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文章学与语文教育》读后感

时间:2021-05-17 13:28:3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文章学与语文教育》读后感

  《文章学与语文教育》是上海教育出版社组织编撰的“语文教师必读”丛书之一,主编:曾祥芹。该书试图全方位地阐述文章学与语文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重点说明了文章学对语文教育的重要作用。

《文章学与语文教育》读后感

  该书开宗明义,在导论部分阐述了文章学在语文学和语文教育中的学科地位,分析了文章知识和文章能力与语文知识和智能的关系,指出文章教育是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文章学是指导语文教育的主干理论。

  接着,该书用了两章论述了文章学与母语教育的关系,包括与中国语文教育传统和国外母语教育趋势的关系。再往后的五章是讲文学与语文教育目标各方面的关系。包括语文知识、智能、思想及审美教育等方面。然后从教材建设、教育评价、课程设置及教师修养等方面分别论述了文章学与它们的关系。

  最后是结语《让文章学与语文教比翼齐飞》编者用令人信服的理论观点和大量特级教师的事例说明语文教育的发展呼唤文章学,文章学的成长植根于语文教育。

  总体来说,该书编写者具有扎实的文章学知识、语文教学知识。他们博通古今中外的文章学理论,对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都很有研究。如在语文教育评价、语文课程设置等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可以说本书是文章学应用科学研究的一本好书,不愧是“语文教师必读”之书。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确实应该好好地学习研究它。当然,无批判地接受也不符合辩证法观点。由于本书“视角独特,带有拓荒性质……”(该书后记474页),因此,其中有些观点还是值得探讨商榷的。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对该书的阅读具体谈一下个人的认识。

  一、独特的视角,令本书富有生气。

  该书的一个重要论题是对“语文”这一概念应怎样理解。对此,书中对“语文即语言文学”这一传统观念进行了批判。指出“语文”应为“语言文章之学”(导语第5页)并用令人信服的大量论据来证明该论点。由此论点推开去,编者发现现行语文教育中存在不少问题,有的甚至很严重。如现行高师中文系专业课程的设置比例严重失调,以至造成了错误的课程导向:“使高师中文系的学生纷纷做着‘当文学家、文学理论家’的梦,却多数不愿当中学语文教师,更很少有人立志当文章家、文章学家、文章读写教育家了。”书中还缓引了当代文章学的开创者张寿康先生的话进一步说明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师范院校,中等师范等培养中小学教师的学校,要使学生能胜任工作,就要有文章学的课程,有文章学的知识和训练。我们要提出这样一个口号:文章学课程一定要和文艺理论、文艺学分庭抗礼!这不是我们主观上的想法,是客观需要。也就是说,师范学校不能只有文学概论,只有文学概论就是脱离实际,当老师,天天教的多是文章,但学校不讲文章学,这不是脱离中学实际吗?’(《文章学导论》第8页,湖北教育出版社1985年报10版)

  回想自己在师范学校学习时的经历和近几年的工作实践,感觉张寿康先生的话确实切中了师范院校语文教师培养问题的要害。我们当年在学校里基本没有系统地学习文章学知识,尤其缺少作文教学知识,也曾做过当文学家的梦。工作以后才发现实践中要大量的探索而后总结自己的经验。实践中却有不少成功的经验,但由于缺少理论指导,也走了不少弯路。细想一下,加罗具备了扎实丰富的文章学知识,这种弯路或许会少先许多。就拿我自己树立社会大语文教学来说吧,又让他们学习对联、办报,后来又指导大家进行故事、小说创作,把图画引入作文,创立情境让学生作文等等,当然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不过,这些方法都是自己一点点摸索出来的,用了五六年时间还不够完善。如果在师范学校时学过文章学理论,学过账孝纯先生的“大语文教育”,学过姚竹青老师的《大语文教学法》,可能早就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回到《文章学与语文教育》这本书中,由“语文”即“语言文章之学”的视角出发,该书还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课程开发新见解。如“大学语文课宜分设读讲学课和文章学课”的观点,关于建立“语文、文章、文学”三足鼎立的语文课程信结构的观点。这些观点联系教学实际,研究价值高,而且具有可操作性,体现了该书编者对于文课程改革的前瞻目光。

