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成语故事

时间:2023-12-12 16:01:34 成语 我要投稿

[优秀]经典成语故事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成语吧,成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从其起源,经过演变,直至在汉语中沉积下来,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成语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经典成语故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优秀]经典成语故事

经典成语故事1

  晋朝时期,晋惠帝十分昏庸愚昧,曾经在华林园听到蛙声就问左右说:“它们这样叫是为了要官做还是别的原因。”后来天下大乱,很多百姓饿死,百官上朝时把情况报告给他,惠帝竟然说他们为什么不吃肉呢?百官哭笑不得。

  晋惠闻蛙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jìn huì wén wā

  【解释】比喻愚昧寡闻。

  【出处】语出《晋书·惠帝记》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人愚昧。

  晋惠闻蛙的成语故事点评

  故事中的'君王晋惠帝十分昏庸愚昧,不体恤百姓疾苦,不好好治理国家。百姓饿死还问群臣为什么百姓不吃肉。这样的君王真是令人啼笑皆非,不受人尊重。小朋友们在班集体里有没有做什么班干部呢?咱们如果是有职务在身,一定要以身作则哦。

经典成语故事2

  【注音】cáng gòu nà wū

  【典故】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 《左传·宣公十五年》

  【释义】垢、污:肮脏的东西。包藏容纳肮脏之物。比喻隐藏或包容坏人坏事。

  【用法】作定语;形容坏人聚积的场所

  【结构】联合式

  【相近词】含污纳垢

  【反义词】涤瑕荡垢、藏龙卧虎

  【同韵词】鹤骨鸡肤、死有余辜、实密似疏、遇人不淑、胆大心麄、体无完肤、热热乎乎、平安家书、罪不容诛、蛇入鼠出、......

  【灯谜】垃圾箱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楚庄王因为使臣申舟在宋国被杀,就发兵攻打宋国。宋国派乐婴齐到晋国求救,晋景公听从大臣伯宗的藏垢纳污的建议,坐视不救,纵容楚国攻打宋国。宋国只好靠自己的.力量与楚国协商求和

  【成语示列】大概是明末的王思任说的罢:“会稽乃报仇雪耻之乡,非藏垢纳污之地。” 鲁迅《且介亭杂文附集·女吊》

  【成语例句】

  ◎ 可是他对三奶奶谈话,一个字也没提起经济,他只说上海不比家乡,是个藏垢纳污之区,下等女人少有乾净的,女用人跟汽车夫包车夫养了孩子,便出来做奶妈,这种女人全有毒,喂不得小孩子,而且上海风气太下流了,奶妈动不动要请假出去过夜,奶汁起了变化,小孩子吃着准不相宜,说不定有终身之恨。

  ◎ 联想到鲁迅先生常喜欢引述的一句古话,"夫越乃报仇雪耻之乡,非藏垢纳污之地也",这句话的出典是这样的,清兵攻下南京时,明宰相马士英欲避走绍兴,绍兴文士王恩任就写信去痛斥他,里边便说到了这句话,由此不难推见,浙东人凛然不阿的脾性,实在是由来已久。

经典成语故事3

  【注音】sǎo nì shū yuán

  【典故】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上》

  【解释】比喻视实际情况而变通做法。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结构】联合式

  【同韵词】黄雀伺蝉、碧瓦朱檐、任人唯贤、太璞不完、口耳相传、扣人心弦、屈尊敬贤、毒手尊拳、鹦鹉能言、缄口无言。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齐国雄辩家淳于髡问孟子男女之间不用手递受物品是礼,那么嫂子掉进水里,小叔子用手去救是礼吗?孟子认为是礼。淳于髡又说天下的人都掉进水里,你为什么不去救?孟子回答说应该用道去救,而不是用手去救。

  【成语举例】帝曰:‘子坐父立,礼乎?’对曰:‘嫂溺叔援,权也。’ 明·蒋一葵《长安客话》

经典成语故事4

  【成语名字】唇枪舌剑

  【汉语拼音】chún qiāng shé jiàn

  【近义词】:针锋相对、舌剑唇枪、唇枪舌剑、舌剑唇枪、剑舌枪唇

  【反义词】:促膝谈心

  【成语出处】

  1、高文秀渑池会杂剧第一回:“凭着我唇枪舌剑定江山,见如今河清海晏,黎庶宽安。”

