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人生智慧》读后感

时间:2024-04-23 10:33:03 金磊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人生智慧》读后感范文(精选13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生智慧》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生智慧》读后感范文(精选13篇)

  《人生智慧》读后感 1

  《人生智慧》是一本集名篇、字帖于一体的功能性书籍。把具有最高智慧、最真情感、最深领悟的诗词,用具有代表性的钢笔书法形式体现出来,选择的诗词文笔流畅、箴言、赠言有力度、深度、符合时代的潮流,忠告、名言具有厚重的人生哲理;其行书美观大方、自然简洁、平正流畅,适合临摹学习,在学习人生智慧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书写能力。

  书中有一段话让我记忆犹新,“理想不是空谈,要能屈而后能伸,要是不肯迁就事实,而只是一味空想,不但不能成功,而且终究会消磨了当初的壮志,向生活低头妥协”。

  让我感慨良多,许多人,表面看来,都是在无成绩的状况中:所不同的是,有人在耕耘,有人在无所事事地等待。当过了若干时间之后,耕耘的人有了成绩,等待的`人还在等待。如果你看准了一件事,应做可做而不敢做,那是胆小。如果你根本不知道该不该开始,那是犹豫。胆小者需要勇气,犹豫者需要知识与担当。人们在最安逸的时候,往往就正是开始不快乐的时候。忙里偷闲,你会快乐;如果你知道自己永远无事可做,或者你不知道今后该做什么事,你就会觉得生活黯然无光。勇于接受考验的人可以随时得到工作的机会,也可以随时接受新的知识,锻炼新的技能,增加应付环境的能力。

  他的人生必然鲜明活跃而充实,不会有时间去抱怨人生乏味。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它使你以为那是安逸,是休息,是福气。但实际上,它所给你的是无聊,是倦怠,是消沉。它剥夺你对前途的希望,割断你和别人之间的友情,使你心胸日渐狭窄,对人生也越来越怀疑。犹豫不前是懦弱,等待时机成熟却是坚定。

  当你能做时,该勇往直前地去做:当你不能做时,你必须以静待动地等一等。盲目的乱闯并不能增加你成功的机会。我们要追求更高更远的,但更要珍惜自己手中所掌握的。不珍惜现在,没有未来。好高骛远的人永远两手空空。能有显赫的成就固然值得尊敬,但最重要的还是做一个诚诚实实的人。

  脚踏实地的工作,用诚意和爱心去待人,无愧于心地过此一生,也就是显示了生命最大的光辉。我们不可能随时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因此只有尽量喜欢目前的工作。心理上厌烦减除之后,工作也会显得较为轻松。你只是需要再付出一些辛劳和努力,忍耐和等待,当这一段险阻克服之后,你会发现自己到了另一新的境界,登上了另一高峰,因而对自己建立起进一步的信心,也增加了对人生积极的信念。

  《人生智慧》读后感 2

  对幸福观的讨论是永无止境的,因为这是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它对我们的生存状态和心态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叔本华认为幸福只能寻求于自身,我认为是有道理的。

  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上,难以填平的欲望之壑会阻碍人感受幸福。对财产和荣誉之类的需要是没有止境的,要满足也是非常困难的。但是有许多人即使知道这一点,依然不能够摆脱对这些外物的追逐。受困于此真是个悲剧,可真正付诸行动却需要巨大的勇气,毕竟外界的压力是十分强大的,有很多痛苦不得不面对。

  叔本华说:“所有的快乐,其本质都是否定的,而痛苦的本质却是肯定的。因此,一个人所能得到的最好运数就是生活了一辈子但又没有承受过什么巨大的精神上或者身体上的痛苦,而不是曾经享受过强烈无比的欢娱。”我不知道痛苦的本质是不是肯定的,但至少幸福快乐地生活的确不容易。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生存的压力已经让人痛苦不堪,减少痛苦已是奢望,还奢求什么幸福快乐。但我觉得生活的痛苦是应付不完的,人总该趁着还有享受能力的时候抽点时间体验一下生活的乐趣。叔本华也认为受困于痛苦甚至为此去做未雨绸缪的努力是愚蠢的。他引用了贺拉斯的话:“为何耗损你的灵魂!它远远应付不了你定下的永恒的计划。”即使是那些“富二代”,他们也一定有自己的痛苦。生活在几乎什么都不缺的环境里,空虚和无聊想必会找上门来吧。

