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飞向太空港》读后感

时间:2022-08-06 17:35:0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飞向太空港》读后感(通用17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飞向太空港》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飞向太空港》读后感(通用17篇)

  《飞向太空港》读后感 篇1

  自从读了《飞向太空港》这本书,心里有很大的感触。

  这本书讲述了中国“长征三号”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场发射美国“亚洲一号”卫星的故事,记录了中国航天事业继往开来的辉煌时刻。

  其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是“二、发射场:原始与现代同构的神话”,在原来我还没有读这本

  书时,认为航天员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职业,她们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应该是很好的,可当我读了这本书,才发现我国西昌卫星发射场的航天员与我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她们的住房简陋、饭也是有一顿没一顿的吃…可是,即便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她们依然千辛万苦,白天黑夜,齐心协力,同大自然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大搏斗。她们的这种精神,值得我学习、敬佩。

  发射场虽不是战场,但是同样有着牺牲和死亡,技术人员和科学家不管白天黑夜废寝忘食的攻克难关。有的却因为长时间的工作而重病卧床不起,献出生命,我相信每一次的发射都有航天人员的呕心沥血。他们不管千辛万苦,不管狂风暴雨,齐心协力战胜困难,这种顽强不屈,英勇无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飞向太空港》读后感 篇2

  这个暑假,我读了许多名著,但最使我印象深刻的还是李鸣生的作品《飞向太空港》。

  这本书讲述了中国航天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长征3号火箭在西昌发射场发射美国卫星亚洲一号,并成功的事情。面对百年一遇的泥石流,面对三个月的期限,技术人员并没有慌张,而是一步一步,一点一滴的在长征火箭发射之前重建发射场,他们战胜了大自然!

  美国技术人员们来到后,提出了各种不合时宜的要求:点餐、爬山……中国技术人员虽然吃的用的都比不上美国技术人员,而且还相差甚远,却毫无怨言,兢兢业业地工作,累了便仰望星空,下下棋,这种乐观积极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在这些艰难的岁月里,尽管各国都不看好,但是中国技术人员并没有因此放弃,他们一声不吭的工作,把毕生的精力与心血都投入进去,最终令人刮目相看。他们胜利了!

  使我最难忘的是书中的这个细节。在运送一批极危险的用于火箭的货物时,美国技术人员害怕危险,碰都不敢碰,全都站在两百米开外的地方,而中国技术人员靠得很近,并在到达发射中心后,因机械无法搬运,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手去搬下货物。这仅仅是鲁莽,仅仅是大大咧咧吗?不,这是一种勇敢,一种决心,中国技术人员的心已与火箭连在一起了。

  这就是中国的技术人员,也许他们其中每一个人的力量都微不足道,但加在一起就有创造奇迹的力量,而我们学习上的艰苦比之这些中国技术人员的苦难,又算得上什么呢?生活中总有一些人想抄捷径,想不劳而获,难道你们就没有一点羞耻之心吗?面对困难,应该知难而进,下定决心与它一决高下。如果你看到困难便向后退,所谓“人未死而心先死”的话,那么还没有开始,你就已经输了,而且还输得一塌糊涂,输的一无所有。

  中国的航天人员、技术人员是多么伟大。他们的行为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像夜晚的北极星,指引我前进的方向;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的心门。他们永远是我们的榜样,永远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要奋发图强、坚持不懈,传承长征3号火箭工作人员的精神,使星星之火变得可以燎原!

  《飞向太空港》读后感 篇3

  说实话,我一开始看到《飞向太空港》时,并没有对它产生太大的兴趣,我以为它就是一本,科普宇宙的书,但我发现我大错特错,当我恹恹地翻开,却是一口气就读完了。

  当“长征三号”运载着“亚星”成功发射时,我和书中那些观看的人一起,感受到了血脉偾张。心中早就感动不已。

  本书刻画的就是两个字“困难”。改革困难,谈判困难,拥有发射订单困难,建造发射场困难,送卫星困难,发射卫星困难,而且,当时的中国被许多国家并不看好,再加上还有多年的屈辱没有洗刷,民心低沉。

