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百年孤独》读后感

时间:2021-10-23 08:25:2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百年孤独》读后感范文(通用18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百年孤独》读后感范文(通用1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百年孤独》读后感范文(通用18篇)

  《百年孤独》读后感1

  《百年孤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身世进行了了解,于是,我被深深地震憾了,为作者,为书本,为拉丁美洲。20年来,我在孤独中体会其中的孤独,并饱受折磨。为了排遣孤独,我不断地向我的朋友推荐《百年孤独》,分享孤独,理解孤独。

  孤独是可怕的。自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多世纪,拉丁美洲几乎都处在军人独裁政权的统治下。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拉丁美洲百年的历程不断重复着怪圈,不是前进,而是徘徊。在《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在接受专访时对孤独的解释意味深长:孤独就是不团结。作者著书的目的是希望拉丁美洲的民众要团结起来,走向文明,走向开放,走向繁荣。

  《百年孤独》读后感2

  ——这是一本饱含孤独的书,厚厚的书页承载着厚厚的孤独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孤独是一开始就注定好的,在那本羊皮手稿中,从第一代人传至第七代,一直没有被研究透,而正因为家族中无人,也就不能知道家族的命运走向,我觉得这是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一个独具匠心的安排。一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并不知道作者采用倒叙的手法,被一连串看似一样的名字弄得眼花缭乱,再去看作者著此书的目的,是要通过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充满神秘色彩的坎坷经历来反映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个社会现实。

  虽然我并不太了解拉丁美洲的历史,但是通过这本书,我能够感受到在那个年代,那片土地,那一群人类的内心。我想我是难过的,因为能够确确实实地感受到那份孤独与无奈。我想我又是幸运的,通过这本书,我学到的是该如何把握自己的命运,过好自己的生活。

  《百年孤独》读后感3

  ——这是一本饱含孤独的书,厚厚的书页承载着厚厚的孤独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孤独是一开始就注定好的,在那本羊皮手稿中,从第一代人传至第七代,一直没有被研究透,而正因为家族中无人,也就不能知道家族的命运走向,我觉得这是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一个独具匠心的安排。一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并不知道作者采用倒叙的手法,被一连串看似一样的名字弄得眼花缭乱,再去看作者著此书的目的,是要通过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充满神秘色彩的坎坷经历来反映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个社会现实。

  虽然我并不太了解拉丁美洲的历史,但是通过这本书,我能够感受到在那个年代,那片土地,那一群人类的内心。我想我是难过的,因为能够确确实实地感受到那份孤独与无奈。我想我又是幸运的,通过这本书,我学到的是该如何把握自己的命运,过好自己的生活。

  《百年孤独》读后感4

  上一篇谈到,《百年孤独》是第二次开始阅读,这次读《百年孤独》首先感觉到它情节的荒诞,但是荒诞之中又格外引人入胜,一下就是几年的大雨,家族中重复的名字,相同名字间相似的性格,还有这个家族中每个人都相似的孤独。

  这个故事从一对近亲结婚的夫妇开始,因为害怕“生出长猪尾巴的孩子”,逃离故土,开拓新的家乡,在这个家族的7代人中,每一个成员都有其不能为人所知的“秘密”,他们或守着自己的秘密,或执着于自己的兴趣,总之都深藏着自己,别人同样不能理解他们荒诞的行为。

  故事的结束呼应了开头,第6代的外甥与第5代的姨妈结婚了,最后一个长着猪尾巴的孩子出生,这个孩子被蚂蚁吃掉。

  感觉这个家族的命运是从第一代的夫妇结婚时就注定的,最终“遭到惩罚”的不是某一对夫妇,而是这个家族。这个家族延续了这个“诅咒”,也延续了百年的孤独。

  《百年孤独》读后感5

  《百年孤独》是一本措辞简单的书,甚至简单到带一点冷酷的味道。几个字就能杀死一个人,几句话就终结了一段爱情。马尔克斯能如此不动声色地,把那么多纷繁的故事自然的、毫无痕迹的链接起来。

