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时间:2021-05-08 18:29:51 成语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机不可失成语

机不可失成语1

  【成语】:机不可失

  【拼音】:jī bù kě shī

  【简拼】:jbks

  【解释】:机:机会;时:时机。好的时机不可放过,失掉了不会再来。

  【出处】:五代·安重荣《上石敬瑭表》:“须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示例】:~,这正是革命力量重新振兴之时。 耿可员《孙中山与宋庆龄》第五场

  【近义词】:时不可失、时不我待

  【反义词】:丧失良机、错过良机

  【语法】:作宾语、分句;常与“时不再来”连用

  机不可失 成语接龙

  【顺接】:失之不经 失之东隅 失之交臂 失之穿凿 失之若惊 失光落彩 失口乱言 失声痛哭

  【顺接】:百无一失 怅然自失 怅然若失 怊怅若失 成败得失 瞠然自失 当世得失 得不偿失

  【逆接】:暗藏杀机 白费心机 剥复之机 不失时机 持重待机 喘息之机 错过时机 费尽心机

  【逆接】:机不可失 机不容发 机不旋踵 机中锦字 机事不密 机会主义 机关用尽 机关算尽

机不可失成语2

  唐朝初年,高祖李渊为平定天下,委派将军李靖攻打蜀郡的萧铣。李靖的决断对这一场战役的成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萧铣得到李靖大举进攻的情报,先吃一惊,继之一笑,与部将道:“深秋蜀地,寒气逼人,三峡天险,山高路陡,任李靖如何神通广大,他那几十万兵马难道都能插翅越江?他们不过虚张声势罢了,不必多虑!”各部将心中安定,也就放松了警惕。

  李靖率三军经长途跋涉,来到长江边。九月蜀地的长江,波涌浪急,奔腾咆哮。见此,一位部下建议:“水激山险,将士疲惫,不如稍作休整,待江水退去,再过江不迟。”

  秋风袭来,吹动李靖的衣襟。他站在高处,满目滔滔江水。李靖回转身来,注视着将领们,语气坚定地兑:“现在一定要渡江!”他看着众位不解的眼神,继续说道:“兵贵神速,机不可失。我们的到来很突然。萧铣尚未察觉;并且以为我们被江水阻隔.不可能立即进攻。我们必须趁江水迅涨的大好时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猛攻。这才是用兵的上策!”

  良策得到了事实的证明。在李靖指挥下.将士们攻下夷陵,杀敌数万,掳船四百余艘。然后乘胜占领江陵,直逼蜀郡。在势如破竹的李靖军队面前,萧铣不得不俯首听命。

  主人公简介

  唐高祖李渊(566年-635年6月25日),字叔德,陇西成纪(甘肃天水)人,祖籍邢州尧山(邢台隆尧)[1] ,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出身于北周的贵族家庭,七岁袭封唐国公。开皇中,历任谯、陇、岐三州刺史,隋炀帝即位后,李渊又历任荥阳(今河南郑州)、楼烦(今山西静乐)二郡太守。后被召为殿内少监,又升卫尉少卿。大业十一年(615年),李渊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大业十三年(617年),又拜太原留守。

  隋末天下大乱时,李渊乘势从太原起兵,攻占长安。义宁二年(618年)农历五月,李渊接受其所立的隋恭帝的禅让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并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统一全国。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门之变后,李渊退位称太上皇,禅位于儿子李世民。贞观九年(635年),李渊病逝。谥号太武皇帝,庙号高祖,葬在献陵。

  上元元年(674年)农历八月,改上尊号为神尧皇帝。天宝十三载(754年)农历二月,上尊号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启示

  机会是常常在意想不到的时刻到来,而且需要你在平时努力工作,在它来临时,牢牢抓紧它,以供我们利用的一个能够帮助我们成功的外在因素。对于我们来说,不仅要有创造机会的能力,还要有等待机会的勇气哟。

机不可失成语3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机:机会;时:时机。

  成语举例:机不可失,这正是革命力量重新振兴之时。★耿可员《孙中山与宋庆龄》第五场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常与时不再来连用

