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教育即道德》读后感

时间:2021-03-23 12:58:4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教育即道德》读后感

  田保华局长是一个对教育钟情、对课改痴迷,带着思考行走在教学现场的行动研究者。最近,我有幸拜读了他的《道德即教育》一书,颇有感触。

《教育即道德》读后感

  我们中国的教育虽然一直在强调“道德”二字,但事实上总是在媒体上看到一些“不道德”的教育人和教育事件。高喊口号是没有任何意义,只有从根本上去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背后所反映出的道德问题才能真正改变中国的教育问题。而田保华局长的《道德即教育》这部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试图从根源上思考和解决中国当前教育所面临的根本问题。

  他对教育的思考不是散点式的,而是从现象出发,向问题深处探究,他曾这样比喻,比如研究一棵树,常人常从“枝干”出发,而我是循着“根系”,研究“种子”最初的状态。他的口头禅是“拯救教育”,他把教育的一系列问题归纳为“不道德”。“不道德”即背离了“人本”的底线,失去了“道德和人性的光辉”,他大声疾呼,“让迷失的教育回家”——从道德出发,回归原点。

  作为一个实践流派,他的道德教育不是从理论到理论,而是从实践到实践,然后再上升为实践的'理论。他说教育即道德——合乎道,至于德。教育应该以合乎道的途径,至于德之目标。他所谓的道即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德之目标,即国家培养目标与世界相结合的未来人才成长目标。道德教育作为一个“非学术性”概念的提出,旨在促进教育教学行为的变革,其价值体现在近几年发生着深刻变化的“郑州变法”上,道德教育以道德课堂为抓手,实践和拓展了新课改的教育内涵,成为教育内涵发展的一个“符号”,也成为全国区域教育的一个“标签”,当然也成为郑州教育的一个著名“品牌”。

  道德课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具体解读为在教学关系上“以学为本”,在师生关系上“以生为本”,旨在让课堂成为“思维操练场”、“精神培育场”、“人格发育场”。道德课堂实现的途径是把握一个前提,即转变教学观念、转换教师角色。教学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同时不能否定教师的引导性,教师要具备三种能力,即设计教学的能力是基础,实施教学的能力的关键,评价教学的能力是保障,而要具备这三种能力,就必须把握好三个前提,把握学科思想,掌握学科知识体系,明确学科课程目标。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讲的每一节课,都要秉承着这种理念,时刻以生为本,各方面都要贴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为教而教,要做到为人而教。

  在田保华局长看来,如果课堂是教育的载体的话,那么,文化和评价则是道德教育的两翼。道德课堂、道德文化、道德评价“三足鼎立”,一起构成了“道德教育”,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道德教育是一门全新的,以改革为面孔的,以人本为支撑的,具有新内涵的“新教育学”,这部书正是这门“新教育学”的代表之作——一部浓缩着作者的教育勇气和智慧,能改变教育形态的实用之作!总之我觉得这本书告诉我:道德即是力量,更是责任和信仰!

【《教育即道德》读后感】相关文章:

《天净沙·即事》简析12-30

论语中关于道德的读后感08-01

转眼即黄昏的谜底答案10-13

端午即事古诗词12-14

《天净沙·即事》原文及注释12-17

《江村即事》唐诗赏析06-24

上京即事原文及赏析10-16

《即事》原文及翻译赏析10-08

春日上方即事唐诗原文06-29

道德经初中读后感800字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