  2、蝴蝶梦传奇:“原来是伤风败俗,逞着这舌剑唇枪口。”

  3、元武汉臣《玉壶春》第二折:“显吹弹歌舞,论角征宫商,使心猿意马,逞舌剑唇枪。”

  【成语解释】口齿唇舌像枪剑般锐利。比喻辩论状况激烈。又作“舌剑唇枪”。嘴唇舌头像枪剑那么锐利。比喻辩论情况激烈。

  【唇枪舌剑造句】这场会议到最后变成“唇枪舌剑”,双方都不肯让步,让其它参加会议的人呆在一旁观战。在这件事上,我和妹妹的看法都不同,我们为了自己的观点而进行了一番唇枪舌剑。

  【成语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用于辩论、争论激烈的'场合

  【唇枪舌剑的成语故事】

  《渑池会》,全称《保成公径赴渑池会》。末本,正末扮蔺相如。元·钟嗣成《录鬼簿》、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在高文秀名下,分别以《相府门廉颇负荆》、《廉颇负荆》为题。明·赵琦美脉望馆钞校内府本标为“高文秀作”,且批注曰:“《太和正音谱》题作《廉颇负荆》。”此剧本事见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基本上是按历史史实写的,但也有所突破。作者根据事件、地点、人物转换的需要,全剧设计为“四折二楔子”的结构形式。突破了元杂剧“四折一楔”通例的体制。

经典成语故事5

  望洋兴叹

  成语“望洋兴叹”出自庄子的《外篇秋水》。故事说:秋天的大水按着时令到了,无数支流的水都灌进了黄河。河面十分宽广,水雾蒸腾,不论是河的两岸,还是河心的沙洲,隔岸望去,简直分不清岸上的是牛还是马。这时呀,河伯欣欣然自我沉醉起来,认为天下的美景,全都集中在自己身上了。

  河伯顺着水势向东前行,到了北海,朝东一看,只见一片汪洋,无边无际。到这时,河伯才开始改变他那洋洋自得的神态,仰起头来对着北海神无限感叹地说:“俗话说:‘有的`人懂得了一点道理,便以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这正是批评我这种人的啊。我曾经听人说过,孔子的见闻学识不算多,伯夷的德行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以前我不信这话,现在我见到了你的广阔无边,才知道这话是真的啊。我假如不到你这里来,那就糟了。我将永远被道德高尚、学问渊博的人所耻笑了。”

  这个成语原指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后来人们用它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或条件不充分而感到无可奈何。

经典成语故事6

  故事讲的是李白小的`时候很聪明,贪玩、不好学。一天,他趁人没注意,丢下书本,溜出去玩。他四处闲逛,走啊走啊,不知不觉,来到一条小溪边,有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正在溪边吃力的磨着铁杵。

  李白觉的很奇怪,上前问到:“老婆婆您在干什么?”老婆婆说:“我要把铁杵磨成绣花针。”李白吃了一惊问:“这个铁杵几年才能磨完?”老婆婆说“只要功夫深,铁杵就能磨成绣花针。”李白听了从此刻苦学习、仔细观察,成了中国一位大诗人。

  《铁杵成针》的故事告诉我们不管做什么事,只要认真去做都能成功。

经典成语故事7

  【注音】dé mǎ shé zú

  【出处】典出《淮南子·人间训》。见“得马生灾”。

  【释义】指因福而得祸。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因福得祸

  【结构】联合式

  【近义词】得马生灾

  【押韵词】龙跳虎伏、悼心失图、翻然改图、疾病相扶、顾盼自如、言行不符、擒奸摘伏、如饮醍醐、诗酒征逐、左枝右梧、......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古代塞北的一老汉家的马跑到长城外面胡人那边去了,乡亲们安慰他,他说这不一定是坏事,几天后走失的.马带回几匹烈马回来。老翁认为这不一定是好事,他的儿子因骑胡马摔断了腿,老翁认为不是坏事,后老汉儿子因腿伤而躲过战祸