  成语结构:主谓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失,不能读作“shí”。

  成语辨形:失,不能写作“矢”。

  成语辨析:机不可失和“时不再来”;都指不要错过有利的条件;但机不可失偏重在“机”;指时机;机会;“时不再来”偏重在“时”;指时间。

  成语谜面:航空安全保险

  歇后语:启航赶上了顺船风

  成语故事

  唐朝初年,高祖李渊为平定天下,委派将军李靖攻打蜀郡的萧铣。李靖的决断对这一场战役的成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2]

  萧铣得到李靖大举进攻的情报,先吃一惊,继之一笑,与部将道:“深秋蜀地,寒气逼人,三峡天险,山高路陡,任李靖如何神通广大,他那几十万兵马难道都能插翅越江?他们不过虚张声势罢了,不必多虑!”各部将心中安定,也就放松了警惕。

  李靖率三军经长途跋涉,来到长江边。九月蜀地的长江,波涌浪急,奔腾咆哮。见此,一位部下建议:“水激山险,将士疲惫,不如稍作休整,待江水退去,再过江不迟。”[2]

  秋风袭来,吹动李靖的衣襟。他站在高处,满目滔滔江水。李靖回转身来,注视着将领们,语气坚定地兑:“现在一定要渡江!”他看着众位不解的眼神,继续说道:“兵贵神速,机不可失。我们的到来很突然。萧铣尚未察觉;并且以为我们被江水阻隔.不可能立即进攻。我们必须趁江水迅涨的大好时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猛攻。这才是用兵的上策!”[2]

  良策得到了事实的证明。在李靖指挥下.将士们攻下夷陵,杀敌数万,掳船四百余艘。然后乘胜占领江陵,直逼蜀郡。在势如破竹的李靖军队面前,萧铣不得不俯首听命。

  典故

  司马懿

  汉建安六年,郡举上计掾。魏武帝为司空,闻而辟之。帝知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辞以风痹,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坚卧不动。及魏武为丞相,又辟为文学掾,敕行者曰:“若复盘桓,便收之。”帝惧而就职。于是,使与太子游处,迁黄门侍郎,转议郎、丞相东曹属,寻转主簿。从讨张鲁,言于魏武曰:“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此机不可失也。今若曜威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因此之势,易为功力。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失时矣。”魏武曰:“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言竟不从。既而从讨孙权,破之。军还,权遣使乞降,上表称臣,陈说天命。魏武帝曰:“此儿欲踞吾著炉炭上邪!”答曰:“汉运垂终,殿下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之。权之称臣,天人之意也。虞、夏、殷、周不以谦让者,畏天知命也。”

  李渊

  唐朝初年,高祖李渊为了平定天下,委派将军李靖担任行军总管兼行军长史,统率大队兵马去攻打江陵的萧铣。萧铣部兵马甚众,更有长江三峡陡峭天堑,易守难攻。李靖认真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形势,迅速决策,很快做好战斗准备。不久,浩浩荡荡的大军雄赳赳地向江陵进发。萧铣的探子得到李靖大举进攻的情报,急急忙忙赶回江陵向萧铣报告。萧铣大吃一惊,继而哈哈大笑,向部将说道:“眼下秋色潇潇,寒气凛人,谅他李靖几十万兵马能飞过长江不成?再说三峡天险,危路岌岌,他纵是神通广大,也难免葬身鱼腹。我想李靖不过是虚张声势罢了,不必多虑。”经萧铣这么一说,部将们也都放下心来,放松了防守。

  九月,李靖率领三军将领经过长途行军,来到长江边。只见江水横溢,白浪滔天,其势如千军万马,奔腾咆哮,令人心惊胆寒。有位将领见此情景,便向李靖建议说:“江水泛滥,三峡险峻,战士们渡江一定十分困难,依我看,不如等江水退了,我们再打过江去。”

  李靖站在高处,面对滔滔江水用力地挥着手,语气坚定地说:“现在一定要渡过江去,打他个措手不及!要知道,兵贵神速,机不可失。我们突然来到这里,萧铣一点儿也不知道。他只以为我们被江水阻隔,不会马上进攻。我们必须在他还没有调集兵马之前,趁着这江水猛涨的大好时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下子攻到城下。这才是用兵的上策。”将领们听了这席话,个个奋勇争先。在李靖的指挥下,战士们很快攻下夷陵,杀伤敌军数万,掳获船只四百余艘。接着,他们乘胜前进,占领江陵,消灭了萧铣政权,统一了江南。

