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

时间:2024-03-20 10:10:52 王娟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范文(精选19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管理的实践》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范文(精选19篇)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 1

  自从拿到《管理的实践》这本书后,一向没能系统地认真去看完,翻翻看看到现在总算看了个大概,说实话这书对我本人来说是有点厚,所以看完后一时头脑还是混混沌沌,但是正如这本书所说的,管理学说到最后就是要付诸于实践,因为书上所说的基本原理,通俗的说叫做大道理,有些还不是我所能实践到的,在于客观环境的各不相同,读完了这厚厚一本书,我也就大概了解一些就是管理其实就是要遵循客观规律让企业各部分做最适合时机的事,以到达整体大于各部分总和的结果。

  管理的实践本书详尽地介绍了各种环境下会遇见的管理问题,其管理的主要中心思想:就是如何让管理者把握住自己应负起的职责,正确平衡个人和组织的天平,准确找到公司发展的利益和员工发展的利益共同点。结合我工作中感受颇深的是,务必让每一个公司基本员工都了解公司的意图,每一个人努力的方向与公司的目标保持一致。贯彻公司文化。虽然岗位的职责不同,每一个人除了负担起当前职责外,还务必思考到公司整体的'利益,否则你所做的部门努力就有可能对公司的整体利益产生损害。个人与组织的关系:组织需要个人为其做出所需的贡献;个人需要把组织当成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工具,所以个人价值的实现一半在于自身的努力,一半在于对组织的认同,只有在具备组织观念之后,才具有分工、程序、产品、服务、顾客等观念,应用到在平时的维护工作中才会正确地把握住事情的轻重缓急,才能牢牢地把握住一个度、成就一个从容应对的心态。

  管理学的核心:职责。职责心大家都会有,但现在有的并不代表将来还会有,如何将职责心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

  有个故事很能说明这一点,有个故事说明这一种状况。故事说的是上帝和一群想成为天使的小孩子之间发生的事情。上帝给每一个想成为天使的小孩一个灯,要求就是这些人务必每一天擦拭这个灯,确保这个灯处于清洁状态。之后,上帝离开了这群小孩。开始时,大伙很是热情地对待这个灯。但是时间一天天过去,上帝总是没有再次出现。大多数小孩逐渐放下了,而且不断地嘲弄一个小男孩,因为他还坚持每一天擦拭他的灯。最后有一天,上帝出现了。除了小男孩的灯,所有其它的灯全是厚厚的灰尘。于是这个小男孩成为了天使,剩下的其他人还是在那里唉声。

  试问:如果上帝再给这些小孩一次同样的机会,他们会怎样?可能会有人坚持到底,但还会有人放下。职责,是一个很简单的词汇。但是有多少人能够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在时间的慢慢流逝中实践下来?我想很多人的工作潜力都很足够,不是事情难得让我们做不到,而是我们自己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忘记了当初对上帝的承诺。

  管理的实践对个人的影响:在管理管理者一节指出,每个人都能够做好某件事情,但并不是谁都明白自己在做什么,三个石匠的寓言解释了什么是管理者,有人问三个石匠他们在做什么?第一个石匠回答;“我在养家糊口“。第二个石匠边敲边回答:“我在做全国最好的石匠活“。第三个石匠仰望天空。目光统统有神,说道:“我在建造一座大教堂“。第三个石匠才是一个真正的管理者。

  这个寓言也能够套用在我们代维工作中,有人问三个电联代维人员在做什么,第一个电联人回答:“我在做最好的维护人员“。第二个电联人回答:“我在为签约通信公司维护好它网络通畅“。第三个电联人回答:“我在为电联公司创造利益“。

  我想我就应向第三个石匠学习,使自己的人生具有挑战性,更具有价值。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 2

  德鲁克说:“管理就是界定企业的使命,并激励和组织人力资源去实现这个使命。界定使命是企业家的任务,而激励与组织人力资源是领导力的范畴,二者的结合就是管理。”提出了三个经典的问题:我们的事业是什么?我们的事业将是什么?我们的事业究竟就应是什么?这三个问题经过改编完全能够应用于现在的我们:我们学习的是什么?我们学习的将是什么?我们学习的究竟就应是什么?

  经典之所以被称之为经典往往在于其超强的预见性。多年之后依然闪耀者夺目的思想光辉,熠熠发光,为处在黑暗中的人们知音了前进的方向与道路。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在于思想的高度,作品能够让人们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大事记是肉身已逝,但精神依然长存。

  德鲁克先生《管理的实践》已面世半个多世纪了,在这五十多年中,有关企业管理方面的书籍能够用浩如烟海来形容。但能禁得住时间考验的的书籍还是《管理的实践》一书,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管理的实践》是一本值得认真阅读的好书。

  最后读完了德鲁克的《管理的实践》,仿佛自己游荡在上个世纪中期的企业中。这本书构筑了完整的“对人的管理”思想。如:

  1、人是资源,是所有资源中最富潜力的资源。德鲁克认为“人的资源――整个的人,是自然赋予的所有资源中最丰富、最有才能,最有潜力的资源。”这是因为在企业能够得到的所有资源中,认识“唯一能够增长和发展的资源”,亦即“人要贡献出什么务必由他自己决定”,只要他们愿意进行“有目标的、集中和联合的努力”,就能够“产生出真正完整的东西来”。

  2、务必对人进行管理,挖掘出人的潜力。德鲁克明确的提出“利润并不是企业活动的目的,利润不就应成为企业决策的理由、原因和依据,他只是对企业是否起作用的一种测验”,他说道:“企业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力。”因此,“经理人员的首要任务是把他的资源――首先是人的资源中蕴含的力量都挖掘和发挥出来。那么我认为,真正诠释管理的好处就要将人的机能发挥的淋漓尽致。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3、是工作富有活力,并使职工有成就感。管理者如果只注重员工的绩效,那就死定了!那是传统的管理方式,现代管理方式已经是人性化管理,更多的是注重员工的感受。同样的工作,在行政的约束下与在自动自发的工作结果虽然是都完成任务了,但完成的综合效果完全不同。只注重绩效的话,那会留不住优秀人才。因此,要想将公司管理的有声有色,务必关注职工的感受,经常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使他们在工作中能够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

  《管理的实践》一书,系统的论述了企业的核心问题,即企业的目的:只有一个正确而有效的定义--创造顾客;两个基本职能--营销和创新。企业存在的目的不能从自身寻找,只能从外部,从对社会的贡献中寻找,从客户那里寻找。企业通过不断的创新满足顾客的需求。管理本质上是一种实践,而不是一种专业和科学,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任何热衷于将管理科学化和专业化的尝试,试图消除所有的波动,风险和不可知的措施也就是在消除自由,创新和成长。管理本质上是一句目标业绩和职责进行的管理。检验管理和创新的成果,不是知识,而是业绩和成就。管理者和员工在本质上没有差别,只有职责上的差别。员工的'权利不是来自于管理者的授权,而是来自于所承担的职责。区分高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的唯一维度在于时间。

  正确的定位个人与组织的关系,组织要求员工要主动用心,以企业的目标为努力的方向,同时要求员工要自愿理解改变。但员工对组织的要企业一般较为弱势,德鲁克总结为,首先员工是一个人,通过职位建立地位,期望公平做事有好处;其次,员工要求企业建立标准,对员工良好业绩的关注。“组织需要个人为其做出贡献,个人需要把组织当成实现自己目标的工具。”因此管理者的重要任务是将员工的目标引向组织目标。管理者需要在现在和未来间取得平衡。管理是一种稀缺的资源。

  一本优秀的著作哇不尽的宝藏,能够陪伴人的终生。有所得在于能够更加深刻的领悟思想的内涵与外延,在于发现自己的误解与错误,在于能够明确自己未来道路的方向!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 3

  前一段时间读了《管理的实践》一书,让我对管理有了与以往不同的理解。书中作者指出,“管理是一种器官,是赋予机构以生命的、能动的、动态的器官。”管理作为企业的器官,具有管理企业、管理管理者和管理员工及工作的功能。

  初次接触德鲁克的《管理的实践》,就被他书中阐述的管理思想所吸引。德鲁克以其深厚的人文素养,强调人的理想性、价值观及决定力,构成了组织绩效表现的关键资源。他指出,管理是一种器官,是赋予机构以生命、能动、动态的器官。我最欣赏他的一句话: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惟一权威就是成就。他的管理思想深深的影响了我整个管理学的思想基础,能够说他的思想已经扎根在我的思想中。他在管理的各个方面阐述了他独特的观点,构成了一整套的思想体系,从而建立了管理这门学科。

