今社会却把美丽当作挥霍的资本,开发,破坏,猎杀……或许在没有任何野生事物的情况下,有些人一样能活得滋润,机械可以使我们享受便利的生活。可是我们中的大多数都忽视了一点:自然所给予我们的东西正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递减。

  最求社会的进步本没错,但我们不能忘了我们最应该尊敬的土地,森林,山川小溪和那如诗般的大自然。

  沙乡年鉴读后感400字 8

  “我喜欢一棵年轻的北美白杨,因为有一天,它会老去。”这是利奥波德的笔下所宣泄出的,内心美丽的独白。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沙乡年鉴、随笔、乡野情趣和结论,和梭罗一样,利奥波德也是一位出色的观察家,他以深邃的眼光,敏锐地看到了人与自然的另一种关系,在工业化时代人们刻意的猎杀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人们妄图用火药和刀刃,征服大自然的狂野,使自然向自己屈服。而利奥波德用文章告诉人们,希望人们可以像山一样思考,能够看到更加长远的利益,进行包含我们人类自身的深邃思考,而不仅是那些眼前显而易见的金钱。

  而让我们痛心的是,如今环境问题仍然在一步步恶化,在宣布塑料袋是19世纪最糟糕的发明之后,原以为人类会猛然觉醒到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基,但不是这样,报告中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每10个人中有9个人呼吸的空气中含有高浓度的污染物。最新的评估揭示了一个惊人的数字:2016年环境(室外)和室内空气污染导致全球700万人死亡。我们如果再不放弃或改变现有的错误的方式,那对我们的生存会是毁灭性的。

  爱护环境应该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环境,保护和珍惜大自然赐予我们的自然资源,他其实并不是“取之无尽,用之不竭”的,我们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不能仅考虑我们自己这一辈人,要为我们的后代千千万万子孙节约资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为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球尽可能的减轻负担,让灰暗的`天空多些蓝色,让枯萎的草木重新焕发出春色,让我们的身边多一些清新,不仅为人类,也为世间万物奉献出一份力量。

  当今的环境问题大部分是由于现在人们急功近利,丢失掉了长远的眼光。在像山那样思考短短的随笔中,我们便看到了贪婪,侥幸的人类,工厂企业家为了运转工厂杀狼,人类为了获得更多的金钱猎杀狼,正是由于人们的错误的思维和事不关己的思想,盲目的追求利益,导致狼群被杀得所剩无几,他的天敌鹿便疯狂繁衍,最终山失掉了原有的绿色。如果我们能够坚持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绿色的思想,这种情况或许并不会发生。我想这也是利奥波德的内心刻画。

  看了《沙乡年鉴》,我不由感到庆幸:我意识到还有更多的人在为大自然赢得他自己的应有利益,我相信很多像利奥波德一样的人在捍卫自然的主权,用行动保护着这片根基,让大自然能和人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在此我呼吁大家,从身边事做起,学着为了自然去努力奋斗,要用长远的、理性的眼光去看待地球上的一切生命,让大家一起共建美好的明天。

  沙乡年鉴读后感400字 9

  沙乡年鉴,这一部分主要讲述了作者和他的家人拿起铁锹和斧子重建威斯康星的沙地农场时的见闻和趣事。在这个远离现代化喧嚣的世外桃源中,作者在冰雪消融的一月追逐融雪中臭鼬的足迹,看着它“一改以往深居简出的习惯,舒展身体,拖着肚皮划过雪地,在潮湿的世界里试探性的前行”。

  臭鼬

  作者在暴风雪肆虐的二月里,阅读橡木年轮的历史。“它像是一台满载历史记忆的留声机,每一圈年轮都有不同的历史回响。锯子向着终点一步一步前移,10年又10年,感知着老橡树毕生的时光。”

  在三月里,倾听大雁归来的长鸣。“一只燕子的归来不能代表春天的来临,但是当成群的大雁冲破三月融雪的阴郁时,春天就真的降临了”。

  在农场度过的12个月里,每个月都有不同的景观,每天都能发现不同的乐趣。而我们能够身临其境地体会这些妙趣横生的画面主要得益于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厚的文学功底以及对野生动植物深深的热爱。在作者的'笔下,每一只田鼠、每一只大雁、每一棵松树都富有生命力,它们时而狡猾,时而愚蠢,时而翩翩起舞,时而憨态可掬,总之,它们是会思考的生物。

  大雁

  “一只在融雪中按捺不住的红雀,兴致勃勃地唱起了春之歌,但是没过多会儿功夫,它发现自己好像弄错了,还好,它可以凭借冬日里养成的一贯的缄默来纠正这个错误。一只花栗鼠本想走出洞穴沐一下久违的日光浴,不料遇上了交加的风雪,现在也只好乖乖地回到洞穴睡大觉了。”