  【成语举例】得马折足祸,亡羊多歧悲。 宋·黄庭坚《次韵奉送公定》

经典成语故事8

  【成语】反裘负刍

  【拼音】fǎn qiu fu chu

  【解释】任何事物都有它的规律,应遵循自然规律,不能舍本逐末,否则最终只能起到相反的结果。

  【出处】《晏子春秋;杂上》:晏子之晋,至中牟,睹弊冠反裘负刍,息于涂侧者,以为君子也。

  【近义词】反裘负薪、本末倒置、舍本逐末

  【翻译】魏文侯外出游玩,看见路上有个人反穿着皮衣背柴草,魏文侯说:(你)为什么反穿着皮衣背柴草呢?那人回答说:我喜欢皮衣上的毛。魏文侯说:你不知道如果皮被磨光毛也就没地方依附了吗?第二年,东阳官府送来上贡的.礼单,上交的钱增加了十倍。大夫全来祝贺。魏文侯说:这不是你们应该祝贺我的。打个比方这同那个在路上反穿皮衣背柴禾的人没有什么不同,既要爱惜皮衣上的毛,而又不知道那个皮没有了,毛就无处附着这个道理。现在我的田地没有扩大,官民没有增加,而钱增加了十倍,这一定是从官员和百姓那征收到的。我听说过这样的话:百姓生活不安定,帝王也就不能安坐享乐了。这不是你们应该祝贺我的。

经典成语故事9

  【成语名字】简丝数米

  【汉语拼音】jiǎn sī shǔ mǐ

  【近义词】:烦言碎辞、繁文末节、鸡毛蒜皮、斤斤计较、数米量柴、七零八碎、锱铢必较

  【反义词】:荦荦大端 、不屑一顾、宽宏大量

  【成语出处】孙诒让《〈札迻〉自叙》:“凡所考论,虽复简丝数米,或涉琐眉,于作述闳旨未窥百一。”

  【成语解释】简择丝缕,查点米粒。比喻工作琐细。

  【简丝数米造句】 护士的工作就是简丝数米,非常琐碎。

  【简丝数米的成语故事】

  札迻十二卷,是孙诒让第一部问世之作,成于清光绪十九年(一八九三年)。全书校勘订正了秦、汉至齐、梁间七十八种古书中的讹误衍脱千余条,是他三十多年研读古书心得的集录。“凡所考论,虽复简丝数米,或涉琐屑,于作述闳恉,未窥百一,然匡违芮佚,必有谊据,无以孤证肊说,贸乱古书之直”,是他遵循的基本原则。俞樾曾给以高度评价,说他“精孰训诂,通达假借,援据古籍以补正讹夺,根柢参考,而且对了解清代朴学及其研究方法,提高研读和整理古书的.能力,亦可得到有益的启示。

经典成语故事10

  成语资料:

  【汉语文字】鞠躬尽瘁

  【汉语拼音】 jū gōng jìn cuì

  【英文翻译】to bend one's back to a task until life—sacrificed

  【词语解释】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去效劳。表示小心谨慎,不辞劳苦,竭尽全力。

  【字词解释】鞠躬:表示小心,谨慎。瘁:劳累。尽瘁:不辞劳苦,竭尽全力。

  【近义词】竭尽全力、殚精竭虑。

  【成语性质】褒义词

  【成语用法】补充式;作谓语。

  【成语造句】诸葛亮为蜀国鞠躬尽瘁,成就了一番丰功伟绩。范文例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邓稼先》杨振宁)

  成语来历:

  汉末,曹操的儿子曹丕废去汉献帝,改国号为魏,自己做了皇帝,即魏文帝。这时,占据四川一带的刘备,也宣告登基,即历史上所称蜀汉的“先主”。刘备以诸葛亮为丞相,定都成都。于是,连同江南(江东)的东吴,就正式出现了魏、蜀、吴三国的局面。(参看“三顾茅庐”)