  不过即使是难,华夏子孙却依旧没有放弃。当卫星的发射场地即将完工时,却被一场泥石流给摧毁了,基地建设者们愣是在废墟上,用落后的工具,重新建造出了一个新的基地。当运载“亚星”的工具遇到了阻碍时,陷入进退两难的地步,希望渺茫时,运输团队却硬生生的用火药炸出一条道来。

  书中的专家们,都怀揣着一个中国飞天梦。而为了实现这个看似不可能的梦想,每个人都为此无私地奉献了许多。当他们克服了诸多困难,成功实现了飞天梦后,每个人的情感都是那么真实,这并非只是一个让国家有质的飞跃的存在,而是在那一刻开始,国家就已经洗刷了曾经的耻辱。

  遇到困难,不要想着如何躲避,如何退缩,应当直面它,书中的人恰恰很好地表达了出来。正是如此,他们才能创造出一个奇迹。我相信,只要我去传承这种精神,我就能创造出一个奇迹。

  《飞向太空港》读后感 篇4

  每当我仰望天空,心中总会涌起自豪之情。我为中华民族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和各位科学家们的艰苦付出而骄傲。他们让我们看到了祖国的繁荣强大。

  《飞向太空港》讲述了祖国“长征三号”火箭在西昌发射美国的“亚洲一号”,记录了中国航天人的坚持不懈与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时刻。

  当中国的火箭首次发射美国的卫星时,我看到了作者异乎寻常的勇敢、热情、智慧和毅力开辟崭新的进取精神,看到了一种吞吐时代风云,勾勒航天历史的史家与作者融为一体的胸襟、眼光、抱负和气概,看到了一种呼吁人类团结合作的路。

  一个民族从地球沉重地起飞,这路上承着无数人的希望,它的起飞是无数人用心血,青春,汗水甚至生命换来的。泥石流把公路、铁路、房屋毁了,人员死伤无数,但面对大自然的挑战,所有人没有退缩半步,不顾狂风暴雨,齐心协力,修好了路。

  在“长征三号”准备发射时,一团团乌云移过来,“长征三号”因为天气原因,迟迟没有发射,但在每个人的努力下,终于等到了“第三个窗口”成功地将火箭发射到太空,那天夜里,是一个欢乐的夜晚,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人都快乐极了,大家一见面就互相拥抱、握手、点头,说不尽的中国箭,道不完的美国星。

  《飞向太空港》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的强大,也让我们看到了航天人的努力。

  《飞向太空港》读后感 篇5

  《飞向太空港》讲述了中国“长征三号”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场发射美国“亚洲一号”卫星的故事,记录了中国航天事业继往开来的辉煌时刻。

  一个民族从地球到天上,这个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是由无数人的心血、青春、汗水甚至是生命换来的。西昌卫星发射场上,泥石流爆发,房屋倒塌了,桥梁冲垮了,铁路摧毁了,公路崩溃了,人员死伤无数,面对大自然的挑战,全体将士并未退缩半步,他们不管千辛万苦,不管狂风暴雨,齐心协力,同大自然展开了生死搏斗,正是这种顽强不屈的精神,西昌卫星基地全体将士度过难关,恢复了工程。

  发射场不是战场,却同样有着牺牲。科学家们白天黑夜连续攻关,有的甚至重病不起,献出生命。每一次发射,都有牺牲和流血;每一次发射,都有科学家毕生的心血。科学家在各种恶劣的环境下依然锲而不舍,在很差的环境下依然顽强地与大自然作斗争。正是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使中国的航天梦想一步步走向实现。

  这就是中国的航天技术人员,他们总是在一片资源并不好的土地上播种着现代文明;他们一方面从事着这个世界上航天技术,一方面又不得不在很差的物质条件下和荒凉的环境里生存。

  几十年来他们一直在苦熬着一个个春夏秋冬,他们用心血和智慧播种现代文明!而我们更应该勇担重任,坚持不懈,努力学习,为祖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飞向太空港》读后感 篇6

  最近我读了《飞向太空港》这本书,体会到了中国航天发展之不易,感触颇多。

  从神舟五号首次载人航天到神十二发射,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中国迈向了太空深处,实现突破;从东方红一号到北斗卫星覆盖全球,中国航天人员再一次向不可能说“不”,让中国卫星服务千家万户。