  我想,对任何人来说,只有关注起自己灵魂的需要,幸福才会莅临。叔本华说:“人的精神思想财富越优越和显著,那么留给无聊的空间就越小。”闲暇独处的时候是最能体现人的灵魂丰富程度的`。“一个精神丰富的人在独处的时候,沉浸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自得其乐;但对于一个冥顽不灵的人,接连不断的聚会、看戏、出游消遣都无法驱走那折磨人的无聊。”对于灵魂丰富的人,闲暇是人生的精华。“只有闲暇使人得以把握、支配自身,而那些自身具备某些价值的人才可以称得上是幸福的。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闲暇只会造就一个无用的家伙,无所事事,无聊烦闷,他的自身变成了他的包袱。”

  所以,经常充实自己的灵魂是一件非常必要的事,如果喜欢看书就多去图书馆,如果喜欢旅游就多出去走走看看,有空能做自己的喜欢做的事就好好享受,趁着还有能力享受的时候,不要让自己后悔。最重要的是多思考,因为读书学习都只是在灌输,只有经过自己思考的东西才能化为自己精神的一部分。

  幸福很大程度上是自己的主观感受。“谁经常笑,谁就是幸福的;谁经常哭,谁就是痛苦不幸的。”也许生活是很痛苦,但绝不能让这妨碍我们经常关注与净化自己的灵魂,否则幸福就是遥不可及的。

  《人生智慧》读后感 3

  说心里话,哲学书对我而言太深奥了,一般情况下我不会购买这类书,因为读不懂。

  人生的智慧,这五个字吸引我决定读一下,而这是第二次阅读。第一次泛泛地读了,毫无收获。

  于是决定再次读一遍。应该坦诚地说,这一次读后,有了一点点的感悟。

  一、纵观全书,叔本华的关于人生的智慧的哲学思想充满了哲理和美,我完全同意他的观点:真理可以耐心等待,因为真理是永存的。

  叔本华在书的开章,就解释了何为人生的智慧:“如何尽量称心、愉快地度过一生这样一门艺术。”也既是人生如何获得幸福。

  书中用六章阐述了人生的基本划分、人的自身、人所拥有的财产、人所展现的表象、建议和格言

  以及人生的各个阶段。

  作者引用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观点,将人生得到的好处分为三个部分——外在之物,人的灵魂,人的身体。作者用这个观点逐一论述了人的一生中获得幸福快乐的途径和关键。

  二、这本书让我明白,对人的幸福起着首要和关键作用的,是人的主体获得的'好处:高贵的品格、良好的智力、快乐的性情、愉悦的感官和健康良好的体魄。仔细想想,确实有道理。没有好的身体,谈何快乐?没有愉悦的感官又如何感觉到快乐呢!

  所以,我们应该将身体的健康重视起来,而不是年轻时忽略身体、透支身体,年老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却没有机会后悔。

  叔本华在论述人的一生如何获得快乐幸福时,用很多语言和引用否定了财产的多少对人生快乐幸福的作用。即使人的财富可以让人实现很多愿望,但是财富犹如海水:喝得越多越口渴。因为人类是一个贫乏不堪、充满需求的物种,对财富有更多的尊重和崇拜。而权力可以获得财富。但是同时,财富和权力不会永恒存在,因此拥有这些的人不会有真正的快乐幸福,而保护财富和对权力的极力维持,让人充满了焦虑和疲惫……

  所以,作者得出结论~~人获得幸福快乐的智慧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关注现在和计划将来两者之间达成一个平衡,明白这个世界上或许只有得到教诲才会感到快乐。所以,得到教诲就是学习和接受新知识和新的思想,也只有学习才会让人感觉到无尽的快乐,也就是精神上的获得才是永恒的和真正的!