  不久,刘备去世,刘备的儿子刘禅袭位为“后主”。诸葛亮继续任丞相,并受封为“武乡侯”,蜀国一切军政大权,都操在他手里,由他裁决。诸葛亮是一贯主张联吴伐魏的,这时他仍然一面和东吴结好,一面南征孟获,平定南中诸郡,以消除后顾之忧,然后充实军备,练兵习武,积极准备北伐魏国。

  出兵的时候,曾上表后主,力劝听信忠言,任用贤臣,这就是后来流传的《前出师表》。可是这次北伐,没有完成,就暂时退兵回蜀。过了一些时候,诸葛亮又发动了第二次北伐,当时蜀国臣子官员中,颇有反对兴师动众的,诸葛亮因此又上一表,分析当时局势,说明蜀汉与曹魏势不两立,必须北伐。这就是后来和《前出师表》同样流传的《后出师表》。

  诸葛亮的前后两次出师表,所表现的忠贞气节,使文章被人千古传颂。

  《后出师表》的`末后有一句道:“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人们常引用的一句成语。(鞠躬,表示谦恭谨慎;尽瘁,是竭尽辛苦的意思;已,完结、罢休。)《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注引《普汉春秋》作“鞠躬尽力”,和“鞠躬尽瘁”一样,都是形容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成语出处: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经典成语故事11

  【注音】hán shòu tōu xiāng

  【典故】《晋书·贾谧传》、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惑弱》载:晋韩寿美姿容,贾充辟为司空掾。充少女午见而悦之,使侍婢潜修音问,及期往宿,家中莫知,并盗西域异香赠寿。充僚属闻寿有奇香,告于充。充乃考问女之左右,具以状对。充秘其事,遂以女妻寿。

  【解释】比喻男女暗中通情。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男女私通

  【结构】主谓式

  【近义词】偷香窃玉、韩寿分香

  【同韵词】一人做事一人当、临时磨枪、灌米汤、斗艳争芳、贫女分光、百足不僵、右传之八章、反面文章、东壁余光、物阜民康、......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晋朝时期,权臣贾充任命风流潇洒的.韩寿为司空堟,韩寿经常出入贾充府中,贾充的女儿贾午看上了韩寿,就打发侍婢与韩寿联络幽会事宜,并把皇帝送给贾充的西域香料偷来送给韩寿。贾充发现韩寿身上有西域香味,经询问就把贾午许配给他

  【成语示列】不但偷铃,韩寿偷香,方法也是我教他的。 明·沈鲸《双珠记·遇淫持正》

经典成语故事12

  成语名称:拔赵帜易汉帜

  成语拼音:bá zhào zhì yì hàn zhì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战胜对方。

  实用性:生僻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连动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帜:旗帜;易:换。比喻偷换别人的胜利成果。

  成语来源: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候列传》:“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

  成语造句: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人妖》:“妻与生用拔赵帜易汉帜计,笑而行之。”

  拔赵帜易汉帜的.成语故事

  西汉初年,韩信率汉军攻打赵军,即将到达井陉口,先挑选轻骑20xx人,人持一红色旗帜,抄小路埋伏在赵营附近,接着背水列阵引诱赵军。赵军倾巢而出,汉军佯败而退,先前埋伏的士兵冲进赵军营中挂上汉军红旗,赵军因此大败。

  拔字开头的成语

  拔帜易帜 拔山举鼎 拔十失五 拔赵帜易 拔赵帜立 拔旗易帜

  包含有拔字的成语

  出类拔萃 拔旗易帜 拔赵帜立 拔赵帜易 拔十失五 拔山举鼎 拔帜易帜 路见不平

经典成语故事13

  【注音】xuán tuó jiù shí

  【出处】《法苑珠林》卷六六记载:有人得到一匹死骆驼,剥皮嫌刀钝。楼上有块磨刀石,于是上楼磨刀,下楼剥皮,上下往返,十分费事。

  【解释】比喻用力多,得益少。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处事愚笨

  【结构】偏正式

  【近义词】削足适履

  【同韵词】石城汤池、辩口利舌、心往神驰、含糊其词、贤者在位,能者在职、一口两匙、甘言媚词、蚌鹬相持、是非曲直、公平正直、......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古代有人得到一匹死骆驼,他想剥掉骆驼皮但嫌刀钝。楼上有块磨刀石,于是他一会儿上楼磨刀,一会儿下楼剥皮,上下往返,十分费事。为了就近磨刀,他并没有把磨刀石搬下来,却费尽力气将死骆驼挂到楼上去剥童话网:提供童话故事,儿童故事和精彩、有趣的小故事!