  《管理的实践》中将管理的资料描述为三部分,即管理企业、管理管理者、管理员工和工作,三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管理企业从企业需要的组织架构上思考,全面诠释了职能分权制和联邦分权制,而且指出在条件可能的状况下,联邦分权制为最优构架,也是责权利同位,最有积极性及效果的架构。管理管理者从人才的引进、培训、安排、提升等程序中,道明了企业员工的管理目的:尽一切可能使每一位员工都成为管理者,也道明只能当每个员工都成为管理者时,企业人才才能正常接替,员工绩效才能最大发挥;管理员工和工作指明了决策的过程和分析决策工具的重要,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的工具来为管理员工和工作做好的决策向导。

  管理的每一个动作和行为都要同时涉及到管理的三个部分,因此在决策每一个行为时,都要思考对每一个方面的影响,找最影响小、最涉及面窄、最有绩效的角度来进行。

  企业是社会的公民,服务于并丰富了社会的各种功能,它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创造顾客。(以前经常听到推销员上非洲卖鞋的故事,而故事中那个看到当地居民光脚行走而大呼鞋可卖的才具有经营企业的战略眼光)企业的两项基本职能:营销和创新。通过他们产生经济成果,而企业其他的一切活动都在成本的范畴内。

  企业是社会的丰富机体,只有当它能够正常新成代谢时,才能在社会中正常生存。而企业的正常生存务必要有足够的利润,这不同于一般认为的企业的目的是追求最大的利润,从而使得企业追求生存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的极大丰富和人们生活的不断提高。

  从德鲁克的《管理的实践》中,自己得到了很多收获,他的思想建立了我的管理思想基础,深深的影响了以后的学习与发展,在此基础上,在以后的实践过程中不断的领悟和发展德鲁克的管理思想,实际运用到自己的工作或者是事业中去。

  德鲁克的书,与我从此一生相伴!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 4

  《管理的实践》是彼得德鲁克先生于1954年出版的一本管理学著作,用他自己在序言中所介绍的,他认为“这是第一本真正的‘管理著作’,是第一本视管理为整体,率先说明管理是企业的特殊功能、管理者肩负了明确职责的管理书籍”。并认为“这是那些准备只读一本管理书籍人士的最佳选取”。

  德鲁克先生在本书中,首先介绍了管理的本质,之后针对企业、管理者、员工和工作这三个企业管理的资料重点介绍了管理的结构,最终归结到“当一名管理者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样一个问题。德鲁克先生在书中强调了“企业的目的是创造顾客,企业的主要功能是营销和创新”这样一个观点,这同通常状况下我们所认为的企业的目的是创造利润比较起来,的确大相径庭。德鲁克先生认为,“利润只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约束条件,远远不构成企业存在的目的“。但他同时承认“企业务必有足够的利润才能经营,这是企业最重要的社会职责,也是企业对自己和员工的首要义务”。虽然我还不能充分理解他这一观点的先进性和优越性,但是我很喜欢他的这一说法,因为这让我感受到企业的存在具有了蓬勃的朝气和精神层面的追求,而不仅仅仅是冰冷的数据和经济价值。

  彼得德鲁克先生在本书中阐述的另外一个与我日常工作切实相关的资料是企业对员工和工作的管理。他认为“人类在精神和心理方面都需要工作,如果不工作,大多数人都会面临精神和身体的崩溃瓦解。因此管理层的任务是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和参与感,唤起他们的工作欲望”。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企业需要的绝不仅仅仅是还过得去的绩效,企业需要员工充分发挥潜能,达成最佳绩效。员工需要的也不仅仅仅是能有所表现的职务,他需要的工作务必能为他的潜力和才华带给最大的发挥空间,给予他最大的机会持续成长和表现卓越”。因此,他主张“员工能做的规划越多,就能为自己的工作承担越大的职责,因此生产力也就会越高。如果员工总是听命行事,那么只会对工作造成伤害”。

  彼得德鲁克先生通过这种角度说明了企业通过这种管理方式,即让员工在工作中具有更多发挥自己主观潜力的机会,并且让员工能够看得到自己的工作与企业发展的目标之间产生实际的联系,实现企业和员工以及员工的工作之间在工作目标和切身利益上的统一,最终就能够实现企业管理的目的。也就是说,如果员工在自己的工作中能够发挥的自由空间越大,员工对工作的热情也就越大,因而工作能给员工带来的成就感也就越强。由此我想到在团队工作中,作为中层管理者,在指明工作目标和工作程序之后,我也就应有意识的为自己的团队成员留出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团队成员能够有机会和余地规划自己的工作进程,并以自己的节奏和方式努力达成工作成果,进而获得工作中的成就感和个人专业技能的提高。就像彼得德鲁克先生说的“员工对企业的要求,在基本的`经济报酬之外,就是自我实现。员工在企业中感觉到自己的潜力提高、地位实现,做完成的工作对企业具有好处,也就是实现了工作成果”。

  彼得德鲁克先生的这本《管理的实践》,对于我这样对企业管理实践不深入的人来说稍显枯燥和晦涩,但他朴实的语言以及书中所列举的企业管理的成功案例,的确让我对自己日常工作中所见到的、所感受到的企业管理的过程和片段产生思考并有所启发,尤其重要的是,他的那些理论让我对自己日复一日重复工作背后的好处有了一个更合理的观察和思索的角度,并把自己以前无意识的管理行为转化为有意识的管理实践,在带领团队实现工作目标的同时,也为团队成员和我自己的自我实现做出具体的努力。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 5

  作者为了更好的说明什么是企业,企业如何被管理,用西尔斯公司做了一个例子。说。大家可以了解下这个公司,虽然现在不怎么行了哈,但是他们之前是通过邮购工厂和邮购目的给广大农民提供售卖服务。我猜测,可能是美国地广人稀,老百姓买一次东西很麻烦,但是呢交通又不是很方便(还没有人手一个小汽车),所以通过看一些传单、广告进行购买,然后快递送到家里。

  西尔斯的改革从五个方面。

  首先,有系统的销售规划。西尔斯做的是首先考虑客户群体接受的价格、质量和数量。

  接着考虑客户获取信息的渠道(定期出版,而非拍卖商品公告);

  第三就是保证质量,否则退款(类似京东,用户用着舒心);

  第四,能够满足大批量订货;

  第五;组建人力组织。同时,还提到了“渠道革命”的概念,有兴趣的可以自己了解下。

  在西尔斯的第二个阶段,农民已经拥有充足的财富去消费,并且交通的便利也使得他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西尔斯的侧重点转向零售商店。

  扶持厂商,使得这些厂商能够生产出物美价廉的产品,来满足广大的消费者(感觉有点像小米哎),同时还要处理好和供应商的关系。

  感觉第二个阶段,之前是弄个大邮递工厂进行分发,现在要开零售店了,所以对每个店面的管理制度和形式做了创新。“最后,西尔斯公司必须将创新引入商店的选址、建筑和外观布置等方面。传统的零售商店不适宜西尔斯公司的市场。这不仅仅是将西尔斯公司的商店搬到城市郊区的问题,也不仅仅是为商店提供足够的停车场的问题,整个零售商店的观念必须改变。事实上,即使在西尔斯公司也没有多少人意识到这种创新是多么深刻,它对美国人的购物和城镇市容有多大的影响。今日被吹捧为零售业重大创新的.郊区购物中心,实际上只不过是西尔斯公司20世纪30年代确立的观念和方法的翻版而已。”

  第三个阶段,西尔斯面临最重要的顾客,已婚的少妇和家庭主妇,需要更加的考虑如何为顾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所以整个第四章其实就是介绍了一个公司的简单发展历程,我感觉他最重要的就是一直在随着时代和时间进行改变,不断的探索客户究竟是谁,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 6

  作为一个想要有所作为,为社会做出贡献,奉献价值的人,就必须有目标。有了目标,是不是就等于能有所成就了?不。需要他和他的朋友团队一起奋斗,才可能实现。

  怎么有这个团队?只有靠自己的品德和才能去吸引凝聚人,才能拥有团队。但是品德和能力怎么来?靠的是实践,靠的是学习。所以只有不断的劳动,才能在实践中总结到经验,才能获得真正的能力。只有多学习才能更好的提升自己的理论知识,才能更广泛的吸收先进的经验,从而更好的.指导实践,而不是光靠自己在不断的摸索或者是瞎摸,那样用的时间很长。最终是靠理论和实践结合,才能真正的快速提高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发展团队,发展社会,达成自己的目标。