  一本好书,但是我不知道如何把它的精髓写出来,抛砖引玉,希望大家静下心来读一读,用哲理来让我们获得人生的智慧……

  《人生智慧》读后感 4

  自我反省就像是长胖一样,我终究要直面的。

  首先,我想告诉大家一个秘密,我是空的。骨子里缺少骄傲,脆弱又虚荣,眼泪会不请自来,嫉妒会如影随形。另外,最难过的是,风一吹就站不稳,所以我常常捡他人的想法放在自己身体里,今天捡你的,明天捡他的。

  有时候耍小脾气,干脆就让身体空着。我就会像气球一样飞起来,飞得高高的。众人却抬头仰望:“哇,你好棒。”我兴高采烈地享受这份褒奖,然后得意忘形的飘向远方,竟忘了目标。

  不可否认众人有意无意的夸奖增强了我生活的勇气,正如我在受到别人轻视、不敬、怠慢时,会难过、伤心,会有深刻的创痛一样。众人的夸奖向我允诺:众人会联合力量给予我保护和帮助,凭借这股比自身力量强大得多的防护墙,我就可以对抗生活中的灾祸和困顿。我,才有了底气。

  但叔本华说,这是虚无的。“就算是强有力的手臂,如果甩出的'`是一件很轻的物体,那也无法给予这轻物足够的力量让它飞得很远,并且有力地击中目标。这轻物很快就会坠落地面,因为这轻物本身没有物质性的实体以接收外力。”

  于是我想,如果有朝一日,那些花花绿绿的语言大厦,还有逝去的时髦留下的漂亮空壳,当他人望向我内在的时候竟发现一切都是空架子——这会沦为怎样的笑柄啊。这不是我想要的。

  我继续读他的书,他谆谆教诲——

  1、“伟大的心和伟大的头脑所具备的价值和幸福全在于它们的自身。”——我不能靠他人而活,应该反观内心。

  2、“每个人的世界到底是贫瘠的、浅薄的和肤浅的,抑或丰富多彩、趣儿味盎然和充满意义的——这视各人头脑而定。”——喂养自己的不能只是虚荣这种食物。

  3、“要过一种深思熟虑的生活,并且能从生活经验中汲取一切有益的教训,我就必须勤于反省,经常回顾做过的事情和曾经有过的感觉和体验。”——这是很好的建议。

  4、“一个人是否具备价值只能取决于这个人在别人眼中所呈现的样子,那这样的生存将是悲惨的。”——做自己的主。

  5、“每一个人首先是并且实际上确实是寄居在自身的皮囊里,而不是活在他人的见解之中;自己的幸福,其重要性百倍于他人对自己随心所欲的看法。”——自己很重要。

  ......

  最后,我想要告诉大家,今天我有了自己。骨子里面装什么,心里装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渐渐有了一分明白,如脚踏实地般安稳。

  那么,你是谁?

  《人生智慧》读后感 5

  今天读了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受益匪浅。这本书有点心灵鸡汤的味道,但依旧不影响到它的经典。它所讨论的事情与我们的世俗生活很接近,如健康、财富、名声等。许多生活中的困惑,经叔本华深刻而透彻的讨论之后变得清晰简明。

  近一年来对原先感兴趣的事提不起兴趣,对生活不再积极乐观。对工作也失去热情。不断从外界找原因,却忘记从内部探寻。而今天看到叔本华所写,才恍然大悟。他写道:我们从我们自己那里汲取的快乐远比从我们周遭所获得的要多更多。最高级的、最多样的、最持久的快乐是那些思想上的快乐。而思想上的快乐,主要源于思想的力量。

  问自己一个问题,什么时候是最快乐、幸福的?恋爱时和另一半一起在地里摘西红柿,一边欣赏美丽的晚霞。在泰国时和朋友们一起旅行,坐在皮卡上肆无忌惮的高声唱歌嬉笑。元旦联欢会时和学生们一起跳舞、游戏。大学时,周末在图书馆阅读的一个下午。高一时,在课堂上心无旁骛的听课。还有安静的夜晚写出一篇好文章的时候。

  他人会带给我快乐,但并不稳定,也不容易达成,需要天时、地利、人合。但思想上的快乐却相反,不需要别人的配合,独自一人就可以实现。无论你是有钱还是没钱,是身处要职还是处于底层,只要你打开书,静下心来去读,就能有所收获。

  他还写道:人类幸福最基本的要素——事实上也是唯一要素——是他的内在的.构成,他心灵的构造。因为这是个人感觉、欲望和想法引发的.内心的满意或不满的直接源头;从另一方面,他周遭的环境对他来说只是一个媒介或者是一种间接的影响。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欲望不满足就痛苦,满足就无聊,人生如同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摆动。我总认为是环境的改变导致现在的倦怠状态。但仔细分析下来却不是这样的。大概是因为当初所设下的目标大部分达成了,下一个人生阶段又尚未来到。长远目标过于遥远,近期目标没有设立。

