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五百年来谁著史读后感

时间:2020-12-06 14:10:1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五百年来谁著史读后感

五百年来谁著史读后感1

  《五百年来谁著史》是北大新锐学者韩毓海的思想讲义著作,出版以来一方面广受热捧,一方面又备受争议。作者从金融与历史的角度讲述了明清500年兴亡史。有人认为,作者通过本书下看基层组织,上看财政金融,外看世界大势,重新审视世界格局中的明清兴衰,有力印证了近500年来世界史的消长,其核心取决于“国家能力”的强弱,这一结论为当下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深刻的启示。也有人认为,经济是民生之本,货币对经济有作用,但这是导致近代中国落后的一个原因,而不是全部。甚至有人认为,“韩教授一会儿用技术性分析取代历史现象的定性分析,一会儿又用简单论断来代替必需的数据分析,用这样的‘学术工作努力’来横扫一个学术领域,就难避‘无事实求是之心,有哗众取宠之意’的嫌疑。韩教授在本书绪言里说‘这当然不能算是史学,连历史研究也可能谈不上’,大概是为了谦虚,却不失为自知之明。”

五百年来谁著史读后感

  我想,韩毓海是国内鲜见的大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界拥有广泛的影响力。本书行文有意针对时下热点话题,把视野引向基层,引向世界,引向大历史,可见作者意在让普通民众也能看清国际金融动态,以及中国的应对和走向。这个出发点是值得我们肯定的。作者的观点也许失之偏颇,但是起码能给社会学界和历史学界提供一些思考和借鉴的问题。

  我对历史研究很少,对金融更是知之甚少,所有的历史与金融学知识,都无非是教科书上给的那一点儿,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地模糊不清。看到本书,首先是眼前一亮,接着就深感其大气磅礴,汪洋恣肆,的确是别开生面之佳作。对于别人的评论,或褒或贬,我都不敢妄加议论。我只是从侧面谈一下我个人的一些感触。

  首先,我认为,人是需要学一些历史的。历史其实就是一个宝库,有许多我们需要或者能够用得上的东西深藏其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管你做什么学问,不管你从事什么行业,只要你从历史中去寻找,从历史中去挖掘,或者用历史来印证,都会得到你需要的东西。当然,历史是一个多棱镜,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得到的影像不同。历史还是一个万花筒,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看到的影像也不同。但是,不可否认,正是因为这种不同,历史才值得人们去研究。

  同时,我认为,这本书给我最大的一个启发就是,人需要有一些金融或者经济的常识。现代社会是经济社会,也是商业社会,没有一定的经济头脑或者商业头脑,从小处来说,经营不好自己的生活,从大处来说,经营不好自己的事业。对于一个企业负责人来说,懂金融懂经济的意义更大。构建一个企业的经济框架或者从金融的角度来经营一个企业,不懂这些知识是不行的。我是一个文科出身的人,虽然学过一年的工商管理,但是,对于经济学金融学,还是兴趣不大。看来以后得加强自己这方面的修养了。

  还有,我认为,做学问,一定要敢于标新立异,不怕别人的热潮冷风。跟在别人后面人云亦云,人们听不到你的声音。说一些不同的观点,喊出自己的声音,才会引起大家的注意。不过,这种标新立异一定要建立在自己扎实的研究基础上,不能胡言乱语。同时,在现代社会,做学问不能做书斋学问,要和现实联系在一起,才会引起大众的兴趣。象牙塔的学问也是需要的,不过,这种学问需要耐得住寂寞抗得过清贫的人。你能做到吗?

  五百年来谁著史?千万年来谁著史?提出这个问题,本身就有一种舍我其谁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不是对小我或者家国的责任感,而是对世界对社会对历史的责任感。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我想,这是最为难能可贵的一种品质了。

五百年来谁著史读后感2

  引言: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这是对历史的追问,历史会无声地昭示着未来。

  《五百年来谁著史》是一本从金融与历史角度讲述明清500年兴亡的大著作。作者下看基层组织,上看财政金融,外看世界大势,重新审视了世界格局中的明清兴衰,有力印证了:近500年来世界史的消长,其核心取决于“国家能力”的强弱。同时,作者还探讨了:为什么白银能成为明朝的合法货币?为什么说明清亡于“货币战争”?为什么中国票号资本被西方金融资本击溃?究竟有没有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等一系列大问题,并藉此重估新中国的体制问题。