经典成语故事14

  【出处】

  《红楼梦》第十六回:咱家所有的这些管家奶奶,哪一个是好缠的?错一点儿他们就笑话打趣,偏一点儿他们就指桑骂槐的抱怨。

  贾政寿辰那天,宁荣二府的人丁都来祝寿,热闹非常。正在这时,那夏太监骑马来到贾府,直至正厅下马,满脸笑容,走至厅上,南面而立,肃然说道:“奉特旨:立刻宣贾政入朝,在临敬殿陛见。”说毕,连茶也没喝,便乘马去了。

  贾政等连忙整装入朝。入朝后才知道元春被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喜讯传来,宁荣二府上下内外,莫不欢天喜地,惟有宝玉,“置若罔闻”(意思是:好像没有听到这个喜讯一样)。且喜贾琏与黛玉要回来,先遣人来报信,明日就可到家了,宝玉听了方略有些喜意。

  好容易等到第二天中午,贾琏才把黛玉接到贾府里来。宝玉端详了一番黛玉,觉得她比以前越发出落得超逸了。宝玉便将北静王所赠茯苓香串珍重地取出来,转送黛玉。黛玉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说着便扔还宝玉,宝玉只得收回,暂且无话。

  贾琏见过众人之后,便回自家房中,问及别后家中诸事,又谢凤姐的.辛苦。凤姐说:“我呀,见识又浅,嘴又笨,心又直,‘人家给个棒槌,我就拿着认作针了’。……你是知道的,咱家所有的这些管家奶奶,哪一个是好缠的?错一点儿他们就笑话打趣,偏一点儿他们就‘指桑骂槐’的抱怨,……”

  后人用“指桑骂槐”(指着桑树骂槐树)比喻明指甲而暗骂乙。

经典成语故事15

  陕西同州府朝邑县城南三十里有个赵老头儿,他的孙子赵温参加了乡试,中了举人,得意非凡。为了庆贺,当下便筹办酒席大宴宾客,拜祭宗祠。赵老头除请邻居、姻亲,族谊外,还特别请了见过一面的'王乡绅。

  到了十月初三那一天,新中举人赵温及其爷爷,爸爸、叔叔、兄弟、亲邻一大串,来到祠堂拜祭。祭罢祠堂,众人坐等王乡绅到来好吃喜酒。可是左等右等不见人影,直到日头偏西,王乡绅才姗姗而来。王乡绅一到,立即开席。出席作陪的有赵老头亲家的宾客王举人,王乡绅与王举人在酒席上叙谈起来,方知是本家。王举人比王乡绅小一辈,因此二人以叔侄相称。王乡绅酒至半酣,文思泉涌,议论风生,大谈学八股文章的苦楚和妙用。他说:“我十七岁那年开笔做文章,老师要我读熟《制艺引全》。老师一天教我读半篇,因我记性不好,老是念不熟,为此,不知挨了多少打,罚了多少跪,到如今才挣得这两榜进士。唉!吃了多少苦,也还不算冤枉。”王举人听了,马上接口说:“这才合了俗话说的一句话,叫做‘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你老人家有此阅历,所以讲得如此亲切。”王乡绅一听这话,不禁眉飞色舞,拍着王举人的肩头说:“老侄,你能够说出这样的话来,你的文章也就着实有功夫。……小子勉乎哉,小子勉乎哉!”说到这里,不觉闭着眼睛、摇头晃脑起来。

  后来人们用“眉飞色舞”形容人非常高兴得意的神情。

【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成语故事06-12

经典成语故事05-23

成语故事09-10

经典的成语故事06-04

经典成语故事11-04

成语故事11-19

成语故事《门可罗雀》09-11

亡羊补牢成语故事04-24

经典成语故事:叶公好龙09-27

毕恭毕敬的成语故事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