  这里没有政治,没有宗教,不讽刺也不批判,就光讲着一个村庄的故事,却能字字珠心。有时候我甚至感觉是故事里的任务自己在讲故事,因为每个人物都是那么鲜活,而这份鲜活,赋予了这本书另一种魅力,那就是每一个故事都隐隐的带着对历史的嘲弄,或蕴含着让人会心一笑的哲理;有时候我也会觉得每个人物都是那么的孤独,这种孤独不是因为一个人想另一个人,而是一个人,没有人去想。

  世界上最孤独的事情,莫过于此。我想世界上也有那么一个地方,孤独到没有人去谈起,也有那么一群人,孤独到没有人在意。这种鲜活的孤独感,是每一次翻开这本书的我和马尔克斯的共鸣,一种无以言表的孤独,一种灵魂深处的宁静。

  《百年孤独》读后感6

  多年以后,当我读到“马孔多在下雨”这句话时,我回想起了我第一次听说百年孤独的那个遥远的高中午后。

  百年?很久。孤独?令人不解。在高中某个时间第一次听到这个书名的时候,我内心强烈的阅读欲望就被唤起了。但是碍于学业紧迫,那时候 即便忙中偷闲也是拿一些爽文来读,于是就那么错过了。之后再见到这本书就是在所谓的“死活读不下去了书排行榜”,红楼梦和百年孤独分列状元榜眼。《石头记》的厉害我是知道的,理所当然《百年孤独》也不会好读到哪里去,于是拿起的书就又放下了。一直到我读完《金陵十二钗》才恍然大悟:有多么死活读不下去,就有多么经典多么好看。看完此书后更加确信了这一真理,《百年孤独》,一本好书,一本奇书,一本神书!

  提到此书不得不说其描写的硕大的家族以及交杂错综的人物关系,重复七代的人物而且还长的人物名字,确实给阅读带来了很大困难。二十六万字的书,我读了整整七个多小时才读完—而且我看其他人很多十几个小时才读了一半的。但是如果认真阅读,并且把握住书中稍纵即逝的行文脉络的话—我承认这本书乍看上去非常的乱—还是可以很好地理解到作者的深意。

  《百年孤独》读后感7

  最后几章一口气读完,读到最后奥雷里亚诺破译羊皮卷时,卷里所预兆的结局和现实世界如镜像般重叠,实在震撼。

  如此生命力蓬勃,欣欣向荣,拥有远大前程的庞大家族,一代又一代里性格长相的复刻以及人生轨迹的雷同,却无法带来绵延的福祉和不尽的子嗣。伴着布恩迪亚们以各种各样称得上匪夷所思的死法,魂归马孔多扬尘的土地,作者早已暗示了他们无可挽回的衰颓命运。极盛转衰的家族史诗让人联想起曹公笔下的红楼。

  家族内且做且毁的祖传恶习,情欲世界中的沉浮,以及层出不穷的宏伟事业,从一开始的斗鸡到之后的香蕉帝国,都只是为了让布恩迪亚们在这永无止境的重复和分裂中找到精神寄托。但即便如此,孤独仍然无可避免的在早已预设好的地方如蛛网般密不透风地把他们笼罩。

  正如书中所言:“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没有归路,春天总是一去不返,最疯狂执著的爱情也终究是过眼云烟。”裹挟入黄土的,只有那将回忆的长诗抛洒于过往后的醍醐,和顿感天地浑然而自我无比渺小的怅惘。百年孤独。

  佳作!

  《百年孤独》读后感8

  百年孤独断断续续地历时十六个多小时,最后读到接近凌晨收尾,一场风暴席卷整个村落,一切尘埃落定,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所有的沉重情绪都被作者一笑而过,用一种轻松的方式却让人内心感觉沉甸甸。

  我相信,百年孤独并不玄幻,他是社会和许多家族的映射,文中没有对话全程像在讲述一个家族的故事,这恰好无这个无关爱的家族契合,长辈对晚辈没有认真的陪伴和关爱,没有言语交流,虽然生活在一起,但彼此并不了解,这个家族的人极度缺乏爱和安全感,所以会有奇怪的癖好。活着,我们总会相信,只要做些努力总比什么也不做好,可是这本书让我感受到最深寒意的是,宿命的不可更改,即便不是第七代破译出家族的命运,而是提前获知命运而有时间去扭转,也不会有好的结果,如果一切是徒劳,我们还会选择努力去改变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再来,但这个社会充满了孤独,塔更像是人类的基因,存在每个人身上,书中的故事呼啸而过,每个人都曾总有美好的记忆,就凭着这个温暖的光亮,也足够撑过漫长苦涩的人生吧。