  可是,中国航天实现九天揽月梦想的背后,是种种不易。

  最初,中国——这个“火箭的故乡”想把自己研制的长征三号火箭打入市场,引起全球短暂的“中国火箭热”。但这股热潮的背后,是美国与法国的商业竞争,这两个航天大国在背后争抢商机。中国原有计划被打乱,陷入两难。

  终于,在中国航天人四处游说下,美国同意签订,将“亚星”卖给中国发射。不过,美国的要求同样刁钻,要求西昌发射中心建设国际标准的卫星测试厂房,级别要达到十万级!国内没有先例,也没有现成资料,时间紧迫,风险很大,种种压力像一座座大山一样压在航天人的肩头。怎么办?自己设计!在外界的质疑声中,卫星测试厂房开始建设。50天设计,快速建造,其洁净程度大大优于十万级标准,温度控制精确程度远远超过了协议规定!中国速度,中国力量,让国外航天专家无不为之惊叹!

  “亚星”成功入驻厂房后,美国专家不断向中方提出新一轮的要求:24小时厂房不得断电;电话时时刻刻保持畅通;骑车旅行西昌;爬山强身健体……面对美方的种种“考验”,中国航天员合理应对:脱下军装,穿上西装,打上领带,说话简洁,不拖泥带水……至此,美国改变了对中国的态度,对中国航天人更加敬佩!

  从“亚星”入住到发射成功,航天人无时无刻不在克服着困难:与自然斗争,与天气斗争,与突发情况斗争……他们以超强的能力、过硬的本领、冷静的头脑战胜天灾、战胜外界质疑,书写航天史实。

  时代在发展,中国航天事业也在发展,中国科技走向太空深处。相信,在未来,中国航天会成为中国的太空利剑!

  《飞向太空港》读后感 篇7

  前几日买来一本厚厚的《飞向太空港》,经过废寝忘食的阅读,我终于读完了整本书。

  《飞向太空港》讲述了中国“长征三号”火箭首次发射美国“亚洲一号”卫星的故事。书中既有中美专家携手合作的秘密和友情,也有东西方文明的碰撞和冲突,展现了中国航天科技的辉煌成果,被称为中国“航天文学”的开山之作。其作者李鸣生也被称为“中国航天文学之父”。

  最刚开始我是带着任务去阅读的,只想着快些读完这本必读书目,好换下一本我感兴趣的书。在我的印象中,这类书都是十分无聊的,只会说套话,干巴巴的,没有任何吸引力。可现在我才发现这种认知是大错特错的,这本书不但血肉丰满,而且感情充沛,文笔优美,吸引力极强。

  这本书最让我感慨的就是展示出了一个“难”字。改革难,谈判难,拿到发射订单难,建发射场难,送卫星难,发射卫星也难。更何况,这难中还掺杂着中华民族近代百年来的屈辱,饱含着华夏子孙对祖国强大的希冀。一切沉甸甸的,似乎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遇到困难,却不消极,也不怨怼,只是去克服,去解决。这就是我在书中纷至沓来的“难”中看到的精神——一种感动我,让我心潮澎湃的力量!而我,会传承、会发扬这种精神,去创造属于我的奇迹!

  在“长征三号”火箭运载着“亚洲一号”卫星升空那一刻,我和书中那群跳跃欢呼的人一起流下了激动的泪水。难想啊,这部“年纪”比我大上许多的航天文学,竟让我十分感动。

  放下书本,我把左手放到胸膛上,感受着心脏的剧烈摇动。此时此刻,我终于体会到了什么是心潮澎湃,什么是血脉喷张。

  《飞向太空港》读后感 篇8

  刚刚打开《飞向太空港》这本书,第一句话就是:踏上西昌的土地,便有一种热乎乎的感觉。我未曾去过西昌,读完这本书,它在我脑海中模糊的样子,让我心生敬畏。

  这里是个孕育新科技的地方,过去我们的前辈们在这个神圣的地方,发射了第一支火箭和卫星,科学技术人员日日夜夜的辛苦研究,为中国的航天技术撕下来许多不好的标签。当时因为中国技术不敌美国、苏联和日本很多国家都不愿相信或给予帮助,可是,西昌这个充满奇迹的地方,通过速度惊人的成长,向世界证明,中国可以做到。

