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第三选择读后感

时间:2022-02-25 10:25:5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第三选择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第三选择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三选择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

  第三选择读后感 篇1

  读完了,第三选择这本书,这本书给予了我很多的思维启发,也也迭代了我之前对第三选择的一个认知,特别是在职场中,校园中和家庭当中的一个思维模式的第三选择的处理办法。彻底改变了以前的一些错误的认知和一个思维的提升,原来很多事情还可以这样来解决。

  这本书是柯维在接近80岁的时候写的,是他最后一本书,也是他认为最好的一本。书中提出了一种被称为第三选择的思维方式,什么是第三选择呢?就是在面对两难选择时,既不是听你的,也不是听我的,而是双方通过协同来创造出全新的第三选择,以达到共赢的目的。第三选择的主题思想,其实来自于《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的创造性合作原则,柯维认为这条原则非常重要,非常具有启发性,因此把它单独拿出来写成了这本书。

  老话说“鱼与熊掌不可得兼”,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种看似二者必须选其一的难题,要么听你的,要么听我的,要不然就没办法合作。但是本书中提出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在面对这类看似二选一的冲突时,既不是听你的,也不是听我的,而是超越我们的方法,通过协作和努力,设法找到一种更高明、更好的方法,这种方法对双方都更有利。通俗点说,就是我们要追求共赢。作者把这种思维方式称为第三选择。了解如何有效地运用第三选择,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日常生活工作中的诸多难题。

  本书的结构简单明了,前两章介绍了第三选择的概念和重要性。,后面的章节分别对应了具体的应用场景来举例说明,比如在职场、家庭、校园、社会中有哪些具体的应用。下面我就分三个部分为来你分享这本书的内容。

  1.具备第三选择的意识的重要性。

  有一种方法能够解决我们所面临的最棘手,甚至开始无法解决的问题,有一种方法能够解决生命中几乎所有的困境和严重分歧,它是通向未来的方法,他不是你的方法,也不是我的方法,它是一种更先进的方法,它是一种比我们以往能想到的任何方法都更好的方法,自己是第三选择。

  柯维提出的第三选择的核心意思是,大多数冲突都是两方面的,第一选择是我的方法,第二选择是你的方法,而第三选择则是我们的方法,是一种视角更好的、追求共赢的方法。它是一种视角,更高,更好的解决冲突的方法。乍一听这个理论你可能有点迷惑,这不是人人都懂的道理嘛,追求合作是很多人都明白并且一直在贯彻的态度,那为什么柯维要写出一本几十万字的书来强调这么简单的道理呢?是因为第三选择这个思维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大多数人在寻求共赢方面做得并不好,因为我们会依照自己的思维定势去思考和行动,而要摆脱自己狭隘的认知模式的限制,容纳和倾听对方的意见,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它涉及到个人思维方式的改变,涉及到对自我心理防御机制的打碎和重建,还涉及到双方愿不愿意共同解决问题。比如,我的团队是好的,你的团队是坏的,我的团队是正义而且正确的,你的团队是错误且不正义的,我的家庭、我的公司、我的孩子在我脑海中的形象都是不容对方否定和质疑的,否定我的认同那就是在攻击我,你攻击我,那我必须回击你,这一切似乎都很理所当然。但是仔细想一想这个问题,是不是正是由于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才有了各种各样的冲突和对抗,比如自由派和保守派,员工和管理层,孩子和家长,买家和卖家,到处都充斥着这种二元对立的思想。

  2.寻求协同的原则。

  我们通过一种被称为协同的原则,达成第三选择协同就是1+1=10或100甚至1000,协同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决定放弃成见,迎接挑战的硕果,它关乎激情活力,创造力以及创造更美好新现实的冲动。协同是一个奇迹,他无所不在,它是整个自然界运作了基本法则,我们不是采用你的方法和我的`方法,而是采用协同方法,来达到更好更有效的结果,你和我在一起的力量远大于我们单个人的力量。协同的作用实用于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职场,家庭关系,校园中的关系,还有法律,社会,全世界乃至我们的整个人生都需要我们的一个协同,而且,作者在这些方面都列举了很多的案例去说明在这些各个领域的一个第三选择的重要性和如何运用,帮助我们更好的去理解和运用。