  《五百年来谁著史》的作者是韩毓海老师,山东日照人,现在是北京大学教授,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并曾任纽约大学教授,东京大学教养部特任教授,著有《二十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文学卷》、《天下:江山走笔》等。韩毓海师还曾担任多部电视剧编剧,其中有表现钱学森、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的《我亲爱的祖国》等。

  《五百年来谁著史》的副标题叫“1500年以来的中国与世界”,借自历史学家L·S·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斯塔夫里阿诺斯在1971年出版的《全球通史》中说,他“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或非西方人”。韩毓海的这本书只是在形式上模仿了阿诺斯,而在内容上还是以一个国家——中国为中心,具有浓重的“中国问题意识”,他意在“以中国为本位”去观察和描述最近500年的历史,最终目的是为了探讨深处大转折时代的当代中国的世界观。

  这是一种将中国史与世界史融合的宏大叙事,改变了以往史学著作“中国史是中国史”、“世界史是世界史”的状况。作者的兴趣不仅仅在于诠释中国,而在于解析当代中国道路的来路和去向。和通常对“中国模式”的分析不同,本书放弃并批判了通常人们所采用的“现代化”理论,这种分析理论兴起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它暗含着一个逻辑,现代化有一个可以遵循的模式,发达国家遵循了这种模式就发达了,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落后是因为没有遵循这种模式,后者要想发展必须从制度上效仿前者,改变本国的政治体制、经济结构和教育系统。韩毓海认为这种分析理论,如今在非洲和拉美遭遇重挫,我们必须寻找新的解释。整体来看,韩毓海借鉴了“世界体系理论”,重新解释了近500年来中国的兴衰史,指出在世界殖民史中,中国兴衰的关键在于国家能力的强弱,也即社会组织能力的强弱,对基层的组织程度和跟基层的联系紧密程度。

  所以,韩毓海的书会选择以1500年作为分界点,而不是其它年份。韩毓海以世界体系的眼光看近代世界史,认为近500年来世界只发生了两件事情:一是欧美资本主义霸权的形成并横扫世界,二是占人类1/4人口的中华民族在逐渐衰落之后走向伟大复兴。因此,对“五百年来谁著史”的回答,答案并非只有西方资本主义,还应该包括中国道路。中国在以自己的教训和经验探索新的发展道路,一种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中国道路。

  而在解释近代以来,西强东弱的现象时,在韩毓海看来,西方之所以兴起而中国之所以衰落,并非在于西方采用了资本主义制度,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没有得到好的发育,而是因为西方建立了“军事—金融—国家”相结合的特殊组织形式,以“军商合一、军政合一、资本和国家合一”的体制培育了较高的国家能力;而中国在明清时期的社会组织能力比较孱弱,因此尽管经济上并不落后,但国家能力非常低下。社会组织能力孱弱的表现为,皇权无法直达基层百姓;货币供应委之于国外的货币市场,逐步丧失了财政金融上的自主权;豪民与外贸商人勾结,市场垄断和土地兼并加剧,小生产者和小农流离失所,最终税收无着落,财政崩溃,无以养兵,军队不堪一击。

五百年来谁著史读后感3

  在人类历史上,中国持续千年的领先于世界,是无数外国人心往神驰的伟大国度。然而一个xx战争却将这个东方巨人迅速瓦解,从此陷入苦难的深渊。我常常在想,是英国人的船坚炮利和科技文明战胜了古老的中国吗?是所谓的闭关锁国,盲目自大,重农抑商而导致中华的积贫积弱吗?对历史的种种迷惑,在读完韩毓海所著的《500年来谁著史》后,我有了新的认识。

  遥想500多年前,郑和率领着2万多人组成的船队,开始环绕世界的大航海。当中国国力空前强盛、称霸海洋的时代,航海不是探险、不是掠夺,而是一种“以德治海”的中国式海洋观。明清两朝均以和平的方式,推进着贸易和市场的跨国化,当时无论是政治、经济、军事,还是科技、文化上,中国都遥遥领先于世界,并以和平的方式开创了一个世界经济的伟大时代。可是,中国主导的世界怎么就走向了瓦解呢?