  我们的祖国母亲,她也正在努力成长了,近期认为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充满魔力且未来可期的大国。在其他国家先进化的时候,中国在实行“闭关锁国”这个政策,等一切都醒过来的时候,我们选择让中国再次走上时代的道路。用着同样长的时间,却做着更多的工作,几十年的努力,使得她成为世界的前沿。

  如今,拼力量,我国不会输,拼技术,我国更是名列前茅,人民的付出是不可磨灭的。一根柱子可以撑起一面旗帜,成千上百万根柱子就可以为这面旗帜撑起一片蓝天。

  她像一位少年不断成长着,她也想要成为这个时代最闪亮的一颗星星。

  有机会,定要去西昌,感受那片热乎乎的土地。

  《飞向太空港》读后感 篇9

  作家李鸣生的航天七步曲之一——《飞向太空港》,讲述了中国“长征三号”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场发射美国“亚洲一号”卫星的故事,记录了中国航天事业继往开来的辉煌时刻。这部书是一个作家从陆地到太空的文学远征。一个民族从地球到天上沉重起飞,这个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是由无数人的心血、青春、汗水甚至是生命换来的。

  西昌卫星发射场上,百年不遇的泥石流爆发,房屋倒塌了,桥梁冲垮了,铁路摧毁了,公路崩溃了,人员死伤无数。面对大自然的挑战,全体将士并未退缩半步,它们不管千辛万苦,不顾狂风暴雨,齐心协力,同大自然展开了你死我活的生死搏斗。正是这种顽强不屈的精神,西昌卫星基地全体将士度过难关,恢复了工程。

  发射场不是战场,却同样有着牺牲和死亡。科学家们白天黑夜连续攻关,有的甚至重病不起,献出生命。每一次发射,都有英雄的牺牲和流血;每一次发射,都有航天人毕生的心血。航天人在各种恶劣的环境下依然锲而不舍,在很差的物质条件下依然顽强斗争。正是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使梦想一步步走向实现。在这些艰难的岁月里,尽管一些国家并不看好,但是中国技术人员并没有因此放弃,他们一声不吭地工作,把毕生的精力与心血都投入进去,最终令人刮目相看。

  使我最难忘的是书中的这个细节。在运送一批极危险的用于火箭的货物时,美国技术人员害怕危险,碰都不敢碰,全都站在两百米开外的地方;而中国技术人员却靠得很近,并在到达发射中心后,因机械无法搬运,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手去搬下货物。这仅仅是鲁莽,仅仅是好玩吗?不,这是一种勇敢,一种决心,他们的心已与火箭连在一起了。这就是中国的技术人员,也许他们其中每一个人的力量都微不足道,但加在一起就有创造奇迹的力量。这就是中国的航天技术人员,他们总是在一片原始贫瘠的土地上播种着现代文明;他们一方面从事着这个世界上最尖端的科学技术,一方面又不得不在很差的物质条件下和偏僻荒凉的环境里生存。几十年来他们一直在秘密的面纱下苦熬着一个个春夏秋冬,他们用心血和智慧播种光芒四射的现代文明!

  在人类通往太空的路上,总有数以万计的航天人,他们走过的每一步,都是那么熠熠生辉,光芒万丈。

  《飞向太空港》读后感 篇10

  上世纪,在一片大山环绕的地方,有一群人在做一件事。那个地方叫西昌,那件事叫发射卫星。

  西昌,是同步卫星的故乡。当时,中国航天还未被世界所承认。《飞向太空港》就讲述了中国“长征三号”火箭运载“亚洲一号”卫星的故事。1986年,是世界航天史上的“大灾年”。

  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大力神—34D”火箭,“德尔塔”火箭,法国“阿丽亚娜”火箭都未发射成功。而世界上又有许多卫星等待发射。这就形成了一个火箭发射的真空期。所以当时有人说,中国火箭走向世界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