  于是,我找到了答案。环境可以改变人,但最主要的还是源于内心的充盈,不断的学习,阅读和思考才是让人快乐的法宝。是因为停下这些思想上的步伐才导致无所事事的不快乐。所以,即便是毕业以后、工作以后依然不能忘记学习、阅读。精神食粮所带来的满足大大超过物质上的享乐。不妨暂且把近期目标设定为每天阅读,坚持写作。就算写得不好,也是一种对生活、对思考的认真记录。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只要能每天多记录一点点、多思考一点点、多进步一点点,就是好的。

  《人生智慧》读后感 6

  我很庆幸能够在徘徊在痛苦与无聊时读到叔本华《人生的智慧》这本书,这给我这段生活带来了无穷的慰藉,叔本华认为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但人们总在它们之间摇来摆去——脱离了痛苦,便开始无聊;不无聊时,多半痛苦着,程度轻重而已。

  “世界上,除了极少数的特例外,我们的选择实际上只有两个,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与别人交流是无聊的,特别是这个人与你的差别很大的时候,开口不是众所周知的真确就是无穷无尽的日常。这点在多人的交流中更加明显,越多人参与的团体,它的内部就越无趣,越枯燥。但一个人也是痛苦的,生理的社交动机在不断的抓挠你的内心,所处环境的对象越少,越能感受到孤独的痛苦。无论如何,都让人难以持久的生活地的心如意,最终都只能在学习和读书,当时间和注意力被这些极度耗费精力的行动中消磨殆尽,才能得到最后的放松。于是,某种程度上说理想的幸福是伴随着孤独的。

  把部分的'孤独带进社会人群中去,学会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程度上的孤独。这样,他就要学会不要把自己随时随地的想法马上告诉别人;另外,对他人所说的话千万不要太过当真。他不能对别人有太多的期待,无论在道德上抑或在思想上。对于别人的看法,他应锻炼出一副淡漠、无动于衷的态度,因为这是培养值得称道的宽容的一个最切实可行的手段。

  孤独并不是一种被主流声音肯定的行为,我们更倡导与他人交流,于是我常常在不想找人交流和不想孤独中徘徊。这样的徘徊的折中,便是叔本华所说的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的孤独,很遗憾,时至今日我很少能做到这个恰当的度。我认为我更多的时候会感到孤独而不是无聊,在没有足够动机的时候,我宁可在孤独中度过。而这份孤独才是促使我不断去寻求更多替代社交的物品的动机。我才有机会接触这些心理学,哲学的论述。

  叔本华的论述给了我足够的代入感,让我沉迷其中,但随着读书的深入,一些问题也愈发凸显。人生的幸福是否真的需要孤独呢?

  我并不喜欢这样的观点,动机理论认为交流的动机是人生来具有的,是人在自我实现的路途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偶然的孤独是我们所排斥的,不是因为我们都是没有思想的“庸人”,而是我们生而如此。在人本主义的观点中,人生的幸福,是可以在需求的满足中,一步步地得到,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孤独的地位,也许我们可以从外表认为部分自我实现者在某些时候是孤独的,但他本人却不可能是这样想的。一个人感到孤独的最好解决方式,还是找个朋友聊聊天,而不是自我慰藉。

  尽管我很感谢这本书给我无趣的生活带来了几道明光,但我想我要暂时告别这本书了,不希望有朝一日的重逢。

  《人生智慧》读后感 7

  读完书看完附录,和那么多伟大的人物一样,我也被叔本华深深吸引。确实,就像尼采说的,叔本华是为自己而写,文字不矫揉造作、不似是而非,非常的坚定、自信。本书,让我对哲学也产生了兴趣。

  直接行动就是在当当网上订购了“尼采、柏拉图”,和哲学搭上伙之后,反观之前的读物,觉得层次太过低劣,接收到的知识不知经历了多少个“消化肠道”,搞不清是第几手了。当真正阅读名著时,会发现,很多我认为新鲜的论断有可能是好几个世纪之前的产物。在19世纪叔本华的书中,发现很多现下都非常“时髦”的观点,如同新瓶装旧酒,可见我的孤陋寡闻。

