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太史公自序读后感

时间:2021-03-01 11:30:0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太史公自序读后感范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太史公自序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太史公自序读后感范文

  太史公自序读后感1

  《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写的序言。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太史公自序读后感范文,喜欢的过来一起分享吧。

  《太史公自序》是《史记》的最后一篇,是《史记》的自序,也是司马迁的自传,人们常称之为司马迁自作之列传。不仅一部《史记》总括于此,而且司马迁一生本末也备见于此。文章气势浩瀚,宏伟深厚,是研究司马迁及其《史记》的重要资料。原序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历叙世系和家学渊源,并概括了自己前半生的经历;第二部分利用对话的形式,鲜明地表达了作者撰写《史记》的目的:是为了完成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以《史记》上续孔子的《春秋》,并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评价,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气,表白自己以古人身处逆境、发愤著书的事迹自励,终于在遭受宫刑之后,忍辱负重,完成了《史记》这部巨著;第三部分是《史记》一百三十篇的各篇小序。全序规模宏大,文气深沉浩瀚,是《史记》全书的纲领。

  《自序》历述了太史公世谱家学之本末,作者娓娓道来,错落有致,累如贯珠。叙写司马迁千余年家世,不过数百字,而系次井然。耕牧壮游,磊落奇迈的倜傥少年形象跃然纸上。父子执手流涕,以史相托付,场面又何其凝重。草创未就,横被腐刑,愤懑不平之辞,又使读者不禁掩卷叹息。特别是作者用相当篇幅序写六家的要旨,论道六经的要义,充分而深刻地反映了司马父子的学术思想。对儒、墨、名、法、道及阴阳六家的分析精辟透彻,入木三分,指陈得失,有若案断,虽历百世而无可比拟。

  《自序》明述了作书之本旨,概述了各篇的写作旨趣。一般说来,书之为序其义有二:一曰,序者,绪也,所以助读者,使易得其端绪也。二曰,序者,次也,所以明篇次先后之义也。《自序》可以说是兼此二义。推本春秋,考信六艺,这一宗旨或殿于卷末,或冠于篇首,反复述明;又分别标明诸篇小序,申明为某事作某本纪,为某事作某年表等等,全书纲领体例,《自序》中莫不灿然明白。读者在读《史记》之前,须将《自序》篇熟读,深沉有得,然后可读诸纪、传、世家;读纪、传、世家若不得其解,仍须从《自序》中求得。这实乃司马迁在教人读《史记》的方法。其体制如《周易》的《系辞》,《毛诗》的《小序》,皆关系到一书的体要。清人牛运震曾评价:“《自序》高古庄重,其中精理微者,更奥衍宏深,一部《史记》精神命脉,俱见于此太史公出格文字。”

  太史公自序读后感2

  通读了一遍《太史公自序》,我对整部《史记》有了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也让我对于太史公的人生经历,思想道德,写作目的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太史公自序》可分为三部分:一为清晰地历叙了世系和家学之渊源,并概括了作者前半生之经历;二则以对话的形式,鲜明地表达了作者撰写《史记》的目的,及其着书的艰难过程;三是《史记》一百三十篇的各篇小序。一个人若要写出像《史记》这样的巨作,想必一定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与不辞劳苦的耐心,当然在这般毅力与耐力的背后一定有着不得不写的缘由,才能支持着作者坚挺着耐住无边寂寞与漫长岁月。