  二、扎实的理论基础,论述严谨有序。

  《文章学与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讲文章学与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的关系。阅读每一章,都能深刻的感受到作者对本章内容中涉及的文章学和语文教育知识的深入研究。如在第二章《文章学与国外母语教育趋势》中,作者熟知日、美、法、德、俄等国的母语教育及文章教育。令人信服地为我们研究国外的文章学提供了理论基础。而在《文章学与语文智能训练》的两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深入的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理论素养。他对思维能力训练的方法及有关这方面的实验、论述都有深入的研究。其中不少理论恰恰是被我们现在的教育实践所忽视的。举例来说,作文训练的程序,书中引用了朱光潜先生的话,很值得品味,先生说:“为初学写作者说法,说理文可缓做,言情文也可缓作,剩下的只有叙事、绘态两种……叙事文与绘态文做好了,其它多种文体自迎刃而解,……在外在事态上下过一番功夫,然后再以所得的娴熟手段去应付内在的事态(即情理)那就没有多大困难了。”(《写作练习》《烛光钱没学文集》第二卷,第282页)朱先生的这些论述符合学生情感发展规律,也符合学生作文实际。但事实上,现在小学现阶段的语文教育里已出现了不少要求说理或“言情”(抒情)的作文要求。如写“读后感”及一些命题作文,如“老师,您辛苦了,”“妈妈,让我送您一束花吧”等。这类题目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大部分是很难抒发感情到位的,我想这类题目还是少些为好。我们现在的不少学生怕作文烦作文,其实不少是被一些形式给束缚住了。写作文是最富有创造性的劳动之一 ,最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他要求作者享有充分的自由权,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因此,它特别害怕束缚。形式有时是一副很重的枷锁,若过分强调形式,即便是成年人、作家,也很难写出好作品。对八九岁的孩来说,刚刚学习写作文,如果强调形式,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写,不应该怎样写,怎样好,怎样不好……无异于给学生戴上了沉重的.枷锁,使学生顿感作文可怕,困难重重,并由此丧失对写作的信心和兴趣。面对各种要求,使他们不知所云,下笔艰涩,言不由衷。甚至出现双重人格:“作文人格和真实人格,”面对生活,他们天真烂漫,纯洁无邪,表现真实,具有真实人格,面对作文,他们既体现自己的社会角色,有极力体现教师,教材和社会规范所赋予他们的社会语言,却丢掉了真实的生活语言,这就是作文人格。

  好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注意了这些问题,从第二学段提出习作目标之一是“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按照这一目标,教师就可以不拘形式的进行大语文教学实验。让与文学可与其他学科沟通,让语文走上社会,把社会融进语文。召开辩论会,进行社会调查,写调查、采访报告等,都应成为小学语文的重要教学内容。