  安重荣传

  出处《旧五代史·晋书·安重荣传》:“仰认睿智,深惟匿瑕,其如天道人心,难以违拒,须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此时天子尚在东归途中。护卫天子的已不再是当年王必通使时所见到的李傕、郭汜,而是有着“白波”背景的杨奉、韩暹等统帅的并州武装以及董承一部。

  杨奉,我们前面已经作了交代。董承,按照裴松之的说法,他是灵帝母董后的侄子。如果确实的话,《后汉书》卷七二《董卓传》所载,董承作为牛辅的部下,应不具有地道的凉州血统。并且,董承女为献帝贵人,则董承又有外戚的身份。

  就杨奉为朝臣策反与李傕反目,以及董承与天子的关系而言,他们应有效忠天子的一面。但对于曹操的西进,他们并有没有表现出太多的热情,以致同曹操的先头部队进入了对峙状态。曹操并不希望与杨奉等人发生正面冲突。

  而杨奉、韩暹、董承之间又不团结。杨奉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物,他的部队很有战斗力;韩暹和董承之间有摩擦,直至发展到火并,韩暹打败了董承。他们的不和,也就为曹操通过“和平”的方式来完成“奉天子”的大业提供了可能。曹操便把此次行动交给了已随张杨援建洛阳来到天子身边的董昭。

  当天子回到荆棘丛生的洛阳,在断垣残壁间找寻自己童年回忆的时候,董昭就已经让杨奉感觉到曹操是多么值得结交的`朋友了。董昭的做法很简单,而且驾轻就熟,他又一次成了曹操的代言人,在给杨奉的信中,对杨奉倾尽了仰慕之情,并对他的功绩大肆赞美了一通,转而说:现在事务繁重,仅靠你杨奉一个人单干可忙不过来,需要帮助。曹操又非常乐意出力。

  你有兵,他有粮,二人可以互通有无,生死与共。这让杨奉着实感动,并且看到了联合的实惠,马上明确表示了自己的立场:国家就是需要曹操这样的人。并且上表给天子,让曹操做了镇东将军,继承了他父亲曹嵩的爵位——费亭侯。董承则急切地盼望着曹操的到来。

  因为他想假曹操之手,还韩暹以颜色,为自己出口恶气。 当时杨奉屯兵于洛阳以南的梁县(今河南省汝州市西南),杨奉既然把曹操当作了朋友,也就会让曹操从颍川顺顺利利地到达洛阳;董承负责洛阳的防务,也不会将曹操拒于城门之外。

  就这样,曹操回到了阔别七年的洛阳。但是来到了洛阳,并不等于可以立即实现“奉天子”的既定计划,其间还存有变数。曹操见到董昭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已然来到洛阳,下一步棋怎么走?”董昭则成竹在胸,认为留在洛阳多有不便,应该移驾颍川郡的许县(今河南省许昌市东)。

  虽然这样做,不能服众,但是“行非常之事,乃有非常之功”。曹操基本同意了董昭的想法,但是移驾许县,杨奉肯定不答应,怎么办?董昭也想到了这一点,进而献策说:先派人去答谢杨奉此前对曹操的帮助,对他进行必要的安抚,再向他说明洛阳粮食短缺,要暂且移驾鲁阳(今河南省鲁山县)就食。这样杨奉就不会有什么怀疑。

  董昭此计的关键就在于向鲁阳的佯动。鲁阳在荆州,去鲁阳,要经过杨奉驻屯的梁县,杨奉不会生疑也就在此。曹操遂依计行事,等到杨奉发觉受骗,为时已晚。曹操“奉天子”至许县。

  至于为什么选择了许县作为安置天子的国都,就许县的地理位置而言,处于平原地带,袁绍曾经说“许下埤湿”。从军事角度来讲,基本上是无险可依,是“四战之地”,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南方战事吃紧,于禁等七军尽为关羽所俘,强敌压境,曹操认为许靠近前线,就有移都河北的打算。然而,在建安初年,曹操的主要对手,并不来自于南部,而是北方的袁绍,曹操将天子安置于许,莫不是出于躲避冀州兵锋的考虑?