  作者认为,货币金融问题是近500年来中国最为关键的问题。财政铸币权是关乎国家财政和国家主权的核心问题,关系到一个王朝的兴亡。中国命运的大转折就发生在1567年前后,简单的说,中国是一个包括铜和白银在内的贵金属产量很低的国家,这造成了严重的货币短缺,进而威胁国家经济。也是从那个时期开始,西方殖民者通过驱使奴隶在美洲进行白银开采,逐渐控制了作为货币的白银,这才通过与东方的贸易,积累起大量的资本,从而节约了自身发展所需的经济和环境成本,并为西方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那么中国为什么没有形成独立自主的财政货币体系和金融体制,没有完成向现代国家体制的转换呢?根本原因是封建势力的变本加厉所导致的国家能力的持续下降。xx战争之后,国家金融体系崩溃与军事失败接踵而至,使中国社会结构从内部持续解体,国家完全无财政之独立,根本没有资本投资于国防和军事自卫建设,以至于在xx战争中,区区7000长途奔袭的海盗就把一个帝国一举击溃。

  中华民族饱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在帝国主义争霸的国际环境中,中国人反复认识到一个残酷的真理:金融问题永远与战争相联系,金融安全永远与国家安全相联系。新中国的伟大功绩就在于他第一次形成了立足基层、组织严密的社会动员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严格的国家预算体系、税收体系,确立了人民币的货币独立性和权威性,调动社会财富,集中力量办大事,在新中国成立后30年就建立起完善的国防、工业和交通体系,并开始农田水利建设,从而形成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国民经济体系。

  我们今天可以理直气壮地向世界宣告,中国的崛起是和平崛起。我们通过运转有效地国家行政机制,高效的'投资于国家和未来的发展,反过来又为社会就业提供门径。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的结合,也是传统中国和现代中国的优秀成分的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们走向成功、走向复兴的关键。这不是简单地口号,而是历史的结论。

  今天我们所倡导的和谐社会当然不是无为而治,不是一团和气,更不是妥协退让。和谐是以协调生产与贸易,金融与武力,生态与软实力为互动的体系,是以协调中国的东西南北为互动的战略结构,是以协调世界格局为我有利的天下胸怀。

  历史不仅仅是过去,他也指示着现在,昭示着未来。如果把中国持续千年的领先与今天的重新崛起联系起来考虑,那么我们在19世纪后约100年的落伍不过是一个偶然的插曲。我们有着如此伟大的先人,继承着如此博大精深的文明,秉承着父辈勤劳勇敢的优秀品质,那我们就没有理由怀疑自己的能力。青年一代是这个时代的脊梁,我们必须坚定信念,必须有所担当,必须肩负起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让中华民族再次闪耀东方!

五百年来谁著史读后感4

  在历史长河中,中国一直是世界文明的引领者,也是世界经济的中心。包括西方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亚当·斯密在内的十八世纪欧洲主流经济学家都曾认为:中国代表着一条自然、健康的经济发展和国民财富积累道路,这条道路可以通过分工的扩大、市场的发展、贸易的增加,推动形成一个健康、自然形态的世界经济体系。

  但近代百余年来,中国经济却落后于西方国家。韩毓海先生的《五百年来谁着史》一书使我对中国与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与互动有了初步了解。作者“以中国为本位”观察和描述了近500年来世界历史的变迁,他没有进行简单的史实堆砌与观点呈列,而是分为“漫长的16世纪”和“漫长的19世纪”两个阶段加以解读,紧紧抓住“国家能力”这一点,从社会组织、财政金融两个层面对中西方500年间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尤其是国家能力的形成加以比较、分析、思考。作者认为,“近代欧美文明之所以兴盛的核心原因是,军事强权与金融强权基础上逐步形成的经济霸权以至于文明霸权”。

  “在中华文明中,究竟是做一个‘大人’还是‘小人’,并不是由权势、地位和财富来决定的,更不是由性别和族裔来决定,而是由胸怀、担当和视野来决定”,有目共睹,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迅速成为了一个经济强国,世界大势,浩浩荡荡,无论有多少险阻,人类始终在前进。回眸历史,横看东西,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的是真正的大国崛起,而非一时表象的“大国乍起”。百姓安居乐业,人民生活幸福,才有底气说崛起,才有底气谈复兴,而当今的中国正在一条健康的道路上,实现着可持续发展,并得到世界的尊重。

【五百年来谁著史读后感】相关文章:

田横五百士04-22

《全唐诗》卷五百06-26

《全宋词》陈著07-05

教师《你在为谁工作》读后感01-20

西方音乐史读后感09-30

暑假读书心得五百字04-01

五百次的回眸散文02-29

《辽史》附录 进辽史表07-08

《金史》附录 进金史表07-08

史氏-姓史的名人-史姓起名字-史姓的起源与家谱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