  所以学习是很重要的。学习的过程,分三步。先学后悟,悟后能行。才是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我有个习惯,读完每本书之后,有一个读后感,这就是学了之后,开悟。不断的悟,就能提高自己的悟性,人就能变得更聪明更智慧。但是悟了之后对不对,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对,就能出好的成果,不对,就出不了或者出差的成果。这样一检验,我们就能检验我们悟到的理论,行,就发展;不行,就修正。我在悟后用行来证明这一块,还是很欠缺的,要加强。就是怎么的把理论的东西变成实际成果,这对我是一个考验。只有理论变成了实际成果,才发生了作用,才真正的能评价你是不是真的悟对了,你真正的有真才实学了。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 7

  开始拜读《管理的实践》是源于王老师的推荐和完成读书报告的目的,但读着读着,我越来越惊讶这本介绍管理学的书竟然是德鲁克先生在1954年写成的,里面提到的好多管理的方式方法好像就在我们身边。

  首先,本书是系统的介绍管理的书,不同于我们开得其他更加专攻某一项管理领域的课程,我们在管理工作中的很多困惑都能在书中找到答案。书中的内容无所不包,同时又写得浅显易懂(翻译的也很好,不像《管理大未来》好多地方的翻译值得推敲),这也是我们读书是常常会产生思想共鸣的原因之一。正如译者在扉页上写的该书是“最棒的一本讲述’管理如何能够复制’的著作”。

  贯穿全书的三条主线:管理企业,德鲁克以西尔斯企业发展为例,介绍怎样去管理发展一个企业。使我们知道企业是由人创造和管理的,而不是由“经济力量”创造和管理的,而且我们不能单单从利润的角度来定义或解释企业;管理管理者,以福特的衰败为例来说明企业缺乏管理者将是一灾难。因为管理者是企业最基本的资源,也是企业最稀有、最昂贵、最脆弱的'资源。

  而管理管理者的要求是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要为管理者的职务建立适当的结构;管理员工和工作,分析IBM管理员工和工作的模式,采取合理的薪酬激励并。人力资源是在所有经济资源中,使用效率最低的资源,也是最有希望提高经济效益的资源。

  必须在特定的条件下确认顾客要什么、想什么、相信什么、期望什么,这些是企业高管必须接受的客观事实,高管必须要尽一切努力从顾客那里获得答案,而不是试图猜测顾客的想法。

  管理必须同时需要考虑的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成果和绩效,这是企业存在的目的;

  二是在企业内部共同工作的人所形成的组织;

  三是外在社会,也就是企业的社会责任。

  其次,如果想提高对管理的认识或提高管理水平,《管理的实践》现在仍然能很好的适用。现代大部分流行的管理思想和实践都可以从这本书中找到根源。无论是目标管理、参与管理、知识员工管理、客户导向的营销、业绩考核、职业生涯管理、事业部制分权管理、企业文化、自我管理团队,还是最近非常流行的平衡记分卡,我们都可以在该书中论述中找到源头。

  最后:1、盈利不是企业和企业经营活动的目的,而是企业的一种约束因素。

  2、企业存在的目的不能从自身寻找,只能从外部,从对社会的贡献中寻找,从客户那里寻找。

  3、管理本质上是一种实践而不是一种科学和专业。任何热衷于将管理科学化或专业化的尝试,试图消除所有的波动、风险和不可知的措施也就是在消除自由、创新和成长。

  4、如果没有适当的组织原则,管理层级只会不断增加。西方社会最古老、最庞大、也最成功的组织—天主教会,已经充分证明组织真正需要的层级可以减少到什么程度。在教皇和最底层的教区神父之间,其实只有一个层级—主教;

  5、管理不是一件由许多体力劳动者从事的工作,而是一件需要由具有想象力和受过教育的人员进行理性分析和概念思考的工作。

  6、因为管理能力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因而越是高层管理者越是应该集中与组织长远目标。

  7、最徒劳无功的做法是为错误的问题寻找正确的答案;

  8、决策的先决条件是先剔除根本无法接受的行动方案。

  时间关系,本次读书没能深入研读,但深感《管理的实践》是本好书,值得再读,三遍四遍亦不为多。当今管理成功的企业中到处可以看到书中提到的管理理念的影子,而书中提到的管理中的缺陷在当今企业中也不乏存在。正如德鲁克所说“管理绝不可能成为一门精确的科学“,的确,管理不是数学公式、物理原理,它没有标准答案,但如何在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对管理的准确拿捏的的确确是一门艺术。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 8

  《管理的实践》是彼得德鲁克先生于1954次年出版的一本管理学著作,用他自己在序言中会所介绍的,他认为“这是第一本真正的‘管理著作’,是第三本视管理为整体,率先说明管理是企业的特殊功能、管理者肩负了明确职责的商业机构行政管理书籍”。并认为“这是那些准备只读一本管控管理书籍人士的最佳选取”。

  德鲁克先生在本书中,首先转述了管理的本质,之后针对企业、管理者、员工和工作这三个企业管理的资料重点介绍了管理的结构,最终归结到“众所周知当一名管理者归根结底意味着什么”这样一个问题。德鲁克先生在书中强调指出了“化工企业的目的是创造顾客,企业的广告投放主要功能是营销和创新”这样一个观点,这同通常状况下我们所认为的企业的起来本意是创造利润比较起来,的确大相径庭。德鲁克先生认为,“利润只是跨国公司发展发展过程中的约束条件,远远不构成企业存在的目的“。但他同时承认“企业务必有足够的利润中小企业才能经营,这是企业最重要的社会制度社会义务,也是民营企业对自己和员工的首要义务”。虽然我还不能充分理解他这全面性一观点的先进性和优越性,但是我很论点喜欢他的这一说法,因为这让我感受到企业的存在具有了蓬勃的朝气和精神层面的追求,而不仅仅仅数据库是冰冷的数据和经济收藏价值。

  约翰德鲁克先生在本书中阐述的另外一个与我日常工作切实相关资料是企业对员工和教育工作的管理。他认为“人类在精神和心理方面都需要工作,如果不工作,大多数人都会面临精神和身体的崩坏瓦解。因此管理层科研工作的任务是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和参与感,唤起他们的组织工作欲望”。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企业需要的绝不仅仅仅是还过得去的财务管理绩效,企业需要员工充分发挥潜能,达成最佳绩效。员工需要的也不仅仅仅是能有所表现的职务,他需要的工作务必能为他的潜力和才华带给最大的发挥空间,给予得到他最大的机会持续成长和表现卓越”。因此,他主张“员工能做的规划越多,就能为自己的工作承担越大的职责,因此生产力也就须要越高。如果员工总是听命行事,那么只会对党务工作造成伤害”。

  彼得德鲁克先生通过说明了角度这种企业通过这种管理方式,即让员工在工作中具有更多发挥自己主观潜力的机会,并且看清楚让员工能够看得到自己的工作与企业发展的目标之间产生实际的联系,实现企业和员工以及员工的工作管理工作之间在工作目标和切身利益上的统一化,同时实现最终就能够做到企业管理的目的。也就是说,如果员工在自己的工作中能够展现出的自由空间越大,员工对工作的亲和力也就越大,因而工作能给员工带来的也就越强。

  由此我想到在团队工作中会,作为中层管理者,在指明工作目标和工作其后程序此后,我也就应有意识的为自己的团队的留出更多自由发挥成员空间,让团队成员能够有机会和余地规划自己的进程,并以自己的节奏和方式努力工作成果,进而获得工作中的成就感和个人专业技能提高。就像彼得德鲁克先生说的“员工对企业的要求,在基本的'世界经济报酬之外,就是自我实现。员工在企业中感觉到自己的不断提高潜力提高、地位实现,做完成企业的工作对企业具有益处,也就是实现了工作阶段性成果”。

  保罗德鲁克先生的这本《管理的实践》,对于我这样对企业管理实践不深入的人则来说稍显枯燥和晦涩,但他简朴的语言以及书中所列举的企业管理的成功案例,的确让我对自己日常教育工作中所见到的、所感受到的企业管理的过程和片段产生思考并启发,尤其重要的是,他那些理论让我对自己日复一日重复工作背后的好处有了一个更合理的窥探和思索的角度,并把转变自己前些年无意识的管理行为转化为有意识的管理实践,在带领带队团队实现工作目标的同时,也为团队成员和我自己的自我实现做出具体的尽力。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 9