  “这条小溪是个懒散的家伙,它蜿蜒穿过桤木林,仿佛它宁愿停留在树林里而不是想回归河里似的”。

  “尽管如此,我的每一棵松树都背负着沉重的积雪,一排排笔直矗立着,岿然不动。这让我觉得,在薄暮的尽头,有上百棵甚至更多的松树站在那儿。此时此刻,我便觉得自己全身充满了勇气”。

  沙乡年鉴读后感400字 10

  最近,在老师推荐下,我阅读了《沙乡年鉴》一书。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讲了作者和他的家人周末在山上的小木屋的所见所闻。

  第二部分讲了作者人生中的小插曲——一些他与昔日同行意见相左,因而十分痛苦的故事。

  第三部分则是作者对于生态的观点,对现代人们失去对土地的尊重和热爱的事实进行分析与批判。整本书,我都能读到利奥波德对自然的热爱,唤醒人们心中失去的土地。

  我沉醉于作者描写的每一幅自然画面,虽然仅仅存在于纸上。我最喜欢作者笔下的橡树,他拥有坚硬的外壳,火烧不透的身躯,是草原上的勇士。我同样喜欢不被人所知的葶苈,相较于其他更好更大的花朵,葶苈对贫瘠的沙土与微弱的阳光感到满足。它们只是无声息地点缀春天,当然,这些都是借助利奥波德的眼睛去感受发现的。

  合上书本,我们应该去何处寻找这自然原始的环境呢?时常,我们的眼前不是山清水秀的大好河山,而是重重叠叠的废气,雾霾;我们闻到的不是淡淡的花香,而是垃圾废气,我们听到的不是鸟语,而是冰冷的机器运作的声音。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在享受自然的同时,却又无情地破坏着这个给我们提供赖以生存条件的自然环境,让我们原本和谐的自然环境,慢慢变得千疮百孔。不是吗?其实,现在许多灾难的发生都是人类肆意的破坏造成的。

  我们在抱怨大自然的不公时,能否想想这与你有多大的联系呢?而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们已经渐渐忘记了大自然的'重要性,认为一切都是人类理所应当拥有的,贪婪地向大自然索取,却不仅不给大自然回报,还使他面目全非。

  《沙乡年鉴》告诉我们:“人类只是大地的一部分,而绝非大地的主宰者。”自然不属于人类,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如果你有一天失去了这个可爱而美丽的家,你就无法生存,到那时就算忏悔也是徒劳。当我们不断满足征服自然的欲望的同时,痛苦也会接踵而至,因为没有什么值得憧憬了,想想,那将是多么可悲的场景啊!

  现在改变还为时不晚,让我们用行动来守护这美丽又可爱的家园吧!看天鹅比看电视重要,目睹白头翁花开放和自由平等一样,都是不容剥夺的权利!

  沙乡年鉴读后感400字 11

  初读时感觉似曾相识,百度后才得知这本《沙乡年鉴》常与《瓦尔登湖》相提并论,作者和梭罗更是有着相似的经历,都在深山老林里动手搭建过自己的小木屋。

  我常常幻想林务官的日常,这个兼生物学者、生态学者、环境学者、画家、文学家于一身的角色每天置身在什么样的世界中,又怀着怎样的心情在进行探索和创作呢?

  大自然已经足够美好,奥尔多用笔墨和热忱让它变得更加鲜活的同时,也试图唤醒我们内心深处原始的天性和良知。

  一想到这棵橡树没有遭遇厄运,反而活了80年、吸收了80年6月的阳光,我的心里就感到非常欣慰。如今,我用斧头和锯条从80岁的栎树身上索取栎木柴,栎木柴在壁炉里熊熊燃烧,好像要把八十年的阳光全部释放出来一样,温暖了我的`小屋,更温暖了我的心灵。在每一次大风雪中,当人们看见我家的烟囱里飘出一缕缕轻烟时,就会知道,80年的阳光没有白白浪费掉。

  我要是能听懂大雁们的谈话就好了,因为它们每次去玉米地之前或者从玉米地回来后,都会大吵大闹,从它们的吵闹中,肯定能知道为什么要去草原玉米地的理由!可惜的是,我听不懂它们的话语,所以我也不可能知道其中的原因,但是我却心满意足。听不懂大雁的话语未必是一件坏事,因为,只有当一件事情还是秘密的时候,我们才会觉得它有趣,否则,如果我们知道了大雁的一切事情,那这个世界该是多么无聊啊!