  1、对待现在、过去和未来的态度

  很多心灵导师都告诫人们要“活在当下”,其实在19世纪叔本华便认为“现在“尤其珍贵。他花了很长一段论述来说明过去、现在和未来对人们的影响,并明确表示“现在才是唯一真实和确切的;相比之下,将来的发展几乎总是与我们的设想有所不同,甚至过去也与我们对过去的回想有所出入”,以及把握现在的重要性“由于懊恼过去和操劳将来,我们拒绝美好的现在时光或者任意地糟蹋它,这可是彻头彻尾的愚蠢做法”。卖疯了的畅销书《当下的力量》无非也就是围绕这些理念。

  2、关于人自身幸福

  “人的最大成功在于内心的宁静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因为看到某名家的这句话,我不远千里去北京参加她的`工作坊。而这里,叔本华对于人自身幸福的论述更加的的精准。他说“人的内在拥有对于人的幸福才是最关键的。财富除了能满足人的真正、自然的需求以外,对于我们的真正幸福没有多大影响。”成功和幸福,研究的人太多,说法也很多,但是这几句话,简明扼要的表明了幸福的属性,幸福无关乎他人和财富,仅仅关乎自身。这个理念,是不是也能从目前林林总总的心灵鸡汤类书籍中看到它的影子?

  3、关于世界的看法

  大学时候某老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令我深深崇拜“你看世界简单,世界便待你简单“,叔本华说“同一样外在的事物和同一样的境遇,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影响都不尽相同,处在同一样环境的每个人,都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中。每个人到底生活于何样的世界,首先取决于这个人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事物对人的影响,取决于人对事物的认知,这和心理学的情绪ABC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或许应该说情绪ABC理论从这个观点中吸取了养分。

  4、关于变化、关于梦、关于别人的看法、关于社交

  “只有转换变化才是永恒的”

  “人的内在冲动不知不觉地受到了我们睡梦的指引,这些梦带着预示的内容”虽然弗洛伊德说自己没有受到过叔本华的影响,真是这样吗?梦的解析,意识和性在叔本华的书中都是有论述的,而且就像这段对梦的描述一样,都相当之精辟。

  “我们可以把那些琐碎的、每时每刻烦扰我们的小小不幸视为存心给我们做练习和锻炼之用,这样我们就不至于在安逸中失去了忍受巨大不幸的能力。”这种观点是不是比“心灵鸡汤”更为实用?

  “如果我们真的拥有这方面的素质和长处,那我们并不会想到故意去显示、炫耀它—想到我们的这一份拥有,我们就已经心满意足了。”这就是“晒幸福,分得快“的哲学原理。

  “要么孤独,要么庸俗。一个人对社会交往的热衷程度大致上与他的精神思想价值成反比。”所以独处是有所成就的重要因素,有人说当今中国“无大师”估计就是不够孤独,嵇康、阮籍、陶渊明这些真正的隐士,才能创造出一流的作品。

  总之,在现代心灵鸡汤类书籍中看到的某些直指内心的“真理”,在朋友圈疯狂转发的“时髦论点”以及很多著名的心理学理论观点,在本书中都可见端倪,且更为简练、精辟,不愧为《人生的智慧》。

  《人生智慧》读后感 8

  这是一本幸福人生的哲学入门书,我读了一半,反复回头看,边读边后悔,后悔怎么不早早读这本书。悔之晚矣,悔之晚矣!翻开封面,才知道这本书是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外语系王晋华教授翻译的。王教授是著名翻译家,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英美文学研究与翻译工作。

  作者叔本华是德国著名哲学家。他在书中讲到人们命运最根本的差别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类:

  1.一个人的自身,即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属于人的个性的东西,包括人的健康,力量,外貌,脾性,道德品格,智力和所受的教育。

  2.一个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财产以及其他的各种占有物。

  3.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这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在他周围人眼中所呈现的样子,或者更确切地说,别人是如何看他的。别人的看法主要体现在对他所持有的荣誉,职位和名望方面的看法。