  很久以前陆陆续续看过管理大师德鲁克的一些关于管理的一些阐述和论断,因为一直在基层从事基层财务管理工作,以专业做指导,身体力行,也未感到管理有何高深莫测,一切按规则行事,视法条为规矩,在基层也深耕十几有年,未有大绩亦未有大过,也算是本着平平淡淡就是真本性来工作和生活。但自从认认真真看过《管理的实践》,改变了对管理的一些看法和认识,所谓无知者无谓,不系统地读一本专业的管理论述,真是连管理的精髓门道都摸不着。

  德鲁克从管理的本质、管理企业、管理管理者、管理的结构、管理员工和工作及当一名管理者意味着什么五个部份系统详细对把理的作为一门“博雅技艺”一一道来,管理他所关切的不仅是知识和根本、自我认知、智慧和领导力,也更关注践行和应用。大师不仅在论述中从对人的关注、对绩效的关注、对自我管理的关注、对基于实践的、跨学科的、终身的学习观念,从对条条框框的论述中提练社会实践案例,让人在枯燥中有一种思考的冲动。

  特别是德鲁克对明日管理者之三课所述:

  1、必须学会对自己负责;

  2、要向上看,而不是向下看;

  3、必须修习基本素养;让人无法不感慨,穿越了30多年的时间,管理者应关注的仍是一个不变的以人为本的主题,特别是管理者一定要向上看,每日应反思自己:“我应该为组织贡献什么?“真的是每日三省,作为一个长期耕身于基层的`管理者,长长看见有多少牢骚满腹者,他们从不每日三省,总是从客观条件来挑理由,按现在的管理理念,这是非常致命的向下看的逻辑;组织的强大、企业的发展无论从那个方面来看,都是需要绩效维持其发展和提供组织发展的各项资源消耗,一个不向上看的管理者又如何能带好一个快速发展的团队呢?从此后我看分享德鲁克关于向上看、每日三省的观点将在日常工作中形成,任何人真的不要有负面情绪,一定要从客观自己的角度出发来看问题;

  对于管理,我们不应仅仅是看作一个管理下属的过程,其实管理涉及的内容太全面的,他更要求每个管理者都要修习自己的素养,这个素养不但是业务专业的,还包括心理的、沟通的、哲学的、历史的,总之是能提升自己的,以前总觉得公司给员工提了太多的学习要求,在工作忙忙碌碌之外还要完成额外作业确实有点吃力,但之从看了最最佩的德鲁克之后,我将改变自己的固有思维,时间就是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他总是有的,而终身不断在提升自己是对自己人生的一个多大的奖赏,一个专业的、受人尊重的、富有人格魅力的人,不是我们每日表扬的吗?让自己也成为这个模范应该是我们日常工作生活中应该完成的职业任务和技能。看完了管理的实践还真觉得有些收获,虽说是在压力下完成的,但真的看完后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一本好的管理学概述,真的能改变一个人固有的一些看法,如果你要问我,收获何在,做一个对自己负责的、积极向上的、不断完善自己的基层管理者,是我最真实的想法。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 10

  我以前不是学管理的,对管理方面的书籍读过的不多,现在既然开始学习管理,我就从网上查了下管理学方面最重要的书籍,他们对德鲁克《管理的实践》评价颇高,所以就买来拜读,受益匪浅!

  《管理的实践》是第一本视管理为整体、率先说明管理是企业的特殊功能(用德鲁克的话说是管理是企业的具体器官)、管理者肩负了明确责任的管理书籍。本书以实际案例的实践为基础,以“管理企业、管理管理者、管理员工和工作”三项管理任务为主线,提供了管理观念、原则和工具,揭示了管理的本质。

  本书的内容可以分为概论和主体内容两大部分。概论以管理的本质切入,阐述了管理层的角色、职责以及未来面临的挑战。而主体内容又可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以西尔斯公司的故事为实例,点出了:我们的事业是什么?我们的事业将是什么?我们的事业究竟应该是什么?以及企业的目标、成果与生产的原则。

  第二部分以福特汽车的故事为例,阐述了“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的有效性管理,同时也呈现了组织精神(即企业文化)的完整性。

  第三部分以活动分析、决策分析与关系分析入手,阐述了企业建立组织结构的要求、选择原则,分析了几种不同组织结构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

  第四部分以其“绩效为核心的整体观”,主张雇佣整个人而不是一双手,以IBM的故事为例,描述了创新的实践价值,使员工有成就感和满足感,进而创造颠峰绩效的组织。

  第五部分描述了管理者及其工作、决策及未来的管理者是什么,尤其一再主张“责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最后有一个结语,着重强调了企业管理者的社会责任。

  下面写一下我从这本书中体会最深的部分:

  第一点就是企业的主要职能只有两个:一是营销,创造顾客;二是创新。企业的目的是创造顾客。企业存在的目的不能从自身寻找,只能从外部,从对社会的贡献中寻找,从客户那里寻找。要满足客户的要求,各种生产要素的简单组合是不能创造价值的,只有依靠企业的`创新。在没看这本书之前,我都是认为企业的生存的目的就是利润,哪个企业要生存必须要有经济利润。不然无法生存,更不要说是发展。经济理论上的基本假设也是:每一个企业的基本目标都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现在明白了利润、经济效益是顾客给带来的,因为只有当顾客愿意购买商品或服务时,能才把经济资源转变为财富,把物品转变为商品。才能让资本升值,才能实现经济效益。所以顾客是企业的基石,是企业存活的命脉。创新是企业的第二个功能,当今世界中任何企业如果没有创新,只靠效仿或是吃老本都不会长久的,也许投机取巧一时可能会带来好处,但是是不会长久的,无论是一个企业还是一个人,都要不断的创新和发展,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因为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和发展,如果你不创新和发展,你就会被生产力所淘汰。创新可表现在各方面,可能表现在更新更好的产品上,或提供新的方便性、创造新需求上;有时为旧产品找到新用途也是创新。创新可出现在设计上的创新,或产品、营销技术上的创新;可能是价格或顾客服务上的创新,企业组织或管理方式上的创新也可能是让生意人承担新风险的新保险方案。开发新的顾客需求,开发新的市场也是创新,也就会脱离红海的激烈竞争,开创出企业自己的蓝海战略。

  体会最深的第二点管理就是责任,是使命,是完成企业目标的一种实践,不是独裁,不是高高在上的发号施令。管理者的权利是企业所有者授权的,是企业对管理者的信任,所以权利也就意味着一份责任,管理者管理员工不仅仅是对员工分配任务,业绩考核,更重要的是帮助员工制订跟组织目标一致的目标,或是将员工目标引向组织目标,以自己的经验帮助下员工克服困难,让他不断成长起来,以完成企业的目标。(这里帮助并不是代替)总之,管理是管理者被授权完成组织的目标,而权力又来自于责任,所以管理本质上是一种有责任完成企业组织目标的实践。

  第三点是什么好的组织精神即企业文化,企业文化这个词也是来自于德鲁克理论中。好的企业文化能唤醒员工内在的激情与奉献精神。好的组织精神应该强调个人优点,强调他能做什么,而不是他不能做什么,应该能取长补短的协调组织内员工。好的文化必须让个人的长处有充分的发挥空间,肯定和奖励卓越的表现,让个人的卓越表现对组织其他成员产生建设性的贡献。企业文化的目的,不在于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在于凝聚共同的愿景和一致的努力方向,使组织具有高绩效,且通过良好的工作绩效给员工带来满足感和成就感。最重要的一点企业文化中一定要有创新精神,这样企业文化才是一个企业的活力所在,企业才能不断创新,创造社会财富。

  第四点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只有担得起自己责任的公司,才能得到公众认可,才能长久的存在。企业是社会的“器官”,一个健康的企业不可能在一个病态的社会中生存和发展。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必须把社会利益变成企业的自身利益。管理者必须将这一基本信念落实到每一个决策和行为之中。这是管理者最最重要的终极责任。例如通用汽车通过不断降低能耗,实现公司运营和社会环境的双赢。据此,通用汽车制定了“减少废物并保护资源”的行动准则,并确定了从2000年到2005年,通用汽车在全球的生产企业要减少10%的能源消耗。通过全球协作,到2004年,通用汽车在全球的能源消耗已经降低了13%。通用汽车的品牌和好的口碑也就是在这一点一滴的为社会服务中在全球的消费者中树立起来,从而也提高了它在汽车行业中的的竞争力。