  或是真的只是因为许县有粮,而采取的权宜之计,后来随着“奉天子”策略的改变,也就懒得做出调整了?或是要应那句“汉以许昌失天下”的谶语?献帝刚刚在许安顿下来,袁术就认为这是天意所为,因为在谶语符命满天飞的汉末,早有谶文讲:“代汉者,当涂高也。”袁术字公路,公路与当涂合辙,既然汉天子到了许,那么自己不做皇帝,显然有违天意,于是,就忙不迭地称帝了。

机不可失成语4

  成语机不可失出处:

  这个成语来源于《旧唐书·李靖传》。

  机不可夫

  这个成语来源于《旧唐书·李靖传》。

  唐朝初期的李靖,为李渊建立唐王朝出过力£李渊当皇帝e不久,李靖上书平定长江中游地区称帝的萧铣。李渊采纳了他的计策,任命他为引军总管,并作为李渊的堂侄李孝慕的副手,率军前去讨伐萧铣。

  公元M丨年8月,唐军队伍到达夔州。萧铣以为正值秋汛期间,江水上涨,唐军不敢进人危险的三峡地区,因此不作任何陴备。

  唐军将领中,对是否要在此时渡三峡也看法不一。许多将领认为,在水涨时渡江太危险,希望水位下降后再进兵。但是李靖认为,兵贵神速,现在时机难得,不可错过。

  李孝慕采纳他的意见,决定进兵。萧铣得知后,赶紧派部将文士弘抵御唐军。李孝慕打算出击,但李靖考虑到文士弘是萧铁的一员猛将,一时很难打垮他,建议等敌军士气衰落时再出击,李孝慕不听,亲自率军出战,结果大败而归。

  李靖见敌兵在追击中抢掠r许多东西,每人身上背得重重的,觉得这又是个好机会,就乘机出击,结果大败敌军,又挽回了败局。最后,李靖率军把萧铣包围在江陵城里,萧铢只好投降。

机不可失成语5

  唐朝初年,在我国北部居住着一个强大的部落——东突厥,它的首领是颉利可汗。颉利可汗仗着自己拥有强大的骑兵部队,背叛了唐朝,连年出兵骚扰唐朝北部边境,给唐朝北部的人民带来极大痛苦,同时,也严重威胁了唐都长安和整个唐朝的安全。

  公元629年,唐太宗李世民派大将李靖和李勣(读jī 积)等,带领十余万大军,分六路征讨东突厥。李靖带领三千骑兵,出其不意,深入敌阵,突然袭击,一举收复定襄。颉利可汗逃到阴山,又被李勣的部队打败。只得退保铁山,同时派遣使者向唐太宗谢罪求和。唐太宗知道颉利可汗并没有下定投降的决心,而只是以此作为手段取得喘息的机会。因此,一边假意应允讲和,一边又派人到东突厥的军营去抚慰。李靖对此心领神会,便请副将张公谨前来商量,准备采取突然袭击的办法,一举消灭颉利可汗的军队。张公谨说:“皇上已经应允讲和,并派使臣到他们军营去抚慰,怎么办呢?”李靖说:“用兵重在变化莫测,行动迅速;抓住时机,不可错过(原文是‘兵贵神速,机不可失’)。当年韩信破齐就在于此。”于是,李靖亲率骑兵一万,远道奔袭,大破突厥兵,歼敌万余,俘虏十余万人,余众四散而逃。颉利可汗仗着马快逃走,结果在半道上被擒。边境遂平。

  后来,人们常引用“机不可失”这个成语,表示时机不可错过。

机不可失成语6

  【拼音】jī bù kě shī

  【成语故事】唐朝初年,东突厥人侵忧大唐北部边境,唐太宗命李靖前去征讨,李靖大胜,东突厥的首领不得不向唐求和。唐太宗表面答应他求和,李靖也认为要“兵贵神速,机不可失”,于是发起进攻,全歼东突厥的军队。