  《百年孤独》读后感9

  之前写的一篇《百年孤独》读后感想,发在豆瓣后,收到了一位朋友的回复,感到高兴之外,便构思要如何回复,竟也酝酿了好半天,到午夜的时节才写出这几句话来,给读者朋友发过去后才睡下了。因为感到这位朋友于“美”的感情的宝贵,我也并不敷衍,因此很觉得这一种交流的价值,便“抄录”如下:

  R君:“以前读的时候,蕾梅黛丝飞上天的那一段我非常喜欢呢,一直到现在在我心目中提到美这个字仍然会想到她。我觉得也不一定要读懂这种书吧,即使在普通的读者看来这也可以是一本好书呢。”

  讷:“十分认同蕾梅黛丝给您的美的感受,有那样一位美的人去挂念,是一件幸福事。提到美,我常会想起《悲惨世界》里的冉阿让,他给以一种震撼美;《红楼梦》里的平儿,她给以一种谦厚、融通美。我的忘记或没能欣赏蕾梅黛丝的美,是我的草率,大约也因为心有所属罢。《百年孤独》不会因我的差评就不是一本好书,它的美好只有懂它的人才能享受。假如有人给《悲惨世界》差评,我也不会就低看它,因为它在心上的美好已经好像那合抱之树,谁也不能推动。”

  《百年孤独》读后感10

  陆陆续续,磕磕绊绊读完了这本被称为南美的圣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百年孤独,百年孤独读后感。由布恩亚迪家族7代人折射了当时哥伦比亚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文章采用了带有魔幻主义色彩的文笔,还略带有一些灰色的幽默。里面主要描绘了布恩亚迪七代人每个人身上发上的一些故事,尽管有些荒诞不羁,但每个人物都刻画的非常细腻,真实,而以我个人的理解,另我印象比较深的是里面的阿玛兰妲,她因为要阻止自己心爱的人和丽贝卡结婚,而不小心把它哥哥奥雷里亚诺的妻子毒死,而悔恨终生。从此她封闭了自己,并手带黑纱。并拒绝了一切人的求爱,孤独终老,折磨自己到死。确实是一个非常悲剧的人物。其实她是害怕失去而不敢再拥有了。到乌尔苏拉双目失明的时候,开始意识到阿玛兰妲才是世界上最温柔的女人。

  确实百年孤独里面人物太多,而且关系又错综复杂。如果只看一次根本无法细致了解其中的深沉奥义。但愿有时间再多读几遍吧。也希望有看过这本书的朋友和我交流交流。

  《百年孤独》读后感11

  总起来说,范晔译《百年孤独》是一个非常可读的本子,又是作者第一个中文授权本,爱书人不可不收,尽管定价高点,也算是为之前的未授权本买单吧。但感觉也还有需要改善的地方:一方面,于译者来说,译文注释稀少,本可再多些;前言后记俱无,读起来倒也省事,但对初读者来说,缺少了一个了解作者与作品的机会;再者,有一两处译文费解的地方,老张曾百思不得其解,具体内容而今倒是忘了。另一方面,于出版方而言,封面设计本可更精一些,套封有些失望,如果内封换为布面或缎面,那可能就接近完美了。哈哈,得陇望蜀,人之常情也。具体评价为:原文——上上,译文——上,印制——中上。

  《百年孤独》是一部不能只读一遍的书,至少读三遍才能理出头绪,前提是需用心读。老张的第二遍预备从上海译文黄锦炎等先生译本开始,时间待定。黄译本当是第一个从原文迻译的中译本,广获赞誉,出版时间当在1991年中国加入出版公约之前,老张收存的精装珍藏本似乎是1993年的数印本,当属于盗版本了,不过孔乙己说过“窃书不算偷”,中国又属于发展中国家,老马先生何必大动肝火呢,还好这次出售了中文版权,尽管索价不菲,哈哈,这是题外之话,扯远了。