  给我体会深刻的第五点就是:德鲁克在部分的理论源自于企业组织或管理者要有长远的目标,要从长远来做决策,不论是培养未来的管理者还是企业的社会责任理论,他们的出发点都是从长远发展来考虑。从培养管理者来看,德鲁克提出两个原则,第一个是必须培养所有的管理者,第二个原则是,培养管理者必须是动态的活动,绝不能只把目标放在今天—取代今天的主管、他们的工作或他们的资格,而必须总是把焦点放在明天的需求上。这一理论就是从企业长远发展考虑提出的,如果只顾眼前需要几个管理者培养几个,不利于企业长远的发展,也不利于企业整体经济效率的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理论也是从长远未来企业发展目标来提出的,因为任何企业如果不顾自己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社会责任,企业也不会长久存在的,因为企业是存在于社会中的,企业是靠员工的贡献才得于发展的,所以德鲁克从长企业长远发展考虑提出了社会责任这个概念。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在做决策时一定要从企业长远的发展来考虑。作为个人在思考自己的人生或是在自己的工作中别只考虑目前,也要考虑长远的目标,多个方面思考,也许会有所创新和突破。

  德鲁克的管理理论来自于国外的实际,也许不一定适用于我国,因为我国文化背景和人文跟国外不同,不过,现在经济全球化,市场也是越来越大,国际间文化的交流也频繁起来,管理理论也在我国实用起来。同时希望结合我国的实际,能给予管理理论补充和发展。因我还未从事工作的实践,所以从本书中得到的体会也许会有不科学的地方,望老师给予指导和批评!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 11

  道法自然。道是自然之道,是大道。

  上士闻道,勤而习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必大笑,不笑不足以言道。

  道可道,非常道。

  一切的理论和实践都是在不断的碰撞和迭代过程中趋于同一,归于道,顺于自然。

  不知道为何,读完《管理的实践》这本书,竟然和多年前读的《道德经》,多年前学习的《马克思主义原理》产生了某种冥冥中的联系。

  彼得德鲁克作为现代管理学之父,在《管理的实践》这本书中,对各种问题、现象的分析鞭辟入里,总结分析总能从最根本、最浅显的角度出发,形成理论。同时,又能通过各种各样的案例,从中证明其理论的正确性。理论和实践在这本书中完美的进行了统一。

  物质和意识是二元世界的根本,自古至今,人们都在从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体系中寻求结果,延伸出了各种各样的学说,各种各样的理论。所有的理论层面的活动均是意识层面的活动,但是这些理论最终要体现在实践,即作用于物质之上。

  管理,主要是一种意识活动,而实践,主要是物质活动。《管理的实践》是两种体系的矛盾统一。管理的作用对象主要是人,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和自然有意识的活动。将管理应用于实践,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一种将无序变为有序的作用和活动。将实践结果再反馈至管理行为,是对管理效用的验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事物是螺旋式发展的,它要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的否定与否定之否定。管理也一样,需要不断的迭代,感悟,将其应用于实践时要跟据实际情况不断的作出判断。现实的管理需要通过决策者对所有实际环境加以分析后作出最有利的判断。但是,环境的复杂性,以及人的局限性最大限度的限制了判断的有利性。因此,很难说哪种决策一定是最好,或者一定不好。所以决策需要被检验。

  然而又一个难题摆在了面前,如何检验决策的好坏。目标的达成情况就成了最简单粗暴的检验方式。通过对初始目标的检验,来判断管理能力的强弱,这是所有管理者的共识。但是当目标设定不合理时,就会让管理从根源上犯错,因为方向错了。

  通过上述对管理行为的分析,以及管理目标的分析,到底有没有一种共性的'、根源性的原则来指导正确的管理?

  答案是有的,即“道”。道即自然,即本真。所有的事物,只要沿着其本源,其自然之道,即可做对。

  《管理的实践》全书一共讲了三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如何做人,一方面是如何设定目标,一方面是如何达成目标。做人方面,全书的出发点是:人性本善。要从“善”出发,来做人,来理解人,来管理人。书中说,管理者最重要,最根本的要求即诚实正直。设定目标方面,全书的出发点是:做正确的事。正确的事,即符合自然发展,符合社会发展的事业,是正道,是大道。达成目标方面,全书的出发点为:大道至简。从最简单,最根源的角度出发,以目标为导向,以品格为动力,沿着至简的路达到目标。

  全书深入浅出,格局虽大但又通俗易懂,从4月到现在,啃了将近10个月,才把这本书啃完。每句话都值得思考和品味。本不想写这样一篇不知所云的东西来显示对大师的不敬以及个人的轻率。但是思维稍纵即逝,如不及时记录,多日之后将不再会深入思考。谨以此文记录个人所思,以期共鸣。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 12

  前一段时间读了《管理的实践》一书,让我对管理有了与以往不同的理解。书中作者指出,“管理是一种器官,是赋予机构以生命的、能动的、动态的器官。”管理作为企业的器官,具有管理企业、管理管理者和管理员工及工作的功能。

  初次接触德鲁克的《管理的实践》,就被他书中阐述的管理思想所吸引。德鲁克以其深厚的人文素养,强调人的理想性、价值观及决定力,构成了组织绩效表现的关键资源。他指出,管理是一种器官,是赋予机构以生命、能动、动态的器官。我最欣赏他的一句话: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惟一权威就是成就。他的管理思想深深的影响了我整个管理学的思想基础,能够说他的思想已经扎根在我的思想中。他在管理的各个方面阐述了他独特的观点,构成了一整套的思想体系,从而建立了管理这门学科。

  《管理的实践》中将管理的资料描述为三部分,即管理企业、管理管理者、管理员工和工作,三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管理企业从企业需要的组织架构上思考,全面诠释了职能分权制和联邦分权制,而且指出在条件可能的状况下,联邦分权制为最优构架,也是责权利同位,最有积极性及效果的架构。管理管理者从人才的引进、培训、安排、提升等程序中,道明了企业员工的管理目的:尽一切可能使每一位员工都成为管理者,也道明只能当每个员工都成为管理者时,企业人才才能正常接替,员工绩效才能最大发挥;管理员工和工作指明了决策的过程和分析决策工具的重要,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的工具来为管理员工和工作做好的决策向导。

  管理的每一个动作和行为都要同时涉及到管理的三个部分,因此在决策每一个行为时,都要思考对每一个方面的影响,找最影响小、最涉及面窄、最有绩效的.角度来进行。

  企业是社会的公民,服务于并丰富了社会的各种功能,它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创造顾客。(以前经常听到推销员上非洲卖鞋的故事,而故事中那个看到当地居民光脚行走而大呼鞋可卖的才具有经营企业的战略眼光)企业的两项基本职能:营销和创新。通过他们产生经济成果,而企业其他的一切活动都在成本的范畴内。

  企业是社会的丰富机体,只有当它能够正常新成代谢时,才能在社会中正常生存。而企业的正常生存务必要有足够的利润,这不同于一般认为的企业的目的是追求最大的利润,从而使得企业追求生存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的极大丰富和人们生活的不断提高。

  从德鲁克的《管理的实践》中,自己得到了很多收获,他的思想建立了我的管理思想基础,深深的影响了以后的学习与发展,在此基础上,在以后的实践过程中不断的领悟和发展德鲁克的管理思想,实际运用到自己的工作或者是事业中去。

  德鲁克的书,与我从此一生相伴!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 13

  护理管理现代化是整体建设、有序推进的过程。只有提高在全体护士中形成现代化的护理理念,在思想上重视护理现代化,在实践中注重反馈和调整,才能有效地推进护理管理的现代化。现将我在骨科实践学习到的实施现代化科学管理模式的体会介绍如下:

  物品的规范化管理:骨科患者病种多,病情重,因此,急诊多,大型手术多,护理人员相对紧张,在这种情况下,严格按照现代化护理管理模式,对物品进行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病房用物均定点放置,所有药物及用物有标准化基数,每天由专门护士清点并按要求填写及交接。病房所有物品及药物均分类存放于柜内,柜外贴有明显的标签,便于实习生存取。护士长起监控作用,及时督查,通过权力下放,达到全员参与,增强每一位护士的责任心及彼此的信任感,工作起来更自动自发,更能相互合作,不会因缺少物品而影响工作效率。

  时间的管理:在患者多,护理人员相对较少的情况下,必须合理地利用护理人力资源。护士长在排班时,充分考虑每位护理人员的特点,扬起长避其短,健康宣教、病历书写由责任护士担当,主班护士选择动手能力强、电脑操作熟练地低年资护士担任,同时以满负荷为原则调整各岗位职责、根据科室工作量、护士在位及成员搭配等情况,实行“备班制”,如遇到突发、重大、抢救、特殊事件时,备班护士必须在30分内到达,这样既加强了每班护士的力量,又满足了护士的合理需求及休假。这种科学的管理方法,充分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既能更好的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又能在护理人员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圆满完成各项护理工作,对提高护士的工作积极性、责任心、自信心和增强科室的凝聚力都起到了促进作用。