  【典故】须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五代·安重荣《上石敬瑭表》

  【释义】机:机会;时:时机。好的时机不可放过,失掉了不会再来。

  【用法】作宾语、分句;常与“时不再来”连用

  【近义词】时不可失、时不我待

  【相反词】丧失良机、错过良机

  【灯谜】航空安全保险

  【歇后语】启航赶上了顺船风

  【英文】don'tletslipanopportunity

  【成语造句】

  ◎ 机不可失,哭泣,别有用心,水面的倒影。

  ◎ 去干!这叫'机遇',就是您常说的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 植树,总是在春天,特别是阳春三月,更是机不可失。

  ◎ 机不可失,这正是革命力量重新振兴之时。

  ◎ 3.谈话时机有大候性"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抓住好谈话时机,把握准谈话火候,谈话效果将事半功倍。

机不可失成语7

  唐朝初年,高祖李渊为平定天下,委派将军李靖攻打蜀郡的萧铣。李靖的决断对这一场战役的成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萧铣得到李靖大举进攻的情报,先吃一惊,继之一笑,与部将道:“深秋蜀地,寒气逼人,三峡天险,山高路陡,任李靖如何神通广大,他那几十万兵马难道都能插翅越江?他们不过虚张声势罢了,不必多虑!”各部将心中安定,也就放松了警惕。

  李靖率三军经长途跋涉,来到长江边。九月蜀地的长江,波涌浪急,奔腾咆哮。见此,一位部下建议:“水激山险,将士疲惫,不如稍作休整,待江水退去,再过江不迟。”

  秋风袭来,吹动李靖的衣襟。他站在高处,满目滔滔江水。李靖回转身来,注视着将领们,语气坚定地兑:“现在一定要渡江!”他看着众位不解的眼神,继续说道:“兵贵神速,机不可失。我们的到来很突然。萧铣尚未察觉;并且以为我们被江水阻隔。不可能立即进攻。我们必须趁江水迅涨的大好时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猛攻。这才是用兵的上策!”

  良策得到了事实的证明。在李靖指挥下。将士们攻下夷陵,杀敌数万,掳船四百余艘。然后乘胜占领江陵,直逼蜀郡。在势如破竹的李靖面前,萧铣不得不俯首听命。

  机不可失的材料

  【注音】jī bù kě shī

  【出处】五代·安重荣《上石敬瑭表》:“须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解释】机:机会;时:时机。好的时机不可放过,失掉了不会再来。

  【用法】作宾语;常与时不再来连用

  【近义词】时不可失、时不我待

  【反义词】丧失良机、错过良机

  【年代】古代

  【例句】兵贵神速,~。

  机不可失的点评

  机会是常常在意想不到的时刻到来,而且需要你在平时努力工作,在它来临时,牢牢抓紧它,以供我们利用的一个能够帮助我们成功的外在因素。对于我们来说,不仅要有创造机会的能力,还要有等待机会的勇气哟。

机不可失成语8

  【拼音】jī bù kě shī , shí bù zài lái

  【成语故事】公元前203年,汉将韩信灭了齐国,被刘邦封为齐王,韩信的谋士蒯通分析天下形势后认为韩信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劝他不要跟随刘邦而自立为王,可以与楚汉三分天下,认为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韩信没有采纳蒯通的意见。

  【典故】仰认睿智,深惟匿瑕,其如天道人心,难以违拒,须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旧五代史·晋书·安重荣传》

  【释义】指时机难得,必需抓紧,不可错过。

  【用法】作宾语、分句;指时机难得,必需抓紧

  【相近词】时不可失、时不我待

  【示例】你们应该去,应该马上去,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啊!杨宗镜《话剧演员的怀念》

  【成语例句】

  ◎ 去干!这叫'机遇',就是您常说的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 他对汪说:"孙哲生搞不下去了,行政院长非公莫属,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应请当机立断。"

  ◎ 3.谈话时机有大候性"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抓住好谈话时机,把握准谈话火候,谈话效果将事半功倍。

【机不可失成语】相关文章:

高二作文机不可失08-30

古代成语历史典故成语11-17

文搜丁甲成语04-18

门到户说成语04-17

成语典故04-15

成语接龙04-14

成语典故05-22

肝脑涂地成语的典故-成语典故素材12-24

的成语逆天行事的成语解释01-12

并驾齐驱成语造句12-05