  显然一个人的自身最重要,现实中我们却往往迷失在身外之物中。我本人就有切身体会,我们从自身得到的幸福远大于从外界获得的幸福。与其羡慕别人,不如好好做自己,爱自己。可悲的是,现实中许多人具有奋不顾身的献身精神,为了功名利禄,不惜一切,不珍惜自己的身体,不惜以身试法,甚至是珍贵的生命也可以不要。正如书中所写,历代的智者总是讲着同样的事情,而构成历代社会绝大多数的愚人们也是做着一样的事情,做着与智者们恰为相反的事情,而且,这种情形仍将持续下去。正如伏尔泰所说的:“在我们离世时我们会发现这个世界仍然像我们刚到来时一样的`愚蠢和邪恶。”

  最高级的,最为丰富和持久的快乐是那些精神思想上的快乐。尽管年轻时我们对这一点缺乏足够的认识:心理上的愉悦主要是来自精神思想的力量。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我们的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自身,取决于我们的个性,而命运或运气则往往只是用来指我们的拥有物,或是指我们的荣誉。这一意义上的命运是可以得到改进的,可要是我们的内在丰富的话,我们也就不会太去要求好运了。

  一个恬静快乐的性情,健康的体魄,乐观的心态,清晰、活跃的智力,能够洞察事场的头脑,温和、节制有度的意欲,由此带来的良心上的安宁——所有这些品质都是职位和财富无法给予,无法替代的。一个人的自身,在他独处时所陪伴他的东西,别人谁也不能给予也不能夺走的东西,显然对他有着至为重要的意义,其重要性远远超过他所拥有的财富和他在世人眼中的形象。一个精神丰富的人在独处时,可以沉浸在自己的思想和想象中而自得其乐;可对于一个毫无想象力的笨蛋来说,不断的社交、宴会、看戏、远游以及各种娱乐活动,都无法排遣掉他的无聊。一个善良、脾性温和的人在困境中也能感到快乐,而一个贪婪、生性邪恶和嫉妒的人,即使他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也会常常郁郁不乐的。对于一个常能从自己卓越个性和非凡头脑中得到愉悦的人来说,那些普通大众所追求的快乐和消遣大部分都是多余的,在他看来,甚至是麻烦和累赘。为此,贺拉斯在谈到自己时说:象牙,大理石,图画,雕像,紫衣,银盆,很多人视它们为必不可少,但有的人却不为这些东西烦心。

  苏格拉底看到街市上摆着售卖的各种各样奢侈品时,禁不住大声说道:“世界上我不需要的物品可真不少啊!”

  亚里士多德说,幸福看起来就在于有闲暇。苏格拉底称赞闲暇是一个人最美好的拥有物。

  叔本华在书中所讲的哲学道理,我反复读,已不知多少遍,日后还要细品。王晋华教授翻译得好,我感觉到中西文化的交融。推荐大家有时间也读一下,开卷有益。

  叔本华在书中也有种族歧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歧视,这个我不认同。人类之所以为高级动物,我认为恰恰是高级在不歧视同类,不歧视下层劳动人民,互相尊重、包容。

  《人生智慧》读后感 9

  何谓幸福,因人而异。有人认为有车、有房、有钱、有权就是幸福;有人认为无忧无虑、无病、无灾、无牵无挂,就是幸福。如果没房、没车、没钱,连最基本的生存都是问题,那还幸福吗?德国作家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一书给出了答案,简而言之幸福就是拥有愉快的心境。能够始终保持愉快,那么无论他是年富力强还是垂垂老矣,腰板直挺还是弯腰驼背,家财万贯还是一贫如洗,我们都可以说他是幸福的。

  《人生的智慧》书中说获得幸福的首要决定性因素是个体本身具备的优秀品质,比如高贵的品格、出色的智力、乐观的性格、愉快的心境和健康的体魄,这些是我们幸福生活的.首要保证。因此,我们应当保持和提升这些品质,而不是一门心思地占有身外的财物,追求虚无的荣誉。愉快的心境是无与伦比的财富,是各种追求的首位,对愉快的心情贡献最小的是财富,贡献最大的是健康。幸福中的十分之九都来源于健康,只要保持健康,一切都会变成快乐的源泉。为了金钱、升职、学业、荣誉,甚至其他欢娱而付出健康的代价是最大的愚蠢。但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却不意味着心情一定愉悦,整日与贫困斗争、升迁无望、学无所成被郁闷和沮丧心情困扰,他也不会幸福。