  但是,抓住这个契机又何谈容易呢?为了抓住这个契机,中国外交部艰苦奋斗多年。在许多国家之间来回,参加了一场场谈判。西昌的火箭发射人员日夜不停的工作,为了让卫星发射成功,政府不远万里运来了升降平台。在书中,有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乌可力,任新明,谢光选,吴传竹……他们不眠不休,废寝忘食,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将卫星发射进了太空。

  尽管航天工作者废寝忘食的努力,也不可避免的遇到了困难。外国人的猜忌,外国政府的限制,恶劣的环境……其中最让人气愤的,是美国人认为我国的发射架是啤酒瓶,火箭是小孩子玩的鞭炮,不保险。就是顶着这样的困难,我国的火箭将士们以惊人的毅力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在发射的那一天,全世界都在注视着中国,随着“点火”的命令响起,“长征三号”火箭腾空而起,标志着中国航天从此走向了世界,中国人民从此挺直了脊梁。

  望从前,在群山环绕的西昌,火箭一瞬飞天;看今朝,在山河秀丽的中国,人们展望星辰。为航天事业奉献一生的先烈们,你们是艰苦而伟大的。捍卫领空,发展航空,飞向太空,一起为祖国的美好未来,努力前行!

  《飞向太空港》读后感 篇11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天圆地方,肇开混茫,自古以来天上是什么,没人知道,直到到了我们这一代。

  神舟卫星平地吼,光芒闪耀大宇宙。现在在我们头上,有数不胜数的卫星,它们都与我们的一丝一缕密切相关,那为什么只有那么少数几个被世人所铭记呢?因为少数几个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般的意义。天是神秘的,这正是我们所不了解的。天是广阔的,可人们却沉迷俗世不可自拔。日升日落,天亮天黑,尽沦落在这喧嚣中。可正是有了一群人。

  正是有了一群敢注视天空的人,他们怀着年少时好奇的幻想——飞向太空,探索宇宙,才去脚踏实地地站起来,走出去。当他们望见世界的航天事业已腾飞在康庄大道上时,他们会问心无愧地奉献在人类最有意义的事业一一为解放人类双眼而奋斗中,因此来说此生才有价值。本书讲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当中国的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冉冉升起后,中国的航天事业从“零”开始。当航天事业遭遇困难时,又是那群人挺身而出。为中华之崛起,甘为儒子牛,这大概就是航天精神吧。

  航天巨匠前人栽树,我辈岂只乘凉。火箭一艘艘地腾空升起,空间站也跟着建立起来。迈向天宇,是对世界的惊奇,不愿只被困在这一方土地上。航天事业的发展,由我们共同见证,我们为此激动不已。我们以一位地球居民的眼光去看宇宙,就会看与自身相似的诸多繁星,像一粒微尘一样。

  《飞向太空港》读后感 篇12

  每当我仰望那浩瀚无比的星空,看那快速升空的火箭,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细碎的记忆,宛若晚秋的阳光穿过梧桐树叶,打进静谧的心原。

  中国著名作家李鸣生先生的航天七部曲之一《飞向太空港》让我印象深刻。此书讲述了中国航天史上一个个令人不可思议的奇迹,长征三号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场发射美国卫星亚洲一号成功之事,记录了中国航天史上的一大光辉成就,让无数中国人为之自豪。这背后的一切,使无数航天人日日夜夜的坚持与努力。

  聂海胜叔叔,有着广大劳动人民的坚韧与质朴。苏轼有言:”也无风雨也无晴”,聂海胜先生就抱着这样高端的态度应对一个个困难。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这不是迎难而上,而是换位思考,用新思想面对艰难险阻,当他还是个放牛娃的时候,他的内心,就埋下了航天梦的种子。”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聂先生总能克服困难,这是他实现梦想的关键。

  这就是中国的航天人,他们总能在一片荒无人烟土地上播种着现代文明的种子,是他们,让这原本落后其他国家航天技术的我们,一步步追平,甚至引领世界。航天卫星发射场不在只有西昌,更有酒泉、太原、文昌。发射的卫星不再别国的',而是中国北斗。火箭共有神舟、天问、嫦娥。并在不久的将来,美国NASA研制的空间站将寿命已尽,那世界上便只有中国空间站还在运行。这都是令我们中国人引以为傲的。

  当初那令人向往的美国,已不再深受那么多人的追捧,反而有更多的外国人向往着中国人的生活。这让我不禁感慨:无悔生于华夏,来生还做中国人!