  在五月份踩踏蒲公英的人,可能在八月份开花的猪草前观赏一会儿。在四月份忽视榆树红花的人,可能在六月份陶醉在梓树飘落的花瓣中。如果我知道某个人正关注某些植物的生日,我就能告诉你这个人所从事的职业、他有什么爱好、他是否患有花粉热以及他的生态知识水平如何。

  阿拉斯加的熊非常独特,将灰熊交给阿拉斯加保管,如同将快乐交给天堂保管,可是我们永远都无法到达天堂。

  割开一只胖嘟嘟的小鸡的嗉囊,你会觉得仿佛在参观一个地下食物的标本室。

  沙乡年鉴读后感400字 12

  《沙乡年鉴》是一本奥尔多·利奥波德所作的书籍,写了作者在常人世俗简单想当然的想法外对大自然的记录,他是一位美国著名的理论学家,科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者,环保先驱人物,保护野生生物之父,“美国野生生物管理之父”,被称为“美国的先知”,被称为“一个热心的观察家,一个敏锐的思想家,一个造诣极深的文学巨匠。”

  看完这本书感觉说要写读后感是比较困难的,不知道怎么写,也许是因为我看的不够认真,感觉零零散散的貌似的确没有什么可说的.,不过我却想起了一个上次在阅读理解还是哪里遇到的,也许是课时上的,名字叫《给泥土洗澡》,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讲的是英国建设体育场还是什么东西,要占很大土地,但这块地上的土壤并不干净,照“常理”来讲是挖去别处再把那里的净土运来,但这次英国人没有这个打算,他们花费了巨款给泥土筛选过滤,而后再清洗,排除有毒物,诸如电池神马的。这点我想是做的很对的,至于为什么会想到这个,因为百度上面复制说到了他是一个环保主义者,还有著名的土地伦。里面我看见了,最可怕的想法就是——认为粮食从杂货店出来,热量从火炉里出来。这一切归根结底还是源于土地,没有良好的土地也就没有粮食也没有树木也没有木炭也没有热量,所以土地是一切生命的起源,也是生命的保障,最近学过土壤的形成,者往往需要几百年来能形成一厘米厚的土,种种土壤危机和环境的破坏都把矛头指向了人类,英国人的做法看似很愚蠢,花钱不讨好,不仅费钱还费时,事实上并非如此,不要等到你出门一跤栽在沙坑中才知道土壤的重要性,才意识到要保护环境,所以把,和很多地方一样,保护环境材质当前的头等大事!

  所以我想《沙乡年鉴》被称为“美国资源保护运动的圣书”也就不足为奇了。

  沙乡年鉴读后感400字 13

  在读《沙乡年鉴》之前,我恰好看了一个叫做《地球公民》()的片子,它描述了人类是如何为利用动物而制定出工业化的标准,去饲养、屠杀这些于我们同为地球公民的生物们,以及用它们去做科学实验。片子里面充斥了血腥和悲惨的场景,动物们狭小的生存环境、濒死的哀号、被烧焦的皮肤这部片子让我印象深刻的并不是其残忍,因为残忍在影像世界里并不少见,而是我自己对于这些事情的无知:我对于餐桌上肉的来源,只能够追溯到它在超市里的形态。还记得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第一次在乡下见到猪的惊奇和兴奋;至于杀猪,就只有大学时在安徽的村落里写生的时候,远远听到过它的哀号死亡对于我来说,只是一种媒体上的符号。我们和自己的食物是如此之遥远,乃至于我几乎认为肉和会动的生物是两种意义上的东西,之间只被某种传说中的联系牵在一起。

  《沙乡年鉴》中写道:人们在不拥有一个农场的情况下,会有两种精神上的危险,一个是因为早饭来自杂货铺,另一个则认为热量来自火炉。

  我毫无疑问已经深陷于危险之中,如今的危险甚至已经不是来自杂货铺和火炉,因为这两件事物也不多见了。食物来自餐桌和食堂,热量则源于空调和暖气。我们迷恋工业供给我们的需求,却忘记了是什么在供给工业。

  可是工业给我们带来的舒适,是否让人的生活更加愉快?这种只知盘中餐的生活,这种和自然充分隔绝的生活,是不是比另一种森林里与野兽作伴的生活更为幸福?

  我很难给出肯定的答案。《沙乡年鉴》所描绘的世界,和《地球公民》中的'那一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书的第一和第二部分里,作者以自己的视角和优美的笔触,来描写了他对自然的观察;在这些文字中,字字句句都充溢着宁静与快乐。这些快乐又是如此轻而易举地沁人心脾,让我产生共鸣。这种快乐的本质是对未知事物的好奇我们并不需要知道它究竟是什么,只是在一旁静静观察,而正是因为这种无知,快乐才会更为特别和巨大。而当观察带来知识和规律的时候,当知识从无到有、由内而外从天而降的时候,它又远比那些不得不记住的知识美好。

  然而一个奇怪的事实是:我们并没有在这条更为幸福的路上行进。人的心中似乎同时住着天使和魔鬼,在爱自然的同时,更乐于去征服它。随着征服和满足到来的是更大的空虚,人在实现自己所有梦想的时候,恰恰是最痛苦的时候,因为没有什么值得憧憬了。这大概也就是为什么,尽管我们并不知道这条总在向上的世界会走向何方,依然坚定不移地超越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