  建立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体系:坚持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框架,为患者提供连续的整体护理,提供一系列人性化服务:对患者采用人性化称谓,每天提供住院费用清单,发放出院复诊联系卡等。护士长平时利用早会加强护士工作作风和服务态度的思想教育,要求每位护士要以饱满、热情、积极、充满自信的精神面貌迎接每一天的工作,积极调整心态,使各种护理活动由原来的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使护理措施落实到位,充分体现护理工作的个性话和人性化特征。使每一位护士认识到良好的'服务态度是保证护理质量的基础,同时也是当今市场经济竞争的重要手段。

  加强医护合作:每天责任护士跟随医生查房,在全面了解患者病情的同时,还可以避免医护纠纷和护患纠纷。比如有些患者往往在分别面对医生和护士时所说的并不完全一致,有些患者因为“重医轻护”,会把在就诊中产生的矛盾转移给护士,一起查房就可以有效地避免这类问题,而且可以更快地把患者的基本情况反馈给主治医生,及时、正确的执行医嘱,减少护理差错。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 14

  我最初对管理的理解十分片面,我所能联想到的生活中有关“管理”的画面就是图书馆里管理员对书籍的整理、管理;超市经理给员工们分配任务,对他们的管理等等。在我看来,我所能联想到的生活中的“管理”不过是一些挑战性低,虽然琐碎复杂但是并不难解决的事情。

  选课时,我看见了“中外管理经典案例解析”这门课。“管理”有哪些经典案例?中外“管理”有何异同……我的好奇心使我选择了这门课,课上老师推荐给我们一本书,它书名是《管理的实践》。当我看完这本书后,不禁觉得自己简直是只“井底之蛙”,之前对“管理”的错误看法实在是肤浅甚至幼稚可笑。

  《管理的实践》是彼得·德鲁克先生于1954年出版的一本管理学著作,这是第一本将管理视为整体的管理书籍,开启了管理学发展史上的新时代。书中阐述的管理思想使读者们受益匪浅,许多名人对德鲁克的书籍都爱不释手。有人说“如果只读一个管理作者,那就读德鲁克;如果只读一本管理著作,那就读《管理的实践》”。南京大学商学院赵曙明教授认为:现代大部分流行的管理思想和实践都可以从这本书中找到根源。粗略列举一下,就可以包括:目标管理、参与管理、知识员工管理、职业生涯管理、自我管理团队等,彼得·德鲁克对管理学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卓越的贡献。

  初读这本书,我对德鲁克的第一印象便是——他是一个脚踏实地、朴实的人。尽管德鲁克的思想具有无穷魅力,以及在文字上具有特有的天赋,但是他并不往这个“华丽”的方向发展,不打算以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把概念、原理和方法结构化来支持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他认为,思想和观念合乎社会的需要,合乎人们的基本道德准则和直觉就够了。他不喜欢咬文嚼字、华丽浮夸的文字,不喜欢“作秀”地写文章。他追求思想的完整性,讲究表达上的准确性。想要深入解读德鲁克的著作,必须理解并运用他把握问题的方式,否则,我们很难跟上他的步伐,很难真正理解他的思想,很容易迷失在他那“随心所欲”的语言“迷宫”之中。

  德鲁克主要强调实践,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脚踏实地。路是人踩出来,而对于管理的解读,也是需要实践证明的。作为学生,我们也要始终把各个学科当作一种专业知识的来源,或当作多角度思考问题的工具,为自己“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服务,而不是以一种麻木的、应付了事的态度去对待各个学科。德鲁克习惯于立足现实、展望未来。借用他的概念就是“使现实变得具有未来意义”。加上他涉猎广泛,尤其擅长于从实践中提炼概念,终其一生不断强化自己的思维规模,不断演绎发展自己的思想体系,可谓与时俱进。

  德鲁克说过的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管理者的价值在于贡献和承诺”。这让我想起了我爸爸的故事。

  我爸爸经营着一家物流公司,而这家公司在十几年前险些“倒闭”,会议上,几位曾经忠心耿耿的老职员集体拿出辞呈,坚决表示要离开公司。而在他们离开的那段时间,公司可谓是“鸡飞狗跳”“杂乱无章”。公司内部频频出现问题,客户的投诉越来越多,有的客户甚至不再与爸爸的公司合作。那时候我才小学三年级,在房间里隐约听见爸爸和妈妈的谈话中有“公司倒闭”这四个字。我找了个机会偷偷问妈妈这件事,从妈妈的话中,我粗略知道了事情的经过。那几个老职员其实是当初和爸爸一起开公司的老朋友,爸爸投资公司的钱最多,所以爸爸便成了他们的上级。然而,爸爸并没有起到领导带头的作用,在公司整天无所事事,公司里的事情大大小小都是那几个老朋友在处理。爸爸还多次承诺过他们,公司年底会给他们高金额的分红,然而爸爸没有兑现过他的承诺,分红的金额并不是当初所承诺的那个金额,有时候甚至没有给他们分红。

  久而久之,他们对爸爸越来越不信任,越来越不抱有希望,才造成了当初的局面。那时候我还小,只是片面地觉得,爸爸是因为说话不算数才气走那几个老职员的。如今看了这本书,我恍然大悟,这不仅仅是管理者承诺的问题,还是管理者贡献的问题。虽然那几位老职员的日常工资已经算是中高水平的了,足够让家里人过得非常滋润,这些年底分红对于他们来说可能也并没有特别在意。但是问题在于我爸爸屡次没有兑现他的承诺,这使得他们建立在我爸爸身上的信任坍塌。再来,我爸爸对于公司大大小小的事情连最基础的参与度都没有,更何况是书中所提到的管理者的参与度要高于被管理者了。管理者有失败的,有成功的。但不得不说,那时候的我爸爸根本没有资格当一个管理者,也不配称为一个管理者。真正的管理者,不管结果成功与否,这个管理者都是要有所贡献的`,而且这贡献一定是巨大的。

  然而,无私贡献就是好的管理者了吗?不是的,这里说的贡献是有度的而不是无限的。德鲁克在书里告诉我们:“管理者本身的工作绩效依赖于许多人,而他必须对这些人的工作绩效负责。”“管理的主要工作是帮助同事(包括上司与下属)发挥长处并避免用到他们的短处。”这正是管理者的价值所在,如果管理者能够贡献自己的作用,让下属和上司发挥绩效,那么管理者自身的绩效也将得以实现;如果管理者自己发挥绩效并替代所有的下属或者上司,那么这个管理者就不能够称之为管理者。也就是说,管理者的贡献不能越界,不能让下属因为你的贡献而无法贡献,不能让下属没有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

  德鲁克对管理的另一个描述——管理就是承诺:承诺目标,承诺措施,承诺合作。承诺目标:对于结果目标的承诺,可以回答做什么以及做到什么程度的问题。看起来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但是我们的管理者并没有这样去做,并没有切实地认为结果目标是一种承诺,所以我们常常看到公司的目标是一种形式,而因为管理者对于目标的反应,决定了员工承诺的水平,从而使得为实现目标所投放的所有资源的成效并不理想。所以如果想要实现目标,管理者就需要对结果目标有明确的承诺,员工才会达成绩效结果目标,以支持总目标的实现。承诺措施:对于执行措施的承诺是回答如何做这个问题的。管理者所必须做出的努力就是找到实现目标的措施,并使得措施能够贴近员工的实际。如果管理者不研究措施,不能够在方法上和工具上给予员工帮助,管理的结果也不会实现,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所以为达成绩效目标,员工与管理者需要对完成目标的方法措施达成共识,并将执行措施作为工作的内容,以确保结果目标的最终达成,这至关重要。承诺合作:对于合作的承诺可以回答与谁做这个问题,管理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合作分工问题,没有分工合作,其实是没有管理的。为提高团队绩效,高效推进关键措施和目标达成,管理者就要与员工交流,确保员工愿意参与和支持承诺。

  这是一本值得我读上百遍的书,这本书让管理进入了真实的境界——解决问题,贡献价值。因为德鲁克先生,管理可以变得卓有成效;因为德鲁克先生,管理者释放了自己的价值。德鲁克先生对于管理者成效的解析,体现了管理的精髓,也让我们这些“肤浅”的旁观者心中对“管理”的理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他的存在,整个管理的课题得以被解释,这是管理的精髓,也是企业生命的精髓。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 15