  3.寻求协同思维模式。

  每一种思维模式都是下一阶段思维模式的基础,所以思维模式序列是非常重要的。要达成第三选择必须首先自我认知并评估自己所持的不同观点之后,必须透彻了解自己的观点,只有这样才能走向协同。要达成第三选择的第一步是我看到自己意思是具有自我意识,我已经自内心深处认识到,我的动机,怀疑与偏见,我已检测检验过自己的设想,我已经准备好与你真诚相对。

  第二步是接受,关怀,赞赏。他是我对你的一种幻想,积极的感觉,因为我视你为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一个态度,行为或信仰的集合体对我来说,你不是一个东西,你是一个人,我看到你我是你为兄弟姐妹上帝之子。

  第三步是同理心,只有在接受前两种思维模式的前提下才会发生同理性的意思是体会,并真正理解别人是怎样的人同理心很少见你和我都很少付出,也很少得到,相比之下,我找到你,从而充分掌握你的内心思想和灵魂,而不是以批判,目的只是一种有效的思维模式。

  做到了以上三步,我们才能抵达第四部,然后我们就可以为了真正的双赢解决方案,一个对我们来说,崭新的解决方案,而共同学习和成长,当我给你真正积极的关注,面对我们的内心与思想,有清晰的理解是当我超越只有两种选择,并且其中之一是错误的,这种思维定式的局限,当我以有无穷多种?我们从未想过的有意的激动人心的创造性的选择的思维模式,思考试才能达成我和你协同。

  你的思维模式1

  我看到自己。这是认知的第一步,将自己思维有独立判断力和行为能力的独一无二的个体。

  思维模式二看到你。

  思维模式三我找到你。

  思维模式四我和你协同。

  第三选择读后感 篇2

  今天听了史蒂芬柯维的书——《第三选择》,史蒂芬柯维以前写过《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被公司要求每个管理层必看之书,所以当他又出新书《第三选择》之后,又被众我读书达人所推荐,据说这本书能够解决职场关系、家庭关系、朋友关系、亲子关系等等一切可能发生问题,总之非常强大,学完这本书之后会让你更强大,更优秀!还等什么呢?那就开启学习之旅吧!

  一、什么是第三选择?

  第一选择:我打败你!

  第二选择:我认怂了,被你打败了!

  第三选择:我们通过共同协商、一起创新,找到双方都能满意的方法!他是一种创造力,不是妥协,是双方愿意共同创造的!

  二、为什么我们不能和他人达成一致?

  因为是我们的尊严在做怪,因为我们骄傲、修念太差,觉得自己跟别人不一样,膨胀,这些都是不对的!请放下这些,认真倾听,直到找到双方都能赞成的点!

  三、运用第三选择需要具体哪些思维模式?

  1.我看到自己:将自己看作一个有独立判断力和行为能力的独一无二的个体,不要总觉得自己是身不由己,认为都是别人逼我的,我没有办法我没有选择,这其实是无良症的表现,轻易的选择放弃自我选择的机会,那你就永远看不到自己!

  2.我看到你:要把对方看作是一个人,一个有着独立思想的人,不要给他贴标签,比如“他就是一个奸商”“他就是一富二代”“他没有什么文化”,这样的话我们看到的就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身份,带着仇恨和偏见你就看不到对方,你就不想跟对方探索第三种可能!

  3.我找到你:当对方不愿意跟你配合,不想跟你探索第三种可能,对方很焦燥,咆哮不不停时,你需要让对方变柔和,你要善于倾听,经常把“那我需要听听你的想法!”“我知道你心里很难过”这样话挂在嘴边,要把对方的感觉说出来,只要对方点头,情绪水平就会下降,这样就更容易和对方探索第三选择!