  幸福的两大敌人是痛苦和无聊。幸福的人远离了上述其中一个敌人,就会走近另外一个敌人,反之亦然。两者之间是对立的,一个是外在的、客观的,另一个是内在的、主观的。外在的客观就是穷困窘迫造成的痛苦,内在的主观的就是丰衣足食带来的无聊。内心空虚是无聊的根源,因为无聊促使他们狂热地寻求交际,沉溺娱乐,追求奢侈。这些行为会将许多人引入颓废,并以痛苦告终。而精神世界丰富的人却能够用精神的力量把沉闷无聊的环境变得热闹非凡,不会给无聊留下存活的空间。

  新陈代谢、运动、感知是快乐的源泉,任何快乐都是以人的活动为前提,无论是吃喝、睡觉,还是散步、打球、骑马、学习、画画、阅读等活动。其中,感知能力越好,享受到的快乐就越大。内心是幸福的主要来源,幸福就是发挥我们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以达到所期望的结果。自然界赋予人类力量,就是为了让人类能够与周围的贫苦作斗争。一旦停止,没有发挥余地的力量就会成为人的负担,必须把多余的力量释放出去,因为如果不这样做,人就会陷入人生的另外一种痛苦——无聊中去。

  如何获得幸福?依靠别人非常有限,只能是通过个人努力,成就最好的自己。做得越好,越能从自身获得更多的乐趣,当然就越幸福。总之,要过上幸福舒心的日子,健康最重要,其次是维持生计的手段,也就是不需要过于劳累就能获取的收入。对自身的幸福来说,名誉起到的作用是完全相反的。不要太过于看重别人的看法,各式各样的荣誉,都是建立在他人的评价之上的,纯属虚荣。自己意识里面,本身拥有的东西才是首要的。与注重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相比,正确评估自身价值更能让我们获得幸福。

  《人生智慧》读后感 10

  遇到一本好书时忍不住快些读下去,另一方面又舍不得读完,三万多字读了大半个月,作为极端悲观主义哲学的代表,他的书读起来并不轻松,他孤独地死去了,正如他之前孤独地活着。但此时此刻,在这个人的身边,某样东西告诉我们:他为此孤独获得了补偿。那种要了解永恒的热切渴望,伴随着这个人的一生;而这种渴望,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只是在死神临近之时,才罕有地、像梦一样地瞬间在脑海掠过。他终其一生对造作都深恶痛绝,始终忠实于自己。他孑然一身、受尽别人的误解。

  因为得到出身和教育的帮助,这个有着天才思想的人得以免受人生世事重负的羁绊。他对此伟大的馈赠心存感激。他唯一的愿望就是要对得起所获得的这一馈赠。为了肩负起崇高的使命,他不惜放弃了所有其他人都会开心享受的乐趣。他现在头上的月桂花环是在他到了生命的黄昏之时,才终于戴到了他的头上。尽管如此,他对于自己要完成的使命,却是怀着铁一样的信念。在那漫长的、不公正的默默无闻之中,他从不曾偏离其崇高的孤独路径半步。在自己选定的事业中,他真可称得上恒兀兀以穷年。

  在后面附录其实很容易能够找到他的想法源头,如果人的前半生的特征是对幸福苦苦追求,而又无法满足,那么,人的后半生的特征则变成了对遭遇不幸的害怕和忧虑。因为到了人生的后半部分,我们多多少少都清楚地了解到:所有的幸福都是虚幻的,而苦难才是真实的。因此,现在我们努力争取的只是一种无痛苦和不受烦扰的状态,而不是快感逸乐,这至少对于具有理性的`人来说是这样。在青春岁月,无论我们身处何种环境、状况,我们都会对其感到不满,那是因为我们刚刚才开始认识到人生的空虚与可怜——在此之前,我们所期盼的生活可是完全另外的一副样子——但我们却把无处不在的人生的空虚与可怜归咎于我们的环境、状况。

  整个一生显得如此短暂,令人无法想象。当一个人老了以后,那走过的漫长岁月,还有自己的风烛残年,有时候在某一瞬间,竟然会变得近乎疑幻不真了。“谁要是像我那样孤独地过了一辈子,自然更懂得那种孤身上路是怎么一回事。”他孤独又自负,敏感又坚强。他是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他一生未婚,没有子女,以狗为伴。他家产万贯,但不得志,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65岁时《附录和补遗》使沉寂多年的叔本华成名,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此刻的我站在路的尽头,老迈的头颅无力承受月桂花环。”