  管理,是一种手段,更是一门学问,作为一个团队的负责人,如何管理好团队是每一位领导所面对的问题。SAGW质保的领导们也在不断探索和学习如何打造一个不断进取、主动、协同、创新、高效的质保团队,为使公司发展成为行业领先,提供驱动系统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创新型科技公司保驾护航。

  今天,宣广顺科与大家分享他在读到《管理的实践》关于“责任”时的`感悟。后续还将继续分享其他人的研读心得,请大家持续关注。

  《管理的实践》一书中,德鲁克先生将管理诠释为“管理使命、承担责任、勇于实践”。贯穿全书德鲁克先生都在谈“责任”这一德鲁克管理学的核心,包括企业的责任、管理者的责任以及员工的责任,德鲁克先生认为,管理者只有清楚并履行自己的责任,我们的管理才是有效的;德鲁克先生同时认为,激励员工创造最佳绩效的唯一有效方法是加强员工的责任感,而非提升满意度。

  联想到我们的质量管理,何尝不是一样的道理。如果我们的质量、工程、制造、采购等各个部门都清楚并主动履行自己的质量职责,如果我们的各级员工都清楚岗位职责并积极主动参与到质量管理与质量改进工作中来,那我们的产品质量不愁上不去。但我们做到了吗?我看不尽然,而且差距明显。

  质量管理的重中之重在于质量责任和质量责任感,希望我们每个部门、我们每位员工都主动担起质量工作的重担!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 16

  《管理的实践》一书中就管理者的角色、职务、功能的认知及未来面临的挑战,有着精辟独到的见解,掀开了管理的奥秘和实务。书中我们可以看出,管理是一种观念而非技术,自由而非控制。管理是实务而非理论,绩效而非潜能。管理是责任而非权力,贡献而非升迁。

  我想就如何成为一位好的管理者提出我的一点看法。德鲁克说:“许多人极力强调喜欢人、乐于助人和能够和别人相处融洽的重要性,认为这是管理者的重要条件。但是单靠这些条件绝对不够。”每一个成功的组织,都有不喜欢别人、不帮助别人、很难相处的.上司。但是尽管这类上司冷酷、不讨人喜欢、要求严苛,但是他培养了很多人才。他也比其他人缘好的领导赢得更多尊敬。他要求下属一丝不苟,也严格要求自己,他建立高标准,期望下属能够始终维护高标准,他只考虑怎么做才正确,绝不因人而异。他在评价下属的时候,绝对不会把聪明才智看得比正直的品格还重要。缺乏这些品格的管理者,无论他是多么讨人喜欢、乐于助人、和蔼可亲,甚至才智过人、能力高强,都是危险人物,“不适合担任管理者”。真正的好的管理者有一种无法学会的品质,一种管理者无法获取、却必备的条件。它不是人的天才,而是人的品格。中国人常说:“学做事,先做人。”我想,德鲁克应该会很赞同这句话。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 17

  由于过去工作经历的原因,我对于企业的项目管理以及项目化的矩阵式组织运作并不陌生,因此读本书的过程经常有感同身受的感觉,快速的读完了本书后,对于企业项目化管理课题本身,虽然有很大启发和所得,但是作为天士力的投资者当然也同时也有其他的一些"不相关"的感受,供同好们参考讨论。

  第一个感受就是企业的魄力,或者说远大的目标是多么重要。企业项目化运作本身并非一个学术研究,从本书中对于当时提出这一设想的背景(企业规模急剧扩大后产生了"大机构病")和目标(适应国际化和多地区化的复杂企业运作),我们不难看出天士力自我加压的剑锋所指。就像福探曾经分析过的,一个企业的经营自有其水到渠成的地方,或者说"因果报应"也好,呵呵。一个卓越的企业,首先应该是一个始终对现状存有高度危机感,以及具备远大理想的企业,是一群这样的人凝聚在一起,然后向着一个正确的方向不断努力和保持专注的结果。

  在本案例中,如果天士力不是一个对现状远远不满意并且具有"破坏性创新"魄力的企业,不是一群这样的人的聚合,那么也就丝毫不可能产生"企业项目化管理"这样的"前因",也很可能就不会产生更多的"后果"。

  第二点,天士力在组织创新上的努力让我不免想到了比亚迪---他们的共同之处就是,特别不像一个典型的行业内公司。比亚迪在同行们热衷于高投资建设自动生产线的时候,"大踏步的后退"到全民战争的大手工型流水线,引多少人不解。同样,天士力作为一个典型的传统型企业,非要"自寻烦恼"的进行艰苦卓绝而国内没有先例的全程组织变革,同样会引起很多人的不解。这里又不免让我想到了董明珠的格力,在与苏宁国美决裂后被一致看衰的时候,创建了国际上都没有成功先例的独立空调品牌专卖渠道,当年又是多少人的不解?还有万科,公然逆流而上的"不行贿,不做暴利项目",多么不解啊,等等。

  说了半天,其实我想说的是,现在我看一个企业是否具备伟大公司的基因,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他有没有什么"出格的""让人不解"的重大举措^

  第三点是在组织变革过程中的执行力。对与本书我觉得最有趣的部分就是讲述如何将项目化运作从理论引入企业实际运作的过程,里面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例子似乎就在演绎我身边的故事。从我切身的体会来看,矩阵型的项目化运作最困难的地方就是2点:

  第一,如何让全员参与起来;

  第二,如何解决好职能"经线"与项目"纬线"之间的天然冲突。

  从案例来看,天士力在执行推进中通过"一把手强力推进""分级别细分处理措施""宽进宽出-严进宽出-严进严出-化于无形""多方位的激励刺激与绩效考核的2线平衡"等等措施,确实非常的有想法和到位。回顾过去的工作经历,我能想象这其中会遭遇多大的困难甚至是责难,如果没有远大的目标,科学细致的准备和执行工作,这么大范围内这么大程度的组织变革是很难想象会成功的,实际上从天士力2002年萌发这个想法,到初步有所成也是4年后的事情了(IPMA银奖)。

  所谓轰轰烈烈易,持之以恒难,有经验的人应该不难体会。如果不是真的深思熟虑并且不给自己后路的决心,类似这种到处是阻力而效益很多时候并不那么显性的组织变革,是很容易热闹一场后而偃旗息鼓或者最终流于表面的。

  第四点是关于建设这一组织变革后产生的管理能力的优势。一个传统的中药企业来做这种自讨苦吃的组织变革,我认为其目的性在第十三章的第三节讲述的分外清楚:未来的组织如何面对多变的环境?从这一方面,又可以延伸出几个点:

  如何从传统的重复性工作为主而反应缓慢的制造为侧重的企业,转变为反应敏捷而更加侧重创新任务的知识性企业?如何在企业资产不断壮大的快速发展过程中,解决不断堆积的企业隐患并保持着"大象的身躯,蚂蚁的舞蹈"的能力?如何为企业的从业人员提供不断发展的舞台和主动参与和成长的机会,并使得重要的人力资源得以凝聚和自我价值实现?如何让企业不再只是高层管理者操心,而是产生某种自下而上的持久的自我优化的冲动和激情,以始终保持对市场和终端需求的"对的感觉"?对这些问题的答案,天士力以企业的项目化管理组织变革来回答。所谓"成长中的企业不断进行着运作与项目的交替,运作带来企业的量变和稳定,而项目带来企业的质变和创新"。我认为本书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是清楚的。

  此外,我对于案例中反复提到了"小品种多批次产品在以往无法确保满足,组织变革后得到很大改善"有浓厚兴趣,这很类似于"长尾理论"所提出的一种企业生存环境:大量的小批次细分产品逐渐占据企业利润的重要地位,而如何应对这种局面,对于大多数"不断简单扩大生产规模"的传统型制造企业而言都是不小的挑战。

  这种企业能力的历练有点儿像药品研发,过程复杂满长,但是一旦成功其影响的也非常长效,且竞争对手不易模仿(天士力本身从酝酿到有所成也经历了4年的时间,且类似天士力的实施条件其实是很难具备的---公司战略上愿意以阶段性的增长速度为代价练内功(而且那时是医药最为黑暗的.时期,现在医药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如果重复天士力的路其机会成本会大得多),有一个坚定的一把手支持力度,有类似李文这种项目管理大师的直接推动)。

  第五点是关于李文本身的一些感觉。以前一提到天士力我的脑海中就是闫希军的身影,在本案例中对于李文算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印象比较深的是李文原来是做一线销售起家的,对于一线销售起来的人一般感觉比较有冲劲和手腕,也有魄力,但是比较容易流于经验主义和"关系型"思维,在看待问题的高度和理论能力上不容易突出。而李文在理论高度以及推动组织变革上的执行力,包括策略方法等方面,在本书中给我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如果说闫希军更像一个高瞻远瞩的战略家,那么李文可能更像一个提供走向目标的切实路径的策略家。在一穷二白时期,犯错的机会成本很低,敢打敢想敢干无比重要,而在家大业大的时代,管理者的侧重肯定与第一代创业者会有所不同,因为高额的"错误成本"已经不可承受,如何更加的科学和系统的运营,让企业在创业的激情与发展的稳健上取得一个好的平衡,可能就是摆在第二代职业经理人面前的最重大课题了。

  接着谈一些发散的想法。

  企业的创新中,技术创新比较单纯和效果显性容易理解受到关注,而组织创新则比较复杂且效果隐性因此不容易被理解和关注。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如果单纯说技术研发成果,似乎各类研究院等事业单位的成果要远远高于企业,但是为何前者以及前者的附属企业,往往难以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呢?