  《飞向太空港》读后感 篇13

  不忘初心,飞向未来

  起初看《飞向太空港》的目的仅是因为它是必读书目中的一项,并且始于对它的兴趣罢了。从头到尾大致翻阅一遍,既枯燥又乏味,甚至还有许多关于航天的专业术语频繁出现。我很是不解,为什么没有文化功底,全文都是简洁明了的叙述或是对话的作品会选到必读课外读物里呢?这样的书不是人人都能写的吗?

  但直到我细品了这书中的内容与文字底蕴时,才发现这不仅仅是本跟航天有关的书籍,更是记录了中国航天由落后到崛起的一步步艰辛历程,耐人细看!比如,文章开篇序言中说:“因为天空和天空下到处乱窜的人,孤独的地球才开始变得有意思起来。”幽默十足,一下引起读者的兴趣与共鸣。再比如:“人类飞天的梦想一定是注视天空的结果。因为人区别于猪的地方在于,总会时不时仰望天空。”这样简洁有趣的文字,这样有深度的作品,怎能不吸引人继续探寻人类航天历史呢?

  书中描写了许多为航天事业付出一生的航天英雄。原中国卫星测控中心副司令员上官世盘,思维缜密,绵里藏针,善于辞令,在谈判桌上力挽狂澜。身材高大,腰板粗壮的乌可力,推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打入国际商业市场。还有许许多多不为人所知、无私奉献的航天英雄们,将中国航天技术不断走向国际化,也让人类走进宇宙母亲的怀抱。

  读了这本书后,我也深深地被航天工作的艰辛所震撼。他们要在一个荒凉而孤寂的大山沟里闷近半年,没有信号,跟家人更是大半年才能见一次。从现代的大都市到原始般的荒山沟,各个方面都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与不便。但是他们心怀中国航天争雄世界的志向,才能克服重重困难,临危不惧,终使中国航天发展辉煌起来。

  “火箭起旋,星箭分离!”“这次发射,完全成功!中外专家们紧紧抱在一起,滚烫的热泪,让一切话都显得多余。”这一幕,是中国航天技术第一次真正的国际合作,更是通往国际大门的邀请函。

  本书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震撼读者内心的民族魂,让中华民族儿女为之骄傲。正如作者所说:“那时,太阳将不再是红色,月宫将不再清寒。经地球数十亿年进化过的人类,大踏步走进的,必将是一个远比地球更加美好的大同世界!”

  《飞向太空港》读后感 篇14

  《飞向太空港》这本书讲述的是中国,首次用火箭发射成功一颗外国卫星的过程。也就是大家熟悉的长征三号成功将亚洲一号送上太空一路所攻克重重磨难的曲折经历……

  我读完这本书后,内心不禁感慨万千!从最开始通过重重难关的改革与艰难谈判,紧接着克服各种困难建设发射基地,最后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成功发射卫星。

  所有一切在开始时看似遥不可及,似乎是一个不可完成的目标。可这任务又包含着中华民族对祖国强大那份希望!这希望是如此的沉重,困难也是层出不穷……但这一切都击败不了我们航天建设者们坚定的信念和决心!在卫星无法出境时,祖国强大的后盾给予绝对支持;眼睁睁看着马上建成的发射场地却被突如其来的泥石流摧毁时,我们勇敢的航天人用最原始简陋的工具建设出新的基地;在卫星发射当天,天公不作美,大雨磅砣,雷雨交加,我们的航天英雄们用精益求精的态度迎接着"亚星"发射关键时刻最严峻的考验!当卫星发射成功的火光映入英雄们的眼睛时,映出了那一份希望……

  遇到困难,不逃避,勇敢面对问题,不断学习认真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我从这本书中,从我们的勇敢执着的航天英雄们身上学习到的!