  《人生智慧》读后感 11

  叔本华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人生的智慧》是叔本华写于1850年的晚期著作,正是这本书使叔本华成为享誉世界的哲学家。在这本书中他以“优雅的文体”,暂时撇开了唯意志论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从世俗的角度探讨了人生应遵循的.原则。该译本是我国第一部从德文版译出的全译本。

  人生的'智慧就是如何尽量幸福、愉快地度过一生这样一门艺术。关于这方面的教诲在哲学上可称为“幸福论”。因此,这本书著作教导人们如何才能享有一个幸福的生存。

  对于人的幸福起着首要关键作用的,是属于人类的主体的美好素质,这些包括高贵的品格、良好的智力、愉快的性情和健康良好的体魄。

  在这世界上存在三种力:明智、力量和运气。我想运气至为重要。

  《人生智慧》读后感 12

  《人生的智慧》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的晚期著作,该书能帮助我们在漫漫人生道路上尽快成长,幸福生活。230年前的叔本华,从本真的维度,阐释了人生本原的面目和最智慧的活法,这也是叔本华《人生的智慧》一书的写作目的。

  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中写到“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只是没有痛苦”,叔本华将这句话解读为“所有的快乐,其本质都是否定的,而痛苦的本质却是肯定的”。正如生活中不是缺少美,不是缺少发现,而是缺少想去发现美的心境。当烦忧、焦虑和痛苦萦绕心间时,我们的注意力始终只会聚焦在痛苦之上而无暇顾及其它。我们感受到的痛苦越强烈,自身存在感也越真实,而快乐转瞬即逝,像梦一般不真实。伏尔泰也曾有过类似的表述:“快乐只不过是一场幻梦,但痛苦却是真正实在的”。

  叔本华认为要尽量避免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痛苦,就要过一种深思熟虑的生活,比如我们不应该以痛苦为代价或者冒着遭受痛苦的风险,去追求泛滥的物质欲望满足和感官快乐,那样只会为了否定、虚幻的东西而遭受真实的痛苦。对于已经发生的痛苦,要从生活经验中汲取一切有益的教训,勤于反省,经常回顾做过的事情和曾经有过的感觉和体验。降低对生活的.期望,生活并不是让我们享受的,我们必须忍受和克服它。增加生活阅历不失为应对良策,洞察世间百态才可做到平常之中安然自得,处乱之时荣辱不惊。叔本华还从对人自身的剖析、对待自己、他人及命运的态度、人生的各个阶段等方面阐释他认定为人生真理的感悟。

  罗曼罗兰在《米开朗琪罗》中写到:“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本质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在明白人生的残酷,遭受生活的苦难后,依然选择不放弃,并为人生构建意义,便是我所理解的对生活最真挚的热爱,也是读《人生的智慧》一书获得的最大智慧。

  《人生智慧》读后感 13

  叔本华封神之作,鸡汤界的核弹。

  熬过难啃的前几十页,会发现读这本书很好读,有几节甚至只有短短的一句话。

  很多道理简单明了,但在叔本华的.书中读到和在公众号里读到的感觉肯定是不一样的`;生命长度决定了我们是阶段性动物,童年、青年、以及老年,可以分为三个人截然不同的人,因为这三个阶段我们的追求(好奇、性欲、和安稳)不同。青年时期更多的应该是积累,到了中年时期再爆发。没有任何一个体育冠军能做到青年、中青年一直夺冠,少年得志很难,大器晚成才是唯一能靠自己努力实现的目标。把精力多放在真正的知识、技能研究上,世界上所谓人情练达的能人真的太多了,唯有技能可以让人在独处、面对灾难、年迈时不至于变得无助。这条最重要!健康,比以上任何都宝贵。

【《人生智慧》读后感】相关文章:

智慧人生作文02-05

智慧人生格言摘抄11-10

关于开启智慧点亮人生的句子 人生智慧正能量的句子10-21

星云大师智慧人生格言08-11

感悟人生智慧的句子大全10-27

智慧人生作文(精选25篇)09-07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09-02

人生智慧读后感02-14

富有智慧的人生励志名言10-08

小智慧大人生散文欣赏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