  4.我和你协同:

  ◆询问:“你愿意和我一起寻找一种更好的解决方式吗?”

  ◆界定:跟对方讨论什么是最好的?符合彼此认为最好的条件是什么?都一一列举出来!

  ◆创造:双方共同努力,是创造一个可以达到界定条件的第三种选择!

  ◆达成:当成第三方时,协同各方会群情激奋,这时就达到了协同!

  四、第三选择的人生!

  第三种选择最本质上的思想其实就是佛教讲的无分别心,生活中遇到各种状况都要学会享受,当事情不顺利的时候可以稍微休息一下,给自己一些时间,安静地去思考。而且任何时候都要心存感激,善于表达,不要忘了,还有每三种选择!

  好了,今天这本书就到这里,分享知识是一种美德,愿你能有所收获!每一个起舞的日子里,我们协同相伴!

  第三选择读后感 篇3

  与公司部分家人们在二楼会议室学习《第三选择》,学后感触颇多,记录如下:

  1、概念的理解

  首先我们在概念上要明确什么是第一选择?什么是第二选择?我的理解如下:第一选择就是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在利益面前,我要打败对方。在责任面前,我要想办法把责任全部推到别人身上。这符合中国人的大众心理。

  第二选择就是退让,忍让,与六项精进中的“思利他”相近,符合中国人的“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儒家思想。

  以上两个选择都没有离开“总和定律”,在你输我赢或你赢我输的轨道上。那么用第三选择,不仅难打破了“总和定律”,还创造了新的价值,在共赢的轨道上。我对第三选择定义的理解是:

  当双方有争议时,或在利益面前有分歧时,双方不争论谁对谁错,也不讨论谁的责任,更不去计算个人利益得失。而是双方通过沟通,合作,把问题解决,然后去创造更多的价值,达到共赢!

  选择了第三选择。任何问题就容易解决了。就算一时解决不了,有了第三选择的心态,问题就会得到控制,事态不会恶化,矛盾不会上升。

  之前我负责振兴生产时,总是指责振兴的领导只要产量与产值,不要质量。也因成品线的人对振兴人员的不理解,心生烦恼,甚至与成品线人员发生语言冲突。那时总想说服振兴领导,让振兴领导以质量为中心来开展工作,结果失败了;也总想能得到成品线人员的理解。结果成品线人员是无法理解。那是因为我用了是第一选择和第二选择。没有说服振领导,没有打败对方(第一选择),自己隐让,退让,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第二选择),读后感·学习了第三选择后,大家应静下心来,与振兴领导商量如何达到共赢,与成品线商量如何做才会减少与振兴人员矛盾,朝“达成”这个目标去努力。不去抱怨,不去指责,不奢求得到别人的理解。因为攀高老师讲得好:强大的人不去追求公平,只求解决问题!

  2、如何做到第三选择?

  关于这个问题,攀高老师讲得比较清楚,四个步骤,我个人的理解是:

  第一步:询问:在问题,在争议,在利益面前,要询问对方的想法,对方的需求,同时,也要表达自己的想法,自己的需求。使双方均知道彼此的思想。询问过程中,不批评,不评论。

  第二步:界定:在了解彼此的想法与需求后,双方静下心来,商量怎么做,才会更好?这一点很重要。后面要怎么做,双方才会更好?达到共赢!而不是你好我不好或我好你不好!

  第三步:创造:当双方或多方(也叫大家)界定了怎么做后,就开始实施,也就是攀高老师所说的创造了。其实这里所说的创造,就是行动!

  第四步:达成:就是按大家界定的思路去行动,去创造,创造过程中按生产体系中的PDCA循环去执行,达成双赢目标!