  我认为这主要是因为组织特性的巨大差异导致的,或者简单说一个俗话:机制问题。组织的活力说虚特别的虚,但说实也很实在,关键的一点在于,我们可以假设一下,自己身处一个组织环境中的时候,会怎样?很难想象在一个暮气沉沉,老气横秋,尊卑严格的组织中能产生多少事业的冲动和个人奋斗的激情。为什么GOOGLE让那么多人向往?为什么华为被视为行业人才的黄埔军校?为什么那么多的好主意总是在苹果诞生?

  同样,我在读书的时候把自己代入了书中的环境,我设想如果我是一个有上进心的员工,这种企业项目化所带来的崭露头角的好机会一定是我所期待的!他会让有才能又有冲劲的人在几千几万人中有冒出来的可能性,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凝聚。

  其实小到一个公司,大到一个国家,道理不是也很相同吗?在创业的初期,一切可以很粗放,最主要是突出某种结构性的优势。但家大业大之后,如何让组织(企业和国家)实现制度上的"良币驱逐劣币",就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性保障。如果我们把美国当做是一个伟大的企业来考察,那么其实不难发现推动其200多年扶摇直上的,当然有很多因素,但是其中的"组织变革"是多么的具有决定性!看到了这些,组织创新还虚吗?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 18

  终于读完了这本厚达300页的德鲁克的经典著作。在一长堆枯燥乏味的论述里寻章摘句,有不少句子凝聚着智慧的光辉。现分享如下:

  1、创新缺乏衡量的标准

  现在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大到国家,小到公司、自己,没有创新便没有进步。前阵子,刘总也提出“创业、创新、创造价值”的三创精神。说到底,创新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但必须注意的是,创新是要有激励机制的。

  人是充满惰性的,没有合适的`创新激励机制,愿意创新并坚持不懈去实践的人是少之又少的。既然要考核,必须就得有能够衡量创新的标准。既然公司想营造创新的氛围,首先从制度上必须有创新的衡量标准,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2、正确使用报告和程序

  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报告程序,但如果这些报告和程序已经成为僵化的、呆板的制度,要么改变它,要么抛弃它。我思考的是,统计组每天报送的报表哪些是必要的、哪些是不必要的。若是不必要的,是否应该丢掉这样的报表。若是必要的,是否有可能去更加优化。

  这一点在片区表现得尤其明显,分公司办事处经年累月、日复一日的报送大量的表格、文档到片区,我们的片区管理人员、主管领导有没有抽时间去分析下哪些东西是有价值的,哪些东西是应付了事的,哪些东西又是可以改进的。对于那些没有多少价值的报告和程序,是不是到了该和他们说再见的时候了。难道我们仅仅是为了获得他们报送报告的行为本身吗?

  3、薪资制度不可太过僵化

  我们公司也制定了不少薪资制度。但基本上制度一制定,似乎就到了故纸堆,不仅僵化,而且不按规定执行。德鲁克认为,人力资源部门应假定人都是想工作的。生产力其实就是一种态度。基于这样的论断,大家都明白人的态度是很重要的。这和米卢的“态度决定一切”有着相似之处。

  一个公司里,薪资制度自然会在极大程度上制约着员工的工作态度。如果我们的薪资制度老是僵化,没有变化,甚至有令不行。那么要想员工有积极的工作态度怕也很难。

  4、四种方式造就负责任的员工

  德鲁克提出了四种方法来培养有责任心的员工:

  1)慎重安排员工的职务;

  2)设定高绩效标准;

  3)提供员工自我控制所需的信息;

  4)提供员工参与的机会以培养管理这的愿景。

  我们在这4点方面都做得很薄弱。我们的责任心,大多来自于员工自己的约束。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 19

  最近读了彼得德鲁克大师的著作《管理的实践》,曾被人们与于高度赞扬的、为后世留下不可磨灭的功绩的著作,也给了我很多很多的益处。那时的中国经济还是一片萧条,这本书不仅仅启发了一代又一代的西方企业家,同样也给当时中国社会的萧条带来期望的阳光。这本著作奠定了德鲁克在现代管理学学术史上的奠基人地位。

  《管理的实践》是第一本视管理为整体、率先说明管理是企业的特殊功能。德鲁克指出:“管理是一种器官,是赋予机构以生命的、能动的、动态的器官。”这本书中体现到管理者肩负了明确职责的管理书籍。本书以实际案例的实践为基础,以“管理企业、管理管理者、管理员工和工作”三项管理任务为主线,供给了管理观念、原则和工具,揭示了管理的本质,是一套极具系统化的管理知识。现代所流行的那些所谓的管理思想,比如说业绩考核、职业生涯管理、事业部制分权管理、企业文化、自我管理团队等等之类的都在大师的著作中崭露头角。这样就证明了大师的管理思想才是当今经济社会的主流意识。

  通读这本书之后,发现这本书主要分为三大块:概论、分述、总结。概论以管理之本质入手,阐述了管理世界的主角、职位、职责以及未来面临的挑战和发展的趋向。

  管理企业的过程就是将社会利益变成企业的自身利益。而管理企业的终极之善是改变他人的生活。德鲁克帮忙我们充分的认识到个人和组织的关系,那就是组织要求员工要主动进取,以企业的目标为努力的方向,同时要求员工要自愿理解改变,而员工对组织的要求一般较为弱势。德鲁克却有着十分精辟的总结,首先,员工是一个人,经过职位建立地位,期望公平,正义,做事有意义,其次,员工要求企业建立标准,对员工良好业绩的关注。而公司部门在关注企业的目标过程中,在员工对企业的要求上是否能够再努力提高呢?两者在辩证统一中发展,缺失了其中的一个部分,企业管理就会面临困难,所以二者缺一不可,这有这样,企业才会更好的发展,才会创造出更大的自身利益。

  《管理的实践》这本书更突出了“人”,充分体现了人本主义精神的光辉,同样也十分注重企业文化。企业文化这个词也是来自于德鲁克理论中。一个好的企业文化能唤醒企业员工内在的活力与奉献精神。一个好的组织精神应当强调个人的优点,强调他在这个组织能做什么,而不是他不能做什么,应当让员工取长补短,以此来协调组织内成员。好的企业文化必须让个人的长处有充分的发挥空间,肯定和奖励卓越的表现,让个人的卓越表现对组织其他成员产生建设性的贡献和引导作用。企业文化的目的,不在于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在于凝聚共同的愿景和一致的努力方向,使组织具有高绩效,且经过良好的.工作绩效给员工带来满足感和成就感。最重要的一点企业文化中必须要有创新精神,这样企业文化才是一个企业的活力所在,企业才能不断创新,创造社会财富。

  “全世界的管理者都因该感激这个人,因为他贡献了毕生的精力,来理清我们社会中人的主角和组织机构的主角,我认为彼得·德鲁克比任何其他人都更有效地做到了这一点。”这是通用电气前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对德鲁克的评价。一个管理学人才都如此说我,们又何不一读呢?一本优秀的著作就是一座挖不尽的宝藏,能够陪伴人的终生。这样的著作一旦诞生,就已经独立于作者、独立于时代,属于每个读者自己。这样的书是永恒的、跨越时空的。我想,“管理学大师中的大师”的彼得·德鲁克先生的《管理的实践》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相关文章: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05-01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推荐09-12

工厂管理与实践读后感范文09-23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4篇09-13

管理实践心得体会09-09

管理实践读后感范文三篇09-08

酒店管理实践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3篇)10-19

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实践心得体会09-09

财务管理的实践心得体会09-18

实践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