  《百年孤独》读后感12

  穿越百年的孤独,我飞到这个寂寞的夜。

  我,是一只蛾。我把翅膀妆扮成没有色彩的灰褐,就像我的心情。以为这样可以隐蔽自己的孤独。

  听说有一种蝴蝶,在白天追求花的美丽与芬芳。而我却追求一种光明,我不喜欢白昼,因为它没有温度。蝴蝶有七彩的翅膀和轻柔的舞姿。人们用最华丽的辞藻,写成优美的诗,赞美他们。而我注定要孤独的隐蔽在这寂寞的夜。可我从不悲伤,也不自卑。但,我孤独。

  百年的孤独,换来一个醒着的残夜――没有月光的温柔,没有暖风的矜持,只有片片蛙声,撕破整个滴血的夜。这一夜,是我生命中最后一个音符,也是最美的……我终于要去追寻一种炙热的光明,用整个身躯。

  而那丝光亮,似乎又那么遥远。我来不及抚慰受伤的翅膀,带着一丝伤痛,追寻着。是的,那是一团烈火,火红的光明。我倦了,累了。没有丝毫的恐惧与犹豫,我孤独着,痛着,累着,义无返顾地飞向那片光明……

  一只蛾,穿越百年的孤独,终于在烈火中,化成一个透明的灵魂。

  而那个灵魂,又终究要回归于――那百年的孤独。

  《百年孤独》读后感13

  《百年孤独》是我比较喜欢的外国小说之一,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和读其它书都很明显的不同,这可能就是本书的特点之一吧。这本书的不同之处就是全书几乎没有任何向上的积极气息,有的只是孤独和颓废。

  这部30万字的《百年孤独》,很好看,你会时而放声大笑,时而眉头紧锁,当时重复率最高的表情是“瞪大的双眼”因为据说本书是公认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马尔克斯对于生活也许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他笔下的人物,不管是性格开朗还是封闭,是坚毅向上还是堕落腐化,不管他们的生活是积极向上还是纸醉金迷都给人一种深深的孤独无奈感,他们都不可避免坦然淡定的走向死亡。他笔下的世界虽然经历了上百年的发展却还是愚昧落后没有任何进步相反还逐渐走向没落。

  人与人之间并不是一旦遇到悲凉的心境就需要有人出来安慰,因为你体会不到他的孤独,你那善意的劝解反而更加刺痛他孤独的感伤,使他倍感孤独,适宜的离开也是一种默默的关怀。也许他需要一首悲伤的乐曲,也许他需要一段文字,他需要的无非就是将他的孤独表达出来的艺术,而这期间只有他自己明白。

  孤独希望与安静和黑暗为伍,但人却要面向阳光,否在会在无限的孤独里被黑洞吞噬。

  《百年孤独》读后感14

  拉丁美洲,这片广袤的土地,蕴含着无穷的神秘,创造过辉煌的古代文明,但拉美的近代史却充满了耻辱与压迫,血腥和悲剧。自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多世纪,这片神秘的土地经历了百年的风云变幻。在作者进行创作的七十年代,几乎整个拉美都处在军人独裁政权的统治下。作者凭借其深刻的`政治见解和敏锐的洞察力,发现拉丁美洲百余年的历史,并不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而只是一个不断重复的怪圈。这也就是为什么书中的那些人那些事情总是在不断重复的原因。

  作者在《百年孤独》中用梦幻般的语言叙述了创业的艰辛,文明的出现,繁衍与生存,爱情与背叛,光荣与梦想,资本主义的产生,内战的爆发,垄断资本主义的进入,民主与共和之争等足以影响拉美的大事,却让他们集中发生在一个小小的名叫马贡多的乡村中。把布恩迪亚家的每个成员都深深的牵扯了进去。在故事的结尾时。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阅读了记载这个百年世家的命运的羊皮卷后说:“这里面所有的一切,我都曾经看到过,也早已知道!”作者正是借这个总结性的人物之口,表达了自己对拉丁美洲百年历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余年的历史是重复的,拉美的发展和历史进程都停滞不前。