  3、《第三选择》这堂课

  虽然没有六项精进这么感人,但我觉得比六项精进更好!六项精进重点在概念上,思想上。而第三选择不仅阐述了概念,思想,也明确了如何去做第三选择。打个比喻,六进精进是ISO的质量手手册,第三选择不仅仅是质量手册,包括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理念与作业指引同时并存。

  第三选择读后感 篇4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出版20年后,作者出了一本书《第3选择》,作者认为这是解决所有难题的关键思维。

  一般的人会认为,我们跟别人打交道时,就是一种博弈,通过博弈,来获得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结果往往就是你赢或者我赢,或者我们之间相互妥协取得的中间结果,就像50年代战争中的三八线。但这并不是作者说的第三选择,作者认为,妥协表面上看上去不错,本质是双输,妥协的关系是脆弱的,争端往往会再次爆发。

  第三选择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首先我们第一要认真倾听,发言的目的不是辩论,而是让每一个人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我们要认真倾听对方的谈话,将他的思想提炼出来。要有同理心,一定要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只有这样,对方才能感同身受。

  其次,要跳出我们的利益圈,如果我们把精力浪费在谁得49岁,谁得51的讨价还价上,我们就会因追求公平,而破坏了彼此的信任。在第三选择的思维下,我们必须愿意放弃我们的立场,必须愿意在放手中受到伤害,真正的创新的想法,不是来自于辩论,而是不同理念人之间的对话。

  那么我们怎么知道我们达成了协同找到了,第三选择呢。第一,我们周围的气氛是一种积极的气氛,第二,我们对原来的争执和这项不太感兴趣,第三,大家因为这个结果而受到鼓舞。

  读了《第3选择》我想到了我们在三阶段的一个练习。24小时感召。我们希望感召别人来上课的时候,不能把它当成我们需要完成的一个任务。而是要真正设身处地的去询问对方,看对方用在生活和工作上有什么困惑?然后提出我们的建议。我们让他们上课的目的是真正想帮助他们解决这些困惑,让他们感受到我们一颗真诚帮助他的心。对方才能敞开心扉,愿意接受你的建议。这样达成的协议,即对我们有利,也对他们有益,双方都满意。而且我们的关系会因此而变得更加亲密。

  第三选择读后感 篇5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的面前总是充满难解或看似无解的问题,于是我们失望、焦虑、有时决定放弃、有时勉强接受一些最终还是会让自己觉得很糟糕的妥协。面对诸多棘手问题,大家惯用的第一选择就是按照“我”的方式,第二选择就是按照“你”方法。冲突点往往就在于,到底是你的选项比较好,还是我的。因此,不论选择哪一方,都会有人觉得受伤或牺牲。

  “思想巨匠”斯蒂芬柯维在他的《第三选择》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思维,即:面对两难困境,不妨考虑超越你的或我的方法,让双方能从冲突中找到互相协同的出路,这就是“第三选择”。它分4个步骤来引领:第一步是“我看到自己”,第二步是“我看到你”,第三步是“我找到你”,第四步是“我和你协同”。

  李维老师在解读中说:“第三选择”的本质是一种求协同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不但是为了解决问题,也是让我们每个人成为一个更加完善的人。可以说“第三选择”,也正是李维老师在软实力课堂上反复讲得“移情换位”的智慧。

  听着此书,闭上眼睛回想和反省生活中的诸多经历,始知当时有些没有处理得更好的问题,多是因为自己不“觉知”、不内省、不倾听、不耐心、少了些同理心,坚持自己的所谓的完美却狭隘的解决问题的思维定势造成。

  李维老师的解读让我们得知:其实,生活中的许多冲突点通常不是关键,严重的冲突背后都有更深层次的问题。是什么让我们觉得自己很受伤?是我们自己让自己受伤。怎么办呢?只有深切理解对方,设身处地去“移情换位”,用同理心去接受对方并倾听了解对方为什么做出这种选择的原因,你就会放弃自己的选择,然后与对方共同做出“第三选择”,去寻找一种最佳的解决方案,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生命不是球赛,共赢,才是更好的人生。当我们冲破“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势进入“第三选择”时,解决问题的方案就已不止一个,它会带我们走进一个全新的领域,创造出一种新的局面。