  《飞向太空港》读后感 篇15

  第十五、十六章主要讲述了随着波音747飞机的到来,卸货工作开始了。根据规定,中方人员须在美方人员的监督下才能进行卸货。由于当时天气非常恶劣,风特别大,大家内心也很紧张,卸货进度非常缓慢。10个小时过去了,大家的干粮早吃完了,水也喝光了。许健国将唯一听健力宝递给了美方人员。卸货又持续了5个小时,随着波音747飞机缓缓飞走,卸货也告一段落。车队将“亚星”送到了中国专门赶建的测试厂房。厂房设计总负责人安毅民表示厂房的设计难度很大。厂房设计完之后,前来参观的外国人纷纷表示震惊,不久前美好对厂房进行了测试,结果大大优于标准。“亚星”送达后,厂房钥匙便交给了美方。

  通计这些事,我感受到当时卸货的艰难。为了完成任务中国工人一丝不苟,在干粮和水极度短暂缺的情况下,也要坚持做完。充分展现了中国工人坚持不懈的精神,他们在艰难的条件下,用舍我其谁的努力和奋斗使梦想一步步变为现实。

  《飞向太空港》读后感 篇16

  《飞向太空港》主要讲了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外国卫星——美国“亚洲一号”的故事,记录了发射卫星的全部过程,也是记录了中国航天事业的一大辉煌成就,让我们中国人为之自豪。

  一个民族从地球到遨游太空,这个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肯定会有无数困难和艰辛,是无数人用青春与汗水,坚持不懈的奋斗甚至用生命换来的。面对一次西昌发射场上百年一遇的泥石流爆发,房倒了桥梁冲垮了,铁路摧毁了,公路崩溃了,人们死伤无数,但中国的技术人员面对大自然的灾难丝毫没有退缩。他们历尽千辛万苦,不顾狂风暴雨,他们齐心协力战胜大自然。正是这种顽强不屈,英勇无畏的精神,让他们度过难关,恢复了工程。

  发射场虽然不是战场,但同样有着牺性和死亡,技人员和科学家们不管白天黑夜,废寝忘食攻克难关。几十年来,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中国沿着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道路不断发展。几代航天人锐意创新,攻坚克难,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积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

  《飞向太空港》读后感 篇17

  第一次看到《飞向太空港》这本书,以为是一本科幻小说,看完之后,才知道这是历史事实,讲述中国的航天事业。

  《飞向太空港》主要讲述了“长征三号”火箭发射“亚洲一号”卫星的全过程。从政治,外交,经济,火箭性能、历史,中外工作人员合作等多方面进行叙述。“长征三号”火箭发射“亚洲一号”卫星,是中美航天科技的首次合作也是东方与西方空间科技的首次合作,意义重大。中美双方都十分重视,经常合作创造了奇迹,把“亚洲一号”卫星成功送上太空。这个国际性合作,所涉及的领域部门及人员众多从政府到行政部门从科学家到普通百姓,所有人都是为了圆一个航空梦。当时中国火箭成了外国卫星发射业务的消息刚一发布,一股强大的“中国火箭热”很快蔓延全球,而在此时,美国的“挑战者号”,“德尔塔”和两架“大力神—34D”火箭接连爆炸连连惨败。英国的“阿里亚娜”火箭也升空失败。这迅速改变了世界商业卫星发射市场的行情,对中国火箭打入国际商业市场十分有利。最后当长征三号火箭成功发射之后,全国人民沸腾了。

  当时的西昌发射场遇到了百年不遇的强大泥石流,很多建筑都被毁了,航天人员们。仍不放弃,坚持努力工作,同大自然斗争正因这种伟大的顽强精神使西昌卫星基地恢复了工程。中国工作人员同时又表现出了对外国工作人员的热情和友好,促进两国友好往来。

  如今中国的航空技术已有了很高的水平,火箭发射也接连取得成功。那些工作人员任劳任怨,是我们的榜样,养成吃苦耐劳的习惯。

【《飞向太空港》读后感】相关文章:

《飞向太空港》读后感03-11

飞向太空港作文05-21

《飞向太空港》读后感范文03-09

《飞向太空港》读后感500字09-23

读《飞向太空港》有感11-02

飞向太空港读后感(通用10篇)07-05

白云空港我的家10-05

《飞向蓝天的恐龙》读后感04-10

《飞向幸福的家园》读后感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