  《百年孤独》读后感15

  在拉美文学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许多不同的流派:智利诗人聂鲁达对人性的思考,委内瑞拉文学家卡斯帕斯对自然和谐美德赞叹,都曾深深地感染过人们。而哥伦比亚著名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则以其对现实世界魔幻般的思索和诉说,开创了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文学流派,而作者也因之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在刚刚开始阅读了《百年孤独》时,我们会发现作品中有两处奇怪的地方,其一是书中诉说的故事大都荒诞不经;其二是作品中人名的反复出现和相同怪事的重复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会有持续了四年多的雨,一个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会因为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间……但这一切都发生在了这个家族的身边。更令人奇怪的是,书中这个绵亘了百余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卡迪奥就是叫做奥雷良诺,而家族中各种奇怪的事情,在家族的第一代创始人阿卡迪奥直到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的身上反复的发生着。联系到作者的创作年代和生活环境,我们不难发现这象征了什么。

  《百年孤独》读后感16

  高中时看《百年孤独》看得我很凌乱,只记得人能诡异地长出猪尾巴来。最近这本书又掀起了一股热潮,看看马尔克斯的传记有助于加深对这部伟大作品的理解。

  加西亚马尔克斯总把它和外公外婆以及儿时的记忆联系在一起。

  据加西亚马尔克斯回忆,大屋的很多房间是空着的,其所以空着的原因是它们的居住者死了可能是哪个亲戚,比如他的舅老爷拉萨罗科特斯、姨奶奶佩特拉科特斯或者姨妈玛尔加丽塔。为了纪念他们,房间一直空着。后来孩子们长大了,房子不够住了,外婆就请人加建几间。因此,实际上,房子由四部分组成,建成于不同时期。

  住在那么一座大屋里,加西亚马尔克斯难免感到既渺小又胆怯,尤其是在黑夜来临的时候,房子变得静悄悄的!

  多年以后,当加西亚马尔克斯不得不离开阿拉卡塔卡时,大屋就成了他最大的精神负担,因为他想用文学成就它,一半为了忘却,一半为了纪念。他后来多次提到的那部萌生于青少年时期的长篇小说,指的就是《大屋》《百年孤独》的雏形。

  《百年孤独》读后感17

  最近看完的一本书就是百年孤独,但是现在还没有读完。最先接触到这本书是在一个娱乐节目,那时候仔仔和大S还很甜蜜,所以可以在节目上肆无忌惮的说两人的甜蜜生活,记得仔仔说大S很喜欢看书,而且喜欢把她喜欢的书推荐给别人看,硬性推荐给仔仔看的一本书就是百年孤独。

  那个时候,仔仔正在看,不晓得看完了没,最后两人还是分手了,我觉得很遗憾。然后我就突然对那本书特别感兴趣,网上下了电子版的看了几页,眼睛痛,就去书店购买买回家看了几页,实在是因为外国人名字太长,且比较相似比如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然后他其中一个儿子叫何塞·阿尔卡蒂奥,他的其中一个孙子也叫阿尔卡蒂奥看的我头大了然后就扔在一边,一直没碰过。直到前几个月看到新闻说84岁马尔克斯授权新经典正式出版《百年孤独》于是,我又奔向书店买了这本重新包装的百年孤独。重新翻看这本很厚的书,讲为什么马孔多会消失,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七代人为什么一个个都在孤独寂寞中死去。

  好像孤独是这个家族的遗传,最终在孤独中这少有的百年家族终于合上了自己的页章。

  《百年孤独》读后感18

  这是拉丁美洲最有名最有影响力的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写的,也是在哥伦比亚战争的后期创作的,里面包含了自己的一些经历和创作,是一部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其书可以称得上巨著了,因为它描写了拉丁美洲百年的历史和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兴衰和悲欢离合,外加魔幻变成现实的写实和对复杂人物关系和名称的一遍遍重复,着实让人惊叹,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初读此书,就一个感觉名字太多太像,记不清楚,而且老爹和儿子的儿子的名字基本都是一样,这就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了。外加比较乱的结婚家谱,以及各式各样的突破传统认知的婚丧伦理,对当时拉丁美洲的文化,形成了鲜明的批判。

  这本书最特别之处在于百年的孤独,并非年代的孤独,而是一代传一代的孤独。从老布恩迪亚的遭遇开始,一代一代传下来。虽然没有明说,但其的遭遇和行为语言的刁钻刻画,已经在无声中给人留下了孤独之感。从第一代到第七代,是如此的让人心声悲悯之感。

  这本书给人的感觉就是认识孤独,理解孤独,承担孤独,享受孤独,并从中悟出生活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