  这不仅让人联想起“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安徽桐城的“六尺巷的故事”:说清朝时,在安徽桐城有一个著名的家族,父子两代为相,名为张英、张廷玉父子。康熙年间,张英在朝廷当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老家桐城的老宅与吴家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个空地,供双方往来交通使用。后来邻居吴家建房。要占用这个通道,张家不同意,双方将官司打到县衙门。县官考虑纠纷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在这期间,张家人写了一封信,给在北京当大官的张英,要求张英出面,干涉此事。张英收到信后,认为应该谦让邻居,于是给家里回了信,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明白其中意思,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让出三尺房基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六尺巷子。两家礼让之举成为千古美谈。知古鉴今,这个真实的历史故事给人不尽的思索和启示,她与斯蒂芬柯维这本书所倡导的“第三选择”如此的相得益彰。

  人生有无数个面对,面对突如其来的问题和压力,没有人能够独善其身,但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有幸听到此书的解读,身心随之放松了许多。让我们超越“画地为牢”的思维桎梏,去寻找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法吧,那样我们才是个有勇气并快乐的人。

  第三选择读后感 篇6

  曾经和一个我很敬重的朋友谈起人生当中最大的感触是什么,他说到最大的感触就是如何做好选择。人生是无数个选择路口汇聚而成的交集。尤其是离开大学后,每个人都仿佛从天真烂漫的游乐场模式迅速过渡到了荒野求生模式,每天面对的都是陌生的问题和压力,承受着突然其来的压力,没有人能够独善其身。而我们曾经听到过的那么次告诫,突然会在这一刻放大音量再次回响在耳边: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既然选择比努力更重要,那么我们更加应该听下大神级人物的说法。斯蒂芬柯维是美国著名的演讲大师和作家,他的高效能的七个习惯对于职场的影响尤其之大,很多企业都用这个理论作为初入职场人士的培训教材。而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中国人有所不同之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自然有作为殷鉴的地方。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崇尚简单明了。对于当今世界充满的各种各样的冲突,斯蒂芬柯维提出了一个简单命了的建议:那就是在各种各样的选择摆在面前时,能否突破思维惯性使用第三个选择?这是需要勇气的。

  我们的生命中充满着各种问题——很多看似无法解决的问题,个人问题,家庭问题,工作,邻里以及更广泛领域中的问题……面对问题,我们绝望,放弃,不情愿地妥协,我们需要新的出路去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一把钥匙去解决人生最棘手的问题。在我们的固有思维里,面对问题时我们会选择“我的方法”或者“你的方法”,第三选择是要带领我们走进一个全新的领域,寻找“我们的方法”。

  斯蒂芬柯维的第3选择说理透彻:一个人可能遇到的所有难题,比如家庭难题,事业难题等。解决这些难题需要双赢思维,突破画地为牢的思维桎梏。那就是能够设身处地的对方的问题看成自己的问题,将我的问题或者他的问题看成一个整体去思考如果能够获得共同的解决方法。作者在书中举了很多例子来说明如果获得共赢的结果,从社会领域到个人的发展领域不一而足。其实道理十分简单,但是本书的论说除了说理,还有着励志色彩。在作者看来这个第三选择不单是为了解决问题,也是为了让作为读者的我们成为一个更加完善的人。

  中国人在古代就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者是退一步海阔天空,传统智慧里就包括了这本书中所说的道理。中国社会正走在快速发展的道路上,相对于几十年前不管是物质市场还是思想市场产品的匮乏,现在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多元化时代既造成了人们的物质利益容易发生冲突,也容易使得人们容易为各种学术和公共问题发生意见的争论。因此双赢思维不单是一个人的完善需求,也是考验一个人能不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公民。作者并不认为第三选择是件容易实现的事情,他在书中列举了一大堆要素:同理心,爱,尊重,耐心等;也列举了一系列思维框架帮助人们建立实现第三选择的方法。