  三、很强的指导性,是研究语文教学方法的好助手。

  《语文课程标准》在论述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时说:“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包括的内容很多,既有语文知识和能力,也包括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对于如何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在《文章学和语文教育》这本书中都有详细而具体的论述,实用性很强。如今,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旋律。对此,在《文章学与语文智能训练》两章中都有详细的实力指导。如何在文章教育中培养创造能力,编著者主要介绍了六个方面:(一)质疑,创造的起点。(二)“由此及彼”,思维的开放性。(三)“合中为一”,从综合、概括中产生新见解。(四)“剖一为多”,学会分析。(五)多向思维,善于变换角度看问题。(六)辩证思维,学会思维的辩证法。这六点,对于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就那第五条:“变换角度看问题”来说,编者以“滥竽充数”这个故事的教学威力启发我们多角度思考问题。推广开去,我们在许多课文教学中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教学。我曾在执教《晏子使楚》一课时应用了此种方法。我让学生不拘泥于课文中晏子的做法,开动脑筋令想办法对付楚王,学习小组里的同学认真合作,想出了很多新颖的好办法,握有趁热打铁,让大家根据自己的办法写《新编<晏子使楚>》,不仅锻炼了大家思维,还提高了写作兴趣。。真是一举两得。教学《跳水》一课,我也让学生在学完之后想想还有什么办法能救孩子,并把大家的各种办法一一跟“跳水”这一办法比较,从而使大家明确“跳水”是最好的办法,更深入体会出课文的中心。我想,针对文章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力而提出的上述六种方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但更重要的是教学文章的教师和指导教师工作的领导者首先具备创新的意识和思维。记得前几年济南市的个小学推行“五段式”教学模式并以次衡量每位教师的教学。该模式要求每种课文的教学都有固定的模式,即:全文初探、重点深究、通篇会意、领会表达,读后练习五个步骤。部分课文用这种方法来教应该无可厚非 ,但每个学校,每位老师、每篇课文都用这种方法来教,未免太极端了。他极大的束缚了教师们的创新意识。现在很少有人体“五段式 ”了,然而一种新的模式又通过一种非正式的方式开始了,而且被作为评价一堂语文课优劣的标准,即:每堂语文课必须有大段的阅读、评读,不许提直白的问题等。我想这似乎又是在走极端。“课堂上(语文课堂)应出现朗读的读书声”这种提法很正确,却绝不能成为一种必须的形式。学生作文写不好在于太多形式的限制,语文课同样不应有诸多形式限制,那会制约师生的创造力。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何必总在教学中搞运动呢!当代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先生就特别反对在教育上搞运动,他也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他说:“教育的责任,固然要教给学生真理,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学生发现真理的能力;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知识的能力……1997年毕业的学生,我只是教自学方法,两年半时间,没给学生讲过一篇课文,媒介语文课都是学生自学,全班升学考试仍取得了总分全市第一的好成绩。”(《学生实用学习法》第334页,沈阳出版社。2000年8月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统一要求教师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教育上更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提到“实事求是”我想对《文章学与语文教育》中的一些观点也应该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有批判的接受。书中的有些观点,甚至值得商榷一下。例如:书中提到语文学习的心理发展顺序时写过这样一句话:“语文学习的心理发展顺序是‘语言—文章—文学。’即文章是语言发展的产物,文学又是文章的产物。因此,语文课程的安排,语文教材的编写,语文叫法的运用,都要遵循这一规律。”我想,先学语言,后学语言的运用无疑是正确的,但“文章—文学”的顺序似与本书编者自己的论述有些相抵。因为该书在文章和文学的区别方面是这样表述的:“文学是虚构的,想象的;文章是真实的,忠实的。”(《文章学与语文教育》第75页)但我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语文学习的发展顺序其实是虚构想象的文学形式与真实忠实的文章形式并行的。学生最早的作文练习是丛看图写画开始的,而看图写画的内容都是虚构的、想象的,虽称不上文学作品,但与真实、忠实为基本特征的文章相比,向然也不能划入文章。随着年龄增长,学生作文中出现了纪实作文与想象作文。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学生作文时,这两类文章中,学生的想象作文往往写得更好,而且也更愿意写。今年的期末考试,作文题是让学生在两种类型的作文题中任选一题。(一种为纪实作文,一种为想象作文。)大部分同学选择了谢想象作文。可见,要麽是“文章 —文学”的心理顺序有待商榷,要麽是以是否虚构为依据区分文章和文学不够准确。其实,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与《文章学与语文教育》成书的年代有关。该书出版于1995年,那时,小学生协想象作文还违背大力提倡。近年来,随着创新教育的研究和深入,对学生想象力培养的呼声越来越高,加之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确实是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让学生写想象作文其实是留住孩子们的想象力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好办法。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学生的想象力是无穷的。鼓励学生写想象作文甚至进行文学创作不仅可能,而且可行。我曾在自己的教学拌种进行过“留住孩子们的想象力”的实验。实验中进行了教学生写小说的探索。效果非常好。

【《文章学与语文教育》读后感】相关文章:

语文《学与问》教学反思02-01

双语文章:计算机与诗人05-02

教育差距励志文章01-15

绝望与重生励志文章02-08

付出与回报励志文章02-08

希望与失望励志文章02-03

与生活同步励志文章01-17

相遇与错过励志文章01-16

蝴蝶与雄鹰励志文章01-14

励志文章读后感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