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至死不悟成语典故

时间:2024-01-16 11:39:24 秀雯 成语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至死不悟成语典故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成语吧,成语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华文化的精华,都有哪些经典的成语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至死不悟成语典故,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出处:《柳河东集·三戒·临江之麋》

  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释义:“悟”。醒悟。一直到死仍不醒悟;形容顽固到了极点,贬义。

  故事:古时候,临江地区有一个人外出打猎,捉到了一只小麋鹿,心中十分高兴,便把这小麋鹿带到家中养了起来。这人平时爱好养狗,大大小小的狗养了好几条。过了一段时间,小麋鹿看到这些狗和自己都很友好,便也把这些狗当成了自己的朋友。过了三年,小麋鹿长成了大麋鹿,它的胆子也越来越大了。一天,它独自走出家门去玩,看到路上有几条狗在互相打闹。它以为这些狗也和家里的狗一样会对自己很友好,便奔过去和它们一起玩耍。这些狗见了,不由又生气又高兴。生气的是,这只傻乎平的麋鹿竞然如此大胆,竟敢自说自话地加入它们的队伍,和它们一起玩耍;高兴的是,这只麋鹿膘壮体圆,大家可以美美地吃一顿了。于是,它们一拥而上,你咬头,他咬脚,不多一会,路上一片狼藉,只剩下麋鹿的尸骸了。这只麋鹿一直到死,都没弄明白自己是怎么死的。

  为什么把慈禧太后称为老佛爷?看过清宫戏的都知道戏里面把慈禧称“老佛爷”,但是大部分人不知道这个称呼的由来,有种说法,说是李莲英未来讨好慈禧费心机设计的。

  光绪初年,慈禧太后刚满40岁,她为了达到二度垂帘听政的目的,曾使用了种种手段,但慑于朝中有人反对,终日心中不乐。心腹太监李莲英猜知真心事,便令人在万寿寺大雄宝殿的后面建了一座佛。

  建成之后,李莲英速去禀告慈禧,说:“听说万寿寺大雄宝殿常常有双佛显光,这是大吉大利之兆,奴才想请太后驾临前往观看。”

  慈禧听罢感到十分惊奇,便起驾出宫。出西直门下高梁桥,坐上皇船,沿长河,直到万寿寺(今北京艺术博物馆)。慈禧上了码头,进了山门,直奔大雄宝殿而来。进得殿来,见供奉的依然是原来的三世佛,不觉勃然大怒:“明明是原来的三世佛嘛,哪来的双佛显光?”

  那个时候,奴才欺骗主子是要杀头的,但李莲英心中有数,忙说:“太后息怒,请您后殿御览。”

  慈禧太后慢慢悠悠转到三世佛后,果见一慈眉善目的观世音坐在殿中央,此寺方丈住持,还有慈禧的文武大臣也在这里。

  这时,李莲英喊道:“老佛爷到。”其他人即刻跪伏高呼:“恭迎老佛爷!”慈禧见状明白了一半儿,但她故作不解问道:“你们迎接的是哪位老佛爷呀?”李莲英他们答道:“就是迎接太后您老佛爷呀!”“您就是当今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啊!”“如今先皇晏驾,新皇尚幼,国不可一日无主,臣民们请您垂帘料理朝政,您可要救庶民于水火之中啊!”一席话说得慈禧心花怒放。

  自此,老佛爷这个称呼便从万寿寺传遍京城,举国上下,都称慈禧为“太后老佛爷”。慈禧也就心安理得地垂帘听政了。

  至死不悟是不是贬义词

  典故出处

  唐·柳完元《临江之麋》:“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近义词

  执迷不悟、至死不渝、死心塌地

  反义词

  见风使舵、随风转舵、随波逐流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至:到;悟:醒悟。到死也不醒悟。

  成语举例:那些屡教不改,至死不悟的犯罪分子,最终难逃法网。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不,不能读作“bú”。

  成语辨析:至死不悟与“执迷不悟”有别:至死不悟 侧重于形容顽固;“执迷不悟”侧重形容糊涂。

  造句

  1、那些屡教不改,至死不悟的犯罪分子,最终难逃法网。

  2、这哪算?不过是几个化石老太婆至死不悟的怨念而已。

  3、静坐数十载,默背万卷经,固执以坐,日烧干锅,至死不悟,实可悲可叹矣。

  4、可笑又可悲的是,崇祯帝至死不悟自己中了皇太极反间计,甚至连入清后生活了三十多年的明末大才子张岱(写《陶庵梦忆》那位),也在书中把袁崇焕列为明朝逆臣。

  5、以旁门小法,易为见功,而俗流多得,互相传授,至死不悟,遂成风俗,而败坏大道。

【至死不悟成语典故】相关文章:

至死不悟的成语故事04-30

至死不悟的成语故事12-06

成语典故07-25

成语典故09-08

古代成语历史典故成语06-17

吴牛喘月成语典故07-26

李代桃僵成语典故12-08

暴虎冯河成语典故08-17

披肝沥胆的成语典故10-12

牛鼎烹鸡的成语典故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