  第三选择读后感 篇7

  上周听了读书会上分享的《第三选择》,感触良多。在当今的生活工作中,不管是对家人、朋友、同事、领导、下属还是客户,都需要不同的沟通过程,但往往有很多的结果,并不理想,不是我们预期的结果。这就说明我们在沟通过程中存在了太多的问题。

  读过《第三选择》后,才知道,原来沟通的技巧还有很多。要解决最棘手的问题,我们必须彻底改变思路;第3选择不是“听你的”或者“听我的”,而是寻找“我们共同的方法”。要解决最棘手的问题,我们必须彻底改变思路;第3选择不是“听你的”或者“听我的”,而是寻找“我们共同的方法”。

  我们平常往往是以“我”的方式或者以“你”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但都达不到双方都满意的结果,我们的面前总是充满难解、看似无解的问题。于是我们失望、决定放弃,或勉强接受一些最终还是会让自己觉得很糟的妥协。这时就不妨考虑用第3选择了,有没有一种更好更高明的方式解决双方的共同问题,从而达到双方的满意呢!第3选择可以用于多方面,比如教育孩子、客户谈判、领导沟通、跨部门交流、家庭矛盾、邻里纠纷等等。它的步骤为:第一步,“找到我自己”,将自己视为有独立判断力和行为能力的独一无二的个体,而不受情绪控制。第二步,我看到你。视他人为人而非物,每个人都需要尊重,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要站在双方的站场上。第三步,我找到你。关乎找出冲突,而不是回避。回避往往是忍受或认同,这样就达不到双方的预期。第四步,我和你协同。最后这种思维模式关乎的是找出一种更好的从未想到过的解决方案,而不是陷入相互攻击的循环。协同的四个步骤。这一过程有助于你发挥协同原则的效。

  (1)表明寻找第3选择的意愿;

  (2)界定每个人心中成功的标准;

  (3)寻找解决方案;

  (4)达成协同。在整个过程中保持用同理心倾听。

  在人们的兴奋与激情里识别出第3选择,新的选择符合成功的标准。注意要避免将错误性妥协与协同相混淆。妥协令人满意,但并不让人感到快乐。妥协意味着人人都有损失,协同意味着人人都有赢的可能。把握好第3选择,将会让我们无往不利,走向成功。

  第三选择读后感 篇8

  这是史蒂芬柯维的经典之作,被成为是解决所有难题的关键思维。简单来说第3选择就是“双方都有好处的选择”。第3选择不是仅仅来自于妥协,它的核心是来自于创造力。本书作者用四个思维模式来教大家掌握这项技能。

  思维模式一,我看到自己。主人翁何在,现在掌控自己的是我的情绪还是我。要记住,人永远都有选择的权力。要想有独立选择的权力就要有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如何定义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来自内心的尊严感,评价自己,知道自己是个好人,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容易被伤害,被激怒。”

  思维模式二,我看到你。把他人看作是人,千万别给他贴标签。当你无法感知到对方和你一样是个人的时候,你永远不会想要和他探索第3选择。

  思维模式三,我找到你。这里关键的是倾听。学会同理心倾听,而不是急于反驳争辩。

  思维模式四,我和你协同。找到一种更好的从未想到过的解决方案而不是陷入互相攻击的循环,在这一步当中需要很好地使用头脑风暴。同时作者还提出了创造协同的四个步骤。询问、界定、创造、达成。

【第三选择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相关文章:

关于第三选择读后感(通用5篇)07-18

草房子第三章读后感范文01-27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12-29

《别在吃苦的年纪选择安逸》读后感(精选7篇)07-20

精选《哈姆雷特》读后感范文02-08

卷第三07-09

《红楼梦》读后感800字:人性的选择07-30

小学生最难的是选择的读后感09-25

《海的女儿》读后感范文精选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