  然而,太史公写《史记》的目的是复杂的,在其着书过程中的一个变故使他更为坚定、更为心无旁骛地完成了这本巨作。以李陵之祸为节点,把他着书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写作缘由比较繁杂:其父任太史公时留滞周南而不得与从事,以至抑郁发愤且卒,《史记》乃为完成父亲临终之嘱托;“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父死,司马迁必为太史,《史记》乃宗族传统之延续;“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史记》乃太史职责之自律。第二阶段的目的相比之下较为单纯专注:往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戹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着离骚…他以古代圣贤身处逆境、发愤着书的事迹自勉,“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在自序的第二部分,由壶遂之问引出了太史公欲以《史记》上续孔子之《春秋》的想法,同时也为《春秋》之实质作阐述,它不仅只有讽刺之意,亦有夏商周之德,来纠正某些人对《春秋》的谬见。以《易》和《尚书》为例,表明并非遇到了类似于伏羲、尧舜的明君就无须着作,继而说明着《史记》的.重要性。全序规模宏大,涉及范围广阔,除了政治时事外,还涉及医药(《扁鹊仓公列传》)、对外军事(《卫将军骠骑列传》、《南岳列传》、《东越列传》、《朝鲜列传》、《西南夷列传》)、文学(《司马相如列传》)、文教事业(《儒林外传》)、金融商业(《货殖列传》)、占卜(《龟策列传》、《日者列传》)等。此外,太史公着《礼》、《乐》、《律》、《历》、《天官》、《封禅》、《河渠》、《平准》八书,以专题的形式记载和论述古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

  各序相互联系,引经据典。例如:《伍子胥列传》中“维建遇谗”可与《楚世家》相联;太史公论及墨家时就引用了《墨子》关于尚尧舜之道的言论。《世家》和《列传》,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评价,来抒发作者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气,同时也表明了作者的价值观。例如:在《吴世家》中,运用正反论证以表明作者对太伯让位、季札不慕权力的高风亮节的赞许,和对吴国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势喋血残杀的嘲讽和反拨。在《游侠列传》中,作者记述了侠士朱家、剧孟和郭解的史实,充分地肯定了“布衣之侠”、“乡曲之侠”、“闾巷之侠”,赞扬了他们“不矜其能,不伐其德”救人于难,济人于贫,守信守诺的仁义精神。在《平津侯列传》中,王族大臣奢侈浪费争高强与公孙弘节衣缩食形成强烈对比,作者以此讽刺统治者的奢靡并提倡节俭的生活态度。

  因自序是《史记》全书的纲领,故从自序来看,《史记》记载了大量与楚相关的史料,不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还是之后的“亡秦必楚”、楚汉相争都有很多相关的历史事件,这与以前我被灌输的观念不同。以前一直有个观念:历史上关于“楚”的史料很少,大多与其原不被中原认同并被视为南蛮有关。现在,也许我可以推翻这个错误的观念了,并免除它对我的干扰。

  就个人而言,我对项羽这个人物很感兴趣,在读《太史公自序》的时候就惊喜地发现相关的篇目较多,这极大地提高了我日后读《史记》的兴趣。惊喜之余,我也对太史公记述历史的方法而感叹,他用人物传记的形式来叙述楚汉之争这一大时代大背景下的历史,以小见大。其中,单是困扰、削弱项羽的部分就至少有六篇:《张耳陈馀列传》《魏豹彭越列传》《黥布列传》《淮阴侯列传》《韩信卢绾列传》《田儋列传》。

  另外,读过自序后我有些疑问:

  其一,提及儒、墨、法三家思想要旨时,为什么作者在最后一句写“虽百家弗能易也”“虽百家弗能废也”“虽百家弗能改也”?感觉读起来会有些拗口,不连贯。

  其二,出自自序的第二部分,“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为什么“立身”是孝道的终极阶段?司马迁在后面还提到立身,即立身扬名。

【太史公自序读后感范文】相关文章:

《史记》卷一百三十 太史公自序第七十06-21

司马迁《太史公自序》古诗原文及译文10-11

高一语文《呐喊自序》教案08-22

《宋书》卷一百 列传第六十◎自序06-24

《魏书》卷一百四 列传第九十二◎自序06-24

高一语文第四单元 《呐喊自序》教案08-23

《刷新》读后感范文07-25

读后感感恩范文02-12

《纸婚》读后感范文12-18

哈姆雷特名著读后感范文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